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农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近些年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并开始转型,在转型过程中需要一批具有专业型素养和技术的农业产业从业者,而涉农类中职院校是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人才的重要教学机构。在我国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培训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在办学过程中将教学理念更新,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展开培训职业农民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职院校农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职院校农学论文 篇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

摘 要: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以有效培养中职院校农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本文主要从中职院校农学专业课教学现状出发,探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教学做一体化 中职院校 农学专业 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农业化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是掌握新信息、新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的实用型人才。中职院校作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特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引进中职农学专业课实际教学。本文探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农学专业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农学专业课教学资源的要求

农学专业课不同于一般课程,不仅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而且具有相当强的季节性,在传统农学专业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通过教师带来的图片和视频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看不到真实标本,不能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导致中职院校农学专业学生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每一次教学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所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有一定的要求:一方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中职院校加大资金投入,安排足够专业实验室,如组织培养实验室、动植物标本室等。另一方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中职院校加强校内农学基地建设,如花草实验田、蔬果试验田、林木實验地等,专业实验室和农学基地建设能有效将课堂理论学习转移到实践学习上,为学生实践操作提供学习场所。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农学专业课师资力量的要求

农学专业课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关联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能力有着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要是教师不具备实践经验,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么实践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师资力量有着较高要求,中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问题:首先,学校应将专业实践经验作为考核标准之一,招聘和引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很强的“双向型”教师人才;其次,中职院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前往企业任职和学习,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最后,学校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不定期邀请他们来校演讲,为学生讲解和指导实践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和专业知识运用。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农学专业课实际工作机会的要求

尽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和实际工作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实践教学不能完全等同于实际工作,所以中职院校应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和学习,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另外,学校可以在合作企业中给学生争取专业岗位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环境,适应工作节奏,为学生在今后人才竞争中增加筹码。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积极影响:第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从教室转移到了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地,由传统课堂环境转移到真实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亲身体验和实践探索,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第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小组学习形式展开的,将课堂还给学生,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指导和解惑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既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第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鼓励和支持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将理论和实践完美融合,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结语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院校农学专业课实际教学有利于农学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因此,中职院校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管春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9):68-69.

[2]邬腊梅,柏连阳,周静等.杂草学课程实践与教学实习在培养农学专业人才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4(21):7279-7280.

作者:王亚艳

中职院校农学论文 篇2:

中职涉农专业关于职业农民培训的思考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近些年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并开始转型,在转型过程中需要一批具有专业型素养和技术的农业产业从业者,而涉农类中职院校是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人才的重要教学机构。在我国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培训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在办学过程中将教学理念更新,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展开培训职业农民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职;涉农专业;职业农民

一、 前言

在2012年我国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文件以后,中央相关部门已经提高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中央文件也在此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以及相关工程加强了部署。连续多年强调培训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问题,可以说明培训职业农民的工作已經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部署。在我国农民实际情况中,普遍农民没有接受较高等级的教育,对于专业性农业技术人才非常短缺,同时因为过去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涉农专业的标准和准入资格不清晰,从而导致教育内容模糊,培训体系缺陷等问题。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相关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其社会地位不高,与当前农业现代化生产对人员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相悖。中职院校中涉农专业的培养教育工作就要担负起为现代化农业生产培育人才的使命,为国家农业生产培育出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文化、高情怀的能够胜任当前我国农业转型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

二、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一)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其面临着重大转型和升级已经进入了重要的阶段,这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行业带来较大的冲击,进而需要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关于新兴产业的发掘,以及产权体制的机制变革的相关措施的不断创新。我国中央相关部门提出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在加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过程中,应该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础,进行相关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进而能够提高我国农业转型和升级的速度,进而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需要有一批具有高素质、高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来执行,利用新型的农业生产理念、专业技能从而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绿色创新农业产业变革。

(二) 涉农类中职院校特色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各中职院校均提高对于办学差异化、特色化以及提高应用性专业化办学的需求的思考,也是目前我国各中职院校面临的改革问题。在中职院校涉农专业教学办学之初,学校就有针对性地将服务于“三农”相关特色教育理念融入办学理念之中,从而能够有效提升为农民、农村服务的专业化及特色化。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摸索出能够突出中职院校特色办学、培训现代社会新型职业农民的途径,加强涉农专业的办学思想和特色,从而打造独树一帜的以农业专业为主要影响和品牌的中职院校,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拓展提供专业农业人才,进而能够提高社会收益。这不仅是中职相关专业的责任,同时也是中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 中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

(一) 优化办学顶层设计,完善涉农学科体系

在中职院校涉农专业中应该首先设计好关于其办学的顶层设计,围绕以服务“三农”为核心办学理念,将这一办学宗旨充分展现,从而加强以农为本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三农”为核心教育责任,为农业产业相关发展所学人才做好供给。顶层设计的内容是直接决定中职院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最基础的保证。中职院校应该根据农业产业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培训人才,调整培训人才的模式,创设并完善涉农类相关专业,并不断完善相关的农学学科的结构,重视建设以农为本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中职院校要深入研究和摸索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模式,从而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并且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中所学的方案,将其所需的知识、技能融入专业培训中,并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同时也可以在非农业学科中开展农业专业课程,通过讲座、实践等方式进行农业职业文化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农村、农业的关怀和关注度,从而表现出涉农类中职院校与其他院校的区别和特色。与此同时中职院校还要加强相关农业教学资源的整合,在院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将生产经验融入教学课程之中,同时通过实践资源,生产实际案例等资源将教学资源丰富。

(二) 牢牢占领涉农专业课程教学主战场

中职院校中涉农类专业人才目标为培养具有现代化农业生产观念、技能和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也是为我国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人才来源。涉农专业的知识来源主要通过学校的系统性培育课程,因此,涉农专业教学是培训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主战场,因此,要牢牢占领并发挥相应作用。从事涉农类专业的教师,应该对当今时代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做出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而调整教学方案,将其能够融入教学环节中,能够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和任务,推动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有针对性、高准确性的人才培养,在对接生产过程中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和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融入其中,以提高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效果。

四、 总结

总而言之,在我国农业经济转型和发展中,需要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其中,而中职院校涉农专业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来源,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中坚力量。因此,中职院校应尽量整合各类资源,通过架设和完善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从而能够以科技带动研究,提升学生实践水平和工作能力,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手段提升办学质量和技术手段,为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新方法、新手段,进而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职业农民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晓红,杨秀益.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贵州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6(3):18-25.

[2]史雪霏.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3]周玲秀.涉农专业高职生事农职业意向调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4]倪慎军,王群生,王留标.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涉农专业需求调查[J].农民科技培训,2011(7):6-8.

[5]陈士海,田玉斌.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1(11):12-14.

作者简介:

田忠明,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田忠明

中职院校农学论文 篇3:

构建农职院校教育与科技服务一体化体系的思考

摘要:构筑我国农职院校教育与科技服务一体化工作体系,对完善我国农职教育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教育与科技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这个体系的基本建设构想,阐述了其优势和实现的可行性。

关键词:农职院校;科技服务;一体化;农业教育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保证13亿人口粮食安全,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构筑和完善有质量的农业教育与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农业发展就要特别解决好中高等农职教育发展问题。当前,全国农业教育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突出表现为招生难、办学难、就业难。由于办学困难,相当一部分农职院校转型或消亡,农职院校形成一股改校名、改系(学院)名、改涉农专业名,压缩涉农专业招生或撤销涉农专业,向非农方向办学发展的局面。维护、延续及利用好现有农业教育资源已成为了当务之急。

“农科教结合”解决农职院校发展和科教兴农问题

“农科教结合”是国内外解决农职院校发展和科教兴农问题的基本策略与成功模式。发达国家通常都是采用农业教育与科技推广工作一体化体系。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通过给每个农业教师指定不同的教学、科研和推广职责来实现教育、研究和推广的紧密结合。美国则由农业部出面协调,以各州农业院校为主体,实行农业与科技、教育的结合。1995年通过《哈奇法》修正案,对农业院校要求建立农业试验站和推广站,建立以农学院为核心的“农科教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组织模式,并对学校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经费问题都作了规定。

杨凌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杨凌10家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合并组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开展农技培训5万期,培训农民400万人次,受益农民100万人次;推广农牧新品种40多个、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00多项,产生社会经济效益240多亿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形成了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专家大院型、科技包村型、企业带动型五种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学校初创时“服务社会”的理念已传承发展成为今天的“科研强校”办学特色。如今,“杨凌”已成为世界农业领域的知名品牌,在其中,农业院校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坚持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相结合办学理念是一条重要启示和经验。

农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想

长期以来,我国农职院校在贯彻“农科教结合”方面,一直没有形成合理的机制,没有找到有效措施。原因是一直没有解决好如何具体结合的问题。

科教一体化体系模式构想及其核心内容借鉴国外模式和国内经验,建立我国农职院校农业教育与科技服务一体化工作体系(以下简称科教一体化体系),基本构想是:政府主导,以农业教育架构为依托,把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纳入农职院校工作中,科学定位,合理分工,突出优势,“坚持一个根本方向,两项职能结合,构筑一套体系”,即以服务“三农”为根本方向,农业教育与科技服务两项职能结合,构筑并完善我国统一的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农业院校要坚持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方向;不同层次农职教育应有不同定位,承担相应层次水平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服务功能;以农职院校为依托,建立面向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推广机制。各级各类农业院校在科教一体化体系中的办学定位与服务功能如表1。

科教一体化体系中不同层次农职院校的服务功能定位在科教一体化体系中不同层次农职院校的服务功能主要定位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农业高等本科院校原有功能基本不变,负责培养农业高科技研究型人才,开展农业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策划重大农技项目研究、推广工作。

2.增强农业专科学校(包括独立设置的农业高职)科技服务功能。坚持学历教育为主,开展农业继续教育,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后备人才;强化服务“三农”功能,在农业科技服务方面,策划实施服务区域内农业重点推广项目,开展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研究。本层次学校一般由省级部门设立并管理,数量较少,应建设成为省域范围内(或服务区域内)农业技术服务的依托和领军。非独立设置的涉农高职院校,一般是由包括农业中专在内的若干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多为地市级政府设立,还应承担起相应农业中专的功能和任务。

3.把农业中专(包括涉农高职)学校办成科技服务体系的“二传手”,主要承担高一层次农业推广部门项目和服务区域科技服务任务,通过培训向基层工作者进行转递工作。农业教育功能方面:建成县乡级农业技术人员补偿教育、定期培训中心,摒弃单一学历教育,主要面向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农中教师、基层农业骨干和管理者,定期开展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新项目推广培训,充实和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及经营管理水平;在农业科技服务方面,成为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业新项目、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培训中心,利用学校实验场地和技术资源,承担所属区域农业新项目筛选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

4.把普通农业中学办成县乡科技服务与推广中心。一是面向村级技术员、普通农民开展科技服务和短期培训;二是为县乡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农业科技实验、示范、推广培训提供场地。融专业教师与县乡科技推广人员为一体,实行统一管理,双重身份,一岗双责,培训时是教员,技术推广过程中是技术员。平时参与农业中学培训,还要坚持进村入户培训和服务。利用农业中学实验场地进行先进农技推广项目实验示范,为农民学习推广提供模板。

5.普及建立村级农民培训学校,无偿开展农村科技培训和文化宣传教育,是农民最乐于接受的农业教育方式。利用当前农村学校撤并调整后剩余的校产、师资资源,普及建立村级农民培训学校,既有利于减少教育资源流失和浪费,又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一举多得。

科教一体化体系的主要功能特点一是农职教育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统筹进行,科教兴农工作一体化;二是农职教育形式多样化,学历教育与各种培训相结合,职教与成教贯通;三是服务对象面向全部农村、农业人口,兼顾适龄人口与其他所有农业人群;四是不同层次院校承担相应职能,分工明确,有的放矢。

实现科教一体化体系构想的现实意义

任何教育都需要评估和评价其实施效果,而农业教育的实效性并不单纯体现教育评价的内容,更深刻而重大的意义在于其社会、经济效益。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科教结合”科教一体化体系,实现了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两个体系在组织机构、人员队伍、财产设备、职责任务、工作目标等多方面统一,无论组织形式还是服务内容,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农科教结合”。

极大地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水平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事业不尽如人意:一是为了减轻县乡财政困难,造成农业技术推广链条在县乡层面几乎中断;二是农技人员缺少工作平台,由于农业集体生产组织基本解体和缺失,先进生产项目引进、实验、示范没有场地,科学研究缺少仪器设备,推广培训缺乏场所。科教一体化体系,可以有效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同时,各级农业教育机构服务“三农”工作,由间接人才培养服务到直接提供技术支持、零距离服务,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服务面扩大,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效率提高。

农职教育功能得到完善和发挥科教一体化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村人口对农业教育的需求。短期培训形式,最符合急需技术的广大农业生产者的要求;建立基层农技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和体系,使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充分享有继续教育的机会,对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农村科技服务工作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保持适度规模的学历教育(包括成人继续教育),可以充分满足少数有志于农业产业和农村发展的适龄人口和职业人群(成人技术骨干、涉农职业人群)求学深造的要求,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职院校发展和科教兴农体系建设“模糊不同教育层次的教育功能,混淆不同教育层次的教育内容,将会制约处于改革中的职业教育的创新。”“农村职业学校清楚自己的类型与层次并作好办学定位,是为自己钦定身份、彰显职能、找准生存空间的前提”。科教一体化体系为农职院校发展找准了定位、明确了方向、拓展空间,对农职教育发展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推进和保障我国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的制度化建设和长远发展。

科教一体化体系构想的现实可行性

中等农业教育转型后的农业人才市场问题以家庭为主要生产经营单位的农村生产方式,不需要大量农业专门人才经营,因为生产规模小,一是经济上不划算,二是对农业技术人才而言难有用武之地。因此,适当压缩各级农业学历教育是现实合理的。农业技术简便易学,具备基础教育文化水平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就能掌握。村级农业技术员,一般可经过短期培训或中专教育解决。农业高职教育以培养县乡技术骨干为目标,其目前培养规模已绰绰有余。

科教一体化体系经济视角分析实施科教一体化,人员不需增加,设备设施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投入,原有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和农业教育办学投入综合使用,人员经费可维持基本不变或略有增加,这样业务经费的使用效益会大大增强,从而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资源配置合理我国目前的农业教育体系,一般都是按行政管理层次建立的。基本是一般每一个省设有一所农业大学和1~2所专科学校(含农业高职),每个地级行政区域设有一所农业中专学校(或涉农高职),县级设农业中学,多数乡村设初级农业教育机构。这种依托农业教育资源构建科教一体化体系,层次清晰,规模适度,结构完善,呈现合理的金字塔结构。

普及建立村级农民培训学校切实可行普及建立村级农民培训学校,关键不是硬件投入。培训场所可利用农村现有文化业校(文化中心)、小学校,或利用农村学校撤并调整后剩余校舍得到解决,培训人员可在农村学校调整后富余的教师中选拔,教师的技术可通过农业中专培训解决。农业问题关键是要政府重视,要有专门机构负责并组织实施。健全的农业教育体系是国家可持续发展、长治久安的保证。“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和谐、均衡、健康发展的国家无一不是依靠健全的农业教育体系来完成”。

参考文献:

[1]姜卫良.对农业职业教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3,(01).

[2]王振如.在全国农业职业教育2007年学术年会上的工作报告[EB/OL].http://www.avedu.org/page/nzjgz/nzjgz221.htm,2008-

7-20.

[3]袁嗣良.中国农业教育、研究与推广——现状与前景[EB/OL].http://www.nmjyzx.com/news/ReadNews.asp?newsid=400,

2008—10—5.

[4]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光强:杨凌的明天更美好[EB/OL].http://www.sxradio.com.cn/col301/col302/article.htm1?id=59648,

2008-10-9.

[5]王慧生.速成性农业科技培训的形式与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6]李水山.新时期我国农民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J].职教论坛,2006,(4)月综合版.

[7]王书芝,张士辉.河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5,(2).

[8]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作者简介:

周春祥(1961—),男,河北固安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教育。

作者:周春祥

上一篇:民机概念设计论文下一篇:建设工程统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