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21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已经开展多年的教学改革,但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他们在信息化、国际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全面研究,从而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探索

摘 要: 养成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尝试从高校制度、教育、管理层面分析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践行,期望形成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文明素质 养成教育 高校教育管理

199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分析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时,被列为第一位的是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专家指出,高境界的理想、信念、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这也为中国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当前,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应从可持续发展出发,确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学校要从为学生的升学与就业做准备,转向为学生的人生各个方面做准备,即全面的素质教育包括智能、品德、价值观、态度、情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等方面,而这种合格人才所具有的文明素质,正是养成教育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指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1]重视养成教育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共识,是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德和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高校教育管理角度出发,谈谈对高校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理念的几点意见。

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

养成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制约,它以制定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为起点,并以组织纪律、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行政措施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此,首先,要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要求的管理制度,使得养成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和社会中人情关系在学生制度规范中的泛化,使学生对制度产生敬畏心理,从而对校园和社会上不成文习惯的敬畏甚至过渡到对校园和社会上复杂现象背后的基础性秩序的敬畏,形成制度文化的威慑力量。最后,制度执行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联系,动之以情,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制度认同。在具体执行中,教育者要注意动态方法和静态方法的结合,随机应变地采用动态方法,增进执行主客体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协调,使得制度更加人性化。

二、扎实开展学生行为训练,重视良好习惯意识培养。

开展行为训练,促成习惯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在研究孩子教育时曾说:“应该利用一切实际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孩子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这就是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2]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也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高校在教育中需更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意识、集体意识培养。

重视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表达爱国情怀,利用时事政策课、主题班会课,客观分析国情、政策和敏感问题,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和谐团结的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高校努力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班风,关注学生的个别性,使学生主动融入集体中,在集体中学习为人处世。

(二)责任意识培养。

高校要运用多种途径把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并以“人人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创建”为抓手,开展责任感教育。一要通过高校课堂讲道理,明确责任重于泰山;二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担当;三要进行活动总结和心得体会反馈,深化体验,强化责任感。

(三)独立学习意识培养。

学生始终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继续推动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的深入和可理解性、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需要;二要坚持学院、系部、班级三级管理制度,有效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以此作为了解学生学风动态的直观依据;三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识培养。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3]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適当的引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行成就感和挫折感的激励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理性的目标,引导他们把教育者的要求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

(五)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要使学生能够与行业、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就须进行职业养成教育,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高校在理论教学中可结合本专业特色灌输职业教育理念,也需塑造职业意识养成教育的环境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校可以利用网站传递行业的前沿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最近动态;利用宣传栏、展板展示与行业相关的活动和知识;利用办公室和教室悬挂名人照片、语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课外活动期间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习岗位上将所学知识与工作紧密结合。

三、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调动各方因素,形成养成教育全程化、全员化。

养成教育需要依靠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合力。首先,养成教育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凝聚家庭教育力量。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相关政策及学生在校表现,长期有效地与家长保持沟通,有问题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学校教育在整个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和中心环节,是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高校,对大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莫过于他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教师必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做到用崇高的政治信仰和道观念去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火,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用良好的修养去做学生行为的楷模,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文明的熏陶。同时,高校也要注意网络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浏览健康网站,获取健康信息。

大学生生活在家庭、高校、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构成的四重社会中,其养成教育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以形成教育合力,坚持反复抓,抓反复,方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可从制度、教育、管理层面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环境,形成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诚然,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文化理念的支撑,这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柏才,李从浩.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2][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46-148.

[3]简福平,陈旭.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09,(5).

作者:杨帆

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论文 篇2: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模式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已经开展多年的教学改革,但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他们在信息化、国际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全面研究,从而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课程设置

1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基础英语为主。虽然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不少院校只看重四级通过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应用阶段的教学,因而使大学生无法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应用实际的转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要求》)提出英语学习4年不断线,说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后面还应该有应用提高阶段,方能建构系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但由于一些原因,社会把四、六级的通过率作为衡量一个高校英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以致各高校大部分的教学资源都运用在以提高四、六级通过率为目标的基础英语教学中。尤其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如果始终用四、六级通过率作为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那就与我们的办学理念背道而驰,也与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生毕业后的需求是不相符的。这种状况促使我们思考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课程设置

目前全国各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从大学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过渡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过渡阶段做好衔接工作。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并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它不同于语言教学,而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content-based)的教学。专门用途英语以专业交际的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不同于以语言训练部分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英语,也不同于以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因而是大学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接口。

目前,社会对复合型、实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使得一些高校开设ESP课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影响,国内的ESP教学存在着师资问题突出、教学效果不好、缺乏协调性等问题。在遵循ESP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ESP课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为优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胆尝试在原来的大学英语总学时之内,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按国家相关要求,开设读写课程和听说课程;在应用提高阶段,根据学生需求及其专业特点,开设“工程英语”、“商务英语”、“文秘英语”、“汽车英语”等ESP课程,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另外,在应用型教学环境下,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求,自主增删教学内容。而且,在特定条件下,应用型高校应当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欲望。在良好的研发氛围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开发出一些具有就业导向性的校本教材,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大学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基础英语是ESP教学的必备条件,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两者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必不可缺且密不可分的环节,两者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

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英语阶段后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采取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的互补性、多层次教学模式,以确保整个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应注意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改革,开设灵活多样、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充分体现个性化的选修课,对大学英语课程标准、规格、教学层次进行教学优化调整。

二师资队伍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用“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来衡量外语教学质量。五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的条件;(5)教师的素质。五个因素中前四个是可变因素,而第五个因素即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一个公式指: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可见,教师素质的分值越大,则乘积越大,证明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关键,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能否迅速造就一批理论基础深厚、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而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完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外语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同时着手培养:首先是教学能力培养,解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问题;其次是进修,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三是科研能力培养,解决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各院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基本分为3种:一是校内培训。校内培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能力、教学理论水平、教学研究、科研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二是国内培训。国内培训的目的是培养骨干,为将来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带头人。三是短期出国培训。组织部分英语教师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相关大学进行短期培训,让教师亲自体验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的文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要配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改革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广度、结构层次也将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再提高。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个高校政策、资金、环境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

语言学习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它的运作效果优劣与教学活动成效息息相关,且直接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进程。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本文所涉及的英语学习环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课堂英语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与课外英语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环境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效果等因素构成。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力求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巩固所学新知识,同时在语言的理解运用过程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养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除了关注自己传授的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修养情况和养成程度,学生也不应该只是关注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更关注如何把养成要求转化为自身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时空不限、资源共享、交互协作等优势,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环境的便利条件,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英语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课堂知识,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环境的建设,努力创造浓郁的校园英语文化气氛,定期组织英语讲座、英语电台、英语征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单词大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辩论赛、英语沙龙、外籍教师与学生联谊等活动,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

课堂英语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以及课外英语学习环境三者的结合,将会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广大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为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养成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

总之,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建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必须注意各种要素的协调配合,课程设置继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尽全力创造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通过体系的构建促进大学生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3-6.

[2]王海华,王同顺.双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的接口问题[J].外语界,2003(1):49-53.

[3]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4]赵丹丹.应用型本科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9(10).

[5]Hutchinson T,Water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作者:钱清华

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论文 篇3:

论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本文对强化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现状,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结合笔者多年教育实践经验,围绕当代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强化与改进对策进行探讨与研究,并提出几点个人意见与看法,希望能够为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养成教育;必要性

在教育事业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全面实施,其中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大量实践表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强化与提升,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针对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强化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效果,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一、强化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出现了一定的缺陷,例如缺乏学习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茫然,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兴趣不高;或者是有的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信心,甚至存在一定的消极情趣;再比如有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自主学习能力有所缺失,更有甚者存在在校期间翘课等行为。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给他们未来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站在学校的角度,为了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实施养成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使他们的优秀品格与坚强的意志品质得以形成,进而在学习中取得优异表现。

(二)培养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部分学生群体对父母长辈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进入大学生生活之后,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并成为了一个严重问题,具体可以從以下两点得到反映:第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例如有的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没有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的时间,再比如一些大学生在钱财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又或者缺乏自制力,甚至还有的学生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酗酒、吸烟等等。第二,生活习惯差也是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体现。大学生活更多的是属于集体生活,而刚进校的大学生很少有着一方面的经历,因此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没有注意自生生活习惯给他人造成的困扰。针对上述两方面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致力于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而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实施正是将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到了一起,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促使他们在未来工作与生活能够快速融入到集体当中。

(三)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需要独立生活,这种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外求学的生活可能他们并不习惯,甚至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约占到20%,其具体表现程度也有所差异,轻者自闭、焦虑,重者抑郁,精神分裂等等。因此,为大学生提供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否则在学生毕业之后,他们可能会因为人格缺陷而导致自身无法融入到社会当中,进而难以发挥出自身专业能力。而在校养成教育强调的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无疑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向上、正确的三观。

二、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在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这一点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与改革开发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尤为突出,社会伦理价值逐渐重构,并由无序性向有序性发展,这就形成了价值观并存的局面,期间人们必然会受到冲击与影响。而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其世界观逐渐形成但并不成熟,在辨析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此时一旦有不良西方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给他们造成冲击,那么就必然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导致他们的思想、行为受到侵蚀,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对于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实施与推进而言无疑有着消极的影响。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就广义上来讲,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其实就是他的人文素质。在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为学生健康人格的素养以及人性的发展提供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锻炼思考能力,并逐渐成为智慧与修养并存的人。由此可见,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大学生能够清晰的认识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并从中不断磨练自身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积极的人生态度。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依然有所缺失,尤其是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使得很多高等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学生也只关注成绩,不注重自身精神层面的提升,最终导致他们缺乏辨识能力,行为习惯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显然就会影响到高校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不可否认,当代社会背景下人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手机、电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导致很多人对这些电子设备存在严重的依赖性。特别是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学习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劣势就在于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缺乏辨识能力,在面对诱惑时的自制力表现比较差。正是如此,有的学生就沉迷于网络当中不可自拔,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分不清网络与现实,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一些网络中的习惯,受到这一问题的影响与限制,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实施也面临的诸多困难。

三、强化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两课”教育,推进人文精神培养

为了使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得以强化与推进,首先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促使他们致力于塑造伟大的人文精神与理想信念。而“两课”教育的实施正是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将“两课”教育主渠道作用发挥出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到一起,帮助学生认识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并以此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不忘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基于“两课”教育,高校还要努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质,致力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强化,将其在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实现理想信念的强化,进而实现人文精神的有效塑造。

(二)完善教育制度

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实施需要有强大教育制度的支撑,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致力于完善教育制度,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来为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需要结合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实际内容与发展现状,围绕教育管理机制、育人目标,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等方面,对制度进行完善。在制度设计中,学校必须对大学生发展需求予以充分考虑与分析,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合理确定管理方法,进而实现学校教学、学生生活等秩序得到维护,使学校育人目标得以实现,最终发挥出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工作,还需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作为保障。大学生养成教育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不止局限于理论与日常管理层面,校园文化建设也值得关注。因此,站在高校的角度,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例如从改善校园绿化条件,在校园基础建设中融入知识性、艺术性元素,将校园环境的独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做到整体规划,能够随时随地对学生起到激励与规范作用,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可以在学校可以在教学楼走廊、操场等位置布设板报、雕塑,并将提示语、名言警句展示出来,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融入到先进的文化氛围当中,使养成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与效果。

总而言之,在高校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学校必须对其重要意义有一个清晰认识,并带动学校全体师生参与到在校养成教育工作当中,努力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此改善教育效果,为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简福平,陈旭.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5):87-89.

[2]邢国忠.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3):29-33.

[3]高联合.谈主体意识视阈中的大学生养成教育[J].教育探索,2010(03):30-31.

[4]乔多.大学生养成教育应注重做好几个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8):115-117.

[5]李昌国.关于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110-112.

作者:张燕

上一篇:特色农产品农业建设论文下一篇:新课改哲学常识渗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