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文章从竹料第五小学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探讨了竹料第五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对策。【关键词】行为习惯养成现状问题原因对策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好习惯,就会使你受益终身。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小学学生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1:

农村小学学生养成教育实践与探究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我校地处农村,离乡镇较远,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受经济大潮的冲击,一大批留守儿童带来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本课题主要探讨农村小学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现状调查研究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与方法,以及不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矫正。

1.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法国著名学者认为: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专家的共识,并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从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以“蓝皮书”的形式发布中国少年儿童状况的年度报告,为我们进行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提供了大量客观的依据。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一定要从小加以训练。通过积极有效的正面教育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优秀的品德,进而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时代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少年儿童的精神层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一些不良文化也蚕蚀着儿童的纯真的精神世界。大部分儿童存在着“自私懒惰、不懂礼貌、缺乏理想、依赖性强、纪律观念淡薄”等不好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显得尤其重要。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和有力抓手,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养成教育是指教育机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儿童逐渐规范日常行为的教育过程。通过不断重复和训练儿童的行为,形成动力定型。可以促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于祖国未来的儿童来说,无异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结合”的育人模式为基础,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切入点,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养成教育。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的调研;

(2)理论联系实际探讨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在研究的基础上,拟定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和不良习惯矫正方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通过研究,使我校学生文明守纪、学风浓、校风正,成为一流的窗口学校。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强化训练,力争做到“知、情、意、行”统一,健全学生人格。

(1)探索有效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途径与方法;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的策略;

(3)低年级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初步有纪律观念;中年级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帮家长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文明守纪,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高年级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沟通、理解、合作的意愿和能力。

(三)研究的创新点

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结合”的管理模式。全程掌控学生的动态。整合三方面教育资源,切实规范学生行为。通过强化训练,真正达到“在校是个好学生 在家是个好孩子 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的育人效果。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的思路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养成教育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小奠定学生的思想基础。也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自律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同时积极促进学生内因因素的形成,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自然转化。

2.民主和谐,科学组织

(1)严格认真、自主自律,形成平等和谐的约束氛围;

(2)强化训练、科学引导,形成行之有效的导行氛围;

(3)入情入境、道德感召,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氛围。

3.齐抓共管,全员参与

引导更多的教师来参与养成教育教育的课题研究。第一,确定研究目标。制订目标时:①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充分注意每个阶段的年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养成教育的育人效果;②整体把握、分步推进;③要必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使目标制订可操作性强。第二,研究方法一定要多种多样。要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三,还要注意学生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反复性,要经常抓,抓经常,作好长期攻坚的准备。

4.活动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

整体把握,小步推进。从严从实进行要求。从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要求抓起;让小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有可操作性,让他们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充分利用學校多媒体信息平台,组建社会、家庭和学校“三结合”的育人网络。多方面挖掘三方面的育人资源,让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理论联系实际,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

1.准备阶段(2016.3.—2016.4.)

制订方案、申报立项、调查研究等工作。实验人员对学生的思想、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认清当前学校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宣传动员,为全面推进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做好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2016.4.—2017.9.)

按年级分类,各级段研究制定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案.每月制订相应的研究计划、目的、内容、重难点等。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关研究策略。各种材料及时归档。采取多种方法检查成果。写出阶段性报告。

3.结题阶段(2017.10.—2017.11.)

四、实验设施与经费保障等

学校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业务骨干担任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程管理领导。课题组成员认识统一,积极参与。课题组所需图书、软件、多媒体等设备学校优先提供;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研讨会以及科研成果的总结与推广所需经费学校全部实报实销,并根据课题研究的成果每学年给予课题组成员一定奖励。确保此次活动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效果

作者:关凤丽 姚泽炯

小学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2:

浅谈竹料第五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文章从竹料第五小学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探讨了竹料第五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对策。

【关键词】行为习惯 养成 现状 问题 原因 对策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好习惯,就会使你受益终身。

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又是学生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的,所以要用正確的思想去引领,用严格的训练去规范,用良好的环境去陶冶。小学是人生的基础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发展至关重要。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竹料第五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我在竹料第五小学任教多年,竹料第五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观察到,竹料第五小学的学生在学习上,有近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认真踏实;另有二分之一的学生习惯表现一般,其特征是管理到位,他们的表现就较好,一旦管理疏忽,表现就差;还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不积极思考,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整体平均水平。

而在学生的家庭教育方面,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了解到,学校大约二分之一的学生家长存在着自身要求你不严格的现象,在有关利益分配上吃不得半点亏;一年到头从不看书读报,几乎天天沉迷于玩手机、打麻将,看到孩子在公共场合撒野,无故欺负同学,损坏公物等严重品行问题时,家长也是不闻不问,睁只眼闭只眼,更有为自己小孩一时占了便宜而自鸣得意的家长……。而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家长素质较高,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坚持以正面教育去引导自己的孩子,而这部分家长的孩子大多是班中的优等生。

三、竹料第五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的学生在卫生习惯、品德行为等都存在着问题。部分学生品德行为、学习、卫生习惯较差,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和别人交流中还没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没养成卫生习惯,和同学发生冲突时不能谦让,做错事不承认,自我主动学习意识薄弱,没有养成自学复习习惯。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因素有一定关系 。

1.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与家庭教育相关。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质偏低,他们既缺乏对知识的更新,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和学习新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便造成了孩子的行为习惯等的养成教育在家出现了真空状态,因而也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养成教育的环境和时机。

2.学生习惯养成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校常规教育相关。学校教师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重视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忽视学生习惯的培养,重视优生评价,忽视差生评价的现象。而学校在进行矫正教育中也往往是堵的多,疏导的少;说教批评多,引导少。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说谎话,不诚实,做错事不承认,自我约束能力差。

3.学生习惯养成与社会环境相关。如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输量大,速度快。社会上的信息好坏参半,甚至有些不良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影响了学生,使学生的可塑性发生偏差。

四、竹料第五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们应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营造氛围,利于养成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校园内可设置文明习惯标语、英雄画像简介、墙头板报、花园警示语、人文景观雕塑、德育教育专栏、法制教育专栏,评选“每月一星”树立榜样等,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积极评价,引导养成

评价不仅是明辨是非的教育,对小学生而言,评价既是“规矩”,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学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行“做文明人”签字仪式,设立了“小红帽”卫生监督岗,评比文明班,颁发流动红旗等,对班级进行激励性奖励。

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是莫大的荣耀和奖励,必将激发起争取更大进步的巨大动力。因此在运用评价手段时,注意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众实施的以肯定表扬为主,纠错批评的以个别进行为宜。

(三)言传身教,带动养成

教育工作者孙敬修曾形象地说:“孩子的眼睛是录象机,耳朵是收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在电子计算机里储存起来,然后指导他的行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他们在行为习惯及思想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直观地影响远远胜过言语的教导,因此教师对学生不仅要很好地实施言传,更应肩负并完成好身教的重要职责。

俗话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作为教师在注重身教作用的同时,我更注意从自己的一言一行、细微之处给学生以好的影响和带动。例如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遇到师长要主动打招呼,那么教师就应该注意文明礼貌,对学生使用“请进来”、“请稍等”、“抱歉”等礼貌语言。当学生向我问候时,我都认真应答,报以微笑,用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养成。

(四)家校社区配合,巩固养成

现在有种说法:“5+2=0”。说的是小学生在校接受了五天教育,经过周末两天,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全都抵消了。此种说法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影响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确存在着差距。

因此,学校、教师可以利用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开展宣传教育,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到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之中,利用电话交流、请家长到校面谈、家访等多种形式,共同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而学校也是处于一定的社区环境中,社区环境对学校的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社会是个大染缸、大舞台,它无限地提供给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教育力量,创建“家—校—社区,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由“外化——内化——外化”的教育过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前的经验和做法,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和学校实际,进一步发展完善教育方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德卿.《小学德育》.广东:华南师范大学《小学德育》杂志社.2006.

[2]袁元、郑航.《德育原理》.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作者简介:

杨雄图(1973-),男,广东广州人,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品德。

作者:杨雄图

小学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3:

浅析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生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行为习惯影响到性格的养成。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差别。有必要认真研究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特点,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对好的方面加以发扬,对不利方面进行纠正和引导。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卡尔·荣格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形成健全的人格、被社会悦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小学阶段,则是一个人接受教育、性格形成的初始阶段,在此阶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一生受益,而一些错误的行为习惯不加以纠正也会贻误终身。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小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整体上与城市小学生有差别,又如何根据农村小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引导呢?本文就来分析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特点、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和采取哪些措施加以引导。

一、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特点

1.不娇气,生活上懂事善良

很多农村小学生比城市小学生更加懂事善良、不自私,体贴父母生活不易,帮助照顾弟妹,料理家务活和农活,帮父母分忧,不娇气,不怕辛苦。

2.卫生知识缺乏

农村的卫生条件要差一些,对于卫生知识的关注少,有的卫生习惯缺乏。如坚持每天早晚刷牙、勤换洗衣物、保持仪容仪表整洁等。当然,这与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和有的留守儿童缺乏照顾有关。

3.性格不够开朗

相比城市小学生,农村小学生更加羞涩、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诉求,沟通能力弱。

4.安全知识匮乏

由于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成长环境不同,也增加了很多不安全因素。在农村,孩子自己爬树捉鸟、进山拾山货、在河沟捞鱼习以为常,导致孩子摔伤、被野兽伤害、溺水、被侵犯、被拐卖等意外发生,缺乏安全意识,没有防范和自救能力。

5.接人待物方面

与城市相比,农村小学生更缺乏礼仪知识,接人待物缺乏良好的引导,有的孩子说话粗鲁、满嘴脏话,但是没有得到纠正。

二、造就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

1.农村生存艰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相比城市,农村整体经济条件落后,农村小学生从小目睹父母生存不易,对生活艰辛有体会,很多家庭有两个孩子,懂得要体贴照顾兄弟姐妹。有数量较多的留守儿童存在,有的年纪轻轻担当起照料(外)祖父母、弟妹生活的重任。

2.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虽然农村教育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就农村教育的现状来说,教育的提升体现在农村师资、校舍水平等硬件的提高上和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的功利性重视上,还没有认识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存在这个教育认识盲区。

3.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

许多小学生家长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外出打工,家中留下老人和小孩,甚至只有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留守儿童在成长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和有效引导。出现的不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外出打工父母由于常年在外对孩子有所亏欠,只能用物质来补偿孩子,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行为习惯养成认识不足也无力照顾。这也是很多留守儿童性格自闭、行为粗鲁、学习能力差、生活上不能很好照顾自己的原因,甚至发生很多留守儿童被侵害、被杀害的事件。

4.家庭教育理念落后

父母是孩子行为习惯最有效引导者,但是农村父母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现代育儿和科学教育理念没有什么认识,许多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教育的理解是:努力赚钱供孩子读书、考上大学离开农村。文化课成绩好坏成为衡量孩子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对孩子性格养成、习惯培养、行为纠正没有概念,认识不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甚至充当了孩子的负面榜样。

5.学校与老师没有充分发挥引导培养作用

许多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条件艰苦,没有师资,由民办老师代课,教学条件差,先进的教育理念无法贯彻与实施。小学教育考核标准为入学成绩,许多学校与老师只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文化课教育中去,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不多。

三、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措施

1.肯定、发扬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农村小学生呈现出的勤劳、善良、努力等良好的性格、行为习惯要加以肯定,发扬光大。让这些祖国的新一代能真正成长为正直、勇敢、有责任心的人,保持自身的优良品质,成为家庭的支柱、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2.加强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对于家长,使其真正明白对孩子一生来说健全的人格远比学习成绩重要,而健全的人格则需要在小学阶段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奠基。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希望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多加以关注和引导,从自身做起,给孩子一个正面的榜样。建议平时多关注一些教育知识,明白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和科学方法

对于学校,则要承担起教育的社会责任,更加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针对小学生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制定一些措施,如树立一些学习习惯好、卫生习惯好、礼仪习惯好等某一方面行为习惯好的先进榜样,引导其他小学生向榜样学习,或者结成“一对一”对子,互相提高。

3.特别关注留守儿童

一是与学生家长沟通。给家长提出建议,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关键阶段,建议能就近务工的就就近务工,不能就近务工的,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除了生活问题,也要关注孩子思想、性格的发展,走进孩子内心深处。通过QQ群、微信、短信等方式,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孩子情况。二是与留守(外)祖父母沟通。希望他们在照顾好孩子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性格和日常行为习惯,不要一味溺爱孩子,做好教育引导。三是留意留守儿童的行为举止。从生活上关照他们,行为习惯上引导他们。

4.设立日常行为引导课程

很多小学生出现了不好的行为习惯是因为他們不懂这方面的知识,缺乏有效引导。可以根据教学情况,每周安排一到两节生活课程,教授良好的行为习惯,传授科学的生活方式,如礼仪课、卫生课、安全课、保健课、劳动课等,传授方法和技能,使学生能详尽地了解到相关知识并且加以反复练习。

参考文献:

[1]蔡淑真.浅谈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8):129-130.

[2]徐可祥.农村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摭谈[J].学周刊,2014,(35):68.

[3]周士同,张淑敏.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教书育人,2015,(08):39.

作者:万广超

上一篇:广告消费偶像管理论文下一篇: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