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力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能够深化校企合作并且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管理论文 篇1:

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已经影响到我国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已经影响到我国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一、加强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加强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财经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是面向21世纪、面向国际发展的需要,是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加强实践教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政府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高等院校在财经教育方面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意味着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更要具有远见卓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高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以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为基础的综合素质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是面向21世纪、面向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知识创新及其创造性应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成为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基础。而知识创新的主体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财经创新人才。作为培养财经创新人才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参与国际竞争、加入全球化的洪流已经成为普通中国人都认可的共识。然而,在初步参与了国际交往和实际竞争之后,人们发现我国高校以往建立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在许多方面还难以做到“与国际接轨”,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差距就更大,而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因此,为满足面向21世纪、面对参与国际经济的需要,高校财经类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是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财经类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培养的本科学生,除少数进八硕士研究生行列外,大部分将进入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从事经济方面的种种工作。也就是说,高校财经类专业所培养的本科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研究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财经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我国高等财经类专业发展迅速。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各种问题也日渐显现,其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尤其突出。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高校教学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在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重定性轻定量等倾向。实践教学在财经类专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素质不高,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

(二)内容陈旧,方法落后

由于教学改革的滞后,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某些已经过时的内容仍然出现在教材中。没有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目前,财经类专业课程实践主要集中在平时作业,有的课程是模拟练习,有的课程是小结、小论文的形式。实践课程仅有几个传统的模拟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一个专业最多有两门实践课程,有的根本就没有实践课。全部是理论课。而大部分课程特别是理论课往往是由教师讲述。增加几个案例就是所谓的实践教学,平时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课程实践,课程结束多数以试卷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及掌握情况。在教学形式方面,仍旧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实践课教学中,某些专业实践环节一般就是让学生到相关部门、学校、公司、企业去参观一下,由于实践方案、教学目标不明确,加之管理比较松散,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毕业实习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但面对就业的压力,一些高校减少了毕业实习时间,甚至取消毕业实习,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放松了要求,多数学生都能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三)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财经教育的教师一般都缺乏一定的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经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经人才到高校任教的也不多。少数理论水平高又有实践经验的副教授,教授又把精力主要放在硕士生、博士生的指导工作上,很少承担本科层次的讲课任务,更谈不上从事本科实践教学工作,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一线的主要是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讲台,从学生到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应的实践锻炼,缺乏财经实践经历。这部分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往往不能很好地引用实践案例阐述基本理论和原理,不能用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来充实课程的教学内容,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胜任实践教学工作。在专业教学中,学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安排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往往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加之受职称、岗位津贴、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一般不安心实践课程的教学。

(四)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高校特别是财经类专业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加上财经专业的特殊性,实习内容往往涉及到单位最敏感、最核心的部分,单位一般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即使接收也不会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业务工作,由此导致学生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从学校自身来说,由于受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制约,对财经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很少,财经类专业一般很少有稳定的实习基地或完全没有。学生的实习变成了走过场,甚至干脆“放羊”,学生实践环节的实习包括最重要的毕业实习基本流于形式。

三、加强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

学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明确认识、落实制度。真正把实践教学变成锻造合格人才的熔炉,使实践教学成为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以保证培养目标的根本实现。

(二)构建科学的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形成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具体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四部分。课堂实践教学是指配合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实践和计算机上机实践。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专业课程所开设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认知和验证性实践教学课时以及单独设置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课程。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的课堂和模拟实验室进行,具体可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现场实践教学是指以实践教学基地为条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操作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这部分实习,特别是毕业实习应采取“顶岗实习”形式,即组织学生在大三或大凹的一个学期到公司、单位进行3~5个月的集中实习,让学生与公司、单位正式员工一样按统一要求进行各岗位工作的实际操作,参加公司、单位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实现由学生向正式员工角色的转变。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具体可采取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暑假实践、社会调查、青年自愿者活动等。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更新内容,改进方法

培养财经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求他们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耍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更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防止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上采用传统的单枪匹马的方式。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也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随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提供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要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更多地采取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项目团队等新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在考试方面,考试形式可灵活多样,笔试、口试、实践操作、调查、参与课题研究等相互结合,综合考核。

(四)加强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高校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建设一支能够很好开展实践教学的、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师队伍。1、学校要在人员编制、岗位配置、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吸引稳定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投身到本科实践教学中去。财经类教师一般应有从事实验教学的经历,每年要有一定的时间进实验室,指导、参加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2、可以安排教师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考试,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金融理财规划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3、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在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专家兼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教师。

(五)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财经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其中主要是要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如会计模拟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等。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落实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实习教学基地的条件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质量。为此,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社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按照校企“双赢”的理念。多途径、多形式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在政策上支持高校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2]龙成长,陈占葵关于财经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探讨[J]中国市场,2006(17)

[3]王春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财经类创新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专家学者论坛,2007(2)

作者:张 沁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管理论文 篇2: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力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能够深化校企合作并且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校企合作培养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尽管当前的人才培养存在着问题与不足,通过校企协同制订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学分认定机制以及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培养。

【关键词】校企合作;财经类人才;创新创业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不断进行着深层次的改革与发展。就业市场上,新科学技术的产生代替劳动密集的工作模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市场需求,培养新常态下高职教育相关专业人才在从业中的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议题。在创新性国家建设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成为市场的迫切需要,作为社会人才的输送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职院校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创新创业人才之间的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创新发展教学理念的必然选择。

1校企合作培养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意义

1.1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创业、创造,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在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和高品质发展的转折点,创新创业的作用日益明显,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提出引领新技术各行各业的高素质的开发,整个社会已经具备了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机遇与环境。高职院校的财经类专业所涵盖专业广泛,学生人数众多,培养着社会各行各业发展都需要财经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着重要力量。校企合作能够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财经类人才培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创业人才。

1.2有利于学校把握市场所需人才的方向

在与企业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校企合作机制,高职院校能够及时掌握企业所需的人才素质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时,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在合作育人过程中给予学校前沿的资讯,帮助学校把握市场所需的人才要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与条件,灵活地调配资源,开设优势专业与课程,发展有潜力且有市场需求的专业方向,打造品牌特色专业方向,使财经类专业更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开展人才的定向培养。

1.3有利于校企优势互补,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

校企合作培育财经类人才过程中,校企双方均能发挥自身优势,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研发能力,学生实训场所可以设在企业也可以設在学校,校企合作双方能够节省在软硬以及硬件设施的投入,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能够快速有效地搭建。学校可以获得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做创新创业及专业相关的实践指导;企业能够从财经类学生一入学开始便培育自己企业所需的专业方向人才,学生由于在校期间就已经熟知企业各项业务操作,其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创造力都会得到极大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1.4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企合作培育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强化了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更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创业创造力的培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更加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规律,从而能够真正提升学习效果。人才培育过程中,企业和高职院校将资源整合,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耐心,耐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勤奋和顽强的精神,从而实现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2校企合作培养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目前各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部分学校把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作为专业教学内容的补充内容,还未能把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环节融入到财经类专业教学中,各个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并无很大区别,财经类专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不具备针对性,故而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2.2学校创新创业的内容脱离了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

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难以有效开展,而有针对性的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就更加困难了。在另一方面,一些教师缺乏创新和创业实践经验。,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在目前的情形下,高职院校所教授内容容易与企业实际工作需求脱节。

2.3“校企合作”实训过程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

一些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实训的高职院校在考评机制上仍然沿用传统评价方式,这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并不能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校企合作开展实训,涉及校内教师与企业人员的评价,学生自己的过程性评价,几方主体评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需要完善与建立。

2.4校企合作的权责界限难以界定

在校企合作中,由于校企双方的权利和职责不容易界定,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管理方,在合作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企业处于配合与辅助地位,使得企业的话语权不够,所获得收益不多,从而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参与度不足、作用性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

3校企合作培养高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的策略

3.1校企协同制订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

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就是人才的培养理念,实现学校的培养理念符合企业理念,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公司的人才需求目标。校内的各个部门需要协同工作,通过座谈与调研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企业需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合,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和素养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理念,为后续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计、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创新创业活动实施各个方面奠定合作的基础。

3.2校企协同制订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制订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总方案,方案要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基本出发点,将创新创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养成贯穿到人才培养方案始终。企业与高职院校基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财经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各类学时分配比例、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师资队伍结构、教师素质技能与知识要求、教学设施要求、教学资源保障要求、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计划等方面作具体的规定。同时,还应该把财经类各专业的特点与特色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注重对学生创新、创意、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梯级设置,将创新创业课程与财经类各个专业课程相融合,梯度式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大一学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想法的萌发期,给以适当的创业课程与实践内容,比如让学生听企业专家讲座、参观名企、参加创业校友分享会等,调动大一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大二学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想法的成长期,给以大量的创新创业必修课程与专业课程,比如网络营销课程、财务管理课程、市场营销课程、市场调查课程等,帮助学生去实现创新创业想法;大三学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想法的成熟期,给以大量的创新创业实践支持,比如创业项目孵化、创业竞赛等,帮助学生去践行创新创业工作。

3.3校企协同设置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类课程内容

在统一完成人才培养理念与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后,校企需要协同设置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类课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要求、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与衔接。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对每门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人员、考核方案等方面做具体的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创新创业素质模块,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设置专业技能模块,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专业能力;设置创新创业技能模块,夯实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人员应该由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完成授课过程,校内教师对课程整体内容负责,企业教师进课堂与校内教师一起授课,同时企业教师开展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指导。

3.4校企协同制订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类学分认定机制

创新创业的学分认定应该采用创新机制,开展多元化、多维度、开放式的认定机制,对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究与开发、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发表学术科研论文、申请发明创造等专利、注册创办公司、参加社会调研与科技咨询等方面进行学分的认定,建立完善的认定机制,完善认定程序与管理办法,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激發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热情。

3.5校企协同搭建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探索校企合作新形式,搭建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线下线上双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校企共同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专门机构,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服务,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开展创新、创意、创业等指导与培训,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信息、创业项目孵化,提供专利咨询与申请、版权咨询与申请等服务与资金支持。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软硬件支持,设置培训竞赛、项目管理、校友联谊等相关部门,实现“机构、人员、场地、资金”四到位,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代理、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专利版权申请等全方位的咨询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探讨[J].青海教育,2019(6):52-53

[2]钟金萍,陆建英.“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下管理会计方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教育,2019(3):175-176

[3]苏炜.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体系构建——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6(9):62-66

[4]李春怡,卢惠萍.“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

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探究[J].智库时代,2018(11):193-194

【作者简介】杨珩(1987—),女,广东广州人,讲师,硕士,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财经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整合营销传播。

作者:杨珩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管理论文 篇3:

财务转型背景下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在当前财务转型的发展背景之下,想培养对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财经类专业人才,相关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及时更新换代。相关单位要转变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建立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管理方法,制定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转型,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考核方式,明确教育体系管理方式的升级优化方法,最终实现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升级。

一、我国目前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对社会现实进行调研考察和深入研讨可以发现,企业对于财经类专业人才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转变。从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细节入手专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但是因为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财财经理专业人才的经验有所欠缺,仍存在大量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人才培养缺乏实战训练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财经类专业人才时,仍旧将考察的重点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熟练度。虽然现在大部分院校陆续开设了实践课,但是这些模拟实践课的设置安排较为单一且简单,模式固定且考察方式也同实际的业务要求差别较大,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虽然学校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兴建了审计,金融,会计等专业的模拟实训室,但是实训室的设备与学院的学生人数并不匹配,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这就导致模拟实训室无法发挥出其全部作用。虽然职业院校也会安排理论课程修完的学生去校外的实践基地进行实习,但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融合度较差且完成校企完美合作的难度较大。也缺少企业人员来到院校进行实践经验的传授,导致学生无法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学校在安排学生完成教学实习的期限过短,带领学生走访学习的企业较少。有的院校虽然安排的教育实习周期足够,但是学生实习管理却采用分散式管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统一归纳总结。这些原因造成了财经类专业的校外教育实习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职业院校做出了相应的创新改革但是最终的成效并不是很明显。

(二)财经类专业教师在实践方面缺乏经验

我国职业院校的财经类专职教师大多没有实践经验,授课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因为缺乏实际在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导致自己掌握的财财经理的理论同社会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自身的动手能力较差,且教学侧重点也可能出现错误。部分财经类专业教师虽然会考取内部审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证,中级会计师证等,但大都没有实际从事过相关业务的经验。这就使得指导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和指导学生课业的时候并不能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提供完美的教学指导经验,只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的理解,这对于缺乏举一反三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教职人员的从业要求过高,使得符合其职业要求的优秀人才数量较少。在现实的财财经理教学当中缺乏具备优秀理论知识储备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

(三)对学生考核方式存在缺陷

当下我国的高职院校财经类学生的能力考核基本都采用期末理论试题考试的方式。这种考察方式只能判断学生是否完全掌握理论知识,无法判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虽然学校设置的财财经理模拟实践课,审计模拟实践课,会计模拟实践课也会纳入期末考察,但是这些实践课程大都会安排为选修课,考查课等要求较低,学分较少的课程。在安排毕业论文的撰写期间,大部分的毕业论文题目涉及到的内容过于宽泛,理论性过强,难以理清逻辑递进深入的关系,这就使得学生无从下手。使得学生生搬硬套一些理论资料,并没有彻底理解自己的论文研究题目,这样就导致教学任务设置考察方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学校的教学制度安排不合理

1.培养目标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在设置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目标时,通常默认为培养面向金融,工商企业,保险类或者政府等非盈利性机构和科研机构等从事财经管理理工作的人才。这显然同现实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选择不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毕业生会大批量涌入优秀的企业单位从事财务经理工作。这显然同原有的预期进入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等的培养目标不符,为了符合实际的需要,要将教学培养目标设置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2.开设的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财经类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学科,涉及到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因为学科的分支众多存在交叉,在设置安排课程期间又会发生学科交叉重复的问题。这样就会浪费教学资源。财经类专业课程本身设置安排较多,学生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本身较多,加之学校重点设计安排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课程的设置安排,这样会使得学生缺少锻炼实践能力的渠道。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快产教融合的步伐,完成理論到实践的转变。

3.教学硬件设备落后

制约于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安排,学校在实践设施的建设安排和教学硬件设备上配置不充足。随着国家对于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视,加大了资金拨款的力度,高等职业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仍旧无法同庞大的学生数量向匹配。在培养企业需要的财经管理类型人才期间,教师因为缺少实战经验使得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设计缺少灵活的引导性,使得学生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税务管理,企业账务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能够开展实际分析的案例较少,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

二、财经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和建议

(一)观念更新

形态意识的指导思想能够为财经类专业升级改革提供正确的指导帮助。要想实现财经类专业的改革要树立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意识,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财经类人才。重点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本着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财经专业人才,要求学生熟悉现代化的信息知识、人工智能知识及专业的理财,会计,经济管理,财经等知识体系,能够胜任金融保险,企业,政府非盈利等组织机构的财经类综合人才。

(二)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依据时代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需要结合新型的人才培养理念完成财经课程的设置。结合财经岗位的特殊性,针对性制定课程体系,系统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为了能保证教学方案的执行,高薪聘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学科专家担任讲师,打开学生理解财经发展的新思路,整合学科经验和教学重点,形成系统的可操作执行的方案完成指导任务。

(三)改变教学方法

采用实践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重视理论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财经知识的热情。在课堂的教学任务中适当增添案例分析内容。让学生模拟实践具体情况,逐渐熟悉企事业单位财经工作的内容。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直观展示财经数据的变化内容,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财经专业的教师队伍质量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开展,在时代转型发展的背景之下,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考量教师人才的品质,鼓励大家参加财经专业前沿知识和理论的培训。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紧跟现实的动态发展要求,加强自身的实战经验锻炼。教师在进行授课期间可以适当的放手,让学生主导课堂,采用模拟演练的方式指导学生深化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实践演练。让学生演示企业管理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财经类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成立校内的实践教学中心。

安排财经类实践教学,打破传统模拟随课程进行,且多为验证型、演示型的模式,可将会计模拟、审计模拟、税收模拟、证券模拟、金融学模拟等各项模拟有机结合起来,并与理论体系互相渗透。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可以实践的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教师要定期取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深造,丰富实践经验。各高职院校广泛开启第二课堂,聘请优秀的事务所,企业,事业单位的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产评估师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校任教,开拓学生的眼界。

(五)构建新的考核方式

学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发生改变之后,相应的需要改变学生的考核方式。转变注重考察理论知识的应试教育,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察形式,在考核范围内加入适当的时事内容。根据财经类各专业各学科自身特点,对考核形式与内容应合理设计,同时融入实践能力考核相关内容。以财经分析课程为例,可让学生每人选定一个上市企业,随着课程的进程,学生跟踪分析选定企业,期末考核时教材理论知识考核占50%,对选定企业的综合分析占50%。各类会计模拟课程、审计模拟课等的考核应考核实际业务。此外,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应全部理论联系实际,应鼓励学生撰写案例分析型的报告,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問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转型使得对于高职财经类的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从相关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要具备能够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要重点培养学生将经济财务管理等理论知识有机同现实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的能力。传统的财经类教育侧重点并不适用于现实社会的需要,需要加强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训练,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定期为教师提供去企业实践的机会,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转变教学目标设置,优化教学考核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求培养出更多的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财经类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吕桂苹

上一篇:数控机床与数控加工发展论文下一篇:开放性职业教育办学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