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2022-04-21

无人农场就是人工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全程自动控制或机器人自主控制,完成所有农场生产作业的一种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的生产作业模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篇1:

浅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建设

[摘要]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本前提。这些基本前提包括农民的组织性、农业资源的可调配性、政府支农政策制度的完善性和长效性。文章就如何加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农民组织、服务体系、政策制度等基本支撑条件建设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现代农业;基础条件;建设

[作者简介]曾艳华,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农业经济管理系主任,农业经济管理、区域经济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 南宁 530004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其基本特征是:农业生产由经验生产转向科学生产,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向机器生产,由小规模、分散生产转向大规模、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生产,由低产、高耗、低效生产转向高产、低耗、高效生产。二战后,美、日、法、英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迅速,至今已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现代农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改善了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面貌。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现代农业发展却步履蹒跚,传统农业“小弱散”、农民田间作业“三弯腰”的粗放经营状况至今仍未根本改变。纵观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尽管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道路和特点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现代农业发展既需要农业经营者自身内在素质的支撑,又需要国家宏观环境力量的大力支持。要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打破阻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桎梏,加强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建设。

1 引导农户合作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现代农业是高度组织化的农业。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业实行的是一种“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以户为主的家庭式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经营制度对发挥农民个体积极性和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等客观条件限制,农户户均耕地面积少、地块小而分散,经营上各自为政,增加了政府及其他部门的支持和服务的难度,以致农户组织农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力比较低。我国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强对个体、分散农户的扶助,提高他们组织农业生产、有序进入资源和产品两大市场、自谋发展的能力。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促进农民走合作、合伙、联合共同经营农业的道路,尤其是在农民自身条件薄弱、缺乏集体经济支撑、政府不能无限投入的情况之下,农民通过走联合的道路,建立起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既有助于为个体农民与龙头企业提供媒介,为政府宏观调控农业提供作用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又有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程度,改善农业经营状况,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单家独户的农民联合经营农产品产供销,关键在于:

第一,政府在经济上应予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上的税收优惠,增加政府担保和投资,提供水、电使用费的支持和事业费、管理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扶助农民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活动。

第二,政府在政治上应赋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更多的宽松政策、民主权利,承认农民、农户的产权,界定其经营性质、活动范围,规范其经营行为和活动方式,维护其合法权益,并赋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政议政的权利,予以充分的话语权,予以政治上的平等与独立。

第三,政府应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干预农民办合作社,不包办农民合作社。应根据当地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的客观实际需要,对农民合作联合予以正确的引导,总结一些农民自我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示范,使办社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方向转变。

第四,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贯彻落实该法的具体办法或条例,各级政府要制定一些具体做法,对现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调查总结,解决存在问题,引导其健康发展,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和中坚力量。

2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引导农用土地有序流转和集中

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我国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目前全国人均耕地不足1.4亩,农户户均耕地不足5亩。农地经营零星、分散,带来农业服务难度大、成本高,不利于机械作业、科技推广,影响土地利用率、农产品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我国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大规模种植,必须在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基础上,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组织起来,把分散农地有序集中和向种田能手流转,以利于整合农地资源,平整农地,节约用地,提高农地集约化程度和综合利用效率。而促进农地有序流转和集中的关键,是确保农地拥有者、占有者和使用者获得可持续的合理土地收益,使土地流转、集中后面临的风险最低。当前,我国有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撂荒土地,或其后人离农自己无力耕种土地,或经营不好土地,但他们又不愿放弃土地、租出土地,主要原因是这些农民对土地增值的期待和依靠。要消除农民暂时失去或长期、永久失去土地的顾虑,必须完善土地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等制度。

第一,提高农地租金。建立健全国家土地评价制度,根据土地的自然与经营状况和农地稀缺的客观国情,对农地进行科学评价,合理确定和发布不同时间段各类农地基准价,为各地农户出租农地提供科学参照。此外,依法设置一些条件,允许土地使用权拍卖。这样,既利于撂荒土地的农民看到自己闲置土地所带来的自身利益损失,加快闲置农地的出租,又可以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促进经营者的农地集约利用。

第二。允许集体农地直接进入一级市场。农村集体农地直接进入市场,既能够大大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的收入,让闲置农地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又能够满足那些需要土地进行规模经营的农业公司的需要。国家通过从市场直接购买农村集体土地,可以将农村土地收归国有,用于农地储备,调控农地市场和土地资源,还可以拍卖、租赁给专业农业公司进行规模经营。

第三,鼓励农民以农地参股经营农业公司。国家对农民以土地入股组织的农业公司,在税收上应予以减让,在贷款资金上予以支持,在农业生产资源供应上予以补贴,在进出口贸易上予以便利,以鼓励农民合作经营农地,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实现规模种植、专业化生产。

第四。鼓励农民放弃土地。国家和农村集体对自愿放弃土地的农民,除了给予他们职业转换必须的培训教育之外,还应给予他们农业退休金,把他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让他们安心离地、离农。

3 建立农民素质保障体系,实现精英治农

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主体,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有乡村劳动力5.3亿多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有3亿多人。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及饮食营养需求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教育与医疗事业的发展,我国农业劳动力身体状况、受教育程度、科技知识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教育科技素质仍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是我国农村医疗保健条件仍比较差,农民的预期寿命比发达国家短,身体健康状况不理想;二是农民文盲半文盲仍有一定比重,与城镇居民教育素质比,仍有相当大差距,尤其是妇女;三是农民享有的科技资源总量比较低,特别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四是农业强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留守劳动力老龄化、妇孺化趋势明显,农业劳动力总体素质普遍下降。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有知识、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身体、文化、科技综合素质,需要建立一套促进农民综合素质持续提高的体系,从农业劳动力的形成、成长、开发、利用等多方面人手,对传统农民进行现代培育。

第一,完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一是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农村人口优生优育;二是解决乡村居民饮水、饮食安全问题,减少农村人口营养不良;三是加强农村居民医疗卫生保健工作,防病治病,确保农业劳动者身体健康;四是广泛开展乡村社区体育健身运动,增强农民体质。

第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现代农业不是一日可以建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代农民前赴后继来建设。重视和加强农村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并通过强制性措施和法律手段保障这一群体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使人人有书读、受到教育,以利于现代农业人力资源的形成和储备。

第三,完善农村继续教育体系。建立国民终身教育体系,使人人获得更新知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机会。对农村广大成人,首先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其次是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一技一训”活动;再次是加大对农村经济“领头羊”、农民创业带头人的培育力度。

第四,建立新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要立足于从根本上减少农民,建立促进农民有序转移的长效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技能型劳动力,在为城市工业化输送产业大军的同时,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压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空间环境。

4 健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应用

现代农业是高度技术化的农业,具体表现在: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土壤改良、植物保护等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提高和广泛运用;电器化、自动化等现代农业机械体系的形成,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耕耘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和其他林、牧业农业机器设备以及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人造卫星在农业领域的广泛运用;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中的广泛运用。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农业装备总体水平低,除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少数省、区外,现代农业机械、农业工程技术在其他省、区农业中的运用并不多。其主要原因为,一是近十年来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及机构调整,现存的基层农业技术研究及推广机构人员减少,许多县、市农业局已不进农业技术人员,基层农业服务站、所推广人员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基本处于“网破、人散”状态;二是农业研发推广基金有限,许多农业推广机构由于缺乏人员、经费,农业技术服务已近瘫痪;三是农民研发能力薄弱,子女读书、看病就医、建房等开支已花费了农民大部分收人,农户农业科技投入很少;四是农业技术研发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成果形成与推广相对缓慢;五是农户经营分散,给农业科技推广带来高成本和低效率。要推进科学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基础工作是:

第一,完善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建立起国家、地区、企业分级管理,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研发门类多元,推广服务网络覆盖县、乡、村、屯的组织机构完善、服务门类齐全、运作高效的发达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服务体系。

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要彻底消除唯“关系”是论的用人潜规则,让“德才”兼备的农业院校毕业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考、选拔、任用的方式,进入农业机关、院所、服务站、农业企业,实现精英治农。

第三,强化国家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无偿支农职能。增强政府在农业气象预报、农业病虫害防治、良种良法推广普及上的服务性,通过予以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农业教育培训院所等足额经费,加强对国家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等,支持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业推广部门为农业经营者提供无偿农业技术援助。

第四,加强现代高新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强生物及生物质能源技术、农业太空衍生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循环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系统管理技术等高新农业技术开发,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5 建立可持续的农业投入机制,支持农业基本建设

农业基本建设是现代农业开发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它直接或间接地为农业简单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服务。农业基本建设包括国家、集体、个体等所有制下的农、林、牧、副、渔各业中生产、储运、加工所需的固定资产的添置、更新和扩大,譬如,整理土地、修筑梯田、兴修农田水利、购置农用机器、建设渔场及林场、兴建畜舍和饲料加工厂以及修筑道路等。改革开放后近30年来,我国农业基本设施建设并不如意,林、田、水方面没有持续得到建设,毁林开荒、削埂为田、水利失修、田块小化、耕路损毁等现象突出,严重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目前国家每年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收入8%左右,其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各占72%、24%、O.6%,农业基本建设与科技三项支出比较少。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在农业基本建设上形成可持续的、长效的投入机制:

第一,建立多元化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体系。农业基本建设要以国家、集体投入和建设为主,农户投入和建设为辅:在大型水利建设、田地平整治理、林业生态建设、道路网络和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上应为国家投入和建设;乡村集体用水源、水渠、晒场、农机用具、田间道路等建设,应由集体负担;农户农地生产基本建设,以农户投资建设为主。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利益关系,建立起国家、集体、农户三级农业持续投资体系。

第二,建立持续增长型农业基本建设投入机制。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农业基本建设的全面

规划,合理确定农业基本建设的规模、项目、结构和速度,加大农业基本建设资金投入,确保国家和地方农业投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确保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不下降。

第三,完善国家农业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国家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力度,对农民购买的良种、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对农民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所作的各种努力,如进行规模生产、产业化经营、扩大出口等,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支持和鼓励农民采用良种、良法进行现代农业开发生产。此外,还要加大适应现代农业的农产品补贴力度,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农民应对风险的基本生存能力,使农民顺应市场体制的深入发展。

6 培植农业经营大户,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现代农业是高度社会化的农业,意味着农业企业规模扩大,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的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替代,农业生产过程与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形成农工商一体化,农业由孤立的个体生产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的社会生产。我国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效果,必须从农业经营主体人手,加快种子公司、农机公司、化肥公司、农药公司、种蛋场、孵化场、饲料加工厂、禽畜育肥场、屠宰场、农产品运销、物流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的培育,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发展。因为农业经营大户和集体经济在规模经营、资金运用、科技研发和推广、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谋求政府支持、经营效益取得等方面,比身单力薄的个体农户更具优势,更容易成就现代农业事业。为此:

一是对小规模农户的合作联合,以及上规模农业企业经营,应给予资金融通、税收优惠、项目规划、用水用电上的支持,鼓励农户和农业企业进行产业化经营,走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道路,支持小规模经营户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经营大户走向更大、更强。

二是在税收、贷款、补贴、项目上,鼓励和扶助乡、村、屯等集体发展经济,支持村民委员会整合乡村土地、资金、劳动力、农业生产技术等农业生产资源,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集体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贮、运、销,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组织和实力支持。

7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辅助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高度服务化的农业,在其产前、产中、产后包含了种子繁育、科技推广、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田灌溉、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贮运加销以及风险承担、资金融通、信息提供等系列服务。目前我国农业服务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较大,尤其在风险承担、资金融通、信息提供等方面。农业服务体系作为现代农业开发的重要内容和必备条件,其不完备性必然影响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除抓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等农业“五站四所”建设外,还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建立完善的风险承担体系。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面临着自然的、人为的与经济的多重风险,要规避这些风险.应建立起国家农产品储备制度、农业保险制度、企业储备基金制度、社会征信与信用制度、市场预测制度和商品交易所制度,建立起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个人等多层次、多元化的风险承担体系。

第二,建立完善的融资支持体系。农业是一个弱质的生产部门,其产前、中、后各环节都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支持。建立起以农业政策银行、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国家金融为主体,信用社、民间金融为辅助的农业融资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解决农业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

第三,建立完善的信息提供体系。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是农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进行经营判断和管理决策的重要条件,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系统作保障,作为农业产、供、销的指示器。为此,我国应建立起发达的农业信息系统,包括发达的信息采集系统、电脑处理系统、通信系统、经营系统等。

8 建章立制,加强农业生产经营规范管理

现代农业是规范化农业,它不仅需要农业生产经营者本身在农业供、产、加、销全过程按照市场需求、国际惯例去做,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且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农业管理部门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律令,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使之朝着健康、有序、规范和高效的方向发展。对此,中央与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干预,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进一步完善落实好国家的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权益、退耕还林、土地管理、农产品安全生产及运销、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政策,健全农业资源普查和区划、土地利用、农业气象和病虫害预报、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加农业投资和信贷、农产品储运流通、现代农业建设项目等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乡镇企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土保持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水利法》《种子法》《合同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农药管理条例》《进口兽药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等法律、法规、规章。通过建章立制,以法治农,大力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罗运贵

作者:曾艳华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篇2:

大力建设无人农场加速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无人农场就是人工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全程自动控制或机器人自主控制,完成所有农场生产作业的一种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的生产作业模式。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英国、美国、以色列、荷兰、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陆续开始构建无人大田农场、无人猪场、无人渔场。2019年,我国山东、福建、北京等地也开始了无人大田农场、无人猪场的探索,无人农场作为未来农业的一种新模式已经开启。

三大技术四大系统无人农场未来可期

无人农场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种养对象、装备等各要素的在线化、数据化,实现对种植养殖对象的精准化管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决策和无人化作业,其中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三大技术起关键性作用。

物联网技术可以确保动植物生长在最佳的环境下;可以动态感知动植物的生长状态,为生长调控提供关键参数;可以为装备的导航、作业的技术参数获取提供可靠保证;确保装备间的实时通信。大数据技术提供农场多源异构数据的处理技术,通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分类等处理方法,能在眾多数据中进行挖掘分析和知识发现,形成有规律性的农场管理知识库;能对各类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形成历史数据,以备农场管控进行学习与调用;能与云计算技术和边缘计算技术结合,形成高效的计算能力,确保农场作业,特别是机具作业的迅速反应。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给装备端以识别、学习、导航和作业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农场云管控平台提供基于大数据的搜索、学习、挖掘、推理与决策技术,复杂的计算与推理都交由云平台解决,给装备以智能的大脑。随着三大技术的不断进步、完善与成熟,机器换人不断成为可能,无人农场未来可期。

虽然不同应用场景下无人农场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大致都由四大系统组成:一是基础设施系统。该系统提供无人农场基础工作条件和环境,是无人农场的基础物理构架,为农场无人化作业提供工作环境保障。二是实时测控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是感知环境、感知种养对象的生长状态、感知装备的工作状态,保障实时通信,进行作业端的智能技术以及精准变量作业控制。三是农场管控云平台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各种信息、数据、知识的存储、学习,负责数据处理、推理、决策的云端计算,负责各种作业指令、命令的下达,是无人农场的神经中枢。四是智能装备系统。移动装备系统与固定装备系统是农场作业的执行者,多数情况下无人农场的作业都需要移动系统与固定系统配合作业,实现对人工作业的替换。

加强四方面研究规划让无人农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无人农场是对农业劳动力的彻底解放,代表着最先进农业生产力,必将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确保农产品品质以及农业绿色发展,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必将引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当前突发疫情的情况下,无人农场更能发挥其绝对的优势,确保在重大灾情疫情下,不影响农业生产和产品供应。从现在开始布局无人农场的技术研发、模式集成、商业机制、支撑政策,对加速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一要加强无人农场理论、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研究。无人农场是新生事物,其理论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商业模式及运行机制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统筹技术、标准、人才和基地建设,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通过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和共建研发基地、产业化中试基地,可促进无人农场技术试验示范与产业化。

二要编制无人农场发展规划。围绕无人农场技术研发、转化、推广、应用和服务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无人农场在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区域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合理布局无人农场重大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强化政府对无人农场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集聚项目、资金、科技、人才等资源,促进无人农场全天候、全系统、全过程、全空间的应用发展。

三要探索无人农场发展商业模式。无人农场最终都要商业化、企业化,要充分发挥协会、联盟、企业的作用,构建以应用需求为牵引、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无人农场合作发展模式,鼓励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

四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无人农场政策环境。无人农场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没有成熟的商业化应用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机制,需要政府构建无人农场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制定包括补贴、投资、金融、信贷、税收、重大项目建设等一揽子政策支撑体系,扶持企业发展,刺激消费需求和民营资本进入,促进无人农场产业化发展。

作者:李道亮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篇3:

浅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摘要:建設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使农民也在不断的改变经营模式。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品牌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更多地认识到,现代农业在带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的生态危机。面对这些问题,生态农业的探索道路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生态农业集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与一体,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旨在获得更大的生态经济效益。20世纪70年代的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到了80年代,出现了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比如稻田养鱼,林良林果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桑粮渔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

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也使农民认识到了农村有好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并开始逐步实践。沼气的实践开始了农村节约型生态经济的建设。生态农业的建设也要加快循环农业的发展,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

然而,生态农业大多只能是小规模,小系统,不能通过应用现代科技的新成果,保证农产品的大量产出,因而不适合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农业发展新形势。生态农业本身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涵义也在不断扩展,而生态农业也包含在发展了的绿色农业范畴中。

绿色农业的发展能使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绿色农业有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绿色农业不仅能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而且有助于农民更好的建设家园,美化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尽管我国绿色农业产业有了不断地发展,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绿色”,“农产品”,“新产品”等多重因素叠加,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质量信息特征。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给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情愿与消费选择带来较大的障碍,同时也使“搭便车”和“假冒伪劣”行为有机可乘,产生“柠檬市场”现象。

(2)绿色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具有外部性,但会带来较高的成本和价格。

(3)产业已得到社会的认可,但这种认可更多的来自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认可和推动,而且地方政府的认可度和积极性低于中央政府,消费者的认可度低于企业。

(4)市场集中度低,组织化程度需要提高,特别是龙头企业在产品开发,营销,投资,技术创新中的带头示范作用需要大力发挥。

(5)绿色农业在产业成长期,生产经营的各环节及分工协作体系已基本形成,但由于农业的特性决定,一些瓶颈环节的制约显得更加明显,如绿色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种子农药肥料,绿色渠道建设等。

只有正确的分析当前的问题所在,才能更好的采取下一步措施。面对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发展方向和突出发展重点。坚持全面推行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食品,突出重点区域,从总体上加快发展过程,树立整体品牌形象。

(2)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绿色农业基地建设,为绿色农业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及修订力度,优先推动农产品安全标准,大宗优势出口农产品的品质标准的制定。

(3)加快质量安全认证进程,加强监管,提升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这就要在规范管理方面下功夫,各级政府农业部门要把加强监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也要加快立法进程,为绿色农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加快市场培育,开拓和流通体系建设,促进绿色农产品的销售。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贸易流通;要加强宣传,进一步引导消费,培育市场,扩大绿色消费的有效需求。

(5)完善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成长发展的保障体系。要建立有权威的,能为农业提供综合服务功能的农业主管部门:建立和健全农业信息网络系统。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中,我们能越来越多的挖掘出农村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的利用,更好的发展农业,不断改进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是面对当今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广大农民提高收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绿色农业的产业化,能带动别的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效应,大批高质量农产品的生产对于我国出口农产品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这大大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从经济,生态等角度来讲,发展绿色农业对于我们提高生活质量,发展农业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苑贵敬 曹琬童

上一篇:投资概算内部审计论文下一篇:影视艺术创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