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2022-11-07

第一篇: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党员干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意义重大

作者:浪沧之水

党员干部既是党员,又是干部,他们不同于一般干部,也不同于普通党员,更不同于普通群众。党员干部在党和国家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和发展,关系到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也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形成,更是关乎党和国家政权的形象及命运,党员干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意义重大。

一、党员干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能够更好的保障履职尽责

党员干部在党和国家政权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肩负更多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必须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去履职尽责,而生活作风直接影响工作作风。良好的生活作风是良好的工作作风的有力保障。党员干部做到拥有健康、积极的生活作风,培养健康的交际圈;做到除因工作需要外,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做到拥有健康充实的业余生活。这样就必然拥有更佳的状态去履职尽责。良好的生活作风必然拥有健康的生活情趣,养成读书学习等健康的生活情趣又促进了党员干部良好学风的养成,也就促进了工作能力的提升,同样也促进更好的履职尽责。不良的生活作风直接带坏工作作风。有的党员在下班以后热衷于应酬,在酒场上大杀四方,“潇洒过度”,上班时间却精神萎靡,难以用清醒的大脑去工作。甚至上班时间早早想着下一场酒在哪,无心工作。平时生活中学的是如何喝酒,如何享乐,谈何优良的工作作风。

二、党员干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可以树立良好的威信和形象

党员干部良好的生活作风关系到党和国家政权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党员干部的身份虽不同于普通党员、普通干部、普通群众,但其又是广大人民群众当中的一员,并且生活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因此,其生活作风问题必然会受到其他群体更多的观注。而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干部,其身份的性质又使得其一言一行直接体现了党和国家政权的威信和形象,因此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这个重大问题。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不检点、不正派等相关问题出现以后,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国家政权与人民群众隔离开,便会导致人心向背,这是关系党和国家政权生死存亡的大事。

三、党员干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

可以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表率作用。因此,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功能。党员干部良好的社会风气,直接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与精神面貌。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不良的社会风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危、国家的存亡与民族的兴衰。

四、党员干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

是防腐拒变的有效法宝

党员干部的身份决定了其较其他群体拥有更多的权利,因而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如何防腐拒便成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党员干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隔决了8小时以外通向腐化变质的渠道,达到有效防腐拒变的效果。

党员干部生活作风不检点、不正派,往往在道德情操上打开了缺口、出现了滑坡,那就很难做到清正廉洁。观近年违纪违法党员干部腐化堕落的轨迹,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从生活作风的“不拘小节”开始的。有的从“小吃小喝”打开缺口,有的从小小“薄礼”不拒被拉下水,有的从小玩小赌起步到贪得无厌,最后结局都是因为收受巨额贿赂而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成为党、国家和人民的罪人。党员干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是防止党员干部腐败变质的有效屏障。

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不仅关系党员干部个人、家庭及其单位乃至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更是关乎党和国家政权的形象及命运,关系党能否健康发展,国家能否长治久安这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党员干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意义重大。

第二篇:《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2、抓好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青少年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因此,坚持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3、抓好养成教育,这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

就学生的普遍状况来说,其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

4、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就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 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所谓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教人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它包括文明礼貌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劳动习惯、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简言之,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

1、调查并分析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及成因。

2、对成功的家庭教育和不满意的家庭教育进行个案分析。

3、探究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内容、方法与途径。

4、探究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1、家庭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来自四面八方,父母职业的不稳定和文化程度的偏低,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部分家长只管孩子上学没有,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不可避免地产生种种负面的影响。

2、道德意识怎样转化到学生的行动上,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四、研究假设

1、构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体系,找到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形成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特有评价体系。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养成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3、使教师提高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化成长。

五、研究对象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大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对学生良好文明礼貌(社会公德、仪表仪态、礼貌待人)习惯、良好读书学习(听、说、读、写、思)习惯、良好卫生健体(卫生、劳动、体育、锻炼、安全)习惯进行研究。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广泛收集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调查报告,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把学生的行为,要求放在第一位,不良的行为得到及时矫治。

2、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对班级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的一种方法。他可以通过对若干个个案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今后的工作供学校参考。

3、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对实施对象之间或个案与个案之间的比较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通过对若干研究方法的比较,找出适合我校实际工作的方法,更加以指导以后的工作。

4、文献资料研究法

文献资料法,即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养成教育的资料,然后再进行整理、分析,从中筛选出有用的资料供给学生阅读、学习,对照检查,反馈。

七、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年6月—2019年8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课题研究立项的准备阶段,建立课题组,制定并论证课题,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9年9月—2021年3月)

全面组织课题研究,主要工作包括开展课题的研讨活动,如教师培训、实验观摩课、论文和优质课竞赛、学生问卷调查以及其他研究活动等形式,定期进行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小结,形成中期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1年4月—2021年6月)

在中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研究的力度、深度,扩大成果。通过对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进行课题全面总结,形成研究成果专辑,完成课题研究。

第三篇:浅谈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

肖树伟

摘要: 针对中职学生中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结合多年从事中职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从分析养成教育的内涵入手,探究对中职学生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的营造。 关键词:中职学生 养成教育 内涵 途径 环境

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文化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不高,其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抽烟、喝酒、“出口成章(脏)”、打架、逃学、早恋、沉迷网络、夜不归宿等等诸多问题。这既给中职学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带来了相当的难度,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虽然形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进入中职之前的养成教育缺失是其主要的原因。中职学校实现要培养和造就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就要从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抓起。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教育是指围绕培养目标,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通过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等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素质,最终使受教育者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应该说,养成教育实质上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当然需要进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五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等。

学生的各项素质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要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养成的。古往今来,许多先贤哲人对此已经有很多简明而精僻的表述,孔子称其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更直接:“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

的培养。”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也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善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青少年时期是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要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机不可失。这些话可谓一语中的,它告诉我们:“学生的行为习惯良好与否将影响甚至决定孩子的一生的发展”。因此,养成教育可以说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基础。也就是说,养成教育是教育目的与本质的体现,是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与客观要求。

二、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学生日常行为能否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尤其是对于刚从初中教育进入中职的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这一要求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即我们提倡的“先成人,后成才”)。那么如何找准切入点,以规范促成养成呢?

⑴必须从日常行为或者说“一日行为规范”入手。如编撰一套较为全面而适合本校的中职学生管理规范总汇的《学生手册》,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出明晰、严格的要求。新生入学时,《学生手册》人手一本,让学生清楚在校“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不能做什么”,从而为学生尽快适应中职生活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对于中职学校新生来说,入学军训教育至关重要。因为通过军训,可以磨炼意志,健壮体魄,培养学生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军训,学生可以学习军人严守纪律,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军训入学教育中,应将组织引导学生通读、学习领会《学生手册》内容,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学生对校纪校规的认知。作为教育管理者,更应以诲人不倦,水滴石穿的精神,不厌其烦地通过学生中违规行为,帮助他们辨析,教育引导,使学生在每天的规范学习与实践积累中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达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目的。

⑵应突出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及时性。结合中职学生现状和教育原则,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文明寝室达标”、“文明班风建设竞赛”等活动,对先进集体和优秀学生先进事迹予以及时地表彰;对违纪行为及时地批评与教育,特别要注意“举一反三”,以提高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质量,促成学生思想的“内化”,使其从“要我这么做”,到“我要这么做”,习惯成自然,从而强化对行为规范的养成,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发展。

2、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教育应高度予以重视。人的学习能力及其他素质的提高,不外乎智商和情商的共同作用。它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在智商相当,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成功的概率往往更青睐那些非智力因素,青睐那些勤奋努力的人。

⑴养成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学是认识学生心理的工具,是进入学生心理世界的钥匙。养成教育要有实效,需要遵循心理学原则。这就要求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定具有健全的心理。许多我们认为品质低劣的所谓“双差生”,问题可能就出在心理健康上,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为行为习惯不好。因此,养成教育一定要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学生的心理障碍清除了,个性心理健康了,才能够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⑵可根据专业特点和客观条件,积极开展多种二课专题活动(团委、学生会应予以积极配合,发挥自己的组织功能,协调整个活动过程),充分调动发挥有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等专长老师的特长资源,组建成立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兴趣活动小组和社团(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活动贵在坚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二课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信念,动机意志等,不断增强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信的意识,既能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校风,又可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培养其人文素质。

⑶加强与社会相关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很多事例表明:学生违纪甚至违法,固然与其年轻,好冲动有关;但更大程度上与其不学法、不懂法有内在的关联。孔子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说的是办任何事情都应该张弛有度,“养成教育”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可忽视了法制教育这个重要环节。应经常邀请公安司法专业人员到校宣讲法纪课,使学生能通过这些活动真正树立法制观念,学法、懂法、守法。学习理解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日积月累地逐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为将来“成才”打好基础。

3、学生是否会学习与生活,可以说是检验其这一方面养成教育成败的一个观察口。因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自然是养成教育的主要任务。

⑴作为教育者,理应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思考、学会提问(要让学生明

白“学问学问,就是要问,才能有所”学“这个道理)、学会作业,甚至学会考试。譬如图书馆可以向相关专业学生推荐一些学习书目,学习重点、要点和学习方法;实训课指导老师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等。总之,各种课程和活动都应围绕一个中心,即“学习能力”的养成来开展。

⑵中职学生大多为住读,其寝室内务能够做到整洁干净,既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又可以从每天起床折被子、清理卫生等细节入手,让学生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⑶着重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爱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等社会公德的内涵,遵循道德教育“知行统一”原则,创新一些活动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道理,在活动中感悟人生,在活动中收获良好的习惯。

三、营造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是实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成人”必不可少土壤。

中职学校由于生源的特殊性,应坚持贯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方针,在全校教职工中推行学生养成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管理模式,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如在教学检查中,把教师是否在教案和课堂教学中结合了专业特点渗透德育内容,是否做到为人师表,作为考核教师工作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时,把教师是否胜任班主任工作作为优先考虑的重要条件。在管理育人方面,可以在行管人员中逐步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度”,把行管人员与“后进”学生“派对”,实行一对一辅导帮助教育。在服务育人方面,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服务质量,通过他们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环境育人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让学生可随处可见名人名言、警示格言;让在学生餐厅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抬头可见。这一切无疑通过学生的视觉,对其身心健康都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于养成学生文明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学生的养成教育不是班主任一个人可为之的,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全

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需要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各方面的力量汇成合力,才可能获得预期收效。

以上为本人对中职学生养成教育的一点浅见。因为中职学生的教育和成长,乃至学校的工作的复杂多样性,不能简单的类化处理,故以上几个方面的概括,不可能涵盖“养成教育”的全部内容。至多只能算是一家之言。笔者想说明的一点是: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归根结蒂,所有工作理应“形散神不散”,“神”应归结到“养成”。养成教育事关学生一生的幸福与快乐,再往大处讲,它事关国家的未来,因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与实践。

【论文摘要】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学校养成教育的内涵,列举了当前中职生养成教育现状,分析了造成中职生缺乏良好养成教育的多种原因,提出了实施学生养成教育的措施。

叶圣陶老先生是这么解释教育的: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学校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的各项素质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而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一、学校养成教育的内涵

学校养成教育大体包括心理养成、行为规范养成、学习能力养成、艺术兴趣养成和其他素质养成。心理养成。人的学习能力及其他素质的提高,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在智力相当、条件相等同的情况下,成功的概率更倾向于那些非智力因素。心理方面的养成教育就重在此方面能力的培养。行为规范养成。这方面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学会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能力养成。是否会学习可以说是素质教育成败的一个观察口。因此,学校应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作业,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考试。要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特长。活动课向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科目,学习书目,学习方

法;综合课发展综合能力;实践课培养实践能力,包括社会服务性实践,家务劳动实践,公益劳动实践及其他学科性买践。总之,各种课程和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学习能力养成。

艺术兴趣养成。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能力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因此,开好艺术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一般学生存在的对艺术的不同程度的神秘倾向,导致了对艺术学习的生疏和畏惧。所以,学校如成立专项的艺术教育管理系统,并结合实际,构建系统、科学,具有乡土性和层次性的艺术教育目标序列,其结果,一定会发挥出艺术教育本身的优势,校园的文化氛围必将更加和谐。

二、当前中职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首先,当代中职生处在一个身心、思维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普遍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如缺乏生活阅历,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表现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狭,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其次,当代中职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情绪、沉沦情绪,学习和生活都存在着麻木状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刻苫精神、钻研精神,学习纪律涣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没兴趣,有的缺课、逃课,对课程学习缺乏热情;学习习惯差表现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上课看闲书,说闲话,玩手机短信,课后玩电脑游戏等。第三,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性强;饮食习惯不好,随意花钱现象严重,某些学生有吸烟酗酒现象。第四,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赖劳的仓业精神。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提倡个性张扬,讲究经济效益,不管你是三教九流的人,只要能搞活经济,挣着钱的便是人才,所以人们争先恐后就奔那个金灿灿的“钱”字而去了,似乎淡化或是淡忘了文明的准则,做人的原则,只重经济不讲文明,只重效益不讲原则。因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加强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更为重要和必要:

一、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以身做则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身作则是教师恒久不变的主题,要想让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就要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不管校内校外,不管课上课下,不管人前背后,都要语言文明,行为文明,比如不骂人,不吸烟等等

二、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为他人着想

如今的学生,自我意识浓厚,凡事都从自身角度思考,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教育,比如走进一间安静的办公室,教师,有多少人没有做到请开门,慢脚步?

常言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如果有人踩了我一脚,我想他是无意的,没什么,把脚及时移开就是了,不让他踩第二脚;如果有人侵占了我的利益,我想这也许是别人更需要,与我的生存并无大碍,也就不去过分计较;如果有人在背后骂我,说我的坏话,我想也许是我确实没有把事情做好,该说该骂,即使是冤枉的,我相信常言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古时韩信曾忍胯下之辱并不说明他软弱可欺。正如古人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时常教育学生做人不要斤斤计较,要学会忍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想让人骂,我就不骂人;我不想被人打,我就不打人。不想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 自己就不要做。随时说话做事都得先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后再说再做。

三、加强吃苦教育,劳动教育

勤劳勇敢,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多,对孩子娇惯严重,也因此造就了一批好吃懒做的孩子,如何加强吃苦教育,劳动教育也是一个重要课题,比如我校的拉练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

四、文明习惯需要养成,而“养成”需要“养”而“成”。“养”是一个过程,靠的是日积月累,慢慢升华,逐渐形成。因此,要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文明习惯,只有天天讲,事事做。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随时需要教师的监督和管理,定期进行总结,甚至有必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量化(需制定好一套详细的言行量化表),每星期、或每半月或每月进行一次量化考评,或表扬、或提出改进,让学生长期处于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环境中,监管与自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言行规范习以为常,以致养成习惯。

总之,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耐心持久,多方面努力

中职新生的入学教育在整个中职教育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做好新生入学教育,不仅能让他们重新树立对生活和人生的信心,了解和热爱自己所选专业,确定自己将来的人生目标。还能有效地减少中职新生流失的问题,为中职教育各个方面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中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要做好中职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是要充分了解中职新生的特点;二是入学教育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大胆创新,确保达到实际效果。

第四篇: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在农村学校,特别是偏僻的地方,家庭教育几乎为零,留守儿童较多,因而他们的养成教育难以搞好使得学校很多工作难以开展。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健康习惯、卫生习惯等状况是不太令人满意的。有的出口骂人,语言很不文明;有的见到师长,不理不睬,缺乏应有的礼貌,这些事虽小,但长期下去,对学校的教育,特别是养成教育的培养起阻碍作用。

一、不良行为习惯存在的原因

1、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养偏低,家长的不良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巨大。现在的农村家长,大多只有小学或初中的文化水平,他们对现在的知识缺乏认识,由于工作和劳动的关系,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时代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自己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无疑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责任,也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2、农村留守儿童的激增,子女无人教管。父母把自己的子女留给在家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看,而自己常年在外,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学习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老人和亲戚朋友更不可能管的了,这就导致了学生们不良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已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 。

3、受社会不良现象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可塑性很强,而且这个成长的时段有些因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社会上小年轻人较多,而这些年轻人五毒俱全,极差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行为无不时刻的影响这些孩子。老师一个月、一年的辛苦教育培养就被他们一时、几天就吞噬。所有的辛苦都付之一旦,全功尽弃,开学了又要从新的开始。

4、现代教育中的孩子缺少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早些时候的孩子学习的榜样很多,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雷锋等众多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而现在农村的孩子都是丢大的、外面跑大的,周围没有可以学习和校方的好榜样。

二、如何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1、组织学习、讨论提高认识。组织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对抓好养成教育的认识,要求全体教职工做出样子,为人师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是给学生讲清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 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习惯具有方向性,有好习惯和坏习惯两个方

向,如,“人走熄灯”、“不随地吐痰”、“早锻炼”、“不乱扔垃圾”、等都是习惯。作为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纠正坏习惯。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不能把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简单化。。

3、是运用强化手段。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因此,必须经过反复训练、

示范、矫正才能得以巩固,这种行为训练或者行为矫正实际上是学生思想认识的

一种内化和强化的过程。因此,必须运用强化手段,加强检查、督促、评比、竞

赛等。好的表扬、奖励,差的批评、惩罚,不断加以强化。此外,还要注意发动

学生自我管理,自己教育自己,使养成教育不断深入。

4、着重强调好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这几个"学会"就是养成教育的几个重要方面。

5、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意识,这是学生养成教育得以持之以恒的保证。定期召开好家长会,提高家长的意识,让他们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6、呼吁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俗话说“孤掌难鸣”,单独学校,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搞好是很难的,只有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才能把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做好、做牢、做实。

总之,“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重视道德践行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使学生走出品德误区的一条可行路径,对优化公民素质,提高德育功效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篇:《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泽家镇九年制学校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其投入和声势比起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毫不逊色的。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诚如一些批评家指出的那样,除了口号式的说教之外,实际效果之差同样是惊人的。譬如,在诚实守信方面、在遵守公共规则方面等,国人的表现和形象确实差强人意,甚至在国际上出现了某种道德危机。从教育上看,究其原因,主要是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脱离青少年实际,追求“高、大、全”的德育,不从日常生活细节开始,忽视了基本良好习惯的培养。“万丈高楼平地起”,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构筑是建立在全体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之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全社会道德大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而且,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前提。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的不断重复与不断训练,就形成动力定型,它能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按照一定方式行事。因此,

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于我们学校而言,这个问题尤其重要。

我校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管理,与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的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教的现象相当严重。另外,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则骂;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认为长大能挣大钱即可;有的家长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共1384人,其中家长外出打工由长辈或亲戚看管的有450人。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园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打人骂人司空见惯;自私自利,漠不关心„„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关系到我校的健康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甘河镇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德育科研的主要目标:

1.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一些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

2.初步探究小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对策;

3.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措施,做到

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相结合,为教育教学实际和家庭教育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实践、榜样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的相对统一,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泽家镇九年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不良习惯矫正的策略。

(1)遵规守纪教育:要重点抓好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和基本社会法规两方面的教育。

(2)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相关的习惯等内容。

(3)礼仪教育:要提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4)劳动教育:学校要研究制定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实践要求。

(5)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包括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其他自我保护方面的养成教育。

(6)卫生和生活习惯:重点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研究之中。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的研究。如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

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养成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注重了“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策略做进一步研究,来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改善学生的道德面貌,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一些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等。

五、研究对象

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

七、课题主要研究阶段与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该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等。

第二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对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每学月制定相应的研究目的、内容、计划、方法等。针对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其间,注重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检测成果,写出阶段性分析报告。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整理总结研究成果,完善过程资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验证和推广阶段本课题研究成果。

八、本课题组分工

1、 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等 。

2、进行问卷设计和分析,完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与

分析”子课题 ,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

3、完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与矫治”子课题。完成“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子课题。完成“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子课题。完成“家校教育配合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初步研究”子课题。从家庭教育(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构建)、社区教育(良好社区教育环境构建)和学校教育(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等方面)三个方面展开教育实验研究,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教育实验实施、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

4、论文集编辑、课题研究报告 、 课题研究总结撰写。

5、理论学习指导、课题的设计、科研情报搜集。

九、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一套“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集。

2、形成一套《关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预防与矫治》的校本教材,供家长和教师使用。

上一篇:电信网络诈骗平台方案下一篇:大学生自我营销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