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规划收费和环卫问题论文

2022-04-28

【摘要】村镇统筹发展也是近几年来国家与社会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村镇发展的重要性。新农村的提出,给乡镇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然而,在村镇建设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笔者就村镇规划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思考与分析,同时,针对当地目前村镇规划中的一些布局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与相应的解决对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村镇规划收费和环卫问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村镇规划收费和环卫问题论文 篇1:

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垃圾分类处理

垃圾问题已成为困扰各国城市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我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正深陷垃圾围城的困局。在北京,垃圾问题也是如此,垃圾围城、垃圾污染无时无刻地摆在我们面前。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创造绿色美好家园,把垃圾源头分类处理纳入城乡环保和社区治理,作为“十二五”规划着重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宜居宜业、公众的幸福安康、城乡的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好事实事,是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职责。

一、治理理论与奥斯特罗姆新论的核心观点

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主张建立多中心治理模式;强调改进社会责任的承担方式,主张推行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方式;强调管理对象的全面参与,主张实现管理过程中上下协同和多元互动;强调多样化管理方法和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主张改进政府的控制和引导方式,实现治理绩效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公共选择学派创始人物之一、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从博弈论角度探索了在政府与市场之外自主治理公共资源的可能性。她通过对草地、森林、湖泊和地下水等公共资源使用管理情况的大量研究得出,资源使用者联盟总能找出用于解决利益冲突的决策和精密执行机制以处理利益冲突,使公共资源得到有效管理,即除了集权式和私有化解决方案之外的第三种解决途径,由使用者自主管(治)理的社会自治解决方法,也就是除了政府有形的手、市场无形的手之外,人们可以依靠自己的手解决问题。奥斯特罗姆凭“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新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垃圾问题涉及到城乡各地和千家万户,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由于垃圾分类处理不能完全靠政府强制推行,也不可能完全市场化,因为这项工作根本离不开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的支持和参与。能否发动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垃圾处理,从社区这个源头解决垃圾分类处理问题,直接关系到科学发展、共建共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因此,运用治理理论和奥斯特罗姆新论,更好地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垃圾分类处理的选择

垃圾分类处理和综合利用,就是将垃圾从源头分成可回收利用垃圾、有机易腐垃圾、适于焚烧垃圾等类别,然后根据不同类别垃圾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分别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模式。首要的是在源头减量,实行垃圾分类,尽可能回收利用;其次是尽可能对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进行堆肥处理;再次是尽可能对可燃物进行焚烧处理;最后是对不能进行其他处理的垃圾进行卫生填埋。国内曾有专家用成本效益法对垃圾分类处理和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和分析,其结果表明:在不分类的情况下,不管采用填埋、堆肥还是焚烧处理,其产出都低于投入;但在分类处理与综合利用的情况下,垃圾处理成本降低而收益增加,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和比较发达城市在不同程度地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但还没有普遍推开。北京市2010年选定600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推行社区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实现从源头减少和处理垃圾。同时,今年北京“百座大厦千家单位万名员工‘2010’工程”启动,在全国率先对垃圾分类提出“零废弃”和“零私运”,备受各界关注。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等5个乡镇试点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90%的垃圾实现就地消纳,变成有机肥、燃料等资源。据专家估算,北京市郊区垃圾处理成本平均每吨约150元,垃圾分类处理模式每吨可节省约140元,如果在全市郊区推广,按350万人口,人均日产垃圾1.5公斤计算,每年可节约近3亿元的垃圾运输费和消纳费。不论是国内外实践证明还是北京市试点表明,垃圾分类处理是科学有效解决垃圾围城和垃圾污染问题的办法。

三、社区垃圾分类处理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垃圾处理水平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市民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垃圾处理的关键是源头分类,这个源头就是社区、居民家庭。作为特大型国际大都市,把推行垃圾源头分类作为社区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之举。根据治理理论和奥斯特罗姆“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新论的核心理念,必须把垃圾分类纳入社区治理,对社区垃圾分类坚持“属地负责、条块结合、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实行政府主导推动、以居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市场机制运作、运用激励手段、依靠科技支撑,实现垃圾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和再利用、减量化,推动循环经济和友好环境的发展。

(一)政府主导推动

治理理论虽然强调多元化主体和多中心治理,但在环境保护和垃圾处理方面,政府还是处于主导地位、肩负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必须担当起应有的责任。一是深入宣传动员。率先提高各级领导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全面开展分类知识普及教育和推广,让人们知道如何分类且自愿分类,让市民认识到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和培养市民良好习惯,提倡居民家中垃圾分类收集。结合实际加大推广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处理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培训,提高参与垃圾分类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加大监管督查力度。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商业及娱乐场所、机场、车站等地设置垃圾分类的宣传品,配备相应设施设备,将废塑料、废纸张、废玻璃、废金属、废纤维等分类回收。安排专项资金,按照分类、压缩、密闭、环保的要求,改造现有的垃圾回收站,使其具备相应的分类处理能力,并与前端居民垃圾分类相对接。同时,也要大力推进电动分类收集车、社区分类站及其设施设备等建设。三是明确落实责任。以推进垃圾分类为契机,有计划地对社区、学校、大型商场、饭店、机关、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实行垃圾分类收集,逐步建立和完善由社区居民、小区保洁员、物业管理公司和市容环卫管理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四是完善政策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规范社会各方和回收市场,促使主管部门及相关方采取相应措施推进实施分类收集;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引导和督促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五是优先建设发展。根据垃圾处理公益事业的定位,优先建设发展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体系等,支持发展垃圾回收处理产业,增加再生资源回收站和再生资源专业分拣中心建设,同时积极推进网上预约收购,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水平。

(二)以市民为主体

市民是城市环境保护和垃圾处理的主体力量。当前,要把垃圾分类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公众的力量,切实提高广大居民的参与意识、参与积极性与参与率、垃圾分类处理的效率等。有人说,由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垃圾中有回收价值的都回收了,能卖的都卖了,而家里产生的垃圾中几乎没有可利用的东西,即厨房、餐桌、卫生间等没人收购的垃圾,而其中产生臭味主要是厨余垃圾。实际上,废旧电池、塑料薄膜(袋)甚至是玻璃瓶等,在许多小区仍未分类回收。当然,作为居民更主要和更为迫切的是将厨余部分从家庭垃圾中分离出来,是对垃圾分类最大的贡献。但无论如何,从源头解决问题,就是从居民家庭做起,必须有每位居民、每个家庭的自觉行动、积极参加和长期坚持。其实,社区垃圾分类也类似“公地悲剧”,社区垃圾混装不分类就是管理或使用不善的“公共资源”或“公共物品”,只不过它是“越堆积能再回收的越少”,“越分类能再利用的越多”。

对于由每家每户每天产生而不断增加的且“能利用越来越少”的“不分类垃圾”资源,最好的管理和解决办法就是让社区每家每户联合起来行动,共同有效地管理和推进家庭垃圾分类。因为当惩罚是团体自身的责任,即垃圾不分类或分类不达标时,没有洁净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没有社区集体荣誉和相应奖励,没有家庭物业补贴和环保积分,没有相应物质回馈包括免费提供的垃圾袋(筒)等,这时治理就能发挥更好的效用。基于此,按照治理理论特别是奥斯特罗姆新论,社区居民(家庭)作为垃圾资源分类者联盟,从源头开始,从我做起,全家行动,邻里监督,共同参与,形成用于解决利益冲突的决策和执行机制,使垃圾分类收集得到有效推广普及和深入持久开展。特别是针对餐厨垃圾私运现象,试行和推广“餐厨垃圾档案管理”机制,从垃圾出处、去处实行一条龙监控,并配以公示,供社会监督。同时,废旧电池、塑料薄膜(袋)、破旧衣物甚至是玻璃瓶等分类回收问题,也必须作为垃圾分类不能忽视的问题来解决好。

(三)社会各界参与

不论是治理理论还是奥斯特罗姆“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新论,都强调多元参与和改进社会责任承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领导及职工入手,动员积极参与,在全市党政机关、学校、商务楼宇、宾馆、饭店、公园、度假村等选择一定数量的单位开展垃圾“零废弃”和“零私运”试点,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标准,从源头做好垃圾减量与分类,是垃圾处理的重要举措。

从中小学生入手,在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环保活动,向中小学生宣传和倡导保护环境及垃圾回收利用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对学校、家庭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和利用,利用废旧品进行小制作,并把参与垃圾分类作为中小学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重要内容,使小学生成为家庭和社区垃圾分类的小使者和小能手,小手牵大手拉动家庭垃圾分类深入持久;使中学生成为社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倡导者和监督者,推动家庭和社区垃圾分类全面开展。

从高校学生入手,从宿舍、餐厅、教室、校园到外出购物、游玩、参加大型活动,始终做到不乱扔垃圾,自觉参与垃圾分类,争做环保志愿者,积极投身于社区、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等环保活动。

从企业入手,自觉做好自身垃圾分类处理和节能减排治污的同时,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支持和参与社会垃圾分类,如借鉴台湾企业产品包装袋标注产品产生垃圾的归属类型,以方便分类和回收等。

从社会组织入手,鼓励和扶持各类环保社团特别是社区环保类、公益类社会组织发展,支持他们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垃圾分类活动,并给予必要的资助和支持。从社会新阶层入手,发动、鼓励和支持新阶层人士投身和支持垃圾分类,对其在这方面的捐助和投入给予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

从社区组织入手,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和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楼门小组等在推进垃圾分类中的作用,使他们成为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者、宣传者、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真正把垃圾源头分类落实到社区、落实到每家每户。从老人和儿童入手,发动离退休老同志支持和参与家庭及社区垃圾分类,教育和引导少年儿童以不同方式参与家庭和社区垃圾分类,使“一老一小”在家庭和社区垃圾分类中有所作为和大有作为。

(四)市场机制运作

市场机制是处理和解决诸多社会服务和治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机制,垃圾处理也离不开这一机制的合理运用。目前,垃圾焚烧与填埋气体利用等垃圾能源化管理与市场培育在我国尚处摸索发展阶段,堆肥与回收利用是我国居民生活垃圾资源化的主要途径。在垃圾回收利用市场培育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发展垃圾产业,鼓励和支持回收行业、再生资源企业和个体回收人员有序发展,建立统一完整、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回收市场体系,形成清洁环保的垃圾产业,扩大就业渠道和岗位,使其成为城市生态经济和创业就业的新增长点。二是按照市场规律扶持专业企业独立运作,逐步形成产业规模,促进包括垃圾收集、分类、运输、加工、交易等市场建设和监管督查的协调发展,最终形成垃圾处理产业化和现代化,取得社会、生态和环境的综合效益。目前,垃圾分类回收技术已趋向成熟,如比较先进的垃圾分类回收机能在几分钟内把塑料瓶、玻璃杯、废弃金属、电池、塑料袋以及被粉碎的厨余垃圾等分类,把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固体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缩小垃圾体积,减轻运输负担。总之,市场运作的核心就是把垃圾分类产业发展成为城市生态经济和创业就业新增长点。

(五)运用激励手段

多元治理、多样化方式、多种手段和多方参与,需要运用激励手段和机制加以引导与推动。首先,把垃圾分类达标作为今后“和谐社区(村镇)”、“文明社区(村镇)”等评选的重要指标,从奖励政策上引导和推进街道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政府设立垃圾分类推进专项奖励经费,对垃圾分类业绩突出的社区和街道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对垃圾分类达标的家庭,按照一定比例给予物业收费补贴,同时建立家庭环保积分卡,达到一定积分的家庭到全市收费景点旅游时,可减免一家3口的入园门票;对在社区垃圾分类中表现突出的中小学生,由社区给予物质奖励,并推荐参加学校相关表彰奖励;把垃圾分类作为评选社会和社区公益类、环保类先进家庭和优秀人物的主要条件之一,予以表彰奖励。

同时,借鉴和推广上海“绿色账户”和北京市郊区王平镇“小票积分兑换”等成功做法,推进物质回馈激励。上海推广的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就是居民用垃圾分类回收的积分,换取再生纸笔记本、环保手电筒、环保购物袋等小礼品,激励居民开展垃圾分类。北京市由“零废弃”衍生出“零废纸计划”,该计划规定:5公斤废纸便可兑换一份奖品。该计划正受到许多社会单位及员工的积极响应。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农户垃圾分类“小票积分兑换”,就是由保洁员对每户垃圾分类出具小票,每月全合格的凭小票到村委会领取酱油、醋等生活必需品或10至15元现金,差1天扣0.5元,激励村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目前,为推进垃圾分类普及,应该由政府出资、环卫或物业部门无偿提供分类所需的垃圾袋(筒),同时推出更多激励奖励措施,并在“碳补偿”机制上开展有益探索。

(六)依靠科技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就要求垃圾分类处理充分运用多样化管理方式和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手段,这也是治理理论的基本要求。垃圾分类处理不但要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原则,还必须不断吸纳和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垃圾的回收利用率。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先进的垃圾分类回收理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要通过社区这个有效平台,进一步推广垃圾分类回收的科学理念,发动广大市民为建设绿色北京、宜居城市做贡献。

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和切实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特别是各级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奖励、税收优惠、精神回馈等手段加强引导,支持垃圾分类处理科研单位和厂家,自觉研发和主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采用先进分选处理流程工艺,对垃圾进行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不断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的科学水平和回收利用效益。特别是要按照垃圾分类末端先行的原则,加强和完善朝阳区高安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并发挥其作用,形成能力完备的综合处理中心,为实现垃圾分类处理提供设施保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应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由粗放生产消费转变为集约生产和科学消费,不断推广和普及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再利用,引领人们形成健康、环保、绿色的生活理念和生产消费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觉的社会责任。

四、结语

从源头分类破解垃圾围城和垃圾污染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从社区垃圾分类入手解决垃圾处理难题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治理理论和奥斯特罗姆新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有很多问题特别是社区垃圾分类治理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讨,但只要有开始、有行动、有坚持,把社区垃圾分类处理作为首都“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力倡导和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健康、低碳生活的理念,不断探索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彻底解决垃圾围城和垃圾污染这一问题就不会太久远。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电.中国多城市遭遇垃圾围城[N].新京报,2010-11-01(A18).

[2] 王宗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

[3] 冯亚斌,张跃升.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历程研究及启示[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12(5):72-75.

[4] 岳金柱.加快首都城市管理与环境建设和几点思考[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12(4):16-19.

[5] 兰辛珍.垃圾处理:中国城市环境保护的攻坚战[EB/OL].[2010-11-01].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qkjc/1148686.htm.

(责任编辑:文雪峰)

作者:岳金柱

村镇规划收费和环卫问题论文 篇2:

对村镇规划中存在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摘要】村镇统筹发展也是近几年来国家与社会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村镇发展的重要性。新农村的提出,给乡镇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然而,在村镇建设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笔者就村镇规划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思考与分析,同时,针对当地目前村镇规划中的一些布局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与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村镇规划体系;研究对策;问题

一、我国现阶段村镇规划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1村镇规划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人口大国,现阶段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人口基数较大,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率高,1983年农业人口为7.837亿,占世界总农业人口的62.3%,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因我国幅员辽阔,广大的农村人口分布范围较广,目前,村镇建设仍处于自然演进的状态。我国恢复村镇规划与村镇建设管理已长达20余年之久,但村镇规划技术理论的发展还远远没有跟上村镇建设发展的步伐,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村镇规划发展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当前,大部分地区采用的主要是村镇建设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村镇建设过程中,需要规划指导的内容远超于上述规划所涉及到的。那么,在村镇规划实践过程中,城市规划与村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应在村镇建设的规划设计中加以运用。

1.2 实施过程缺乏完整的村镇规划标准

在我国村镇规划过程中,目前,国家以《村镇规划标准》为依据,从制定的针对性与内容看,《村镇规划标准》的技术规定是基于村镇建设规划的。从规划实践上来看,小城镇总体规划也应根据《村镇规划标准》实施。从目前实践的情况来看,我国应加快村镇规划的各类标准,使理论与实际能够及时、充分的结合起来,用来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

1.3 村镇规划中存在不合理的收费情况

我国在村镇规划收费方面,国家还未制定出一套相关的收费标准。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以城市规划的收费标准为参考对象,这样就给组织编制规划单位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收费造成一定的困难,也使很多不重视规划的单位提供了可乘之机。若长此以往发展下去,不仅给村镇规划技术队伍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也会严重影响到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对村镇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二、当前村镇空间环境设计工作的感想

在近年来接触村镇建设的过程中,目前,有些单位和领导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似乎走入了一种误区,对现状农居布局和建设模式缺乏细致的分析与归纳,“一刀切”地强调整齐划一,使得以住的农村自然印象逐渐弱化。与之相反,当今欧美国家则提出应重视和学习古老的村庄布局模式,因为这是人类良好的居住模式的原型,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多年形成的,对自我生存空间环境建设的一些认识。

2.1忽视了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特点

新建的空间布局依据严格的功能分区,变的机械且乏味,缺少生气,简直像是城市住宅楼的翻版;整个村落可识别性减弱,以往村头巷尾的交流空间被压缩甚至消失。

2.2过分强调兵营式的院落布局方式

这样的设计不仅弱化了农村的自由感,同时,使农村群落空间的趣味性逐渐消失;以往宅前屋后那绿树成荫、儿童嬉闹的空间变成了统一化的规则绿地;超过屋顶的树冠所形成的天际线也成为了一种奢侈,农村一些特色生活方式被强行调整并规范,这是违反新农村建设初衷的。

2.3损害了个性的发展

在设计过程中,违背了中国民居建筑群落的特点,以简单的体型进行灵活的组合,从而形成不可思议的多样性。反之,少部分豪华小别墅用地开阔,个体造

型繁复张扬,地位孤立不群,材料应用与众不同,虽然算是百家争鸣,但也与规划指导相违背,显得不伦不类。

2.4在规划过程中对原有聚集空间不够重视

在规划过程中,贸然改变其用地性质或将其转移,进而改变了原本良好的交往模式。正如北京的天桥、苏杭的沿湖风光,我们保护的地方特色不仅是物质上的,还应包括地方习俗和生活风情,一些著名历史文化名镇的风情保护意识也应该融人大部分普通的村镇设计之中,这些就需要我们规划工作人员细心的品味与体察。最后,相信随着我们的努力,规划的理念能更加的深入人心并受到重视,同时,提高我们自己的责任感,将我们的愿望变成美好的现实,为自己留下一份满意的回忆,也为他人留下一方晴朗的天空。

三、村镇规划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建立完整的村镇规划体系

一个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前途与命运,拥有一套完整合理的理论指导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村镇的规划建设同样关系着整个村镇未来的发展与大众的生活水平,因此,同样需要一套完整的规划理论来指导。

3.2制定出统一的收费标准

完善村镇规划的收费依据、指标和程序, 国家有关部门要对村镇规划中的收费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制定出统一的收费标准,出台相关的法律条例进行规范,

并严格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标准收取相关费用。

3.3明确规定建设规划期限

《村镇规划标准》明确规定了各项建筑及用地布局上的排水、电力、电信、绿化等方面的内容,这个内容的要求几乎到达了城市规划中详细规划内容的深度。但是规划期限却远远超出了城市详细规划期限。因此,有必要对规划期限作出适当的调整。

3.4充实环卫规划内容

现阶段,我国许多村镇都拥有专门的环保人员,而且这项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环卫工作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如:机构设置不全;人员和工具、设备不足;未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等等。环境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居住与生活,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5 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目前,绝大部分村镇规划管理队伍涣散,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各方面的素质有所欠缺,这就使管理工作无法高效的完成。因此,要增强广大干部的规划意识,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从而改善管理队伍的管理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村镇的规划设计是一项多样化的系统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创新手段,改变传统观念,继续深化和完善内容与方法,加强对村镇规划的管理工作,使村镇规划设计切实对村镇建设起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宗秀. “旅游资本植入”下的村镇规划探讨[J]. 中华建设,2012,09:138-139.

[2]张永超. 织补理论在河南郏县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及规划中的应用探析[D].郑州大学,2013.

[3]吴小红.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分析与模式探讨[D].浙江大学,2006.

[4]钟华华. 对当前村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 城市规划研究,1984,04:21-23.

[5]申建勤,王利娅. 关于我国村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9:12.

作者:宋杨

村镇规划收费和环卫问题论文 篇3:

山东省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介绍了山东省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的总体情况,对存在的与发达省市差距和省内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政策措施等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山东省;城乡;基础设施;对策

【Key words】Shandong Province;Urban and Rural Areas;Infrastructure;Countermeasures

基礎设施是建设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是城乡发展的基础,是持续地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的设施;它主要由交通、给排水、燃气、环卫、供电、通信、防灾等各项工程系统构成。本文主要从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发展角度探讨交通、供水、供气、供暖和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的问题。

1. 山东省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状况

(1)山东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2015年全省设市城市和县城实有道路长度51395.3公里,道路网密度为8.43Km/Km2,其中快速路4217.7公里,主干路20016.5公里,次干路12243公里,支路7781.4公里,街坊路4973.3公里;道路面积率为17.03%,人均城市道路面积25.06平方米。实有桥梁6913座,其中大桥及特大桥419座,立交桥296座。全省有35个县市区已建公共自行车系统,自行车站总数量为6400多个,自行车总量约15万辆。

(2)2016年,全省供水管网改造合计590.21公里(其中改造服役超50年的管网225公里);新建供水管网1251.5公里;供水水厂新增供水能力68.98万立方米/日。一户一表总数达636万户。2016年1~9月份,全省改造雨水管渠总长度399.23公里;改造合流制管道长度127.09公里;新建雨水管道长度624.12公里;新建泵站24个,新建泵站规模7.3立方米/秒,改造泵站19个,改造泵站规模82.64立方米/秒;行泄通道规模714.39公里,新建调蓄设施规模127.02万立方米。建成海绵城市设施115.7平方公里,累计投资46.13亿元。

(3)全省17市共普查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八大类二十余种管线,普查管线长度约近8万公里。45个设市城市中,已经完成管线普查的城市达到34个(设区市16个,县级市18个),占城市总数的75.6%;已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城市有35个(设区市17个,县级市18个),占城市总数的77.8%。另有12个县城完成管线普查并建成运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占县城的17.3%。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村庄内道路建设较快。2009―2014年,山东省村庄人均道路面积从16平方米增长至27平方米,村庄道路密度从15公里/平方公里增长至19公里/平方公里,道路桥梁建设投资额从32.2亿元增长至83.6亿元。

(2)农村供水能力显著增强。2009―2014年,山东省农村集中供水行政村比重从81.5%上升至93%,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从64升增长至73升,供水普及率从81%上升至91%。2014年,管道供水入户比重达到81.2%,饮用水来源主要为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58.5%)及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31.2%),全省41%的县(市、区)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3)农村环卫新模式成效显著。近年来,全省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基本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还创新了由县(市)环卫局组织“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一杆到底管理”的模式。2008―2013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从76%上升至90%。

(4)农村新能源利用加快。农户主要炊用能源包括天然气、煤气和液化石油气(32.7%)、电能(14.4%)、煤炭(11.7%)、沼气(0.4%)、秸秆。农户生产性能源主要是柴油和电能。2008年《山东省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实施以来,太阳能、地热、水力、风力、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和比重逐渐提高。

3. 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山东省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大,但是与发达省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存在设施功能、质量和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

(1)设施建设与发达省市存在差距。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省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占比分别为25%、53%、32%、62.4%和20.3%。上海、江苏、福建、海南和山东省燃气普及率分别为63.8%、71.9%、51.1%、63.2%和45.2%。江苏省基本实现了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全覆盖,进入了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时代。

(2)各城市间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一是淄博、潍坊、威海等城市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方面成效比较突出,各项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济南、聊城、菏泽3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济南,作为省会城市首位度比较低,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亟需提高。三是城市间发展差异较大。青岛、威海、潍坊燃气普及率超过90%,而莱芜、菏泽还不足40%。

(3)城乡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差距大。城乡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明显存在重城轻村的现象。城市供水、供气、供暖和公共交通难以延伸至距离城市较远的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教育、医疗、养老、旅游、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设施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排水、集中供热、燃气等设施短缺,污水集中处理率不足30%。城乡燃气普及率比率为2.2:1,农村地区基础设施配套化、系统集成、科技应用范围和自动化程度与城市存在巨大落差。

(4)设施功能质量差距较大。城市道路功能和质量不断提高,村镇公路和道路普遍存在路窄、质量不高、功能单一、缺少配套设施等问题;村镇供水水质不稳定,部分地区缺乏完善的水质检测体系;部分农村重视道路等物质形态的“硬”件设施建设,忽视提升生活质量的污水处理、环境秩序、公共卫生等“软”件设施建设。

(5)设施运营管理水平差距较大。许多村镇设施建成后因各种原因无法正常运营或者正常运营时间较短,设备处于闲置或者空转状态;大多村镇没有专业基础设施养护队伍和监控措施,部分偏远位置的基础设施、照明设备及线路存在人为破坏,如损坏灯具、盗割线路等,有损坏的道路也不能及时修复。导致基础设施承担能力大打折扣。

4. 原因分析

(1)组织协调和管理力度较小。各地推进城乡统筹仅靠一个松散的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等议事协调工作,难以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真正有用的政策少且落实不力。城市有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负责,村镇设施建设主要靠乡镇政府和交通、电力、水利等条条部门,建设管理人员、环境监管力量严重缺乏。涉农部门多,各自为政,无法实现资金、资源整合,推进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2)投资差距较大。2015年,全国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直辖市)完成人均城市和村庄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分别为0.13万元、0.81、0.47万元、0.46万元、0.21万元、0.21万元、0.20万元和0.11万元,山东省人均城乡基础设施投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省市。山东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较少,投资数额较小,尚未形成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2015年,全省城市和村庄市政公用设施人均投资数额分别为861亿元和233亿元,城乡投资比例为3.7:1。

(3)城乡统筹规划编制不到位。目前山东省规划的编制更重视对城市建设的指引,规划内容很少覆盖到农村地区。尤其编制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时,缺少覆盖周边村镇的系统规划,难以统筹协调城乡关系,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依据,建设的随意性较大,导致基础设施布局、规模不合理、城乡不对接等问题。

(4)建设标准不统一。城市道路、城乡间公路、村内道路以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分别由城市建设部门、交通部门、乡镇、设区、村委等不同单位建设,设计和建设标准不同,导致建设质量和功能差别很大。

(5)农村基础设施融资和收费难度大。由于大多数农村距离城市较远,基础设施投资数额较大而收益有限,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直接投资或与政府以ppp模式合作。农村居民经济条件较差,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付能力较差,支付意愿较低,难以保障设施正常运营维护。

5. 对策

(1)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体系。结合新型城镇体系规划,实行城乡交通、通信、能源、环保、防灾等设施统一布局和建设。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交通、能源、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布局,要统筹考虑城镇和农村的需要。城市间基础设施的衔接,要尽可能把农村包括进来,积极推进城市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镇延伸,努力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2)加大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确保政府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杜绝预算和执行两套账的做法。另外可以吸引金融机构、爱心企业以及回乡创业的成功人士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参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激励机制,让农民以劳务获酬等方式参与建设,建立农民参与建设的激励机制,如多筹资多补、先开工先补、以奖励代补等方式。

(3)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质量和功能。按照基础设施城镇化、服务设施社区化的要求,实施以中心村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中心村之间及中心村与中心镇之间,要全面实现等级公路连接,量力而行地铺设柏油路,杜绝或者减少修建水泥路的做法;中心镇和大部分中心村都要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

(4)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管理。把城市污染防治和农村污染防治结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和系统整治;统筹布局污水處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环境设施。中心镇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或连接县(市)驻地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输送设施,有条件的应建设适度规模的垃圾处理厂。农村污水主要实行村收集、镇处理;农村垃圾主要实行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中心村都要建设垃圾临时存储设施和连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输送设施。推动农村工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小区集中,解决农村工业分散布局、无序排污的问题。统一城乡环境保护政策,禁止高污染、高能耗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项目到农村建设,特别要杜绝城市重污染企业、项目、废水和垃圾向农村转移。畜禽养殖企业要远离城市、村镇驻地和饮用水源地,所产生粪便等污染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6. 结语

山东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不同步、不均衡本质上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体现。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洪才.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城市发展研究》,2010,5.

[2] 鲍小龙.充分发挥市政公用设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2010,21.

[3] 项英辉,刘亚臣.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对比分析.《建筑经济》,2012,1.

[4] 杨炎俊,张国海.新农村建设要重视和发挥市政公用设施的作用.《城乡建设》,2008,10.

[

作者:刘达光

上一篇:国际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论文下一篇:工业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