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纪录片创作中的影视摄像艺术

2023-03-06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纪录片的纪实性拍摄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画面富于变化将有利于调动、强化和引导观众的视觉。如今, 观众由于受娱乐化心理因素的支配和影响, 人们对画面的审美要求和故事化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纪录片拍摄要借鉴电影和电视的拍摄艺术手法来强化和渲染纪录片“故事化”的效果。才能满足人们对纪录片“多元”的心理和文化需求。

一、纪录片摄像创作的基本理念

(一) 前期准备

众所周知, 纪录片的摄像创作是相对复杂的, 要求会更加严格, 拍摄之前通常需要经过比较细致的策划和准备。及时检查摄像机的工作状态是否良好, 带足电池, 检查录音设备录音状况是否良好, 检查三脚架是否完整, 运用是否流畅, 灯光、照明设备是否携带齐全。同时对于纪录片的摄像而言, 在创作拍摄之前, 认真研究策划方案、与编导进行思想和创作意图方面的沟通, 设计拍摄风格, 准备拍摄提纲也是必不可少的。纪录片素材来源于对真实生活的表现, 为纪录片摄取最自然、本色的镜头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得到的。这需要摄像师对拍摄环境进行细致的了解和良好的融入。

(二) 画面构图与拍摄原则

对于纪录片的整体构图上会讲求“均衡”的原则, 它包括“整体均衡”、“对称均衡”及“非对称均衡”。基于这一前提之下, 纪录片的画面遵循简洁原则和构图的统一性原则也是必不可少的。

1. 简洁原则

在电影《白求恩大夫》中, 它是用全景形式来表现了典型的环境——作为临时诊所的一座古庙, 有突出刻画了白求恩鞠躬尽瘁的人物形象, 同时还有马驮手术台、草鞋、古庙的壁画、白围巾等许多生动的细节和道具。这些整体构成了一副完整的画面, 给人的感觉是主体突出、立意明确, 构图充分表现了简洁的原则。

2. 统一性原则

画面中的意义需要通过影像信息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体来传递, 有些影像数量少, 如特写中只有一个影像, 有些则数量较多且杂乱无章, 统一性则是对画面影像间整体性的要求, 将画面中复杂的影像组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画面构图的统一性要求, 不仅是从形式表现上考虑, 还需要在内容上作出考虑。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 开场一群士兵向四处逃窜的镜头, 这个镜头由多主体构成, 虽然数量多而杂乱, 但是多个的主体最终整合统一, 强化表现出了画面中战争场面的混乱。

(三) 镜头基调

纪录片镜头的基调是指画面的视觉元素, 主要包含光线、色彩、线条、影调。光线是摄像拍摄的灵魂所在, 是保证画面构图的先决条件。在作品《树—苗》的拍摄中, 整体呈“圆形线条”突出幼儿园小朋友的鲜明形象, 体现出小朋友们所在这个年龄段具有的天真和活泼。目的在于呈现出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活, 包括他们的学习表现、课余活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和矛盾处理, 进而反映他们的内心活动, 让观众从中感受少儿们的世界从而形成心里共鸣, 所以影调在片中的定位是主体是以高调画面为主, 给人以明快, 单纯, 活泼的感觉, 少部分辅之以低调画面, 以引导人们的内心思考。这些都是摄像艺术所必不可少的, 也是表达纪录片主题, 反映现实, 抒发情感所必然借助的。

二、拍摄技巧与方式

(一) 客观记录

纪录片的本质在于客观记录。在《树—苗》作品中, 班级的角落里, 摄像师是应该不断地在观察, 不断地找寻可能接下来会出现的情节镜头, 如片中班里两个宝贝的打架镜头, 之所以能够记录下完整的片段, 是由于前期在跟拍间操时发现了俩人已经有不愉快的前兆, 在结束后特意开机找寻两人镜头, 结果两人开始打架, 自然的记录下了这组镜头, 并在随后的几天里继续观察拍摄使得我们成功的记录下了俩人由敌人到朋友再到敌人的整个故事情节。这正好充实了全片主题的表现力, 使得镜头画面以及事件的发展更有故事性和吸引力。

(二) 参与拍摄

参与拍摄, 在具体的拍摄中是指先深入到被拍主体中, 彼此熟悉后, 建立起信赖的关系, 消除主体对镜头的戒备心理和陌生感。参与拍摄最经典的案例是弗拉哈迪的《北方的那努克》, 拍摄者融入到加拿大北部爱斯基摩人的生活, 随之隐藏在摄像机后不介入的观察记录, 去除了猎奇心态, 更加客观。在《幼儿园》里, 小朋友们都规规矩矩的, 摄像师试着去跟他们交流, 很快相熟之后, 小朋友渐渐习惯了这样一个拿着摄像机的人, 开始自然释放自己的天真活泼, 即使他们在彼此探讨问题, 也会无视摄像师, 所以, 很顺利的记录下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镜头, 自然的情绪流露, 即使是摆拍也很难做到。

(三) 偷拍

在法律规范以内和彼此双方都已打成默许的情况下, 对于偷拍, 笔者认为是可行的, 这种方法的使用也恰恰看到了摄像师在对纪录片前期拍摄创作的刻苦作风和冒险精神。在《树—苗》中, 有一段老师教育不听话孩子的镜头, 如果堂而皇之的直接拍摄, 很难预料不管是老师还是孩子, 接下来他们的交谈能否还是自然的, 偷拍所得的往往是没有外力影响下的典型的自然状态。所以, 隐秘的将镜头对准他们, 眼神却是关注别处, 给予他们一种无拍摄下的自然状态, 使得他们的谈话完美的出于自然心理的变现, 偷拍是需要有预见性和隐蔽性的, 要在事件可能发生时提前做好准备, 不动声色的进行观察并随时做好隐秘拍摄的准备, 以便摄取事件发生的最自然状态。

(四) 模拟再现

目前许多纪录片, 尤其是中国电视纪录片, 历史题材的作品在其中成为导演争相拍摄的宠儿, 当无法真正拍摄到现实时, 可以模仿现实进行拍摄, 模拟再现是一种无懈可击的真实再现。它是复原历史内容和复原行动的跟踪记录, 是一种用于特定内容的特殊拍摄手法。例如, 《望长城》中的“烽火传警”模拟测试拍摄, 历史给人的始终是神秘感, 而模拟再现作为摄像艺术性表现的一种手法, 在此时所起的作用正是展现这个神秘感, 当然, 如果只是简单的对此神秘感作出结论, 那会让观众感觉索然无味, 同样也体现不出摄像创作在这里的艺术性到底在何处?所以只是展示而非解开, 神秘感是需要让人存疑问的, 同样也是一种科学态度, 如此运用表达, 更体现了记录的审美原理。

三、摄像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追求真实感和遵循正直的职业操守, 这是保证摄像艺术性和体现摄像艺术性在纪录片中关键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在纪录片的拍摄中要重视过程, 作为艺术创作, 绝对不“干预”是不可能的, 在摄像中的“干预”多体现在对拍摄的取舍上和方法的选择上, 这是保证摄像艺术性质量的前提, 也是进一步成就全片的重要一步, 同样这是与自身技术和修养所分不开的, 认真拍摄每一个镜头, 取舍要果断, 真实的记录不会给你重来的机会, 这是纪录片摄像快乐并痛苦的存在。多拍“中性”镜头, 拍出现场感, 让环境去说话, 能塑造纪录片中体验真实的时空, 也是连接镜头关系的重要一环。

四、结论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形式, 其最大的作用在于反映生活、记录历史。这也是其魅力和生命力所在。通过上述论文对摄像创作的基本理念和拍摄技巧在实践中的运用, 清晰的把握了拍摄所包含的画面元素、拍摄技巧、拍摄状态和心态是把握摄像艺术性的关键所在, 也正是这三者的和谐统一才能成就出一部充满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纪录片。通过摄像艺术性所更能体现出的纪录片的人文关怀, 是值得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形象真实美、信息丰富美、主题艺术化是摄像艺术性带给纪录片的新形象。

摘要:从电影诞生发展到今天, 摄像技术的变革运用已经形成系统。本文通过摄像艺术的表现形式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和作用分析, 阐述摄像艺术对于纪录片的重要性, 以及应该如何正确的应用和设计纪录片中的摄像艺术性使其更好的为影视作品服务。

关键词:纪录片,摄像镜头,影视艺术

参考文献

[1] 周毅.电视摄像艺术新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2] 周雯.DV制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3] 倪祥保.纪录片专题片概论[D].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9.

[4] 冷治天.民间影像革命[D].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5] 平杰.另眼相看[M].文汇出版社, 2006.

[6] 余明炬.电视节目的采编与制作[M].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3.

[7] 张会军.影像造型的视觉构成:电影摄影艺术理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的财务信息化模式探讨下一篇:集资诈骗罪与民间借贷之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