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艺术创作论文

2022-04-15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的年画蜚声海内外,坐落在杨柳青镇的西青区实验小学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成为校园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从教27年的孙静是西青区实验小学的美术教师,这些年来,她不断学习年画技艺,将年画引入校园,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技巧,更是以年画为载体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的魂与精髓。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年画艺术创作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年画艺术创作论文 篇1:

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化遗产是一种原生态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文化遗产教育刻不容缓;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把保护文化遗产理论渗透于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把民间民俗文化的教育活动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教育;国民教育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于1994年在全世界率先推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增强儿童和青少年的环境意识,以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环境教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已赋予环境教育以新的内容,即认为,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繁衍、生长了不同的民间文化之树,如果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文化也就会凋零、消亡。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共有31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发展,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国务院决定从今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这表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长城、故宫等物质文化遗产总的来说保护不错,随着社会发展,文化遗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又被提到议程上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的范围包括:口头传承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指集中开展民众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或定期展现特定事件的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当前广大群众对此还不甚了解。应当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文化遗产教育刻不容缓。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决不只是美术院校学生,或文物研究人员要关注的,需要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年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宝的遗产。”①保护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全体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正因为如此,国家才设立“文化遗产日”,动员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必须把文化遗产教育纳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

国民教育体系是主权国家通过制度或法律的形式,对本国所有享有公民权利的人所提供的一种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和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系统。我们认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由学校教育系统和校外教育系统构成,它是正规与非正规教育沟通。它具有全面性、普适性、开放性等特征。我们要坚持可持续教育发展观,把保护文化遗产理论渗透于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把民间民俗文化的教育活动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我们已注意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倡导面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教育传承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关系到民族群体和全社会的公共事业,更需要国家及民众的互动协作,更需要一个面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理性与健康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环境。所以,不仅是高等教育,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及社会教育,不同层次、不同社会方式的教育都应参与进来。

二、加强文化遗产教育

加强文化遗产教育意义深远。文化遗产教育在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提升民族理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文化遗产教育,能促进先进文化建设。保护好文化遗产,关系文化血脉的传承,关系精神家园的维护,关系先进文化的建设。一个国家要独立,除了政治独立、经济独立还不够,还必须在思想文化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我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维护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文化遗产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遗产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根基,是我们认知自己的历史,提升自己的素质,汲取创造新生活动力的精神源泉,是创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基石之一,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二)文化遗产教育能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祥和,安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教育功能,对民族心理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帮助识别真善美,可以培养人们健康、正直的伦理道德观。民风民俗属于非制度文化,它对于社会所具有的约束,是非强制性的,规范和教育功能往往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达成的,它的影响更久远、更深刻。它对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加强文化遗产教育,可以塑造民族性格、提升民族理想。我们通过文化遗产教育,弘扬民族传统,使教育扎根在本民族的土壤之上。教育在本土内生根,才能成为“活的教育”。比如,年画艺术创作,不仅是反映中国农耕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民俗生活的“大观园”,也是一部展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史。山东潍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中表现的淳朴民风、爱国热情、民族自强精神加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乡土的热爱,也极大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

(四)文化遗产教育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勃兴。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还具有娱乐性质。各级各类学校可以通过对本土民俗文化的发掘,把它们转化为教育、娱乐资源。比如,校园可以举办竞技活动抖空竹、跳狮子;举办昆曲、古琴比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遗产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五)文化遗产教育能带来旅游市场的繁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民俗、风土人情颇为不同,通过文化遗产教育,人们认识到各种有益的民俗文化,进一步开发各种民俗传统产品,风光旅游项目,如从本地区出发,举办“陶艺节”、“龙舟节”等节日文化庆典活动,繁荣、活跃、扩大了市场魅力和价值。

三、要重视对民俗民间文化的发掘、推广

文化遗产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都要重视对民俗民间文化的发掘、推广,推广中尤其应当加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认知。尽快改变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认知严重欠缺的现状。

(一)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

婴幼儿阶段是人生的起点,文化遗产教育要从幼儿园孩子开始。比如,木偶戏既保持和发扬了民间朴实热情洋溢的风格,又突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把这样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带入幼儿园,木偶戏丰富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变换的音乐无不给幼儿美的享受。使幼儿对古老神秘的中国文化又多了几份了解。年画,是传统民俗的缩影,可以组织幼儿园孩子欣赏、临摹;也可以把民间传统节日编成歌谣,让幼儿传唱,不但愉悦了身心,同时也使孩子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更使他们欣赏到了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

中小学应当将本地区优秀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教育内容。除了在有关课程中贯彻文化遗产的内容外,如在语文、常识、社会、地理、历史等课中渗透文化遗产教育,还可以通过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开设傩戏、刺绣、木雕,皮影、年画等活动。为抢救和挖掘了将要失落的民间剪纸艺术作品,为培育新人,可把剪纸这门艺术送进中小学课堂,使这门传统艺术又有新的发展空间。还可挖掘社会民间艺人的教育因素,组织现场参观,社会考察。把文化遗产教育作为中小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有计划开展系列化的教育活动。比如,展览、开主题会、看影视、参观访问、开设课外兴趣班,以各种喜闻乐见形式,加深对中小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知。

(二)大学教育

高等院校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训、智能参与、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文化遗产教育方面已作了很好的尝试。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在原民间美术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我国高校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创建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旨的新学科,将民间美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正式系统地列入大学艺术教育,填补了高校“学院派”教育中长期忽视民间文化艺术认知教育的空白。但是,仅仅在美术院校进行文化遗产教育远远不够,我们要将教育扩展到所有的高等院校中。我们必须做到:

1.大学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要倡导更加开放、平等、民主,更具世界文化交融、竞争和创新活力的教育理念,使文化遗产教育在知识传播体系上形成多元化、开放化的特征。

2.大学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应落实到学科创新发展和课程与教材的改革中。大学应当积极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遗产事业急需的新学科,为国家提供文化遗产信息、尤其是作为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科研信息。

3.积极协助、支持国家及政府制定适合国情和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和操作模式,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打破单一文本式、学院式的学术模式,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为国家文化遗产事业提供优质服务。

4.应当积极推广中国非物质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宣传,增进人类文化的交流。使文化理念更具可操作性,加强信息型的实践参与。

5.文化遗产的高校应尽快与政府和民间协作,探索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文献形式把原有技术形态、文化方式、生产生活方式记录下来,并搜集、整理、出版各地民间风俗文化。

(三)社会教育

除学校教育外,我们还要通过广泛的社会教育,使公民自觉、自主地去保护、传承、发展本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1.保护好文化遗产,是政府的重要责任。我们对

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政府主导,不光要拿钱,还要进行指导和规划。文化大省江苏在全国率先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江苏省首次明确全省“遗产”保护范围。《条例(草案)》规定:“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下列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本条例保护:(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和民间美术;(3)传统礼仪、节庆、体育等民俗活动;(4)传统手工艺技能和民间传统知识;(5)与第(1)、(2)、(3)、(4)项相关的资料、实物和场所;(6)其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国家与公民面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使命和应尽的教育传承与认知义务。

2.各级政府应把做好对民俗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设立专项保护基金,组织专人,在已经进行民间文化普查的基础上,对其他民俗和民间文化进行普查、收集、整理,尤其是对一些濒临灭绝的民族艺术、民间绝技、民俗文化等遗产,或录音或录像,注重搞好传帮带工作,避免出现“人亡艺绝”现象。

3.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自觉,形成“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全民意识。社会上的力量包括一些著名企业,在获得利润回馈社会的时候,可以投向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一方面号召全社会特别是有一定能力的企业、机构、个人等来关心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另一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向文化投资,向文化事业包括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包括民间博物馆、民间文化馆。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方方面面、海外华侨及个人多方筹款,共同做好保护工作。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人员素质。要深化改革,精简机构,建立健全专门执法监督队伍。要加强文化遗产教育培训,提高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人员素质,并实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要分批接受系统培训,并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

5.出版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以规范有关行为,并引起全社会的更广泛的重视。通过宣传教育,普及与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知识,让更多人分享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价值,增强人民群众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遗产保护的风气。

四、文化遗产教育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教育总是在传递、延续着一种文化,也不断创造着文化,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新血液、新生机和新的前途。

(一)文化遗产中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成分。一般来说,积极的文化能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而具有新的内容或形式,也成为现代人们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内容。如中秋赏月、重阳登高。消极和落后大都与封建意识和落后的自然经济及迷信、宗教紧密相连。有关部门、专家应对文化遗产中内容加以界定,加以引导。如民族民间文化中很多与巫术、迷信交织联系,而巫术、宗教与科学,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的构成因素,都是与人类共始终的。在承继文化遗产时,我们首先要

把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区分开来。

(二)保护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新、建设先进文化并不矛盾,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今天的保护和继承,正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发展创新。我们不能把一些文化遗产放入博物馆后,一放了事。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遗产,我们首先要原生态地将其保护下来,然后再加以分析,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继承和科学扬弃,来创造和熔铸既有丰厚历史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文化。

(三)不要让“物质化”的趋向掩盖了文化遗产的精神实质。因为不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和文化内涵,而过多关注于物质形式表面,很多年轻人在传统节日来临时已经习惯于只关注该吃什么,以至于中秋节一度被称为“月饼节”,而端午节则被称为“粽子节”。加上商家出于商业目的的推波助澜,使得传统节日“物质化”的趋向掩盖了其精神实质。我们只有真正领会了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将其精神内涵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中,继续存在并且发扬光大。保护传统节日最紧要的是留住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决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疏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懂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可替代的真正遗产。

(四)要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教育、科学和文化、宣传作用,不断提高世界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树立起人性的文化尺度,要尊重民众文化传承的自发性、自主性和文化个性。不能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民众、尤其是农民群体。我国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息息相通,我们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弘扬民间文化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利用农村民间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的精神主题是希望传承创造一个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特色的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进行文化遗产可持续教育,正是延续我们民族的辉煌和梦想。设立“文化遗产日”后,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我们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把发展经济与繁荣文化作为统一的目标,坚持文化遗产教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3,第1版,第2卷,第499页

参考文献:

[1]John Huckle,Stephen Sterling[英]主编,王民等译:可持续发展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98—299.

[2]陶立瑶.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33—36.

[3]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53—55.

作者:章 玳

年画艺术创作论文 篇2:

用年画点亮校园艺术教育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的年画蜚声海内外,坐落在杨柳青镇的西青区实验小学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成为校园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从教27年的孙静是西青区实验小学的美术教师,这些年来,她不断学习年画技艺,将年画引入校园,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技巧,更是以年画为载体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的魂与精髓。

凭借这些年孜孜不倦的付出,学校艺术教育取得的显著成效,孙静在2019年度中国好教育颁奖盛典中,获评2019年年度“中国好老师”。

机缘巧合,接触了解年画艺术

孙静1993年刚进入学校工作时,正好杨柳青年画第六代传人就住在学校附近。起初,学艺术出身的孙静抱着好奇的心态,有机会近距离旁观了这位霍姓传人日常的艺术创作。孙静说,此前对年画没有什么认识,近距离观察老师创作年画后,觉得很有趣,随着对年画的了解,认识到年画的艺术价值。

2004年,西青区实验小学与杨柳青年画传承人合作,将年画艺术引入校園,并在校园里开展年画艺术教育的课题研究。作为美术教师,由于孙静前期接触并了解过年画,又赶上这个机遇,于是正式跟着年画艺术传承人拜师学艺。孙静告诉记者:“这时候,不再是门外汉光看热闹了,而是跟着师傅专心学习技巧,学习之余还要重点思考如何编写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教材。”

精编校本,用实际成果打消家长疑虑

在相关专家和杨柳青年画艺人的帮助下,孙静参与编写了包括《学生年画彩绘技法》《画稿》《教师参考》等年画学习材料,制作了《杨柳青年画漫谈》光盘,借助多媒体展现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史、绘画工艺等,正式将杨柳青年画引入学校、进入课堂。

孙静和同事们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本着由简到繁的教育原则,对日常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安排,低、中、高三个学段目标统一,但侧重点不同。一、二年级学生侧重会用蜡笔、油画棒彩绘年画;进入三年级,大胆创新,采用蜡笔、水彩相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彩绘;四、五、六年级,用传统技法彩绘年画,年画课成为学生最期盼的课程之一。

不过,起初引入年画课,部分家长心有疑虑,创作年画耗时耗力,需要购置染料和毛笔等材料,这会不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面对阻力,孙静选择用作品说话,起初自费给学生买笔和染料。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当学生拿着出色的作品给家长看时,一下子就打消了家长起初的担忧和偏见。就这样,年画课渐渐成了学校极具特色又备受学生与家长欢迎的课程。

传授技艺,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日常教学中,孙静和同事们立足传统,不断求新求变,将杨柳青年画由平面变成立体,画在书包、手绢、木片、乐器、布袋、背心、盘子上,一件件具有独创性的新型年画作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引领师生和每一个家庭在审美与创作中珍视家乡年画文化。

孙静日常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技巧讲授,更注重讲述技巧背后的文化精髓,从而树立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意识。这些年,凭借着扎实投入年画艺术教育,孙静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频频获奖。说起自己的工作,孙静说:“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一直以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为己任,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之美在西青区实验小学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作者:彭未风

年画艺术创作论文 篇3:

我国民间年画的色彩特点探析

我国民间年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色彩鲜明,深受人们喜爱。我国民间年画运用明暗、冷暖等对比方法,画面栩栩如生,且采用原色进行绘制,内容围绕祈福、辟邪等,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愿望。我国民间年画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地方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有重要意义。

我国民间年画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价值,在传统社会,老百姓每到过年都会贴年画,以祈求安康祥和。民间年画色彩独特,以红色为主,表示如意、和谐,常被用来驱赶邪恶、化解灾难,迎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受人们的欢迎。民间年画用色大胆,画面对比鲜明,增加了年画的艺术感染力。

一、我国民间年画概述

年画开创了我国民间艺术的先河。旧时人们过春节喜欢张贴年画,以祈求幸福平安。民间年画在人们心中具有消除灾祸的寓意,形式非常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民间年画最初是在木版上雕刻印制的,随着时代变迁,民间年画发展为彩色印制,使用既方便又美观,常被人们用来做装饰,营造节日气氛。民间年画的形式比较多样,流传至今的“门神画”也属于民间年画的一种。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一次皇宫闹鬼,为了使皇上心神安定,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自告奋勇站岗保平安。两个大将一个持锏、一个拿鞭,昼夜看守宫门替李世民壮胆。后来,李世民觉得他们太辛苦,就让画师在宫门上绘下了他们威武的形象。之后,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流传到民间,成为千家万户的“门神”。另外,古时人们对于雷电、猛兽非常恐惧,喜欢用具有驱邪象征意义的年画来消除心中的恐惧,因此,“门神”作为年画的形式出现较早。伴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人们更期盼祥和如意,于是,民间年画也逐渐增添了诸如多子多寿、娃娃、仕女等象征吉祥顺遂的样式。

二、我国民间年画的色彩特点

我国民间年画艺术气息浓烈,色彩表达方式富有内涵,通过色彩的运用能够凸显年画的独特艺术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我们对民间年画的色彩特点深入研究,可以传承和吸取其中的精髓文化,对现代绘画中的创新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一)象征性

色彩是民间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色系颜色都存在着性质上的不同,所表达出的文化内涵也各有不同,因此,民间年画具有象征性特点,且对色彩具有一定的传承作用。年画借助中国文化对色彩寓意的理解进行色彩运用,通常以红色表达喜庆吉祥,黄色、绿色、紫色运用在红色之后,其所呈现的吉祥之意,仅次于红色。民间年画中的色彩是对象征性的一种传承,运用颜色的传达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寓意和某种情绪,颜色可以表达人物的性格,比如绿色象征顽强不屈;红色象征正直、威严;金银色大多表示鬼神;黄色意为暴虐等。色彩的表达能够更直接地影响人们的主观意识。年画绘画的形式和特点要求符合国人的审美需求,由于国人对于美的感受比较内敛、传统,因此,民间年画绘制要将色彩作为重要的表达形式。民间年画将思想情感通过色彩展现出来,突出了色彩的象征性特点,能够将人们的喜怒哀乐外化出来。民间年画在不同历史时代下展现出不同的内涵,早期人们更愿意借助年画祈福安康、装饰美化,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间年画随着历史的发展广泛流传至各地。民间年画在刻印技术、内容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民间年画中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寓意,为年画本身赋予了生命和灵魂。民间年画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魅力,对民间美术其他门类具有深远的影响,具有艺术传承意义。

(二)大众性

民间年画的制作在不同时期都需要考虑大众的审美习慣。民间年画在制作中要充分利用色彩,展现出年画的丰富性。民间年画在绘制中总结出了脍炙人口的用色口诀:老褐、妇黄、女红、寡青;红靠黄,亮晃晃;要想俏,带点孝;文相软,武相硬,断国孝,三蓝黑;软靠硬,色不楞。这些颜色搭配口诀,是民间年画制作中不断总结出的经验,是劳动人民在审美基础上对色彩的深刻认知,不仅适合民间年画制作,还可以应用于其他艺术品制作。人们将民间年画基本的制作颜色搭配口诀代代相传,体现出民间年画色彩运用的大众化特点。

(三)表现性

民间年画的绘画制作对于色彩的使用不拘一格,不受中国传统绘画用色的限制,能够丰富地表现年画的寓意内涵,深受人们喜爱。民间年画绘制色彩多以三原色为主要色调,为了突出表现力,常利用颜色对比增添视觉冲击,一般有冷暖、明度、纯度等方面的色彩对比。比如大红大绿的颜色配合,给人一种喜气洋洋的感觉,整体上提升了民间年画色彩的张力和表现力,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情。

首先,从色彩的冷暖方面来说,色彩是对人们内心情感活动的一种展现。比如,人们看到红色、黄色会感到热烈温暖,红、黄颜色皆为暖色,多用于表达吉祥喜庆等寓意,可以说是民间年画绘制中必不可少的颜色。暖色调在民间年画中的运用,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心理需求。冷色系一般不是民间年画的主导色,不过也是必不可少的色系。冷色系一般指蓝色、绿色,会令人联想到树林、冰川。在民间年画绘制中巧妙地运用冷色,可以与作为主色调的暖色形成对比,使得年画的色彩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次,从色彩的明度层面来说,民间年画的视觉冲击感需要颜色之间的对比调和。黄色可以说是提高明度的首选,可以将画面的整体感观变得明快,为画面增添活跃感。黑白两色的明暗对比最强,可以说是两个极端,运用到民间年画中可以增加画面节奏感,颜色对比突出。此外,还可以在民间年画绘制中用紫色、蓝色、绿色搭配黄色,能够有效调节画面明暗度,让画面看上去更舒适,呈现出画面的沉稳和协调。最后,从色彩的纯度来看,民间年画对于整体画面颜色的控制纯度要求较高。通常是直接选用纯色进行绘制,没有掺杂过多的颜色,基本都是大红大绿的纯色画面,或亮黄暗紫的画面,具有非常高的色彩纯度。颜色纯度高的民间年画能够展现出纯色之间的高度对比,视觉效果极佳。

三、民间年画的独特色彩体系及其在设计作品中的应用

民间年画色彩的运用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在我国经过多年的传承发展,获得民众的认可和喜爱。民间年画通过色彩运用能够夺人眼球,优秀的年画作品不仅可以提高艺术气息,还可以促进当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

(一)年画的独特色彩体系

我国民间年画最能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就是色彩的运用。我国民间年画的用色与西方绘画不同,西方绘画常用条件色,而我国民间年画绘画不用中间色,常使用原色形成对比的独特风格,在视觉上具有冲击力。民间年画素来具有主观、强烈、鲜明等特征,与其色彩体系的运用有直接关系,从视觉上可以感受到色彩带来的共鸣,深受国人喜爱。在民间年画色彩体系中,常围绕“年”进行设计,人们习惯在春节来临之际贴上年画,以获得良好的祝福,因此,民间年画的主色调为红色,让民众可以感受到年画带来的温暖和喜庆。比如,只要想到关公的形象就会与红色联系在一起,关公的形象象征着刚正不阿、信守承诺,在年画中可用红色作画,寓意步步高升、驱邪避恶等,民间还常用“红脸关公”来形容正直的人。民间年画各种颜色的搭配都能使画面充满魅力,蓝色给人理智、永恒的感觉;黄色代表勇敢、活跃;紫色让人感到优雅、高贵。民间年画逐渐发展形成独有的色彩体系,在不同需求下通过色彩调节,深化了内涵寓意,更能凸显独特的魅力,从视觉上触发心灵共鸣。

(二)年画中的色彩在设计作品中的应用

民间年画能够传承至今并深受人们喜爱,主要原因是其具有独特的色彩风格,其大胆的用色和富有创意的造型令人难忘。民间年画具有深厚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内涵,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传承价值。民间年画的色彩常被后人运用于装饰制作中,不仅凸显中国文化,还能够提升装饰品的艺术价值。年画色彩体系给人带来明快的感觉,在當代社会的平面设计中也常常借鉴民间年画色彩的运用方式,以提高作品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民间年画的色彩源于传统社会,具有朴实的风格和色调,且颜色运用十分大胆,对平面设计的创新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四、结语

我国民间年画艺术有上千年历史,其在发展过程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民间年画的色彩和造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当今艺术创作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民间年画的色彩具有象征性、大众性特点,不同色彩的运用表达民众不同的情感愿望。我们应重视民间年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永葆民间年画的艺术光辉。

参考文献:

[1]晋纳,承杰.文化视角下传统民间年画价值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9(9):191-193.

[2]何冬.中国传统年画的表现特征及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17):36-37.

[3]陈绘.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色”与“彩”[J].美术大观,2019(7):75-77.

(作者单位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作者:王继伟

上一篇:工业设计发展论文下一篇:企业物流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