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山西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标识,是一块精品佳作不断涌现的沃土。近年来山西文艺创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管理论文 篇1:

“中国·吉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综述

编前语:2007年9月21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广电局在长春共同举办了“中国·吉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荀凤栖,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省广电局局长任凤霞,以及李准、仲呈祥等国内著名影视理论家、文艺评论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浪网等众多媒体记者出席了会议。

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吉林电视剧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吉林电视剧创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充分尊重电视剧生产创作规律和市场规律,坚持高位引领、“有意栽花”的必然结果,也是吉林电视剧创作团队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执著地守望本土文化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优势条件,经年累月默默耕耘的收获。吉林电视剧在创作与生产的过程中,始终以“主旋律”和“三贴近”作为“两个基本点”,以大众文化诉求和电视市场需求作为目标取向,探索并且确立了在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上寻求市场的归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模式。

近几年来,吉林省的电视剧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方面成绩更为突出,此次在吉林省召开“中国·吉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意在总结经验,促进我国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取得更大的辉煌。

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荀凤栖首先代表吉林省委、省政府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多年来关心、支持吉林电视剧发展的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他说,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实践,为吉林电视剧创作生产提供了崭新内容和不竭源泉。多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对电视剧的创作生产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指导和推动优秀电视剧作品的创作生产,使吉林省电视剧创作生产不断涌现出优秀作品,形成了一定优势和特色,得到中央领导、中宣部领导和相关领导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在扼要介绍吉林省在历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中获得的成绩后,荀凤栖表示,吉林省广大电视剧工作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全省电视剧创作生产不断取得新成绩,并使其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但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国际文化实力的激烈竞争,面对兄弟省市的迅猛发展势头,如何巩固和发展吉林电视剧事业,是我们面临的基本任务。吉林省将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一是大力推动文艺创新;二是坚持“三贴近”原则;三是深化改革;四是培养人才;五是加强组织领导。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首先传达了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对此次会议能够总结成功经验的期望,和对未来电视剧创作、生产要继续以主旋律题材为主的全面部署。胡占凡表示,中国电视剧的创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国电视剧创作中,农村题材电视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高,这些剧以中国的农村、农民为素材来源,以党和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基点,展现了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同时,这些剧也表现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当中的矛盾冲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化。还表现了广大农民对党和富民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刻画了广大农民响应党的号召,拥护党的政策,艰苦奋斗,发展农村经济,一心一意奔小康的动人场景。特别要指出的是,目前,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很多农民的形象和过去文艺作品当中的农民形象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说都是新型农民,他们追求的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别,是一批新形象。这些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在内容上有的轻松活泼,有的大气,有的展示浓郁的区域文化、地方风情和特色,有很多诙谐、幽默,有些是明快亮丽的乡街景色,人物性格很多都是热烈粗犷的。应当说,它给电视剧的创作带来了清新之风。这些电视剧的播出,在城乡特别是在广大农民当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刚刚结束的“五个一工程” 评奖当中,获奖电视剧68部,其中农村题材的有10部,这个比例应当是很高的。

在谈到此次研讨会选在吉林省召开时,胡占凡副局长说,第一是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和对吉林农村电视剧题材创作的肯定。第二是吉林省这几年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硕果累累,成绩不斐,大家有目共睹,因此总结吉林省的经验非常重要和必要。这些成绩说明:首先,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广电局对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是高度重视的;其次,吉林省的作家、艺术家、电视文艺工作者植根于这片黑土地,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深入生活;第三是吉林省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注重打造精品,精品意识已经渗透在创作的各个环节。因此,挖掘吉林省农村题材电视剧成功的精髓,对全国电视剧的创作生产有很重要的启迪作用。

针对农村题材电视剧下一步的发展,胡占凡副局长表示,第一,电视剧创作一定要紧紧围绕“三农”这个中心,关注我们党的农业政策的落实情况,关注我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也就是农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升学就业等情况。大的方面关注农村的社会保障、卫生事业、文化建设、义务教育、税费改革等一系列和农民切实利益相关的问题。要通过我们的电视剧创作来营造一个全社会关注“三农”这样一个文化氛围。

第二,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增强时代感。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特别关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当代生活,尤其要关注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战略实施以后,农村发生的变化。要深入新农村建设这个实际,才能够把握住农村发展、变化的脉搏,我们的镜头一定要对准这些新人、新事、新举措、新变化、新面貌、新风尚。反过来,还要聚焦新问题、新矛盾,比如说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环保、人口、农民工问题等。

第三,要加强剧本创作,提高导演和表演水平。要有好剧本,就得为剧作家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同时,要有办法鼓励这些剧作家走进农村、走进农民生活,同时还要吸引一大批有能力、高水平的剧作家来描写我们当代的农村和农民。再有一个就是提高水平,剧本要好,表演、导演都要好,我们要有一批会写、会导、会演的人才,不能拿末流的或者三流的编剧、导演、演员来创作农村题材的电视剧。

第四,要注意向前辈艺术家学习,深入农村,理解农民。应当说农村题材创作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有一大批著名的作家,比如赵树理,要学习赵树理这种放下架子、深入农民、做一个普通的文艺工作者这种放低身段的姿态。

2008年,我们就要迎来中国电视剧50年的华诞,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电视剧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电视剧的产业链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期望这次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能够推动中国电视剧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省广电局局长任凤霞表示,形成“吉林电视剧现象”的深层原因,以及这些深层原因产生的社会条件和人文背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深厚的地域文化土壤生长出吉林电视剧独具特色的艺术之树;众多电视剧创作生产人才的艺术创作,成就了“吉林电视剧现象”;吉林省委、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创造一方艺术,一方艺术又哺育了一代人民。吉林省生产的电视剧作品是深深植根于长白山文化这片丰厚的土壤之中,特别是近些年生产的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如《刘老根I》、《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都市外乡人》、《插树岭》等更是如此。吉林省大部分电视剧作品,从自然环境上看,是巍巍长白山,滔滔松江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从塑造的人物形象上看,男人豪爽,女人泼辣,大碗酒,大块肉;从语言风格上看,大体上是喜剧语言风格,是生活化的语言,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语言,生动、形象、火爆、朴实、俏皮、幽默,近年生产的几部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是从二人转里边、小品里边吸取了它的艺术营养。吉林省堪称影视剧创作生产的摇篮还要从长影说起。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有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汇聚在这里,长影的艺术实践和人才储备直接为吉林省的电视剧事业搭建了较高的起点。从编剧创作队伍来看,在全国作家群当中,享有较高声誉的有张笑天、王兴东、韩志君、赵韫颖等等,他们也都奉献过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另外,吉林省还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实力雄厚的创作人才队伍,还拥有一批在国内广有影响的高素质制片人才,他们市场意识强,艺术水准精确,勇于探索,善于运作,特别是有能力聚集全国一流的影视剧大腕为我所用。

第三是文化生态,就是电视剧创作生产的社会环境,就是省委省政府和上级有关主管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吉林省广电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和操作执行层面的重要单位,主要是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去做,我们在实践当中,用战略思维来谋划和推进电视剧制作这项工程。2006年初,组建了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公司,吉林电视剧又迈上了新的台阶,发生新的变化:一是数量的增长,影视剧制作集团公司这个层面每年生产剧目就超过四五部;二是质量提升,电视剧《插树岭》获得了“五个一工程”特等奖,《都市外乡人》、《圣水湖畔》获优秀作品奖,“飞天奖”也同样是收获颇丰;三是题材广泛,一方面我们继续保持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优势,另外也在探索着做南方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也开始制作生产历史题材、都市题材、情感题材、传奇题材等一切市场所需求的产品;四是大主题、大制作。

吉林省的影视剧创作将始终以现实题材为方向,以内容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换体制、完善机制为保障,以优势人力资源为基础,大力开拓国内外影视剧播出市场,大力实施品牌升级战略,坚持国际化运作、产业化运营、规范化管理,把集团建设成为一个以电视剧生产制作为主,综合开发衍生产业为辅的产业经营格局,全面提升和带动吉林省电视剧的生产和运营水平。

文艺评论家李准、仲呈祥表示,电视剧文化决不能小视,由于电子现代化和传媒技术的普及,电视剧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承担着标志时代艺术的责任,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难以比拟的。到了这个时候,确实就有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要求我们电视剧人要亲切,要有一种文化自觉。优秀的文艺作品反复证明,它们既反映人民的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我们一定要重视农村现象,就是为了用先进文化,依靠电视剧这种形式,去引领我们的八九亿农民,包括引领全体中国人民。

仲呈祥说,为什么会产生“吉林电视剧现象”?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亮点为什么亮在吉林?这块黑土地的文化产品,她的农业文化的这种优秀的传统有生命力的东西在发生作用。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每一个地区也要善用,这叫得美之美。还要“美人之美”,要善于学习借鉴他民族,他地域的优秀文化资源,为我所用。另外,就是“美美与共”,两种美加在一起了,与共的过程就是交融、整合、创新的过程,做好了就肯定有新东西出来。最后是达到天下大美。

我主张通过养眼进而养心,我反对只养眼。文化者乃人类独特的一种生存方式,已化成天下艺术者,故文化化人,艺术养心。我想只有靠文化把人的素质化高,靠艺术把人的精神境界养高,才可能由高素质、高境界的人去保证这个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电视剧工作者要反对、防止急功近利地让文化去化钱。还有就是要坚决注意防止只养眼,而不养心,养眼是受用一时,养心才受用终生。

艺术归根到底是要靠精神去养心的。《亮剑》就是一种亮剑精神,《喜耕田的故事》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田的精神,一种深情,所以我们这个电视剧文化现在承担着那么重的任务,如果没有一批团结在党的周围,在我们先进文化旗帜的引领下,创作一批真正的思想品位、美学品位都比较高的作品,那是不行的。我甚至认为,一部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哪里来?就是靠那种艺术化了的思想性,同那种有思想的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来实现的,而不是其他。

一个电视剧艺术,我觉得就应该是各个流派,比如我们吉林省的特色,哪个省抓住了自己的特色,高扬起来,把每个省合到一起,以抽象思维综合,恐怕中华民族特色的电视剧审美体系就基本建立起来了,基本凸现了我们在今后美学理想的引领下去自觉创造,不是乱来或盲目的,是非常自觉地在一种审美理想的主导下去发现生活、发现题材,去提出自己独到的审美创造,这样就会使我们的创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导演顾晶说,“吉林电视剧现象”的产生除了它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人文意义、人文特点带来的这种动力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中国人办事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吉林电视剧现象”的产生得益于这三点。天时地利先不说,就说说“人和”。吉林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和吉林省广电局、吉林市广电局等领导对每一部具体的电视剧的关注,中间带有很多亲情的色彩,让我感觉我是在一群兄弟和朋友之间创作,吉林省的电视剧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就能够完成我们所谓的“吉林电视剧现象”。

我们拍《插树岭》的时候,我觉得是拿到了一个好剧本,其实这个剧本写于七八年前,故事有点老,有点旧,但是作者有非常扎实的生活基础,它的每一个人物关系,每一个细节的描述,我都觉得非常生活,另外有非常鲜活的对白,所以这个恰恰是我们东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人物性格豪放、粗犷、热情,包括语言上的幽默、诙谐都是我们东北黑土地文化的特点。在拍摄《插树岭》的时候,我选了一拨全部是东北籍的演员,这样能营构出一种语技和语感,让每一个人都鲜活起来,让每个人都真实起来。另外,拍《静静的白桦林》时,我们关注了一个新的农民问题,就是医疗问题,怎么样让农民看得起病。怎么样通过农民自助这种自救的方式,让农民自己去建立起新的医疗体系,同时通过基层干部医生做努力,来帮助我们的农民摆脱疾病的困扰。这些都挺有意义的。

“田野三部曲”的作者冯延飞在发言中说,要想作品成功,就应该站在农民的立场想象,而不要去写想象中的农民,想象中的农村。你写了农民的想象,农村的想象是真实的,你才可以写想象中的农民。我们编剧、作家,应该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应该有自己的想象翅膀,但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锻炼我们的飞翔能力,你有了翅膀,没有飞翔的能力,照样不能飞起来,这种锻炼飞翔能力的途径就是深入生活,脚踏实地地深入农村,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理论学习,这样你才能够飞翔。对于作品的主旨,我始终讴歌美丽,坚持善良。我在《美丽的田野》剧本中有这么一句话,就是包括对于我作品当中有些瑕疵的农民,我都是抱着善意的,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农民兄弟,这就是我对农民的认识,所以我始终在跟别人说,我的作品一定要遵循着以黑土地为载体,以真实为底色,极大真实地反映当前农村的真实面貌,甚至农村生活的典范,这是我创作的主体,也是我一直的追求。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做总结讲话时说,今天这个会,为我们下一步的电视剧创作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近年来,电视剧的发展总体上是创作繁荣,数量、产量每年都有新的突破。但是,我们在研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有共同的忧虑,目前电视剧确实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和规模,但也集中地暴露了一些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比如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比如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关系,比如收视率和作品的文化产量,比如创作方、投资方和电视台购买方二者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等等。对这些问题大家的话题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这些问题是下一步要研究的。我们也曾经开过不同层次、不同代表的会议,大家分别提出意见,比如制作方、投资方他们的利益诉求,我们的播出方,我们的主管部门也有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如何把我们的电视剧作为文化产业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创作、生产、播出、销售到资金回收,到社会效益、到观众认可,都能够完整地统一到一个相对让大家都能够认可的成果,确实有些困难,这个原因刚才大家也都分析到了,希望大家就我们今天提出来的这些话题做进一步的思考。

(本文编辑:孙宝国)

收稿日期:2007-10-24

作者:赵曙薇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管理论文 篇2:

繁荣创新山西文艺创作的思考和建议

〔摘要〕 山西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标识,是一块精品佳作不断涌现的沃土。近年来山西文艺创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繁荣创新山西文艺创作,应进一步提高文艺为现实服务的规划水平,立足山西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塑造山西美好形象;进一步加强优势题材的创作力度,力争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高峰”之作、传世之作;进一步创新文艺创作的艺术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求和文艺现代性的完美结合;进一步加强创作主体队伍建设,增强作家艺术家的文化使命感;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文艺评论,促进创作质量和大众审美品位的同步提升;进一步创新文化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

〔关键词〕 山西;文艺创作;优势题材;艺术形式;创作主体;文化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使命、牢记职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党和人民一道,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山西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标识,是一块精品佳作不断涌现的沃土。要实现不断塑造美好形象、逐步实现振兴崛起的宏伟目标,就必须“下大气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为经济社会进步提供丰润文化滋养,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通过认真学习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的讲话精神,结合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笔者对山西文艺创作的成绩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繁荣创新山西文艺创作的几点建议。

一、近年来山西文艺创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获奖文艺作品多、质量高

近年来,山西文化建设特别是文艺创作方面可谓成绩斐然。在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中,电视剧《幸福生活万年长》、动画片《终极大冒险》、广播剧《种树人》获奖,《流动的花朵》《乍放的玫瑰》《少年的荣耀》等图书更是连续三届获奖。话剧《立秋》、说唱剧《解放》、京剧《走西口》、晋剧《傅山进京》《大红灯笼》、舞剧《一把酸枣》《粉墨春秋》等众多剧目先后荣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蒲剧《山村母亲》荣获文化部新设的“保留剧目大奖”。晋剧《巴尔思御史》和《上马街》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科幻小说《三体》荣获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些不同文艺门类的精品力作立足山西本土,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主流价值观,凝聚了全省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血,代表了近年来山西文艺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奉献给人民群众最美好的精神食粮。

(二)进京展演剧目强、影响大

在2015年北京各大剧场举行的“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晋京展演”活动中,我省集中推出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续范亭》、话剧《最美村官段爱平》和《生命如歌》等10部优秀新创剧目。展演剧目突出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涵盖了话剧、舞剧、音乐剧等8个艺术门类,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这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主旋律作品,为扩大山西文化影响、塑造山西美好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山西本土特色浓、内涵深

山西近年来的文艺作品注重以本土特色为基础,写山西人、抒三晋情、讲山西故事。晋商题材的电视剧《走西口》《乔家大院》都曾是央视开年大戏;大型舞台剧《立秋》《一把酸枣》反映了晋商历史,讴歌了晋商精神,尽现晋风晋韵;说唱剧《解放》是三晋题材文艺作品常演常新的一个缩影;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夜袭》《刘胡兰》和《八路军》等都是山西党史题材的佳作精品。这些山西本土特色的作品在观众中获得了广泛共鸣,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山西文艺创作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一)山西故事可以讲得再丰富一些

山西文化资源丰富,可供创作的题材丰富,可以讲的山西故事很多。可是目前山西的文艺创作题材较为集中,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从2014年至今,山西全省拥有至少6个不同剧种或剧本的“于成龙”廉政剧目,至少有8家院团在演出“于成龙”的题材。在2015年“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晋京展演”的10台剧目中,有6台以抗战为主题,2台以廉吏为主题。另外,从目前山西文艺新创作品整体来看,存在主题思想严肃的多、活泼欢快的少,时代背景古代近代的多、现代当代的少,剧中主人公中年老年的多、青春年轻的少等情况。

(二)反映当代改革发展进程的作品可以再增加一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大时代不能没有大作品。近年来,山西文艺作品特别是在银幕和荧屏上的作品中,反映当代改革进程、改革人物的作品偏少。面对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振聋发聩的文艺作品却屈指可数,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而事实上,作为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参与者、社会进步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广大文艺工作者完全可以更多地关注改革、关注发展、关注现实,做改革发展的记录者、思考者,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行者、先倡者,为改革开放事业加油,为国家的繁荣昌盛鼓掌,为山西的振兴崛起喝彩。

(三)普通民众的文化发声可以再响亮一些

近年来,山西的文艺创作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也展现了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形象,包括人民警察、法官、医生、人大代表、劳动模范、普通干部、农村妇女等。但在这些文艺作品中,基层民众的文化发声比较微弱,成为文艺作品主角的机会不多。而事实上,要实现文艺上的“接地气”,我们的文化趣味、文艺趣味就不能只专注于那些宏大叙事,还应该让人们看到文化的“底层叙事”,听到文艺的“草根诉求”。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展示各条战线上普通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也需要聚焦普通民众的基本面貌,表达普通民众在思想上、精神上的变化,体现更多的社会现实热情和人文精神关怀。

(四)文艺评论的影响力可以再提高一些

当前,山西的文学评论已经形成一种求真务实、质朴厚重的学术风格。但是在目前的文艺生态环境中,随着创作队伍和作品数量的快速发展,文艺评论与创作出现了一定的失重和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评论队伍和评论效能的不济与乏力,高质量的、有影响力的评论文章不多,难以引起讀者的有效阅读兴趣。而事实上,评论也是一种创作,优秀的文艺评论应该是观点鲜明、言之有物、深入浅出的好文章。评论的开展不应只针对好的作品,还应对整个创作中出现的问题清晰、准确、尖锐、深刻地提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式。

三、形成山西文艺创作发展现状的综合因素分析

(一)作品质量高、获奖作品多主要得益于山西文艺创作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

弘扬主旋律是山西文艺创作长期坚持的一贯传统,也是山西文艺创作的主流,这是山西文艺作品获奖较多的首要因素。纵览山西的获奖作品,几乎都是主题鲜明、健康向上的主旋律作品。近年来,山西的文艺作品较少受消极、颓废等艺术思潮的影响,始终没有偏离主旋律的正确轨道。同时,山西的八大文化品牌大都本土特色浓郁,晋商文化、抗战文化更是八大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有关打造品牌的政策和倾向也鼓励创作者在这些方面多出精品,因而在这些领域形成了一个创作的优势地带。晋商题材的作品整体质量较高、反响较好,但真正的宏大作品尚未出现,也没有一部足够分量的电影大片,这和晋商在历史上的地位、在国际上的影响是不相匹配的。究其根源应当首先是作品思想性的力度深度不够、视野的开阔广度不够,此外,资金投入的有限、市场运作经验的欠缺等都是重要的制约原因。山西的红色题材作品特别是抗战题材作品不乏佳作,风格质朴,场面宏大,但受近年来普遍出现的“神剧”、“戏说”等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神剧”现象,对于山西在民族灾难中的艰难困苦表现得不够,将沉重的历史演绎得有些轻松活泼。

(二)直接反映现实重大问题和社会焦点问题的作品相对不多,某种程度上是特定的转型期在文艺创作方面的折射和体现

以“改革文学”为例,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国范围内文坛上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山西也不乏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力作,如柯云路的《新星》等。但随着全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中的各种风险挑战、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使得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要把握这样的复杂现实,不仅客观上难度很大,而且风险也加大。作家一方面可能出于安全意识等待更为成熟的时机进行创作,另一方面客观现实的艰难复杂和变幻莫测也确实令一般作家难以落笔。另外,山西文艺作品曾经不乏对于煤炭奉献精神的讴歌,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煤炭政策多变,加之近几年来煤炭市场低迷,这方面题材的创作客观上困难重重。

再以“反腐文学”为例,当自上而下的反腐风暴尚未全面展开时,作为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大声疾呼,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以作家张平为代表的山西作家队伍也创作出了《天网》等力作。而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形成的反腐风暴,破解的大案要案越来越多,且不说这些案件中的种种内幕和细节是作家们没有条件去深入和体验的,仅仅是公开曝光的一些腐败证据就已经令全社会瞠目结舌,超出了作家们的想象力。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作家们的反腐“力作”反而显得简单幼稚了,在这样的反腐形势下,作家们和普通人一样更多地是在震惊、了解、观察、思考。相信我们的作家在反腐素材大量积累之后、在现实的巨大刺激之下,一定会产生更多的创造灵感,创作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传世之作。

(三)社会转型期各种压力的增大和加剧迫使作家们选择历史、神话等题材来进行创作

在文艺创作的题材选择上,有些作家确实存在着避难就易、避实就虚、逃避现实的做法,但有些作家的作品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远离了现实,实际上却是在用历史题材影射现实,是借古讽今。“讽”的含义不是讽刺挖苦,而是“规劝劝说”。其实,反映现实问题确实不一定非用现实题材,历史题材也不一定远离现实,甚至神话、科幻等题材都是现实世界的观照方式。当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减少的时候,我们不应当简单地指责作家,而应当相信作家的文化良知一直都在。

为了对作家们选择创作题材方面进行分析,应当对其类别类型和生存状况做一些必要的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传统意义上的专职专业的现实主义作家们渐渐地笔力不再像过去那样锋芒锐利了,新生代作家以及新新生代作家们有不少是业余兼职作家,他们没有条件经历传统的、系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训练,而只能是运用一些比较时尚的创作方法或者是机缘巧合地接受了某一种创作方法。从创作的动力和目的分析,他们有时可能并非着意反映现实针砭时弊,而仅仅是出于个人喜好进行创作。这个创作群体中确有天才作家存在,也出现了相当多的受欢迎的作品,对于这类作家作品要予以重视,更要加强引导。

(四)基层民众的文化发声不够响亮说明对于“生活剧”的创作优势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反映社会普通人生活的“生活剧”一直是一个重要内容。山西虽然没有产生像电视剧《渴望》《蜗居》那样的轰动作品,但也不断有佳作涌现。近年来,国产“生活剧”虽然数量不少,但要产生轰动效应很难。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进口文化产品特别是韩剧进入中国文化市场造成的。反映当今普通人生活的“生活剧”收视率较高、影响较大的作品,如电视剧《奋斗》等,一般都出现在“北上广深”等前沿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生活多姿多彩、新潮时尚,领时代风气之先,容易形成较多看点和热点。山西的“生活剧”要想更多地反映基层民众的文化发声,取得和历史题材、红色题材作品同样的成功不是没有可能的,但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下工夫去探索创作优势。

四、繁荣创新山西文艺创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文艺为现实服务的规划水平,立足山西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塑造山西美好形象

1.坚持正确创作导向,努力推出更多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时代感的主旋律作品。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紧紧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潜心打磨,努力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作品数量和时效性,还要有更广阔的现实视野、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博大的人文情怀,努力打造一批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主旋律作品。

2.充分利用山西文化资源优势,把文艺创作事业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一项长期性工程。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将文艺创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按照“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思路,“蹄疾而步稳”地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深入挖掘“炎帝农耕文化、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推进山西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逐步实现由“高原”到“高峰”的跨越,努力推出文艺精品,进一步推进山西文化强省建设。

3.认真研究艺术传播规律,选择最适宜的文艺形式大力塑造山西美好形象。为了实现文艺创作为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多作贡献的目标,我们应综合考虑时代特点、形势需要、群众期待、发展基础和地域特色等因素,通过把山西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当代优势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大力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如用底蕴深厚的大型系列人文历史专题片、青少年受众喜爱的网络游戏、精美的旅游演艺等塑造“文化璀璨、人才辈出的人文形象”,用制作迅速、传播力强的电视宣传片等塑造“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的转型形象”,用表现力强的小说、影视剧等塑造“充满活力、合作包容的开放形象”,用制作精美的旅游广告片等塑造“表里山河、生态美好的壮丽形象”,用影视剧、舞台剧等塑造“以廉为荣、艰苦创业的清明形象”,用歌舞、美术作品等塑造“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安康形象”。

(二)进一步加强优势题材的创作力度,力争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高峰”之作、传世之作

1.传统文化特别是晋商文化题材的创作,要在现有基础上推出真正能够称得上“山西特色、中国气派、国际品位”的宏大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山西的优势题材还存在着很大的创作空间,要把目光放得再深远一些,把视野扩得再广阔一些,深入挖掘我省传统文化资源“富矿”,加强山西优势题材的创作力度,进一步讲好山西故事、奏响山西旋律、塑造山西形象。应当努力在2~3年内创作出至少一部“国际范儿”的经典电影大片,将山西引以为傲的晋商历史文化和山西壮美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实现文艺创作和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

2.革命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题材的创作,要进一步提质升级上档,推出“彰显山西气魄”的传世经典。红色文化题材是山西主旋律文艺作品创作的主要领域,是奖项最为集中的领域。要充分利用山西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文化题材作品的政治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在创作内容上,要以抗戰题材为主,增加其他革命文化题材的内容,进一步放宽红色文化题材的创作视野,增强其思想感召力、艺术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创作形式上,我们不应只满足于创作众多的电视剧,还应当努力创作出能够彰显山西气魄、更加震撼人心的传世经典大片等。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农村题材的创作,应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一步增加深度和力度。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衣食父母。近年来,山西的“生活剧”成功为外界认可的大多是农村题材作品,如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主题崇德向善,剧情巧妙,语言幽默,山西特色鲜明,观众高度认可。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村题材作品的深度和力度,要针对当前作品展现美好居多、反映现实困难和问题较少的状况,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虚心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进行生活的积累和艺术的提炼,努力创作一批有生活、接地气、高品质、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农村题材作品。

(三)进一步创新文艺创作的艺术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求和文艺现代性的完美结合

1.在继续加强山西传统优长艺术形式的同时扶持新的文艺形式。为了进一步提升文艺作品的传播效果,我们要认真分析和对待受众的喜好,不仅要研究什么样的内容受欢迎,而且要研究什么样的形式受欢迎。在具体实践中,要时刻关注文艺发展的潮流、趋势以及各种流行、时尚,关注文艺形式的演变、演化、演进规律,特别是要关注时代受众的文艺需求和文艺审美需要,通过扶持新的文艺形式,让创作内容更优质,让文艺形式更优势。

2.将创作精力由舞台剧等转向舞台剧和更具传播力的电影大片、动画片等艺术形式的并重。从文艺创作的艺术形式来看,我们的长项是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如小说、诗歌、戏曲、电视剧、舞台剧、传统歌舞等,时尚的电影大片、网络游戏、网络小说、动漫、流行歌曲、现代舞等则是短板。为此,应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开拓和创新文艺创作题材和艺术手段,发挥长项,补齐短板,力争通过电影大片、动画片等更具现代传播力的艺术形式,使我们的作品竞争力更强,生命力更鲜活,时代气息更鲜明,实现文艺创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有机统一。

(四)进一步加强创作主体队伍建设,增强作家艺术家的文化使命感

1.设立繁荣文艺创作的专项资金,鼓励作家艺术家在现实题材上多下工夫。为了进一步鼓励作家艺术家关注现实、思考现实、反映现实,努力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可以考虑设立“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专项资金”、“现实题材创作奖”等奖项,引导文艺工作者在关注改革、反腐等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题材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和工作,增强作家艺术家的文化使命感。在创作现实题材过程中,作家艺术家要通过介绍普通人在现实背景下的平凡生活来折射现实社会,通过书写普通人在曲折人生中的坚守与坚持来反映人性的真善美,通过描写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的不懈奋斗来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2.对作家艺术家队伍进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培训。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国外现代派的艺术创作如意识流小说、意象派诗歌、荒诞派戏剧等,对我国作家艺术家影响很大,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创作方法,另一方面也导致相当一部分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偏离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遗忘了现实主义塑造“典型人物”的创作方法。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有相当比例的年轻作家未受过正规创作培训,甚至未受过任何创作培训。但作为创作的基本功,正规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培训无疑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作家艺术家队伍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培训,为作家艺术家自身的灵性悟性和创作才华插上翅膀。对有才华、有潜力、作品受欢迎的年轻作家应当适当扶持,助其成长。应当鼓励各类作家们积极创作,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引导他们的创作方向,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文艺评论,促进创作质量和大众审美品位的同步提升

1.集合文艺评论科研力量,对重大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集中攻关。加强文艺评论必须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评论优秀遗产,重视和加强文艺评论,推动美德、美学、美文的结合,展现当代中国审美风范。要整合各文艺组织、艺术专业院校资源,建设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对重大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集中攻关,利用传播优势,重点推出专栏、专版、专题,传播主流文艺评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营造良好的文艺舆论氛围和健康的文艺生态。

2.利用期刊、网站、公众号、客户端等多种渠道加强文艺评论,增强影响力。应支持和鼓励文艺评论者通过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和专业特长,在新媒体上理直气壮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引导文艺评论者在各种媒体上多宣传山西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展现山西人民的生活热情和奋斗精神。努力通过加强文艺评论,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群众需求同提升群众素质结合起来。

(六)进一步創新文化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

1.在强调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文艺理论内容,尝试重新认识文艺创作的范围,盘点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流派。当前,文艺创作领域范围越来越大,创作种类越来越多,创作方法越来越复杂,边界越来越模糊,用传统的文艺理论已经难以对当今的创作和作品进行分析和概括。如今网络文学在青少年人群中盛行,网络文学种类繁多,除我们比较熟悉的“校园小说”、“官场小说”、“奋斗小说”、“穿越小说”等外,还有“逆袭小说”、“玄幻小说”、“仙侠小说”、“修真小说”、“悬疑小说”、“灵异小说”、“惊悚小说”等。这些网络文学作品在青少年读者群中占有很大市场,但长期为主流文艺创作和研究所忽视、漠视、鄙视。从监管角度关注,我们应该研究分析其创作队伍、读者人群、艺术手法、风格流派、艺术价值、传播效果,特别是作品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作品映射现实的方法等。应当将网络创作列为文艺创作的重要部分,至少应给予其和纸质文艺创作同等程度的重视,以利于正确引导青少年读者群体向主旋律靠拢。

2.及时关注新的具有创作性质的内容产业和新生事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文艺与相关领域的融合趋势非常明显,新业态新事物新创作不断涌现。比如一些综艺类电视节目、文化产业与IT产业交叉边缘地带的创作行为都具有文艺创作的性质。对此,我们应及时关注,加强管理。对于一些新出现的时尚文化产品,如三维动画、VR等,要注意并且分析其中的艺术创作成分,使现代科技和现代文艺创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形成繁荣创新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大合唱。

责任编辑 梁华林

作者:郭玉兰 刘建霞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管理论文 篇3:

荧屏需要接地气、扬正气、聚人气的警察形象

很高兴能够应邀参加今天的会议,与各位一起探讨新时期法制题材电视剧的创作。

首先,我代表公安部宣传局,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各电视台和各影视制作单位,还有各位编导主创老师,长期以来对公安题材电视剧给予的关心与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没有你们的支持和帮助就不会有公安题材电视剧健康发展的今天。

众所周知,公安题材电视剧是法制题材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历来是影视创作的热门话题,社会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十分喜爱。自2005年以来,电视剧《任长霞》《无国界行动》《交通警察》《中国维和警察》《警察故事》《便衣支队》《营盘镇警事》等一大批优秀的公安题材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尤其是去年电视剧《湄公河大案》《清网行动》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今年4月到7月,特警题材电视剧《特警力量》在湖南卫视、重庆卫视播出,讲述公安英雄模范感人事迹的《刑警队长》在江苏卫视首播,缉毒题材电视剧《后海不是海》在东方卫视、天津卫视播出,形成了公安题材电视剧的一次集中投放,而且收视率都比较高,社会效果都非常理想,得到了公安部领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各地电视台和影视制作机构的高度关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

目前,讲述社区民警故事的电视剧《江城警事》、经侦题材电视剧《赎罪门》、打拐题材电视剧《好想有个家》、监所题材电视剧《看守所风云》、国保题材电视剧《黎明决战》和青春励志剧《穿警服的那些女孩们》等一批电视剧也已经完成后期制作,正在审查备播中。电视剧《猎狐行动》和反映广东陆丰扫毒的电视剧《缉毒风暴》也正在紧张创作中。从已经播出和正在重点打造的几部电视剧来看,目前正在从以前的重在描述案件的侦查破案过程,逐步转变为重在还原警察生活,侧重讲述人物成长历程,更加注重从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中审视公安工作的发展进步,体现公安机关的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在刻画人物上,能够做到坚持案件服务于民警形象塑造,同时又大量吸收时尚、年轻、网络的元素,使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生活味,既表现了人民警察恪尽职守、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警察精神历史传承,又展现了充满活力、热血青春、服务人民的时代特点,实现了主旋律的艺术化表达,实现了公安题材艺术水准的新突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刑警队长》不仅为今后公安文艺题材创作提供了范本,对中国当下的整体文艺创作也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在电视剧剧本和完成片的审查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的公安题材电视剧创作尽管从创作到制作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题材扎堆现象较为突出。目前的公安题材电视剧制作,不论是公安机关自己策划的创作选题,还是影视机构主动找上门来的投资项目,基本都热衷于禁毒和刑侦故事,形成了题材扎堆、故事雷同、叙事集中的现象。二是深入公安生活不够。部分创作人员对公安工作的新发展和新举措不了解,不深入,习惯于借用既有的故事架构,或者简单模仿西方电视剧的创作模式,在创作中胡编乱造,无中生有地讲述背离生活实际的故事,描写的故事情节不符合公安工作的实际和基本规范,特别是在拍摄中对公安机关内设机构、职务称谓以及内务条例、服饰着装等把握不准,容易给后期制作带来较大的修改难题。三是警察形象定位不准。正面人物正面形象塑造没有力度,有的电视剧在情节设置上,公安民警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始终被犯罪嫌疑人牵着鼻子走,根本无法体现民警在侦查破案中的智慧与谋略。往往将警察描写成冷酷剽悍、鲁莽武断,缺乏人情味,而对反面人物则往往不吝笔墨地描写其有情有义、富有人性的一面,却忽视了其贪婪、阴险、残暴的本质,使观众良莠难辨,产生误导,也无法起到应有的警示教育作用。四是有些电视剧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展示渲染犯罪过程和犯罪情节,暴露侦查手段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注意到,现在有一部分热播的公安题材的网络电视剧和栏目剧,在选题定位、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损害了民警形象,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净化网络空间,推动这一题材电视剧(节目)真正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公安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不能急功近利,只讲数量、粗制滥造不是真正的繁荣,只会造成泛滥。公安工作不乏一流的故事,但缺乏一流的表达。发好公安声音,讲好警察故事,树好警察形象,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尚,需要更多的精品佳作,拒绝粗制滥造。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际和体会,我们认为,要推进公安题材影视剧的精品创作,实现健康发展,要注意把握以下方面:

一是公安题材影视剧创作要将艺术而真实地反映公安生活本质作为首要任务,要将关心警察命运、弘扬警察精神、树立警察形象作为重要创作内容,展现英雄主义情怀。要立足创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大局,围绕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实际,深刻体会公安工作的职业特色和警察精神的本质内涵,艺术地解读警察人生,重构警察故事。要将创作焦点对准基层,深入关注一线民警的命运变迁,深情讴歌他们的牺牲奉献,彰显他们对警察职业平凡的坚守和坚守的忠诚,彰显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塑造出体现警察情怀、警察特质、警察风骨,彰显警察精神、法制精神、人性光辉的警察形象,激发正义感,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二是要坚持宣传法治,弘扬法治精神。要善于将单调的普法宣传寓于生动曲折的故事中,将预防犯罪的正面引导和打击犯罪的反面教育巧妙地融合于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中,在寓教于乐中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使观众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受到教育,得到启迪。从而实现宣传法制、教育群众、震慑犯罪、弘扬正气的重要功能,更好地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让坏人不敢为恶,好人一心向善,推动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三要坚持遵循艺术规律,把握好几个关系。要遵循市场规律和艺术创作规律,主动寻找主旋律与市场规律的结合点,努力实现公安题材影视剧主旋律的商业化表达。在创作中,一是要把握好人物塑造与案件描写的关系。讲述案件虽是公安影视剧基本的行业特征,塑造警察人物更是公安影视剧的中心任务,要围绕刻画警察人物的思想追求、情感表达、性格命运,来梳理、筛选、取舍必不可少的案件故事。在具体的案情表现上要注意画面的舒适度,不宜用纪实的手法简单复制案件,更要避免渲染血腥、暴力、惊悚、恐怖。二是要把握好挖掘人性深度与精神价值引领的关系。要将创作的着力点放在刻画正面形象上,重点表现人民警察的忠诚、坚守、牺牲、奉献,而不能把热情倾注在犯罪分子身上,挖掘复杂矛盾的犯罪动机,美化情有可原的犯罪行为,避免导致同情理解罪犯和正不压邪的效果。三是把握好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的关系。要避免过度虚构,更不能凭空捏造,一味追求强情节、刺激性,甚至违背生活的常识常理,失去真实生活的原始味道。要尊重生活真实,提倡用质朴平实的现实主义手法还原警察生活,把戏剧冲突和生活真实结合起来,真正感染和打动观众。

公安队伍是一支英雄辈出、正气浩荡的队伍,可谓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的5年来,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2161名,平均每年430人左右。这沉甸甸的数字里面,有着太多的感人故事值得抒写和传颂,有着太深的英雄情结需要释放和弘扬。在这里,我诚挚地向大家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到警营走一走,看一看,更多地关心色彩斑斓的警察生活,更多地关注惊心动魄的警察故事,让更多接地气、扬正气、聚人气的警察形象能够走上荧屏,走进百姓心中,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事业的理解支持,营造良好执法氛围,携手共创法治中国,共享平安和谐。

上一篇:概念整合机制下词汇教学论文下一篇:青春性教育初中生物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