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28

摘要:在开展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工作中,如何使学生对教育内容产生情感共鸣,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是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探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情感共鸣在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举例说明了如何在开展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运用情感共鸣的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论文 篇1:

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内容解析

摘要:在社会新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文明行为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对于文明、文明行为、大学生文明行为,不少学者给予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但是当代大学生的文明行为到底有哪些内容,尚没有清晰地界定和解读,本文试图对文明行为、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内容进行分析,这对于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增强文明修养以及进行文明意识的教育、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

“文明”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果的积淀,也是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的具体表现,是每个人点头或弹指瞬间流露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是个人风度和魅力的体现。文明程度是人类进化的标尺,是民族优劣的标志。分析大学生文明行为,无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对大学生内涵修养的培育、品德境界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深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价值。

一、文明与文明行为

社会文明,从简单点的层次理解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逻辑,这种逻辑包括理解生活的基本方式、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运作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上述三个要素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这就是社会文明。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文明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果的积淀,也是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的具体表现。我们认为,文明在现代社会中,就是与文化结合紧密的一种现代物质文明趋于发达条件下精神生活的现代化,包括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新思维、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的内化并能转化为个体、群体、组织,甚至国家民族的理念、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和活动形态。文明行为,是符合所在社会经济条件下衍生的社会文化、社会政治相吻合的在社会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的个人、群体、组织、地区、国家、民族的活动形式和表现方式。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文化制度、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人的行为可分为外显和内在行为。外显行为是可以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言谈举止;而内在行为则是不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意识、思维活动等,即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进一步推测其内在行为。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在校园中不文明行为的观察和调研,发现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在图书馆、教室抢占位子而人不到;食堂买饭时插队;离开教室时不带走垃圾;上课时迟到、早退、旷课、逃课;在图书馆阅览室随意讲话讲脏话;上课时手机铃声响起等。为什么在高等学府中会产生如此不文明的行为?许多研究者都谈了客观环境与条件,主观上的内在动因等等,但是我们应该从行为产生的本质上来认识。一般来说,人的行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行为主体:人,具体而言是指具有认知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行为客体:人的行为目标指向所涉及的对象,既包括人也包括其他事物;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等;行为结果:行为主体预想的行为与实际完成行为之间相符的程度。从这些行为产生的结构因素和发展过程,我们完全可以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存在现状找到有力的、有效的措施和治理方略。

二、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内容界定

那么,大学生的文明行为应该有哪些基本内容呢?如何进行分类标准的界定?目前对此尚无太多的分析。因为高等学府是“生产思想”的地方,她所确立的培养目标,要求对培养对象有较高的文明水准和文明境界,所以就不能简单地从零散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道德方面去考量。我们阅读到的大量文章都是讲社会生活文明行为,对文明行为的内容的理解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大学生文明行为的主要分类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类型:①政治文明行为: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在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积极的政治成果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政治文明由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意识文明等方面构成。大学生政治文明行为的表现主要是政治参与、政治意识、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水平、政治敏感度、政策水平等方面符合当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②利益文明行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分配之主次分明和统筹兼顾,合理合法获取利益,体现自身价值,遵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降成本、讲效率、讲公平、讲公正,摒弃见利忘义、急功近利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行为;③道德文明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道德发展纲要》的规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标准是清楚的,宣传教育力度要增加;④习俗文明行为:入境问俗,移风易俗,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倡导新的符合社会规范的观念,适应特定区位的文化习惯;⑤宗教文明行为:信教自由,对宗教教义、宗教禁忌等要尊重,但必须符合我国民族政策,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明宗教行为;⑥礼仪文明行为:精神风貌之礼、言行之礼、仪式之礼等方面众所议定、众所习用的规则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按照等级相称律、约定俗成律、时空有序律和客随主便律等礼仪规律要求大学生自身;⑦组织文明行为:非国家性组织的规章制度、机构、纪律等方面,对该组织的成员来说是需要遵守的,而且组织的文化、理念、宗旨、作风、发展哲学等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非常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都要在组织中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⑨娱乐文明行为:休闲文化,休闲产业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其文化的功能不可小觑。恢复身心健康、增强社会团结、娱乐中存在创造性元素、探讨礼仪伦理规律,甚至可以将娱乐文化上升到一个国家的国民性的高度来认识。⑨网络文明行为:在网络活动中应该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规则、制度等活动形式和行为规范。

三、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延展价值

我们分析当代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分类标准和内容,就是为了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不能简单理解为日常生活行为。但是这些文明行为的标准还是比较模糊的,在操作方面还缺乏实践性。大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是需要养成的,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尚需21天的重复和历练,何况这九种文明行为的内容。特别是内在行为的养成,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接受新的事物,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带有创造性的思维定势,这就需要我们在分析产生不文明行为的内在动因之后,采取相对应的对策和措施。着眼于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矫正对策的探讨,把具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转化成高等院校可供操作的方案,并全面贯彻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中去,这就是一项系统工程了。试图为切实改变大学生不文明现象的发生,增强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出活动载体和文法性的规范。例如:大学生文明公约——文明礼仪篇:仪容举止,恰当庄重;衣着打扮,朴素大方;遇见师长,主动问好;路遇求助,热情帮助;公共场合,慎言慎行;志趣高洁,精神健康;洁行垂范,语言文雅。文明学风篇:笃诚治学,忌肤浅浮躁;追求卓越,忌固步自封;弘扬学术,忌浅薄无知;严谨求证,忌抄袭作弊;虚心求教,忌狂妄自大;刻苦认真,忌弄虚作假;好学敏思,忌得过且过。文明教室篇:文明礼貌,忌言语粗俗;尊重师长,忌旁若无人;保持整洁,忌乱扔垃圾;按时作息,忌迟到早退;专注听教,忌私语走神;勤擦黑板,忌乱帖乱画;遵守秩序,忌占座夹塞。

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教育的大力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个体文明意识的提高。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丁立平,胡兵,范茜.五因素人格模式与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J].现代大学教育.2002,(3)

[2]田爱民,胡滨,董伟英.论当前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于忠汉.怎样培养大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J].现代教育科学.1997,(11)

作者简介:呂俊涛(1960-),男,陕西周至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管理。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大学生文明行为与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研究。項目编号:SZZD10001;2010年陕西师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年学》课程教学内容、手段与技术改革研究

作者:呂俊涛

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论文 篇2:

在情感共鸣中开展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探究

摘要:在开展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工作中,如何使学生对教育内容产生情感共鸣,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是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探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情感共鸣在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举例说明了如何在开展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运用情感共鸣的策略。

关键词:情感共鸣;文明行为;就餐教育

開展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一直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这关乎学生的文明修养、个人发展,甚至影响他们能否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怎样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是否文明及自觉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是高校辅导员一直探究的问题。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方法的选择甚为关键,需运用必要的方法策略——情感共鸣。

一、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情感共鸣在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在当今的教育工作中,有许多教师受旧教育观的影响,普遍存在重书本及课堂教育、脱离实践的问题,导致学生只是在概念上认识什么行为是文明的,什么行为是不文明的,没能将自己的认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严重影响了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实际效果。

所谓情感共鸣,是指两个人或一个群体在日常行为和生活上产生了一种灵魂上和精神上的无限延展和沟通。而我们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教师按照一定社会、阶级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行为思想教育,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内化成其行为习惯的活动。只有充分认识情感共鸣的积极作用,在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利用情感共鸣策略,使学生能对文明行为教育内容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完成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任务。

二、强化学生在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总结近年来学校在开展文明行为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之所以违背社会的文明行为要求并违反学校的文明行为规定,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制定学校的行为规范时没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他们的想法和情感。其突出表现,一是在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内容上,教师习惯把社会的行为规范和学校的文明行为规范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很少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在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导致学生对开展的教育活动不感兴趣,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束缚,其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

三、重视教师在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手段——情感共鸣,丰富學生的情感,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认同感。当然,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创设某种情景,做到“以境育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内容举例:

1.把情感共鸣运用到文明着装教育

有的学校对学生着装有严格规定,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穿拖鞋、短裤、奇装异服等,部分规定相对严苛,导致许多学生存在很大的抵触心理。如果学校在制定相关规范时,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求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可能减少学生的抵触心理,使学生能够在文明着装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从而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2.把情感共鸣运用到文明就餐教育

许多大学食堂存在学生插队、不排队、不回收餐具、浪费食物等严重问题。以往的做法多是由食堂工作人员收餐具,学生会维持秩序,并到处贴海报、拉横幅宣传节约,但情况并不乐观。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文明就餐意识。学校在开展文明就餐教育活动时,通过类似“假如那个插队的就在你的前面”“假如餐桌上都摆满了剩菜、剩饭、餐盘,你找不到座位”等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共鸣,相信要解决不文明就餐行为就变得容易多了。

四、结语

情感共鸣运用于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涉及诸多方面,如语言文明教育、文明就寝教育等。总之,学校在进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时,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运用新的方法,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意识,把情感共鸣对教师、教育内容和学生所起的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主动接受这些文明行为教育内容,健全自身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杨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J].合作经济与技术,2011(428).

[2]刘美霞.高校辅导员工作微探[J].教书育人,2005(1).

作者:谢春丽

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论文 篇3:

“互联网+大学生生态教育”实践途径研究

摘 要 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高校学生的环保意识薄弱。与此同时,生态教育力度不足,生态教育行动力弱,生态教育实践性缺乏,学生生态体验缺少有效渠道。新形势下,研究如何将“互联网+”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渠道和空间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 生态教育

The Way of Practice of “Internet plus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Education”

LIU Kui, YANG Rong

(College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在当前形势下,对探究“互联网 + ”理念下的大学生生态教育实践途径,丰富和拓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渠道和空间,构建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具有极高的价值。

1 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1)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造成恶劣影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体制深层次改革正在加速转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观及人才培养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生态人”。

(2)是高校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与社会责任。培养具有生态责任意识的优秀社会人才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群体是否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只有通过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素质的不断提升,大学生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才不是一句空话,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够得到顺利的贯彻和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思考借助新媒体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3)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生態文明教育缺位,这就造成了学生们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文明意识薄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了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接到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中,促进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担已经落到了他们的肩上。然而,现实显示出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与时代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需要顺应新形势下生态文明教育要求,促进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有效的途径增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养成教育,引领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2 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及高校生态教育开展现状

2.1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我们通过网上问卷与线下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天津市18所高校在校生进行了调查。

通过整理和分析调查资料,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关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的简单结论:(1)当代大学生对当前生态破坏现象较为了解,但对生态基本知识了解较少;(2)多数学生具有生态环保意识,对生态现状表示担忧;(3)多数学生愿意为生态保护及生态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4)多数学生知行不一,虽愿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但缺乏实际行动,生态环保实践参与度较低;对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却做出了一些破坏生态的行为。

由以上结论可看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已经觉醒,但还不够健全,生态意识与生态实践存在矛盾性。大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还不到位,存在很多差异,还有较多大学生没有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的生态观。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生态环保实践活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要求。

2.2 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我们通过网上调查与线下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课程,但仍然存在较大缺陷。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仅将生态文明相关内容包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上,并且没有明确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规划,缺乏系统的专题教育。在教学手段上,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是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突出问题。课堂教学是现在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参与度低,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情感,这也就导致学生生态文明践行实效低下。在情感体验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极其缺乏,未适时开展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相关实践活动,学生体验式学习程度不高,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的动力不强,这也就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内化过程的缺失。

由此看来,传统的生态文明教育途径已经无法与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文明教育形势相适应,探究新形势下生态文明教育新途径势在必行。当前社会,教育面向新时代进行网络化变革,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及应用为信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当前形势下,研究如何将“互联网+”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渠道和空间具有极高的可行性与重要的现实价值。

3 “互联网+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

3.1 加强网络平台及新媒体运用,积极开展网络生态文明教育

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新兴媒体和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当代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和渠道,极大地增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领域的网络平台及新媒体建设,加强校园生态文明教育媒体的运营和管理,为生态文明教育搭建新的教育平台,为生态文明建设开辟新的战场。通过图片文章、街头访谈、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以及校园文化中,形成整体氛围,进而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3.2 强化体验式教育,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

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参与度高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形态教育,在体验中提升对理论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充分发挥体验式教育作为第二课堂对思想政治课堂主渠道的支撑功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的主体作用,要将尊重和维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观念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学生的生活方式中去,在体验中逐渐去提升和塑造他们的生态认知水平以及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进而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生态道德观。要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通过组织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系列讲座和知识竞赛、校园绿化、绿植领养等校园生态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让学生们学会主动承担保护生态文明的责任。课外实践要坚持合理统筹规划与教学内容协调的原则,不仅仅把生态实践局限在寒暑假期间,让成为生态实践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种一种常态行为。鼓励学生在学生在课余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田亩乡间、水库河流、企业工厂等地进行实地生态实践调查研究,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生态现状,强化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唤醒学生自觉参与、自我改正、自我提高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生态道德素质。

3.3 建立“互联网 + 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共享平台

各高等院校应沟通协商,携手合作,广泛参与,共同建立“互联网 + 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吸纳高校及社会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联盟,着力提高联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各盟员单位要共同发力,广泛发声,协同发展,形成合流,在生态文明教育领域起到先锋队与领头兵的作用。

运用网络及新媒体平台,立足于全国高等院校,携手相关政府机构、企业单位和一些重要的社会生态组织,创建“互联网 +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共享、合作、开放、包容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运用 QQ、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使互联网与手机载体充分结合,实现课堂教学与課外教学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投入到生态文明实践中去,并相互交流实践心得,以推动其对生态文明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

4 结语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创建“互联网 +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运行模式,是丰富拓展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的有效举措,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观及人才观,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真正培养具有现代生态文明观念的高级创新型人才,为既有“金山银山”更有“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系河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大学生生态实践教育途径探究”(201610080094)成果

参考文献

[1] 格根塔娜,侯彦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18(1):73-76.

[2] 王淑英,孙克俭,郭岩.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现状、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49-52.

[3] 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2016.

作者:刘奎 杨榕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分析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背景下初中生物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