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影视传播管理论文

2022-04-26

科学顾问是具有专业科学知识并熟悉咨询业务的专家,主要为决策者处理社会、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等事务提供独立咨询。在文学艺术领域,科学咨询并不常见,因此,影视行业也少有科学顾问这一岗位,甚至提起来尤为陌生。然而,对于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科普影视创作而言,科学顾问这个岗位却是不可或缺的,对保障节目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文学艺术影视传播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学艺术影视传播管理论文 篇1:

作家“触电”与产业意识的影响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步伐加快,作家“触电”现象日益频繁,作家对自身与电影的关联互动以及由此生发的相关认知、意识和观念,也在逐渐变化,最意味深长的是有的作家在“触电”中逐渐具有了影视文化的产业意识和产业思维,并为平衡文学艺术水准与影视生产规律之间的关系做不懈地努力。作家与影视产业之间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以达到最终创造双赢互利局面的目的。

关键词:电影产业;文化价值;产业思维

中国作家与电影结缘,早从鸳鸯蝴蝶派作家、张爱玲等与早期电影的关系中就有迹可循。新中国成立后,周立波、梁斌与杨沫等作家,也不同程度地与电影有过接触,新时期来临,一大批当代作家莫言、王朔、苏童、池莉、铁凝、刘震云、刘恒、二月河、张平、海岩、王安忆、刘醒龙、邓一光、东西、鬼子、方方、李冯、北村等的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影视剧。在如今影视走向市场产业化的背景下,作家与电影的关系是越发紧密,“触电”现象日益频繁,小说文本与影像文本之间的关联与差异一直为大众所关注。随着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步伐加快,作家对自身与电影的关联互动以及由此生发的相关认知、意识和观念,也在逐渐变化,最意味深长的是有的作家在“触电”中逐渐具有了影视文化的产业意识和产业思维,并为平衡文学艺术水准与影视生产规律之间的关系做不懈地努力。

一、回望:作家产业意识的建立与发展

长期以来,许多作家的创作昂然地独立于影视媒介之外,只重视创作而轻视营销。在过去,作家“触电”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是不务正业、是高雅屈从世俗,通俗降格媚俗。有的作家直言“我不触电”,干脆“躲进小楼成一统”。有的对“触电”举动犹豫不决、若即若离。

即使有的作家“触电”,似乎谈报酬也是难以启齿的,因为君子不言利是中国知识分子信守的传统理念。何况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时,大家更是发扬风格“……没有你啊、我啊,分稿费啊,集体主义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来说,直到现在我都觉得非常可贵,比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宝贵。”[1]精神十分可贵!然而,进入新时期,现实环境变化了,产业结构变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同样变了,需要引进激励机制和竞争意识,否则会直接影响高质量影视创作的持续发展。

有的作家很少参与影视活动,在电影方面的产业营销意识淡薄,缺乏市场适应能力。他们多数时候仅出让改编权,止于单纯的经济关系,或是一股脑交给公司全权打理,“以文养文”,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更好的经济保障。结果,虽有不少优秀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但因为宣传力度不大、营销不到位,结果真正进入市场,与观众见面,并取得高票房的实在不多,不能不令人惋惜。

然而在众声喧哗的视觉时代,大众传媒巨大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不能不刺激着思想活跃、眼光敏锐的作家们,他们中大多数人仍然依赖作协体制,拥有相对稳定的生活条件,按传统方式生活,但从同时期的横向比较来看,作家经济地位下滑,文人甚至被称作“文丐”。市场经济的规则也为文学写作者的生存提供了除作协之外新的可能性。他们也意识到改善生活品质很实际,苏童也曾坦言说:“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对作家是好事,否则我们就太穷了。”[2]经济利益的考量无可避免地渗透其间。于是,一些作家不再满足于出让影视版权,而是直接参与影视创作,或为编剧,或为导演,积极“触电”且取得了不菲成绩。刘毅然等作家已执过导筒,不论成败,是吃了螃蟹还是蜘蛛,都意味着许多作家已开始意识到文学与影视的互动、碰撞,不仅解决自身需要,对文学作品传播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在20世纪90年代,正是影视生产的经济利益层面,唤醒了作家们的市场意识和经济观念。1993年,上海的宗福先、贺子壮、陈村等作家签署了对影视剧本稿酬最低标准明码标价的“九·三一约定”。作家们的这些做法,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表现了文字写作对影视改编在经济上的自觉要求。当观念逐渐变化后,作家开始考虑改变运作方式,借用了一些商业化惯例,主动运用媒体为作品造势,比如池莉作品《水与火的缠绵》出版前就有报纸杂志广为宣传,大造声势,引起了广泛地回应。作家充当电视节目中的嘉宾,争取曝光率。还有一些作家深谙传媒的游戏规则,制造一些新闻事件来炒作自己;或者干脆当起了电视栏目策划者甚至主持人,更充分运用了影视的传播效力,获得更丰厚的经济回报。那些具有良好市场操作意识和能力的作家,将自己的作品与影视媒体有效地联系在一起,“王朔热”正是文学与媒体结合的结果,刘震云加大了营销策划和实施、执行的力度,推销《手机》成功。显然这些作家不仅重视创作环节,也十分看重已成为文化产品的小说和电影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不仅使其作品的销售量独占鳌头,票房飘红,而且引导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热情。

影视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在中国影视画格上把作家的自身特质作为符号烙印上了,对文学和作家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同度影响很大,并逐渐形成品牌效应,给观众带来了更明确的观影目标和更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既满足了电影市场的需求,也刺激了作家相关作品销量的增加。当然,对影视文化产业来说,文化产品的品牌作用显然十分重要。有的经常“触电”的名作家作品即使不做广告,也能达到轰动效应。在大众传媒有心或无意的共谋下,池莉作品就是一个在文化和经济两方面都有很高效应的品牌。在池莉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热播时,很多人正是通过电影电视而产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作家、作品本身、电视、报刊,以及记者们的访谈等各类新闻,又互相充当了免费的广告,进一步增加了其文学作品的受众群体数量,良性循环,于是就有了令人瞩目的品牌效应。当代一些作家不仅创作方面产业意识增强,而且从文化传播到文化参与的行为活动方式,甚至到生产运营都参与进去,有的还成为主导。比如杨争光辞职创办“长安影视公司”,张贤亮当上了“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董事长。毫无疑问,影视这个巨大推手将作家果断地推向了市场,使作家步入了市场化的轨道滑行。

二、反思:是共荣互惠还是自我迷失

中国开放电影市场,产业化进程加快,由资本进入所带来的产业运作模式与理念,将彻底优化目前的产业结构,最后促成产业体系的多元化。同时为作家的参与和作品流通创造了一些条件,作家进入影视运作的程度加深,随之而来关于作家“触电”的利弊得失,议论纷纷,出现了各种声音,或褒或贬,到底是共荣互惠还是作家自我的迷失呢?我们结合近年来现实状况,来对此进行反思。

从正面看,文学与影视之间的互动其实是资源互补、应该鼓励的好事。影视文化的产业化、多元化发展积极把文学、文化资源放在市场重新配置的过程中,文学资源是影视产业发展坚实的文化基础和重要支持因素。

就作家一方来说,市场经济这一力量巨大的杠杆作用给文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文学界在打破了单一与大一统之后,个人与个性的创造力得到了张扬。苏童、余华、刘恒、池莉、刘毅然、邓一光等著名作家都有所探索,而且成绩斐然。他们的小说一经影视改编后,利用影视所负载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指数,可以达到更广泛传播作品的作用,立即为更多的大众读者知晓,从而带动了他们作品的热销和畅销。

文学改编的畅销使作者的创作步伐与改编步伐也在加快,也成就了一大批随影视而走红的文学明星。周梅森、海岩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只要周梅森的作品一出来,马上就有人找他商讨改编事宜。二月河也因小说改编后热播增加了他的知名度,赢得了小说没能带给他的经济效益。

文学改编对当代作家的审美取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面对影视剧的强大社会影响力,作家的文学书写开始从单向度的文字思维向文字思维与影像视觉思维相结合的双向度的思维转变。作家的文学书写开始有意识考虑大众的审美需求,尤其是考虑导演影像改编的需要,甚至是自觉在为影像改编做准备。这种准备不仅包括小说内容与形式的多个层面,甚至还涉及影像的技巧和技法,反映了视觉时代作家审美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而就影视运作一方来说,作家于电影业的意义也远远不止于作家自身发展的需要。电影产业是以创造、营销产品的文化价值为主,传递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的产业形态,它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文化享受。因此,电影产业指向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直达人的灵魂深处,也担负着塑造社会文化面貌的责任,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还有价值取向,进而还可能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改变,最终达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中国电影首先有产量压力,尚需大量有市场竞争力的电影剧本,支撑产品的足量生产。而目前大量因为各种政治和经济原因生产出来的产品良莠不齐,都使电影产品的数量与其市场竞争力之间不成正比,影视产品供应的多样性和连续性都比较缺乏。眼下就中国电影产业而言,一个可持续发展、良性运转的电影市场,每年单靠几部像《唐山大地震》那样的大片肯定是撑不住的。电影产品要想扩大市场份额,必须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市场的繁荣必须有产品的支持,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所占比例较高,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壮大和市场培育提供了产品基础,产品丰富了才能得到市场的回报。

在实现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提高电影的质量是一个重要标志,它是电影产品进入市场经济领域的前提。而文字母本即电影剧本更是影视生产的基础环节,直接影响着电影产品的质量和品位,甚至在争取市场投资时起到关键性作用。难怪著名导演谢晋说:“电影艺术的基础是文学。”[3]

目前,随着电影产业发展的不断深化,直接关系产业质量的内容层面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空洞、苍白、贫乏和直露,思想萎缩,而外表华丽、精致,过分膨胀,直至形式远远超越内容,缺少值得品鉴的韵味。所以,我们不能只注重电影产业经济指数的提升而不注重其文化内容的升华,特别是在中国电影的产业规模逐渐扩大、科学技术日益提高的时代,应大力利用和开发作家们丰富的文化资源。作家们以其丰富的题材,深邃的思想,独具魅力的民族特色,精辟的语言可以为电影产业输送别具一格的创意、好看的故事和多样的情绪体验,提供新鲜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审美情趣,以此提高电影产业的产品质量,以及文化附加值,逐步扩大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尤其如今面对美国文化的进攻和渗透,中国电影更应借助中国作家丰富的资源优势,立足本土文化传统,通过优美的影像语言传达多层的意蕴,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去吸引观众,盘活市场,促使电影产业在国内形成能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在国际主流市场上取得有利位置。

虽说作家写作被影视推向了市场化的轨道,作家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有其积极影响。但不可否认,经济利益关系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交往之中。很显然,影视的产业化及直观与可观的经济效益对原来仅靠写作为途径实现自身价值的作家有极大的诱惑。许多作家的创作越来越注重影视化的可能,越来越迎合影视的生产逻辑。在创作《大法官》时,张宏森不否认他的创作受到要改编电视剧的影响。有的创作者则是先参与影视改编或做影视剧的编剧,而后再写小说时,其小说的叙述方式显得似乎难以从影视的叙述方式中摆脱出来,甚至还出现先有电视剧,然后再根据电视剧写出小说的情形。《口红》便是池莉先进行剧本创作然后再发展成小说作品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化开发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错误倾向更应引起人们的警惕。有的作家为巨大利益所诱惑,为金钱写作,为改编而执笔,把文学变成了快餐式商品,结果逐渐磨损了艺术的灵思和审美的意味,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其创作的独立性和独特性造成损伤。

有些事实不容忽视,有的小说家们深度介入影视生产后,其叙事的能力和才情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影响。像海岩的小说,改编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其创作一直遵循着“爱情加犯罪”的套路;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商业化痕迹更为明显,例如《玉观音》是专为云南省写的命题作品。这样的文字作品,要在小说叙事上有自觉的追求与创新是很难的。

可见,由于媒体对文学的介入以及它们所制造的种种喧哗,再加上选材上的创作意图先行,为迎合市场而用心经营,其结果不但不能对中国电影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反而伤害了作家的品质和声誉。更甚者,如果将利益放在首位,而忘却自己的文学使命,无异于舍本求末。

三、调整:营造一个双赢的局面

当然,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环境仍需改善,电影市场的管理规范尚需加强,中国电影文化资源还处在短缺的情况下,中国作家的电影产业意识和产业思维尚未真正成熟,尚需进一步寻找可行策略,去生产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电影。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与反思,一部分作家已经率先走出市场的迷思,沉下心来,深入探求文学自身的真谛,关注大众的生存危机与生存信念、理想和价值,体现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同时也不放弃对影视创作的影响和尝试,只是立足点更明确,并试图在小说创作与影视制作之间达到某种平衡,以保证其艺术水准和审美品位。

影视文化的产业意识和产业思维,是从现代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的。它是一种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对于作家来说,不仅要坚守文学的主体性,坚持对人性、生命和宇宙意识进行深层透视,把深刻的哲理内涵作为恒久启示,而且还应贴近现实,了解市场,尝试多种艺术形式,包括影视创作和生产,这样既有利于自身积累,自身发展,也能创造需求,引导影视消费,向影视产业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文化产品,实现文学与影视产业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张静,陆柱国.快乐“触电”五十年[J].大众电影,2006(6):28.

[2]王宏伟,苏童.用现代精神“重述神话”[N].新华日报,2006-

02-07.

[3]代,庄辛.谢晋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3.

作者:冯岭

文学艺术影视传播管理论文 篇2:

科学顾问对科普影视创作的作用探讨

科学顾问是具有专业科学知识并熟悉咨询业务的专家,主要为决策者处理社会、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等事务提供独立咨询。在文学艺术领域,科学咨询并不常见,因此,影视行业也少有科学顾问这一岗位,甚至提起来尤为陌生。然而,对于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科普影视创作而言,科学顾问这个岗位却是不可或缺的,对保障节目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从事科普影视工作近20年的实践和经验,尝试论述科学顾问对科普影视创作的重要作用。

一、科学性是科普影视作品的首要衡量标准

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普界先贤就把衡量科普作品的质量标准归纳为“思想性、科学性、通俗性、艺术性”,简称“四性”[1]。几十年过去了,尽管科普创作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要评价一部科普作品的优劣,无论是图书、影视还是电子软硬件产品,“四性”的标准至今都没有过时。

其中,科普作品的思想性集中体现在作品的主题内容之中,通过主题所表达的思想给读者积极健康的教育。同时,科普作品具有思想性还应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例如,该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了10项“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的内容,而第二十六条则对面向少年儿童的出版物做了进一步的强化[2]。而科普作品通俗性和艺术性主要是对表达形式和技巧方面的要求,强调作品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四性”中最需要严格把控的是“科学性”。如果在一部科普作品中掺杂了错误的科学理念,哪怕只有一小部分是违背科学原理或科学精神的,那么这部科普作品的总体质量就应该被判定为不合格,若不将问题彻底解决就不宜与观众见面。也就是说,对于科普作品来说,科学性具有“一票否决”的决定性作用。要判定作品科学性最大的困难在于,科普作品所涉及的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千差万别,即便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任何顶级科学家,也只是在他所擅长或他所从事的领域里具有相对的权威性。

那么,科普作品的科學性靠什么来把控呢?尤其是对于科普影视作品来说,其科学性该怎样认定呢?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强化科学顾问的作用,充分发挥科学顾问的审查把关职能。而且,正如前文所述,科学技术的门类繁多,因此只能根据每一部科普影视作品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单独聘请科学顾问。

二、科学顾问岗位的必要性

为什么科普影视作品一定要聘请科学顾问呢?这是由科普影视的生产特点决定的。

(一)创作环节多,工序复杂

几乎绝大多数科普影视作品都是集体劳动的成果,它需要通过撰稿、编导、摄像、特技、解说和后期编辑等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才能生成,仅靠一两个人完成的科普影视作品很少。而在这些团队成员中,不大可能要求所有岗位的人员都是影片所涉及的具体科技领域的内行,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影视作品在科学上的不严谨甚至差错。

相比之下,文字类的科普读物却大多数由作者个人或具有相同学科背景的作者群来完成。这些作者往往本身就是专家,至少也是这个领域的内行人。比如一本讲解心血管病预防知识的图书的作者或主编,可能本身就是一位在业内颇有建树的资深医生;介绍大棚种植技术的作者,可能他自己就是一位在农业科学院研究温室栽培的专家。他们所撰写的科普读物,只要不脱离自己的专业范围,一般说来,就不大可能出现重大的科学性差错。当然,某些涉及学科范围比较广泛或者超出作者本专业的文字类科普作品,有时也需要聘请一些学科专家来审读把关,但这与科普影视作品中的科学顾问在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比较大的差异。

(二)缺少科学背景过硬的撰稿与编导

一部科普片从策划到问世,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其中比较关键的两个岗位是影片的撰稿和编导。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少有学科专家熟悉影视创作规律并掌握影视方面的专业语言,因此多数科普影视作品的原稿(文学本或分镜头本)都不是出自学科专家之手。此外,很少有影视编导具有科普影片内容所涉及的相应专业领域的学科背景,也很少有编导在几年甚至几十年间只专注于拍摄某一科技领域的节目。因此在脚本及成品中出现某些科学性的疏漏甚至差错就不可避免了。

以下谨举几个审片记录中顺手拈来的例子。例如,在一部关于食用方便面是否健康的作品中,提到方便面中“加了抗氧化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据业内人士解释,由于方便面中所含水分极少,非常有利于长期保存,生产厂若再额外使用食品添加剂来保鲜,实属多此一举。再如,一部介绍我国自主研制的绞吸式挖泥船的作品中,也出现了许多科学性问题,例如说“天鲲号千里之外的排泥口成功排出碎岩”就相当荒诞。而有关资料表明,天鲲号的最大排泥距离达到创纪录的15千米,而且世界上还没有一艘挖泥船能够把泥沙直接排送到“千里之外”。笔者认为,在科学的严谨和文学的浪漫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科普影视从业者除了确保科学性正确之外没有第二个选项。还有一个例子也很能说明问题。在另一部以通信技术发展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中,说“小鲁班来到了一盏孔明灯前,他用火镰点燃里面的蜡烛,孔明灯飞起”也是错误的。尽管古代的孔明灯燃料找不到确切文献记载,然而也应为一种自重小而点燃后发热量大的燃料,且我们至少可以确定用现代的蜡烛是无法使孔明灯升上天空的。蜡烛的用途主要是照明,因此其自重较大而点燃后产生的热量太低,不足以烤热孔明灯里面的空气。现在制作孔明灯,推荐的燃料往往是固体酒精,原因就在于它的自重较小而在燃烧时能够迅速产生大量的热。其实类似这样带有实验性质的作品,作者和编导都应该亲手实践一下,而绝不能靠“想当然”。

据笔者统计,在中国科技馆组织社会单位生产的科普影视作品中,设立有科学顾问岗位的还不到10%。为了保证作品的科学性,中国科技馆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审查,最大限度地杜绝了科学性差错。然而,事后补救远不如未雨绸缪,应特别强调科普影视作品创作团队中科学顾问岗位的重要性。为此,一部科普影视作品在立项之初,在考察编导人选时应纳入科学顾问岗位。

三、科学顾问的遴选标准

(一)具有扎实的专业科学背景

科学顾问首先应该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对这部影视作品所涉及的主要学科或主要技术门类有比较准确的理解,能够指出画面或语言文字中的错误与不当内容,并提出解决方案。一般来说,什么学科都了解一些,但哪个学科也不够精通的“杂家”,多半并不适合担任科普影视作品的科学顾问。科学顾问不一定只限于我国在这个领域最出名的几位专家,但一定要是在这部影视作品所涉及的科学或技术领域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工作者。

(二)对科学传播的特点有基本了解

科学顾问最好对科普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受众有一定程度了解。譬如,他应该清楚,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讲到什么程度就够了,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可以借助于数理化教科书中的哪些基本概念来进行讲解等等。这里要顺便说明一点,科普影视作品的受众一般到高中文化程度,除非是要制作某些特殊的、面向某个行业(譬如面向输变电行业的工人和初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定向发行的科普影片。原因在于,无论是多么高层次的科技专家,他在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理解能力也与一般读者没有太大的差别。譬如要给医院的医护人员普及安全用电的知识,要给中学教师讲解相控阵雷达和电磁炮的原理,要和IT业的精英们谈谈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时,就不能只考虑其学历,而把这些他们陌生的领域讲得过于艰深晦涩。

(三)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虽然说科普影视作品的科学顾问多是临时邀聘的岗位,但是,不能因为是“业余”工作就敷衍了事,而更应该在“業余”中见真功夫。实际工作中,还常有大牌科学家挂名科学顾问而不能真正起到顾问作用的,但作品中的科学性错误会导致更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从科普影视制作方到科学顾问本人,都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来做好此项工作。

四、如何发挥科学顾问的作用

科普影视节目中的科学顾问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岗位,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有的编导以为,只有拍摄自己不懂的学科领域时才需要聘请科学顾问,而对于一般科学常识,尤其是受众的文化程度很低,譬如主要面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普及节目,就无需科学顾问了。这种看法其实是十分错误的。

不必感到诧异,与专业作品相比,其实科普作品对科学性的要求更为严格。如果某人发表了一篇专业论文,但在某个学术概念上的陈述有误,这种情况一般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原因是专业论文的读者都是本专业的业内人士,同行对这些问题已大抵有了是非正误的判断。而对于科普作品(并不限于影视作品)则不然,因为它的对象是外行人,他们是抱着求知的态度来接受这部作品的。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对于作品中的某些科学性差错并不具有鉴别能力。

借用一个科普图书上出现过的真实例子。某儿童科普读物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蚯蚓切成两段会怎么样?答案有三:一是蚯蚓会死掉;二是会变成两条蚯蚓;三是一段会死掉,另一段会活下来。其实正确答案是:蚯蚓是环节动物,靠近头部有一节比其他环节都长一些,叫作胸节,当蚯蚓被斩成两段时,只有带有胸节的这段会活下来,而另一段会死掉。但是,我们在这本儿童科普读物上看到的却是另外两个答案之一,属于明确的科学性错误,这正是由于缺少科学性把关环节所导致的问题。因此,科学顾问不是摆设,不是招牌,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的。在理想的情况下,他们应该参与科普影视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应该在选题策划阶段就介入创作;至少在脚本完成之后,应该由科学顾问来审查脚本;在节目拍摄和制作过程中遇到科学上的疑问,他们应该能够向摄制组提供解答;在节目编辑完成之后,他们应该审读全片画面,并在审查全部解说词后进行修改。

五、结语

科普影视节目中的科学顾问岗位是不可或缺的,为此,应该从制度建设方面着手予以加强。一方面,要严格科普影视节目选题申报审查关。要将是否设置科学顾问作为一票否决的条件,并对科学顾问人选进行资质条件的审查;另一方面,要从推动科普影视节目演职员表的设置来体现科学顾问岗位的重要性。

总之,要从立项、制作、传播等多个环节入手,做好科普影视节目科学性的审查,对于科学性不合格的作品要严加“封锁”,严防任何科学性存疑的科普音像作品流入社会。

□ 作者简介

张宁,中国科技馆科普影视中心审片组主管。从事科普影视编导、制片、审片工作,创作科普影视节目几十部,其中《肥皂泡保温》《给树剥剥皮》获得第六届科教影视科蕾奖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庞家驹.科技书籍编辑学教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257-259.

[2]出版管理条例[Z/OL].(2019-03-25)[2020-05-20]. 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51309.

作者:张宁

文学艺术影视传播管理论文 篇3:

浅论影视制作在事业单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 影视制作与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关系

影视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媒介,还是一个文化创作主体。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由此可见,影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事业单位文化多样化、个性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影视制作更是与事业单位文化的繁荣密切相关,它们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在互动中共荣共枯。

影视制作创造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所传载的文化内涵是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制作使事业单位的理论、政策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进而渗透到平常百姓的基本情感中。当大众看到事业单位的影视宣传,其心理预期不再是索然无味的说教,而是一种娱乐享受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影视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及其所传播的文化。影视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制作前素材的收集、整理到制作时期设备的配置及人力、物力的投入等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只有在一个领导高度重视影视宣传、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配合的事业单位,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影视作品。

2 影视制作在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作用

影视能够营造出人们很难抗拒的“拟态环境”,这种环境具有极大的魅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社会的认知,甚至在某些时候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今天的事业单位领域,运用影视手段来传载事业单位文化正不断地发展,并且逐步普及。影视制作正以其形成的独特影视文化,影响着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推动着事业单位向前发展。

2.1 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良好的社会形象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使影视传媒正日益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传播者、宣传者、促进者和有力的推动者。而影视制作大众化趋势的加强,依其本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在文化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影视作品包含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理念的潜在内涵,事业单位文化作为事业单位的精神灵魂,更是融合了事业单位的基本信念、奋斗目标、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等诸多内在品质。在影视事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优秀的影视制作,往往能推出绝佳的影视作品,进而让大众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事业单位的职能、性质,达到进一步传播事业单位和谐文化的目的。

影视制作通过更灵活,更有效地制作出影视作品,为事业单位提供高品质的宣传,从而帮助事业单位树立良好的形象。以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为例,该所在以影视制作促文化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在2009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和广西电视台组织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邀明月颂中华”——经典爱国诗词配乐朗诵大赛中,该所精心打造的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精品节目,在自治区直属机关33支代表队初赛和全广西18支代表队总决赛中分别荣获第一名。该所将这一节目从前期的选题、彩排到获奖的全过程制作成影视作品,在全国科技情报工作研讨会等全国性会议上展播,让来自我国各地的代表见识了广西科技情报所员工的形象,有力地提升了该所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2.2 有助于促进事业单位业务工作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文化担起事业单位发展推动力的重任。它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是事业单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和智慧之源。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在为职工提供一种物质生存空间的同时,通过强化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知识创新精神,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有利于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从而激发职工工作热情,形成持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单位业务工作的发展。

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在牵头开展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建设进程中,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网建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及好的做法和经验制作成“广西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宣传片,充分展示了中小企业科技服务网的资源、功能。各承担建设单位还可从中吸取其他建设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本地区服务网的建设,从而有力地提升了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的服务功能、绩效。目前,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已在广西35%的中小企业中推广应用,共为应用企业新增专利54项,技术成果转让62项,出口创汇3亿美元,新增销售收入51亿元、利税5.5亿元,有力提升了我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有利于营造事业单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事业单位的人才配置是伴随着事业单位体制的变革不断进行的,但是,由于受传统僵化、封闭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在人才资源的配置上缺乏市场和优化观念,没有从内在自身的基础上进行转变与认识。目前,在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干好干坏一个样,贡献大小一个样”、“论资排辈”等一些不良现象。这些不良的传统观念和氛围阻碍着改革新理念的树立和优良单位文化的形成,势必造成整个组织的气氛沉闷、团队缺乏活力,影响发展。因此,事业单位要着力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建立良好的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娱乐休息环境以及文化设施,提高职工素质,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充分发挥人的精神因素和能动作用,发动每一位职工全方位地参与,爱岗敬业,提高工作效率,形成持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工作热情,为本单位事业发展竭尽全力。

在影视制作过程中,通过着力于市场引导、转变事业单位员工陈旧观念,所产出的优秀影视作品,有利于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和激发职工的主人翁精神,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心策划并发动全体职工,集体创作的MV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之歌《助力创新 共享辉煌》,凝聚了该所的文化理念、感召了员工心灵思想。这部专题片在许多会议、活动中播放、演唱,专题片所传递的助力创新、共享辉煌理念已成为该所的精神旗帜,战斗号角和形象标志。这部形象专题片的展播,使该所职工逐步形成了意识上的“自觉”,感情上的“凝聚”,工作上的“忘我”,营造出了内和外顺、人心思上的良好氛围,有效促进了职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推动科技情报事业的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3 加强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影视制作的对策建议

影视制作与影视文化是相伴而生的,没有影视制作就谈不上什么影视文化,而所谓的影视文化对事业单位文化的积极促进作用也就不可能存在。影视制作对事业单文化建设的作用是不容否认和磨灭的。为此运用高超的影视制作技术创造出感染力强、引导性高的影视文化,为员工营造一种轻松积极的工作氛围就成了建设事业单位文化必经之路。

3.1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的影视制作

一个单位文化建设的好与坏,与领导班子的认识是否到位联系紧密。同样影视制作能否在事业单位文化建设中有效发挥作用,也需要事业单位领导的重视。影视制作对单位文化建设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班子的决心和行动。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影视制作,对本单位影视制作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不仅将影视制作作为单位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将其作为推动业务工作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文化建设中的影视制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充分发挥影视制作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2 加强影视制作人才队伍的培养

影视制作人才队伍的培养是产出高水平影视作品,进而发挥影视制作促进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没有好的影视作品,通过影视制作推进事业单位文化建设也将成为空谈。要录用与本单位文化契合程度较高的影视制作人员,并注意加强培训,将单位文化的要求贯彻于职工培训之中。通过多种培训形式加强对单位文化的强化宣传和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改变影视制作职工的行为。

3.3 建立有利于影视制作的平台和激励机制

影视制作需要有效的平台和激励机制,才能发挥影视制作人员的精神因素和能动作用,创作出真正推动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优秀影视作品。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条件,为影视制作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拥有文化建设影视制作规划、影像器材配备齐全的工作室和一定的经费投入。同时,要建立有利于推动文化建设的优秀影视作品的产出激励机制。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影视制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力,使员工与单位的利益最大限度地趋于一致,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化为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4 结语

推进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打造事业单位文化软实力,影视制作是不可替代的强有力手段和途径,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影视制作人才培养,提高影视制作水平,促进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凭借文化所蕴藏的强大力量,以推动事业单位乃至全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作者:陆夏 王磊

上一篇: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思考论文下一篇:餐饮成本主观因素注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