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

2024-04-26

苏仙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精选8篇)

篇1:苏仙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

苏仙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广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前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推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小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可逾越的过程。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企业管理信息化对企业从间接方面讲,它提高了企业形象等无形资产的知识含量,从直接方面来讲,它通过对流程的优化,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其在企业管理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增强管理功能。企业信息化有助于管理功能的加强。二是提高管理效率。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运行其上的应用系统,可以高效、便捷、经济地管理企业。三是增加管理手段。多媒体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利用,可以使企业通过声音、图象和文字来近地或远程控制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全过程,从而减少产品的不良率和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四是革新管理思想。企业信息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发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它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组织机构的调整或业务流程的重组。这两者的相互作用将帮助企业进行“企业再造”和“管理重握”。

二、苏仙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一是我区工业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偏低。苏仙区128家规模工业企业,2011,企业信息化投入1823万元,仅占科技投入的1%,其中硬件投入1253万元,软件投入329万元,咨询服务投入242万元。只有14家企业主拥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除了已有的生产资源计划,制造、财务、销售、采购等功能外,还有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产品数据管理,存货、分销与运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定期报告系统),占规模企业的10%,主要集中在电子制造产业和国有企业。其他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 还处于一种人工管理模式,不符合工业现代化管理要求。

二是工业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信息化认识程度不高。通过走访企业负责人和有关职能部门,他们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一是对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不够清晰,把实施信息化管理等同于一般的工程技术项目,简单的购置一些计算机而已,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室自动化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层面上,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运用还比较落后。二是对信息化管理是当今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管理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实际意义不大;三是企业对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缺乏信心,认为企业推进信息化管理为时过早;四是重硬件轻软件,在软件上投入不足。在14家企业主拥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里,软件投入只占30%。五是政府职能部门认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企业自身的问题,涉及到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不宜作更多的涉及。

三是工业信息化管理薄弱。经信部门在信息化方面工作的主在职责是电子信息产业的行业管理工作,拟定全区电子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战略,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行业服务体系,推动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跟踪推进全区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组织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但到目前为止,经信部门既无管理机构,也无信息专业人材,更无工作经费,很难开展有关工作。

三、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要彻底改变工业企业信息化程度低这种状况,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就必须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以信息化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落实加快推进信息化和与工业化深度溶合,按照“政府倡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特别是大型IT企业在技术、奖金、服务上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实施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登高计划”,确保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一)政府要着力营造环境,加强引导和服务,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的认识,根据企业的需要和承受能力去务实的推进信息化管理。经信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职能,协调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我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用现用信息化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推动信息化建设。要将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新型工业化和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作好组织实施工作。

(二)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咨询,监理、评价机制,加强信息化管理公共支撑体系,扶持建立一批服务企业信息化管理所必要的社会化中介机构。

(三)落实企业“登高计划”。数字企业建设是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对数字企业建设项目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争取国家和省上有关部门的配套资金支持。

(四)加强工业企业信息管理机构力量。针对经信部门无信息管理机构、无信息建设专业人材、无工作经费等“三无”现象,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成立工业信息化管理机构,配置专业管理人才,将信息化管理经费列入预算,使全区的信息化管理走入正常轨道。

篇2:苏仙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 要:贸易全球化所带来的信息冲击和竞争压力,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管理发展举步维艰。本文在探讨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有助于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拓展了其生存的空间。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信息化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国企业的信息化便开始发展,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发展正呈现出蓬勃的态势。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三金工程”的实施对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相关调查显示,2014年对100家信息化建设投入比较大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有70多家企业设置了CIO或类似的职务,对自身信息化的成果基本满意。与此同时,这些企业在原有的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系统和网络系统等基础上,开始关注ERP、CRM软件,并且,有20.7%的中小企业拥有ERP系统,还有9.5%的中小企业表示预计在1年内拥有ERP系统。在已经成功运用ERP系统的企业中,有80%的企业在系统的开发或实施商品化软件的过程中聘请了管理咨询公司。由此可见,整体而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管理这方面还是有所关注,但是认识程度还不够。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息化内涵理解不够,认识不足

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与信息技术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粘合度越来越高,我们也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甚至也有一些中小企业不惜高价引进人才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内涵缺乏深入的理解,单纯地认为信息化就是几台运行更快的电脑和专业的软件,将其看成纯技术问题。很多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根本不了解是否自己所需要的,盲目地添置各类设备,并没有对企业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没有细致地分析自身的管理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乃至信息化建设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规划,最终导致信息化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造成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薄弱,设备落后

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都很快,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缺乏,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很少,导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所配置的设备存在严重落伍的现象。相关研究指出,目前还有很多中小企业所使用的还是十年前的硬件和软件,很难满足信息迅速而高效的要求。

(三)企业缺乏信息人才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也一样离不开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部分企业都缺少这样的优秀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更为缺乏。中小企业实力有限,规模较小,资金缺乏,管理水平低,又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因此不能够吸引那些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即使是想尽办法吸引进企业也难以留住好的人才。目前很多中小企业都没有设置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即使部分中小企业有设立,但是其力量也是非常薄弱的,信息技术人员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水平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部门的建设和发展。

(四)企业资金投入不足

相关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有50%以上的中小企业非常需要资金,有45%的企业需要资金,仅有4%的企业不需要资金。而其需要资金的时候,有62%的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的额方式来解决资金需求问题,仅有35%的企业能够申请贷款成功,其中,规模小的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的时候被拒绝率高达78.9%。尽管各地政府和金融机构进行了多方努力,但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方面收效甚微。因此,很多中小企业常常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需求问题。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检核中,在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支持每年就达数万元,加上每年的维护费,在后期的建设中也需要不断的投入。如果企业要设立网站或开通微信公众、官方微博等进行企业的营销工作,还需要企业增加投入。而这些成本的投入,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效果,因此,这就导致本就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更难以拿出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首先要从思想上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正确理解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这是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企业管理者所持的信息化的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加强其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管理者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管理并非仅仅停留在硬件设施和先进信息管理软件的运用,应上升到调整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提升管理水平的战略高度上来。只有从思想上得以正确认识,才能给由内而外、由上至下,让企业的每一环节的人员能够从思想上重视信息化管理,进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基础,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开发、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以及信息传输设备的研制等等。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消除行业垄断,倡导自由竞争,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其中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积极调动各方资金,加快我国高速信息网络的建设,进一步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降低中小企业网络使用费用,降低其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三)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要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强员工薪酬福利建设,为复合型人才创造信息技术学习、交流的环境。还要为其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帮助这些复合型人才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使其能够心甘情愿地留在企业中。其次,要开发现有的资源,注重对企业现有的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企业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为员工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来选派一些员工到一些先进的大企业、服务机构、科研院所等去参观、学习和交流。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除了加强岗位的培训外,还要加强对营销管理、信贷管理、金融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等多多个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当前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最新动态,为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融资渠道,加大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上的投入

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与企业发展不匹配以及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较低等问题的根本,在于其资金的缺乏。而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需要政府、银行、企业共同的努力。通过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利用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方式拓展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政府要积极调动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可以采取政府贴息和奖励的形式,鼓励商业银行开发一些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产品,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得其能够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来。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参考文献:

篇3:苏仙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

1 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呈加速发展趋势,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企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我国煤炭企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组织管理和经营模式,以信息化带动煤炭企业生产的工业化,全面实现煤炭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虽然我国煤炭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受管理观念、经营条件和员工素质的限制,大多数煤炭企业仍存在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发展困难等现象。

2 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企业决策者信息意识严重落后,对信息技术革命能给企业发展和管理带来的积极促进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信息化建设提升到涵盖全局的战略举措的高度来认识。如对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缺乏相应的战略对策,缺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规划,缺乏经过充分研究论证的、可操作性强的总体指导方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阶段,对信息化工作的理解也较为片面。部分企业决策者只把企业信息化看作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是企业信息部门的事情,而未能将其与整个企业的管理改革和应用发展相结合,缺乏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共同参与配合,对煤矿信息化进程产生了不利影响[2]。

2.2 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

在从事煤炭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中,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极其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才更为缺乏。由于煤炭企业技术专业人才的收益远远不如其他企业,而且煤炭行业条件艰苦,造成了骨干人才流失、信息人才引进困难,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同时,多数煤炭企业的信息管理机构很不健全,信息机构不稳定或职能不明确,部分企业设置的计算机室也只是挂在企业管理部门或技术部门,并不具有信息管理职能。因此,技术人员的缺乏是制约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企业信息化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企业信息化工程中,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引进培养人才、实施应用等都需要高额的投资。近年来,随着煤炭市场的日益好转及信息化的大力普及应用,煤炭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但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必要的设备配置、软件工具、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等不能一步到位,导致企业信息化进展缓慢,周期长,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缓了煤炭工业信息化的进程。

2.4 企业信息化管理整体规划不合理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大量“信息孤岛”的出现,很多煤炭企业开发了一些信息管理系统,但是由于各个信息系统的开发单位、开发工具、数据库设计和软件平台等之间的差异性,各子系统之间没有共享数据,彼此独立,难以进行信息集成与共享,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以各子系统为单元的“信息孤岛”[3]。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内部甚至还存在各部门搭建自己的网络平台、建立自己的网络系统、独立门户的现象,造成同样的数据需要多次的重复输入,信息冗余,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无法保证。

3 推进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企业决策者的信息化意识

企业信息化,领导是关键。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决策者首先需要树立对信息化的正确认识,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中心,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企业内部管理改革相结合,与企业长远发展相结合,研究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引领和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2]。同时,还要加强管理,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从根本上确保应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企业要不断增强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和技能,通过对员工进行持续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理论知识和创新意识,同时,要通过到大专院校进修学习等方法,学习国内外、行业内外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的发展,使煤炭企业信息化具体组织实施的团队具有全新的信息化理念和新型的知识结构。其次,要利用各种激励手段,尽量为人才提供一个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和舞台[3],使培养后的信息化人才全身心地为企业服务,真正做到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3.3 加大信息化资金的投入

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期,硬件建设、软件开发、人才培养都要有一定的投入。企业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投入,改变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落后的状况,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4]。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努力做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服务与协调工作,促进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3.4 规范企业信息化管理

煤炭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统一和长期的规划,实现企业的信息系统集成化,把多个开发成果有效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超越各个子系统的新信息系统[5]。同时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开发工作,有重点和有步骤地进行,坚决避免系统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和建设。在信息化进程中,要摆脱落后的企业管理思想束缚,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摒弃按部就班的信息处理模式,做到因地制宜,敢于创新。打破部门和单位之间阻碍信息资源共享的壁垒,真正达到企业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避免“信息孤岛”对企业经营发展造成的危害。

4 结束语

随着煤炭行业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煤炭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信息化已逐渐成为实现科学生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全面认识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将会从根本上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大程度地实现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安飞.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煤炭,2007(1):17-18.

[2]井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6(12):40-42.

[3]任海兵.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4,24(2):52-54.

[4]袁伟.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6(3):78-79.

篇4:苏仙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对策

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对直接用到的材料、人力资源以及制造费用进行有效计算,然后计算出一定会计期间内单位产品的实际成本;在此基础上依据预先的计划成本进行分析,对下一会计期间的成本管理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其盈利能力的高低、只有科学合理地降低成本,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中获得长期的利润,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1.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在目前的工业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主要以节约各项开支费用、节省生产材料为主,过分注重采购原材料的价格是否低廉、劳动力成本是否低廉,尽最大限度降低供应商的利润,严重忽视了企业市场设计成本以及员工工作积极性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知识单方面地为了降低成本费用进行支出的控制,没有注意到支出和收益之间的相对平衡。这种成本管理方法不能确保收集到的成本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完整性。

2.成本管理理念狭隘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需要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成本管理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利润。但是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在成本管理问题中存在着严重的偏见,他们认为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和其它部门人员无关;加之部分财务人员缺乏职业责任感,在工作中不能适应企业的新发展形式,不能做好成本核算工作。这就导致企业成本管理理念滞后,导致企业内部的各项资源不能得到高效利用,使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相关要求。

3.成本核算信息不准确

首先,在工业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是只注重材料、人工费用以及制造费用,忽略了产品研究开发、小批量生产试验以及售后服务方面的费用,关于产品成本管理的内容不全面,不能正确评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其次,成本核算方法不合适导致成本核算信息失真,在现今高度机械化的时代背景下,產品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成本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吗,制造费用大大上升,但是部分工业企业仍采用人工工时的方法或者人工工资比例情况分配到制造费用中造成成本核算信息的不准确。最后,部分工业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人为地改动成本数字,致使企业存在着潜在的亏损。

4.成本管理责任不清晰

部分工业企业没有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所以在进行成本管理时,未对管理部门、管理责任人进行明确的分工,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对自身职责范围不太清楚。这体现在:产品生产环节,由于各个部门的成本管理责任模糊,很容易导致生产成本或者相关制造费用失去控制;产品管理环节,工业企业对差旅费、招待费用等管理不严格,导致各个部门负责人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产生了不必要的开支费用。

二、工业企业实现对成本有效管理控制的对策

1.提高对成本控制的认识

长期以来,工业企业认为进行成本控制主要是节约成本,降低支出,严重缺乏长远的成本控制战略意识。降低成本固然可以提高利润,但是增加成本不一定代表利润降低,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实际上是进行成本效益管理,为企业节约那些经济效益低的成本,进而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针对能促使企业进行结构升级、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的各项费用支出,尽管暂时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但是从长远来看,能够为企业长远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所以是非常有必要的。

2.提高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工业企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财务管理队伍,管理层对于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决定了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效果。提高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着眼于企业未来、长远发展利益,是确保工业企业获得较好发展前景的重要手段。企业管理高层可以开设专门的财务管理培训班以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进而推进企业成本管理电算化进程,建立ERP系统,有效整合企业各种资源,把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有机融合进管理信息系统中,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工业企业要始终将规范化的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断改进成本管理方法,提高企业成本管理质量。由于财务成本管理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因而工业企业在用人方面要坚持谨慎的态度,挑选既懂得财务知识,又熟悉新的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人员充实到企业财务管理队伍中;要对在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业务技能培训,以及时更新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化的管理水平,进而保证企业成本核算信息的准确性。

3.强化成本控制的重点环节

工业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全过程的成本管控制度,加强对成本重点环节的管理与控制。目前,许多工业企业对于成本控制存在片面认识,认为成本控制的重点在于减少浪费、控制人力资本等方面,对于采用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不太重视。实际上,企业应该把强化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采用本量利分析方法,减少低效率的劳动、合理测定生产成本,努力寻找既可以改善产品功能、又能降低生产成本的新方法;从产品设计、实验阶段开始,将研发费用、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等各方面,才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日益稳定和规范,种种不规范竞争行为将逐渐退出市场,在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工业企业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实行精细化管理、强化成本控制的重点环节、加强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是其长远发展的重点。

4.完善工业企业成本责任管理制

为了加强工业企业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医院必须完善成本责任管理制。在新时期,工业企业应该加强对具体操作人员的管理,医院进行成本责任管理的工作重点在于对成本使用操控人员的管理。成本责任制的管理关注的是负责控制资源使用情况人的管理,它要求责任人对于企业成本进行事前的预算、事中的控制,及事后的资金使用情况划分,要求将责任指标具体的量化、细化到个人。通过对于责任与权力的严格划分,将成本责任落实到工业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名负责人的肩上,让企业的每一个人员都积极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共同管理和监督企业的成本效益。通过完善企业成本责任制,划分责任中心、定期进行业绩报告、区分可控与不可控成本,使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更加的科学化、精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点,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工业企业只有提高对成本控制的认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成本控制的重点环节,完善成本责任管理制,做到精细化、全面化的预算管理、才能促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 丹: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商业,2013,(18):102-103.

[2]刘兆明:浅析工业企业成本管理[J].科技资讯,2013,(14):88-89.

[3]席丽君:探讨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方法[J].财经界,2013,(11):55-56.

[4]郝福锦:新经济下的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4):55,63.

[5]温阿妮: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计量.2010,(10):124.

篇5:苏仙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

英国著名物流专家MartinC hristopher认为现代物流是指经信息技术整合的,实现物质实体从最初供应者向最终需求者运动的最优化的物理过程。也就是说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最大特征就在于现代物流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了整个物流过程中。电子商务、EDI、条码技术、RFID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为物流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条码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加快了货品的流

通速度,减少了流通差错,准确率大大提高。据2l世纪中国电子商务网校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今后3—5年内,条码系统成员数量将达到15万家企业以上,这将为物流信息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应用,使得供需双方的物流信息得以及时沟通,简化了订单处理过程,使得物流过程各环节得以精确衔接,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互联网的出现则促使物流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基于互联网的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满足了物流系统高度集约化管理的信息需求,保证了物流网络各点和总部之间以及各网点之间信息的充分共享。现代物流的发展与信息及技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信息化的重要价值在于能支持企业业务模式和流程变革,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主要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给物流业及物流信息化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虽然与其他行业相比,物流信息化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

中远物流大集中货运主干信息系统(FOCUS)的实施.有效的解决了其各地分支机构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系统功能、标准、流程规范均不统一;不能支持跨机构的有效协作;无法开展一体化业务等问题,并进一步推进了信息整合、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的重组。青岛福兴祥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上,采用的立体仓库系统和语音拣选系统均是全国首例。上海唯智提供的智能运输管理系统,使得中外运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实现了管理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转移。

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大型物流企业信息化较为成功,但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却收效甚微,依然存在信息化人才缺乏,物流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低层次竞争的问题。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篇6:苏仙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

(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我国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完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由此进入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时期,但在教育管理系统中,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数据中心和教育网络等方面有着较为良好的建设情况,学籍管理信息的建设、校舍管理及学生资助管理等信息采集系统的成功建设,标志着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二级部署、五级应用模式的进一步部署实施后,基本完成了我国教育系统的数据采集问题。从另一个方面看,我国尚未完成教育系统基础数据的建立,缺乏其应有的统筹力度,出现了数据采集不完整、数据造假和数据重复收集等情况,不完善的数据管理机制也抑制了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省市、地区的教育部门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落实情况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不难推测,在我国一些网络信息较为发达的城市,其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落实更为迅速,自然比网络信息落后的地区有着更快的发展。另外,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由于有着充足的经费,能够统筹一些信息系统,其支撑队伍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国家系统和自建系统如何完成有效对接仍然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部分中等发达地区在网络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经费的不充裕、模糊的管理机制和支撑队伍不强仍然是导致其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无法加快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问题分析

现阶段,人们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观念认识不到位是导致教育管理信息化问题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只是成为一种口号,人们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这一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育执行者,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网络之于教育的作用仅仅是“方便、快捷”而已,没有意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对教学决策、教育管理以及公共服务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在全面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教育管理信息化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落后的观念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缓慢的发展速度,缺乏攻坚克难的决心,最终导致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与绩效导向。虽然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已经开始了一段时期,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些传统教育时期的落后体制仍然在使用,例如: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缺乏对基础落后的学生的鼓励及对进步学生的肯定;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将学生成绩看成重中之重,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而进行成绩的评定。这种不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严重阻碍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它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基础,忽略了对学生进步幅度的评价,譬如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其学习成绩无法达到标准的要求,但学生已经尽力做到最好,此时,如果学生这些努力被教师所忽视,并最终将学生成绩定为不及格,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在我们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下,结合教育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教育管理中的业务需求,我们建议相关部门采取顶层设计来完成总体框架和教育管理信息化责任框架的建设,进而帮助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构建“双主体”评价机制,让学生和教育执行人都能参与评价。不似传统教学评价,即只注重结果(成绩),而忽略过程(学生的努力程度);教育管理信息化前提下的教学评价,不仅仅需考虑近期教学的显性因素,还应考虑长期教学的隐性因素。基于上述说法,当下教育执行人应努力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育执行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看到每个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将教育执行人的自我评价,学生、教师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得到一个客观的评价结果,鼓励学生进行评价,既能培养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也能使教学评价更为客观和科学。实际上,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大前提下,将其从教育运转中抽取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监管和社会评价,完善政府的监督职能,实现自主办学。因此,快速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和成熟是当前时代条件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篇7: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介绍设备管理的涵义和意义,阐述了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在分析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了转变管理理念、重组组织结构,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以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使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收益最大化。

一、设备管理的涵义和意义

(一)设备管理的涵义

设备管理(Plant Management)又称设备工程(Plant Engineering),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以提高设备效能为目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从规划、设计、试制、制造、选型、安装与调试、使用与运行、维护与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实质上,设备管理研究设备运作过程中存在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形态是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磨损、疲劳、腐蚀等性能劣化,从而需要检测修复,改造和更换,直至报废处理的过程,重点研究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工艺性;价值运动形态是指设备在制造产品过程中的资金转化,即将设备原有的价值和维护费通过提取折旧和计入生产费用,逐步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从而导致设备净值不断减少,重点研究设备价值的转移和资金的补偿、维修费用的经济

性、新设备投资与设备技术改造的经济性评价等。因此,设备管理是研究领域十分惯犯,得到迅速发展的应用科学,并与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的理论发展密切相关。

(二)设备管理的意义

1.设备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

企业内部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完成既定生产经营目标而在企业内部开展的一切管理活动,它包括企业的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班组管理、现场管理等等。人们常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称作练内功。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企业内功的强弱。内功强,企业抗风雨的能力就强,市场竞争力就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强。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经常开展各项活动,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千方百计地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在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中,任何一项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企业内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只有选择好内部经营管理工作的切人点和突破口,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设备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之一。

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之一,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生产设备无论从企业资产的占有率上,还是从管理工作的内容上,以及企业市场竞

争能力的体现上,它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十分重要的位置。管好用好生产设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的保证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优良而又经济的技术装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以确保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花色品种,降低生产成本,进行安全文明生产,从而使企业获得最高经济效益。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预测,决定进行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产品的设计、试制、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无不体现出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为赢得和占领市场,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为企业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产品,设备管理是保证。设备管理水平是企业的管理水平、生产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发生产先进产品,必须建立在企业具备先进设备及良好的管理水平之上。若疏于管理,用先进设备生产一般产品,会使生产成本增加,失去市场竞争能力,造成极大的浪费;有的先进设备带病运转,缺零少件,拆东墙补西墙,不能发挥全部设备的效能,降低了设备利用率;有的设备损坏,停机停产,企业虽有先进的设备,不但没有发挥出优势,— 3 —

反而由于设备价高,运转费用大,成为沉重的包袱,致使企业债台高筑,生产经营步履维艰。而一些设备管理好的企业,虽然没有国外的先进装备,由于管理水平高,设备运转状态良好、效率高,一样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强,企业效益也稳步增长。

设备管理是企业产量、质量、效率和交货期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是按合同组织生产,以销定产。合同一经签定,即受到法律保护,无特殊情况不能变更,违约将受严厉的经济制裁。如果没有较高的设备管理水平和良好设备运转状态做保证,是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合同规定的。一旦违约,给企业带来的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往往失去市场,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设备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证。安全生产是企业搞好生产经营的前提,没有安全生产,一切工作都可能是无用之功。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无不强调安全生产,紧抓常抓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强制性的,是必须无条件服从的,企业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之上。根据有关安全事故的统计,除去个别人为因素,8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设备不安全因素造成的,特别是一些压力容器、动力运转设备、电器设备等管理不好则更是事故的隐患。要确保安全生产,必须有运转良好的设备,而良好的设备管理,也就消除了大多数事故隐患,杜绝了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

3.设备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益的基础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也是紧紧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进行的,设备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简单地说,一方面是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益;另一方面是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中,设备管理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1)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设备是一个重要因素。加强设备管理是提高质量、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因此党和政府多次提出贯彻国务院《设备管理条例》,加强设备管理一定要与企业开展双增双节活动相结合,应用现代技术,开展技术创新,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转状态;对于新设备要充分发挥其先进性能,保持高的设备利用率,预防和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老设备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更新,改善和提高装备素质,增强设备性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要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企业内部多数人是围绕设备工作的。要提高这些人的工作效率,前提是要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减少设备故障、提高设备利用率。

(3)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更是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原材料的消耗大部分是在设备上实现的。设备状态不好会增大原材料消

耗,如出现废品,原材料浪费更大。在能源消耗上,设备所占的比重更大。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转效率,降低设备能耗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节能降耗永恒的主题。在设备运转过程中,为维护设备正常运转,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物资消耗。设备一般都有常备的零部件、易损件,设备管理不好,零部件消耗大,设备维修费用支出就高。尤其是进口设备,零部件的费用更高。设备运转一定的周期后还要进行大修,大修费在设备管理中也是一项重要的支出,设备管理抓得好,设备大修理周期就可以延长,大修理费用在整个设备生命周期内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所占的比重就可以下降,从而为降低生产成本打下基础。

二、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

设备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事后维修时期

这一时期普遍实行的是设备坏了以后再修,由于设备结构简单,设备的维护与修理不需要专门技术,修理费用也较低,因此,机器设备的维护与修理有设备的操作人员来完成。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结构渐变复杂,设备修理难度逐步提高,设备的修理费用不断增加,— 6 —

设备修理需要有专门人员来承担,这样就从生产操作人员中逐步分离出一部分从事设备修理和管理的专门人员。

2.预防维修时期

20实际50年代原苏联建立了一套计划预修制度,其实质是泰勒制度的基本原理在设备维修与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它是以一套定额标准为基础的,其理论根据是设备的摸查理论与磨损规律。欧美的预防维修的理论基础设备的故障规律,即浴盆曲线,预防维修是有计划地进行设备的维护、减产和修理,以保证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的一种技术组织措施,它包括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检查,精度检查,大修,中修,小修。

事后维修与预防维修的局限性:

(1)只注重设备的维护修阶段,而较少注意设备的全过程管理。(2)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关与设备的使用和维修管理相脱节。(3)只侧重于设备的技术管理,忽视设备的经济问题和组织管理。

(4)传统设备管理由于受传统的垂直专业只能职能分工的应县,没有把同设备管理有的只能加以协调与组织,经常是配合不紧密,步调不一致,从而影响设备管理的整体目标的实现。

3.设备综合管理时期

为了摆脱传统设备的局限性,实现现代工业生产无事故、无缺陷、无伤亡、无公害的要求,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设备综合管理理论。

(1)后勤学

20世纪60 年代美国在经典的产品和设备寿命周期基础上,吸取了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简称L C C)、可靠性工程及维修性工程等现代理论形成了后勤学(Logistics),定义为“研究资源需求、设备、供应和维修,并以后勤学保障、计划作为对象的管理艺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活动”,被认为是体现设备周期管理的最为彻底的学科。

后勤学者认为,一个系统应包括基本设备和响应的后勤支援两部分。而后勤职员的主要内容有:测试和辅助设备、备件和修理更换件、人员和培训、器材储运管理、辅助设施和技术资料等,基本设备和后勤职员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必须在集成基础上来发展,建立最优平衡,以生产出一项费用效果良好的产品。因此,可以把后勤学看作是为了保证一个在规划的寿命周期内得到有效而经济的职员,而需要考虑的全部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设备综合工程学

1974年,英国工商部给综合工程学下的定义是“为了求得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而把适用于有形资产的有关工程技术、管理、财务以及其业务工作加以综合的科学就是设备综合工程学(Terotechnology)”。其内容涉及到设备、机器、装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规划和设计的可靠性与维修性,以及它们的安装、投产试车、维修、改造和更新,以及有关设计、性能和费用信息方面的反馈。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内容可归纳成5个方面:①把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最经济作为其研究目标;

②关于有形资产的工程技术、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综合管理科学;③进行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设计:④关于有形资产(设备、机械、装置、建筑物),及关于设备一生(方案、设计、制造、安装、运转、维修保养、改造和更新等)机能的管理学;⑤关于设计、使用效果、费用信息反馈的管理学。(3)全员生产维修

1971年日本在学习英美维修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本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将可靠性工程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加以综合应用,逐步形成了全员生产维修(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简称TPM),它是全员参加的,以提高设备综合效能为目标,以设备寿命周期为对象的生产维修制度。具体内容如下:①目标是使设备的综合效能最大;②建立包括设备寿命周期的生产维修系统(即管理设备的一生);③包括与设备有关的所有部门,如设备规划、设备使用、维修部门等;④从最高管理部门到基层员工的全体人员都参加;⑤开展小组自主活动推进生产维修与管理。

TPM、Terotechnology和Logistics都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获取经济的L C C,但他们的具体目标和责任分配却是不同的。Logistics的具体目标涉及到非常广泛的领域,包括制造的产品、系统规划、信息和设备。Terotechnology只针对设备(有效资产),包括设备供应商、工程技术公司和设备用户,而TPM只针对设备用户。

(二)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在建立市场经济、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设备管

理水平已明显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活动的展开,制约了设备效能的发挥,影响了企业市场竞争里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

1.从体制上分析

缺乏健全的企业设备管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一些国有企业,所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基本上与罚款相当,工作方式简单,严重影响了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许多企业习惯于自己维修,国企中普遍存在高级维修技术人员流失现象。当企业花费大量自己培训出高级维修技术人员后,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一些民营、三资企业以高收入、高待遇挖走他们,使企业设备管理工作陷入困境。

2.从企业组织机构上分析

(1)企业组织机构刚性,效率低,易发生冲突。我公司是职能型组织机构,强调企业内部的控制、指挥与协调,其效率与组织目标是否明确、环境是否稳定、企业规模大小有关。这种机构形式反映迟钝,容易造成矛盾与抵触,效率低下,而且易形成管理的官僚化,是当前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的主要症结,设备管理职能的实施必须同时受到生产、工艺、质量、财务和安全等部门的指示和工作知道,易与其他部门发生矛盾和冲突,职责不明确,工作难到位。

(2)企业组织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现行组织是一种执行型组织,缺乏灵活性,组织机构明确规定了每个员工的职责,以及奖惩制度,只有与职责有关的能力能得到利用,并且规定了员工的发展模式,如操作人员只管如何使用设备,维修人员只管修好设备;设备管

理人员只负责设备的正常运转,生产管理人员只负责生产计划与控制;员工各自只对自己的领导负责,员工与员工之间缺少有效的协作,单一的工作内容,极大地限制了员工能力的发挥及全面发展。

3.设备资产作用与地位的分析

(1)对设备资产作用的认识不足。传统的设备管理包括设备资产管理、维护和维修管理、改造与更新管理、备件管理和事故管理,注重了设备管理的功能性,即侧重于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使我公司设备整体技术水平低、设备利用率低;忽视设备资产的经营性,即通过对设备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管理、营运,产生出较大经济效益的属性。

(2)对设备管理缺乏正确定位。长期以来,设备管理组织在企业的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般情况下,设备正常运转,大家相安无事,一旦设备出了故障,影响了生产,则责备和抱怨设备人员,设备管理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公司没有有关设备管理的战略思考和策划设计。设备管理的改革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仅仅是设备管理机构及人员的归并,相应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考评体系并未改变,其实质是更进一步降低了设备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运作过程的分析

(1)缺乏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理论应用研究,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太多局限于具体的事务上,忽视有关设备管理理论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如在企业中全寿命周期理论仍停留在认识上,综合管理仍只是一种思想,设备维修仍以经验为主,对故障预测、诊断、维修

— 11 — 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展不多。所以,企业存在设备效能发挥不高,设备维修改造步伐缓慢,设备技术的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影响了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这正是设备管理在企业中得不到真正重视的主要原因。

(2)设备管理工作中随意性较大。设备管理的成效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曾对该项工作的认识,领导层的变动容易造成设备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变化;企业设备管理机构的改革和人员的变动,使该项工作的随意性增加;操作人员的频繁变动使管理脱节;设备的技术进步和更新换代的加速使设备管理与维修盲目性增加。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有效开展设备管理工作的难度,影响了是而后被管理效率和水平。

5.维修体制上的分析

维修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明显落后于设备技术水平。企业维修指导思想落后,维修方式单一,预知维修、状态检测维修等先进的维修方式得不到推广应用,致使维修效果不佳;企业的维修质量不高,缺乏推广应用高新维修技术的紧迫感,维修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与现代化设备的技术含量形成巨大反差。

三、国有企业设备管理对策分析

企业设备管理的目标是优化企业资本构成和设备资源配置,运用各种经营管理手段,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使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收益最大化。本文

将从建立企业设备管理新模式,实现设备管理的目标。

(一)转变管理理念。设备在企业中的位置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仅是企业组织生产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主要经营资本,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获取市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首先,企业必须实现企业是设备管理有“部门管理”向“法人管理”的转变;第二,注重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企业设备管理的各环节提供优质服务;第三,竞争观念转变,从竞争走向合作,不仅在企业之间,更重要的是首先在企业内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重组组织结构。设备一生全过程管理,任何企业实施起来都有很多困难,必须依托社会化服务网络。所以,根据业务流程重组的原则,对设备全过程包括设备投资管理、前期管理、现场管理、润滑管理、维修管理、设备管理及各种专业管理进行修管分流、主次剥离、简化整合。对企业不具优势的部分逐渐与母体脱离,加入相应的联盟组织或服务网络。同时,按生产流程对设备管理的结构进行重构,用跨职能团队组织结构代替单一职能结构,强化现场管理,逐步形成基于生产流程的规范化设备管理模式。其基本原则为:第一,以产品的是恒产系统寿命周期为研究对象,追求生产系统综合效率最高和全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第二,以工作团队的高效协作强化设备现场管理。为实现生产系统的目标,必须有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生产、设备动力、质量、工艺、安全、财务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有效协作,同时按区域将维修人员与操作人员组成生产现场团队,对多变的市场

需求做出敏捷反应,确保产品生产需要和现场设备高效、经济、安全运转。

(三)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 1.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观念及所遵循的原则 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观念:

(1)从传统管理向现代设备综合管理转变。(2)从现场设备抢修向预防维修转变。(3)机台操作者是设备最直接的管理维护者。(4)及时控制和消除设备隐患。

(5)供技术支持,保障设备完好是技术维修的中心职责。(6)设备的不断改良改进是提高设备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遵循的原则:(1)以质量为核心的原则。

(2)遵循TPM全员设备管理的原则。(3)以过程预防为重心的原则。2.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

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应从三个层面同时进行:首先,建立适应设备故障管理的企业文化;其次,从一切规范和规范一切入手建立标准化作业体系;第三,对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寻找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寻找设备不适应生产的缺陷,按PDCA维护,持续改进提升设备性能。

(1)建立适应设备故障管理的企业文化

首先设备零故障管理是建立在全员设备管理体系下的管理方法,必须培育适应设备零故障管理的企业文化,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条件,形成学习型团队;塑造工作态度,承认能力差别,但要求做出你最好的;造就企业人才,创造员工前程;要求每位员工按标准规范进行自己的工作等多种途径,造就每位员工的“忠诚、认真、严格、不断学习”。

(2)从一切规范和规范一切入手建立标准化作业体系 要求每位员工按标准规范进行自己的工作,就必须建立响应的标准体系。应包括:①技术基准、标准规范化;②管理方法标准化;③行为动作标准化;④时间系列标准化;⑤工作秩序标准化;⑥环境礼仪标准化;⑦标志标准化。这些标准囊括设备前期、使用期、后期等各方面工作标准,并建立各类响应的管理台帐,相应的考核办法,强化目标考核管理(标准的指定、执行、检查、考核)。

(3)建立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策略

设备的维修策略就是要解决“何时修、如何修”的问题。设备维修策略是以预防性维修为主,辅之按状态维修,同时实施以综合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多种维修方式并存的设备维修策略。企业应针对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维修策略,应对所有设备进行分类,请建立各类设备的维修模型(注意:随着管理和技术的先进,维修模型需要进行不断地修改,各种设备的维修模型是动态的)。

(4)强化设备的缺陷管理

设备存在缺陷并不可怕。关键是早期发现设备缺陷,分析出正

确的是设备缺陷趋势,在设备的缺陷成为设备故障之前,通过采取适时适当的检修消除缺陷,使设备缺陷不成为设备故障和事故。工作重点是:发现缺陷,分析缺陷和消除缺陷。

(5)建立设备安全、高效运行防护网

“设备零故障管理”要求对设备,尤其是关键是设备建立五层防护网:

①操作人员的日常点检。通过日常点检,一旦发现异常,除及时通知专业点检人员外,还能自己排除异常,进行小修理,这是预防事故发生的第一层防护网。

②专业点检员的专业点检。主要依靠五官或借助某些工具,简易仪器实施点检,对重点设备实行倾向检查管理,发现和消除隐患,分析和排除故障。这是第二层防护网。

③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密点检及精度测试检查。在日常检查,定期专业点检的基础上,定期对设备进行严格的精密检查、测定、调整和分析。这是第三层防护网。

④设备故障诊断。是一种在运转时或解体状态下,对设备进行定量测试,帮助专业点检员作出决策,防止故障事故发生。这是第四层防护网。

⑤设备维修。通过上述四层防护网,可以摸清设备的规律,减缓劣化进度和延长设备的寿命。但对设备故障的消缺和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故障,就要维修。维修质量由直接影响设备的劣化进度,因此一支维修技术高,责任心强的维修队伍和一套完善的维修标准和管理制

度是设备零故障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第五层防护网。

(6)加强事故故障管理

设备事故故障发生后,要迅速组织抢修或处理,尽快恢复生产,并按公司的事故管理办法处理,坚持事故故障原因和责任不清不放过;事故故障责任者和有关人员没有真正受到教育不放过;防止和处理故障(事故)的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对涉及功能、精度要求的设备发生事故故障时经检修恢复后,应对设备的功能,精度或产量(速度)进行能力验证。

强化重复故障(事故)管理,专业点检员是重复故障的直接责任人,也是落实纠正措施的责任人。

篇8:苏仙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

一、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通过目前对于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分析研究中, 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阻碍,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于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不够重视。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 很多企业仍然采用手工帐的方式进行会计信息处理,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于企业财务发展的深远影响, 有一些企业虽然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 但是没有进行深刻的理解, 只是简单地认为只要将计算机技术与财务信息相结合就是实现了财务信息化, 但是这样只能进行简单地信息归集、统计, 而无法进行信息分析和预测, 这是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初衷背道而驰的。

2) 企业内部没有实现信息资源的沟通与共享。从实际的实行情况来看, 目前国内的企业只是将财务软件引入到财务管理的工作中, 这只是财务信息化的第一步, 虽然有了财务信息化的特点, 但是从本质上来看, 距离财务信息化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 企业财务信息化需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沟通与共享, 各部门都应该实现信息的交流, 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流来保证财务管理的准确性, 但是从实际的工作情况来看, 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很多企业的信息化都是单兵作战, 各自为阵, 没有从企业整体出发, 进行统一的布局, 这样一来, 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就会存在着诸多的限制因素, 财务工作的开展也会受到影响。

3) 企业资金投入不合理。对于企业来说, 资金就像是企业的血液一样, 从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来看, 国内很多企业对于信息化的投入可以分为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 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之间的比例为8:2, 过于重视对于硬件的投入, 但是在软件投入的方面显得又不足, 很多财务软件的建设都处于滞后的阶段, 这种重视硬件投入, 轻视软件投入的理念就造成了企业流动资金被占用的局面, 但是硬件投资收益漫长, 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效益。同时,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 因为企业的信息化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 但是从实际工作中来看, 这方面企业的人才储备并不是很理想, 这也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 想要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完善,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改变传统观念, 加强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应该是一项多元化的系统工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对于企业来说, 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开始就必须从自身做起, 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方法, 还有老旧的组织架构, 建立起相应的监督体制, 运用财务信息化的手段来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进而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对于这些中小企业来说, 财务信息化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财务管理工作的集中化、协同化上面, 首先, 企业内部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应该通过数据平台以及子系统模块进行相互的串联, 这样可以方便企业各个部门的信息汇总和传输, 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最后在财务进行归口和反映, 这样就可以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 通过财务信息化来帮助企业的经营决策, 做出科学合理的预判和分析。其次, 企业还可以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 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 进而实现自身财务管理工作模式推陈出新。

2) 从整体上进行规划, 建设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于企业来说, 我们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真正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同时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信息化的整体规划, 逐步推进进而完成整个企业的信息化,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信息化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很多企业都开始了信息化的进程, 引入财务软件和ER P系统都是信息化重要的手段, 所以说, 这也是企业转型的一次机遇, 企业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 全面推广财务管理系统。

以马应龙药业为例, 正是马应龙药业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本企业对成本费用的信息化管理, 一方面提高了财务核算的效率, 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企业经营成本的下降, 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健全财务管理系统, 对企业的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和分析, 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加强企业购销存系统建设, 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材料的采购进行监督, 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一体化和规范化。消除影响各部门之间信息传输诸多的限制因素, 财务工作的开展便会更加顺利。

3) 加快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健全进程。企业要想完成信息化的建设, 就离不开社会的帮助, 不然就会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企业应该依托社会资源, 促进企业财务信息化互动与交流, 将信息孤岛有机的连接在一起, 这样才可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可以借助软件提供商、管理咨询公司的力量, 建立起一个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保障体系, 形成信息网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孤岛, 进而还可以实现企业与企业的信息交换, 互利共赢。

摘要: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都处于会计电算化的初级阶段, 如何改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出发, 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手, 针对性的提出完善建议, 希望能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言献策。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1]赵青春.江苏盐业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苏盐科技, 2014.

[2]天财软件:力图打造中国最专业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J].教育财会研究, 2014.

上一篇:多举措强化餐饮服务许可各项工作下一篇:汽车维修实习心得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