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大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满足行业发展及服务地方的需求,是地方应用型财经院校的责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经类大学生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财经类大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1:

大数据时代下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能力提升研究

[摘 要]项目组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通过调查问卷、查阅文献等手段,了解财经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现状,分析整理出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提出财经类高校提升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对策建议,希望为提升财经类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素养;大数据

一、提升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要素。一个合格的本科生应该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这不仅是高等教育本身的职责所在,也是信息时代对本科生的素质要求。科学研究是一项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严密的科学方法[1]。因此,本科生应具备良好的敏锐度和理解力,才能更好地掌握与密集型数据研究相关的数据收集、处理和综合评价的技能和方法,从而适应数据时代带来的社会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

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2]。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与处理数据的能力的提升速度渐渐落后于数据产生的速度。在各个学科领域出现的数据海啸、社会生活中非结构化数据的剧增等现象宣告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的迅速增长给财经类学科现有的培养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在科研方面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财经类高校在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科研素养能力方面更加艰难。

早在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创设了“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开创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先河[3]。近年来,各高校也对研究型学习做出了一定改变,然而由于提升本科生科研素养的体系不成熟、起步晚,其成果差强人意。与医学等学科相比,财经类高校开设的大部分学科偏向理论,实践性较弱,然而其所培养的大部分本科生却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同时,本科階段也是研究生进行深层次研究的科研基础,决定着后续系统性科学研究的发展。然而本科阶段真正接触科学研究的机会却不多,学生对撰写正规的学术论文的相关要求也一无所知。

其次,国家近年关于高等教育的政策专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视素质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大学生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备力量。然而对于培养科研素养能力较薄弱的财经类院校来说,大部分大学生对科研素养能力的认识并不全面,不仅是由于受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限制,也有面对学术过于功利化的原因。同时,大部分关于提升大学生科研素养能力的思考和探索是以医学、化学等学科为依托。因此,研究大数据时代下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能力的提升对于财经类院校培养并提升学生科研素养能力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现有基础上财经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薄弱

目前,现行的教育体制限制了本科生的创新和创造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灌输知识,传承思想,轻视创造、革新、应用,导致本科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客观实践分离。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科研实践指导和参与度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科学研究的角度和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的限制因素较多。同时,财经类高校所拥有的科研条件并不足以支撑本科生进行完善的科研创新训练。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了本科生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相分离的现象。除此之外,本科生还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严峻的就业形势,诸多压力让本科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英语考级、从业考试等方面,以此增强自身简历丰富度,提升竞争优势。多数高校对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仍处于起步阶段,科研工作的重点仍放在硕士生、博士生身上。根据对所在学校进行的初步调查,绝大多数本科生在校期间对实际的科研训练知之甚少,也极少学习相关的实践课程。

(二)校园文化有待发展,高校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

现阶段多数本科生对大学学习目标并不明确,且学校的鼓励机制和科研条件并不完备。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目的是通过提升科研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外部不良风气的影响,本科生对学术研究的认识严重不足,并且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多数学生在本科阶段处于散漫状态,不能完全投入学习,无法专注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调查结果中,回答学校开展提升科研素养活动的情况(如图1所示)时,选择“讲座”的人占21.11%,“第二课堂”的人占17.78%,“相关比赛项目”则占61.11%。同时,在回答参加学术讲座的问题上,选择“每次都参加”的人占2.22%,“经常参加”的人占21.11%,“较少参加”的人占63.33%,“几乎不参加”的人占12.22%,“从不参加”的人占1.11%。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类型来看(如图2所示),显然财经类高校经管类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等科研活动较少,而艺术类、法学类学生对学术讲座的参与度较高。这些数据说明了财经类高校在基数较大的经管类学生科研素养教育中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导致其对科研认知不全,缺乏热情,表达能力欠缺,主动向老师请教的积极性不高。而艺术类或法学类学生由于专业特性,会有意识地提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做好完善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进行科研训练,提高科研素养能力。

(三)高校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

多数财经类高校的学生科研管理没有形成包括目标管理体系、领导管理体制、工作运行机制、服务保障机制、成果评审机制和引导激励机制等在内的管理制度[4]。同时,多数高校在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衡量指标上存在误区——衡量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指标发生混同现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衡量包括两类指标,一类是从客观的成果产出角度衡量,包括已发表论文的数量、类型,已有专利数、承担课题项目数等,这类指标从过程、结果导向反馈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另一类是从潜能素养角度衡量,如研究生的学术自信等[5]。而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衡量指标应该据研究生衡量指标进行一定改变,仅仅依靠简单的虚拟实验操作和社会实践活动来衡量是非常片面的。由于评价对象的复杂化,评价指标多样化,整体的评价流程应该透明化,其反馈机制应更加灵活多变,从而让评价结果更加公正、公平、公开。

(四)本科生科研意识薄弱

以本校为例,本科生学习的课程主要以通识教育平台、特色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为主,需要修满160学分。繁重的学习任务让本科生无暇参加科研活动,只觉得参加科研活动浪费时间。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存在很大的盲区,如不知道不能一稿多投、学术论文投稿该如何寻找出版社等。另外,多数财经类高校会设置财会类基础性课程,如会计学、财务管理等“鸡肋”型课程。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此类知识的动力不强,且高校教师会适当减轻课程的学习深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科生的科研素养提升。同时,科研活动整体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表达能力,在“能否熟练表达所参加的科研活动内容”这一问题上,选择“能熟练表达”的人占37.78%,“不能熟练表达”的人占62.22%,说明即便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写作课程,仍然收效甚微,本科生的表达能力有待加强。财经类本科生所学内容综合性强,弱化了动手实践的能力,不重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且经常出现特例,团队协作能力得不到良好的锻炼。一些本科生对自身能力的高低认知不全,缺乏自信,害怕甚至畏惧站在广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提升大学生数据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优化培养科研素养环境,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

高校与社会应保持紧密联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结合,开阔本科生的科研视野,使其了解社会与科研发展前沿。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混合式教学,提倡教师灵活使用超星尔雅等教学辅助平台。优化课程结构,给本科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加强理论深度,培养本科生科研意识,引导本科生了解掌握科研方法与科研手段,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改变考核方式,减少使用理论考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做法,增加对学生实际操作的考查,合理设计评奖评优的制度,增加对个人意愿的了解程度,提高对学生阅读专业文献资源的硬性要求。加强教学硬件建设,避免硬件限制科研发展,创造本科生自主科研实践机会,鼓励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典型科研训练。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导向作用,借助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开展新生入馆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信息组织与检索的能力。除此之外,学校应重视建设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合理设计图书馆主页栏目,便于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

(二)構建完善的科研素养教育体系

学校应构建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6],合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并紧跟时代发展更新实践教学平台的相关设施和研究内容。同时,依据本科生的教学进程,开展相关培养科研素养活动。在本科一年级,可开展专家讲座来提高其对科研的好奇心和兴趣;本科二年级阶段可推荐一些优秀的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进行系统化的科研训练:了解科学常识、熟悉科研步骤、进行文献查阅、撰写论文;本科三年级应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宽的平台给学生,使其不盲目选题,不闭门造车。除此之外,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学业水平的综合检验。为了做好前期积累,可以开设学年论文分阶段培养学生科研素养,注重养成教育。高校各部门之间应协同发展,提高对学生科研素养的掌握程度,共同分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加快平台建设,积极推广培养科研能力的教学课程,并为科研素养的教学活动提供真实环境。根据学生的信息需求和行为的差异性,开设不同强度的信息素养课程。

(三)加强本科生科研管理,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

本科生科研管理要实现三个转变:(1)成立管理机构,设立类似“科研办公室”的学生科研主管部门,负责大学生科研的指导、组织与服务工作;(2)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营造科研氛围;(3)实施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科研引导;(4)加强科研实践基地建设[4]。同时,建立与本科生科研管理相呼应的有效鼓励机制和科研创新评价体系,合理安排各类实验室和基地开放,将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参与程度、成效等纳入各学院绩效评估中,落实科研管理的各项转变并为科研创新提供稳妥的保障。适当采取激励措施,对于本科生自主科研活动,可以给予资金支持,设立科研课程学分等;对于指导教师,可以在职位晋升、教学评优等方面给予加分。最后,对于本科生的科研成果的展示可借鉴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尝试搭建本科生科研成果发表平台,通过科研成果的展示,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发现、与他人进行交流乃至辩论的机会[7]。

(四)提升校园的学术氛围,促进本科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应重视培养本科生的学术兴趣,提高学生学术成就感和表达水平。在科研素养培养过程中,书面写作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将其研究智慧以论文形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产出科研成果,从而形成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雅斯贝尔斯说:“最好的研究者就是最优良的教师,跟随这样的研究者才能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和科学精神。”[8]要优化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高校教师对本科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避免“放羊式”培养,增强本科生对所学学科的认知。另外,尝试探究型学习,通过案例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端正学习态度,抵制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课外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数据素养的了解程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增强学生的学术认同感,推动学生自主创新,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四、结语

时代的进步让科技与时俱进,推动了科研创新的发展,给本科生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培养本科生科研素养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目标之一。能力是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要想提升财经类高校学生的科研素养能力,一定要让科研实践训练成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和重点,从而系统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和思考提升学生的能力途径。通过初步的调查研究可知,财经类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仍处于初步阶段,需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相关教育培养评价体系。高校应利用点面结合法、循序渐进法、层级管理法等培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并就不同阶段评估培养成果。提高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的科研素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庞大工程,我们仍需要继续探索和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江芳,张红雨,施维.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科研素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12):176-178.

[2] 黄欣荣.大数据的本体假设及其客观本质[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2):90-94.

[3] 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组织与管理[J].江苏高教,2004(6):117-120.

[4] 季诚钧,黄昌财.高校本科生科研的意义、现状与措施[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2):95-98.

[5] 刘燕,房雯,邓宇.交叉学科方向研究生科研能力优势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9):69-73.

[6] 唐铁军,王平祥,王春潮.课内外结合,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19-22.

[7] 高桂娟,陈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如何促进本科生科研[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5):63-71.

[8] 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152.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孙诺诺 汪涵 李会

财经类大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2:

协同创新视阈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满足行业发展及服务地方的需求,是地方应用型财经院校的责任。文章以西安财经大学与政府、企业、社会与大学四位一体联合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为例,结合西安财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情况,对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现实可行的对策方法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实践教学

對于高等学府机构而言,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阶段,学校教育居于核心地位。而对于学校体制而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使命、任务。对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的积极融合吸收方式进行积极探究,将这一教育方式作为切入点,促进整体高等教育,如人才培养、教学、课程等迎来全新变革,将成为高等学府机构的改革趋势。

面对陕西追赶超越的新机遇、对大学生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及国家创新体制变革的新环境,急需将创新创业才培养纳入“满足综合实践需求”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满足行业发展及服务地方的需求,是地方应用型财经院校的责任。学校人才培养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参与,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深度融合,广聚社会资源,才能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类人才需求,以教育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以西安财经大学与政府、企业、社会与大学四位一体联合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为例,对政府、企业、社会与大学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研究现状评述

自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来,众多学者都在持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当前学者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存在不同侧重点和分析方法。第一,对内涵的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有诸多相通之处,在本质意义上,二者具有以下共同点:“恢复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是指设法实现 “素质型”培养高度与“职业型”培养深度的完美结合与充分兼顾(王占仁,2015);结合创业与创新的关系看来,有学者指出二者存在 “双生”关系,是一种自然结合,创业的成功与创新密不可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成功的创新是在创业阶段诞生的(李政,2010;王占仁,2015)。第二,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究。针对当前高等学府机构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不少学者已达成共识,即认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应着重从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探讨(张菊芳,2012;陈晶晶、何云峰,2015),实践中缺乏有效机制,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之中或使之与各学科专业教育互相融合,进而致使创新创业教育在理念灌输、实践阶段的长足发展方面,缺乏有力支持(王丽,2010;黄兆信,王志强,2013)。

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意义、培养体系和培养路径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研究显得比较分散,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思考不足;在实践阶段,对怎样解决创新培养制度、聚合课程体系问题,建立大学与政府、企业、社会其他部门及个人的新型联系等方面存在的困境缺乏深入探讨和系统分析。本文试图结合西安财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情况和办学特色,对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现实可行的对策方法和政策依据。

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一)提出并实践政府、企业、地方与大学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以校企、校政合作为突破口,推出协同育人新模式,实行“多主体”办学。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与榆林市政府、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长安期货等多家企业合作,探索政府、企业、社会与大学四者联动的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的“三三模式”实践教学平台,并实行人才“2+1+1”订单式培养,这种模式要求前两年学生完成专业基础教育、第三学年完成专业教育,第四学年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进行实训教育,由双方和学校共同设计课程,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承担一些实务性课程教学,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实习平台和就业渠道。目前,“多主体”联合培养处于有序运行状态,基于学校与政府、企业的深度整合,建立了利益共同体,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如图1所示,在学校人才培育阶段,通过政府的全程参与,循序渐进地建立了集自建与共建为一体的实践教育基地体系,为教学基本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真正体现了“多主体”合作育人的实质。首先,教学中心地位不能动摇。其次,在事业发展阶段,坚持科学与教育相融合、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互动关系、党政联动的思维方法,基于资源整合,形成一股合力,优先突破。最后,基于资源整合为协同培育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人才的培育离不开环境的有力支持,在教育活动的开展阶段,应具备相应条件保障。在当前办学资源较为有限的形势下,应积极革新,进行资源整合。学校坚持在校企、校政合作中探索优质教学资源,进而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构建全过程、深融合、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拓展到“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育方面,在学科专业教育阶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嵌入,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筑了全过程、深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课程体系将课程群设计、教学资源和实践创新有机融合,形成“专业知识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专业实践模块”三大模块,以课程群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为载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科专业教育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路径,实现其有效嵌入。在为高校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之余,应实现创新创业知识、思想与技能的有效整合,使之成为兼具创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二是根据行业发展需要,通过合作,共同进行教材与课程开发,实现岗位技能准则与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职业资质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该体系分三段式培养:一、二年级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培养创新意识;三年级以多元实践平台为依托,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方法;四年级以社会、行业需求为核心,开展项目研究,培养创新能力(如图2)。

(三)搭建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西安财经大学-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实践教育基地”成为陕西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学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面向陕西省大学生开发,推动了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借助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解决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动力不足问题,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在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达到40学分,占总学分的25%。通过开展校内实训(基础实验课、专业综合实验课、跨专业模拟仿真实验)、第二课堂(爱国教育、诚信教育、合作养成教育)、创新创业(开放科研基地、校外实践、双创活动)、校外实践(素质实践、专业实践、顶岗实习、综合实践)四种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如图3所示),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学生应用型创新性能力。首先,在实习课程框架与社会实践中,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融入其中,基于实践活动,实现该教育与第二课程的有机结合,将之融入创业项目申报与竞赛、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過程中,进而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完美融合。

三、改进的方向

(一)全方位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西安财经大学经济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校内实训、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校外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实践教学课程学分逐步加大,达到40学分,占总学分的25%,实践课的着眼点是加强创新创业的技能训练,主要停留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缺乏具备良好可行性、系统的实践课程体系与评估制度,未能将理论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并不具备前沿教学方法、优质的教材。并且,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并不健全,这主要是因不具备成功的教学方式、资金以及师资力量有限、教学环境或设施限制,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所致。有鉴于此,应基于校外实践基础的拓展,教育理论的逐步改善、与专业教学的密切融合,实现社会资源的进一步融合,针对高校学生创建就业创业基础,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怎样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进行深入探究。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践阶段,师资成为制约我校人才培育的核心瓶颈。对于这一点,在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知识结构无法与学科较为多元化的性质要求保持同步这一点上便有所体现。师资力量存在缺乏协调性、未能进行有效整合的问题。当前,辅导员、就业中心、管理或商科类的教师,及一部分来自于企业界人士是我校的核心创业师资力量。校内教师普遍理论知识不够系统,更缺乏实际的创业体验和经历;企业界人士流动性较大,同时缺乏长效制约机制。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而又任重道远。对于高等学府机构而言,教师是其主体、灵魂,其实践经验、授课能力、知识水平等素质均会对教育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人才培养质量便是由这一因素所决定的。因此优秀的师资团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作为一种具备极强综合性、全新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兼具前沿的授课技巧、理论素质与实践经验。为此,应建设经验与知识兼备的师资团队,其中既包含了专职教师,又包含了兼职教师。无论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教师都应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进行积极探索,在教学经验方面加大互动交流力度,优化教学方式方法,传授相关知识。针对创新创业教师,高等学府机构应立足于评职、教学考核、经费支持等层面在政策上提供一定支持,使教师在理论以及实践的层面上,更加积极地参加与创新企业相关的研究工作;将校友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聘请具备丰富经验的创业人员、企业人士作为创新创业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相关课程与讲座,并在短期内,为专职人员提供实践、实训平台,建立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将专职与兼职人员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为实践提供参照标准,并通过实践来丰富并完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架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6-63.

[2]白宪臣.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河南大学本科试验班为例[J].大学教育,2015(7):32-34.

[3]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2):113-119.

[4]赵静,冯建民.融合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J].高教论坛,2015(12):14-15.

[5]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7(12):79-84.

[6]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3-9.

作者:刘树枫 周晶

财经类大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3:

“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内容摘要 文章从“大智移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入手,从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建立教学模拟平台、推动产学结合模式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旨在培养适合现阶段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

关键词 大智移云 人才培养 仿真教学

1 引言

“大智移云”这个概念是2013年8月由中国工程院的邬贺铨院士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首次提出的,它指的是通过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等技术手段的综合,来进行数据的集中收集和深度分析,并充分挖掘潜在信息,最终形成智能化的科技成果[1]。进入“大智移云”时代后,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浪潮迅速影响了各个行业。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样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此背景下,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转型也势在必行。

2 “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社会需求数量广泛的财经类人才中,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尤为炙手可热。财务管理专业不同于会计专业,该专业更倾向于根据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对未来进行预测和分析,重在让学生掌握企业日常财务管理相关知识。例如,掌握货币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风险的衡量、资金成本等的比较;掌握企业项目投资决策、资金筹集和收益分配的各种方法;掌握企业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的管理方法等[2]。因此,传统的以书本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很难真正让学生在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时,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配比,理论和实际脱节严重。故文章将着重研究在“大智移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合新形势下的应用型人才,设计相对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弥补传統教学环境中的不足。

3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培养此类人才方面的不足

3.1 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教学手段落后

现如今,很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基本都是财务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学术课程,很少有学校将社会实践课、企业实践课等罗列其中。专业课内容也是集中在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管理会计等方面。而且很多学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会计专业有很多雷同之处,显示不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让学生学完感觉以后就是从事会计方面工作的,不能掌握本专业的一些特殊技能,最后走上社会也都是找会计工作落脚。而且,在教学手段上,往往就是传统的教师板书加PPT授课,学生教室里听课,或者实训室里模拟做账加以辅助,很少用到现代化的智能技术和手段。对财务数据的处理也只是简单的笔算加上Excel的应用,配以传统的金蝶或者用友软件,相对于很多其他专业来说,数字化、模拟化、智能化程度比较低。再加上多数学校受条件所限,很多财务核算软件的版本也比较落后,与实际在工作中使用的软件相比,更新程度往往比较差。

3.2 培养出来的学生核算能力较强,分析和管理能力较弱

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这种模式培养所带来的后果,是毕业以后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只能胜任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做账,会填报表,会报税,但是不会对企业的财务数据作分析、预测和评价。而对于企业来说,要找财务核算人员,在多数采用电算化的条件下,并非一定需要高学历的人才,才可以达到完成基本财务工作的要求[3]。但是企业紧缺的财务分析和管理类人才,是无法用财务核算软件所代替的。毕竟企业的筹资环境、经营环境、投资环境,是随着大环境随时发生变化的,因此作为高等院校,应该设计符合企业需求的管理类财务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便于学生就业。

3.3 缺乏合适的财务管理教学软件和教材

有特色的理实一体的实验软件和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必备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过现在各大出版社的教材普遍缺乏财务管理综合性的实训教材和软件,也是有特殊原因的。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的很多机密,特别是物资采购和成本管理等内容;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行业特点及企业所处的实际情境,即使获取了整个企业的财务数据,也很难全面反映全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貌。因为筹资、投资、经营的很多数据是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因此,合适的教材和软件十分匮乏。目前一般所使用的、比较常见的实验教材主要是手工摸拟做账、财务管理沙盘模拟、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等。一些相对专业的实训平台,很少有相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学生掌握实验所涉及的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容易,但是掌握能力框架和思维模式很难。在“大智移云”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企业转型、财务转型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就迫在眉睫[4]。

4 “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建议

4.1 与时俱进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文件中提到,大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四会”:即学会如何做人(Learn to be)、学会如何共处(Learn to be with others)、学会如何学习(Learn to how to learn)、学会如何做事(Learn to do)。以此为延伸,可以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实践教育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和养成教育模块。以不断调整的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与时俱进的社会需求。

因此,各大专院校每年应该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做检查和完善。除了本校的专家和相关的课程老师,还应该引进用人单位相关部门的领导,校企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议有条件的院校,应该在每年上半年对比较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和本校学生就业的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从而了解当下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另外,对于已经毕业的同学要保持联系,听取他们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在后续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课程计划和教学目标。

此外,各个院校之间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可以有条件地实行互通。在“大智移云”的大环境下,数据和软件流通非常便利。尤其现阶段,各种在线课程和网课给居家上课的师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体验。多学校之间的资源也被打通,即使有个别学校在教学条件上有所限制,也可以采用合作共赢的方式,充分利用优秀院校的课程,弥补自身在教学手段和实训软件上的不足。

4.2 “大智移云”背景下,建立财务管理仿真教学平台

根据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各项课程,多位教师一起,提取每门课程的实训体系和课程之间的连接和交叉部分,开设综合实训。将财务管理专业中的重点内容,通过该综合实训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该平台是综合平台,涉及多门相关课程,因此需要课程教师共同研讨该综合实训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书和各个模块的课时安排等,并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报告,必要时也可以录制实验视频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指导。在大数据环境下,构建相应的实验数据库还需本校相关实验室教师参与协助,或者联系专业的软件公司加以设计和构建。

就目前的社会需求而言,学生毕业就业方也需要向多元化发展,因此也要求该平台能设置不同的行业类型和企业规模等参数,在模块的组成上、实验的设计上更要贴近真实的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同时,在本校资源有限和思路有限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多方联动,多个学校共同参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5]。

4.3 推动产学一体的“三元共育、四环紧扣、五阶递进”模式的应用

一个优秀专业的培养是需要多方努力的,在財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应集合校内校外多方的力量,调度各种时间和空间上的资源,才能真正实现产学共赢。因此建议各类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共同探索产学一体的“三元共育、四环紧扣、五阶递进”模式。

“三元共育”是指利用政府、高校和企业这三种不同的场所和文化氛围进行人才的培养。“四环相扣”是指做精做细独立的单项实训和综合的实验,做实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做好顶岗和毕业实习的这四项工作。“五阶递进”是指构建由双创教育为引领、素质教育为铺垫、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课程为核心,实验实训为主导的五阶递进式的课程体系,通过多方多维联动,建立“大智移云”时代共享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此基础上,增强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性,最终提升企业的服务形象,形成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那么国家将是最大的受益方。从微观层面上看,学校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企业能招聘到专业能力强的财务管理人员,学生所学能够学以致用,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4.4 设计基于能力培养的新型竞赛

作为大学教学过程中比较有特色的各类竞赛,要充分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

从学生角度,除了传统的学科竞赛之外,也可以自行设计和课程相关的实训比赛,摒弃传统的考试成绩,而在实训中将财务管理的考核知识点融入其中,使整个教学过程既是学习又是实践,更是一次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师角度,鼓励广大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的教师参与课程的创新和改革,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进行不断的变革,鼓励教师承担新课程,从源头上为“大智移云”的教学成果设置保障。

5 结语

“大智移云”时代的来临,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育部门,要起到带头作用,从宏观层面上引导各级学校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在制度和资金上加以配合;作为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地推动自身发展,成为培养新时期优秀人才的摇篮;而作为中坚力量的教师,更要有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将学生未来在就业和升学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倾囊相授。通过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推动教育手段的更新,这将最终使国家和社会收益。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打赢人才培养的攻坚战,为建设科技和教育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胜华.“互联网+”时代高校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2016(12):11-13.

[2]杨淼,陈艳.转型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群体职能[J].社会科学家,2015(11):124-125.

[3]张惠英.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的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2):45-47.

[4]魏玉平,叶姗.企业财务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10):205-206.

[5]蒋瞻,秦希.财会专业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构建与保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10):239-240.

作者:诸灵 吴晓涵

上一篇:标杆效应高校道德教育论文下一篇: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