工业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2022-04-28

2017年11月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工业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业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1:

探讨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新趋势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也越来越复杂,要实现企业管理和市场快速衔接,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必走之路,由此,工业企业推进信息化,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工业企业获得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的正确之路。

关键词:工业企业管理;创新趋势;信息化

“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是十七大提出的战略部署,信息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信息化建设面临新机遇。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工业化融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企业管理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化、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最优选择。

一、工业企业管理现状及问题

企业管理制度和方式与市场不匹配或脱节,企业管理信息沟通不畅,命令难以准确完全执行,企业管理条块分割严重,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管理方式落后,人力资源浪费严重,工作效率低,经营管理漏洞多,办公成本高,运营费用大;企业工作重心处于事后“核算型”,只能被动接受企业管理的后果,而不能实现事前“管理型”,主动预调,迎接瞬息万变的市场化需求。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企业创新管理方式,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信息化应用于企业管理成为新趋势。

二、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架构和应用平台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要建立“三大平台”,即以ERP(企业资源计划)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以MES(生产执行系统)为核心的生产运营平台和信息基础设施与运营维护支持平台,三大平台的建成和有效运转,标志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正式建立和管理能力的大幅提高。

1.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主要宗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所以,ERP首先是一个软件,同时是一个管理工具。它是IT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体,也就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借助电脑,来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 ERP的核心目的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管理整个供应链资源、精益生产同步工程、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它可以实现:(1)优化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加速货款回收效率。(2)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管理,解决了内部信息不畅通及管理困难等弊端。(3)业务数据实时处理,决策命令准确下达。(4)库存下降30%~50%。(5)延期交货减少46%。(6)采购提前期缩短55%。(7)停工待料减少45%。(8)制造成本降低12%。(9)产品物料结构管理规范,确保业务部门严格执行,提高产品质量;(10)生产能力提高30%。(11)成本核算自动化,随时掌握资金动态。

2.MES系统,MES就是制造执行管理系统,它是企业CIMS信息集成的纽带,是实施企业敏捷制造战略和实现车间生产敏捷化的基本技术手段。MES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快速反应、有弹性、精细化的制造业环境,帮助企业减低成本、按期交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提高服务质量。适用于不同行业,能够对单一的大批量生产和既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又有大批量生产的混合型制造企业提供良好的企业信息管理。主要负责车间生产管理和调度执行。一个设计良好的MES系统可以在统一平台上集成诸如生产调度、产品跟踪、质量控制、设备故障分析、网络报表等管理功能,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和通过网络联接可以同时为生产部门、质检部门、工艺部门、物流部门等提供车间管理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强调制造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帮助企业实施完整的闭环生产,协助企业建立一体化和实时化的ERP/ MES信息体系。

3.信息基础设施与运营维护支持平台,它是企业建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共享信息资源提供的物质基础。它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新的开发应用。

三、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对策

1.建立优秀的工业企业文化。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融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借鉴、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管理创新,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新模式。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文化含量和职工的整体素质。

2.强化基础管理。企业管理创新是对现有管理基础的继承和发展。要把握企业明天发展的主动权,首先要抓住今天。事实上,建立和完善以前应该完善而没有完善的基础管理,如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对企业本身来说,也是管理创新。

3.建设学习型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时代,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客观要求企业和个人持续不断地及时更新知识。真正出色的企业,都是把企业建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是企业制度的一次创新。

4.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管理创新需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内外部环境,这种环境不但要营造出一种适合创新的氛围,激活企业上下的创新意识,而且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

四、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1.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助于企业决策的进一步科学化。

2.能促使企业业务办事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从而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3.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组合及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4、能给企业提供一个的强大、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有助于我们紧紧跟踪一些先进经验和成果,从而有助企业的发展,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

五、结论

工业企业管理走向信息化之路,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为企业站稳市场,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所有的企业都要尽快走向信息化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科技,2007,(11):85—86.

[2] 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2009,(1):73—74.

作者:石力强

工业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2:

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2017年11月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文件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为目标,围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文件对于促进我省制造业优化升级、创新发展,推动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提高发展工业互联网重大意义的认识

近期,我省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聚焦工作重心,迅速谋划、迅速部署、迅速行动,举办了江苏省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借助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平台组织了工业互联网主题展,召开了全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座谈和研讨会。组织制定《江苏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積极推动省政府与工信部签署推进江苏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合作协议。通过系列宣贯、培训工作的开展,提升了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认识水平,增强了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是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是实施“两个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全面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工业互联网既是实现生产制造领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互联,推进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也是引领世界网络和信息技术创新,推进我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的核心载体。可以说,工业互联网是联结“两个强国”战略的重要枢纽。近两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新模式、新产业、新生态正不断涌现。而目前,全球工业互联网又处在产业格局未定的关键期和规模化扩张的窗口期,抢抓发展工业互联网历史性机遇,是推进“两个强国”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

二是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是顺应全球生产力变革的必然要求。工业互联网关键能力体现在对工业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综合应用。大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互联网、大数据条件下,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将不再是优势,谁占有数据多,谁把数据应用好,谁就会占领制造业发展制高点。工业互联网还具有跨界融合特征,将推动大规模个性定制、开放式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合作形式、服务模式的转变,进而推动实现生产力跃升变革。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生产力变革的关键驱动力量。

三是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是培育发展全球领军型企业的必然要求。当前,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以平台为核心的产业竞争正从社交、消费领域向制造领域拓展。国际、国内一批龙头企业正着力强化整合“平台提供、应用开发、海量用户”生态资源,抢占工业大数据人口主导权,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制造业生态,通过组织、流程、技术和数据等四要素的变革,推进制造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谋求占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领军企业竞争的新赛道,全球产业布局的新方向,国际国内制造业竞争的新焦点。

二、江苏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主要成果

近两年,江苏省立足信息技术演进方向和两化融合发展趋势,注重加强对工业互联网工作研究和布局,全面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一)强化发展布局。加强组织推进

一是以系统化思维开展顶层设计。2017年,在谋划制定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意见的同时,出台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意见,以及“工业企业上云”、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和工业电商发展等3个三年行动计划,部署推进了“企企通”、工业云平台(制造业“双创”平台)、工业APP培育、工控安全示范、工业互联网建设与应用创新中心建设、星级上云企业、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工业互联网服务体系、工业互联网人才培训等十大重点工程。“一意见、三计划、十大重点工程”的出台,配合即将发布的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系统化构建了江苏省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政策体系。

二是以深度化培训引导企业发展。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环省行活动,深入省内所有市县,省市县三级累计举办超过120场培训活动,1万余家企业参与培训。依托省企业信息化协会举办了80期“智造+v课堂”、50余场“互联网十先进制造业”高峰论坛、100余场精品沙龙,参与的企业人员达到5万人次。组织编印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案例、省优秀企业互联网化服务机构和解决方案汇编,累计向全省企业发放5000册。广覆盖、深度化的培训工作,有效引导省内企业充分认识了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发展工业互联网的趋势要求和现实需要。

(二)强化云上创新。加强示范带动

2017年,江苏联合阿里云组织实施了“133工程”,促进省内企业与国内领先的云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发展工业互联网,综合运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着力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效益。共有286家制造业企业、105家两化融合服务机构申报参与工程实施。

一是构建生态体系。遴选45家省内两化融合服务机构与阿里云签约共建云服务生态体系,推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共研、技术能力共升、市场客户共享。

二是打造标杆项目。推进天合光能、苏州协鑫、悦达集团、波司登等27家大型骨干企业联合阿里云实施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和工业云平台建设等合作,形成了一批典型示范案例。苏州协鑫的工业大数据项目被确定为全国工业互联网典型推广案例;天合光能以500万元的项目投入,每年实现经济效益超1亿元。

三是落实项目奖补。联合阿里云等设立年度总额3000万元的“133工程”奖补资金池,共同支持省内30个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应用重点项目,有效引导推进工作发展。

(三)强化平台支撑。加强推广应用

一是积极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组织召开了全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工作会议,重点研究推进省内一批在行业有影响、发展态势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发展工作。如:徐工Xrea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台现接入覆盖石化、建材、机械、汽车、船舶、轨道交通、能源、畜牧业等多个行业领域企业的45万余台生产设备,105个工业App)、苏州紫光云擎工业互联网平台(由苏州市和紫光集团联合出资共建的全国性平台,现有33个工业APP,为工业企业客户提供智能制造端到端系统解决方案)、常州天正工业金融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依据平台采集的企业生产设备实时运行数据,建立企业征信机制,为平台接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无锡博耳电管家平台(以企业配电设备为切入口,构建服务各行业企业的配电设备远程运维和托管服务平台)等一批行业和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建设南钢JIT+C2M平台(该平台的建设应用,发展了船用宽厚钢板个性化定制新模式)、电子五所华东分所赛宝览云(主要服务光纤线缆行业)、常州万邦星星充电智能管理平台(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充电柱运营管理平台,覆盖垒国100个城市,企业接人数量336家,运营各类充电设备达3.7万台,日充电量100万度)、镇江大全工业云平台(构建了云设计、云制造、云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二是推进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2016年,启动实施了重点骨干企业“双创”平台示范工程,积极打造基于云平台的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双创”生态。围绕资源高效整合、产业链协同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孵化、闲置资源分享等六个方向,认定了先声药业百家汇双创平台、星星充电智能管理平台等13个省级示范平台。2017年,徐Xrea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全工业云平台等7个项目被工信部认定为首批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

三、江苏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重点计划

下一步,江苏将以“三建、三抓、三促”为总体思路,采取“建平台”和“用平台”双轮驱动,强化网络、产业、安全三大支撑,建立组织推进、资金扶持、金融服务、人才培训四项措施,着力推进工业互联网高水平发展,积极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

(一)总体思路

1.“三建”:建网络,推进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性网络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建设万家“企企通”标杆企业;建平台,重点建设10个在国内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体系,推动云平台服务商、云应用服务商、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及广大企业协同与创新发展,支持各地建设一批面向装备制造、冶金、原材料、制药、电子信息、纺织等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开发、应用协作平台。

2.“三抓”:抓示范,重点打造100个企业级、区域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0个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工厂;抓安全,培育100家工控安全试点示范企业,重点支持工控安全监测平台、服务平台、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工控安全保障水平;抓产业,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产品制造、平台服务、工业软件等领域骨干企业,建设具有特色的工业互联网技术产业体系。

3.“三促”:促应用,推进发展10万家企业核心业务“上云”,百万设备上网;促创新,推动工业互联网产品、服务、业态创新,打造10个创新中心(试验平台);促融合,推动面向重点行业全产业链、制造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创建50个“互联网+先进制造”特色产业基地。

(二)重点任务

1.在推进“建平台”与“用平台”双轮驱动上下功夫,打造发展体系。

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着力推进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和“工业企业上云”计划,打造建设与应用互动的工业互联网发展体系。

(1)着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是加强省、市联动,推进省内行业龙头企业与省内外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运营商开展深度合作,重点打造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二是支持省内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快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发展。

(2)着力实施“工业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星级上云企业、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科学制定相关建设标准,分年度推进建设目标任务。大力推动省内重点云平台服务商、云应用服务商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加快低成本、模块化工业互联网软件、设备和系统在企业中部署应用。推动大中型企业将信息系统向工业互联网平台上迁移,推动面大量广的中小微企业接人使用云平台。

2在推进“强要素”与“建生态”相互协调上下功夫,打造生态优势。

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既需要强化基础网络、技术产业、网络安全等发展要素支撑,也需要加快构建创新发展生态。

(1)着力推进基础网络改造升级。实施工业互联网“进企业、人车间、连设备”专项工程,推动电信运营企业、重点盯企业利用5G、IPv6、窄带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省内加快部署“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支持企业构建“内外协同、灵活高效、安全可靠”的企业工业控制内网,实现生产设备的广泛互联和数据互通。

(2)着力打造技术产业发展高地。围绕网络互联、标识解析、数据采集、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安全保障等重点方向,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牵头打造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建设与应用创新中心,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发布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组织推进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实施工业APP培育工程,发展一批工业互联网核心软硬件产品,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龙头骨十企业。

(3)着力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建立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网络、平台和数据安全能级。制定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规范和工作指南,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评估认证体系,依托具备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风险评估。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试点示范,提升工业企业风险隐患排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技术支撑能力。

(4)着力构建创新发展生态。构建开放的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创新平台,广泛汇聚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形成协同开发、合作创新、推广使用的合作模式。组织举办开发者大会等活动,不断提升应用创新水平。着力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基础网络、信息安全、平台建设、平台服务、云技术产品、人才培养六大类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工业互联网技术与服务能力。

3在推进“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上下功夫,打造良好环境。

(1)着力加强组织推进。建立省发展工业互联网组织协调机制,设立工业互联网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统筹谋划相关重大工作,促进工业互联网与两化融合协同推进。建立工业互联网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开展定期测评。

(2)着力加强资金扶持。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建设,引导推进“工业企业上云”,突出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

(3)着力加强金融服务。设立省工业互联网发展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加大精准信贷扶持,优化银企对接机制,提高服务实效,为工业互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创新提供更多优质信贷服务。推动融资性担保机构创新服务,研发工业互联网专项担保产品。推动保险公司根据工业互联网发展需求开发相应的保险产品。

(4)着力加强人才培训。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培训网络体系。组建工业互联网人才发展基金会,大力开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人才培训。

作者:谢志成

工业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3:

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问题探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工业制造业物流成本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绝大部分且一直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工业4.0时代条件下,系统分析工业物流成本偏高的具體原因并进行对策探索,对我国生产制造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业信息化;工业物流成本;工业4.0

我国工业物流成本占工业制造业总成本的比重高达30%~40%,远高于欧美国家的10%~15%的均值。现阶段,工业物流在我国社会物流总值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品物流总额269.6万亿元,占全社会物流总额298.0万亿元的比重约为90%,工业物流成本几乎占全社会物流成本的绝大部分。而物流成本偏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迭代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关键瓶颈。

1、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现存的几个突出问题

1.1 传统运输方式为主,现代化多式联运比重低,运输成本偏高

据通报数据测算,2019年,我国物流运输费用7.7万亿,约占社会物流总费用14.6万亿元的52.7%,是我国物流成本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近6年相关物流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公路运输费用占物流总费用的比例一直高于50%(见表1)。我国运输成本占GDP比重约为8%,而美德等发达国家均值仅约为5%~6%。目前,我国运输方式仍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物流约占货物运输的70%以上,而其运输效率远低于航空和海运,铁路货物周转量仅占比13%,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我国铁水联运量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一直占比不到3%,多数铁水联运港口在5%以下,远低于国外港口水平,如汉堡港 39%。此外,在公铁联运、国际铁路联运上近年来所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比,多式联运运输规模占全社会货运量的比重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1.2 工业企业库存成本偏高

工业企业库存率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保管成本占GDP比重高于发达国家3个百分点。据通报数据测算,2019年,我国物流保管费用接近5万亿,约占物流总成本的34.2%(表1),主要包括资金占用成本(利息)和仓储成本两部分。我国保管成本占GDP比重接近5%,而美、德等发达国家仅约为2%。我国传统大规模生产方式带来的大规模库存,占压资金等使得保管成本占比偏高。随着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化融合与两业联动,工业企业库存率逐步降低,库存成本有所下降,但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2017年发布的企业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率在9%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特别是近年来,土地成本、房租成本、人工成本持续快速增加,带动企业保管成本的增长。

1.3 制度性成本与管理成本优化空间很大

2017年,我国物流管理费用1.6亿元,约占物流总成本的13.2%,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仅为3%~4%。我国管理成本占GDP比重约为2%,而美德等发达国家仅为0.4%左右。从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经验来看,管理成本控制在4%以内是合理的。我国管理成本占比明显偏高,相当一部分比例是由制度性成本造成的。此外,我国物流管理效率偏低:我国货车有效行驶里程平均每天仅为200公里,更多时间用在配货过程中,空驶率超过40%,而欧美发达国家仅有20%~25%。

2、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探析

2.1 产业地域跨度大、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粗放等产业特征,增加了制造业物流成本

一是我国产业布局跨度大,货物需大范围、长距离运输。极大地增加了货物周转时间和流通环节,增加了物流运输费用和保管成本。这一问题在短期内是难以根本解决的,需持续在产业结构、交通体系等方面系统优化予以改善。二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单位GDP产生的物流实物量规模较大,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运输,形成了“北煤南运”的独特形式。随着我国能源结构优化,以管道运输逐步替代交通运输,以及核能的利用,燃煤发电等,这一问题将逐步缓解。三是我国制造业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对原料、零部件、产品的库存储备的依赖较大,增加了保管成本和管理成本。随着信息化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特别是在物流信息领域的应用,仓储保管成本和管理成本将有效降低,就单个企业而言,是可以在短期内解决的。

2.2 生产物流信息化与物流集约化程度不高,物流资源利用率偏低

一是物流运输领域的信息化平台系统整合水平不高,信息碎片化、孤立化现象严重。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仅有18.3%的物流企业采用信息系统,远低于美国平均水平,限制了物流运输中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造成在物流运输和统一管理效率不高。

二是在仓储管理领域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无法对库存数量、分布、空置等情况精确掌握,仓储量居高不下导致货物周转速度降低,仓库利用率下降。行业数据显示,我国现有30多亿平方米的仓库资源,而空置率高达40%。通过加快信息化的普及,加快信息对接、提供高效物流信息整合方案,可以有效优化仓储资源配置和利用,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三是企业选择自主运营物流公司,限制了物流集约化发展。制造业企业在物流选择上,往往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体系,影响了物流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不能在更大范围内高效配置全社会物流资源,形成更便捷高效的物流和供应链方案。

2.3 区块分割的物流运输体系和不够规范的市场监管,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

一是地区间行政分割仍未根本解决,特别是公路运输上,不同区域之间的违规收费、乱罚款等问题依然突出。区域分割这一多年未能解决的区域发展难题直接增加了物流运输负担。

二是尚未完全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物流运输体系。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没有建立深层次互利共赢、资源共享的协作机制,上下游企业流程优化和资源整合能力较差,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面规范行业发展,改善行业发展环境,系统优化并精细实施。

三是缺乏统一配套的市场管理机制,未能形成完善的市场保障和监督机制,一些恶性竞争、诚信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

3、优化工业物流成本建议

3.1 共建共享信息平台,推进多式联运

促进多式联运能有效提升运输效率,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欧美国家经验表明,多式联运可以提高运输效率约30%,降低运输成本约20%,而我国目前的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不高。建议:一是加快建设多式联运枢纽,合理规划建设枢纽、通道、支点网络,形成港口、铁路、内河航运、公路货运中心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交通网络。二是建立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夯实运输组织体系的信息化基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多式联运中的调配作用,针对货物特征,制定高效便捷的联运方案,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加快装载运输单元的标准化进程,实现海铁、铁水、公铁、陆空等多种联运形式的有效转换,提升换装效率。四是尽快建立多式联运相关法规等制度体系,统一规则,加快推进单证标准化,破除部门之间的管理分割,明确统一的运行主体和运作规则,为多式联运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3.2 推进“智慧物流”服务 “智能制造”

信息化在制造业物流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针对现阶段我们制造业物流业信息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建议:一是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的物流信息平台,包括供应链平台、物流管理平台、客户服务平台,优化物流企业、运输设备、供应链企业、货主之间的统一管理,优化提升物流服务。二是大力支持工业物流核心企业建立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WMS、TMS、EOS/ERP等系統),普及RFID等应用技术,加快物流技术的信息化建设。三是鼓励“互联网+”物流应用新模式的探索和推广,根据生产企业、物流企业、服务企业之间的资源和需求,制定个性化、高效的智慧物流综合服务。四是构建有利于“物流+互联网+大数据”相融合发展的物流产业生态环境,积极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实现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信息化基础建设和应用场景搭建。

3.3 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激发新动能

我国物流企业众多,但布局散,大型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少,充分发挥物流企业的作用。建议:一是引导企业建立面向供应链全过程的系统化、一体化的新型物流服务管理方式和服务体系,使物流活动向整体化、系统化发展。二是优化制造业物流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社会化,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促使物流专业化发展。三是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鼓励物流行业加强合作,以重组等形式联合,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加快传统运输型、仓储型物流企业升级。四是支持传统仓储型、货运、快运等企业采用现代物流供应链模式,运用先进的WMS、TMS、ERP系统和RFID等装备技术,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向精益物流转变。

3.4 优化物流政策环境规范有序发展

持续优化物流运输政策环境,是实现物流运输降本增效,解决条块分割,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的重要保障。建议:一是规范物流行业健康发展,避免地区间、行业间的无序竞争,统一规范公路执法和收费标准,坚决取缔区域间的运输壁垒;二是统筹协调要素供给,通过置换土地、库房等,增加物流企业空间需求;发展物流产业供应链金融,支持物流企业融资发展。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政府在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完善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形成全国规范统一的制造业物流服务体系。

4、总结

工业4.0时代已经来临,要从制造业大国转型发展为制造业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近500万制造型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成本控制问题:生产成本的上升正考验着制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提升企业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用智慧物流支撑智能制造,有效控制生产物流成本,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是广大制造企业必须认真应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武建红.中小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J].商业会计,2018(11):59-61.

[2] 陈王芳.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探析[J].财会通讯,2014(11):98-100.

[3] 付媛媛.美国、德国物流成本控制的经验分析及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16(04):88-91.

[4] 陈勇,于斌,许梦恬,胡萍.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智慧物流供应链建设研究[J].现代商业,2019(14):7-8.

作者简介:

胡元庆,硕士,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产物流管理。

作者:胡元庆

上一篇:村镇规划收费和环卫问题论文下一篇:自媒体时代下的播音主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