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5

摘要:为适应我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基层卫生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性质、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提出《儿科学》课程改革和教学优化的三点建议,即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临床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临床课程改革论文 篇1:

职业技能竞赛对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改革的影响

[摘           要]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知识,它主要分为理论与实践教学。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适当融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推动专业教学进一步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在实践中掌握并应用专业知识。目前,考虑到教学现状,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形式,构建完善的教学框架,引领学生高效率学习。

[关    键   词]  职业技能竞赛;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改革

职业技能竞赛是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力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个人展示平台,实践检验所学知识。针对临床检验基础,教师需事先调查学生的基础能力,优化教学结构,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积极开展各类技能比拼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一、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必要性分析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现代医学技术与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础医学逐渐融合渗透于高科技、群体医疗系统中,这也为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改革确定了发展方向。医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专业化人才,需按照时代发展需求导入新元素,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活动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与吸收理论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个人医学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融入医学事业发展当中。临床检验基础课程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实践、实验类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支持。只有积极创新、大力改革教學内容与形式,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考虑到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知识都比较抽象化,教师如果仅靠单一化的授课模式,学生很难正确地掌握应用。基于此,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更新,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职业技能竞赛在职业化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科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其中包含了血液、尿液、粪便及其他体液的检测,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针对目前职业化教育,学校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还需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引入先进的医学检验设备,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条件。或者,学校也可以利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职业技能竞赛对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

(一)职业技能竞赛改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医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普遍采取“理论+实验”的教学模式,容易受到普通教学理念的束缚,且存在着落后的教学理念,有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实操能力弱,不利于职业化发展,也阻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医院单位的用人需求。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最大化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现现代化职业教育的“能力为本”思想,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学习,从而成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职业竞赛中,教师要大胆地开创新的教学模式,设置多样化的竞赛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着重考查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推动医学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技能竞赛推进课程建设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教师需不断优化重组课程结构,打造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性内容、核心板块、专业拓展以及研究性课程内容。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基础操作来教学,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促使学生高效地应用。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借助职业技能竞赛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健全知识体系,从而成长为市场所需的人才。

(三)职业技能竞赛促使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职业技能竞赛会将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划分为多个板块内容,综合性地来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并正确地评价分析参赛学生的成绩。同时,在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按照竞赛的根本要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实验项目等,将临床检验基础课程设计成多个子项目,其中有血测、抽试、尿检等,以中心任务为主线,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与计划,促使学生在竞赛中获取专业知识,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医学院教师组还需参照竞赛标准、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基础能力,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职业技能竞赛能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不仅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教师也必须积极学习,拓展专业知识面,健全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满足学生的需求。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处于变化中,教师要时刻观察专业的发展动向,掌握最新的医学技术。要想学生能够在职业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修、培训或考察等,接受专业的技能培养,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确保教育质量。

四、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改革

(一)深化临床检验基础教学改革,突出职业技能竞赛的实践意义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所包含的内容相对广泛,且具有很强的实操性,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不断学习来提升专业水平。基于现代化医学体系,教师要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巧妙借助职业技能竞赛元素,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通道。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渗透信息化教学模式,采取多元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其足够的学习机会,有计划性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竞赛导入多种样例与模板,构建资源共享型学习模式,及时更新临床课程知识,为学生提供最便捷的教学服务[1]。

例如,在教学血液、尿液以及粪便“常规检测项目”中,为了帮助学生高效掌握知识点,教师可以先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先确定研究对象,并搜集个体样本。之后,便可以进入实验环节,利用显微镜与分离设备,完整测试标本的形态,并书写数据报告,看各项指标是否处于界定范围。接下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可以设立“年级职业技能比拼大赛”,以“临床检验基础”为考核内容,由专业教师组确定比赛的内容,学生自由抽签;结束后,教师组会根据学生的综合报告书与实验过程来评定分数,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学校会提供一些医院实训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各类的临床实践知识,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案例口述讲解,如异常淋巴细胞的形态判别、核红细胞数量、分辨尿液中的结晶类型、细胞及管型、粪便中寄生虫类别等,教师要安排大量的实验课程,着重讲解重难点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健全教学体系,正确认识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要性

在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技能竞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其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性人才。职业技能竞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学成效,推动教育改革。因此,考虑到医学类学生的个体性特点,教师需制订多元的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探究任务,并配合职业竞赛,增强教育的导向性,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基于目前的教学现状,教师需适当调整与完善教学结构,建立满足社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需正确认识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要性,精细部署,充分突出教学改革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异常白细胞形态”知识中,由于涉及的知识较多,如果仅靠口述讲解,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知识,不利于专业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建立“年级实验小组”或“校园职业技能大赛”,将知识渗透其中,简化知识,促使学生在竞赛实验中梳理知识脉络。又如,在学习“淋巴细胞计数”时,教师可以确定议题,整合教学知识点,开展“人体与动物体淋巴细胞数比较”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以团体合作的方式来观察细胞的变化,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完善的仪器设备,如高倍放射器、细胞检测仪、多功能玻片等,让学生在实操中掌握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2]。

(三)以竞赛为导引,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思维与动手能力,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学校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开展多元化活动,带领学生主动学习。其中,为了培育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师可以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或项目研究活动,让学生能够展现自身的专业素养。

例如,在教学微管采血时,教师也可以先确定竞赛形式与内容,主要分为个人与小组式。首先,學生需要先构思初步的实验操作计划流程,如血液样本采集、离心机混动、血细胞比容等,规范化操作医疗实验设备。之后,学生需要统计基本的数据资料,整合成电子表格,呈交给指导教师。实验演练完成后,进入成果展示环节,学生需精细地讲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形态检查、比容测定等问题,为了体现评判的公正性,教师会给其余学生发放记分卡,实行范围性评价[3]。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各大医学院必须加强对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改革,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记林,吴爱莲,焦啸波,等.同侪教学法在临床检验基础实践课小班化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6):45-47.

[2]龚道元,刘芳,陈深元,等.加强《临床检验基础》形态学教学改革及培养形态学检验应用型人才探索和实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18):3033-3035.

[3]王莹.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健康之友,2019(11):94-95.

编辑 原琳娜

作者:詹小妍 郭菲 赵晋 王文娟

临床课程改革论文 篇2: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改革与探索

摘 要:为适应我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基层卫生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性质、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提出《儿科学》课程改革和教学优化的三点建议,即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旨在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以适应儿科学向总体医学和全科医学发展的岗位需求,进而适应我国广大基层地区医疗和卫生保健事业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 临床医学 儿科学 教学改革

围绕我国医学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基层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需要,更好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及改革的需求,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儿科学》教学也应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1],重视“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学要求为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和学生就业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其特点是:儿童个体身体素质差异、性别差异、年龄月龄差异非常大,无论是健康状态的评估还是疾病状态的临床诊断都不好采用同一单一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儿童对疾病造成的损伤、内环境稳态破坏后的恢复能力较强;再次是儿童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等,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干预。由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中,所以患病率要高于成人,儿科学的教学任务通过理论和实践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和提高儿童保健[1]。儿科学的宗旨就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基于这样的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理念,该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1 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 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 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 小结与展望

我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儿科学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作为未来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在继承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含量,提升自身实践水平,更要不断创新为儿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该文通过分析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培养目标,分析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出《儿科学》课程改革的三点建议,即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进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科学不断向更深入的层次分化,儿科学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探究儿科医学的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尽最大可能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小儿疾病的治愈率,提高小儿健康保健和疾病的防治水平。其中儿童健康与保健、新生儿医学将是儿科中最具有特色的学科。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岗位需求,儿科学也将会发展为总体医学和全科医学,以适应我国广发基层地区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于洁.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孙晓静,张钦祥.浅谈高职高专学校开设“健康与保健”课的重要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2006,6(2):14-15.

[3] 刘彩琴.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2): 297-298.

[4] 纳玉辉,刘梅,段晶,等.引用循证医学模式指导儿科临床实践教学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54-55.

作者:余欢 李敏艳

临床课程改革论文 篇3:

临床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摘 要:针对临床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并通过具体的实验课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是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临床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学习此门课程对于我们从细胞水平理解生命现象,阐述机体发病原理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医学细胞生物学又是一门实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是此门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是临床学生正式走上医疗岗位前的一种必需的培训。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验课中重点讲授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实验前已将实验所需的各种试剂配好,学生按实验指导书无需思考地将相应的试剂按顺序加入,然后得到一个合理的结果就可以。对于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来讲,他仅仅是观察到一个实验现象。因此,我们感到实验课程的内容和设计并没有达到我们最初预想的培养目的。那么,如何将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很好地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现有的实验课作了相应的改革,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借鉴其他医学院校的经验,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在制定改革方案之前,我们与学生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流,从他们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渴望掌握当代相关学科领域中的新进展、新理论及相应的新技术,对于实验课教学环节有着殷切的希望,希望能够通过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几门实用性强的技术,以提高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他们的动手能力差,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吃苦钻研精神不够。此外,应试学习的现象在他们身上体现得较为普遍。综合以上的分析,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环节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一、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作风

实验包括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生物绘图的基本技巧,细胞形态结构观察,细胞亚微结构的分离与观察。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细胞学研究和观察的基本实验方法。此外,我们对实验中的操作细节进行严格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及严谨的学习作风,这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

二、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动手能力,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结合理论课教学环节及相关临床应用,提出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包括实验相关原理,材料选择,试剂配制,试验现象的观察记录,以及最后的试验结论,并提出对于实验内容在临床上相关应用及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实验课教学大纲,细胞生物学第二次实验中有一个“红细胞膜通透性观察”实验。常规的教学方法就是由教师分别配制低渗、高渗、等渗8种试剂,利用人的血液在生理盐水下平衡,学生仅需要加入不同的试剂观察是否溶血,而后得出何种试剂能够发生溶血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做实验,而不能将实验内容与细胞膜的特性相联系,实验结束后学生仅仅掌握了溶血现象的观察,红细胞需要保存在等渗溶液中等一些表面现象。而无法加深对细胞膜通透性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课流于形式。针对该实验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以本实验为突破口,开展了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在具体教学环节上可做如下调整:

1.在理论课教学环节中,阐述细胞膜选择通透性的原理,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包括:

(1)为什么临床上输液需输入等渗溶液的?

(2)细胞膜针对不同分子其通透性有何变化?

(3)如何建立等渗溶液?

(4)水是如何通过细胞膜的?

(5)细胞的体积是如何维持的?

(6)肾脏是通过何种方式完成水和无机离子的重吸收?

2.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设计内容包括实验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何种试剂和材料,采用何种试验方法。

3.学生也可采用实验指导书安排的方案,该种方式兼顾到对实验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完成基本的实验。

4.专门安排三个学时的实验课,组织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验设计开展讨论,学生可以在讨论课上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完成实验的可行性,在讨论阶段有些学生修改了自己的设计,有些学生借鉴别人的建议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5.学生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做好实验记录,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假设,并进一步给予验证。

通过这种完整的实验设计训练,学生可以掌握科研设计的基本方法,同时结合理论与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我们的实验过程从教师教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了学生主动的探求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

三、评分标准的改革

原来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成绩主要是对实验报告的评分,其中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观察结果记录,将这几项分别评分,并相加得到最终的分数,这就导致学生在书写报告时不用心,应付了事,抄袭现象严重。配合以上实验内容的改革,我们对评分标准也做了相应的改动。基础性实验评分重点放在讨论题及注意事项上。拓宽学生对实验基本技能在临床应用上的思考,培养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评分的重点要放在对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实验相关内容扩展的评估上。通过这样的评分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一轮的教学改革,我们从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情况分析及随机抽样调查问卷三个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参加实验教学改革的为206位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全部完成了实验设计,其中90%的学生设计了与实验指导书不同的方案,部分学生还结合临床实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针对肾小管上NH+4转运通道的研究,高渗与等渗混合液对红细胞膜的影响,ATP对葡萄糖的易化扩散作用的影响。去垢剂SDS对红细胞膜的影响,红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研究等。此外,基础实验技术的实验完成效果也有明显提高,学生不仅能主动查阅相关文献扩展对基本技术应用的认识,而且对于实验的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分析,在报告中提出了不少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课改革的效果,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中,安排了综合性设计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试题,其中90%的学生答对了该题,正确率远大于其他的题目。这说明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对于红细胞膜的特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实验课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实验课教学改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此外,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学改革满意度高,认为实验课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能让他们愿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实验课的进一步改进提出了许多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做出的相应的实验课改革,在实际的教改过程中仍发现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还有待日后的进一步完善与补充。但教学改革的效果也是喜人的。我们应坚持这样的思路,将教学改革进行到底,对原有教学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摆脱教师机械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应试学习状态,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清祥,侯岁稳,高欢欢,等.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2):80-84.

[2]侯燕芝,余和芬.基础医学与临床结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制作[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增刊):286-287.

[3]江华,张晓.改革医学实验考核方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质量[J].西部医学,2008,20(6):1339-1341.

[4]彭帆,余立萍,肖方祥,等.改进实验考核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J].南方医学教育,2009(1):25-27.

[5]彭宜红,曹杰朱,永红,等.抓住实验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2):108-111.

[6]胡鑫,高梅,李绍军.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5(1):110-114.

[7]肖静,杨智敏,廖吉文.浅谈《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的几点体会[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4,27(2):210-211.

[8]王金发,何炎明.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7-6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2013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南黎族大戟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研究》,项目编号:813190。

编辑 薄跃华

作者:唐历波 李栎 肖憬

上一篇:县域工业发展论文下一篇:中职旅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