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学毕业论文

2022-05-12

小编精心整理了《财经大学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科毕业论文寫作作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近些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不断下降成为普遍现象。以延安大学财经学院为例,利用调查问卷访谈法,分析了该院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提高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

第一篇:财经大学毕业论文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及其管理创新

[摘 要]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应定位为一门特殊的课程“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经营或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教育,是对学生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是本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一些问题,主张在选题方式、指导方式和考评方式上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财经类学生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 毕业论文 考试环节 教学环节 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黄溶冰,南京审计学院审计系(江苏南京 210029)

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在校学生规模迅速扩大,到2007年已经超过2 500万,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22%,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50%)阶段。近年来,财经类专业数量和培养人才数量迅速扩大,本科专业从1998年的14种扩展至2004年的28种,专业点从1 276个增加到2 866个,财经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占整个本科人才培养的15%。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一、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取舍的争论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本科毕业论文往往被看作是“鸡肋”。对于面临求职的财经类本科毕业生来说,大学第四年最重要的问题显然不是写一篇质量有多高的论文,他们当中除了一些人考研、出国外,许多人都觉得找到一份好工作无疑要比论文得“优”实惠得多,因此考证族和考公务员族渐渐多了起来。临近毕业,谁能保证一心二用,并且一定都能用好呢?更何况现在完成一份8 000字左右的毕业论文,已经比“前网络时代”容易得多,鼠标键盘的点击之间就能写出一篇有模有样的文章。在这种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的取舍,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一种观点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已经演化成开卷考试,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势所趋。原因有两点:一是高等教育是分阶段的,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部分,本科阶段的研究水平并不高,在众多可借鉴的资料面前,学生往往选择借鉴而非创新,大部分本科论文的学术价值有限。二是我国的大学一直秉承“严进宽出”的传统,极少有学生由于论文质量拿不到学位,本科毕业论文应有的考核功能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已经丧失了对大部分学生的约束力,正逐步被边缘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临近毕业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的教学环节,不能因论文质量下滑和考核体制不完善而取消。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上做得还不够,毕业论文的创作可以说是最后一次“充电”的机会,学生和高校都不该轻言放弃。毕业论文的取舍应充分考虑国情,国外高校往往拥有科学、严格的测评体系,盲目地引进外国的做法并不合适①。至于论文考核问题,可以通过完善高校管理体制来解决,而不应该成为取消论文的理由。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

笔者认为,不应该简单地判断本科毕业论文是否应该取消,必须将其纳入本科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我国本科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过去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较落后,本科教育承载着比较重的专业建设任务,通过本科毕业论文了解学生对本专业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毕业论文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创造性要求比较高。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日益发展,本科教育所承载的专业内涵水平降低了,通识教育发展趋势渐强,向人们常说的“宽口径、厚基础”方向发展,而学术性和应用性则成为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所承载的内容。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应更强调写作水平、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的有关要求,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也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按此理解,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是一门课程,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各类知识、方法来从事研究和写作。它实质上是对大学四年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的综合,是对专业知识、写作能力、思维方式的一种综合性培养和锻炼;是对本科阶段教学质量的一种综合性考核②。以会计学专业为例,教育部高教司2001年编写的《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指导手册(管理卷)》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是:“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运用会计方法与技术、围绕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撰写毕业论文。”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掌握科学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上述目的,仅仅将本科毕业论文作为一种“考试”,甚至是“开卷考试”,是远远不够的,教与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实现本科毕业论文目的的根本途径。如果从考核本科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角度看,目前还没有比毕业论文更好的方式。降低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标准,就意味着降低本科教育培养标准,或者说容忍、默许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而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就干脆等于取消了对本科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连教育质量如何我们都无从测量和判断了,何谈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笔者认为,没有毕业论文,大学教育将是不完整的。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大学四年的一门特殊而重要的课程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掌握调查研究和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熟悉科学研究的主要工作流程;培养独立思考和缜密论证的习惯;提高综合性、创造性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实际的问题的能力;锻炼文字表述方面的流畅性、准确性和逻辑性,学会站在与别人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基础。

三、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创新

据统计,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普遍存在内容空泛、无实际价值、没有创新精神、写作不规范,甚至雷同、抄袭等现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被归结为学生兴趣不够、教师思想不重视、学校管理不规范等几个方面。从根本上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是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性质要有正确的认识,如果将本科毕业论文的性质定位在“教学环节”,那么,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过多地被定位在“考试”环节,“考”与“教”不同步,本科毕业论文成为学生的一份“家庭作业”,最后给一个成绩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正是由于没有将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做深做透,才导致此类问题的发生。把握好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特殊性,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创新路径也就清晰了。

1.选题方式创新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教学环节的第一个特点,与课堂教学统一制定教案不同,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选题内容因材施教。

首先是选题方法的问题。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毕业论文在选题上不应该一成不变,每年更新20%左右为宜。在选题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选题:(1)因才选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某一特长,如数学能力、设计能力、调查能力、领导能力等,可以成为发挥其专长的选题范围。(2)因趣选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某一领域产生兴趣,或在社会实践中对某一实践应用领域感兴趣,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及教师科研课题而形成兴趣,教师应帮助其从中选择恰当的研究题目。(3)因需选题。有些学生较早地联系到工作,确定了工作领域;或者有的学生考上了研究生,也大致能够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这时,指导教师可以选择能够有效调动这类学生研究积极性的选题。(4)因事选题。有些学生对当前的生产和管理领域中的焦点或热点问题非常感兴趣,平时给予这类问题较多的关注,积累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较多,对问题的理解也较为深刻。此类学生在选题时要拟定一个恰如其分的题目,鼓励其“小题大做”,否则,容易使选题过大过空,不仅学生难以驾驭,且质量难以保证。

其次,还应该关注选题的内容。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选题内容的难易程度,主要有三类:(1)创新型。创新型选题就是选择前人还没有完整论述过的问题,如《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初探》等选题。此类论文可供参考的资料较少,所以论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占用指导教师的时间也较多,数量不应该超过论文总数的10%。鼓励学生将选题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开拓性的成果。(2)探索型。所谓探索型选题就是对尚存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反驳和商榷,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的辨析》等选题。商榷性的论文一般有深度,数量宜维持在论文总数的20%左右,需要指导学生从感兴趣或熟悉的课程中选题。(3)延展型。延展型选题是指将前人对某问题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消化,或对某个问题进行再深入研究,设计出符合应用要求的解决方案,提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写成有说服力的论文,如《弹性预算制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等选题。延展型论文的数量占毕业论文总数的70%左右,是本科毕业论文的主要模式。

2.指导方式创新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教学环节的第二个特点,是与课堂教学严格遵循时间的限制不同,时间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课外教学更加重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理论教学、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几个大的培养环节,而且各自独立、互不融通。其中,毕业论文工作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大致为10周左右。按照灵活性原则,为确保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搜集资料并对其所选题目进行充分的思考,避免教师指导工作过于集中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可采取“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三位一体的论文指导方式。具体做法是: 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先进行学年论文的选题, 然后由院系统一安排指导教师,由学生结合学年论文开展专业实习。在专业实习后,在学年论文进行充实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

三位一体的论文指导方式将毕业论文时间分为非统一时间和统一时间,前者为准备阶段 (论文准备和研究阶段),后者为完成阶段(论文写作和答辩阶段)。非统一时间从三年级上半学期的学年论文开始,统一时间仍安排在毕业学期进行。因此,从三年级上半学期起,就可以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鼓励学生按学年论文选题组成团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探索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管理中设立正副导师制(实务部门的副导师)等等。由于非统一时间涵盖高校安排毕业实习的时间,所以二者在时间上的重合不仅可以增强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还可让学生带着选题参加实习,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调查研究。这种模式能够克服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滞后及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课程学习、实习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效率和质量。

3.考评方式创新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教学环节的第三个特点,是与以试卷方式评定学生的成绩不同,以答辩的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考评,本科毕业论文必须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制度规范。学校首先要根据毕业论文的每一个程序制定完善、科学的系列规范性文件,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理顺校、院、系(室)关系,明确导师职责,提出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其次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学院要进行阶段性的检查,通过学生和导师互相评分,了解学生与导师的见面次数、指导内容、工作态度、学习态度和论文进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最后要进行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由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各院系已经完成的毕业论文进行抽查,通过听取学院汇报、审阅毕业论文、现场考查等形式,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评估,由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的中期表现、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综合评分。

为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可在如下方面进行改革:(1)答辩时间创新。改变原来要求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答辩的形式。学生可申请提前答辩,提前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特别是对已经考取研究生的本科毕业生,有利于其及时进入有关课题的更为深入的研究领域。(2)成绩评定创新。对于创新型选题和部分探索型选题的论文,如果学生立意新颖,与社会问题和生产实际结合紧密且有实际指导意义,或者能涉足于学科领域中的难点或前沿问题,则应该给予较好的评价或鼓励,因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正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品质。(3)论文方式创新。凡是在学年论文和专业实习过程中独立完成并已发表在省级以上出版物上的论文,字数符合要求且内容与所学专业相关,经学校学术委员会或答辩委员会审定,可考虑替代毕业论文。(4)实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表彰制度。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纳入教学质量奖考核范围,在论文成绩评定结束后,采取优中选优的办法,由各学院答辩委员会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论文,其比例宜控制在答辩论文的5%左右。学校组织专家对各学院选送的优秀毕业论文复评,从中产生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特别优秀的论文推荐参加省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对获优论文的作者和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和物质奖励。

注释:

①黄春梅.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不能取消——对武汉三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现状的调查[J].理工高教研究,2006,(6):20-22.

②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83-86.

(责任编辑:刘新才)

作者:黄溶冰

第二篇: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探讨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寫作作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近些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不断下降成为普遍现象。以延安大学财经学院为例,利用调查问卷访谈法,分析了该院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提高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质量

对2012届高考考生志愿填报跟踪调查显示:文科志愿填报热门专业中,金融学、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名列前茅[1]。就延安大学来说,财经学院最近几年来也成为该校文科学院中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因此,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对整个本科毕业生队伍培养质量的评价。在评价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学院的教学质量指标体系中,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因为本科毕业论文作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培养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近些年来,本科毕业论文面临的普遍情况是论文质量呈不断下降趋势。以延安大学财经学院为例,本科毕业论文优秀率由2008年的9.2%下降到2012年的3.03%,良好率由2008年的66.9%%下降到2012年的60.1%。针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日趋下降的严峻形势,势必需要通过调查来发现导致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就成为摆在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笔者以延安大学财经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三个专业共189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89份,回收189份,有效问卷189份。调查主要项目包括论文选题、论文资料收集和整理、文献综述、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情况、平时写作能力锻炼、毕业论文写作情况、毕业论文答辩环节、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和质量共8个大的方面,里面共设置了38个小问题。通过对回收上来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导致该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表现在论文写作时间短、缺少平时写作锻炼和专业知识积累不足等方面。

一、财经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不充裕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包括资料收集和阅读整理、定初步大纲、写文献综述、定论文大纲、初稿、不断修改直至最终定稿等多项环节,要想完成一篇有创新性的优秀论文,其间最少也得集中花费2—3个月的时间。然而,在调查中,当被问到“你从着手论文到第1稿完成用了多长时间?”时,回答结果显示:用了2—3周的占36.9%,用了1—2周的占31.6%,用了3周以上的占24.1%,1周以内的占7.5%。由此反映了多数学生从论文开始到完成集中在答辩前的一个月里,有的甚至在期间还变换题目,重新查找资料和写作。8 000字以上的论文在2—3周内完成,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多数是采用复制+粘贴的方式进行,大段抄袭和引用,文章前后不连贯且前后矛盾。尽管学院在第七学期11月中旬就开始开展毕业论文工作,便于让学生尽早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电子期刊查阅和整理资料,为寒假期间在家里写作或是实习期间做调研打基础。但事实是11—12月正是学生找工作、考公务员、参加各级各类银行考试、考研学习等最密集时期,因此,多数学生没有心思或无暇顾及论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而寒假在家和第八学期开学前40天的实习时间里,又没有便利的条件来收集和整理资料。因此,当被问到:“你认为以下哪些因素会对你的毕业论文写作造成影响”时,认为是找工作的占34.7%、实习的占24%、考研的占15.9%、考公务员的占13.5%。由此可知,找工作和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冲突,它们成为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时间因素。

(二)平时写作能力锻炼缺乏且效果不佳

众所周知,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它必须依靠平时的逐步积累和不断训练。在大学里,写作能力的训练多数是通过课程论文的形式来进行。在调查中,当被问到“以前的课程论文作业对你写毕业论文有帮助吗?”时,回答结果显示:认为很有帮助的占13.9%,一般的占77.3%,没有什么帮助的占8.8%。由此反映出了作为一项重要的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形式——课程论文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运行效果不佳。据调查访谈,发现造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教师对学生论文指导意见反馈率低。由于教师不对学生反馈论文质量高低和修改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对课程论文写作不重视,持随便应付态度。调查中,当被问到:“布置课程论文的教师对论文作业有反馈意见吗?”时,回答结果显示有近60%的教师没有反馈意见。“你对待平时课程论文的态度如何?”回答结果显示:认真搜集资料和思考的占55%,随便应付来完成任务即可的占45%。学生对平时写作锻炼的应付必然会使得平时的课程论文对毕业论文写作帮助不是很大。即使有超过一般的学生认真对待了平时论文,但由于教师不反馈修改意见,没有得到教师有益的指导,也不知完成的质量如何,或许可能论文最终成绩与采用应付态度、全盘抄袭的学生的成绩一样甚至还比他们的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打击到这部分学生认真完成论文的积极性;二是课程论文形式单一。多数教师课程论文仍是采用传统的论文形式,仅凭个人调查资料独立思考来完成,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这种形式与强调团体合作和竞争的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不吻合。三是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财经类专业相比于其他文科专业实践性更强,因此,实践性课时应在培养方案总课时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同时,实践性课程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很高,可是由于学院经费不足,实验室条件差,且师资力量薄弱,导致这些课程因不具备开设条件在培养方案里没有设置。因此,实践性课程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学生理论分析实践问题能力以及写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知识积累和储备不足

当调查中问及:“你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时,结果显示:缺乏创新意识和自身专业水平有限两个选项占比重最大,两项比重之和为6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多年以来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的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且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使然。二是学生对电脑严重依赖使然。随着电脑的普及,多数学生形成了对电脑的依赖。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反应是去网上寻求答案。一提到写论文,就去网上找样板。三是学生平时忙于考各种证件、心情普遍浮躁,静不下心来认真钻研学问。四是本科生导师制在培养学生阅读专业经典书目,积累专业知识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本科生导师制制度规定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专业经典书目并批改学生的读书笔记。调查中,当被问到“平时你是否阅读本专业的学术期刊?”时,调查结果显示:偶尔阅读的占73.5%,经常阅读的占16%,从不阅读的占10.5%。由此显示,导师明显指导和监督不力。本科生导师制在执行中没有达到制度设计本身预想的目的。这种情况的存在势必直接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积累欠缺和储备严重不足。

二、提高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时间应提前至第七学期初

当调查中问到“你认为布置论文写作应从什么时间开始?”结果显示:认为第六学期初的占8.3%,第六学期末的占30.9%,第七学期初的占40.9%,第七学期末的占19.9%。由此反映了多数学生希望把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时间提前,应由第七学期的中期提前到初期。以便适当解决找工作和实习与毕业论文时间相冲突的问题,保证学生論文写作有较集中和充裕的时间。

(二)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实验室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文件提到: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 [2]。针对财经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应在2013版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性课时,提高实践性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重。与之相配套的是,随着财经类专业招生规模迅猛扩张,延安大学应加大对财经学院的经费投入,改建和扩建实验室,提高实验室条件,并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三)创新授课方式和课程论文形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还应创新课程论文形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在实践调研基础上,积极参与商务案例分析、辩论赛、学科竞赛、调查报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多项能力都得到锻炼。

(四)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

在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中增加对教师课程论文布置、反馈以及本科生学业导师指导情况等项指标,加强对教师课程的过程管理,提高教师对于学生平时各种能力锻炼的重视程度,提高本科生学业导师对学生学业指导的力度。此外,在完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方面,还应改变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经费分配办法,设置不同等级,根据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打分情况差别性地发放指导费用,并及时对得分低的导师进行更换和调整,以此来激励导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

(五)完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制度

该制度的设立旨在进一步实行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财经学院学生申报该项目数量较少的情况,在调查原因的基础上,完善该制度内容很有必要。其中,在完善该制度时,首要的是增加对指导教师的激励。一个好的指导教师,可以使学生快速走上科研的轨道。因此,应该增加对指导教师的经费投入,并把该制度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评优挂钩,以此来提高教师参与指导帮助学生积极申报和完成项目的积极性。学生也可以通过完成该项目课题,大大增强投身学术研究的热情和自信,该制度的运行必将使财经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高考填报热门专业:金融学最受考生追捧http://www.gdjyzsw.com/gaokao/gkzy/75769.html.

[2]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

[责任编辑 王 佳]

作者:王云芳 宇赟

第三篇:“工学结合”的高职财经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研究

【摘要】学生们到高职院校来学习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将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从而更好的就业,而“工学结合”便是其导向。“工学结合”是将工作、学习相互结合,培养的目标能够与社会中的岗位向吻合,而且在培养过程能够与工作的实际相互结合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模式。本文根据“工学结合”的内涵与要求,分析高职财经类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毕业设计 工学结合 财经类专业

引言

教育部对高职类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若干意见,其中要求必须要不断推行生产劳动与实践相互结合,将“工学结合”深刻落实,对专业进行调整与建设,并引导进课程,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因此传统的高职财经类专业毕业设计暴露出许多缺点,不能够满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许多高校将其作为教育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工作,并在实训、课程改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但是毕业设计方面却明显滞后。毕业设计不仅可以衡量高校的教学成果,也是学生经过学习后综合能力的体现[1]。目前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抄袭、混乱等问题大量存在,所以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

一、“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即工作与学习,工作即是学习到企业定岗实习,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即是学生在学校内学习文化、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实质就是将工作与学习相互结合,最大程度应用学校、企业两者资源,根据岗位的需求,将学校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学与企业中获得实习经验和能力的教育相互结合,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其职业能力能够达到岗位的需求[2]。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充分满足这些要求,不仅具有科学性、多元化、内容多样化,而且更加重视实践的重要性。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财经类专业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1)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

由于我国高职类院校的起步较晚,本科院校对其影响较大,尤其是毕业设计,许多高职院校将本科院校的固定模式直接套用,没有对两种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不同引起重视,忽略了本科院校更加重视学术型人才,其毕业设计更加注重学术性、理论性。这点与高职院校的实际不相符合,未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职业性与岗位性的。

(2)单一的毕业设计形式

许多高职财经类专业中都以毕业论文作为最主要的形式,存在单一性的缺点,无法满足社会发展中对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较多缺点。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后综合素质的体现,是能否给予其毕业证的依据。高职类院校很少有对学术理论的系统研究,所以在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的同时,需要将就业要求、岗位要求、实践等作为依据,从而使毕业论文的选择更加多样化。虽然经过改良,但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导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时,也很容易走以后学术型研究论文的老路。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设计改革路径探究

(1)实现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学生择业一体化

①前期准备。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准备毕业设计,每学期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明白社会各行各业对岗位的需求,从而明确实践方向。并在此过程中,整理资料,积累经验与操作方式,从而为毕业设计做好坚实的基础工作,能够“学以致用”。

②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选题应当要与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存在相关性,否则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就毫无意义。毕业设计选题的最佳时机应当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经过实习一定时间的实习,并将所在岗位的需求与实际相结合,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如果自己对此有兴趣,那么在工作时就会充分热情和期待,能够更积极的做这份工作,力争自己能够留用[3]。這样一来,选题便具有针对性,能够做出对企业实用性很强的毕业设计,不仅能够被企业所认可,还能够充分体现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学生择业一体化,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其的要求。

③学校、企业共同进行考核。“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因此在考核时,也需要双方共同进行。企业中的指导教师要对其在实习时候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毕业设计的实用性等进行评价,校内指导教师则需要对其结果进行考核,在毕业时,对两者成绩相结合来判断。

(2)实现毕业设计多元化

毕业设计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个性化,毕业设计的形式应当不仅仅局限于毕业论文,要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设计多元化,从而适应改革的要求。根据对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社会岗位需求情况,笔者对实现多元化提出了以下建议:

①毕业实习报告方面。学生在书写实习报告时,应当根据自己实习经历来写,对自己的工作经历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将自己在学校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整理,将在此过程中对管理工作、服务工作等的认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增加自己的就业能力。一份优秀的毕业实习报告需要包含企业的实际情况、发展历程、经营情况、主要的产品、自己参加所完成的项目详细资料等。

②毕业作品。具有一定功能的毕业作品也能够代替毕业设计,毕业作品可以是参加比赛所获奖的作品、创新的作品。学生在创作毕业作品的时候,一方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将自己在学校所学习到的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因此,在学生的毕业作品具有一定程度的实用价值时,也可把其认作毕业设计,而且毕业作品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能够在学校学习的任一时间段完成,可充分体现毕业设计多元化。

四、结语

一方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财经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起到了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要想更好的实现专业知识、实践、就业相结合,就必须要以“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目标作为改革方向,实现实现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学生择业一体化以及毕业设计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刘婷.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2):59-61.

[2]尹梅,苏志红.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2):21-22.

[3]杜连镇.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6):113-114.

作者:张又

上一篇:护士体态礼仪论文下一篇:论坛系统毕业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