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护理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谋生存、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办学之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办本科院校护理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民办本科院校护理教育论文 篇1:

新建本科高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

摘 要:本文对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认为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要立足长远发展,科学做好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立足人才培养,创新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立足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协同育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立足专业集群建设,打造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专业集群;立足学科群建设,打造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协同育人的科技创新平台;立足产教融合,健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立足“职普融通”,构建新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立足特色培育,协同传承创新地域文化;立足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普职教育协同发展品牌.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在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和“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开启了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新建本科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转型发展之路,也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的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指明了方向.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对于完善地方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术应用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破解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构建集职业学历教育、技术技能培训于一体,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相衔接,公办、民办并举,产、教、研、学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的关系,以赤峰学院为例,对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

1 立足于长远规划,科学做好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做好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顶层设计工作涉及到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和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等问题.做好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就是结合地方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定位,深入挖掘“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优势和学校自身发展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学校实际,明确自身在地方区域教育体系和地方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在外延建设上,继续扩大省市两级政府的共建和社会行业、企业、团体的参与和支持,大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环境.在内涵建设上,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落实大学章程和学校改革与发展规划为重点,紧紧围绕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类型、行业人才质量标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科学研究转型等核心问题,审时度势,自我剖析,在办学定位、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建设、产学研结合建设以及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做出科学规划与设计.对于赤峰学院而言,就要向应用大学发展靠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校地企深度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就业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要结合赤峰地区实际、支柱产业和发展趋势,突出地方特色,全面审视学校的内外现实,理性把握赤峰学院转型发展和赤峰职业教育协同建设发展的方向,科学做好顶层规划和设计,明确轉型发展的战略和路径,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协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为赤峰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 立足于人才培养,创新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点在于协同育人,在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在于以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为核心,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创新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接受社会的参与、检验与认可.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育人要以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本着产教融合的办学思路,按照开门开放、互惠互利的原则,构建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及合作治理机制,引入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构建综合应用型模式、紧凑型校企合作模式、松散型校企合作模式、校校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以及行业合作模式、校地合作模式和国际合作模式等多种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对于赤峰学院来说,一是按照转型发展和协同发展的要求,本着“立德树人、突出应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赤峰学院和赤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立足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突出地方特色专业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与自治区经济产业结构匹配度较高的应用技术型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产学研用结合的办学模式和组建行业学院,在教育、医学、工学等领域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共同组建教育集团,与企业行业共建实训基地,加强与相关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与企业、行业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专业培养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构建“招生-人才培养-就业创业”联动机制;三是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着力突破实践能力这个薄弱环节,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四是妥善处理好学校办学定位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的关系,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的关系,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的关系,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需求对接的关系,深入推进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体现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实现科学研究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研究为主,全面转型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开发的创新实践之中.

3 立足于团队建设,打造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协同育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双师型”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实现协同发展、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建本科院校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重点要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双师双能型”和“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引进与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实施好双师培养和引进工程.对于赤峰学来说,一是发挥自身应用型教育传统,按照“精文、强教、提医、拓用、增农”的发展思路,继续挖掘学校师范专业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方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医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发挥学校内蒙古幼儿师范教育基地的作用,做大做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二是以赤峰市为内蒙古东部重点足球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体育运动专业教育,在足球人才、足球教练的培养培训等方面形成地域特色与运动品牌.三是要结合专业建设和实习实训需要,重点培养具有企业实践经历与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访学研修、挂职锻炼,加强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并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骨干教师队伍具有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四是要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提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

4 立足于专业集群建设,打造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专业集群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在于专业建设,要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中俄蒙合作、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重大战略,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实现与地方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形成具有地方产业特色和优势的专业集群,在地方产业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优势专业集群建设与优势专业建设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互动过程中,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的方向改革,解决好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于赤峰学来说,瞄准地方新兴战略产业、特色产业及重点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和应用类专业群,并集中力量办好优势特色专业,重点打造教师教育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管理类、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类、工程技术类及文化艺术类专业集群,深入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通过合作办学方式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复合型新专业,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积极开展专业调研,密切围绕赤峰市煤炭、冶金、电力、纺织、食品、机械、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专业布局,巩固加强基础类专业,大力提升师范类专业,积极培育艺体类专业,积极发展医学类专业,重点建设应用类专业,实现学校专业建设与赤峰市支柱产业和相关行业的有效对接和互动.

5 立足于学科群建设,打造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协同育人的科技创新平台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动力在于科技创新,要以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双一流”建设和产教融合建设为契机,立足创新驱动创业的价值导向,发挥新建本科院校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创新引领功能,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将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和科技创新的应用性密切结合起来,注重应用科研和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对于赤峰学来说,就是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优势,实施“学科优化”“科技创新”“科研服务地方项目”等系列的协同创新工程,重点建设文化类、教育类、医疗卫生类、社会服务与公共管理类、农学类、生态类特色学科,创建优势特色学科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平台级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创业活动.文化类学科进一步整合红山文化及產业研究、契丹辽文化及产业研究、西拉沐沦河流域文化及产业研究、北方民族文化及产业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研究成果译介与国际交流等,发挥北方民族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争取国家级文化平台;教育类学科主要开展民族教育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小学教育研究、中学学科教学研究等研究;医疗卫生类学科主要包括赤峰地区口腔医学研究、赤峰地区公共卫生与预防研究、蒙医中医研究、护理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等学科或方向,争取成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社会服务与公共管理类学科主要包括赤峰市现代社区管理研究、绩效管理研究、社会治理研究、社区法律咨询、心理健康咨询、养老健康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等方向,为赤峰市政府提供智库支持、现代化社区综合管理、政府绩效管理等,为赤峰市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提供帮助;生态农学学科主要包括赤峰地区绿色农作物研究、赤峰地区农业资源研究、赤峰地区生态研究、赤峰城镇化建设规划研究、赤峰地区环境保护研究等方向,搭建赤峰市农业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平台.

6 立足于产教融合,建立健全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点是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就业与职业的无逢对接.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大学转型,要面向市场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坚持开门开放办学,要有效回应政府和社会对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与期盼,搭建起全过程校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校地互动合作,创新学校转型的治理结构.对赤峰学院来说,一要立足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把握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的龙头地位,发挥学校自身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办学优势,特别是在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发挥传统优势,健全高中起点“2+2”、高职起点“3+2”和中职起点“3+4”本科办学模式,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推进”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二要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以创新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成立创业学院,搭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机制.三要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创建实验实习实训中心,改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四要面向学生创业就业,围绕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培养为旨归,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并加强应用技术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草根”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平台与氛围,彰显技术文化、企业文化、创业文化、协同创新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7 立足于“职普融通”,构建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新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落脚点就是落实“职普融通”工程,建立新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要本着协同育人的理念,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开展联职(联合职业学院)发展,建立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和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对赤峰学院来说,一要借助赤峰市委市政府整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建设赤峰职业教育基地的良好契机,主动配合赤峰市政府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实现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资源共享,在赤峰地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赤峰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提升;二要建立与职业标准有机衔接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体系,与职业学校合作,对接中职、高职院校试点探索培养多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合作模式,在招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标准、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六方面实现统一,建立梯次晋升、学分打通等特殊制度,与职业学校合作开展职业类到普通本科类的自然转换,为中高职业教育学生的发展搭建“直通车”和“立交桥”;三要建立职业培训中心,打造职业教育与就业的“旋转门”,与地方行政部门、企业共同合作,建立“学习-就业-再学习”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度,积极推进“双证书”培养,初步构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体系与工作机制;四要建立继续教育基地,创新继续教育模式,建立适应“职普融通”的校内师资、课程等资源的互通、转化机制,面向社会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8 立足于特色培育,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传承创新地域文化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传承创新地域文化.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的不可或缺者和主力军,也是自身培育特色的突破口和优势所在.赤峰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一方面要立足学科专业积淀、赤峰地缘优势和自治区推动“一路一带”发展战略部署,发挥自身在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古文化、草原丝路文化等地域文化方面的优势与传统,深入开展地域文化的研究、传承、创新和产业化,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层次,推动“一路一带”文化建设和赤峰市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产业化,扩大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要围绕赤峰市煤炭、冶金、电力、纺织、食品、机械、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校企合作与协同创新,深入推进赤峰市支柱产业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研究,积极培育优势特色学科,形成推动赤峰市支柱产业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的品牌.

9 立足于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保障是体制机制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为保障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地方政府牵头和相关学校共同打破壁垒,建立完备的治理结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对赤峰学院来说,一方面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主动配合与适应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治理结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按照转型发展需求及教育部审核评估标准,建立的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校、院理事会制度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评价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专业动态调整和适时相应机制等外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建立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鼓励起行业、企业与高校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建立起从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培养的体制机制,有效搭建起贯通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直通车和“立交桥”.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各项符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办学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把规范管理和推动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10 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品牌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落脚点是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目的就是更好的承担和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發展的任务,推动国、区两级示范校、优质校建设,建立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和民办职业学校等多元办学模式,创新职业教育师资补充和培养培训机制,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主动对接地区主导产业.根据市场和产业需求实行职教人才定向、订单培养,加快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课程开发和建设为突破口,选拔职教课程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建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和开发专业团队,积极研发地区和校本特色职业课程,形成中、高职和本科教育有效衔接课程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实施和评价体系,在促进职普融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人才培养“直通车”等工作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建立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和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指导毕业实习大学生参加企业生产、社会实践和技术技能培训,采取信贷融资、注册登记、税费减免等各项扶持政策,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研发和推广项目、创办小微企业,真正把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阵地建成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基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和区域性职业教育课程资源中心,形成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品牌效应.

作者:雷德荣

民办本科院校护理教育论文 篇2: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典型剖析

摘   要: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谋生存、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办学之路。本文以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佼佼者浙江树人大学、黄河科技学院、文华学院为研究对象,从办学理念、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对其办学特色现状进行深刻剖析,归纳总结三所院校在办学特色建设过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为同类院校办学特色的建设提供参照和帮助。

关键词: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特色   办学经验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成人成才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实用的管理和技术,逐渐成为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重要力量。由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时间较短,大部分处于迎评促建的关键时期,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容易盲目趋从传统本科院校建校思路和方式,存在“千校一面”的问题,因此,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已然成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表现为办学特色研究集中在研究型高校,由于学校类型定位不同,民办应用型院校不能把研究型高校办学特色形成规律作为普适性原则。另一方面表现为办学特色研究集中在某个区域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或某个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个案分析,区域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参差不齐,个案分析缺乏代表性,无法形成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的规律性总结。因此,针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形成规律性的总结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通过综合对比、分类精选,将研究对象锁定在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办学特色鲜明的浙江树人大学、黄河科技学院和文华学院,通过对这三所院校的办学理念、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四方面深入的调研和剖析,归纳总结出三所院校在办学特色建设过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获得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进行办学特色建设的一些规律性认识,以为其他同类学校如何走特色发展之路指示方向。

一、办学理念特色是大学特色的指导

办学理念特色从根本来讲是指大学最初的创办者或者领导者对于创办怎样的大学和怎样创办大学深入思考后,形成的关于所创办大学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治校理念体系,是一种因地制宜和独具特色的发展方略。高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办学特色,办学特色的根本在于办学理念是否具有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办学理念可以说是整个高校的灵魂和精髓。一所成长中的高校,只要确定了适当的特色办学理念,那么学校的一切行为包括教学活动、教学方案及教学评价等都会围绕这个中心点展开,在办学理念强大的推动和引领下,高校会迅速成长起来。高校在成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又会反作用于办学理念,不断优化办学理念,因此,办学理念可以说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用于指导高校高质量内涵式特色发展。以上三所院校都在建校之初就提出了先进的教育思想,通过与学校发展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先进办学理念,具体如黄河科技学院在办学初期就提出了“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这是学院形成的最核心的办学理念。在理念的引领下,使黄河科技学院成功渡过“一无校舍,二无经费,三无师资,教室靠租赁,教师靠外聘,经费取之于学生用之于教学”的艰苦时期,在经历了函授成人教育-助学机构-专科学历教育-本科学历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后一步步成为现在的应用型民办本科的佼佼者[1]。浙江树人大学秉承“立德树人、为国植贤”的办学宗旨,坚持“崇德重智、树人为本”的校训,发扬“艰苦创业、务实创新、敬业奉献”的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路径,经过30多年的办学积淀,初步走出了一条民办高校发展的独特之路。文华学院以“育人为本、质量第一”为办学宗旨,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和“严谨和谐、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努力朝着“将学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办学目标迈进,2015年至2019年,文华学院在中国校友会网《中国民办大学百强排行榜》上均排名第二位,荣膺中国五星级民办大学。办学理念特色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导向力和向心力,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起指导作用。

二、学科专业特色是大学特色的核心

学科专业特色是指高校结合办学理念和定位,根据办学条件和发展定位的要求,统筹区域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产业布局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构建或新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科与专业体系。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會服务三大职能都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没有学科建设,三大职能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2]。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在已有特色学科专业的基础上,高校要不断巩固和加强特色学科专业的优势,不遗余力地将其做大做强,形成不可撼动的力量。一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扶持若干有希望办出特色的学科专业。如黄河科技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上不求面面俱到,不搞均衡发展,学校设有工、理、文、医、管理、经济、法、教育、艺术等9大学科门类,开设68个本科专业、35个专科专业,其中5个省重点学科,6个省特色专业,9个省民办教育品牌专业,8个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正是基于这样的建设发展思路,才让黄河科技学院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历史积淀实施差异化战略。浙江树人大学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学科涵盖医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法学、工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形成基础扎实、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坚持贴近需求的专业建设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灵活设置专业,紧密对接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围绕国家与地方产业发展方向,相继增设了国内首批钢结构、服务外包等专业方向,组建成立了国内第一所现代服务业学院;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健康家政养老产业的战略机遇,先后设置了社区与家政管理、社区与养老机构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学等专业(专业方向)。三是,统筹区域社会特征和行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对特定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使之发展成特色学科。文华学院坚持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了六大特色专业方向和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项目中五个特色专业群,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特色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有计划、分层次、按步骤地建立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为学科发展保持活力和持续动力,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

三、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是大学特色的支撑

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决定了培养学生的质量和特征,它是在学校特色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呈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成效上的风格和特征。高校以育人为本,人才培养是其首要职责。一所高校办学有没有特色主要看其是否培养了特色人才,只有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在这种需求下,各民办高校都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作为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如浙江树人大学初步形成了“1234”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围绕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1个目标”;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2个突出”;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3大体系”;实施应用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课堂和综合领域的改革“4大改革”。学校自建校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8万余名应用型人才,涌现出了大华科技、双环传动、微光电子等上市公司CEO及《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等杰出校友。黄河科技学院以培养一线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本科学历教育与高职教育相统一、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统一、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3],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文华学院形成了“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三种类型学生,即学术型、应用型、潜力型;三个关键点,即潜能、立志、空间;三个一工程,即一人一规划,一生一课表,一师一优课。学校努力探索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遵循个性化教育的路径:尊重学生,严格要求,科学指导,自主学习。创建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个性化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与氛围。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得到了潘懋元、周远清等数十位教育家的肯定。这些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三所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践行独特办学理念、长期探索的结果,并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具有该大学特色的人才,已成为该大学特色持续发展、获得社会认可的有力支撑。

四、師资队伍特色是大学特色的保障

教师队伍特色是指教师队伍在实践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方略的基础上,对学校已初显的特色进行完善、规范和巩固,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教育发展新理论、新政策和工作实际创造出的学校新特色。一个组织的发展水平和生命力取决于这个组织的团队水平,取决于这个组织拥有的顶尖人才的水平。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等建设发展,需要有特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保障,这是创建高校办学特色的关键[4]。只有让广大师生充分理解办学特色的深刻内涵,强化特色意识,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探索创新,学校才能形成个性鲜明的特色。综合三所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明确学校特色凝练要从教师的引进、培养上考虑。一是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博士、博士后及一些特色学科专业的带头人,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智力集成优势,促进学校发展。首先要根据办学规模,合理控制引进教师的数量,优化教师的结构,浙江树人大学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85%,黄河科技学院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80.7%,文华学院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76%。其次,坚持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为重点。浙江树人大学引进与培养了全国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共70余人,学校聘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0余人;黄河科技学院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教育部全国首批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原百人计划”专家、河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教师150余人。最后,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优化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黄河科技学院“双师型”教师占比27.1%,文华学院“双师型”教师占比40.8%,这两所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较低,其他学校可以以此为戒,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二是要加大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投入,强化本校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及对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办学特色的认识。教师队伍的培养要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培养路径和方法。可开展“横向”培养,按现有教育教学能力情况分类培养,让某项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培养带动此项能力不足的教师,发挥“长板”的带动作用,带动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教师的讲课能力都是在工作中培养并提高的,所以,教师应加强实践锻炼,在工作中成长,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岗位能力。纵向上,学校、学院、教研室、教师本人从不同层面加强培养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岗位能力。三是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本地区规模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满足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多样化的要求,实现教育与市场的深度结合。如浙江树人大学聘请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建有一支500余人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其中4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三所院校的经验表明,师资队伍特色对于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办学特色至关重要。

总之,办学特色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涉及学校改革与建设的方方面面。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以追求办学特色和个性发展为突破口,找准位置,发扬优势,办出特色,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华.民办普通高校办学特色形成的方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2]杨永丽.基于内涵建设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J].科教导刊,2016(03).

[3]张锡侯.办学特色是民办高校生命活力的源泉——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2).

[4]林雪燕.培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路径探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3).

基金项目:山东华宇工学院202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0JG60)。

作者:李彦芳 王桂波 薛金燕 马晓伟

民办本科院校护理教育论文 篇3:

论民办高校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

摘要:这里分析了民办高校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展望了民办高校提升护理学术地位的愿景。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业学位;护理硕士

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始于2002年,2006年开办护理本科教育,截至2012年,共培养护理人才专科4100余名,本科1052名;2010年与国际接轨,成立国际护理学院,招收涉外护理方向本科生;2011年注重学术兴院,成立护理研究所;2012年获准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设置本科层次老年护理方向。护理学专业是医学院唯一的本科专业,历来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创办以来,学科成员高度重视其建设与发展,视其为“品牌”学科精心打造。目前校、院各级领导与护理同仁达成共识,重点建设老年护理学科,提升护理办学层次机不可待、时不再来。

一、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变化,对护理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2010年护理学已从医学辅助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共同组成整个医学领域,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护理学已成为一门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学科,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朝阳产业”。因此,必须加大我校护理学科建设的力度,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便培养出更多合格、专业化的高级护理人才,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健康服务的需要。

(二)符合国家人才需求

2003年教育部与卫生部发文“关于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建议”,要求随后5年输送100万毕业生;2005年卫生部颁布“中国护理事业5年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建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肿瘤护理等专科领域;2010年国家学位委员会通过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我国千人口护士数0.993,医护比1:0.61,远低于国际水平1:2.7、发达国家1:8.5。卫生部要求医护比1:2,即护士缺口近300万;本科护士不到2%,硕士护士凤毛麟角。这些事件与数据表明国家急需大量高等护理人才。目前我省有7所院校开设护理本科教育,即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医学院、延安大学、陕西中医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及我院,而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仅2所,即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远远不能满足地区对高端护理人才的需求。故必须提高我校护理学科培养的层次,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教育,以符合国家、地区对专业化高端护理人才的需求。

(三)跟上护理发展步伐

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疾病治疗与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等领域发展迅速,表现在护理实践不断拓展,护理内涵不断延伸,护理研究不断深入,护理教育不断完善,护理管理日益科学,护理角色日趋多元,不仅为护理提供者、计划者、管理者、协调者及健康教育者,未来还将增加促进健康和降低危害因素的角色。故必须加快我校护理学科建设的步伐,跟上护理学发展的脚步,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共谋发展,在预防保健、疾病评估与防治、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遵循专业教育规律

现代护理教育日新月异,完整的中专一大专一本科一硕士一博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师业务能力逐年提高,课程设置趋于完备。故我校必须明确护理学科建设的着力点,注重学科的应用性与前瞻性,体现专业实践性特色,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应与专业人才特点、护理服务对象相吻合,完善教育评估体系与模式,以遵循护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为申报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授权点奠定良好基础。

二、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可行性

(一)首期建设老年护理方向切实可行

考虑护理学主要支撑的二级学科间体系的逻辑性、独立性、成熟度,结合护理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护理学科的14个二级学科,即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医护理学、人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心理护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及军事护理学。综合上述情况,结合我校、院自身实际,特确定老年护理方向为首期建设的学科方向,因为该学科专业人才为国家、卫生部迫切需求的应用型护理人才。老年护理学是一门社会需求高、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的学科,是探求运用护理程序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早在1967年美国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最新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1.8亿,所以,我国社会对老年服务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

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与人才就业岗位:一是老年健康保健与疾病预防,居家、托老所等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二是老年病人护理,综合医院老年病科、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三是老年人养老与临终关怀,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

(二)现有软、硬件条件保障其切实可行

梯队建设是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人才资源与团队精神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因此,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优秀教师和督促、帮助现有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齐头并进;倡导献身教育、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关爱学生、引领未来的护理教师精神,在师德建设、教书育人上常抓不懈。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的护理学科现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位、师缘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如表1所示),3名省部级、1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坛新秀;55岁以下占57.9%,专职教师中硕士以上占50.0%,所有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表明目前的软件条件已满足了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的培养要求。

西安外事学院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方案完备,措施得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已培养出的251名护理本科人才学位授予率为97.8%,一次性就业率98.1%,实习医院录用率颇高,学生在全国大赛中获奖6项。教学特色鲜明,如省级精品课程“急救护理学”的急救技术双语教学、综合演练,老年护理学(养老院、干休所)、社区护理学(社区卫生院、医院)的社会实践教学,健康评估的小组合作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等。另外,构建了完整、多元、多层次的特色课堂实训和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即课程的课堂实训、临床实际模拟与见习和临床护理生产实习3个组成部分,辅以课外科研、第二课堂、文体活动等,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锻造学生创新能力,增进学生竞争能力,以适应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变革的需要。目前,教学硬件总价值达590.69万元,有4个省内最高水平的三级甲等医院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其中3个医院为护理硕士培养单位。护理学图书为2.3万余册,期刊32种。专业课的多媒体授课率已达到100%,等等,上述硬件条件已完全满足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培养的要求。

(三)校、院的学术氛围促使其切实可行

2012年10月,值西安外事学院创建20周年之际,学校履行大学学术职能,积极开展适合民办实际与特点的科研氛围愈来愈浓厚,学校启动3个重点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工程,投入100万元鼓励科学研究;医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的质量工程建设,护理学科获批重点建设学科、科研项目5项,教学创新团队、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各项建设逐一展开,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日益剧增,校、院的大小学术育人环境促使了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培养切实可行。

三、愿景展望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事关培养一流创造性人才和参与国际竞争。护理研究生教育是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1992年开始护理学硕士教育,2010年设置专业学位,且国家要求专业学位培养占70%。故重点建设护理学科,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是学科同仁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机遇。

在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的今天,根据社会发展对高水平护理人才的需求,结合教育部、卫生部对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人才的要求,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具有较强的护理实践能力、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合格、高素质、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人才是我们的发展愿景。

我们的信心除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硬件等充分的条件外,还源于省内民办高校中仅2所为护理本科院校。为此,我们规划2年建设,3年建成,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成立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研究室,护理科研实验室;建设老年护理教学与科研基地;配强合理师资梯队,引进博士1~3名;加强护理科研,申报各类科研项目3~5项,发表核心论文5~7篇,年;健全附属或教学医院3所;扩充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方向的护、学、研合作培养基地6个;加大建设经费投入。

我们的学科还很年轻,富有朝气,发展后劲十足,发展空间广阔。只要全体教职工以开拓创新的锐气、不畏艰难的勇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全员参加、全程参与、全力以赴投身到重点学科建设中,并深刻认识学科建设的重大作用,切实履行学科建设的历史使命,将鲜明特色的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并立足于民办高校的特点,按计划实施建设,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提升学科的学术地位,争取成功获批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点授权。

[责任编辑 朱媛美]

作者:郭明贤

上一篇:地铁运营线路施工管理论文下一篇:逻辑真实手法电影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