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学生毕业实习论文

2022-04-22

2016年,我国财经类大学生毕业规模庞大,其专业分布主要为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约占高校毕业生的36.77%,人数多达281万人。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795万,其中,若以2016年财经类毕业生占总毕业生规模比例计算,2017年财经类毕业生人数将达292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财经类学生毕业实习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财经类学生毕业实习论文 篇1: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特色的高职毕业论文(设计)范式改革

[摘要]文章以应用英语专业为例,着重分析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范式的本质差异,指出高职院校沿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高职毕业论文(设计)范式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特色进行改革,而毕业综合实践是一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新范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范式改革 毕业综合实践

[作者简介]王占九(1965- ),男,吉林敦化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英语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和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分析。(浙江宁波315100)

一、引言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职教育环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要保证。目前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仍然沿袭普通高等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所学课程与自身水平的限制,大多数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为了顺利毕业,只好抄袭他人学术论文,造成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低下,抄袭成风,助长了不良学术风气。因此,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有必要进行改革。

二、普通高等院校毕业论文(设计)与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本质差异

普通高等院校毕业论文(设计)强调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技能探讨研究和解决本学科的实际问题,是对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训练与检验。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通过撰写毕业论文,首先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其次是使学生知晓如何观察、如何调查、作样本分析;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等方法。撰写毕业论文是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它不仅有教师的指导与传授,可以减少摸索中的一些失误,少走弯路,而且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总之,普通高等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基本技能以发现、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或担当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院校有很大的差别,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应该摒弃以往仿效普通高等院校那种以学科为基础,以专业学术研究为目标的范式。高职教育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贯彻落实这一原则。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岗位实践,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特色,以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或项目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体现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目标。

三、高职院校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遇到的障碍及弊端

模仿普通高等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高职院校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先是高职院校学制短,一般正常教学两年,顶岗实习一年;理论教学学时少,按教育主管部门有关规定,总课时的55%为实验﹑实训课时,45%为理论教学课时;学生所学课程不精﹑不广﹑不深;学生所学科目少,理论课程只有部分核心课程。这样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首先选题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一般都开设语言学类课程﹑英美文学课程﹑英语语法课程﹑英汉和汉英翻译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普通院校英语专业开设这些课程相比较而言学时较长,讲授内容精深,学生学得扎实,能主动拓展到相关领域,为深入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相比,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一般只开设英语语法课程(64学时)﹑实用英语翻译技巧课程(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训32学时)、实用英语写作课程(48学时);国际贸易方向还开设几门经贸英语相关的课程;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只在专业任意选修课中开设英美文学(32学时)﹑英美词汇学(32学时)﹑跨文化交际(32学时)﹑语言学概论(32学时)。不难看出,如此的课程设置,按照普通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来要求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实在是有巨大的困难。高职生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时,往往处于茫然之中,所选题目通常范围很大﹑空洞无物,最后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勉强完成选题。如我校2003级应用英语专业部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题目(见表1):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据统计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时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75%~90%,英语专业四级水平考试通过率为2%~5%,这就是说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时英语水平大致相当于或略低于普通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毕业时的英语水平。而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时英语专业四级通过率为95%-100%。因此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时要写出6000字以上的英语毕业论文普遍感到困难。大多数学生在网络﹑书籍或杂志中找到相关材料进行抄袭﹑剪辑和拼凑;也有的把找到的相关汉语论文用英汉翻译软件进行翻译,错误百出,文法不通,指导教师修改时苦不堪言。更严重的后果是这样使学生染上了学术论文抄袭的风气,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原著作者以及对学校﹑用人单位还是对学生本人,都是有百害无一利。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必须进行改革,必须摒弃模仿普通高等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找到一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

四、毕业综合实践是一种新范式

毕业综合实践的目的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毕业综合实践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相关行(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同时完成毕业综合设计。毕业综合实践应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岗位实践选择毕业综合实践任务书,通过在行(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操作实践,编写综合实践设计说明书,完成毕业综合实践报告与答辩。最后通过毕业综合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和岗位操作能力等方面受到良好的训练,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毕业综合实践工作程序包括布置选题,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学生进行岗位实践研究并收集资料、选题、开题论证、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答辩等环节。如我校2005级应用英语专业部分学生毕业综合实践选题题目(见表2):

1.毕业综合实践工作的指导思想。毕业综合实践工作应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如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基本技能在实践工作岗位上发现、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问题,形成职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训练与提高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实践动手的能力。

2.毕业综合实践的选题原则及要求。毕业综合实践的选题应与所学专业和所在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突出专业岗位的综合能力训练。选题应结合所在的行(企)业实践岗位,从所在工作实习单位或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中筛选。选题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项目不宜过大,重点选择可以在短期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或者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成果的课题。选题要具备可行性和实效性。在毕业综合实践期间,如果有学生提出调整或更改选题,须有书面申请报告,须经指导教师和分管教学院长批准。学生在选题确定后,由指导教师填写“毕业综合实践任务书”,在毕业综合实践正式开始前一周下达。任务书中应明确具体要求,包括:实践岗位名称、岗位职责、岗位能力要求、毕业实践课题名称、课题任务及时间安排要求等几个方面。

3.毕业综合实践的开题报告。学生在接到毕业综合实践任务书后,在通过充分的调研的基础上,须向指导教师提出一份毕业综合实践开题报告。毕业综合实践开题报告包含以下内容:毕业综合实践题目与任务要求;设计研究的目的;设计研究的依据及资料;毕业实践设计的进度计划;预期的阶段成果和最终结果。毕业综合实践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审阅同意后实施。

4.毕业综合实践设计的撰写要求。报告(设计)一般分标题、目录、正文、附录四个部分。(1)标题。技术应用设计说明书的标题一般采用“XX设计方案”这种通用格式,其中“XX”部分为设计的对象名称,例如“XX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海外代理业务拓展设计方案”。(2)目录。目录编号一般采用国际数据化期刊编号的通用格式。(3)正文。正文一般分为六个方面:一是引言,主要写课题的来源与目的意义。毕业综合实践的设计课题一般都要求来自就业岗位或就业单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课题的设计实践应该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应职应岗能力。二是设计任务分析,在深刻理解毕业综合实践任务书中的任务与要求、给定条件的基础上,明确本设计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分清主次,认定关键问题或难点问题,并提出评价标准的大致要求。因此,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表述分析思考过程,展示问题和问题解决的评价标准等。三是方案初选,在明确问题及评价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初步方案。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表述思路方案的架构过程,罗列相应的初步方案,撰写技术经济简要分析,以及方案的比较过程及选定。四是方案的详细设计,方案的详细设计是确保其规范性、可操作性与实施质量的前提。这部分内容应按设计内容与过程顺序规范地撰写。五是设计总结评价,根据设计的任务要求,结合本设计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可靠性、实用性、经济性等相关评价要求,对本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如实的总结评价。六是参考文献,有关的参考文献应该尽数罗列。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参照技术应用性论文的撰写要求。(4)附录。附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表格、原始数据附表等。附录的篇幅一般不宜超过正文。

5.毕业综合实践的评价。对毕业综合实践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对毕业综合实践设计方案与任务的评价,主要包括设计方案与任务的岗位贴近度﹑专业贴近度和训练的实效性,这部分内容可占评价的20%。其次是对毕业综合实践的成果评价,这涉及毕业综合实践设计方案的质量与水平,如科学性与创新性﹑规范性和实用性,也涉及毕业综合实践设计方案的工作量大小以及完成毕业综合的态度,如钻研勤奋与否﹑与导师配合是否积极认真等,这部分内容可占评价的50%。最后是对毕业综合实践答辩的评价,这部分主要关于答辩论述思路和表达程度以及回答评委问题情况,如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回答内容是否深入和回答是否有很强的逻辑性等,这部分内容可占评价的30%。

五、毕业综合实践的优势

对高职学生来说,撰写毕业综合实践比撰写毕业论文有更大的优势。首先,毕业综合实践具有很强的岗位实践性。毕业综合实践是通过学生到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实习或顶岗工作,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工作项目,并按规定格式和要求写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设计方案。在完成毕业综合实践的工作中,学生需要对岗位工作的性质、特征、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分析;或对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及工作原理进行描述;或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培养创新的能力,增强实践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毕业综合实践突出了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在完成毕业综合实践过程中,学生把岗位实践中的某一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设计的内容,设计出完整的方案,在实践中予以实施,然后总结评价。这就使学生在实习岗位中,积极主动并且独立自主完成相关信息收集、工作任务或项目分析﹑设计方案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和工作成果的评价。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了专业核心技能,拓宽了专业技术领域的范围,从而掌握更多的专业基本技能。最后,毕业综合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毕业综合实践的设计课题一般都要求来自于学生的就业岗位或就业单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独立完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基本技能在实践工作岗位上发现、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问题,从而形成职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并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

六、结语

毕业综合实践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体现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综合实践是高职教育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的重要体现,是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重要体现。通过毕业综合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和岗位操作能力等方面受到良好的训练,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戴娟萍.关于高职毕业论文改革的几点思考——以财经类专业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3]谢彩英,朱雪梅.高职院校200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

[4]张玉廷,郑虎.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5(6).

[5]孙庆国.改革毕业设计完善高职实践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03(5).

作者:王占九

财经类学生毕业实习论文 篇2:

浅析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的供需问题

2016年,我国财经类大学生毕业规模庞大,其专业分布主要为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约占高校毕业生的36.77%,人数多达281万人。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795万,其中,若以2016年财经类毕业生占总毕业生规模比例计算,2017年财经类毕业生人数将达292万。“就业难”成为财经类大学生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解决“就业难”问题也将是高校、政府和社会的一大难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各企事业单位缩减成本,减少工作岗位。同时,随着财经类高校的扩招,我国财经类高校毕业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其中金融、经济、保险等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些行业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财经类大学生的规模庞大,财经类大学生依然存在着诸多的就业问题,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解决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了政府和社会的一大难题。

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总量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可以解释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紧张现象。供给总量上的压力在转型时期相对存在,是高校扩招行为短期造成的,甚至由于统计指标的局限存在一定的夸大成分;摩擦性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通过完善就业中介、强化就业指导可得到有效缓解;只有结构性失业才是核心原因,毕业生较大的就业能力缺口导致“职位空缺和失业共存的结构性失业状态”。

解决结构性失业造成的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充分研究和分析财经类大学生供需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出解决办法。

从大学生总体的就业情况来看,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相对较好。以我国5所财经类211高校(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为例,这5所院校2014年至2016年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其毕业生就业率均高达95%以上,远远高于我国财经类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但是,高就业率并不意味着就业问题的解决,高就业率背后隐藏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就业行业、就业岗位、能力不匹配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将从财经类大学生的数量、就业能力和就业去向三个方面,对我国财经类大学生的供给和需求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其一,财经类大学生的数量。从供给来看,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规模庞大,2016年约占高校毕业生的36.77%,人数多达281万人,2017年仍有上升趋势。从需求来看,劳动力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需求旺盛,以2016年第二季度(春招高峰期)为例,根据某招聘网站调查数据显示,计划增加大学生招聘雇主有41.6%,高于第一季度的37.2%,对大学生需求最多的行业主要为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投资、证券行业,为财经类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体来看,我国财经类大学生的供需规模数量相对平衡,其就业难问题不是由于供需数量差距过大造成的。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就是说财经类大学生的不充分就业,即部分财经类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这种状态有可能是一种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匹配产生的。

其二,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供给来看,财经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欠缺。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2016年度上海财经大学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不同学历的学生对自己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较高,尤其是在适应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等与学习相关的能力方面,而在组织能力、创新精神、领导能力等与实践相关的能力方面,自我评价相对较低。

从需求来看,根据国内5所211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为看重学生的六个方面为品行修养、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敬业精神、实际工作能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包括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包括对其他能力(例如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同时,用人单位对市场和销售类人才的需求较多,此类职位要求应聘者具有相应的专业背景,且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人际交流能力以及一定的工作经验。

总体来看,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所需就业能力不匹配,主要体现在实践能力不匹配。这种不匹配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财经类大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欠缺,财经类大学生具备专业能力、资料分析能力等与学习相关的能力,但是缺乏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中岗位设置不合理,劳动力市场中的用人单位对财经类大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充分,不能合理地设置岗位。

其三,就业去向。从供給来看,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行业、地域相对集中。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其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就业的毕业生中,71.11%期望留京,7.78%期望到江浙沪地区工作,5.61%期望到广深地区工作,就业地域主要集中于北上广深;87.98%期望在金融业单位工作,其中对银行业工作有期望的毕业生比例最高(66.26%),其次为证券业(60.86%)。

从需求来看,劳动力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行业需求多样化。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反映了不同行业对我国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的需求。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基于《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毕业签约数据,发现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其中,就业的本科生中,41.67% 签约金融业,18.47% 签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44%签约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1.11%签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的研究生中,56.10% 签约金融业,8.20% 签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07%签约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7.42%签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劳动力市场中,不仅金融行业的企业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旺盛,同时,非金融类行业企业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不容忽视,非金融类企业能够为财经类大学生提供岗位,解决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总体来看,财经类大学生的供需行业不匹配。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在金融业,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供需不平衡,因此造成该校部分大学生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

因此,解决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解决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不匹配、供需行业不匹配这两个问题,需要财经类大学生、财经类相关高校、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

其一,解決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财经类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实习实践活动是未来工作的一种提前预演,是对未来工作氛围的一种体验。在实习实践活动中,财经类大学生能够对未来的就业行业和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认识,找到自己的工作兴趣和就业方向。通过参与各种实习实践活动,财经类大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压力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改变对财经类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从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逐步转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高校应该根据市场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使财经类大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增加实践课程,为财经类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增强财经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二,解决财经类大学生供需行业不匹配的问题,需要促进财经类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多样化。首先,财经类大学生应当认清就业形势,深入分析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财经类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招聘会,了解各种招聘信息,对各种就业信息作出评估。对就业环境和信息的了解,是财经类大学生合理选择就业方向的前提。财经类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充分考虑家庭状况、行业发展情况等客观因素,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在充分分析就业的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财经类大学生应该摒弃追随大众的就业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行业、岗位和地域。

其次,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的用人理念。用人单位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人才招聘、培训计划,为用人单位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使企业能够更合理的设置岗位,吸引优秀的人才;同时,用人单位重视培训,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也为财经类大学生提供更多合适的岗位。此外,用人单位与高校合作,开展各种比赛,发掘高校学生的潜能。用人单位为高校优秀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提高用人单位在财经类大学生的形象,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

最后,政府应当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政府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经济的繁荣增加劳动力市场对人的需求,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合理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该扮演好其推动者的角色,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责任编辑 陈晰

作者:高敏

财经类学生毕业实习论文 篇3:

高等学校关联涉众的信息需求初探

[摘要]分析高等学校关联涉众的三类群体(在校大学生,毕业大学生,高三学生)对校园信息需求类型,以及他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进行深度调查,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群体;信息行为;校园信息;大学生

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底,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1]因特网的日益成熟,以其丰富的资源,便捷的渠道,低廉的成本,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信息的日益膨胀,亦会使学生在获取有用信息的过程中面临困惑。无论是在学习,娱乐,就业等方面,学生无法通过合适的方法使自身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内外环境的改变同样会造成学生群体信息需求的改变。为了更好的掌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信息需求的变化及信息需求满足所面临的障碍,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的方式,以特定环境下的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做出相应研究,以期能够对改进大学生群体信息需求的满足效率所有帮助。

1.调查基本情况

1.1核心概念界定

关联涉众,字面意思即为相互有联系的涉及的多个个体。此处的个体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是一个个体,也可以是一个组织,按某一类型分类而成的个体即为群体。高等学校的关联涉众涉及多方群体,但是其主要责任是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并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因此学生群体成为高校服务的重点对象。基于此,笔者将关联涉众规定为三类学生群体:在校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和在校高三学生。

信息需求是人们意识到并表达出来的信息需要。而信息需要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对信息的不满足感和必要感。[2]相比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手机短信、微博、虚拟社区等新媒体的出现,学生群体的信息需求随即呈现出多样性;多种信息获取渠道提供学生群体多重获取信息方式。同时,环境的改变、学历层次和学校层次的不同,学生群体对信息的需求将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为了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群体的信息需求在不同阶段的区别和联系,笔者将信息需求界定为与校园信息相关的信息需求。

1.2数据来源

本文以贵州财经大学(以下简称财大)在校大学生,贵州财经大学毕业生和在读高三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为主,访谈为辅的方式对学生群体信息需求类型和信息获取障碍进行深入研究。随机发放问卷260份,收回260份,确认有效问卷260份,回收率100%。其中在校大学生100份,毕业大学生60份,高三学生100份。

2.三类群体校园相关信息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现有信息环境下学生群体所关注的信息类别,主要集中在学习信息、生活信息、娱乐信息、求职信息等方面。其中学习和就业信息在学生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将校园信息需求规定为以下五类,以对调查结果展现一个清晰的对比。

2.1学校信息需求分析

就高三学生而言,对大学关注的重点也仅是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占比为80%)。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的学生清楚知道目标大学的详细情况(包括开设的课程,举办的活动等)。分数第一,学校第二也使得高三学生失去主动获取学校信息的意识。同时,专业的就业方向(41.86%)和就业情况(39.53%)成为他们选择专业首要考虑因素。就业容易,薪资较高的更易成为热门专业,也易受大众知晓。就学校情况而言,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设施(44%)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综合排名较高,声誉较好的学校,大多会成为学生首选的奋斗目标。

对已毕业并工作了的人来说,54.17%的人认为学校所发布的信息对他们的工作并无太大的帮助。从调查来看,只有21.67%的毕业生不会关注学校或学院的信息。大部分的学生毕业以后依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有关母校的信息。能够看到母校的提升,是每一个毕业生喜闻乐见的事情,不论以前对母校存在多大的怨恨。

在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对学校信息的需求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①学校建设信息(35%)②发生在校内的趣闻信息(34%)③学生会/社团信息(29%)。

学校在发展的同时,不免也会引来校内颇多的争议。随意进入任意学校的论坛或是贴吧,都会看到学生对学校抱有不满意的态度。图1显示,82%的在校学生对学校存在负面情绪。但有趣的是,会将自己意见反应给学校的人仅占7%。导致他们选择沉默的两大原因分别是不知道反映的部门和收不到学校的反馈信息。

2.2学习信息需求分析

在面对学习时,学生的想法大抵都相同。从表1得知,职业规划讲座是高三学生和在校学生关注的焦点,占比分别为40%和45%。在大学象牙塔里生活的四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迷茫的时候,无法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清晰的定位。以至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一封信—当迷茫在大学里泛滥成灾》一文,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紧接着,娱乐文化类的讲座成为第二被需要的信息,占比分别为28%和23%。与此同时,只有少数学生选择了学术和考试类讲座。在学生心目中,进入大学后可以彻底的放松,学习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学习仍旧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从表2得知,在大学生关注的考试中,53%的人表示四、六级是目前最关注的信息;在一所财经院校就读,类似会计/证券(35%)相关财经类考试也是大学生较注意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20%的大学生关注考研考试,考研热在大学生中缓慢降温。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与2013年相比,报考国内研究生的人数趋于下降。另外,不可忽视的是2012-2013年,中国学生赴美读研申请量出现首次下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增加使得更多人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但因为缺乏有效质量控制,宽进宽出,直接造成硕士学位含金量不断降低,与此同时研究生就业率、薪酬也不断走低,读研所带来的价值不断遭受质疑,也直接影响了读研的热情。[3]毕业立即考研虽不受到大学生的追捧,但是对于已工作的人来说,研究生的文凭成为了升职加薪的硬性条件。在调查中,有63.33%的人有继续深造的愿望,同时在这部分人当中,65.79%的人将考研定为深造的目标。

2.3生活信息需求分析

除了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排名情况会成为学生选取学校考虑的条件以外,高校的周边环境亦会影响他们的选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生理需求(食物,水,呼吸等)列为最基本的要求,一般人在满足了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才会对自身有更高的要求。从调查结果看来,学生群体完全符合这一理论。54%的在校学生和63%的高三学生表示最希望了解的生活信息是学校周边娱乐信息,而娱乐信息无外乎吃喝玩乐。其中28%的高三学生表示,他们最关心学校周围的餐饮信息,另外他们中有26%的人认为校内文娱活动信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4学习资源信息需求分析

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资源最便捷的渠道。从图2可看出,55%的大学生通过图书馆查找与自身兴趣相关的信息。据笔者得知,大部分的学生所学专业并不是自愿选择的,而是在填报志愿时自动调剂到现学专业的。因此,大学生只能通过课余时间延续自身兴趣的学习。利用图书馆查找专业相关信息的人占比为34%。另外,不同阶段、年级的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存在阶段性。低年级学生常需要寻求学习和娱乐交流类的信息,高年级学生还多了求职就业、考研出国方面的信息需求。[4]

图书馆不仅提供大量的纸质资源,同时有丰富的电子资源供学生使用。在毕业生的调查中笔者发现,有65%的人仍然对电子资源库有需求。但是有48%的在校学生从未接触过电子资源,大部分的人对图书馆的观念还是停留在自习或是借书还书的时代,对电子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并没有过多的意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时,一般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获取方式较为简便的信息来源。他们在信息活动中尽量避繁就简,弃难从易地选择那些方便易用可行的信息。一方面是依信息价值而行,另一方面总是力图以最小的成本,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5]这也符合穆斯(Mooers)定律(一个情报检索系统,如果对用户来说,取得情报比不取得情报更伤脑筋和麻烦的话,这个系统不会得到利用。) 就大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得到信息所付出的代价大于不使用该信息所付出的代价,他们则更倾向于后一个选择。相反的是,高年级学生在确定自己未来目标和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后,信息渠道扩宽的同时对信息的价值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将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大于信息数量,因此他们对电子资源的了解相对较深。

2.5个人发展信息需求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3)显示41.46%在校学生将校园招聘的信息视为关注的重点。大学生在读期间能真正接触正规实习工作的机会较少。因此,大家都想知道如何能在工作中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和提升个人发展空间。而高三学生对工作信息的焦点则在节假日的兼职信息上。一是能够补贴自己生活费,二是能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培养自身的能力。进入大学以后,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综合型人才成为各企业热招的对象。

3.信息需求获取障碍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信息需求主要类型的调研分析,研究发现学生群体在满足这一系列信息需求的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信息接收方式被动

财大设置了四个官方网站发布最贴近学生群体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分别是贵州财经大学官方主页、数字贵财、贵财教务系统、各学院官网。近期,数字贵财和教务系统进行了合并,登陆数字贵财就能看到集合财大的各类消息。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通过其他方式(辅导员通知;社交软件网站;听周围人谈论)获取校园信息的人占比为66.67%。笔者将校园信息之一设定为官网信息(即在财大官方网站能直接查看的信息),并对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获取官方信息的渠道进行了调查。笔者选取了一条近期在官网首页刊登两周的新闻以探究大学生对官网信息的关注程度。调查结果显示,89%的人不知道该信息。大家选择其他方式获取校园信息,虽快速便捷,但从非官方途径得到的消息并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网页数字贵财是贵州财经大学建立的集合财大各类校园信息的平台。问卷结果表明,91%的学生知道数字贵财(见图3),但会经常使用这一平台查看消息的学生仅占36.26%(见图4)。可见,尽管高校提供获取权威信息的平台,但大学生的使用率依旧不乐观。

笔者调查得知大学生不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校园信息的原因可解释为以下方面:1.上网习惯的改变。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的上网方式从pc转移到移动端。智能用户要想进入官网查找信息首先是要下载浏览器,进入数字贵财和教务系统要再登入,如遇网速慢的情况下网页无法显示。繁琐的步骤会让人失去获取信息的动力。2.权威信息分布分散。官网之间信息不同步,一个网站只能查看单一信息,网站之间的信息没有整合。也就是说,尽管建立了数字贵财,但是平台整合信息功能有限,信息延迟性大。3.将信息整合视为重心,而降低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平台整合后获取权威信息分为:登陆数字贵财—找到教务板块—点击浏览—查看信息。相比以前的非注册浏览,此处查看信息的必要前提是登入系统。仅注重信息集合而忽略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习惯,他们无法感知到信息的便捷性,在某种程度上说,只会提升他们对使用系统的抗拒心理。

3.2信息检索技能缺乏

由表4可知,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在检索信息时,大多数的学生选择关键字搜索的方式查找信息,所占人数分别为41.38%和48%。尽管大家都意识到查找信息时要使用关键字,但笔者跟踪某些大学生的搜索习惯时发现,整句搜索或是乱选关键字成为影响搜索结果的两大因素。不可否认的是,整句搜索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查全率,但同时无用信息也占据了大量空间,信息查准率下降,获取有用信息效率降低,最后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同时也违背了互联网建立的初衷和大学生有效运用网络的动力。另一层面上,这也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比较缺乏。很少或不使用布尔逻辑and,or,not进行信息的搜索,主要原因还是大家缺乏信息素养。从调查结果上看,信息用户基本满足齐夫(Zipf)最小努力原则(一个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想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利益)。从而导致大家在选择结果时,通常只在搜索页面的前三页查找有用信息。

另外,两类人群都有超过半数的人会凭借自己对信息类型,发布时间,所属部门的主观判断去查找信息,而且55.17%的毕业生查找信息时更偏向自我判断(部门查询,时间顺序查询,信息类型查询),这一结果高于在校生所占的比例。从类似方法所得到的信息,极有可能降低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3.3 信息意识薄弱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认识, 即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的能动反映, 是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信息意识包括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和把握。[6]在读的高三学生,68%的人对目标大学的各项情况处于模糊甚至空白的状态。29%的人对未来学校的意识仅停留在大概知道学校有的学院和开设的专业。高三学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没有一个综合的平台对学校信息进行收集和整合。对各高校所开展的活动,学生更是难以获取。同时,网络上的高考板块,信息分散,搜索难度大,加上他们对信息分辨能力较低,从而难以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高三学生信息素养缺乏,也导致他们耳听为真,眼见为实,获取信息随波逐流,不对信息进行分析,受周围人影响,对信息妄加主观臆断。

3.4官方信息内容单一

高校官方平台所发布的基本是有关学习类型的信息,因而其他的信息极易被忽略。对大部分高三学生和大学生而言,去到一个新的环境最想了解的一定是周围的生活信息,大学也不例外。除了学习,大家对娱乐休闲活动也充满了兴趣。据笔者了解,很多人来到学校最先得知的就是校外休闲场所的地理位置,如KTV,电影院,小吃城等。再次,大学生逐渐对驾校信息展现出需求,除开四级六级和计算机考试,考驾照也成为在校学生自行添加的必考科目。尽管这些信息的需求量大,但是通过官方渠道并无法获取这类信息;同时有效的信息分布分散,虚假广告盛行,易导致大学生盲目跟风,不仅需求无法满足,还白白浪费金钱。

4.关联涉众信息需求满足的对策

新媒体平台提供了信息交互性的环境,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改善人们的信息习惯,不再是单一渠道的被动接受消息,而是及时表达对信息的意见和看法。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提高学生群体信息能力必须受到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充分利用信息手段;通过各类信息渠道在短时间内满足自身信息需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改善信息获取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4.1建立校园信息整合新平台

由于3G/4G移动互联高速上网环境,智能手机的高配置,低消耗,年轻人上网方式也有所改变。问卷调查得知,智能手机在高校涉众群体中的普及率都超过95%。在高三学生群体中,有60%的人选择用手机查看新闻;55%的人习惯于用手机查找资讯;有58%人的手机长时间处于上网状态。调查显示,涉众群体在浏览新闻时,更倾向于微博类的新闻客户端,根据自身的兴趣去选择信息。每条信息限制在140字以内,内容虽短,但筛选精炼的140字表明主题,在短时间内即可满足自身信息需求,更加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新闻呈现方式上,42%的在校学生和53.33%的毕业生偏好按信息按内容分类的分类方式排版。

建立手机客户端的校园信息集合发布软件(APP),能通过移动互联客户端方便的查看信息,摆脱获取信息时的障碍:

①改善学习型信息获取形式。极大程度的将在校学生群体被动接受学习型信息的习惯慢慢转变为主动查找,省去冗繁的登陆—查找—浏览过程,只需连接网络,在打开APP的同时即可看到所有校园信息。软件界面通过用户偏好自定义设定浏览方式,按照自身的阅读习惯查看信息,提高学生群体对校园信息关注度。

②短时间获取重要信息。新媒体环境下讲究信息交互性,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双向传播的优势,即信息不再是被动地被大学生接受,而是被积极的评论分析,并提出更有价值的信息。[7]信息的置顶不再通过管理员的主观臆想设定,而是由信息接收者判断,通过“点赞”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自动排序。抓住信息时效性,第一时间掌握最热消息。

③提高高三学生信息敏感度。新平台整合一切官方消息,保证信息准确性,避免信息延迟性,减少信息获取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高三学生在获取权威信息中培养自身的信息能力,学会分辨虚假信息和无效信息。

④去除冗繁步骤。高校针对本校生研发的信息集合平台具有较强针对性,如遇登入查看,非本校生几乎难以获取信息。但手机客户端降低浏览信息的门槛限制,面向所有对校园信息有需求的人士,不论是否为本校生还是认证信息已被清除的毕业生,只要打开软件界面,就能获取最新消息。削弱信息获取过程中繁琐步骤,提高学生群体对信息集合平台的依赖性。

4.2加强信息检索能力

高校目前开设的文检课,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看不到具体的实例帮助,对非专业学生来说极易产生抗拒心理。课程一旦被标签上专业课和非专业课后,学生心中便有了孰轻孰重的位置。再次,开设课程的时间普遍较晚,目的都是为毕业论文做准备。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运用认识不足,不善于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巧。与专业知识或文献资料选取时,对众多检索结果无从下手,无法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添加信息检索课程,重点教授信息搜索技巧,将重心放在实践上,加强上机的训练,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掌握正确的检索方法,是互联网时代的高等院校涉众群体必备的基础知识。但高校具有熟练实战文检经验的师资力量有限,大规模开展课程让每一个人上机实验并全面掌握搜索方法的可能性较小,这就要求大学生私下主动加强自身的检索训练。再者,高校可不定期举办专业信息检索讲座,帮助学生满足对其他专业信息学习的需求和能力。

4.3全面满足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学生群体信息需求会受到环境,学历,经历等方面的影响。高中课程改革以后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拓眼界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调查得知,大学生除了平时的课程学习,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奉献给自身的兴趣上。快速获取权威资源的渠道是高校图书馆,但专业性大学藏馆提供的资源更偏向其学校类型。比如,财大图书馆以财经类图书为主,师范类院校则以教育资源为主。广泛的兴趣,有限的资源使得大学生自身无法对不同信息的需求得到满足。互联网虽有海量信息但缺乏有效的分类,不仅查找难度大,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信息判断能力。就目前而言,学生群体对专业资源的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介于此,各高校之间可建立资源共享,以此满足大学生对不同的信息的需求,通过高校间的合作,使得学生群体可以无障碍获取权威信息。

新媒体下的校园信息整合平台,除了给学生提供学习相关的信息,生活等信息也将被囊括进去。此类信息的收集将采用大众编辑制,所有的学生用户可以根据自身体验的情况将感受发布出去,用户获得编辑增删的权限,自行建立红黑榜。在专门的讨论区进行信息的共享,一改往日单纯的人工推荐。生活信息的统一收集;大众监管的制度;添加自身的体验等方式,不再担心信息查找困难和获取的信息不真实,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群体在不同方面的信息需求。

5.结束语

本文是基于对贵州财经大学学生的调查,虽涉及的范围有限,但所发现的问题普遍适用于现阶段的大学生。本文所提出的对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信息获取过程中学生群体障碍。信息的高速膨胀,大学生信息获取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会日益加剧,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一定会有更简便的方法最大化的满足学生群体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03-06]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85959798.pdf

[2]马费成.宋恩梅.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308

[3]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2014-03-03]http://www.eol.cn/html/ky/report/a1.shtml

[4]林豪慧.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对信息检索课的认同与期待.图书馆学研究[J],2005(6)

[5]夏红.大学生用户信息需求分析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对策.教育理论研究[J],

2013(10)

[6]刘述进.刘兴平.试论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教育与职业[J],2006(26),

[7]李新松.张焕.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能力的现状分析[J].现代情报, 2013(3)

基金项目

2013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APP的大学生群体信息需求满足研究”(项目编号:201310671013)阶段性成果。

*通信作者

杨帆(1969—),男,图书馆副馆长,博士,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信息服务。

作者简介

吴琪依(1993—),女,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张丽娅(1993—),女,研究方向同上。

余晓倩(1993—),女,研究方向同上。

作者:吴琪依 张丽娅 余晓倩 杨帆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广告创意论文下一篇:关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