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研究的热点主要围绕两大主线和六大领域展开。两大主线为:高校特色发展的目标管理与分类治理研究、高校特色发展的绩效管理与要素治理研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论文 篇1:

浅析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 要】本文以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为切入点,提出应当在遵循高等教育普遍规律的前提下,结合民办本科院校的特征,以彰显民办本科院校管理理念为原则,构建适应地方和学校发展的教学理念,形成多层次动态性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    教学    运行机制

民办本科院校作为我国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与管理一直相对滞后,本文深入研究了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的特点与内容,积极探索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本文主要对民办本科院校和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两个基础概念进行界定。民办本科院校,是相对于教育部直属的高等本科院校而言的,指的是省属高等本科院校,也包括省属普通大学下设的二级本科学院。

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学校教育管理系统中的主要部分,与教学管理环境、教学管理规律等密切相关,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某种教育管理思想指导和影响下,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机构,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使用,科学规范地安排教学活动,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教学管理运营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决策机制、组织机制和调控机制。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教学管理很不健全,存在许多问题。

(一)决策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的民办本科院校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二,民办本科院校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许多民办本科院校没有认识到人性教育的重要性,缺乏管理的人性化;同时,许多民办本科院校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第三,民办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造成教学资源的短缺,影响了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效果。第四,民办本科院校缺乏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许多民办本科院校存在教学计划的不确定性,大多是照搬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缺乏自身的特色。

(二)组织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行政主导型的教学管理意识阻碍了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都是行政主导型的,常常由于行政权力过分介入而影响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具体表现为决策的不科学和办事效率低下等特征。其次,民办本科院校大多缺少灵活性,由于它们不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也没有认识到人性管理的重要性,影响了学校的管理效果。最后,民主思想的缺乏也阻碍了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在当今的民办本科院校之中,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无法有效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严重影响了民办本科院校的长期发展。

(三)调控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成为支配教学运行的核心和主体,而处于一线的师生则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应当注重评价目标的奖惩性,从而有效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施策略

具体而言,应当包括以下几项策略:

(一)注重地方化与学术性的结合,构建有效的决策机制

在进行决策活动时,应当注重地方化和学术性的结合,在注重学术性提升的同时,还应当强化其地方特色。在教学管理中,决策机制由决策系统和计划系统构成。决策系统在校长领导下由学院行政领导、专业带头人为核心成员,它负责对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管理和运行的规章制度进行制定及对目标的选择,负责学校教学运行机制的综合调控,并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组织实施教学管理活动,促进各方面充分发挥潜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注重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构建有效的组织机制

在组织机制层面,民办本科院校应当更加注重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结合,积极建立学校、学院和科室的多层级管理机制,强化学院管理与教学管理。同时,应当结合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将学校的管理重心下移,提高各教学单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基于民办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在进行组织机制构建的时候,应当强调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结合,充分展现艺术的创新性。

(三)注重全面性与协调性的结合,构建有效的调控机制

在进行调控机制构建的时候,应当注重全面性与协调性的配合,应当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制定相应的办学目标、培养计划和教学模式,并进行定期评价,形成全方位的质量评价体系。它主要由校、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处级干部听课制度、教学意见箱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组成。校、院(系)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调控。同时,结合处级干部听课和教学意见箱等制度,积极向学校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从而保障学校的教学工作。

四、结语

本文以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为立足点,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出发点,积极构建了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以期更好地为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指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戈.地方艺术院校办学发展的策略[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1).

[2]刘振华,郑艺.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打造艺院办学特色——吉林艺术学院近年来教学管理改革回顾[J].现代教育科学,2008(5).

作者:薛林

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论文 篇2:

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摘 要]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研究的热点主要围绕两大主线和六大领域展开。两大主线为:高校特色发展的目标管理与分类治理研究、高校特色发展的绩效管理与要素治理研究。六大领域包括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及其发展策略研究、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定位与策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视域下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办学定位研究、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内涵发展研究、高校特色发展的路径研究。未来,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的研究还需要在分类体系、关系研究、研究方法与视角等方面不断充实与加强。

[关键词]高校;特色发展;研究热点;共词可视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张,高校发展的同质化倾向愈发严重,高校特色发展研究应时而生,成为近18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通过运用计量学、图形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可分析高校特色发展相关文献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在实践层面,有利于指导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创建中国特色;在理论层面,有利于挖掘高校特色发展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质量提升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从而拓宽高校特色发展的研究空间。

1 资料来源与研究进程

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的期刊总库,采用高级检索,将期刊年限设定为“2000~2017年”,指定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以主题为检索条件,设定“高校”并含“特色发展”、“高校特色”并含“发展”为检索内容,共获得相关文献924篇。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筛除学校宣传性质的短讯、期刊的征稿信息、人物专访类的非学术性论文以及内容重复的论文,共导出737篇CNKI格式的数据库文献[1],将导出的有效文献保存为ANSI格式的txt文本。

研究过程主要使用书目共现分析软件Bicomb与统计分析软件SPSS21.0。(1)在Bicomb中建立一个新项目并命名,将其格式类型选定为“CNKI.中文.”;(2)将ANSI格式的txt文本导入到“选择目录”中提取并进行关键词的统计;(3)抽取词频≧7的45个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4)导出高频关键词的词篇矩阵,再将其导入SPSS中进行系统聚类,得到关键词的相似矩阵与聚类树图;(5)将相似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再将相异矩阵导入SPSS软件中进行多维尺度分析,从而绘制出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2]。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要素,亦是其核心观点的凝练。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可以代表其在该研究领域获得关注度的多少,由此高频关键词通常被用来确定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统计,共得到1 827个关键词。根据齐普夫词频分布定律、高低频词临界值公式以及同频词词频估算法,可确定高频关键词阈值为7,最终得到高频关键词共45个[3]。其排序结果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45个高频关键词总呈现频次为874次,占关键词出现总频次的27.3%。通过前45位的关键词排序,初步了解到18年来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研究领域的集中热点。其中,前8位关键词频次均大于26,依次为地方高校(95)、特色發展(94)、高校(77)、人才培养(50)、办学特色(45)、高等教育(35)、特色(32)、民办高校(26),其余37个关键词出现频次均大于或等于7。这一结果直观地表明,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研究多围绕地方高校、特色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办学特色等方面的主题。高频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分析还很难发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通过关键词共现技术来挖掘高频关键词间隐藏的重要信息。

2.2 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及分析

高频关键词的Ochiai系数相异分析的基本原理是,相异矩阵中的数字表明数据间的相异性,其数值越接近1,表明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似度越小;数值越接近0,则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小、相似度越大。将上述45个高频关键词生成的词篇矩阵导入SPSS,选取Ochiai系数将词篇矩阵先转化为一个45*45的相似矩阵,再将相似矩阵采用(1—相似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各关键词与特色发展由远及近的距离排序依次为:办学特色(0.985)、高等教育(0.965)、人才培养(0.956)、民办高校(0.879)、高校(0.859)、地方高校(0.820)。这说明人们在谈论特色发展时,常将“特色发展”与“地方高校”“高校”“民办高校”结合起来论述。同时,对表中的系数大小进一步分析可发现,“地方高校”与“办学特色”“特色”经常呈现在一起;“高等教育”与“发展战略”较多地呈现在一起。这表明,在高校特色发展的研究成果中,学术界经常考虑“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民办高校特色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等问题。

2.3 高频关键词聚类图及其分析

聚类结果能够反映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可以进一步呈现高校特色发展的研究热点。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原理说明,关键词越相似,它们的聚团连线距离越近[4]。表2的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导入SPSS中得到的聚类结果见图1。根据图1显示的聚团连线距离的远近,可以直观地看出高校特色发展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聚为6类,依次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及其发展策略研究(种类1)、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定位与策略研究(种类2)、人才培养模式视域下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种类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办学定位研究(种类4)、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内涵发展研究(种类5)及高校特色发展的路径研究(种类6)。

种类1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及其发展战略研究,包括对策、问题、特色发展、路径、办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等关键词。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及发展战略的研究集中在管理学视角下的办学特色内涵、发展中的问题、创建内容与发展路径等的探讨。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独特的办学特征[5],包含了办学特色与教育内外部规律的关系,与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与高校内外部治理结构联系紧密。办学特色具有独特性、稳定性、优质性、影响性、发展性与社会性。从哲学层面可将其内容分为3个层次:办学理念与思想的特色、行为方式的特色以及物质环境建设的特色[6]。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成立较晚,多由专科升级为本科,或是几所学校合并而来,在本科层次高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培育办学特色是新建本科院校参与竞争的前提与关键,也是其立校之本[7]。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既遭遇文化导向迷失、制度保障不力、资源不足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缓的困境,还存在办学“趋同”、迎评等问题。要实现特色发展的办学目标,新建本科院校应在应用性和地方性两方面培育文化个性、扎实推进制度建设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8]。办学特色的创建内容具体包括5方面:确立办学理念特色,更新教育质量观念;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凸显学科专业特色;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校特色文化[9]。事实上,创建内容与特色培育要素存在对应的关系。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培育需从顶层设计和实践操作两维度着手,要充分发挥创新、开放办学理念的引领作用,重视大学章程、特色管理体制机制及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发展特色且优势的学科专业、坚持把培养特色人才作为中心任务,并努力营造区域特色校园文化[10]。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战略与办学特色的创建内容、培育要素存在交叉关系,包括办学理念的凝练,特色学科、校园文化的培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构建及办学定位的确立等。借助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分析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全方位竞争,可知集中差异化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的战略选择,其中培养本科职业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集中差异化战略的可行路径[11]。

种类2为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定位与策略研究,包括特色、发展、定位、策略、独立学院等关键词。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独立学院只有找准方向、科学定位,才能形成办学特色,打造优质品牌。因此,科学准确的定位事关独立学院的成败。独立学院本科的整体目标定位是教学应用型,培养目标定位是向社会输送高应用型人才,学科专业定位是构筑优势学科与学科群。此外,还有特色品牌定位、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定位、办学规模要适量的定位[12]。构建特色发展模式是独立学院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独立学院应结合地域特点,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拓宽教师来源,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分层次进行人才培养,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突出实践环节[13]。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方向要突出优势专业培育的“应用性”与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因此还需加强应用型实践平台建设,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内部长效机制建设[14],并利用管理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美誉度,形成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15]。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在“应用性”与“应用型”的抉择中,独立学院特色发展应着重人才培养,立足于教学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努力为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16]。独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思维、准确定位与因校制宜,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规格、内容与过程4个方面[17]。

种类3为人才培养模式视域下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与民办高校这3个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在重新配置教育资源、解决高等教育供给不足、助推高等教育发展的层面上意义重大。特色是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灵魂[18]。我国民办高校目前多处于高职高专层次,培养人才基本是其唯一职能,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因此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密切。由于恶性的生源竞争、薄弱的师资力量、学校规划急功近利等原因造成民办院校模仿性与盲目性趋同现象。消除民办高校的不合理趋同应以品牌专业建设为突破口,以培养毕业生的可雇佣性为理念,以“双师型”教师梯队为保障[19]。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体制改革愈加深入,大众化、市场化趋势愈加明显,民办高校的发展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新时期民办高校构建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包括定位战略、差异化战略、制度创新战略等。其中,差异化战略适用于民办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其建设需基于市场需求,服务学生就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需强调实践性、可选性和灵活性,理论课教学应适度、够用,实践课应贯穿于理论教学中[20]。北京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能够紧跟市场,其独创性专业、“冷门”专业、名称雷同却有特色的专业构成了专业主体,但在專业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盲目扩大专业数量、专业口径不清晰;专业结构集群化、分散化;专业设置重复等问题[21]。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常以完善的法律、管理与监督体制保障特色与质量。菲律宾私立高等教育在整合教育资源、创办特色专业方面启示我国民办高校要从横向拓展外延、从纵向深化内涵,突出各个专业的特色[22]。

种类4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办学定位研究,包括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等关键词。许多研究者将办学定位视为转型发展的起点与关键环节,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办学定位的研究分别涉及省属地方高校、地方普通高校、地方院校、独立学院及新建本科院校等主体,各主体的办学定位可概括为地方性、服务型、应用性及应用型等关键词,其中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论述较详细。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着“求高、求大、求全、求新”、办学定位不准的问题,主要受用人单位和整个社会对高学历的偏好、对职业教育评价失允的影响[23]。“求高”“求新”对应着社会责任模糊,“求大”“求全”对应着专业性不足,由此,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发在于明确“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24]。具体而言,省属地方高校应结合生态位理论与大学分类的需要进行科学定位,使办学职能服务于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即办学层次定位为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与科学研究均定位为应用技术型[25]。地方普通高校的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大,应以地方性为基础,坚持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26]。在地方性、应用型之外,地方院校还需坚持服务型的办学定位原则,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制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27]。独立学院的转型也以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为理性选择,且以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明确培养应用复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28]。有学者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应尽早明确的各种办学定位做出总结,即目标定位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类型定位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性质定位为应用技术型;办学层次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专业硕士为辅;服务面向定位有三个,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技术积累与创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科学研究定位为服务地方、应用性;学科专业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29]。在地方性、应用型、服务型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应加强内涵建设,围绕“校地互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主线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30]。

种类5为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内涵发展研究,包括内涵发展、科学发展观、高校图书馆等关键词。高校的内涵发展就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运行规律和内在逻辑,贯彻“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讲求效益”的方针,以教学质量、科研实力的提升为依托,为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形成良好的办学效益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31]。高校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与转型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与外延发展之间有实质性的差异。外延式发展注重规模的扩张,内涵式发展则强调质量与效益的提升。内涵发展是国家政策、社会公众的要求,亦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32]。过度的社会控制、路径依赖、评价标准单一、资源分散与隔离等都制约了高校的内涵发展。因此,要推进高校管理自主、实现高校改革创新、建构多元的评价标准并重建高校各层面的合作[33]。在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应科学定位,注重内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发教师潜力;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发展特色专业;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强资源整合与硬件建设;加强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建设[34]。在资源整合方面,高校还应发挥科技、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协同作用,建立有助于教学、科研资源整合与分配的协同机制,为提升科技工作水平打造教学、科研团队和平台[35]。在特色专业发展方面,可发挥校内专业评估明确深化改革方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不断改进专业建设以实现内涵发展[36]。

种类6为高校特色发展的路径研究,包括校园文化、学科特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地方经济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基本涵盖了学者们常论述的特色发展路径。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高校特色发展的路径研究主要针对以特色保生存促发展的地方高校与行业高校等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校特色发展路径的研究集中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特色化发展两方面。地方高校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需在重建理念、重塑目标、优化过程、管理评价制度、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创建[37],具体还需参照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经济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再结合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调整人才培养的类型、数量与结构[38]。除去以区域经济为导向,高校还要坚持文化引领原则,结合区域文化特点与资源明确办学理念、建设大学文化个性,依托特色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人才培养特色[39]。此外,高校要树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以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去适应社会发展对多规格、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评价手段、教学管理体系上需融入高校自身的发展特色,形成有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40]。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目标T(Target)→措施M(measures)→结果R(Result)的特色发展路径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首位目标,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是主要战略措施[41]。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并举、以学科建设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分别是行业院校特色保持与弘扬的路径[42]。高校本科专业的特色化发展目前存在着专业结构设置趋同、培养模式单一学术化取向、办学自主权缺乏等问题。高校本科专业特色发展的路径包括深化专业结构调整,形成应用型和学术型双元结构格局;凸显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扩大高校办专业的自主权,推进管办评分离[43]。

2.4 高校特色发展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及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寻高频关键词之间隐藏的重要信息,绘制出了高校特色发展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见图2)。从我国近18年高校特色发展研究热点的分布可以看出:热点1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及其发展策略研究还有待探索;热点2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定位与策略研究较集中,系统化程度高;热点3中,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专业建设研究较多,但对民办高校这一主体其他方面的关注不够;热点4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办学定位研究深受学界重视;热点5中,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特色资源建设较多,但内涵发展的研究较少;热点6中,高校特色发展的路径研究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与专业特色等方面已经有系统研究,而在服务地方经济、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待充实。

根据战略坐标图的解读原则[44],图2以更直觀的形式证实了基于图1划分的6个具体研究领域的结果是可靠的,还进一步呈现了高校特色发展的热点研究主要围绕高校特色发展的目标管理与分类治理研究(左右分)、高校特色发展的绩效管理与要素治理研究(上下分)这两大主线展开。具体来看,高校特色发展的目标管理研究(左边部分)包括内涵发展、发展战略、优势(特色)学科、教育质量等热点;高校特色发展的分类治理研究(右边部分)包括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民办高校等热点;高校特色发展的绩效管理研究(上边部分)包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高校特色发展的要素治理研究(下边部分)包括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学科建设、核心竞争力等热点。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聚类树状图和知识图谱的进一步归纳分析,可发现未来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研究还需要在建立中国特色高校分类体系、高校特色发展与内涵式发展关系、实证研究方法与多学科视角等方面不断加强,从而不断丰富和深化高校特色发展研究,以期在实质上影响高等特色发展的实践话语的构建和诠释。

1) 亟需构建明确的中国特色高校分类体系。美国历史上出现的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与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均是在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原有的系统平衡被打破、学校间发展趋同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们有力地促进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由此可知,高校分类是规模扩展后系统重建秩序的内在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发展的关键期,高校类型多样,亟需建立明确的高校分类体系,从而厘清不同类型高校的职责和使命。在我国特色发展的文献中,对各类高校的称谓随意化并不符合分类规范。只有在分类明确的前提下,才能充实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类高校特色发展的研究内容。自双一流政策出台、第四轮评估结果公布,不同类型高校特色发展的定位与对策需求也会产生变动,亟需立足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因此,建立明确的高校特色发展分类体系尤为重要。

2) 加强高校特色化与内涵式发展的关系研究。特色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基于各个高校自身历史演进、现实状况和区域需求的必然选择。因此,特色发展与内涵发展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两者都强调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一言以蔽之,特色发展也是一种内涵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特色化发展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但目前对两主题的研究相对割裂,未能把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与质量提升三者相结合,置于同一个视域中加以探讨,且三者间关系深入的研究也未能引起学界关注。因此,应加强高校特色与内涵发展的关系研究,建立两个主题之间形式与内容的实质性联系,充实两个主题的研究,从而使特色发展研究不止步于特色发展,使特色与内涵发展的理论研究话语逻辑的构建更好地指导高校提升质量的实践。

3) 更多地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和多学科视角。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服务地方、反哺地方的意识加强。当前研究中虽也关注区域高校的特色发展,但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较少。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高校特色发展研究中定位与对策的研究多为宏观层面应然的研究,因此面对高校发展同质化倾向的现实困境,应该重视个案研究和院校研究的实务管理分析,更多在中观和微观层面聚焦具象化研究对象的现实路径选择问题。实证研究离不开量化方法的应用,通过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学者可深入了解学科评估体系中的指标,思考应如何科学设置衡量高校特色化发展状况的评估标准,反思亟需进行特色化发展的高校应如何进行改革创新等问题。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教育管理学视角,跨学科视角下的研究较少,嵌入政策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视角有利于深入研究高校特色发展的形成机制,指导特色发展的创新与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祁占勇,陈赵阳.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7( 1):53-61.

[2]祁占勇,陈鹏.中国教育法学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6( 3):79-90.

[3]祁占勇,陈鹏,张旸.中国教育政策学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J].教育研究,2016( 8):47-98.

[4]郭文斌,陈秋珠.特殊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2( 3):49-54.

[5]崔世娟,郑建存.高等院校办学特色与核心能力研究评述[J].教育与现代化,2010( 4):6-10.

[6]和飞.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高教探索,2003( 4):23-25.

[7]刘耘.培育办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的立校之本[J].中国行政管理,2009( 9):106-108.

[8]陈想平,黄斌.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问题及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 19):29-33.

[9]孙先民.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创建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10):19-21.

[10]盛正发,郭军.特色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J].高教探索,2011( 3):33-37.

[11]李福英.集中差异化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的战略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1( 19):56-58.

[12]王利艷.独立学院发展定位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6( 10):300-303.

[13]秦娟.我国独立学院特色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 4):46-48+69.

[14]徐军伟.独立学院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0( 1):20-21.

[15]刘振红,杨作东.论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J].教育与职业,2012( 10):30-31.

[16]林伟连,伍醒,许为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的反思———兼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6( 5):40-42.

[17]戴林富,游俊.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 1):75-76.

[18]高伟云.质量·特色·创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J].兰州大学学报,2004( 2):133-136.

[19]张紫薇.从“趋同现象”中反思我国民办院校办学特色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15( 12):83-87.

[20]潘喜润.竞争优势的形成: 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选择[J].江西教育科研,2007( 9):64-67.

[21]吴根洲,胡四能.关于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以北京三校为例[J].成人教育,2006( 11):71-73.

[22]李伟,田谧.菲律宾私立高等教育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2( 12):71-74.

[23]陈静.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 14):42-45.

[24]陈建国.威斯康星思想与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4( 12):46-53.

[25]寇尚乾.转型发展背景下省属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再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5( 29):25-27.

[26]杨科正,王富平.分类与定位: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以陕西省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9):21-23.

[27]盛莹,栗洪武.地方院校办学定位原则的确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171-176.

[28]沈勇.应用技术大学:独立学院转型定位的战略选择和实施路径[J].江苏高教,2013( 6):61-62.

[29]郭超.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办学定位研究[J].职教论坛,2016( 17):58-62.

[30]鞠伟.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 22):34-37.

[31]石贵舟.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下的高校内涵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6( 3):150-154.

[32]别敦荣.论高校内涵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6( 5):28-33.

[33]程永波,李雪飞.高校内涵发展的目标选择与实现途径[J].高教管理,2014( 6):39-43.

[34]朱萌纾,陶珑.论教育转型时期我国高校的内涵发展[J].教育管理,2011( 6):21-23.

[35]王志强.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工作水平[J].中国高校科技,2011( 11):4-5.

[36]郭国强.搞好校内专业评估 助推高校内涵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7( 7):44-48.

[37]黄彬,陈想平.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3( 7):41-45.

[38]牟静.地方高校特色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 9):72-74.

[39]张小芳.基于区域文化资源的地方高校特色发展路径[J].教育评论,2017( 3):26-30.

[40]王秉琦,高瑞龙.地方行业型多科性大学特色发展路径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6):11-14.

[41]李志平,张阿樱,李雪.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发展路径研究[J].学术交流,2013( 6):213-215.

[42]林建忠,李海芬.行业院校特色发展的路径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 13-14):20-24.

[43]郝军.高校本科专业特色化发展路径研究——以S大学翻译专业建设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5( 7):98-102.

[44]曹志杰,冷伏海.共词分析法用于文献隐性关联知识发现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 10):99-103.

作者:陈赵阳 祁占勇

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论文 篇3: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摘 要 青岛地区民办本科院校利用自身区位、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正确理解转型发展,明确目标定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明确专业发展思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课程改革和考评方法改革,走出了一条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新路。

关键词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转型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青岛

截至2016年底,我国高校总数2574所,包括普通本科院校965所,高职高专院校1334所,独立学院275所。965所普通本科院校中,重点本科高校112所(即“985”“211”工程高校),地方本科高校853所。这853所地方本科高校是应用型转型改革的重中之重,其中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416所,占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数量的48.8%。受制于各种因素,目前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普遍低于公办地方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探究与实践,是民办本科院校一次自我审视整顿、明确办学定位、规范健康发展的契机,既是本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又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顺利转型和发展。

青岛地区拥有青岛滨海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工学院、青岛恒星科技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等6所民办本科院校,这些学校利用自身区位、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在应用型转型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围绕和贯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明确办学定位、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应用研究、提升师资水平,在“地方性、应用型”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考察并剖析青岛地区各民办本科院校在轉型发展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可以为同类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路径借鉴。

一、正确理解转型发展,明确目标定位

应用型院校就是以需求为导向,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和产业的能力。“在公办高校占据主体地位的情况下,民办高校若要求生存、谋发展,必须把质量立校作为发展战略来抓。”[1]民办高校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取胜并持续发展,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潜能,实现从战术选择到战略规划、从外在形象设计到组织内涵建设、从同质化到差异化竞争、从人事管理到人本管理的转型。

民办本科院校的应用型转型发展是指避免传统教育的弊端,从传统教育氛围中转型发展,利用民办学校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更加突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与研究型公办高校错位发展,与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错位竞争[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青岛各民办本科院校普遍围绕“如何办好应用型大学、如何培养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等问题,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分析论证专业服务面向和培养目标。到各兄弟学校考察学习,并派出人员到国外多所应用型大学进行访问交流。促进广大干部教师增强忧患意识、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坚定改革创新的决心、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理清实现途径。

青岛滨海学院的发展目标为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培养明德、践行、善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青岛黄海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理论知识扎实、专业能力较强、身心健康,满足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社会需要,具有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青岛工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规模适度、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可持续传承的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以培养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发展目标。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的发展目标为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的既熟悉影视艺术又懂得现代科技的数字影视制作、新媒体艺术、网络艺术和动漫游戏设计制作等影视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应用型转型发展需要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来配套。青岛地区民办本科院校普遍认识到,要想让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让学校更好地具备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和产业的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一)多措并举,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青岛滨海学院认识到要想增强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为此学校出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办法》,建立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引进机制,实施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学校在海信、中集、赛轮、雷沃重工等单位建立了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实习。在教师引进、岗位晋升、职称评定等工作中,强调教师企业工作经历和职业能力要求;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咨询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聘请企业高级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使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学校出台了《青岛滨海学院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考核方案》,学校和相关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确定考核内容,共同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当年不能晋级、不能评职称。

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的做法是专业主干课程、实践课程由北京电影学院的资深教授和学历高、观念新、技能强的中青年教师主讲。北京电影学院专业成功的知名校友被聘为客座教授,海外知名影视专家会带给学生最新的影视拍摄教学实例,使学生感受最前沿的影视制作理念。打造精良的师资队伍,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家艺术名校招聘优秀毕业生作为专业师资和辅导员,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过硬、敬岗爱业、受学生欢迎的老、中、青结合的师资梯队。

(二)培养与激励并重,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青岛滨海学院以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及教学、科研、教学技术等专项培训,通过“以老带青”“以老带新”传帮带,外派交流、企业挂职、进修学习、表彰奖励等措施,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使广大教师安居乐业,努力上进,学校为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报销学费,为到企业进修、挂职锻炼的教师发放补贴。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将师资业务能力培养前移,在新教师入职前组织集中培训,其中为期一周的各教学系部业务培训,针对教案撰写、板书设计、授课方法、课件制作等方面,采取示范课试讲,集体讨论,针对性指导,教学后点评、自评、互评等方式,帮助新教师掌握教学基本环节和基本技巧,提高师德修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上岗做好准备。各部门对实验员、教辅人员、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岗位技能指导与培训,针对不同岗位对新进教师进行岗位业务与技能培训。培训前移使新教师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掌握了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具备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新教师尽快完成入职后的岗位适应和角色转变提供助力。

(三)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升教师队伍学历层次

青岛滨海学院在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面向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引进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和年轻的高级职称专业人才,扩充教师队伍,改善学科、学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

青岛黄海学院的做法是边减边增。“减”是指优化师资结构,调离部分低学历教师。《青岛黄海学院2016 年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指出,学校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较 2015 年减幅分别为13.41%和0.67%,教师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为优化师资结构,调離部分低学历教师。“增”是加大博士、高职称、其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三、明确专业发展思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民办本科院校要想在新一轮竞争中顺利突围,必须要有几个在社会上叫得响的专业。青岛地区民办本科院校普遍认识到要通过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带动学校竞争力的提高,带动学校转型发展及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对接

青岛滨海学院确立了“专业发展要与山东省、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紧密对接”的思路。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适应度、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满意度、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等组织开展专业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情况,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重点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群,控制本科专业总数,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更趋合理。

青岛黄海学院主动适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专业设置紧贴青岛地区高新技术、港口、机械、金融、物流、文化等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专业设置动态机制和预警机制。

青岛工学院明确了自身工学为主的专业发展方向,根据社会经济和行业人才需求,结合自身的培养条件开展“3+1”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青岛地区优越地理位置,通过校企合作,采用“双师制”教学管理,构建协同课程体系模块、“信息-技术-管理”的教学体系、“三层次、四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面向行业,为工业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围绕青岛市的汽车产业和母公司的汽车行业,本着“以专业上产业、以产业促专业,把专业做强、把产业做大”的发展策略,优先发展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等专业,坚持“行校对接、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实岗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探索和借鉴美国凯特林大学的“四学期制”育人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把汽车学院打造成学校的拳头二级学院。

(二)突出重点,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青岛滨海学院根据青岛地区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实际,将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作为优势特色专业进行建设。各重点专业制订了专业建设方案,先后邀请政府、企业和相关教育专家对建设方案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进一步优化了建设方案。相关专业按既定方案进行建设,学校给予重点投入和支持。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是由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盛世华侨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按新机制、新模式合作举办的全省首批、青岛首家独立学院,为突出重点、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发展专业偏向于理工科。机械工程学科(先进机电一体化制造技术方向)成为青岛市民办高校中唯一成功获批的首批市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功申报了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为重点建设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入山东省民办本科院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是全省唯一一所获此支持计划的独立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结合青岛西海岸打造影视之都的良机,突出重点,积极争取将戏剧与影视学列为青岛市重点培育学科,积极争取将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表演、摄影、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和动画6个专业列入山东省教育厅优势特色本科专业,并对这些专业加大投入,重点建设。

四、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适应国家产业升级的形势,青岛地区各民办本科院校通过加大投入、创办企业、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等方式,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青岛地区的6所民办本科院校中,青岛滨海学院、青岛黄海学院属于教育家办学的类型,青岛恒星科技学院、青岛工学院属于企业办学的类型,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属于独立学院类型。转型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青岛地区三种类型的民办本科院校在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分别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一)教育家办学类型的民办本科院校

青岛滨海学院确定了“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学产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学”在先,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创办“产”业;教师和学生在深入产业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革新;从而促进产业发展,丰富“学”的内涵,形成良性循环。“学产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是比较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形式:校办企业和专业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专业教师、实体技术人员及高管互相融合;学生在校办企业参与研发和顶岗实习。机电类专业与校办企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一体化。“学产研一体化”改革覆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学前教育等16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对象从学生延伸到专业教师,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渠道;培养内容从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实习教学拓展到学生专长的培养。机电工程学院与青岛滨大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机械加工中心”,学生可在中心完成车、铣、刨、磨、钻、钳等工艺实习以及维修装配、创新设计、制作等工作;与青岛滨大材料工程有限公司共建“焊接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中心设有50个焊接作业间,可同时接纳100名学生进行焊接实习。通过改革,学生可以在校内参加真实环境下的实践训练,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得到提高,校企合作育人取得实际成效。引企入校,为学生实习实训搭建平台。除了校办企业,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共入驻在孵创业团队37个,注册企业27家,注册资本总额3689万元。基地企业吸纳实训学生600余人,创业带动就业100余人,实习项目主要集中在网络科技、信息科技、机电设备、文化传媒、新型建材、建筑设计、智能系统开发等领域。随着基地的发展和入驻企业的成长,基地吸纳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企业办学类型的民办本科院校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紧密结合母公司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热点,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母公司青岛恒星集团有限公司是致力于车载智能仪器、仪表的科研、制造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优先发展汽车、机电等专业,积极与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合作承办青岛市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借助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还结合自身靠近海边滩涂盐碱地的区位特点,根据“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产学研协同的形式,于2017年7月与青岛海水稻发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袁隆平院士担任首席教授的“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海水稻学院”。学校努力把海水稻专业打造成为特色品牌专业,把“海水稻学院”建设成为海水稻专业人才的“集聚区”和新工科范式的“试验田”“示范田”, 学校的健康、物流、信息、电商、旅游、商学等学院都结合专业特点依托这个项目进行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独立学院类型的民办本科院校

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将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光投向了当地。所在地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是我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新区以凤凰岛影视文化产业项目为龙头,精心培育了凤凰岛影视传媒基地,先后引进艺术名校办学,承办各种影视表演颁奖典礼,以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打造的“东方影都”为龙头的多家影视产业基地也抢滩跟进,着力打造“影视之城”文化品牌,积极争取为学生提供专业社会实践便利条件。鉴于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实施产学研发展战略,创办校办企业凤凰岛影视动漫创意城,主要依托北京电影学院的人才资源、市场资源与国际著名的3D电影制作公司,主要承担现代创意媒体学院的3D动漫产业项目,既是产学研一体化、现代影视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实习实训基地,还是青岛文化产业、服务外包业的重点建设项目。学生全程参与,专业技能得到充分锻炼。

五、推进课程改革和考评方法改革

学校转型发展及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有优质特色专业的带动;优质特色专业水平的提高,依赖于一门门优质课程的支撑;对于课程教学效果,要用合理的考评方式来检验反向推动课程改革。青岛地区民办本科院校普遍认识到,把教学做扎实了才有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教学服务型”[3]大学是其本分。

青岛滨海学院的做法是优化课程体系、明确本科课程标准、推进考评方法改革。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学校确定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包括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平台+模块”的设计思路,便于建立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模块为知识、能力、素质的子集,便于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思路上,更加强调专业性与行业性,更加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体现“本科底蕴+应用特征+个人专长”的人才特征。在教学内容上,通过课程模块,明确课程的目标指向,在模块内部强调内容的综合,强调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将学校实施多年而又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和公共技能训练纳入课程体系。二是制订本科课程标准。学校针对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确定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制订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订是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点解决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实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双重提升。三是积极推进考评方法改革,全面推进以能力为主的考核方法。学校实行课程考核的“双卷”制。“卷一”由独立第三方出题,考核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卷二”鼓励任课教师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自行设计考核形式自行出题。通过考评方法的改革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而且提高了教师教学自主权,促进了教学方法改革,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青岛黄海学院的课程改革与国家“双创”精神相结合,与“知行合一”的校训相结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就业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走出了一条新路。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教研室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普及型的创新创业必修通识课,也针对性地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选修课,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则提出了以赛代课的新思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代替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了解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领会课程精髓。

参 考 文 献

[1]陈文联,任丽娟.新常态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及改革着力点[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1-6.

[2]王淑贤,刘星.试论民办高校的错位竞争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2):28-30.

[3]徐绪卿,浅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若干问题——兼论地方院校和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J].教育研究,2012(2):84-88.

On Ways for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in Privat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Qingdao Region

Guo Peichao, Liu Lianxin, Feng Zhijie

Key words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pplied talent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Qingdao

Author Guo Peichao, lecturer of Qindao Binhai College (Qingdao 266555); Liu Lianxi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Qindao Binhai College; Feng Zhijie, Qindao Binhai College

作者簡介

郭沛超(1977- ),男,青岛滨海学院外国语国际合作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青岛,266555);刘连新(1968- ),男,青岛滨海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冯志杰,青岛滨海学院

作者:郭沛超 刘连新 冯志杰

上一篇:企业债券筹资风险分析论文下一篇: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