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制造企业知识管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航空制造行业的情报工作,是实现制造工程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促进航空技术的发展,在进行行业战略部署过程中,选择优秀的情报人员,是满足现代科技技术的中心所在。大力发展情报资源的建设,并提高情报综合适用力,为航空制造行业提供有效情报,促进其技术的创新和提升。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航空制造企业知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航空制造企业知识管理论文 篇1:

航空制造业的智能制造探究

作者简介:赵铁楠,男,满,1974年5月出生,辽宁丹东,硕士,职称: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航空器制造

摘要:在现阶段的制造领域里面,智能制造是一种最先进的制造技术,而且智能制造把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给制造产业带来了良好的推动效果。本文简单阐述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继而研究航空制造中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航空制造业;智能制造;探究

引言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科技产业的发展逐渐变成潮流,因此在现阶段制造领域里面,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制造产业逐渐开始深入融合,全面覆盖全球制造业。因此,现阶段我国的制造业在发展的时候同样要进一步研究制造业带来的变革,和各种各样新技术的科学应用,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在以后制造产业中的发展。

一、航空工业中智能制造的意义

(一)激发航空制造潜能

对智能制造技术来说,最重要的环节不是数据采集,是按照数据采集对数据进行挖掘以及分析,因此对航空制造而言,在进行现场制造的时候,就可提炼出现场执行带来的各种数据,同时挖掘数据里面的关联信息,继而按照信息展开建模,而且模拟生产制造的实际变化趋势,以此来进行后期预测以及处理生产问题。对航空制造领域而言,使用智能制造技术能够让产品在进行生产制造时出现的不可控因素得以消除,减少产品研发和制造周期,增强生产效率及其产品整体质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可控因素并不多,因此出现的问题也会减少,不管生产成本,还是运营成本,全部会显著下降。

(二)达到智能化管理目的

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时候,达到了对产业链的整体建设,对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而言,信息物理系统是发展体系良好运行的关键载体。it建立的是虚拟环境,是物理信息系统大脑以及神经中枢,这也就意味着物理执行终端指挥控制中心以及监控管理代理中心全部是信息物理系统所实现。把人身思维和想象力加入信息化系统,能够把人下达的一系列指令以及工作意图依托信息化指令,继而让自动化物理终端来展开执行。在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通过收集不同终端具体执行状态,就可以管理终端执行工作的整体效率和水平,达到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工作逐渐智能化以及全过程的目的。

二、智能制造在航空制造中的发展

(一)基于型号的效益优先和统筹规划

对航空制造企业和相关单位而言,智能制造在建设的时候需要的资金绝大部分是各个型号投入扶持的,因此,对项目建设而言,要统筹公司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的规划以及不同型号具体发展需求,还有投入经费及其成本,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生产达到投资效益最大化。而且,项目建设里的管理流程和重要技术,以及自动化设备等,都要在项目进行时达到统筹规划和安排,保证不同项目间可以形成合作关系。

(二)全面推进

在不同领域发展中,基于典型工程为突破口达到技术突破以及创新是常用模式,因此在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于航空制造领域中同样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基于管理以及技术能力和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等多项技术,从智能制造技术的规划工作环节,推广复制最好的工作实践成果,从而形成优势体系效应,真正发挥智能制造技术的优点。

三、航空制造中智能制造技术发展

(一)实现全面信息化建设管控

在航空制造领域中,使用智能制造要和业务框架相结合,在发展的时候按照不同业务的领域规划工作内容为基础,才可以让信息化建设及管控有效实现。从飞机产品生产和服务方面而言,在智能制造的时候,以体系架构化和研发变形化以及生产智能化为工作目标,在实现智能制造时,通过集成和协同并重,仅仅基于现阶段的主价值链来建立航空制造企业it架构,继而形成横向和纵向结合的营销网络,覆盖公司产品研发的全部工作环节。

(二)关键工作领域的虚拟仿真

对智能制造来说,虚拟仿真能力发展和智能制造息息相关,同样是现阶段航空制造领域中围绕型号进行工程制造的根本。因此在现阶段航空制造领域中,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要结合模型验证以及确认,通过数字孪生手段让虚拟空间可以全方位研究评价航空产品的具体性能及功能。使用该手段,可以保证航空制造所有生产工艺方案可以得到校验,继而进行改善,让航空制造生产和工艺准备周期可以显著缩短,同时减少生产制造所消耗的成本。除此之外,对航空制造领域而言,对生产制造工艺要求和精度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凭借智能制造能够深入分析零件制造领域,让特种工艺可以在实现过程中基于仿真模拟实现数控程序物理仿真,对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成形以及钣金成型和焊接工艺等进行制造钱的仿真模拟,使生产工作效率能够更更加高效。

(三)以模型为基础的知识工程

在当前的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中,业务数据以及知识等都是在信息化系统之外所展现的,所以仍然还停留在过去的传统纸质文件这一形式上。在当前的智能化发展背景下,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知识工程建设尚没有全面成型,所以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中,最为核心的知识体系还没有真正架设起来。基于当前的运营管理以及飞機制造等过程,来看在实际生产作业过程中所积累的典型工艺规范和操作流程以及制造资源等信息,应当在构建智能化数据库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分类以及提炼,从而形成具有体系性质的知识内容。而且基于航空制造领域的特殊性来讲,应当构建一套能够适用于当前航空制造领域中的数据库以及知识管理系统,从而使各方面的经验以及基础数据都能够得到科学管理,避免在生产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知识流失。真正依托智能制造技术以及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使知识所拥有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并使知识这种无形的资源转变为生产力。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现阶段我国国家战略里的关键内容,航空制造领域发展被社会和大众所重点关注,而由于智能制造和别的高新技术在航空制造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给航空制造领域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推动意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对智能制造技术在航空制造领域发展带来的推动效果有着明确的认知,同时结合智能制造技术的实际发展,对当前的航空制造领域中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提出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汪艺.智能制造和高速高精加工技术——访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王焱研究员[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6(02):18-20.

[2]向恒.浅析智能制造在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应用[J].智能制造,2018(06):42-44.

作者:赵铁楠

航空制造企业知识管理论文 篇2:

探析航空制造企业情报工作的建设与实现方式

[摘要]航空制造行业的情报工作,是实现制造工程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促进航空技术的发展,在进行行业战略部署过程中,选择优秀的情报人员,是满足现代科技技术的中心所在。大力发展情报资源的建设,并提高情报综合适用力,为航空制造行业提供有效情报,促进其技术的创新和提升。

[关键词]航空制造企业;情报工作;建设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航空技术的逐步成长,航空已经不仅仅是军事适用的代名词,在民航、通航和专业领域,其作用也体现出了新的含义。在推进航空制造业的技术发展中,面对新的情报信息资源选择,情报工作成为了现代航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情报信息资源建设

航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雄厚的情报信息资源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所在。而如何建设情报工作的组织机构,并促进公司在制造方面的技术创新,信息情报方面,则成为了根本所在。针对于此,建设新的航空制造工艺发展情报网络则至关重要。

首先,针对建设的实施进行走访调研,对情报信息资源的建设是复杂的持久的过程,涉及到多个部门,其任务量重大,所以在进行资源建设过程中,只有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其在同行中的竞争力。在展开航空器以及相关航空产品的制造过程中,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汇总分析,并根据已有资源的建设途径经验进行分析,根据本单位的需求量以及生产能力现状进行设计,力求将科研作为重心,从客观角度进行资源价值的综合。

其次,信息库的建设方面,需要根据情报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确认才能够进行建设,针对我国现有资源和国外的先进制造技术进行对比,并关注其发展方向和特色。结合情报信息资源在处理过程中对技术、管理人员的需求,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看,独立的资料库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充分的了解到全面技术的发展状况,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基础建设的发展。介于此,要综合国外资料和我国自主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我制造企业内部存在的缺陷,并从中需求解决的根本,在对外文数据库的研究中,确定情报的准确性,并对其技术在制造中进行推广实践使用,增加制造流水工程的责任机制,从而让完成在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完成对自主创新的贯彻。

最后,在最根本的制度支持上,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生产制造,并实施推广培训工作,为基层制造人员提供建设的依据,并从技术上进行集体培训,让制造人员、专家、技术人员等能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从而在微观上实现最终的技术控制。

二、资源建设的合理利用

在以往的情报工作中,其重心在于上报需求的服务,并注重需求的牵引作用,但是如此就忽视了服务的作用,在情报资源建设上,通过掌握资源,并促进情报工作的进行,而如何利用资源则问题繁多。以下为对情报信息利用的主要应对策略。

2.1.与科研一同攻关

航空企业的发展基于对科技的依存,所以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其瓶颈在于技术,而非人力,所以在公司的生产中,通过效益上的观察分析,对信息资源建设进行完善,并从其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观察。在掌握了新的信息后,如价值较高,可进行前沿性技术资源的适用,如合适则可以通过丰富翔实信息资源,推动公司的科研发展,其中针对情报人员的主动服务,科研攻关活动则成为了最主要的发展人员,为提高情报工作的有效性,提升产业链中的个人技术,则成为提升产业生产的根本所在。所有产业和科研一同攻关,是促进现有航空制造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所在。

2.2.与专家共进退

情报服务的根本在于对公司的信息提供,在企业的发展中,会有大量的竞争对手,这些竞争对手的存在,可督促企业的技术革新。技术人员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是技术的骨干,对研究领域的技术现状有着指导作用。在进行生产过程中,和专家共同进退,并以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的生产标准,是维持现有企业创新生产指本。而情报人员的努力,也是为了给专家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从中寻求科技上的进步。

2.3.开展情报研究

在进行情报汇总以后,组织科学化的科学技术管理对策,并从管理决策中对科研生产发挥有效参谋,其中尖兵组织,信息盘查等,均需要格外留意。拟定好导向规则后,根据预期的生产研究工作进行强化演练,并通过企业的发展促进,为生产设计部门提供有力的建设基础。而开展情报研究的前提就在于了解公司目前的生产技术重心,从发展目标中探究合适的基点,并制定精确的情报来源。在条共情报人员的原有素材性质中,分析材料的真实性,并以此作为蓝本开展自身的仪器构架,所以提高情报人员的素养,是推动生产的根本所在。攥写有关阅读资料,并在情报的基础上行进行分析,开发有关动机的先进技术。在现有的有价值资料中,大多数为英文资料,其专业性词汇较多,而汇总资料人员由于语言的不确定,也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情报人员需要提高自身对文章阅读的能力,能够自由组织文章。

针对于此,情报人员还需要提高对信息的筛选,由于资料非原创性,所以需要对有用的资料进行删选,才能够确保开发人员,在测试资料中能够迅速的选择出有用的资料,并迅速的进行参考设计。

结语

在现代的航空制造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服务对象的转变,以及竞争对手的转变,都增加了其发展过程中的阻力。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如何提升生产工艺,并增加在市场中的应用前景,成为了保障自身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于情报的提供以及使用的发展过程中,提高自身品牌的质量,并保证自主创新过程中的工作量开展,是促进现有发展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钱虎虓,张岩.提高情报综合实力促进公司科技创新[C].//2013年陕赣苏航空学会“科技信息与翻译”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3:11-13.

[2]钟立胜,刘书理.信息时代飞机制造企业科技情报工作的定位与思考[C].//2013年陕赣苏航空学会“科技信息与翻译”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3:5-7.

[3]员巧云,程刚.逆向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4):62-65.

[4]尚可.基于网络广告的企业竞争情报策略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8(1):23-25.

[5]黄毓敏.航空制造企业标杆比对研究[C].//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SCIC)第十二届年会文集创新环境下的竞争情报.2006:139-147.

作者:杨怀娜

航空制造企业知识管理论文 篇3:

制造业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对策研究

摘 要:把生产性服务从制造业企业分离出来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然而,观念因素、市场因素、生产性服务人才缺乏等消极因素使生产性服务分离出现障碍,克服这些障碍的措施主要是建立健全有利于生产性服务分离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标准体系等。

关键词:研发机构;分离;支撑体系

文献标识码:A

1 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的软化是当代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服务化阶段是三次产业演化规律的必然结果。Riddle(1986)也认为,“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process industries),服务业是经济的粘合剂(glue),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Geo(199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反映了产品和服务生产的转型,大多数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短期的顾客货物的生产正在取代大批量生产经营方式。Coffey(1992)认为,在企业的微观层面,“柔性制造”体系的产生及由此引发的生产垂直分工和外部化趋势是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动力源泉。黄少军(2000)认为作为社会经济网络的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部门,但作为社会交易成本的服务业,它们的增长就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我们认为黄少军所说的社会经济网络的服务业主要就是生产性服务业。顾乃华(2005)认为在我国特殊的体制转型环境中,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并且基于分工视角,描绘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在不同地区的不同表现。

服务业的发展是随着劳动分工深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一种动态的共生联系。由于生产性服务主要作为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发挥中间功能,因此在经济服务化和知识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以生产性服务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力量。

2 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分离生产性服务的障碍

目前,我国众多企业都不想让自己的生产性服务独立出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2.1 观念因素

一是企业自给自足观念的存在,使得生产性服务独立缺乏必要的需求基础。目前,许多生产企業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思维,既不愿意将生产性服务外包,也不愿意从市场上购买生产性服务产品,对生产性服务独立为全资法人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是企业生产性服务产业化的经营意识薄弱。受长期以来把生产性服务当作非生产性活动的影响,目前不少企业仍把可以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性服务被当作企业的非生产性活动对待。由于市场化改革不到位,多数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部门仍在按照传统方式运行,习惯于听从母公司的安排,业务上根据母公司情况开展务生产,财务上则接受母公司的拨款,处于封闭半封闭式运行状态。大多数企业领导人认为企业生产性服务一旦独立,将会出现生存困难,因而对生产性服务分离的信心不足,普遍患有“市场化恐惧症”。

三是不少企业认为,如果自己的生产性服务独立了,这样母公司的生产性服务就不存在了,独立后的生产性服务子公司由于业务上不再受母公司指导,对母公司的忠诚度就会减轻。

2.2 市场因素

与制造业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市场机制很少在这些领域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难以形成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突出表现在:

一是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市场化。目前,从银行利率到管理收费,许多生产性服务产品价格仍由政府制定。服务产品价格不能灵敏反映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也就难以发挥价格机制对产业发展的有效调节作用。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导致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陷入低效率——高成本——高价格——低需求的恶性循环。低需求的结果必然从根本上抑制生产性服务从企业分离并发展。

二是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存活需要需求市场,需要有大量企业进行生产性服务外包。对于企业来说,生产性服务外包战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企业生产性服务外包后可以将资源集中在最有竞争优势的环节,从而增强企业的灵活性和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生产性服务外包意味着企业引入了一个风险源,由外部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企业能够控制的余地相对较小,不能履约、商业机密泄漏的概率会增大。在当前转型期,我国市场中介组织、法律制度环境等发育仍不成熟,社会对商业违约、欺诈行为的发现、惩戒能力有限,这必然会妨碍企业进行生产性服务外包。

2.3 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

现行中等和高等院校专业中,生产性服务类专业设置时间较晚,数量偏少,不少新兴行业目前尚无对口的专业设置,专业人才供给总体上难以适应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需要。加之,现有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多数由其它专业转换而来,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的现象尤为严重。以浙江省为例,2004年全省按行业分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高级人才占比分别只有2.8%、4%、2.4%和1.8%,大大低于制造业的占比(4.7%)。

3 企业生产性服务分离的模式探究

企业生产性服务分离与其生产性服务基础相关性很大,而分离后是否与别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整合则与生产性服务产品和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复杂程度相关。

如果生产性服务基础不好,即使实施了分离也很难做强做大,甚至持续生存都会出现困难,更谈不上发展。因此,企业要先精干主体、扶持生产性服务发展,再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先打基础,再搞分离分立,使生产性服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企业扶持,到自立自强。

企业生产性服务分离后是否与别的生产性服务型企业进行整合主要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产品和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复杂程度。复杂产品的产业(如航空、电子和电路技术、通信产业),其新产品的生产性服务项目成本高、风险大、产品的复杂性强,单个企业无法独立完成生产性服务,故分离后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要再与同类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整合,这样就能提高生产性服务能力。同时,生产性服务分离也与产业相关,特别是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如生物技术、化学材料、制药产业),因其技术、产品复杂性,生产性服务过程涉及部门的研究主体较多,单个企业很难完成,也必须将分离后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整合。

综合以上分析,企业生产性服务分离模式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分散分离、分步整合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经筛选后的重点生产性服务,待这些生产性服务具备自我发展基础时,再从企业分离,然后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整合。相关生产性服务成熟一个,分离一个,再整合一个。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生产性服务基础较差、生产性服务复杂程度较高的企业。

二是整体分离、分步整合模式。这种模式将生产性服务实现一次性整体分离,但分离后的生产性服务还需要进行整合,经适度培育后再根据行业特点和专业化程度,通过实行二次、三次,以及更多次重组,实现整合目标。

三是整体分离、整体整合模式。这种模式在生产性服务整体分离后,新设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不需要与别的企业进行整合。一些生产性服务基础较好,生产性服务产品和生产性服务行业不太复杂的企业可以采取这种模式。

因此,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的分离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有步骤地对企业生产性服务进行分离;独立后的生产性服务子公司也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分步骤进行整合。

4 强化支撑体系建设,顺利推进生产性服务从制造业企业分离

4.1 建立健全有利于生产性服务分离的政策体系

促进生产性服务从企业分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这一无形之手,更要善于运用产业政策引导这一有形之手,着力构建有利于生产性服务分离的政策体系。

一是加快清理妨碍生产性服务分离的法规和政策。应进一步清理现行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中不适应生产性服务分离要求的内容,取消投融资、用地、用电、用工等方面歧视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继续梳理各项收费;加快修订完善部门法律规章,切实将有利于促进生产性服务分离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加快实施支持性的财税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应实行轻税薄赋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改革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的税种设置,推行与制造业基本相当乃至略轻的税负政策;将企业生产性服务分离纳入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范畴,如出口扶持政策、成果转化政策、优先供地政策、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等;制订实施符合WTO要求的弱小产业保护政策。

三是切实加强专利保障政策。生产性服务投资不僅投入巨大,而且需要后续与持续的投入,而生产这一产品的边际产品成本甚微。生产性服务投资的这一现象背离了传统价格体系对这些产品的作用,导致了生产性服务资产没有稳定的价格体系和市场,交易过程中,价格不好确定,交易中新技术又极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目前我国大量企业不敢生产性服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知识产权难于得到保护。因此,政府应帮助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通过实施知识管理制度建立开发和获取知识产权的氛围,并规范和保障企业知识产权的营造过程,对受到知识产权侵权的企业,政府要帮助企业运用法律的武器捍卫权利。

4.2 建立健全有利于生产性服务分离的服务体系

促进生产性服务从企业分离并顺利发展,需要建立完善以下服务体系:

一是人才供给保障体系。相对充足的高素质生产性服务人才是促进生产性服务分离并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保证。应加大企业引才激励政策,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从事企业生产性服务工作,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高层次的专家公寓或人才大厦,用于引进生产性服务人才的安置;设立优秀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进高层次生产性服务人才的有关补贴;完善企业生产性服务人才考核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规则,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评审、技术收益分配等方面把生产性服务工作实绩放到突出地位;鼓励企业采取柔性流动、项目合作等方式聘用国外高级生产性服务人才;允许生产性服务技术入股,改革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吸引国内外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从事企业生产性服务工作。

二是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加大对企业生产性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开放各级政府投资的各种实验室,形成基础技术知识、信息高速公路以及经济技术数据库等重大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机制;整合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其他机构的资源,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网络,为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建立有利于生产性服务分离的专项基金,切实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4.3 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

标准是任何行业发展的生存之本。由于生产性服务型企业生产的是知识形态的产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判断。如果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不但容易引发供求双方的纠纷,有了纠纷以后也难以有效解决,而且会影响企业对生产性服务服务的需求。因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从企业分离,建设生产性服务产业化高地,必须把制订和实施生产性服务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放在突出位置。鉴于目前国内生产性服务行业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可考虑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制定市场准入标准、信用评价标准和服务标准等行业技术标准体系,为我国生产性服务市场的完善创造条件,以顺利促进企业生产性服务分离。

作者:张乐才

上一篇:社保档案管理法制建设论文下一篇:新经济小企业核算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