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创作论文

2022-04-17

摘要从历史发展和应用综述、内涵和应用、设计层级、实施过程及方法切入,结合运用设计思维进行的案例创作,浅析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在新媒体艺术创作方面的认识。设计思维为新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是开展思维+实践的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同时,在媒体艺术创作方面也集中串联了认知、求知、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媒体艺术创作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媒体艺术创作论文 篇1:

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传承创新

摘  要  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艺术与新媒体结合得愈发紧密,新媒体艺术的应用与普及,蕴涵着艺术创作发展的巨大机遇。新媒体艺术特质与传统艺术特质的区别和不同,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创新传承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艺术创作;传承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润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大增强,民间的参与面很广,形式和载体也多种多样。但是在某些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不统一,例如如何阐释其核心内容、如何传承创新以及如何看待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等,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总体上仍然薄弱。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实现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利用新媒体的数字技术更好地传承创新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传统文化工作者以及新媒体艺术创作工作者的共同目标和追求。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依托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传播平台进行创新,不断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创新传承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1  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创作

1)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理念、智慧、气度以及神韵,这些中华文化中含有的独一无二的底蕴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面对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质,创造性地转化、发展,展示其当代价值,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2)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数字化形式为媒介传递的信息,以社会公众为核心,以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为对象,把众多媒体的艺术元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新的视觉元素和艺术形象的艺术手段,不同于传统公共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静态的艺术形式,较多以音乐喷泉、多媒体电子屏幕等公众可以直接参与的动态手段完成。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涌现出大量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为现代艺术扩展了创作的空间,但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其很大一部分作品仍局限在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上,如何将新媒体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交互性、网络性、非线性、虚拟性等艺术特征,在传统文化作品中呈现出来,或者说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如何融合,从而带动这些新的艺术形式发展,是一件仍在不断探索,并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3)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关系。新媒体应用只是传播的载体,而不是目标。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媒体艺术的根基和升华,同时也是新媒体艺术的延续。新媒体艺术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浸润,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温床,因此,探索建立新媒体环境下的优秀传统文化表现体系,找到行之有效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创作方法,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作思路,建立起一个现代新媒体艺术特有的美学体系,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2  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理念及发展策略

如今,数字技术获得了较长足的发展,由此衍生的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日渐趋于成熟。新媒体技术融合了各种媒体的特征,并且结合利用虚拟技术等,营造一种立体的、参与其中的、感觉真实互动的艺术欣赏过程。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强化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精髓,创建相关的文化精品,如此不但能够使国民日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能够运用新媒介重构与当代社会发展需要更为相符的文化观。此外,可以有效避免产生传统文化由于较为艰涩难懂而逐渐消逝的现象,亦可有效减弱新媒体艺术底蕴不足的现象。

1)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理念。可从如下几种角度出发,充分融合新媒体艺术与民族传统文化。其一,传统思想观念角度。传统思想观念涵盖儒家、道家及佛教思想,三种思想一起构成了我国较具特色的宗教伦理道德体系。其二,传统文化元素角度。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特征的视觉及听觉元素,与包括哲学等在内的各种领域有关。其三,融合中国传统艺术的视角。我国传统艺术涵盖音乐以及建筑等各个方面。我国传统艺术体现了我国民众独有的审美观念。从将自然作为媒介的传统手工创作,发展至将数字技术作为媒介的现代化的新媒体创作,新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使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与广泛传播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其四,充分融合当代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角度。当前,外来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外的民族文化亦遭遇了相似的情况。因此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文化日益全球化的当下,我们应深入探讨怎样有效维护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传承创新的发展策略。(1)树立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思维意识。现在不但是新媒体时代,亦是全媒体、自媒体时代,所有人均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某些人甚至被视作是意见领袖。由此可见,新媒体的产生使以往的传播方式及条件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并且出现了诸多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及行为方式,且使民众的接受心理及习惯等亦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充分运用新媒体,便需要具有新媒介意识,从各个方面加深对新媒体平台的了解,熟练掌握新媒体的应用方法,和传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般规律,从而体现出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显著的历史遗传性及连续性。(2)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并融合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创作。充分结合传统文化精髓和新媒体,不但能够从形式上改进传统媒体所具有的不足之处,而且能够对具体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创新。如,充分运用三维立体技术能够创建数字博物馆,通过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著名的历史人物及事件,使民众可以更为全面地体会到中华历史的博大精深。如今社会的民众更倾向于欢迎较为简易而又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的文化。例如百家讲坛中的教授们便是采用了较为简易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生动地传播予民众,进而获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同。他们较高的受欢迎程度充分表明,我国民众越开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努力创建于当代发展需要相符的传统文化品牌,方可真正建立起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社会价值观。(3)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播,并拓宽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新媒体平台中涵盖了众多通信交往平台,并且能够实现在不同媒介之间的传播,运用微博等一系列新渠道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已是如今不容忽视的新趋势。所以,充分结合碎片化的传播模式和民族文化,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传播民族文化,便可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无论是在互联网中,还是在现实社会中。此外,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从而塑造出更为科学有效的传播模式。有必要努力对民族文化实施数字化升级,使之不断得到发展,冲破在媒介方面所具有的壁垒,显著增大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增强其在现代社会中影响力。应努力发挥新媒体传播平台作用,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利用目前普及范围较广的社交工具如微博等,丰富民族文化传播的渠道,进而促进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

3  结束语

由上文可知,由于涵盖系统集成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方法的数字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精神,正在国内艺术家的创作中得到充分融合。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向前发展,有助于加快技术和艺术的充分融合,新媒體技术的广泛应用显然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此外,有效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责任亦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有效避免产生技术与文化随意堆砌的现象,应在运用先进技术实施创作过程中,拒绝照搬西方经验,回归传统文化本身,努力寻求新媒体延展的各种可能性,采用一丝不苟的态度进行文化创作,在传播传统文化过程中,始终强调创新性,并始终保持民族文化立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在全球化时代环境中,既能保持自身文化优势,又能积极借鉴外来文化,不断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努力实现自我发展,发展各种传统精神,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努力强化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使民族文化散发出新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浅析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艺术品鉴,2016(4).

[2]史科蕾.数字媒体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影响探析[J].科技资讯,2014(20):196.

[3]李子嘉.论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J].文化论坛,2015(9):154-158.

[4]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鲁芮

新媒体艺术创作论文 篇2:

浅析设计思维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方法应用

摘 要 从历史发展和应用综述、内涵和应用、设计层级、实施过程及方法切入,结合运用设计思维进行的案例创作,浅析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在新媒体艺术创作方面的认识。设计思维为新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是开展思维+实践的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同时,在媒体艺术创作方面也集中串联了认知、求知、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设计思维运用跨学科的方式,在新媒体艺术创作方面,研究人与“物”、人与“人”、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运用领域广泛。

关键词 设计思维;新媒体艺术创作;设计方法应用

引用本文格式 陈媛媛.浅析设计思维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方法应用[J].创意设计源,2019(6):12-16.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Design Thinking in New Media Art Creation

CHEN Yuanyuan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研究项目“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构成和应用研究”(15YJC760014)阶段性成果。

一、设计思维的历史发展与应用综述

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的发展,与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它是一种在工业社会发展中,人类寻求精神追求表现方式的综合方法和手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新手工艺美术运动”,到后现代主义思想,以及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艺术、包豪斯的工业设计思想、意大利马里内蒂“未来主义”的“机器美学”、法国杜尚(Marcel Duchamp)达达主义(Dada,木马的意思)、后现代艺术——集合艺术、波普艺术、偶发艺术和激进流派,都反映出对欧洲传统文化的厌弃,而对视觉传达有了不同寻常的诉求。“波普艺术”的“通俗、短暂、可消费性、低廉、大批量生产、年轻的、妙趣诙谐的、性感的、诡秘狡诈的、有魅力的”超现实主义,“生活即艺术”“艺术和反理性艺术”思想等,都反映出它们共同的艺术态度,即是消解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隔阂,消除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冲破高雅艺术与庸俗艺术的分野。

相对于西方的设计观念发展,中国的设计观念与文化价值认知相关,受到传统美学的影响。从中国艺术史看,“气韵”居六法首位,而“应物”处于次要地位,讲究“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追求“寓意”“神似”的艺术效果。中国古代在长期农耕、封闭经济的时期,儒家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古代传统美学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期萌芽和发展的。孔子在《论语》中评价《诗经·关睢》为哀乐适度,开始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思想。长期以来,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和之美”“温柔敦厚”诗教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风格和哲学观。在艺术风格中,追求潇散淡远的自然之美;重视情感在艺术美的创造中的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绘画审美“传神悟对”“迁想妙得”的“传神论”主张。唐代以前,绘画一直以“勾线填色”线条造型为主。盛唐时期吴道子“兰叶描”“吴带当风”,南朝时期齐梁的画家谢赫提出的画品“六法”,即“气韵、骨法、应物、随类、经营、传移”。唐宋绘画从“工巧”向“写意”转变,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审美主体和艺术家的审美自觉性融合了佛教艺术等外来艺术形式,同时也发展本文化。在哲学观上,延绵不断地涵化异文化,同时也发展了本文化,形成中国文化审美重视人与物的“合”“和”“宜”的思想。 [1]

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的“设计科学”是设计思维史上最早的重点阐述之一,它体现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无形的信息处理器”比喻了这种思维方式。[2]IDEO、FROG、CONTINUUM这样的创新企业事实上已经在影响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设计和创新教育……IDEO的方法在全世界设计院校中被传授和运用。[3]诸多领导品牌公司都在使用设计思维方法或设计理念,为公司的设计服务,诸如微软(Microsoft)、空中客车(Airbus)、拜耳(Bayer)、宝马(BMW)、戴姆勒(Daimler)、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飞利浦电子(Philips Electronics)等。就设计学本体学科而言,国内外诸多学者及公司都在使用和研究设计思维,国内外学者对于设计思维已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工作。目前对设计思维的定义没有确定说法,设计思维也并非是规定和条框,而是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是人类进行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同时,设计思维表现了认知、求知、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设计思维善于运用跨学科的方式,其运用领域广泛,不仅限于设计行业,在其它关于分析,具有初创性等的行业都可以使用。

二、设计思维的设计层级:空间与审美的经验迭代

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艺术即经验》中,对“艺术”的认识是聚焦于对整个创作过程的有意识的欣赏,即“一种经验”,特别是杜威在“拥有一个经验”中提出了三种经验:实践经验(Practical Experience)、审美经验(Aesthetic Experience)和智力经验(Intellectual Experience),经验的层级可拓展至三种层级空间(环境),设计思维也可从层级的递进去理解。(图1)

(一)物理空间环境

这个层级上,设计思维体现的是“物”的设计,表现为对可触摸的物理环境和物体的认知,是客观性、科学性的认知,并且受到艺术和美学观念的影响。诸如德国新媒体艺术更注重艺术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实用”和“鉴赏”的双重价值,体现机械的诗意美感,多表现为对抽象几何形式的推崇。德国学者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1750年,《美学》)的美学思想及德国哲学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935年,《可技術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机械美学,都对“物”的设计思维理论多有涉及。

(二)社会空间环境

设计思维表现为关注“人”的因素。这种“人”的关系可理解为“人际”活动的广泛设计,体现在多个层面,诸如人和环境的统一和谐、人与产品(物理性)的关系,进而深入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设计。在通信和媒介领域研究中,新媒体以及信息的“生态系统”的涵义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使用,这无疑是由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字时代信息的网络化特性。新媒体和通信系统的生态学研究,其所运用的设计思维有许多方法和名称,并且已经由一系列学科的学者使用。从使用网络理论的科学和技术研究人员,到对数字媒介进行研究与关注的学者,再到使用通信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社会学家和计算机学家。

(三)文化空间环境的设计

设计思维体现了“文化”因素,即创新观念的实现,是文化价值、文化情感的表达。作为一种基于时间的和动态的、互动的、协作的、变化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文化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收集、展示、重构和保存的理念,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挑战。新媒体艺术的设计和运营就在运用“设计思维”解决这些“复杂的相互影响”,涵盖所有艺术生产可能发生的部门,比如学术界、政府、商界和其他部门,并且也存在着关系之间的整合。诸如新媒体艺术融入艺术世界并存在于多种情境或环境,新媒体艺术与信息社会空间密切相关,新媒介的结构和协作模式正在创造新的文化生产和自治形式,并深刻地塑造当今的文化氛围,将始终超越博物馆和画廊的界限,创造新的艺术空间。

三、设计思维的实施过程及方法:设计思维与设计实践的结合

(一)设计思维方法的表述和研究方向

设计思维在操作和实施时,如何表述,形成文字或图像描述,方法步骤如何进行,国内外诸多学者及产品、项目实践都给出了策略、流程或方式。1992年,Buchanan发表了“设计思维中的难题”(Wicked Problems in Design Thinking),提出设计思维可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4]IDEO的设计思维实施流程阶段描述为发现、解释、构思、实验和进化;[5]斯坦福大学D-School团队总结五个阶段的设计思维过程模型,分别是同理心、定义、概念生成、原型化和测试;Bill Verplank将设计思维步骤描述为Four-Step Interactive Design,分别为Motivation-Idea&Error、Meaning-Metaphors &Senarios、Modes-Models &Task、Mapping-Display &Controls;[6]Goran Roos [7]描述设计方法的原则为通过观察和参与来理解用户,围绕可能的解决方案生成或共同生成一些构想,为选定的可能方案制作快速原型或实物模型,改进或共同改进已经物化的方案,验证一个成功的成果以及产品或服务投入生产和使用。

就设计思维的研究方向而言,设计思维本质上是设计过程中的思考状态,表明着设计者的思维,因此设计思维研究的方向是对各种思维状态进行相关研究。Karin Lindgaard和Heico Wesselius在文中(Once More, with Feeling:Design Thinking and Embodied Cognition)分析相关研究者的理论,如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的“艺术与视知觉”理论,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知觉的身体性以及身体的意向性”,剖析了认知科学体现的设计认知(“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将隐喻理论作为认知的中心(“隐喻的理论”—A Theory of Metaphor),分析了身体、感知和感觉理论的细微差别(“视觉思维”—Visual Thinking,“作为‘适合性’的感觉”—Feeling as a “Sense of Fit”),认为材料设计实践增加了设计创造性思维(“认知和设计活动”—Cognition and Design Activity);作者认为就设计和认知两者的感觉而言,设计思维具有广泛的跨学科作用。

(二)设计思维的主要方法和形式表现

1.隐喻

隐喻的使用是视觉描述认知过程、思维过程的有效方法,大多是使用言简意赅的视觉形式,如用比喻代表某种含义或说明某事物。隐喻也是将思维可视化为符号性方式的使用。恩斯特·卡希尔(Ernst Cassirer)以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sm)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认为所有的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8]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就常用“比德”说,把志向高远,廉洁清正的君子与自然万物联系与比喻。隐喻的方法通常用来连接设计者动机和最终的设计目的、设计形式等,将设计含义视觉化,呈现某种情节、涵义,使用户明白使用内涵、环境以及简单的使用说明,反映了设计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是“物”的设计、“人”的因素互动的结果。

2.诠释的框架与可视化原型描述

诠释的框架与可视化原型通常配合使用,是“人”的因素、“文化”因素设计的互动与结合。诠释的框架是把主要设计思路通过快速开发制作为“模型”,并以可视化的形式绘制框架,经过沟通、反复修改及确认,进入设计开发的流程。期间关注各方需求,不断验证想法、评估价值,为深入地设计提供基础和灵感。简单来说,诠释的框架可以回答设计思维“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思考过程。

可视化原型描述则是设计思维运用最广泛的原型设计和建构方法。它是设计思维中较为基础的部分,直接体现并最大程度地反映了创作者的初衷和原创思维,因此也是设计思维过程的关键和细节。它是一种能够帮助设计师尝试、探索以及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手段。(图2)

(三)各种设计创意的形式与文化转型

设计的创意和启发如何通过“设计思维”,善意且“润物细无声”将“创意”转向更深刻、更具影响力的可持续性和复原力理念,更好地反映对时代精神的关注,以及对周围空间和环境的关注,是设计思维创意与启发的一个议题。其中,转型创新和再生文化设计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设计创意方法,特别是有关文化与空间改变的议题,也成为新媒体艺术设计实践中思考和讨论的话题。认识到解决方案是移动目标而不是固定状态,以公共空间为基础的生活问题的实践是邀请观众在空间的媒体艺术中進行设计对话,沉浸和思考如何支持向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转型和文化的再生。在此过程中,设计教育将是未来设计转型的关键推动因素。良好的设计对话可以邀请设计师、用户及空间中所有人探索设计的转型,彼此协作和相互学习,以便在空间——媒体艺术的转换角色中变得更加有效。“设计思维”可以促进合作文化转型,通过启动综合设计讨论、议题对话等,在大学、民间社会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和沟通;在设计创意对信息和知识的同时追求,并期待在作品中体现意义和创意智慧的同时,合成新的整合途径。

(四)设计思维运用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案例实践

新媒体设计是基于“社会和环境反馈”的交互建构设计,它以交互设计的思想、方法和工具去设计和管理媒体空间;同时,设计的表述方式网罗了人与社会系统、社群活动、外部世界的关联系统,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系统的调适。相较于传统设计方式,“设计思维”新的描述方式主要基于社会场所,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立于数字媒体和新型社交网络的支持上,构成了主动性的技术、艺术、社会参与网络。新技术逐渐影响及赋予公共空间新媒体设计新的关系、体验、反馈形式和内容,新媒体艺术设计越来越多地使用媒体形式来反映事物建立在技术实用性和分布式社会关系之上。

以作品《Melody Drinking.旋律之饮》①为例,这是一件互动装置艺术实体实验作品。从作品的初期创意构思开始,创作即使用了“设计思维”的方法。一系列的杯子,盛着一系列的乐器旋律,组成了一系列彩色的视听效果。作品将普通的“喝水”变得更生动有趣,用创意性的技术,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变得更有新意。作品构思起源于日常生

活中最普遍的活动之一:喝水。喝水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是人们最重要的日常活动之一。当举起杯子的时候,杯中流淌的如果是音乐呢?作品创意性地将音乐装入杯中。生活中普通的杯子,每只杯子里都流淌着不同乐器的旋律。当举起杯子“喝水”,音乐就会流淌出来。在艺术与技术层面体现了以身体叙事作为新媒体艺术互动接口的实验性设计。喝水的肢体动作语言,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行为之一。水的优雅流动,也让人们联想到音乐的流淌。

1.运用“设计思维”设计艺术界面

(1)作品的艺术界面从二维设计进而至空间设计。“杯子”——承载“音乐和水”的容器,是作品艺术界面的二维层面设计。在外观形态上设计采用了生活中普通的白色纸杯,在“音乐”元素的区分上,用极简几何形态的彩色挂杯表示,分别代表竖琴、三角铁、中提琴、长笛、大提琴、小鼓、小号等音乐片段;此外,选择“杯子”作为造型容器,也隐喻了“喝水”的日常行为。(图3)

(2)作品艺术界面的空间层面设计,则体现为“音乐”和“水”两种元素的相互隐喻替换而构筑的立体空间。“音乐”和“水”两种元素具有诗意抽象的联想相似性,两种元素的相互隐喻替换,验证了新媒体艺术的多向性叙事。在作品的装置空间设计中,“杯子”的造型、彩色“杯挂”的重复排立,各种“音乐”片段随着“喝水”这一身体语言的诗意流淌,都在用日常常见的“现成品”进行艺术造型的解构和重构。(图4)

2.物理媒介计算的“设计思维”

作品的物理媒介计算设计主要体现为硬件平台。在硬件平台搭建中,作品使用了语音模块及倾斜传感器。录音模块用于录制各种乐器的音乐片段,倾斜传感器用于记录杯子“喝水”的倾斜角度。当用户“喝水”,杯子倾斜到一定角度的时候,倾斜传感器会将角度信息反馈至语音模块,语音模块即发出各种乐器的声音。

四、设计思维的跨学科发展

设计思维的特殊性在于方法和形式跨学科的融合,是沟通科学、技术、艺术的桥梁,也是研究人与“物”、人与“人”、人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桥梁。目前设计思维在消费品的设计应用、科学性的设计研究上应用较多,设计思维的研究也更关注用户体验和设计内涵。在文化意义的设计思维研究方面,应该加强设计解决方案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东西方设计思维在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方面的融合、借鉴和演进。科研技术的进步,不断广泛应用于人类各领域,促进了设计思维的创新,也具体反映出人的因素是设计思维的核心,是面临如何将设计思维从设计技术发展的层面,深化到发掘其中蕴含的艺术人文内涵的层面,是由表及里的本质创意与人文视角的拓展过程,也是从热爱生活到文化积淀,从精神上的追求到情感上的表达,从即刻地敏锐感悟到不断地创意的联动过程。因此,设计思维和设计实践新形式变革的价值体现仍然在于人。

注释

①作品《Melody Drinking.旋律之饮》系笔者独立创作的互动装置艺术实体实验作品,入选三江汇流——2016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省直分会美术·设计作品展。

参考文献

[1]李希凡,谭霈生,陈绶祥 . 中国艺术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02-607.

[2]KARIN LINDGAARD, HEICO WESSELIUS. Once More, with Feeling:Design Thinking and Embodied Cognition[J],sheji, 2017, Volume 3, Issue 2.

[3]马谨,娄永琪.新兴实践:设计的专业、价值与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36-37.

[4]BUCHANAN R. Wicked problems in design thinking[J].Design Issues,1992,8(2).

[5]Tim Brown and Roger Martin,Design for Ac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93, no. 2015(9):57-64.

[6]BILL MOGGRIDGE. Designing Interactions [M].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MA),2006:130-134.

[7]GORAN ROOS. The role of Design in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process[J], 2012.

[8]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6-37.

陈媛媛

南京邮电大学

作者:陈媛媛

新媒体艺术创作论文 篇3:

三维动画技术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摘 要:三维动画技术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完美的呈现出来。即使有时候你认为这个想法很荒诞,不现实,但只要你有创意,你都能通过三维动画实现,这就是现代三维动画技术的魅力所在。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利用电脑(计算及信息处理)及网络(传播及交换)等新科技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三维动画技术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三维动画技术;新媒体;艺术创作;应用

一、三维动画技术

三维动画又称3D动画,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新兴技术。三维动画软件在计算机中首先建立一个虚拟的世界,设计师在这个虚拟的三维世界中按照要表现的对象的形状尺寸建立模型以及场景,再根据要求设定模型的运动轨迹、虚拟摄影机的运动和其它动画参数,最后按要求为模型赋上特定的材质,并打上灯光。当这一切完成后就可以让计算机自动运算,生成最后的画面。

三维动画技术模拟真实物体的方式使其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由于其精确性、真实性和无限的可操作性,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军事、娱乐等诸多领域。在影视广告制作方面,这项新技术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受到了众多客户的欢迎。三维动画可以用于广告和电影电视剧的特效制作(如爆炸、烟雾、下雨、光效等)、特技(撞车、变形、虚幻场景或角色等)、广告产品展示、片头飞字等等。

随着计算机在影视领域的延伸和制作软件的增加,三维数字影像技术大大拓宽了实景拍摄的影视效果范围;其不受地点、天气、人员等因素的限制;在成本上相对于实景拍摄也节省很多。制作人员专业有计算机、影视、美术、电影、音乐等。影视三维动画从影视特效到三维场景都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是指利用电脑(计算及信息处理)及网络(传播及交换)等新科技,利用“光学”和电子作为媒介的新艺术学科门类,这就是说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可以归类为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计算机图形图象,就是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新媒体艺术的意思就有包含有“发展”、“创新”特性,当前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数字技术的最新科技来作为创作媒介的数字艺术。随着计算机以硬件技术、网络的云端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的传播媒体高速地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三维电脑动画形成了新一代数字传播媒体最广泛的形式之一。

三、三维动画技术在新媒体艺术中的运用

(一)广告中的运用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当前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在广告领域三维动画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制作人运用。在实拍广告过程中,一般会采用蓝幕或者是绿幕作为背景,在完成拍摄后则要将背景去掉。按照要求配上虚拟场景,这样一方面节约了广告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制作人更多的想象空间,从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广告作品。

与此同时,在广告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对消费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研究,以便强化广告的传播效果,更深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现阶段广告中一般都应用了三维动画技术,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应用合适的动画元素。在广告特效中应用角色动画,其创作过程相对而言比较复杂,需要全面了解三维动画技术,这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

现阶段动力学解算动画已经普遍应用于广告特效的创作过程中,动力学解算动画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将不同广告所要传达的信息作为依据。动力学解算动画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在三维动画技术软件中设置合理参数,在作用力解算的帮助下完成模拟现实动画的工作。动力学解算动画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影视广告的特点愈加突出,取得更佳的创作效果。

(二)动画片中的应用

三维动画技术主要是通过三维软件来实现动画的设计与制作,适于表现真实物体的纯技巧的拟人手法,从而表现出趣味性和诱惑力。如:动画片《哆啦A梦》中的哆啦A梦是一只来自未来世界的猫型机器人,用自己神奇的百宝袋和各种奇妙的道具帮助大雄解决各种困难。哆啦A梦的故事将人们带进一个奇妙、充满想像力的世界。其主人公机器猫造型设计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完全是靠设计师通过三维动画技术设计出来的。

三维动画片中丰富材质的表现也是三维动画技术的一大亮点。三维动画技术能够通过材质的选择和灯光的设计,把自然界中很难创造的光线条件,任意地设计理想光源,逼真的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如:《海底总动员》中绚丽多彩的画面,给我们每个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无论是角色还是场景,材质的运用都那么完美。

三维动画技术是影片后期特效制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助特技镜头的制作。特技镜头是无法直接拍摄到的镜头,一般由于两种原因:一种是拍摄对象或环境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如: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许多星球和宫殿是不存在的,他是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后期合成的。第二种是拍摄对象或环境在现实中存在,但是无法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比如影片《2012》中角色从剧烈震动的地震中逃生的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三维动画技术使表现一个宏伟壮观的场景变得容易,我们经常看到的大片,常常充斥着极其宏大的场景,比如千军万马的战场,比如无比壮观的爆炸,这对以前的二维动画是难以做到的。这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是现代三维动画的另一个审美特征。传统动画受到透视变化的困扰,尽量避免宏大的场面,因为,这种场面,在镜头转换的场景转换中,透视变化是很难处理的。计算机为我们带来的大场景是惊人的,效果也是震撼的。

(三)立体电影中的运用

借鉴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立体电影,这是新科技下颠覆“看电影”的传统概念。现在的立体电影,主要是电影银幕的光线透过立体眼镜对光的选择,分别呈现在人的左眼和右眼中,使人产生立体影像的感觉。随着技术的进展,现在裸眼式不须戴眼镜的真3D立体显示技术也正逐步成熟,具有全视景、多角度、多人同时观察等优点,可直接观察到具有物理景深的三维图像技术,其显示图像深度(第三维),效果就像我们看真实的世界一样。同时,感知技术也离我们越来越近,能够解决人机交互的便捷性、准确性和功能的多样性等问题,这将会全方位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些立体影像技术、交互技术的进步,对于未来电影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永生.新媒体时代动画发展研究[J].中国报业.2015(06)

[2]刘冰.数字媒体动画设计初探[J].戏剧之家.2015(05)

[3]普晓敏.浅谈数字技术对数字影视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

[4]沈梦忱.浅谈三维动画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

[5]黄蔓如.三维动画技术浅谈[J].影视技术.2004(10)

作者:吕超

上一篇:纪录片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物流业滥觞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