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25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陕西省为背景,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三种发展模式及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部门联动、财政保障、资源整合、社会参与等政策性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论文 篇1: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原因探析

摘 要:受着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继续教育的成效和进一步发展。以浙江省永康市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浙江省永康市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4年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发达县域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状况调查——以浙江省永康市为例”(项目编号:2014SCG394)

作者简介:周舒颖,女,浙江金华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农民工总数中,新生代农民工约占一半的比重,总人数达1亿以上。他们正日益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大对他们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对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及企业升级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镇化背景下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现阶段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现状

为全面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现状,笔者赴浙江省永康市10个镇,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数据的收集。在选取样本时,尽可能扩大调查范围,共涉及批发零售业、机械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住宿业、娱乐业、物流业、环卫业、家政业、电子行业等十多个行业,发放针对农民工的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35份,有效率为931%。同时,还对部分企业主和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访谈,以获取更多的第一手素材。

对所获得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点如下。

1.以青壮年为主。主要为80后和90后(两者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44.8%和36.7%),还包括一部分70后(占17.6%)及极小部分的60后(占0.9%)。

2.受教育程度总体仍偏低。表1给出的是受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相对于老一代的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有了明显提高,但相对于城镇化的要求来说,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还是偏低。因所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当前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只能从事体力型职业,工作时间长,收入相对较低。

3.技能偏低。统计数据显示,67.5%的新生代农民工无任何技术证书;19.7%的有初级证书;8.4%的有中级证书;有高级证书的仅占45%(见表2)。拥有证书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集中在机械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至于在餐饮、住宿、娱乐等第三产业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任何技能证书。此外,在访谈中也了解到,拥有职业技能证书的对象大部分是在工作后取得的证书,大多数人在工作前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

(二)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顺利转移需要继续教育的推动。根据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二元经济模型,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转移,把他们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是解决当前我国严重失调的人口城乡分布格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调查发现,有44.5%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希望在城市立足,478%的人表示如果有条件希望在城市立足。实现这一转移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劳动力素质供求的对等。然而,由于各种历史与现实原因,当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教育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以受教育年限为例,目前,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年,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足7年,相差近一倍。如果再考虑经费的投入、师资的配备等因素,那么,两者之间教育的实际差距还更大。这样的差距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城乡劳动力的素质严重失调,劳动力质量供需的严重失调。农村孩子因为享用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所受教育水准远远低于城市孩子,长大后其劳动力水平也远远不如大部分的城市劳动者。同时,相当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具备二、三产业所需要的技能和基本素养,这必然给城乡人口的迁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制约。在目前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城乡基础教育差距的现实条件下,加快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持续有效的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使其能更好地把握周围环境和市场信息的变化,是帮助农村人口顺利实现城乡迁移的有效手段。

2.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提高、角色的转变需要继续教育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城镇化进程最终受制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情况。通过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事业,使他们的政治和思想道德素养、科技文化素质、身心健康、休闲娱乐等能力得到普遍而多样化的提高,帮助他们实现从“农民”到“市民”、从“农业人口”到“非农业人口”的转变,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城镇化战略才能顺利地推进。

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就必须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及培训。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完成学校教育之后,承担着持续不断地帮助人们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功能。因此,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大量融入城市,继续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和途径将他们纳入到自身的体系中来。

二、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

统计数据显示,有90.2%的调查对象认可继续教育的作用,愿意接受继续教育。但其中接受过继续教育的仅占32.5%,存在着严重的意愿与行动失调的现象。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经费投入不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投入不足的原因

当前,无论是劳动力的输入地还是输出地,政府都不太愿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投资。劳动力输出地多为西部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费用投入即使“有心”也未必“有力”;而劳动力输入地投入的成本可能要经历较长的周期才可能获得收益,受训群体又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临时性”,极有可能还未对给予其继续教育机会的城市做出贡献就已远走高飞,造成该城市教育资源的流失。

(二)企业投入不足的原因

1.对继续教育的长远意义考虑不足,认为只对员工进行短期、有针对性的培训即可。在调查中发现,已有对员工实施继续教育的企业基本上只搞短期培训。可以说,短期培训是当前企业普遍实施的继续教育手段。各企业往往对短期培训起到的效果抱有过高的期望,尤其是针对新员工而言,强制灌输职业技能的岗前培训,使他们能立刻胜任岗位,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看得到的效益才是最重要的。即以“干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补充什么”为指导思想,企业哪一方面的生产不足,就针对哪一方面展开学习、培训。

2.员工流动性大。相当比重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小的民营企业,几乎没有对员工进行过正式的培训教育。他们认为,现在人员流动频繁,对于企业来说,继续教育是纯粹的投资,其收益没有保证。而若是这些受训员工投奔到竞争对手的企业中去,培训投资完全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3.培训效率低、效果差。有的企业在实施继续教育后,对于企业现状并无直接或间接影响,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也无促进作用;而员工在接受完培训后,思想和行动上并没有改观,工作效率没有提高,培训变成了走过场,收效甚微,企业投入的财力也打了水漂。

(三)个人投入不足的原因

有一项调查题目是“你每月愿意支付的继续教育费用为多少?”有效问卷显示,选择<30元的人最多,有114人(34%);其次是选择<50元的,有67人(20%);而选择愿意支付200元以上的人只有31人,不足10%。另有12人(3.6%)明确表示不愿支付任何费用(见表3)。

1.收入偏低。69.6%的调查对象月收入在1 000元―3 000元之间,除去必要的开支,50.3%的人月结余在500元以下。从收入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对他们而言,个人出资接受继续教育经济负担不轻松。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还要把大部分结余寄给家乡的父母和子女,可用于继续教育的费用更少了。

2.文化基础薄弱。虽然与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层次上有所提高,但在参加某些提高型继续教育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难。在调查中,不少曾经参加过继续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学习非常吃力。这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导致其不愿投入经费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尤其是当他们并没有强烈地意识到继续教育将给他们带来利益时,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3.时间精力不足。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从事较强的体力劳动或服务性行业,工作时间长(74%的调查对象每周工作时长达56―70小时),作息无规律,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如果已成立家庭甚至已有孩子,就更难有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三、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投入的建议

总的来说,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还偏低,能够承受的继续教育费用有限。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教育应该公平、公正地为每一个人开放,任何人都不应该因学费问题而被排除在终生教育的体系之外,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完善教育经费投入管理机制。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所以,应该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形成政府拨款补贴、企业捐赠、金融机构捐资助学以及个人适当承担等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一)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政府应该承担最主要的责任

1.要完善立法、健全法规并加强管理,要敦促用人单位积极实施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对于做得好的,不妨给予各种荣誉以及税收优惠等奖励;对于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可以给予各种制裁。

2.政府还应该是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最主要出资者,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经费提取和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和控制额度开支,严禁挪作他用,让每个新生代农民工都能享受终身教育的权利。

(二)要规范用人单位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责任

1.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责无旁贷。企业要对本单位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参加继续教育的资金、时间和场所等方面的便利。

2.企业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加强与教育培训机构的沟通,提供自己的用工需求以及岗位的技术要求,并及时反馈继续教育效果,以方便教育培训机构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和方式,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三)要积极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到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中来

这包括各种商业银行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提供专项小额低息贷款,在他们增收后再行偿还;积极发挥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力量,通过社会募捐、发行福利彩票等方式多方面筹集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资金。

(四)新生代农民工个人适当承担部分继续教育费用

新生代农民工是接受继续教育的受益者,所以,可以考虑让他们适当地承担部分教育费用,但不能过高,不能超出他们的承受范围。适当地承担费用,还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01).

[2]曾荣青.发达地区流动人口继续教育需求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48.

[3]刘艳磊.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4):49.

[4]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57.

[5]宓现义.城乡经济转型期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5):69.

[6]唐茂华.农民工继续教育是应对危机的一剂良方[J].上海企业,2010(4):53.

[责任编辑 金莲顺]

作者:周舒颖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论文 篇2:

陕西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问题与政策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以陕西省为背景,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三种发展模式及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部门联动、财政保障、资源整合、社会参与等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陕西

【收稿日期】20150429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陕西 农村新生代青年劳动力继续教育实证研究”,项目编号为FJB110131,主持人:田海峰     【作者简介】田海峰(1954—),男,陕西兴平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成人 教育、教育管理。   一、陕西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     目前,陕西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形式主要包括“三单”模式、“公办职校” 模式和“富平”模式。     “三单”模式是指“企业下订单、学校出菜单、政府来买单”模式,即充分发挥学校、企业 、政府三方的各自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适销对路”,但现实 中该模式往往只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却往往忽视法律法规知识的传递和现代公民素养的教育。     “公办职校”模式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继续教育实践模式,鼓励新生代农民工提高学 历和接受机构再教育,该模式减轻了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经济负担,但也不同程度上 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短缺等现实问题。     “富平”模式来源于陕西“富平学校”,是一种“民办公助”形式,倡导利用非财政 经费举办股份有限责任性质的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学员提供知识技能以及自理调适教 育内容,目前教育对象以特殊弱势群体为主,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服务则具有公益性 质,其市场化拓展空间尚存在一定限制。       二、陕西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主要问题     1接受动力普遍不足     目前,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培训机构、社区组织、个 体等多方,这些主体的需求是农民工继续教育参与的动力源。然而调查中发现,一些用人企 业考虑生产经营成本问题,往往只进行短期的上岗培训,忽视对新生代农民工中长期的培训 教育;社会机构、社区组织因缺乏足够的财政扶持等政策,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积 极性也不高。同时,由于参加教育培训一定程度上会使新生代农民工损失就业机会和就业时 间,从而直接减少劳动收入和潜在收益,故新生代农民工愿意主动接受系统继续教育的意愿 普遍不高。     2教育质量与实际需求脱节     调查中了解到,当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社会认可度较低,一定范围内存在重 课堂理论讲解、轻实际操作演练,重书面考试、轻技能考核的倾向,这一状况造成了“学非 所用,用非所学”的局面,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教育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特点相去甚远,很 大程度上制约了青年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自然也失去了继续教育的优势。     3继续教育形式滞后     目前,陕西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形式仍然比较单一,没有对现有的教育资源 进行整合,具体形式多以传统的面对面授课为主,其次为现场教学的方式,采用现代网络、 智能移动终端等适合新生代农民工要求的现代教学方式还比较少。对西安市的抽样调查显示,在陕 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地点一般是工厂或职校,也包括社区学校、文化站等社会公共 场所,且大部分接受的是短期培训,样本统计中参加半年以上继续教育培训的不足20%,完 全脱产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比例更低。     4社会支持缺乏     目前,陕西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规范性政策还很少,且往往针对本市(区) 已取得户籍人口,相关制度性服务和社会支持工作则比较缺乏。尽管诸如西安市、宝鸡市等 城市明确了专职从事新生代农民工帮扶工作的社区功能,但也仅仅限于文件规定层面,具体 配套政策几乎空白,服务性措施很少。       三、政策性建议     1强化政府部门联动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涉及面宽、量大,行业工种众多,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单一 政府职能部门难以推进这项工作,必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置于城乡一体化建 设议程,通过强有力的责任机制,协调相关部门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强化政府责任,其核心 是强化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统筹”功能,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使主管 部门“一把手”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树立抓继续教育就是抓发展、抓就业的思想。     2构建财政保障机制     调查了解到,经济财力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有序发展。在具体 措施上,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并明确规定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经费 支出渠道和分担的比例,调动个人、企业、教育机构和相关行业投入的积极性。在安排专项基金 的同时,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把农民工教育经费纳入财政经常 性预算,不断扩大教育专项资金规模,增加教育补贴或政策优惠范围。     3整合已有社会资源     企业是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载体,其支持职业发展的途径有很多。当前,可以尝试 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行业协会参与,企业内部直接管理的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基地 ,按照行业准入的劳动力类型和要求设计教育培训种类及内容。陕西省是一个教育资源丰富 的大省,从事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众多,包括高校成人教育学院、高职院校、职高、民办营利 性培训机构等。政府不宜再投资兴建和主办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机构,而应该立足于整 合现有资源,并通过招标方式而不是行政指令方式择优选择培训机构。相关教育培训机构也 应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确立以“定向”“订单”“定岗”为重点的培训机制,瞄准本地 区及周边劳动力需求,有计划地安排专业和内容,扩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教育、管理和服 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鼓励非营利性组织参与     非营利性组织参与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表现为一种“民办公助”的集“培训—就业 —权益保障”于一体的社会模式。从扶贫帮困的目标及较低的培训费用和学费缴纳来看,该 模式可以承担政府的部分责任,有利于弥补政府和企业的不足,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发掘新生代农民工 群体需求,提供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参考文献】[1]张明,郑锁平.农业职业教育与破解“三农”问题探析[J].职教论坛,2008 ,(15).[2]宓现义.城乡经济转型期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 ,(5).[3]刘泽照,田海峰.新生代青年农民工继续教育意愿[J].当代青年研究,2013 ,(2).[4]庄海茹,崔永军,孙中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New Generation Farm Workers in Shaanxi: Mode, Question and Policy

TIAN Haifeng, LIU Zezhao

(Department of Business Management, Shaanxi Radio & TV University, Xian 710068, China)

【Key words】new generation farm work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Shaanxi

作者:田海峰 刘泽照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论文 篇3: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城市就业竞争的弱势现实,彰显了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必要性。然而,目前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进行继续教育过程中存在缺乏职业规划、资金紧张以及供需脱节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应以农民工个人职业规划发展为导向,拓宽投入渠道,破解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尝试建立政府、用人机构、社会NGO组织以及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同时培训机构也应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不同继续教育需求,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形式。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职业规划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日益突显。这一群体希望知识改变命运,渴望能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技能和素养。

本论文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拥有农村户籍而在城镇里生活和工作的特定群体。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30岁的占61.6%。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人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为1亿人。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这一代虽具有农民身份,由于其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与传统农民工不同,因此有着独特之处:大多数以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为主,他们走出校门即加入到打工行列,缺乏甚至没有务农经验,土地情节淡薄,渴望现代城市生活;外出打工不是只为赚钱,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期望值高;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与外界的接触广、沟通交流范围大、信息量大,个人适应性较强,地域流动性逐渐变弱,许多人开始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城市里,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即专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归纳的“三高一低”: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就业现实的残酷迫使他们需要继续教育

由于受城乡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技能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参与城市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不但没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反而沉淀于城乡两端的边缘。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尴尬处境,无一不和教育的缺位紧密相连。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失去了全日制教育的机会,出来之后,才知道自己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贫乏,激烈的竞争也使其意识到知识和科技的巨大力量。现实让他们意识到继续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催使他们需要继续教育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低技术纯体力的行业岗位将越来越少,代替的是更多高级技能职业。新生代农民工只有诉求继续教育,才能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从而打破知识壁垒。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促使他们需要继续教育

开始淡化自我农民身份的“80后”新生代农民工,正以市民作为参照群体,憧憬市民生活,然而,现实却是他们成为城市边缘人、典型的“弱势群体”。如果政府对这个临界阶层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忽视其自我能力的提升,势必构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对其进行继续教育的救助和帮扶,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由上可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迫在眉睫。

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职业规划

新生代农民工缺乏职业规划。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发布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在实现职业梦时却出现迷茫、规划欠缺等问题。报告称,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中学校门,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加上家庭小型化带来的更低挫折耐受力,他们制定及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更低。缺乏职业锚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目标、就业单位频繁变换,学习培训的专业技能缺少可持续性。这既浪费了他们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又不利于其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企业用工的稳定。

当前继续教育的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也与培训方忽视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关系。很多培训项目的敲定没能很好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倾向和职业锚,不能满足教育对象多技能提升的意愿,更缺乏教育的持续性,这种跟风般形式化的培训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二)资金限制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的支付能力有限。绝大多数的“80后”农民工在中国特有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弱势,属于非正规就业,没有劳动合同的保障,不能享受各种应有的保险,工资微薄,除去其“市民化”倾向的日常消费几乎所剩无几,没有更多的闲余资金去支付高额的培训费。

其次,企业投资过低。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有着很高的期望,忍耐力不强,因此流动颇为频繁,以赢利为核心的企业为避免因人力资本流失造成的损失,极力节制培训资金,一般采用成本极低的学徒式对农民工进行教育,甚至不给员工进行任何培训。北京和宁波两地对农民工的培训状况的调查结果是,经常对员工进行培训的企业占2%、10%,偶尔培训一下的占26.3%、54.1%,从未培训的占71.7%、33.9%。仅有的继续教育不仅缺乏系统性,而且也缺乏后发潜质,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在低层次的就业圈徘徊。

再次,培训费用过高。一些民办的培训机构或学校以赢利为目的,单个的短期技能培训动辄数千元,正规的成人教育几年的学习周期算下来学费近万元。面对高额的教育费用,新生代农民工只能望梅止渴。

最后,政府的教育资金拨付相对来说比较紧张。毕竟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刚刚兴起,囿于财力,国家的支持目前还不是普惠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能覆盖的农民工毕竟是少数。

(三)继续教育供给与需求脱节

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上代在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上突显出代际差异,他们对培训课程体系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据“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组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显示,其需求较高程度地指向劳动强度低而又较体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如计算机知识在所有选项中居首位,分别占总人数的39.8%和53.6%;其次是管理、营销、驾驶、裁剪和法律知识等。另外,在问卷所涉及的农民工培训需求的15个选项中,选择电工、钳工、装修、厨师以及车工等传统技术和一般技术的比例大多较低。从结果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对能提高职业地位、改善工作环境的专业培训具有较强需求,而对

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较差的传统技术培训需求较弱。然而,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并没有针对新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依旧一刀切地将农民工作为同质性的群体进行课程和技能设计,忽略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降低了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企业的培训教育流于师父的口头传授形式,内容过于简单,此种教育形式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高技能需求尚有差距。作为严谨、系统的学历继续教育不仅有较高的入学门槛,而且过于理论化的教学内容与新生代农民工实用性、兴趣性的需求脱节,除此之外教学有固定的计划,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工学矛盾十分突出。

四、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继续教育以个人职业规划发展为导向

人是有生命周期的,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专家加里·德斯勒教授把人生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又分为尝试子阶段、稳定子阶段、职业中期危机子阶段)、维持阶段和下降阶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由于生理特征、心理素质、智能水平、社会负担、主要任务等都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其职业发展的重点和内容也是不同的。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刚从校门走出不久,虽然满腔热情、满怀理想,但是职业经历刚刚开始,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的探索尝试阶段,职业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变数。在信息瞬息万变、专业分工细化的复杂社会中,针对他们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人生阅历少、受挫忍受能力低等特征,培训方可以积极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加强职业咨询,做好职业性倾向测试,帮助其客观准确地认识职业自我,展开个人的SWOT(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最终确立自己的职业倾向和职业锚。在此基础上新生代农民工才能选择适合自己培训项目,进而做好可持续性职业系统安排,沿着自己的职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技能,其满足感就会大大增加,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教育唯以教育对象的职业规划为导向作教育课程设计,才会可行、高效。

(二)拓宽投入渠道、实现教育经费多元化

经费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瓶颈,必须拓宽投入渠道,尝试建立政府、用人机构、社会NGO组织以及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阿玛蒂亚·森在《作为能力剥夺的贫困》一文中指出,教育作为一种基本能力,其被剥夺与否,是衡量社会是否提供给底层一条改变命运的通道以及政府的公共政策是否得当的核心因素所在。可见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有责任有义务为底层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提供财政支持,以弥补他们支付能力不足的教育成本。各级政府应把继续教育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给予制度保障和规范,做到专款专用,提高其利用率。其形式:采用适当的经费直补、培训券、针对特殊受教育群体一次性免费、对企业相关项目免税费等。

用工企业要改变惯常的“重使用、轻培养”观念,抛弃种种顾虑,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员工培训资金预算,积极开展安全用工以及职业技能培训,依据市场和员工需求,结合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帮助员工制订职业计划,并做好有针对性的短长期技能和素质培训。

充分鼓励社会NGO组织自主兴办或民办公助的形式,进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发挥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多渠道的优势,吸纳社会闲散、捐助、国外援助等资金,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资金捉襟见肘的现状。

作为教育对象,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新生代农民工为提升自我人力资本,增强自身的职能素养和职业技能,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理应为培训买单,支出力所能及的教育资金。

(三)提供多樣化的继续教育形式

继续教育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多样化、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资源上,加强与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联系和协作,强强联手,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对其实施系统培训;在培训方法上,采取分层次教学,通过短期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因材施教,按照不同文化基础、技能水平等具体情况进行多种岗位的培训,使各个层次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素养都能得到提升,满足就业要求;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实用性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使其学以致用;在培训管理上,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需要,尽量做到单独分班组织教学,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分制,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尽可能利用其业余时间顺利完成学习项目;在培训目标上,注重技能、就业以及市民化能力的结合。继续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原则,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确实提高农民工因继续教育后提高了技能而带来的效益,提高其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总之,社会转型期的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同时还是个人的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问题。通过继续教育全方位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增强其参与城市就业竞争的能力,是加快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根本途径。

作者:孙学敏 朱凤丽

上一篇:陶瓷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论文下一篇:高校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