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23

摘要:国有资产是国内中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必要基础和核心要素。众所周知,中职院校资产的使用状况是该院校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中职院校资产管理水平决定着该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一套科学完整的、适合于中职院校发展的管理制度以及标准化的财产物资管理体系和建设制度非常重要,这些内容体现着创新战略下中职院校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职院校数学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职院校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篇1:

探究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摘           要]  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各类人才的核心素养都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中职院校数学学科和各专业间存在紧密联系,所以做好数学教学工作、积极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因此,针对中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课程教学

中职院校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做好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数学及专业课程学习能力。在具体教学中,中职院校应协助教师完善教学方法、构建教学平台等,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中职院校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状况

(一)设置的课程存在不足

1.诸多中职院校主要基于专业视角考虑,对数学课程进行设置,目的是帮助学生改善数学能力,但忽略了数学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致使学生个人素质被忽略,影响了学生数学专业结构的构建。而且部分中职院校希望快速培养人才,所以课程设置偏重于技能培训内容,同时将数学学科蕴藏的精神文化内涵大量剔除,这不仅有悖中职教育发展理念,还影响了为学生培养综合能力的效果。[1]

2.一些院校对如何衔接数学文化课及专业课工作并不重视,甚至没有拨放专项资金开发课程;课程内容多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为基础,将超纲知识剔除后便进行使用,加之课程内容缺乏专业特色,因此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师教学存在不足

1.中职院校一些数学教师思想落后、更新缓慢,不能结合政策及教改内容的调整而变化。一些中职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受传统思想影响,惯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等模式,教学中未能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影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一些教师并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方法,影响了课堂互动效果,无助于为学生培养数学思维。

2.承担数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在中职院校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较少,影响了教师数学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的更新,教师教学水平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教师教学中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运用数学知识。

3.中职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并未以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特点为依据,对学生的了解知之甚少,所设计的教学内容陈旧,思想老套,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不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2]

(三)学生学习方面的不足

研究发现,中职院校收录的学生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同时也未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两点。

1.中职院校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上课时无法专心听讲,影响了学习效果。

2.部分学生思想认知有偏差,未能正确思考数学学科,且数学思维及能力相对较差,在实践运用中频繁出错。

二、中职院校培养中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对策

(一)中职院校要调整教育理念,重视教师成长平台构建

1.关注课程教学。中职院校数学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素养等,由于中职院校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所以必须做好数学教学工作,才能帮助学生将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思想彻底掌握,这有利于学生的后续专业知识学习。同时,中职院校要利用数学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所以,要结合教学大纲及各专业课程内容,做好数学课程的安排。

2.打造专业教师与数学教师合作、沟通平台。结合中职院校课程设置要求,要保证文化课设置及教学符合培养目标,要根据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关系完成课程设置。中职院校要鼓励数学及专业课教师联合开展教研活动,双方要对学科内容、教学方案进行联合探讨。数学教师要秉承“给专业课提供服务的观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为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等。

3.在中职院校之间给数学教师创造沟通学习的机会。受教改、课改等影响,国内数学教学目标、方法、理念、模式都在实时改变。因此,数学教师应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主动参加中职院校间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沟通、学习,取长补短,完成知识的补充、更新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调整。

(二)重视数学教学内容、方法的完善及新型课堂的打造

1.结合数学教材内容,打造“凸显专业特点”的课堂。中职数学教师必须了解、掌握学生所在专业涉及的知识、专业背景及该专业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需求,才能对教材逻辑关系进行深度发掘,从而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同时,要全程贯彻为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理念、调整观念,通过诱导帮助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及能力充分掌握,使数学学科和职校专业契合点被發现,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标。

2.重视学习数学文化知识,打造数学文化课堂。结合中职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育旨在发挥丰富学生数学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等作用”等应用要求展开教学。由于数学属于基础性学科,核心内容之一即“理想精神”,其不仅包含数学定理、公式等贡献,其中数学家在探究数学知识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高尚品格、科学精神,更是数学教学中要传递的重点。所以,中职院校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要积极融合数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真理、内涵及和现实生活存在的紧密关联性。[3]

3.改善师生课堂互动性,打造合作交流课堂环境。在新时代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输知识的人,更是设计数学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的人,所以,教师要放弃传统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沟通,完成师生互动环境的构建。要想保证课堂教学中全部学生均可参加,教师就必须重视师生互动效果的改善。教师可建立合作课堂,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合作学习。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改善互动效果的教学目标。

4.结合学生心理特征,打造“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中职数学教师教学时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坚持“以生为本”原则,主动融入学生内心世界,观察、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改善数学的可接受性,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及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理解能力等,做好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以帮助学生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三)做好数学建模训练,帮助学生培养、改善数学应用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方程模型、解析几何模型、函数模型、概率统计模型等是中职数学教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模型,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对课本中的模型案例进行合理运用,为学生在通过模型运用解决和生活、生产有关的结合计算、测量等实际问题时提供指导。另外,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数学实际问题的设计,并引导学生通过建模方式探究答案,从而无缝衔接数学知识及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集体备课,横向联系、纵向比较数学学科和专业知识内容。数学教师在中职院校内要积极和专业课教师参加备课、科研等活动,要通过沟通掌握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时涉及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建模形式进行问题转化,让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将专业问题彻底解决,以此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3.结合专业特征、数学知识、学生状况组织教学工作。数学教师可不定时开展数学建模类竞赛活动,通过比赛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建模思想、意识、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利用自主数学建模形式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

(四)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为学生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核心素养。中职院校数学教师要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及知识自主建构能力,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自主构建的过程,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加以“变形”,并还原成为生活的“数学原型”,使学生能够在“变形”“还形”“建构”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提高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基础。[4]

2.通过问题为学生培养质疑与释疑能力。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效果直接受到个人质疑及释疑能力的影响,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时,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改变传统定向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培养多角度、多方位分析、辨识问题及提出质疑的能力,使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对质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处理,这样有助于为学生培养思维能力及核心素养。因此,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期间,要根据思维求异性组织培养、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多视角、多方位思维模式,防止学生片面、浅薄、孤立地对待数学问题。

3.中职教师应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研究显示,发散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思维联想性,這属于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过程。所以,数学教师可采用求异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横向发展思维,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深度、广度,并在数学教学中潜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处理问题,让学生通过质疑、释疑的方式站在不同角度思考数学问题,使学生在问题多种解决方法的探究中掌握数学问题原型及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完成为学生培养、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数学教师结合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制定、落实数学教学对策,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对助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甲秀.中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0(12):67-69.

[2]史青.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有效教法探究[J].亚太教育,2019(3):88.

[3]马中明.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促使学生生成核心素养的策略分享[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9):60.

[4]吴玉秀.谈在想象能力培养中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J].才智,2019(32):108.

编辑 郭小琴

作者:闵文彬

中职院校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篇2:

基于创新战略下的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 要:国有资产是国内中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必要基础和核心要素。众所周知,中职院校资产的使用状况是该院校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中职院校资产管理水平决定着该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一套科学完整的、适合于中职院校发展的管理制度以及标准化的财产物资管理体系和建设制度非常重要,这些内容体现着创新战略下中职院校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因此,提高中职院校财产物资的管理能力,是中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所在。本文从基于创新战略下的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为该领域的研究做出贡献。

关键词:创新战略下;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国有资产管理

在创新发展战略下,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要进行深度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实现资产管理方式、资产自身发展模式、资产资源配置模式的变革。中职院校的资产管理是搞好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物质保障和技术基础,中职院校资产的总体质量和拥有数量,是衡量中职院校物质技术水平的先决要素,也是衡量中职院校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的内在准绳,同时也是中职院校有序、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柱。因此,创新战略下的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非常有必要,是现代中职院校全面发展和永葆生命力的核心保证。

一、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现状概述

(一)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化缺失

至今国内的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分为财务部门管理、国有资产归口管理两个平台,并且这两个平台同时并行运作,国有资产归口部门管理工作任务主要体现在校内院系后勤部门负责学校的研究仪器、科研设备、教学设施、日常办公设备等工作。财务部门的职责是统筹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的财务日常管理工作。每个附属系统的国有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仅负责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的管理任务。

当中职院校国有资产出现丢失、损坏等等问题的时候,各个院系的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经常会不予承认这些资产是自己管辖范围的内容,因此不去承担后果,采取置之不理的方式待之。这就意味着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和系统,这就使我国现有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状态失序,组织混乱。学校内部各个附属资产管理系统缺乏衔接与互动交流,各立门户。

中职院校资产的损坏、作废、丢失等现象频繁发生,这个问题归咎于审批手续的缺失。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结构松散,各立门户,因此引发了国有资产管理整体规划措施不到位的现状,迄今为止,中职院校国有资产数量通过正常核算的准确率低下,因此在购买、处置、使用、交换、借用资产的过程中漏洞较多,财产不清、账务不明的现象一直存在。

(二)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者专业素养较低

国内诸多中职院校把国有资产的工作任务重心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教学、招生的过程中,多数中职院校的领导者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比较淡漠,没有把国有资产管理当做学校工作的重点来抓,这种重視教学科研,轻视资产管理的理念和认知,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开展力度不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者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重视力度不够,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环节薄弱,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中职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者普遍拥有重视购置,轻视管理;重视财务,轻视实物的思维模式和理念,如在购置过程中管理人员的态度非常积极,采购回来之后对于财产漠视,放置不理,不进行统计和上报,这样的现状就使得国有资产的重复购置现象频发,无序流失问题也非常严峻。与此同时,由于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者都是内定职工,因此职业素养不高,缺乏设备的维护理念以及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概念,比如中职院校实验室教学设备的管理过程中,一些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者专业素养缺乏,无法掌握教学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维护措施,因此教学仪器在移动、清理、擦洗、保管等过程中的损坏、事故发生频率较高。

二、完善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途径

(一)引入国有资产管理大数据信息系统

在创新战略下,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过程中引入大数据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建设科学、有序的国有资产管理网络信息系统,继而对于国有资产大数据管理进行创新。

首先,中职院校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引入新型的大数据信息系统,对于国有资产管理进程进行合理调控,使国有资产管理由传统的静态化管理向大数据实时动态化进行转化,初步形成数据化、网络化、创新化以及动态化的国有资产管理方模式。

其次,中职院校可以充分引入现代科技进行校园建设,比如引入校园数字化网络共享平台,使国有资产管理大数据信息系统和校园数字化网络共享平台相互融合。以大数据所构建起来的中职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总账可以为数据管理提供了依据,便于国有资产管理者借助于校园数字化网络共享平台进行实时更新国有资产使用信息。国有资产动态信息共享模式的应用,可以使中职院校内部的系下归口部门的资产管理人员开启动态验收、统计、清查、处置、废弃等各种类型的工作程序。

最后,通过资产管理相关的大数据信息可以对于资源信息进行配置、应用、处理等措施,有效地进行数学信息的输入,达到精准化的效果,提升工作效率,比如可以而向中职院校内部的各个归口部门以及财务系统发送信息通知、管理指令、资源分配、财务交换、财产借用等信息。如某科学院系实验室的仪器匮的情形下,管理人员可以凭借着校园数字化网络共享平台发送信息,进而同其他院系建立互动交流模式,取得企业院系仪器数据,与此同时并向其他院系发布借用消息。中职院校通过信息数据所建立的信息共享、统筹规划、资源配置等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向信息化方向转型的道路,使有序、科学、数字化、共享、创新等的资产管理方式成为未来发展的可能。

(二)完善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为了提升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做起。

一方面中职院校应该建立明晰的责任主体制度,通过财务系统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的统一管理工作,使国有资产统一管理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国有资产归口管理要落实专岗专责专人的管理制度,即通过中职院校的财务体系的构建来统一管理校内一切资产,国有资产归口管理体系可以用来管理特定体系下的国有资源,个人管投入使用的资产,把分级管理制度和专人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应该建立在通力合作管理的模式下,院校的财务系统统一管理,而应该协同国有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进行联合管理,单个系统管理要联合多个部门进行统一合作管理,使各个部门加入管理的行列。不同院系的管理系统应该设立相配套的措施和管理模式,设置管理的第一负责人,在这个基础上每个院系的国有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应当设立一个或者数个国有资产管理者,并且要明确国有资产管理者和使用者双方的任务和职责。如果因为管理环节的问题导致的资产事故,中职院校应该依照职责要求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使国有资产管理步入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提升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另一方面,中职院校的校方、院长等领导人应该与时俱进,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理念创新,在创新战略下利于于现代管理理念,提升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要发挥整体效益,强调国有资产资源的盘活和充分利用,杜绝重复购买、大量闲置、消耗浪费、事故损坏、无序流失等行为的发生,只要这样才可以提升中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延長资产和资源的使用寿命。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作为专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在创新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有资产是中职院校发展的基石,是进行人才培养、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必备条件,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当下中职院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所在,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从而从根源上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期间为让,中职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管理程序复杂、管理环节难以一步到位的任务,因此中职院校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程序的创新,建立数据信息系统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中职院校国有资产创新管理能力,确保每一处国有资产都可以物尽其用,使国有资产可以满足现代中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使中职院校资产管理体系走向创新发展的轨道,进而推动我国中职教育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志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8(1).

[2]周月蓉.优化资产管理,创建节约型学校[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3]宋震.浅析中职学校如何提升资产管理效益[J].学周刊,2014(25):38-39.

[4]王锡珺.完善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途径探究[J].财会学习,2018(15):184-185.

作者:雷柳塔

中职院校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篇3:

高师数学学科教学论课程的现状及改革设想

摘要:高师数学学科教学论(简称“教学论”)课程存在重学术性、轻师范性,重理论性、轻实用性的倾向,严重脱离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事实上,“教学论”是一门以培养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应用性学科,只有科学界定课程属性,立足师范特性,着眼于总体课程模式的改革,才能走出困境,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课程功能的多样化,课程结构的综合化,课程内容的时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课程评估的多元化,是 “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高师;数学学科教学论课程;现状分析;改革设想

数学学科教学论是高师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理论)课,它是由传统“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以下简称“教材教法”)演变而来的。由于此门学科形成较晚,加之长期以来存在的有关课程属性、课程功能等方面的误区,其发展已远远滞后于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既不利于学科自身的发展,更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只有厘正偏误,改变原有课程理念,突破原有的课程结构框架,才能走出误区,摆脱当前的困境。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论课的现状

教学论课程既是高师院校体现教师专业特点的重要课程,又是直接反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这些理念是新一代中学数学教师必须具有的教学理念,也是指导教师教育行为的准则。而教学论课程在这几个层面上的现状都滞后于新课程的发展。

1.在课程目标层面上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目标上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统一,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教学论课程的目标是为了追求给学生打造全面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高师教学论在课程属性上的定位仅是专业理论课,它自然追求小学数学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课程目标也就体现为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这与新课程理念是相悖的。

2.在课程内容层面上

新课程内容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综合化。增加了能够反映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一些新知识,如分形、混沌、编码与密码、纽结理论、数学软件使用、逻辑框图等,并把数学建模、数学探究与数学文化贯穿于数学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始终,使学生在多方面获得发展。二是注重生活化。鲜明地主张要设置“身边的数学”,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的融合,期望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体验数学的美丽,从而实现整体人格的发展。

而现行的教学论课程在内容上难、繁、偏、旧,仍只注重书本知识,关注的仍然是数学学科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对中学数学教材的分析,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忽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弱化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很难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3.在学习方法的层面上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为基本教学理念。作为建构新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还要成为学生超越原有的个人行为,成为群体合作的行为。它期望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养成探究学习、合作互助的良好习惯。可是现行的教学论课程基本上是“教论”,主要讨论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对于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这是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论教”的理论相悖的。

二、教学论在高师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1.重学术性,轻师范性,与培养目标脱节

教师教育长期存在着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在现实中,人们更注重课程的学术性。在该理念的影响下,教学论也被界定为专业理论课,追求给学生打造全面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其内容也就几乎覆盖了中学数学的全过程。勿庸置疑,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教学水平有极高的相关性,深厚的学术功底是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的基础性素养,然而,牺牲师范性却与高师的培养目标完全背道而驰,因为数学教学能力才是数学专业师范生能否成为合格教师的首要条件。随着师范教育垄断教师职前教育的改变,高师院校在综合性大学竞争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重新让社会认可自身的独特价值,是师范院校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

2.重理论、轻实践,与市场需求脱节

片面追求课程的学术性,必然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其结果是:教学论课程忽视了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性,使得师范生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能很好地发挥所学的教法理论的指导作用,甚至形成了理论与教学实际相割裂的局面。这一问题可以从学生试教或实习工作中得到反映。例如,有半数以上的师范生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教学目的的确定不够恰当,教学方案的设计不够合理,在授课中对数学命题和数学概念的讲解只是照本宣科,或讲解不清晰,不到位,不能自如地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学生中普遍流传着这么一则顺口溜:“教学论很重要,可是上课想睡觉。理论知识满堂灌,走上讲台难用到。”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目前高师教学论课程的最大尴尬。

三、教学论课程改革的设想

1.教学论课程属性的科学界定

“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学科,还是一门以培养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应用性学科,这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教学论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的建构。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师范生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只要具备充足的学科知识便自然能成为一位好教师。事实上,好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与学生、教学、课程等相关的教学知识。因此舒尔曼(Shulman)认为,教师需要一种在真实教学中使用的、有别于纯粹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知识的知识,他称之为学科教学知识,它被视为教师专业所必需具备的知识[1]。这种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所特有的,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科教师、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的不同之处。因此,作为数学专业的师范生,除了应当具有数学学科知识,还应当具有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而要形成学科教学技能要先学习相关的陈述性知识——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教育学的知识,明白“教的是什么”和“怎么教”的事理;再学习由所教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结合而成的学科教学的程序性知识,知道“怎么教”;最后还得经过训练与实践才能形成“教”的技能。

可是,现行的教师教育中的教育课程分量较小,结构单一,基本上就是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和教育实习等科目,只占教学计划中课时总量的10%左右,并且这些课程以各种概括化的定义、规则、理论等为课程的起点。当前,各师范院校扩招,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师范生教育实习环节上多无力顾及,本应有的技术指导已转为日常管理了。由此可见,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传授与技能培养,主要落在了教学论身上。

因此,把教学论课程设置为专业理论课的理念是失当的。有人提出,“学科教学论是研究如何使有关的一般理论与学科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并在学科教学实践基础上研究有关的一般理论,对有关的一般理论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善的学科,其核心是以实践为目的的理论设计”。也就是说,教学论的课程目标是让习得了数学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学生产生“能教数学”的变化;学生产生的变化是形成了教学技能,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课程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数学教学技能;课程授受方式是教师讲解指导下的学生操作训练。实质上教学论课程是学生将从数学教育专业理论课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桥梁”,从而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显然,教学论课程是一门以培养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应用性学科。

2.教学论课程功能应该多样化

教学论课程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使得该课程只起到一种解释的作用,而弱化了指导功能。学生学习后,对数学教学知识也只能停留在理论水平上,在教育研究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因此,难怪教学论课的有效性会受到人们的质疑了。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学论的功能应该多样化。不仅要让师范生能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师范生获得初步的学科教学知识,更要引领师范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知识获得的同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一方面要引领学生关注理论的实践研究,跟踪与中学数学教学有关的学科的前沿理论,结合学科教学实践,对各种理论进行整合,并努力将其运用于数学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进行实践的理论研究,要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学科教学实践,从而更好地获得学科教学知识。

3.教学论课程结构应该综合化

教学论大都沿用一般教学理论体系的套路,人们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套用、移植或复制,使教学论成了一般教学论的理论加上中学数学教学的实例,即本质规律论+目的内容论+过程原则论+组织形式论与方法论+评价论,这种封闭僵死的模式化理论体系,与鲜活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如何在教学论中融合中学数学的教学理论与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技术等最新理论,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打破了原理论课程的模式,将知识分解为若干个知识模块,各个模块都要反映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以及中学教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在各模块体系上反映出基础教育改革对未来中学数学教师的新要求,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最新的学科知识、多样化的教学操作技能综合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获得了很好的成效。

4.教学论课程内容应该时代化

教学论课程在内容上要体现中学数学的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实践的指向性。它一方面要涉及中学数学教学目标论、教学课程论、中学数学学习论,同时要涉及中学数学教学的操作体系;另一方面要涉及到学习和借鉴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最新成果,还要关照到基础教育数学的鲜活教学实践,不断吸纳当代教育学科的教育理论与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最新成果,并将其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形成特有的新理论。因此教学论课程的内容不仅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充实,富有时代气息,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弹性。

5.教学论课程教学方法应该现代化

师范生在校的学习方式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3]。实现从大学教法到中学教法的转化过渡,实现从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是高师院校教学所特有的规律。而现行的高师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现象依然突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呆板,缺乏学生探究和主动参与,缺乏相互的合作与交流,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习惯于方法上的“倾囊相授”,内容上的“面面俱到”,问题解决上的“教师自我表现”。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主演式”、少数学生“配角式”、多数学生“观众式”仍大行其道。有研究表明,有89.7%的高师院校的数学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这种教育的结果是造成了多数高师院校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他们被动地围绕上课、作业和考试转,为获得分数而学,疲于奔命,穷于应对;他们学习不得法,死记硬背概念、结论,生搬硬套公式、定理;他们人际关系紧张,不会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等。

这种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不能满足新课程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学论课程教学方法要满足时代的发展,不仅要发挥自身教学的功能,还要对师范生起到示范的作用。新数学课程的实施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有从事数学发现活动的体验,具有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笔者在高师的大学数学课堂中实施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探究——体验”式教学方式[5]。实践证明,教学论教学中的“探究——体验”式教学方式能应对新课程对学生提出的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教学要求。

6.教学论课程评价应该多元化

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而目前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手段只有考试,即通过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给予评价。教学论课程也一直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学科成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平时成绩是教师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与上课考勤为依据的,占总分的30%,而学生作业的完成与上课出勤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信息,因此教师无法对学生给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平时成绩;期末一次性考试的成绩定为期末成绩,占总分的70%,其偶然性大,考试内容一般偏重书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问题,即便是有对教材分析的考题,那也都属于理论性问题。这种评价方式与教学论课程是一门以培养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应用性学科的属性要求相差甚远,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等内容不易考核,因此也就不能准确而全面地监控学生对这门特色课程的目标要求的达成情况。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合理评价的重要保障,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教学论课程评价体系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从而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Shulman,L.S..Those whounderstand:KnowledgeGrowth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1):4~14.

[2]吴俊明.学科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J]中国教育学刊.2003 (11):12~15.

[3]杜玲玲.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若干因素及关联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3):64~71

[4]孔凡哲.高师数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及改革尝试[J].数学教育学报,1998(1):71

〔责任编辑:东升〕

作者:章幸辛 章仕昌

上一篇:大学生择业与社会实践论文下一篇: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