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高校开展国学教育已渐成趋势。针对财经高校学生的专业特点,贵州财经学院图书馆围绕学院“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国学资源、环境条件和综合服务上的优势,对国学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有益探索。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财经高校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财经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1:

财经类高校BIM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由于缺乏工程技术专业背景支撑,缺少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实践教学成为财经类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可以有效的弥补财经类高校教学资源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工程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本文分析了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学改革的优势与不足,结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BIM实践教学改革经验,从前期调研、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实践教学、以赛促教、户外实践等措施,探讨了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该研究对其他高校BIM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BIM;财经类高校;教学改革

财经类高校以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优势是经济和管理领域。相比综合类院校,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缺乏丰富的实验室资源、优渥的企业实习条件和广泛的招聘信息渠道。这些资源的匮乏一是严重影响土木建筑类课程的授课。教师在讲述建筑材料、建筑空间构架时无法开展实验,学生无法深入了解课程内容,降低了实践操作能力;二是严重降低毕业生就业率,建筑企业少量的招聘信息使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毕业生不能获取大量的用人需求;三是严重降低工程管理专业的招生率和生源质量。因此,财经类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急需变革教学方式,引进能够发挥优势的教学手段。[1][2][3]

目前,无论是综合类还是财经类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将目光聚焦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教学改革上。BIM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涵盖了建筑寿命周期绩效水平的整个管理过程,能够显著提高效率、降低风险。[4]研究表明,BIM能够提升工程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沟通和协作能力以及职业竞争力。[5]更重要的是,BIM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可以有效弥补高校实验基地等教学资源的不足。目前,BIM在美国建筑业中的应用率已达到71%。英国政府则颁布了BIM推进战略,使BIM在英国的认知率达到95%,使用者达到54%。[6][7]我国《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要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BIM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

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进行BIM教学改革,既有财经类高校独特的优势,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为首经贸)BIM实践教学改革经验, 探讨了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对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

一、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学改革的优势与不足

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具备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学优势。与综合类高校相比,财经类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分类更加细致、齐全。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为首经贸)为例,首经贸设有20个教学单位,分设40个本科专业。其中,管理学类专业多达18个,比例高达45%;经济类专业7个,比例为17.5%。经济管理知识有助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可行性分析、工程价值评估时进行科学的判断。与理工类院校相比,财经类高校学生的经营意识、管理意识和政策捕获能力更强,能够更好地规避工程管理的风险。

但同时,由于缺乏工程技术专业背景支撑,缺少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实践教学成为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在财经类高校开展BIM教学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财经类高校工程背景相对薄弱

财经类院校以经济、管理为主体,工程领域明显不足。工程管理要求具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知识,财经类高校在相应的专业支撑方面明显薄弱。

(二)财经类高校实验室资源不足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也逐渐走向信息化。相对于综合类高校,财经类高校信息化改革更容易遭遇实验室瓶颈。

(三)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教师队伍缺乏交叉学科背景

我国工程管理教育起步晚,许多工程管理专业教师都是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經济管理队伍转行而来。而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更侧重于管理。BIM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科交叉的新型教学体系,财经类高校如何引进具备多学科交叉背景的教师资源,成为BIM教学改革的一项难点。

二、首经贸工程管理专业BIM实践教学路径探索

在BIM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首经贸工程管理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BIM教学改革,如图1所示。BIM教学改革一年多时间,工程管理专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一)前期调研,确定BIM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为了改善教学方式,首经贸工程管理系教师到清华大学BIM研究中心进行了调研。通过了解,BIM强大的三维试图功能和信息化管理功能,为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改革提供了方向,其强大的三维信息技术弥补了财经类高校实验室不足的弊端。因此,首经贸确定了以BIM为培养计划的重要目标。

接下来,结合国内20余所财经类大学和国内20余所综合类大学的相关课程,首经贸工程管理系在校内开展了课程体系调研,向多年级学生发放了100多份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卷。在调研结果基础上,我们筛选出适合首经贸的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二)根据调研情况,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根据调研情况,首经贸针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从培养目标上,更加重视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特色,并且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基于调查研究,逐步确立了以BIM技术培养的重要目标,所以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将会继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学生学习关于BIM应用方法论的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使他们具有在建筑企业及公共机构中导入、发展、管理及监控BIM过程的能力,成为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从培养要求上,添加了具备BIM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将BIM技术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要求。为了培养信息化背景下复合式交叉学科的工程管理人才,首经贸逐步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首经贸毕业生在面临竞争时,能够脱颖而出。

从培养特色上,列举了三条特色教育:强化BIM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重视实践教学。基于调查研究和一年的教学探索,将更加突出竞赛的作用,提出以赛促教的教学方式。竞赛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独立分析、勇于创新的能力,这也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融合的直接机会。[3]

从核心课程设置上,根据问卷结果分析,首经贸增大了土木建筑、BIM建模类课程的教学比例。除了工程估价学、工程制图、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项目评估、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专业课程外,还特意增加了BIM与工程信息化管理、BIM计量计价、BIM工具与方法、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等BIM实践教学的相关课程。

(三)加大实验训练、实践模拟、实践教学等环节,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有效应用于工程实践。一方面,首经贸引入BIM技术平台,使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可视化、数字化。教师通过更直观、全面的虚拟仿真,展示建筑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工程管理的整体和局部甚至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课堂理论教学与BIM可视化平台的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学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了校企实训基地。首经贸邀请当地知名的建筑设计企业来学校进行宣讲,带给学生最前沿、最接近社会的实战经验;将企业的招聘要求反馈给学生,可以相应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同时,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和技术要求,调整培养方案,与时俱进,提升教学水平。

在真实案例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借助BIM 相关技术,针对工程概论、工程制图、工程估价学等课程,通过设置实验训练、实践模拟、实践教学等环节,让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全面、系统的了解工程管理专业。同时,对于每一门实践课程均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侧重于综合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检测,以确保实践课程有计划、有目标的实施。只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四)以赛促教,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为了推进学校BIM技术的发展,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的兴趣,首经贸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中、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大赛。赛前对BIM大赛进行了全面的宣传,秉持BIM设计理念,开设了BIM建模培训课,并且专门配备了BIM建模竞赛专用实验室。通过预赛、初赛、复赛,培养了学生对建筑行业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专业和行业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参与兴趣。科技竞赛,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实践和应用意识[8],教师和学生从BIM大赛中受益匪浅,在帮助首经贸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改革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深远影响。

(五)户外实践,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首经贸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生可以根据课程选择企业进行实习。通过真正现场的接触、与工程技术人员的沟通,学生提前接触和了解未来的职业情况,增强自己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另外,学生在企业实习中能及时发现不足,带着问题返回学校完善自己的学习。这样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也为建筑企业节约了培训成本。

首经贸工程管理户外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为学生营造自我体验、自主学习、及时反馈的环境,让学生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实现“做中学”。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工程制图训练、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工程结构课程设计、招投标模拟实践、施工组织设计、建筑生产工艺实习、施工专项实践、工程量计算实践、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估价编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每个实习过程按照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第一阶段,熟悉单位或工地,熟悉施工图纸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拟定个人实习计划。第二阶段,深入实习施工技术与管理,参加技术或管理工作或劳动,积累第一手资料,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第三阶段,整理总结实习收获,写出生产与管理实习报告,考核并离开实习单位。通过户外实践活动,学生了解了工程施工和管理的主要流程,直观认识了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机械和施工技术,并熟悉了工程管理制度和方法,为将来从事工程施工和管理工作打下了实践基础。

三、小结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建筑信息化浪潮的推进,利用BIM技术实现建筑业的信息化进程已是大势所趋。各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高校如何根据自身条件改善工程管理专业现状,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式高级管理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财经类高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时应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掌握。BIM技术平台的建设将会弥补财经類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瓶颈。同时,将BIM知识体系引入工程管理教学,能够培养出满足行业需求的新型人才。因此,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积极推行以 BIM为重点的专业教学改革。

[ 参 考 文 献 ]

[1] 尚宇梅.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理论导刊,2008(10):96-97.

[2] 陈小波,张建新.建筑信息化环境下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4):17-21.

[3] 张灵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4(13):118-120.

[4] Eastman C, Eastman C M, Teicholz P, et al. BIM handb?鄄

ook: A guide to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for owners, managers, designers, engineers and contractors[M]. John Wiley & Sons, 2011.

[5] Volk R, Stengel J, Schultmann 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鄄

deling (BIM) for existing buildings?鄄Literature review and f?鄄

uture needs[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4(38):109-127.

[6] 尚春静,李艳荣,任思佳,等.基于 BIM 的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建筑经济,2015(9):129-132.

[7] 孙皓,邹贻权.BIM数字建造实践教学探议[J].大学教育,2015(6):107-109.

[8] 李琦,夏宏达,韦丽娃.科技竞赛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影响[J].大学教育,2015(2):124-125.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尚华艳 王闪

财经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2:

财经高校图书馆国学教育初探

摘 要: 高校开展国学教育已渐成趋势。针对财经高校学生的专业特点,贵州财经学院图书馆围绕学院“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国学资源、环境条件和综合服务上的优势,对国学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财经高校 国学教育 贵州财经学院图书馆

一、高校开展国学教育是大势所趋

20世纪80年代始,社会上兴起了“国学热”并持续升温至今。许多高校成立了国学教育研究机构。1984年,深圳大学成立国内第一个国学研究所;1992年,北京大学成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后更名为国学研究院)。此后大批高校相继成立国学研究机构,高校渐成国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同时国学教育也开始起步。安徽大学将中国传统文化设为公选课,并开设系列专题和学术讲座。2001年,武汉大学首办本科和硕士“国学试验班”,2009年设国学博士点。2009年,贵州财经学院成立国学研究所,旨在从人文维度对学生进行国学普及教育。

我认为,从人才培养角度,高校以国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独特的优势。目前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单一,方法简单,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但近年来基于加强专业的考虑,思政课的内容与课时被压缩,其人文素质培养作用受到影响。国学有强烈的民族性,与外来的思想比较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易为本民族接受与传承。

国学的内容以人文为主,强调“以人为本”、“自强不息”、“贵和尚中”、“知行合一”等。国学思维方式既内省又胸怀天下,与当今人类主要向外在物质世界探求的趋势相反相成,极有补世救偏功效。国学刚柔相济的特征,表现在教育上就是特别重视人文素质,强调先做好人(所谓成圣成贤)再学习谋生技艺(所谓有余力则学文)。高校提倡国学教育,就是将由历史长期积淀而成的民族文化基本精神,与现时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结合,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其人文思维能力、人文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境界等。

二、财经高校开展国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财经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人才自我发展的需要,以“商才”为主要培养目标,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多年的努力培养了社会所需要的各层次的“商才”,这是不容置疑的。但由于对专业的高度专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目前财经高校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有一些欠缺。

一是功利思想严重。受市场经济价值观熏染,加之就业形势严峻,一些学生以急功近利的心态执着于对文凭与证书的获取,失却了对科学文化追求的热忱;缺乏理想信念,即使有理想也多停留在个人层面,缺乏关注社会、民族和人类的大气。二是道德意识淡薄。社会转型和经济意识的强化,使学生在义利之间出现了恶性倾斜。道义对一些学生来说只是书本知识,思政课是获取学分的手段,与个人修养无关、与生活无关,尤其是道德根本准则之一的诚信缺失严重。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助学贷款不还等现象频频发生。三是团队精神缺乏。一些学生过于强调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缺乏社会合作精神;在团队中缺乏合作意识,过于希望突出自我;在利益面前又往往从个人出发,漠视他人或集体,严重者为获取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他人或集体利益。

针对如此令人担忧的状况,各高校在改进思政教育时,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国学教育,以期提升其人文素质。贵州财经学院于2003年创设“人文”、“经济”、“科技”三大论坛,从打造校园文化起步,为师生搭建融通人文、科技与经济关系的高层次素质教育平台。2006年正式提出锻造“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目标,2009年成立国学研究所作为国学教育支柱机构,开设系列国学课程,在学生中普及国学,以国学教育锻铸“儒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儒魂”泛指国学精神,锻铸“儒魂”就是培育学生的国学精神。“儒魂”与“商才”正好体现了人文素质与专业能力两个方面。融“儒魂”于“商才”即以国学精神提升商才人文品质,使“商才”有“儒魂”人文底蕴,有深沉持久的精神动力,有益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向。贵州财经学院提出从“兼济天下的价值取向”、“取之有道的义利观”、“诚意守信的商才德风”、“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我认为,融“儒魂”于“商才”的教育思路,体现了财经高校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趋势。

三、财经高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的途径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其主要职能有: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并进行加工整序和管理维护;做好资源的流通阅览、传送咨询;构建文献保障体系,实行资源共建共享;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开展各种合作和学术活动。总之,高校图书馆就是围绕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通过信息服务协助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财经高校图书馆作为国学重要的中介和转化机构,在国学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财经高校图书馆在国学教育中一是要积极主动服务,二是要加强协调配合。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发挥服务功能。

1.建设国学资源库和信息库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儒释道三家思想和史学、传统文艺等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并非独立学科,其涵盖内容广泛,涉及文史哲等学科,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被分散到不同类别中。这样的分类不利于读者系统检索国学类文献。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读者,图书馆可以将现有的国学图书资料按国学系列进行重新分类整理,建立专门的国学资源库、信息库,使国学经典和著作形成体系,方便读者获取国学信息资源,提高国学文献的利用率。

贵州财经学院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国学文献资料,原本分散在各个书库,而且没有专门的国学目录,读者检索很不方便。但近年来为配合学校“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国学人文素质教育,图书馆对此进行了改进,将国学文献相对集中,建立国学文献专区,尤其为方便网络读者,建立了“国学经典书库”,使读者查询国学经典资料时能够“一网打尽”。

由于互联网上有丰富的国学信息资源,贵州财经学院图书馆对网上国学信息资源进行了筛选和整理,建立了分类目录、动态链接等国学导航系统,将其发布于图书馆主页上,为读者提供网络国学信息服务。如“网络资源导航”之下有“经典免费资源库”,可以链接有关的国学网站。

2.国学导读

导读是高校图书馆的一大重要服务功能。国学导读是指利用馆藏国学资源(包括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引导读者选取国学著作,以及阅读等的行为。国学导读在国学教育中是一项需要日益重视的问题。在国学信息资源蜂拥聚集情况下,读者常常无所适从。我认为,由于财经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对国学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宣传和导读就显得很有必要。

在国学导读中,图书馆应该着眼于学生读者实际需要和心理特点,从国学内容和分类上下手,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是通过国学新书推荐导读。对新到馆的国学文献,图书馆应进行分类,建立国学新书推荐专区,编写书评,以便读者及时获取所需或感兴趣的文献。二是针对国学文献的特点、学术价值等向读者推荐有代表性的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特色、价值等,以避免读者选择的困惑,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阅读。三是在学生借阅国学图书时,以咨询方式随机引导,帮助读者选择国学经典,提供阅读指导。

3.开展国学学术活动

高校图书馆由于资源丰富、环境清幽、学习气氛浓厚,是开展国学交流与沟通的最佳场所。图书馆应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传播国学、为国学教育提供优质服务的功能。

目前,许多大学顺应国学教育潮流,设立了相应的国学教育机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协作开展国学系列活动。贵州财经学院国学相应机构成立后,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图书馆都予以了积极响应,与有关国学学术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了系列国学活动。

一是举办国学讲座。贵州财经学院图书馆现有2个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每年都会配合学校举办多期人文学术报告或讲座。2009年11月,“国学研究所”以对讲方式举行第一期“国学与大学教育”专题讲座。图书馆做了很好的配合服务工作。我认为,图书馆也可以设定国学系列主题,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如儒学与现代化、道家与养生、佛学与人生等。讲座可不拘形式,增加学生与讲座老师的互动,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使学生能体会国学的博大精深,切实感受国学与现实人生并不隔绝。

二是开设网上国学论坛。网络论坛交流的优势非常明显,参与论坛者由于隐身之故,大家同处平等地位,可以畅所欲言。图书馆在馆网主页上开设国学论坛,使教师与学生多了一个讨论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平台,大大方便了国学爱好者在不同时空环境下切磋学习、相互交流,而且可以吸引其他学生关注,加强他们对国学的了解和兴趣。

参考文献:

[1]赵树梅.振兴大学国学教育的现实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8,(7).

[2]吴惠茹.高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探析[J].图书馆建设,2008,(5).

[3]况晓慢,司学红.开展国学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0,(1).

[4]黄昭艳,黄宇鸿.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国学教育刍议[J].百色学院学报,2009,22,(2).

[5]陈培礼.校园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图书馆的职责[J].沧桑,2008,(6).

[6]刘亚明,胡敏燕.儒魂商才——对贵州财经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39).

作者:胡敏燕

财经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3:

财经类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根据财经类高校学生与专业的特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首先,根据教学规律,在教学中通過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完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的建设;其次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采用理论教学与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最后,通过教师自身不断的学习,从源头上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概念,因为它无可置疑地融入了信息技术这一迅猛发展的科技力量,再集成人和信息的威力,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机一体化系统。[1]近年来,智能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促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理论、内容、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认识和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灵活运用各种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以解决管理和决策中的实际问题,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中各类管理人员的重要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财经院校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要适应新常态的需求以及考虑财经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必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与优化。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构建

全球化和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几乎每一天都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机会与激动人心的挑战。如何正确理解这些机会与挑战,并及早预见信息技术变革对未来世界经济与管理活动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成为当今管理者面临的巨大挑战与机遇。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既需要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也需要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能够充分理解组织管理的各种问题,从而建立IT(信息技术)与管理信息相融合的知识结构。它真正帮助学生获得信息化运营和管理决策方面的专业技能。

因此,从课程的内涵出发,需要构建一个既包括管理学基本理论,又涵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管理视角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对管理的影响;从建设的角度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和管理要点;从应用的视角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和主要应用技术;从用户的视角理解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在财经领域的应用情况。

我们构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分成三个层次。[2]在每个层次设置若干基础课程,从而达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当然,也可以将这三个层次的内容进行组织与融合,成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为社会、人文基础,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学校的通识课程来进一步强化。

第二个层次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基础与相关领域知识三个方面的内容。组织管理理论主要通过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掌握一般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常用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主要通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数据库应用两门课程来学习。

第三个层次为课程的提高层次,通过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在财经、管理领域的应用情况,使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作用与在金融、税务、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在这个层面上主要通过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来实现培养目标。

结合财经类高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4类[3]:

第一类: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主要介绍管理、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从组织的市场营销、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4个职能来理解职能信息系统;从经典的三层金字塔结构分业务层、管理层和战略层来分析不同层次的信息系统;从集成的角度介绍如何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进行组合;以迈克尔·波特五种力量模型和价值链模型为基础理解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从流程的角度理解信息系统与企业变革的关系。

第二类: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主要介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技术,重点是数据分析技术、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和互联网+环境下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隐私保护等。

第三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通过对管理信息系统常用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方法、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的介绍,让学生理解在组织如何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通过对现实中管理信息系统失败案例的分析,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并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引入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以提升成功率。

第四类:财经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该部分主要通过对几个典型的财经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解决的主要组织与管理问题等进行介绍,包括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会计信息系统、金融信息系统、税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且课程本身大多涉及组织与管理的各种问题。但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组织管理的实际经验与感性认知,对组织管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实际组织的感性认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如何理解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本质是系统,按照系统的输入-处理-输出基本模型,应对于每个管理信息系统理解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问题背景,主要理解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解决了什么样的管理问题。二是解决方法,明白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提供了哪些功能来解决上述问题。三是成本和收益分析,主要理解该管理信息系统的商业价值是什么,对不同用户来说,其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这个基本的思路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并能够推广到其他的系统。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可通过课程实验加深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在课程中安排了16课时的实验。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主要会使用到Excel,应结合财经类高校学生的专业背景,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生产决策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最优投资与组合两个实验,让学生理解如何利用Excel解决实际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借助学校购买的泛雅平台,教师在线上平台提供教学视频和知识点PPT等学习资源,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对线上资源的学习,而在课堂上(线下)教师则对学生反映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授课内容移到课外(线上),学生通过在线视频学习重点知识,通过课堂时间(线下)完成知识的消化吸收,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安排和时间分配发生了改变,使师生角色发生了改变,明确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的效果。[4]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主要提供课程简介和“系统思想”、“信息与信息系统”、“系统规划”、“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信息系统建设概论”等20余个教师上课视频,同时通过链接央视财经频道的“商战之电商风云”和“互联网时代”等记录片视频,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四)案例教学法

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入大量的案例进行教学。每5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通过阅读案例、收集资料、网络问题式学习研讨、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制作汇报課件、课堂汇报、课堂小组间互动等环节对案例进行深入的讨论与理解。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使用的案例包括IT改变物美,西门子公司“恩威并施”的知识管理之道,海尔——互联工厂是“众创定制,产销合一”,“一带一链”——国美O2O超级链接是如何打造的,恒丰纸业——走在信息化路上的一卷纸,免费WI-FI之战,谁在开启进场服务“任意门”,全聚德——打造“舌尖上的”IT盛宴,透视微众“刷脸”贷款时代来临,万达购物中心的数据分析策略等。使用的案例既有传统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进行转型的内容,也有基于IT的创新内容。同时将案例流程的全过程纳入课程的考核之中,强化学生对案例的投入学习。

(五)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我们强化对学生平时课程参与的考核,课程考试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程平时成绩(40分)。由课程考勤(5分)、在线学习(20分)、案例分析(15分)三部分构成,其中,在线学习成绩=个人成绩÷在线学习平台最高分同学成绩×100×20%;案例分析成绩评分由小组互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分组成,分别占40%、20%和40%,最终按满分15分折算。

第二部分,课程实验(30分)。根据在教学平台上提交的综合实验报告1和综合实验报告2的分数综合评定,每个实验报告15分。

第三部分,期末测试(30分)。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三、总结与展望

教与学是课程教学的两个方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从整体上看,理论内容比较多,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效果是一方面,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对管理信息系统新的内容的把握与学习。

互联网时代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从IT使能的产品与商业模式创新、IT使能的业务流程与管理创新和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等上聚焦个人与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瑞梅,张建林,王锁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5),14-17.

[2] 徐升华,沈波,舒蔚. 财经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编.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8[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杨宇翔,黄继业,吴占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方案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5(5):3-4.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沈波

上一篇:环境权的人权属性论文下一篇:老年性脑梗死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