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网络技术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也在逐渐实现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目标,这就需要持续的引进和补充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才。在我国社会经济和信息化技术持续更迭发展的影响下,各类企事业单位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作为基础进行人才招聘已经成为人才补充的必然技术手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办高职院校网络技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办高职院校网络技术论文 篇1:

信息共享空间在高职院校的研究视角与实践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视角;实践模式

摘要:文章以2005—2015年国内公开发表的高职院校IC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论文的计量分析,介绍了高职院校IC的研究状况,并进一步论述了高职院校IC论文的研究视角和处于初级阶段的实践模式。

1背景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一种创新模式,也是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和IT技能,促进学习、研究、交流与协作的新型实体空间与虚拟环境[1]。2005年,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国家图书馆学刊》杂志上发表了《开放获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一文,首次将“信息共享空间”这一概念介绍到国内。是年,同济大学图书馆邬宁芬在《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11期上发表了《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一文,这是中国内地学者第一次把信息共享空间与高校图书馆联系在一起。至此,国内高校图书馆界开始引入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理念,开展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4年全国共发表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学术论文893篇[2]。为了解高职院校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状况,笔者于2016年1月16日,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高职院校信息共享空间”“高职院校IC”“高职院校学习共享空间”为检索词,剔除不相关论文后,统计出2005—2015年十年间关于高职院校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的论文共计26篇。笔者对这些论文进行研究,以期对未来高职院校信息共享空间(以下简称“IC”)的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

2高职院校IC论文的计量分析

2.1论文发表时间分析

论文发表时间分布状况反映出IC被引入高职院校图书馆以来的研究状况和动态变化。十年来,我国高职院校IC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和年份分布见表1。

2.2论文发表期刊分析

26篇高职院校IC论文分布在三类期刊上,分别是图书情报专业期刊、大学学报及其他期刊,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3高职院校IC论文的研究视角

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将高职院校IC研究论文同一主题超过3篇以上的作为一个视角来分析,分析显示,高职院校IC论文的研究视角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见表3)。

表32005—2015年高职院校IC论文的研究视角、主题与论文数量分布

序号研究视角热点主题论文

数量

(篇)1高职院校IC基本理论包括概念、构成、特点、建设可行性和策略原则82高职院校IC特色构建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3高职院校IC案例研究高职图书馆IC个案研究54高职院校IC服务研究服务理念、服务转型33.1高职院校IC基本理论研究

如前所述,IC自2005年引入国内以来,在国内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但直到2009年9月才有第一篇有关高职院校IC的论文发表,即季亚文的《高职院校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探析》。之后,围绕高职院校IC的基本理论研究共计有8篇论文,分别是时金碧的《高职图书馆IC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赵苹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主题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策略探讨》等。在这8篇论文中,只有赵苹的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河北科技图苑》,该文介绍了主题学习共享空间的内涵和特征,比较深入地从实体环境、虚拟环境和支持环境三个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主题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策略[5]。

安娜:信息共享空间在高职院校的研究视角与实践模式3.2高职院校IC特色构建研究

此类文章主要发表在2013—2014年,共有4篇,分别是吴赛娥的《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与服务》,林开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李明的《基于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论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陈平华、周万德、程慧玲的《基于工学结合服务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论文虽不多,但却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①紧紧围绕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开展研究。这也是高职院校IC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特色成果。②论文大多发表在专业期刊上。4篇论文中有3篇发表在图书情报专业期刊,其中2篇发表在《图书馆研究》,1篇发表在《大学图书情报学刊》。③课题论文多。有2篇论文是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其中陈平华等撰写的论文系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以及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吴赛娥撰写的论文是2011年广东省图书馆科研课题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④作者多集中在职业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论文作者多处于长三角、珠三角等职业教育发达地区。

3.3高职院校IC个案研究

本批26篇论文中,部分作者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所在学校IC建设实际开展研究,发表案例论文共计5篇,涉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民办学校。谢瑶撰写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现状与思考——以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通过对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IC建设现状和服务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具有IC建设的图书馆有2家,具有IC相关服务的图书馆有28家。数据表明,目前信息共享空间在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建设比例很低。其原因是IC意识淡薄、经费不足、人才队伍水平不高,并提出面向学科化服务、就业服务构建IC和基于图书馆文化构建IC的对策[6]。

3.4高职院校IC服务研究

IC是高校图书馆为适应教学、科研和读者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服务形式,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形式,因此,加强IC服务研究成为必然。姚彤在《职业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理念探索》中提出要“利用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平台,实现‘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方式,使实体馆藏与数字资源、馆内阅读与馆外借阅、读者阅读与咨询服务、阅读学习与休闲娱乐、个人学习与群体交流共存于一个开放、共享和互动的信息空间,极大地吸引师生到馆,使得职业院校图书馆效益得以立现。”[7]安娜撰写了《信息共享空间与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转型》,文中提出“为适应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在服务主體、服务职能、服务内容和服务空间等方面转型发展,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8]

4高职院校IC的实践模式

自从IC理念引入我国高校以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等高校图书馆相继开展了IC服务。从上述研究来看,高职院校对IC认识不足、研究滞后,其建设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结合高职院校IC建设整体情况来看,其实践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4.1学科化服务IC模式

学科化服务是以学科为基础,以学科馆员为核心,针对用户专业及学科体系,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展开的介于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之间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特藏文化空间”就是比较典型的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该服务模式突出专题特色,依据学院的学科特色与顺德的地方产业结构以及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基础来确定特藏方向,为教学研究人员及学生提供专业、行业信息。学科馆员与专业负责人之间联系密切,学科馆员负责特藏资源收集、专题信息推介、代查文献与文献传递、专题数字资源的推广、培训与评价等,专业负责人则定期向学科馆员提供专业建设所需要的行业信息与文献资源[9]。

4.2多媒体服务IC模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音频、视频为主的高校图书馆多媒体服务发展较快,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文化休闲不可或缺的部分,并逐渐发展成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服务创新的增长点。全国230多家高校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建立了本馆非书资源管理与发布平台或多媒体特色数据库[10]。高职院校则结合自身实际,创建了多媒体服务IC模式。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IC是以开展多媒体服务、视听服务和信息素质服务为主。具体来说:一是图书馆除提供一定数量的电脑供读者检索和上网外,还安装了足够多的数字化接口,使无线上网区域覆盖整个馆舍,方便读者自带笔记本电脑使用。二是购买成熟的多媒体数据库,同时还建设具有本校学科特色的多媒体数据库。三是开展信息素养服务,包括为读者提供图书馆资源使用指南、新生入馆教育、数据库检索等专题内容的培训服务。

4.3专业化改建IC模式

以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为例,作为一所私立高职院校,通过对紧邻图书馆的一座四合院进行改建,结合“博雅为内,精专为形”的办学理念,将其改建为“博雅精舍”,与图书馆融为一体,作为标榜图书馆IC建设的场所。在空间布局上,按照动静结合、互不干扰的原则将其功能分为四类:读者阅读学习用房、读者讲座交流用房、读者休闲用房、图书馆办公用房[11]。其中读者阅读学习用房和图书馆办公用房是“静”的区域,另两个则是“动”的区域,动静区域之间相对隔开、相对独立。同时,学校投入资金对图书馆IC环境进行建设,提升“博雅精舍”的文化品位,也提升了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5结语

总体来看,IC在高职院校的理论研究和服务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IC构建的基础较为薄弱,但也不能因此放弃利用IC提升服务的机遇,而是应该更好地对比和吸收国内外高校IC建设和运营服务良好的经验,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条件下致力于探索服务读者新模式,从而推动高职院校IC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树怀,盛兴军.论信息共享空间体系结构与实施策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49-160.

[2]陈明.近十年国内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论文计量分析[J].创新科技,2015(3):87-90.

[3]黄燕.2000—2010年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2):32-39.

[4]季亚文.高职院校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探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7):78-80.

[5]赵苹.高职院校图书馆主题学習共享空间构建策略探讨[J].河北科技图苑,2014(11):42-45.

[6]谢瑶.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现状与思考:以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3):25-28.

[7]姚彤.职业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理念探索[J].职教通讯,2014(26):40-41.

[8]安娜.信息共享空间与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转型[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6-58.

[9]贾晓彦.基于IC理念构建特藏阅览空间[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6):82-85.

[10]李伶.深化高校图书馆多媒体服务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87-90.

[11]阎红,沈治宏.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实践个案研究:以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01(7):55-58.

作者:安娜

民办高职院校网络技术论文 篇2:

高职院校人才招聘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路径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也在逐渐实现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目标,这就需要持续的引进和补充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才。在我国社会经济和信息化技术持续更迭发展的影响下,各类企事业单位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作为基础进行人才招聘已经成为人才补充的必然技术手段。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即便是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人员招聘的过程中使用了信息化技术手段,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如招聘理念落后、人才信息库尚未建立等诸多问题。故此,本文在全面分析互联网招聘市场发展现状的前提下,以高职院校人才互联网招聘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作为出发点,提出了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地将人才招聘和“互联网+”融合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招聘;信息化技术;互联网;融合创新

当前国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发展可以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实践性人才。作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引进补充主要形式的人才招聘,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需要将互联网加与人才招聘进行有效的融合创新,这对其人才的有效补充和储备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1 互联网招聘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的网络招聘市场当前呈现出一种高速稳定发展的态势,市场规模也自是稳步增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趋势,除了国内网民群体数量逐步扩大之外,网民对于网络招聘的认识也变得越发深入,再加之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使得人们对于网络招聘带有的突破时空限制、招聘成本降低等优势形成了明确的认知,继而在人员招聘和求职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网络招聘方式。即便是网络招聘和传统招聘相比,仍旧存在虚假信息较多、招聘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但根据当前的网络招聘发展趋势来看,网络招聘因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优势,在未来必将得到更加广阔的方面。

2 高职院校人才互联网招聘现状

2.1 理念落后且人才信息库尚未建立

就当前高职院校人才的互联网招聘工作发展状况来看,其中存在的一个显著现象就是招聘理念滞后之后。互联网招聘平台作为现代人员招聘工作的主要方式,招聘人员现代化招聘理念的树立,可以在全面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前提下有效的补充人才,这一方式也受到了众多企事业单位的青睐。但即便高职院校的管理层人员已经意识到院校人才招聘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民办高职院校特殊体制下,如何能够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并有效控制招聘工作成本才是阻碍其网络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同時,管理层人员深刻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高职院校招聘工作发展带来的机遇,但由于缺乏此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技巧,再加之其他因素的限制仍旧维持着传统的人才招聘理念,忽视了在这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使得整体的人才招聘工作难以有效落实。除此之外,人才信息库建设不健全也是当前高职院校互联网人才招聘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才信息库本质上是一种以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的人才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的作用是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实时监控人才的数量结构和动态变化,从而更好地为其招聘以及合理配置人才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但由于当前高职院校缺乏建设人才梯队的意识,忽视了人才信息库的日常建设和维护,无法对院校内部的人才配置和储备情况做出实时的监控以及了解,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在人才继续的情况下才会开展人才招聘工作,这对于人才的有效招聘和储备将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2.2 职位分析及计划缺乏数据支撑

高职院校当前互联网招聘工作中所运用的职位分析方式落后于时代发展。进行职位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管理人员的招聘和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标准,但高职院校仍旧采用传统的职位分析方式,具体包括观察和访谈法和问卷调查,主要是通过观察人才的工作中的各种行为判断人才和岗位之间的匹配程度。这种方式无法做到全面有效的收集人才的各方面信息,导致整体的职位分析缺乏科学和全面性。高职院校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招聘计划的制定。但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招聘计划的过程中,依旧使用传统的信息收集和需求分析方式,忽视了大数据的利用,使得整体的信息收集成本投入相对较高,并且信息缺乏全面性,无法为高职院校制定科学的招聘计划提供数据支撑。

2.3 招聘渠道及招聘人员存在缺陷

当前高职院校虽然意识到了网络招聘对于人员补充和储备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人才招聘工作中,并未有效地利用网络招聘模式,更加倾向于传统的现场招聘来招揽相应的人才,这种传统的人才招聘方式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无法有效快速的获得候选人员的信息,很难真正招聘到符合高职院校需求的人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招聘管理人员对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人员招聘工作缺乏积极性,再加之这类人员本身自身学习水平和能力有限,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力相对较低,无法有效运用互联网招聘技术为企业招聘到真正的人才。

2.4 高职院校薪酬激励体系存在问题

当前的高职院校仍旧实行的是专业职务等级工资制度,但是等级梯度相对较小,也就意味着教师无法达到某一个职务级别,工资上升的可能性就极低,这很容易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教师薪酬体系并未做到和个人的工作绩效紧密连接,使得薪酬体系原有的激励作用被大幅度削弱。同时,高职院校在发放奖金的过程中,因为绩效考核体系没有得到很好的量化,再加之没有为教师设置直观的奖励细则,很容易在教师之间产生不公平的意识。此外,虽然我国在教师退休金、保险等长期激励手段上做出了合理的改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为巨大。如此一来,薪酬及福利体系的相对不完善,也是导致高职院校人员流动性大且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高的重要原因。

3 高职院校人才招聘和“互联网+”融合创新的路径

3.1 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建立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评价是对于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绩效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的各类测评活动的统称。一般而言,在客观评估人才的个人特点和能力的过程中,使用的方式包括心理测试、情景模拟等诸多方式,能够对人才的行为转化和发展潜力进行有效的检测,并对其工作绩效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以人才评价结果作为基础能够在有效选拔人才的同时做出岗位的合理配置,是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以有效落实。高职院校在使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人才招聘模式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目标,以大数据技术作为支撑,建设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将具体的工作岗位要求作为基础,在有效分析工作岗位及内容的前提下,设置不同人才的岗位胜任特征模型,并最终分类建立起一个包含政治素养、个人品德、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多种要素在内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并且这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也是线下人才招聘所必需的基础要素之一。

3.2 借助各类互联网平台发布招聘信息

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平台。高职院校在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人才招聘模式的过程中,可以以招聘对象的差异作为基础,采取不同的信息发布途径,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第一,以当地政府和高职院校的官网发布信息,这一途径对于具备一定工作经历并且要求不变更工作城市以及降低生活成本的本土人员具有较高的吸引力。第二,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免费的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各类自媒体能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并且完全打破了纸质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时空限制。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和鼓励员工个人自觉担任信息的发布源和传播人员,这也是当前招聘信息传播范围最广且成本最低的方法之一,能够在不同的交际范围、地域和行业中迅速大范围传播招聘信息,从而吸引人员前来应聘。第三,可以借助各类人才市场网站的专业网站进行招聘信息的发布,浏览这类网站的应聘人员是具备着强烈的求职欲望,也可以取得最佳的应聘效果。当然,高职院校的人才招聘也不能完全依赖于网络招聘,同样也需要重视传统的线下面对面招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相应的招聘信息,同时将线下招聘的时间、地点进行说明,通过面对面的招聘交流,可以帮助招聘人员对其专业素质等方面做出具体的判断。当然,高职院校的招聘人员也可以借助在线面对面招聘的方式,简化线下招聘的繁琐步骤,并能够在节约双方时间的基础上,取得与线下招聘基本一致的效果。

3.3 招聘观念更新及人才信息库建立

高职院校在人才招聘和“互联网+”融合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优先对观念进行转变,树立网络化的招聘观念。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才招聘工作完全突破了之前的时空限制,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更加灵活的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管理层也需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如何借助互聯网及大数据技术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招聘工作效率。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的高职院校人才招聘模式创新需要以人才信息库的建立作为支撑,这也是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有效管理及全面掌握各类人才信息的有效途径。招聘管理人员需要在全面搜集高职院校内部岗位信息需求以及应聘人员能力特征信息的前提下,组建相应的人才信息库,并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应用有效分析岗位特征和应聘人员能力特征匹配度,有效地提高招聘工作的效率。

3.4 职位分析及招聘计划的优化

高职院校在使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人才招聘模式的时候,需要针对传统的职位分析方式做出变革,简而言之,就是需要借助互联网资源和大数据技术,将与岗位有关的全部内外部信息全面收集,并分析工作岗位和其他岗位之间的联动和互动关系,以便在有效获取相关工作岗位信息资源体系的前提下,为制定人才招聘计划提供信息和数据保障。此外,相关人员也可以以大数据作为技术手段建立高职院校人员招聘需求模型,从工作岗位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等方面要求出发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招聘计划。同时在制定招聘计划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内部的招聘管理人员,也需要对人员招聘的周期、工作岗位要求等信息纳入招聘计划中。同时,高职院校人才招聘模式的互联网发展,在指定招聘计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线下招聘工作的周期及具体计划,线下招聘工作需要在拿到大数据技术分析出的岗位人才需求的前提下,从求职市场的现状出发,制定出包含招聘次数、时间、招聘人数等在内的工作计划,确保互联网技术可以为线下招聘工作提供所需帮助。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人才招聘模式创新是提升其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有效招聘和储备人才的重要方式。针对之前高职院校互联网人才招聘存在的招聘理念落后、分析方式滞后以及人才信息库不健全等问题。高职院校管理层需要树立现代化招聘理念的前提下,大力建设人才信息库以及大数据技术下的人才评价体系,配合多种招聘信息发布渠道的合理应用,有效地提高人才招聘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曦,赵志华,张新兰,等.“互联网+”时代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研究——以漳州“荔枝人才帮”微信招聘平台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60.

[2]陈曦.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双创课程情境式教学[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02):17-21.

[3]蒋晓川.高职院校开展网络招聘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6(02):64-68.

[4]李鲤,吴晔,宋金芳,等.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内容改革探索——基于招聘网站有关任职能力的文本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1):100-105.

[5]覃娜娜.浅谈高职院校人才招聘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J].商讯,2019,(08):185-186.

[6]吴芳.高职院校人才网络招聘系统设计[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7):131+133.

作者简介:黄蓉蓉(1982-),女,汉族,江苏盐城人,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黄蓉蓉

民办高职院校网络技术论文 篇3:

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高歌猛进,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探讨当前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意义,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重视、思政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感低下、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感兴趣等,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提高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关键词:民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1当前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正面的思想观念意识的强化,来默化人们的行为准则,更加符合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正面导向,培育人的工作。民办高职院校是我国当前形势下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国家对民办高职院校教育的大力支持,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在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保证民办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还能实现民办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而且能极大的增强民办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途径相比以前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民办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是当前民办高职院校需要面对的问题。

2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自主招生等政策的实施,我国民办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也不断增加,相应地也就拉低了学生生源的质量,这无形中给民办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民办高职院校中的发展举步维艰。

2.1民办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重视

我国大部分的民办高职院校是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相继创办的,各地先后出现了一批由民间资本出资成立的高职院校。由于我国民办教育体制的不完善,这些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初期受到比較大的打击,社会的不认可,资金不流畅,营利还是公益性质的不确定等,都使得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规模受到种种限制,各门课程都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其中尤其是公共基础课,而思想政治教育所受到的冲击最大。由于办学成本和资金等问题,民办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时都受到了很大的压制,上课方式也一般都是大班上课的制度,一个大班一般都有上百人,甚至好几个行政班在一起上课。并且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根本就是招生和就业,只有好的招生才能增加学校的资金收入,而就业是学校口碑好坏的根本因素,所以当专业课需要更多课时的时候,势必就会削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课时,如果不是国家强制性要求,可能很多民办高职院校不会开思政课;还有就是思政课一般都是开卷考试,但是就算是考试成绩不及格,最后学生也能正常毕业,拿到毕业证的,因为学校通常都不会允许学生因为思政课的学分不够,而拿不到毕业证的情况。

2.2民办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感低下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及个人对自己从事职业完全认可、给与正面评价。在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课,没有得到社会、学校和学生足够重视,使得教师没有职业自豪感,也就更加没有职业认同感了。就目前全国范围内来说,民办院校的教师身份、待遇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教师的待遇方面是按照企业标准来执行的,所以导致民办教师在退休后享受的养老保险金只有同级公办学校教师的一半。并且在对社会资源的整合方面,政府对公办院校的投入与民办院校自给自足的情况比起来,就相差很远了。

2.3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

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普及,高校思政课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厌倦思政课,认为思政课不重要,是一种洗脑课。造成学生不喜爱学习思政课的原因:一方面是如今处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形势下,“去政治化”作为一种时代音符,使人们忽视了思想教育对人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媒体上报道的阴暗面,认为课本和社会脱节,导致几乎所有的理论认同感都比较低。而在民办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形势下,学生生源质量也是普遍下降,这些学生是高考招生的最后批,所学的基础知识都掌握得不好,作为应试教育的受挫者,他们往往会对书本知识产生抵触,意志力也比较差,在学习方法上也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特点同样也体现在对待思政课的态度上。

3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

现如今民办高职院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不断扩张,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民办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3.1社会-大环境层面

国家要进一步改善民办高职院校教育办学的社会环境,给与更多的政策上的扶持和优惠,提升民办高职院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给民办高职院校创造一个和公办院校平等的社会人文环境。形成一个支持和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要去改变对思政课的偏见,正确引导社会大众对思政课的理解和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思政课不仅仅是学校学生的一门公共课,而且是每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提升每个公民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的基石。

3.2学校-小环境层面

完善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考核考试机制,让考核方式不再形式化。学校也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可以的情况下,尽量实行小班上课,并且在课程及课时数量的安排设置时,能和专业课程设置相结合,在保证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课时数量。

同时,学校应该重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去关注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环境,为思政课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公正的教研教学氛围。给与思政课教师更多的在教学教改方面的自由度,提供更的进修、学术研讨及学习交流的机会与经费的支持,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待遇,尽量做到同工同酬,增强他们的存在感和心理认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3.3教师-教育主体层面

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当然也是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职业自豪感,同时全面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注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首先,思政课教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在工作中充满热情。只有当思政课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在课堂上通过自身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专业素质。教师应该去不断去提高自身的教学技巧和知识水平,尤其是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不浓的现象,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

总之,民办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通过社会、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发挥作用,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民办高职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职业认同感探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论卷,2011.

[2]官毓钊,卢志雄. 网络时代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创新探讨[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7).

[3]杨立英.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夏伟.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作者:邵超群

上一篇:当代艺术设计民族文化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