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营养学课程大纲

2024-04-15

临床营养学课程大纲(共8篇)

篇1:临床营养学课程大纲

护理专业《临床营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0701113)

一、课程说明

课程总学时数36,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周学时2,学分2,第四学期开课。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护理本科专业限选课程。

2、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临床营养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熟悉其研究内容和应用方法。

(2)掌握基础营养、食物的营养价值、公共营养、妇幼及老人营养、临床疾病营养。

(3)能够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评价机体营养状况;结合临床病例制定营养处方,预防保健治疗临床疾病。

3、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1---4节(营养素概论)

2学时 第一章5—8节(营养素概论)

2学时 第二章1—4节(健康人群的营养)

2学时 第二章5—7节(健康人群的营养)

2学时 第三章第1节(医院膳食)

2学时 第三章第2节(循环系统疾病的营养)

2学时 第三章第3节(消化系统疾病的营养)

2学时 第三章第6节(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营养)

2学时 第三章第7节(代谢疾病与营养疾病的营养)

2学时 第三章第9节(手术、创伤患者的营养)

4学时 第三章第10节(烧伤患者的营养)

2学时 第三章第11节(肿瘤患者的营养)

2学时 第三章第12节(儿科疾病的营养)

2学时 第三章第13节(孕、产妇和乳母的营养)

2学时 实践教学

营养状况的评定

2学时 一日食谱计算及评价

2学时 常见疾病营养处方的制定

2学时

4、使用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临床营养学》 张爱珍主编(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主要参考书目:

(1)郭红卫主编《医学营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2)高言诚主编《营养学》,北京体院出版社,1991年2月

5、课程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临床营养的主要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常见营养相关疾病的膳食指导。难点是将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与临床各疾病的营养代谢障碍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制定相适应的临床营养处方。

6、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讨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多种手段开展教学。

7、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的总评分为三部分:理论考试占70%,实验作业占20%,平时(考勤)表现占10%。

8、实践性教学安排 与临床各疾病相结合,开展临床营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检测方法的实验课程,每次2学时,共3次实验教学,总计6个学时。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营养素概论(学时数:4学时)

一、蛋白质 教学内容

蛋白质和氨基酸分类;蛋白质食物来源及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方法;蛋白质生理功能;蛋白质供给量;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及蛋白质互补作用。

教学要求

1.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分类,蛋白质食物来源及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方法;

2.掌握蛋白质生理功能,蛋白质供给量,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及蛋白质互补作用。

二、脂 类

教学内容

脂类和脂肪酸的分类;脂类的主要生理意义;脂类的供给量;脂类的食物来源;脂类营养的评价。

教学要求

1.了解脂类和脂肪酸的分类。2.理解脂类营养的评价方法。

3.掌握脂类包括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

三、碳水化物与膳食纤维

教学内容

碳水化物分类;在膳食中的比例;膳食纤维的种类;碳水化物和膳食纤维的主要生理意义和食物来源。

教学要求

1.了解各种碳水化物的特点,膳食纤维的种类。2.熟悉碳水化物与蛋白质、脂肪代谢的关系。

3.掌握碳水化物的分类,碳水化物在膳食中的比例,碳水化物和膳食纤维的主要生理意义和食物来源。

四、能量 教学内容

能量单位;能量来源及产热系数的概念;能量消耗的内容;能量供给量。教学要求

1.了解能量供给量。2.熟悉能量单位。

3.掌握能量来源及产热系数的概念,能量消耗的内容。

五、维生素

教学内容

维生素分类、特点;机体维生素的营养评价方法;维生素缺乏时机体出现的缺乏症;有些脂溶性维生素过多对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维生素的主要食物来源。

教学要求

1.了解维生素分类、特点。2.熟悉机体维生素的营养评价方法。

3.掌握维生素缺乏时机体出现的缺乏症,有些脂溶性维生素过多对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维生素的主要食物来源,维生素缺乏症的防治。

六、矿 物 质

教学内容

钙、铁、锌、碘、硒等矿物质的需要量与供给量;人体钙、铁、锌、碘、硒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钙、铁、锌、碘、硒缺乏或摄入过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钙、铁、锌、碘、硒的主要生理作用、影响生物利用率的因素和食物来源。

教学要求

1.了解钙、铁、锌、碘、硒等矿物质的需要量与供给量。

2.熟悉人体钙、铁、锌、碘、硒等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及矿物质缺乏或摄入过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掌握钙、铁、锌、碘、硒的主要生理作用、影响生物利用率的因素和食物来源。

第二章 健康人群的营养(学时数:4学时)

一、婴幼儿营养

教学内容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婴幼儿的热能及各种营养需要的特点;母乳喂养及适时添加适宜的辅食添加。

教学要求

1.了解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2.熟悉营养与婴幼儿健康的关系。

3.掌握婴幼儿的热能及各种营养需要的特点,母乳喂养及适时添加适宜的辅食的重要性。

二、儿童青少年营养

教学内容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儿童青少年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教学要求

1.了解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2.熟悉儿童青少年的主要营养问题。

3.掌握儿童青少年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

三、老年营养

教学内容

老年人生理代谢的变化;老年人的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原则。教学要求

1.了解老年人生理代谢的变化。2.熟悉营养与老年人健康的关系。

3. 掌握老年人的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原则。第三章 常见疾病的营养(学时数:22学时)

一、肥胖症

教学内容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单纯性肥胖的病理生理;肥胖对机体的危害和防治。教学要求

1.解单纯性肥胖的病理生理。2.熟悉单纯性肥胖的病因。3.掌握肥胖对机体的危害和防治。

二、心血管疾病

教学内容

高脂血症的膳食营养;高血压的膳食营养;冠心病的膳食营养。教学要求

1.了解冠心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

2.熟悉掌握营养因素高脂血症、冠心病及高血压病人的影响。3.掌握高脂血症、冠心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的膳食治疗。

三、糖尿病

教学内容

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和临床分型;糖尿病的异常代;糖尿病的临床主要表现;糖尿病营养治疗的目标和营养治疗方法。教学要求

1.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异常代谢,临床主要表现。2.熟悉糖尿病的临床分型。

3.掌握营养治疗的目标和营养治疗方法。

四、骨质疏松症

教学内容

骨质疏松症的概念;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骨质疏松症的营养治疗和预防。教学要求

1.了解骨质疏松症的概念,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2.掌握骨质疏松症的营养治疗和预防。

五、手术与灼伤

教学内容

营养在手术与灼伤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手术与灼伤病人的异常代谢和营养素需要量;手术与灼伤的营养治疗方法。

教学要求

1.了解营养在手术与灼伤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2.熟悉手术与灼伤病人的异常代谢,营养素需要量。3.掌握手术与灼伤的营养治疗方法。

六、胃肠内及胃肠外营养

教学内容

胃肠内和胃肠外营养的概念、作用、适应症与并发症;胃肠内和胃肠外营养剂的种类和组成;胃肠内及胃肠外营养方法。

教学要求

1.了解胃肠内和胃肠外营养的概念、作用、适应症与并发症。2.熟悉胃肠内及胃肠外营养方法。

3.掌握胃肠内和胃肠外营养剂的种类和组成。

七、孕妇与乳母的营养

教学内容

孕期妇女的营养生理特点;孕妇乳母膳食合理供给的原则;孕妇和乳母的营养与母婴健康的关系;孕妇和乳母的热能及各种营养素需要的特点。

教学要求

1.了解孕期妇女的营养生理特点。

2.熟悉孕妇乳母膳食合理供给的原则,孕妇和乳母的营养与母婴健康的关

系。

3.掌握孕妇和乳母的热能及各种营养素需要的特点。剩余章节为自学内容

篇2:临床营养学课程大纲

【英文译名】: Nutriology of Food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 【学 分 数】: 4 【总 学 时】: 72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食品科学和食品加工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营养与人体需要和健康的关系,掌握基础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营养素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社区营养;了解食物的体内过程及其代谢,热能来源和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了解 营养与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 从事 食品工业生产管理、营养师、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工程技术能力,以便在今后的食品生产及相关工作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营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㈠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

(1)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生理,营养素在体内的转运及代谢过程; 热能的单位、来源及生理值,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特殊人群、特殊作业环境机体营养代谢的特点和营养需要;膳食参考量(DRI)相关指针及其制定依据。

(2)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特点和营养价值及其影响因素,营养价值评价方法,营养素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及生产,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3)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不同人群营养生理特点、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原则。、技能技巧方面

(1)根据主要缺乏症,能初步判断何种营养素缺乏。

(2)通过居民营养状况调查 和营养监测 方法的学习,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3)根据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正确编制不同人群食谱。(4)根据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基本能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

(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下列能力上得到培养:、知识应用能力。能够 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编制不同人群食谱,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记忆能力。能够记住基本概念,主要 营养素的代谢特点、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综合归纳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生理特点,归纳其营养需要特点; 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及膳食营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4、自学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掌握 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的 基础上,自学并理解更多 食品营养价值评定方法和人体营养需要量的确定 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计算能力。正确计算 人体营养需要量,编制不同人群食谱。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要求,后继课程等)

本实验课程上承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下续肉品工艺学、蛋品工艺学、乳品工艺学、粮油贮藏加工、果蔬贮藏加工、食品安全性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第 1 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

3.了解我国主要的宏观营养工作、居民营养卫生状况及营养科学发展概况。【教学内容】: 1.营养学的基本概念。2.营养科学发展概况。

3.近10 年我国主要的宏观营养工作及居民营养卫生状况。4.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重点】: 营养学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 营养科学发展。

第 2 章 食物的体内过程

【目的要求】:

1.掌握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2.理解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4.了解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系统生理。【教学内容】: 1.消化与吸收生理。2.营养素的体内运输。3.营养素的体内代谢。4.营养代谢物质的排泄。【教学重点】:

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教学难点】:

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消化系统生理。第 3 章 第 1 节 能量

【目的要求】:

1.掌握 能量的有关概念。

2.理解 来源及能值,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

3.了解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能量代谢失衡,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教学内容】: 1.能量的来源及能值。2.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3.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4.能量代谢失衡。

5.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教学重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教学难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第 3 章 第 2 节 碳水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2.理解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3.了解 功能性低聚糖的种类及功能。【教学内容】: 1.碳水化合物。

2.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3.膳食纤维。4.功能性低聚糖。【教学重点】:

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第 3 章 第 3 节 脂类

【目的要求】:

1.掌握 脂类的生理功能。

2.理解 脂类营养价值评价和脂肪在膳食能量中的比例和食物来源。【教学内容】: 1.脂类的生理功能。2.脂类营养价值评价。

3.脂肪在膳食能量中的比例和食物来源。【教学重点】: 脂类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脂类营养价值评价。第 3 章 第 4 节 蛋白质

【目的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模式、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氮平衡 的概念,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2.理解 蛋白质—能量缺乏症,蛋白质 DRIs 及食物来源。3.了解 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的种类及功能。【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2.必需氨基酸。

3.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4.蛋白质—能量缺乏症。5.蛋白质 DRIs 及食物来源。6.具有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教学重点】: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模式、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氮平衡 的概念。

【教学难点】:

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第 3 章 第 5 节 矿物质和水

【目的要求】:

1.掌握常量矿物质和微量矿物质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和过量症,水的生理功能。2.理解矿物质食物来源及其影响吸收因素,水的代谢。3.了解体内存在形式、吸收、代谢。【教学内容】: 1.概述 2.钙 3.磷 4.钠与钾 5.镁 6.铁 7.锌 8.硒 9.碘 10 氟

11.其他矿物质 12.水

【教学重点】:

常量矿物质和微量矿物质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和过量症,水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矿物质的体内存在形式、吸收、代谢。第 3 章 第 6 节 维生素(辅以自学)

【目的要求】:

• 掌握脂溶性维生素与水溶性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缺乏和不足的常见原因和分类原则,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与过量症。

• 理解维生素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推荐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了解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吸收和代谢。【教学内容】: 1.概述。2.维生素 A(视黄醇,抗干眼病维生素)。3.维生素 D(钙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4.维生素 E。

5.维生素 Bl(硫胺素,抗脚气病,抗神经炎因子)。6.维生素 B2(核黄素)。

7.尼克酸(维生素 PP,烟酸,抗癞皮病因子)。8.维生素 B6(吡哆素)。

9.维生素 B12(钴胺素,抗恶性贫血维生素)。10.叶酸。

11.维生素 C(抗坏血酸,抗坏血病维生素)。12.其他维生素。【教学重点】:

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缺乏和不足的常见原因和分类原则,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与过量症。【教学难点】:

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吸收和代谢。

第 3 章 第 7 节 重要功能因子(自学为主)

【目的要求】:

1.理解 重要功能因子生理功能。2.了解 重要功能因子的种类及其代谢。【教学内容】: 1.生物类黄酮。2.左旋肉碱。3.萜类。4.核酸。

5.咖啡碱、茶碱和可可碱。6.活性多糖。7.二十八烷醇。8.辅酶 Q(泛醌)。9.褪黑素。

10.超氧化物歧化酶。11.对氨基苯甲酸。12.其他功能因子。【教学重点】: 重要功能因子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重要功能因子的代谢。第 4 章 第 1 节 孕妇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 孕期营养生理特点,孕期的营养需要。

2.理解 孕妇的合理膳食,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教学内容】: 1.孕期营养生理特点。2.孕期的营养需要。3.孕妇的合理膳食

4.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教学重点】:

孕期营养生理特点,孕期的合理膳食。【教学难点】: 孕期的营养需要。

第 4 章 第 2 节 乳母营养 第三节 婴幼儿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 泌乳生理、乳母营养需要、婴幼儿营养特点。2.理解 乳母的合理膳食,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教学内容】: 1.泌乳生理。2.乳母营养需要。3.乳母的合理膳食。4.婴幼儿营养。

5.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教学重点】:

泌乳生理、婴幼儿营养特点。【教学难点】:

乳母营养需要、乳母的合理膳食。第 4 章 第 4 节 青春期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及营养需要。2.理解青春期饮食注意事项。【教学内容】:

1.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2.营养需求。

3.青春期饮食注意事项。【教学重点】: 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教学难点】:

青春期生长发育营养需要。第 4 章 第 5 节 老年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老年人的营养需要。2.理解老年人的饮食原则。【教学内容】:

1.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2.老年人的营养需要。3.老年人的饮食原则。【教学重点】: 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及饮食原则。【教学难点】: 老年人的营养需要。

第 4 章 第 6 节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高温环境人群营养、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需要特点。2.理解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营养需要特点。【教学内容】: 1.高温环境人群营养。2.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

3.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4.高原地区的营养要求。【教学重点】: 特殊环境人群生理特点。【教学难点】: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需要。

第 5 章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自学为主)

【目的要求】:

1.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2.理解谷类食品、豆类及坚果类、蔬菜和水果、肉类、水产品、乳和乳制品、蛋类的营养价值 【教学内容】: 1.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 2.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3.豆类及坚果类的营养价值 4.蔬菜和水果的营养价值 5.肉类、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6.乳和乳制品的营养价值 7.蛋类的营养价值 【教学重点】:

食物营养价值及营养特点。【教学难点】:

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第 6 章 食品的营养素强化(辅以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食品营养强化概念、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2.理解食品营养强化技术、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和生产。【教学内容】: 1.食品营养强化概述。2.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3.食品营养强化技术。

4.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和生产。【教学重点】: 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 食品营养强化技术。第 7 章 营养与健康

【目的要求】:

理解营养与免疫、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关系及膳食原则。【教学内容】: 1.营养与免疫 2.营养与肿瘤 3.营养与高血压 4.营养与冠心病 5.糖尿病的营养 6.营养与肥胖 【教学重点】:

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膳食原则。【教学难点】:

营养与免疫、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关系。第 8 章 社区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膳食结构、膳食指南、营养调查、营养监测、社区营养的概念。

2.理解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与应用、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改善社区营养的宏观措施。

【教学内容】:

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与应用 2.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3.营养调查 4.营养监测

5.改善社区营养的宏观措施 【教学重点】:

膳食结构、膳食指南、营养调查、营养监测、社区营养的概念及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 【教学难点】: 改善社区营养的措施。

五、教学方法建议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围绕思考题进行课外复习或自学。

六、考核方式

期末用试题库进行闭卷考试,卷面成绩结合平时考核及作业成绩综合评分。

七、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食品营养学》.孙远明、余群力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8 2、参考书

(1)《食品营养学》.李凤林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年 3 月第 1 版.(2)《食物成分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年第 1 版

(3)《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年第 1 版

篇3:临床营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关键词:临床营养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临床营养学是我校医学营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合理营养对临床疾病的转归有着积极的影响。临床营养学作为一门研究疾病与营养的学科, 是医学营养专业学生从事临床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临床营养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对促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提高该专业学员的综合医疗素质及临床营养工作质量, 加强临床营养学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加强临床营养教学的必要性

营养治疗是各学科疾病的基础治疗。临床研究表明, 几乎每一位住院病人都存在营养不良或代谢性问题。所以, 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和疾病特点, 迫切需要提供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 促进机体尽快康复。因此营养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这一领域又是医疗中较薄弱的环节。调查反映, 临床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营养指导的正确性令人担忧, 也表明应加强在校医学生临床营养知识及意识的学习与培养, 这对其今后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是十分必要的[1]。

二、临床营养学教学现状

首先, 目前不少医学院校未设置临床营养学课程, 虽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在预防医学的必修课中设置了营养学, 但是其教学内容一般只包括营养学基础和食品卫生学, 对临床营养学应掌握的更为具体而广泛的内容, 几乎未涉及, 如医院膳食种类、配膳原则等。这种临床营养教学的滞后状况显然与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极不适应[2]。其次, 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仅通过课堂授课方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被动地位, 缺乏学习积极性。实践教学极度缺乏, 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低下。另外, 师资力量缺乏或薄弱, 高校教师缺少临床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较偏重于理论, 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改变这种现状刻不容缓, 所以急需加强临床营养教学和进行教学改革, 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医疗水平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临床营养学教学改革

1. 课程内容改革。

临床营养学是研究营养与各学科疾病的一门科学, 需要内科、外科、妇科等各科参与。教学内容既要重点突出临床营养治疗的特色, 又要充分反映临床营养学的新进展和新理念。根据教学实践, 临床营养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 (1) 临床营养学概述 (包括进展) ; (2) 医院膳食种类、配餐原则及适用对象; (3) 内外科常见疾病的营养治疗原则; (4) 住院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与监测; (5)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6) 肠内、肠外营养支持途径及常用营养制剂的合理选择和应用等[3]。

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 包括优质精品课程网页和医学视频资源库,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网站浏览, 学习或进一步提高课程水平。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临床实际, 开设临床营养学相关的专题学术讲座, 探讨临床营养学的进展与动态, 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临床学习效果。

鉴于临床营养学的实践性很强, 仅通过课堂讲授很难达到最佳效果, 应增设临床营养实验课和临床见习。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课内容应增加身体状况评估、膳食营养调查、膳食营养评价、膳食营养指导等内容。建立模拟实训的营养门诊, 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由学生经营管理, 教师提供扶持。学生不但掌握营养咨询的工作方法, 还促进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升, 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实现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的零距离对接。另外, 应安排学生进入三甲医院进行临床营养见习, 由学生学习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 自己提出针对每个患者的个性化营养治疗方案。利用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到养老院或广场, 进行营养宣教和指导, 强化临床营养知识。每年定期举办相关知识竞赛、技能比武, 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注重专业素养的培养。

2. 教学方法改革。

为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满足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 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比如使用内容丰富、制作精良, 能动态展示操作过程的电子课件、动画、图片集、视频等。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 教学效果直观, 直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病例教学法, 该法是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不同的教学重点选择相应的具有代表性的病例, 引导学生分析病例和提出问题, 借助对病例的分析和讨论, 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继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将病例教学法引入临床营养教学中, 通过对实际病例的分析, 结合营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方法[4]。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以案例为基本素材, 教师通过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5]。比如:目前消化性溃疡饮食治疗在食物选择上所存在争议性意见, 可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案例开展讨论, 找到解决方案, 并阐释该方案的理论依据;也可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辩驳, 最终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各个知识点,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角色扮演法是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 让学生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而扮演一定角色, 使其深刻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 然后经过观察、体验、分析讨论, 达到将知识灵活变通和学以致用的目的。如针对不同疾病人群的营养咨询, 由学生扮演营养师、临床医师、病人、家属等, 以自导、自演的方式进行。实施前教师讲解临床营养咨询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及教学活动的安排。角色扮演法能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扩大知识面和培养实践技能, 也锻炼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职营养专业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疑导学法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师生共同经历“设疑、质疑—释疑解惑—课后引疑”等环节,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及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使学生对知识点融会贯通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临床营养学教学中, 教师适时巧设疑问,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助于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真正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助于提高临床营养教学质量, 也是承担临床营养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仅仅具有包括营养学基础在内的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营养学的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 还应具有丰富的临床营养实践经验。对此, 聘请临床营养专家担任外聘兼职教师, 承担专业相关专题讲座、校外实训等教学任务;安排专业骨干教师参加专业知识提升培训、增加一线实践锻炼, 提高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教师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红, 谢友红, 谢微波, 等.健康教育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意义[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4) .

[2]姚雪婷, 鲁力, 郭松超.我国医学生《临床营养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4) .

[3]李青, 樊俊, 吴晓敏.临床营养学教学改革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19) .

[4]李青, 樊俊, 许会舒.病例教学法在临床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4) .

篇4:《食品营养学》课程考试改革实践

关键词 食品营养学 考试 改革

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环节,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检查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途径。食品营养学是辽宁医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考试课。食品营养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边缘科学,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以及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措施。课程介绍重点介绍食品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及相关的实用知识,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提高人提高人民营养水平的途径、食品贮藏加工和新型食品开发中的营养问题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达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对《食品营养学》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一、传统考试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课程考试应当是从记忆、理解和创新三个层面丰富考试内容,既要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传统模式《食品营养学》考核由期末卷面考核、实验考核、考勤组成。其中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就是课程总成绩占100%;实验考核不及格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但实验成绩不占总成绩比例;考勤也不占总成绩比例之中,只是对课堂出勤人数的考核。这种考核模式,考勤不占考试成绩比例,部分学生经常出现旷课、请假现象;实验考核也不占考试成绩比例,学生在实验课上动手能力差,不善于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出勤率低;期末成绩决定课程成绩,学生形成了只要卷面及格就可以的观念,上课出勤率低,课堂学习气氛差,玩手机、看杂志等不良现象,平时没有学习氛围,只有在考试前突击复习时,才会看书、笔记,这很大程度上考核了学生的短时期记忆力并非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了“考后全忘记”的学习方法。

二、改革后的考试模式改革考试模式、优化考试结构,从一次终结考试向全程考核转变,从记忆模仿能力向全面考核转变,变单一闭卷考核向开放型多样化模式转变。为了提高学生对《食品营养学》学习兴趣,加大学生学习投入力度,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减少期末考试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对考试模式采取全程评价,课堂出勤占考核成绩的5%、阶段性学习测验占考核成绩的20%、实验教学占考核成绩的10%、其他形式(PBL教学中表现)占总成绩5%、终结性考核占考核成绩的60%。1.期末考试比例下调改革后,将期末考试比例由100%降为60%,改变一卷决定一课程考核方式,题型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主观题型占70%:简答、论述题,主观题型则重点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总体认知和应用,课本中则无现成答案可寻,需临场总结、归纳。客观题占30%:选择题、名词解释。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允许考生携带相关书籍和纸质资料,但不得使用电子设备、不得与其他同学协商。2.增加了阶段性学习测验打破了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决定最终成绩的习惯,增加了阶段性学习测验,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管理,考核学生对阶段所学内容中应知应会的食品营养学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掌握情况。题型只设客观题型:不定项选择题、填空、名词解释等。3.实验教学考核细化实验课成绩由原来的实验考勤和实验报告成绩,改为实验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按照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考核、提高学生亲自动手机会,故在成绩评定上更应体现实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4.其他形式考核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其他形式考核是采用PBL教学法,将同学分成小组,每组推举1名组长,负责协调组内分工。课前做好宣传和动员,让同学们了解PBL的概念和实施过程,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结合教学大纲设计问题,提前1周分配到各个小组。由组长分工,课下通过教材、文献和互联网等媒介分头查找资料,获取相关知识,然后相互交流。讨论如何运用所获知识回答问题,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对于在讨论中的错误和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指导教师负责纠正或答疑。最后并将研究成果制作成课件,撰写成讲稿。将制作的课件和讲稿在课前2天提交给教师批阅,根据学生表现给予成绩。此环节一方面考核学生查阅文献、论文写作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三、考试改革效果1.学生课堂情况好转通过考试的改革,学生到课率有明显提高,请假、旷课现象几乎没有;课堂上表现明显改善,看杂志、玩手机、趴着睡觉等不良现象减少;学生回答问题、询问问题更加积极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得到加强。2.学习习惯的改变课程考试改革前学生92%以上对课本外的知识获取非常少,到期末为了考试能通过,才拿起教材、笔记开始看看书。课程考试改革后增加了PBL教学、阶段性考试后,68.7%的学时开始对课本外的知识感兴趣,主要途径是从网络、图书馆获得。21.5%学生认为这样考核方式占用太多的个人业余时间,认为传统考核方式较好。3.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认可通过对80名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有30.4%的学生认为新的考试方式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知识点的掌握。有15.4%的学生认可从多方面评价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有36.1%的学生认为新的考试方式灵活,认为此种方式需要看书、复习的占27.6%,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持赞同的占到94.1%。通过对《食品营养学》考试改革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以及创新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们并没有感到学习负担的明显增加,而是感到学习更加有乐趣,学生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波,梁小红,刘冬英.《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考试改革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4):734-736.

[2]王金兰,傅国华.高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1):112-114.

[3]高斌,黄爱祥,陈韬.《食品营养学》课程考试改革探析[J].陕西教学高教,2012,(4):93.

篇5:营养养生课程培训大纲

1、课程目的: 1、1、提升个人的保健意识及掌握保健的方法 1、2、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1、3、增强个人魅力 1、4、积累财富

2、课程内容: 2、1、学习身体的使用说明书 2、1、1、健康的七大支柱 2、1、2、体质与疾病的趋势 2、1、3、如何把自我保健融入工作与生活中 2、1、4、什么食物可以袪除体内的废物 2、1、5、把握生命的钥匙成为身体的主人 2、2、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2、2、1、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2、2、如何为自己的职场加分(美容保健)2、3、揭示自我保健疗愈的秘笈:

健康、年轻、美丽、富足你都做得到

3、培训对象:所有热爱生活与健康的人士

4、学员收获: 4、1、重视营养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 4、2、懂得选对食物 4、3、更加热爱生活与工作

5、课中要求: 5、1、课中认真听课,不得中途离场 5、2、课中手机不得发出声音,不得接听手机 5、3、课中听从导师安排,不得随意提问,以免打扰导师思维

6、课室要求: 6、1、课室内配备投影仪 6、2、音响设备齐全 6、3、课室前面有舞台 6、4、隔音效果较好

篇6:《饮食营养与健康》课程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代码:

2.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3.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20 理论学时:20

实践学时:0

学分: 1 4.适用专业: 不限专业 5.课程接续关系

6.编订日期:2011年2月11日 7.修订日期: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公共选修课,在校学生均可选修。本课程在学生具备饮食与健康生活常识的基础上,讲解饮食营养的知识和部分中医养生的知识,使学生理解生活中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并解释学生关心的饮食问题和健康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合理饮食方式,通过饮食促进健康的方法。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饮食营养和养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合理膳食、解决实际生活中与饮食相关的健康问题的技能。

四、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1.课程概述,建议2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基本概念,饮食营养与人体健康的 关系,中国人们健康现状。

教学要求:掌握本课程基本概念,了解饮食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中国人们健康现状。

2.饮食营养知识,建议8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膳食六大营养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病、需求量及膳食来源,能量的换算、来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膳食六大营养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病、需求量及膳食来源,能量的换算、来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平衡膳食,建议6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平衡膳食原则,特定人群(孕妇、乳母、儿童和青少年、老年人)合理膳食,常见疾病人群(冠心病病人、高血压病人、肥胖症病人、糖尿病人)合理膳食。

教学要求:掌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基本原则和膳食宝塔,掌握不同人群合理膳食的原则。

4.中医养生知识,建议4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中医养生知识基础,中医五行理论,性味归经理论知识

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日常生活指导。

五、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察

六、建议使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 材:《饮食与养生》,贺娟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

参考书: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营养学会编著,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出版 ;

2.《公共营养师(中级技能、高级技能、技师技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009年出版;

3.《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009年出版;

七、说明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建议如下: 1.根据最新的、权威的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篇7:临床营养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 要:加强医学直销临床营养学的教学,促使医学业,医务工作者掌握必要的临床营养学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且是我国医学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系通过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为核心,以教学研究和教改项目为纽带,有组织进行临床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不断探索,深化改革。

关键词:临床营养学课程 重要性 必要性 教学改革

营养学是研究营养与生物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临床营养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性特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临床营养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开设的必要性

营养是维持正常人健康的物质基础,对病人来说,它有着更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营养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等。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的营养素代谢会发生改变。因此,病人对营养需要和膳食原则与正常人也不同,需要更加重视。采用合理的膳食原则和营养治疗手段不仅可改善病人的全身营养状况,以促进疾病治愈和健康的恢复,而且可挽救病人的生命。因此,临床营养学这门课程,将使医学生掌握营养基础知识和膳食营养平衡的同时,树立群体的观点,掌握特定人群的营养需求;掌握临床病人膳食、营养制剂、营养支持、食疗、病人营养教育和咨询、病人营养状况评价及营养素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营养学同其他领域一样,理论知识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其应用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临床营养治疗已经成为临床综合治疗措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加强医学院校临床营养学的教学,促使医学生、医务工作者掌握必要的.临床营养学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且是我国医学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2.我系该课程的开设和发展情况

临床营养教学工作在我国医学院临床学生培养中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不少医学院校未设置临床营养学课程,虽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预防医学的必修课中设置了营养学,但是其教学内容一般只包括营养学基础和食品卫生学,对临床营养学应掌握的更为具体而广泛的内容,几乎未涉及,如医院膳食种类、配膳原则等,这种临床营养教学的滞后状况显然与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极不适应[2]。因此,学生在进入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甚至正式从事临床工作后,不能对病人制订较为完善的营养治疗方案,这将严重阻碍学生的综合医疗水平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为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在临床医学教学内容中进行教学改革,加强临床营养教学。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学学生和医生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临床营养的知识,许多医学院校纷纷把临床营养学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本系于,进行了临床医生、护士营养学知识现况调查研究[3,4],向学校提出了增设临床营养学的课程报告,并为95级第一届护理本科生于19开设了《护理营养学》;其他医学专业没有开设有关营养学课程,一直以《卫生学》中“食物与健康”作为一章向医学生介绍,在这一章中包含营养学基础、疾病营养及食品卫生三方面内容,而课时太少,学生感到不好学,老师感到不好教。为解决此问题,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在医学生中对《卫生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将营养与疾病及病人营养的内容作为选修课来弥补课时的不足。同时,再次提出教学改革计划以增设临床营养学,并于《临床营养学》作为一门选修课开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专业学员的不同要求,除介绍基本的理论与方法外,还分别选择了不同的教学内容,确保重点突出,授之所需。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历史悠久,对该专业的医学营养学教学,我们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完善,逐渐将教学重点放在与临床诊断密切相关的病因探讨、预防和治疗上,教学中除尽可能地运用统编教材外,也开始自编包括上述内容的补充教材。这些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深受学生欢迎,并填补了我校非预防医学医学生临床营养学知识的空白。

3.临床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

本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主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为核心,以教学研究和教改项目为纽带,有组织地进行深入持久的课程教学改革。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否合理和先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的优劣[5]。目前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病人营养(病人膳食和营养制剂、营养支持、病人营养状况评价等),各系统疾病代谢特点、营养需要和膳食原则等。随着临床营养学的迅速发展,与之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教师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最新的研究成果。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将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样使教学内容精炼、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能激发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教学效率。应采用讲授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适量结合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系通过积极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成效显著。

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课。利用计算机演示膳食分析软件模型,使学生能直接观察营养分析在人群调查、个体指导中的作用,并通过改变重要的营养素参数值来观察这些因素在膳食中的效应。还通过课堂讨论、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总之,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临床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不断探索,深化改革。另外,临床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的教学课时数不足,因此建议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应增加教学课时,并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陈骁熠,凌艺辉,王晓燕等.临床营养教学改革探索[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5):1596-1597.

[2]姚雪婷,鲁力,郭松超.我国医学生《临床营养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34-35.

[3]朱明元,胡敏予,周光宇等.临床医生营养学知识的现况调查[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25,(1):30-32.

[4]胡敏予,朱明元,周光宇等.护士营养学知识水平的调查和分析[J].护理研究,2001,15,(1):6-7.

篇8:《食品营养学》课程考试改革探析

目前课程考试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食品营养学》课程考试成绩构成是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70%) 、实验课成绩 (10%) 、期中测试成绩 (10%) 、平时成绩 (5%) 和考勤 (5%) 等五个方面组成。该考核方式被我校绝大多数课程考试所采纳, 但通过走访、调查, 发现了一些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多数同学不注意日常知识积累, 往往到了学期末才忙于背笔记、记重点, 急于应付期末考试等。

改革后的考试模式

大学课程教学就是通过“教与学”, 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而绝非完成一张试卷、获得一个高分。本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路就是由课程考核方式着手, 对其最终成绩的构成和比例作出一定调整, 促进学生加大学习过程的投入, 从而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 同时减少期末考试压力, 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 提高学习效率, 达到“学以致用”的课程教学目的。故课程考试成绩评定方式 (总评成绩) 调整为:课程总评成绩 (100%)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50%) +实验成绩 (20%) +课堂实践成绩 (15%) +课程实践成绩 (10%) +上课考勤 (5%) 。改革重点是期末考试、课堂实践和课程实践三个环节。

1.期末考试是本项改革的重中之重

除降低其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 并将以往的闭卷考试调整为开卷考试, 题型 (分值百分比) 只设客观题型:不定项选择题 (40%) 、判断改错题 (20%) 和主观题型:综合论述/计算题 (40%) 两类。其中客观题型考核学生对课程相关概念、原理及知识点等的准确理解和判断;主观题型则重点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总体认知和应用, 课本中则无现成答案可寻, 需临场总结、归纳。在整个考试过程中, 允许考生携带相关书籍和纸质资料, 但不得使用电子设备、不得与其他同学协商。

2.课堂实践的新尝试

本环节占4课时, 按小组 (3~5人) 考核。要求每组同学共同完成一篇课程论文, 并制作相应的ppt课件, 题目则由教师根据相关内容拟定。考核时每组随机抽2位同学用ppt进行汇报, 由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打分。此环节一方面考核学生查阅文献、论文写作及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课程实践使专业知识得到具体应用

本项目要求在指定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并上交一件能够体现《食品营养学》实践应用的作品, 内容不限, 如一份完整的营养食谱、一篇营养调查报告等。

4.细化“实验课”和“考勤”评分标准

实验课成绩仍是通过对实验考勤、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项进行打分, 需要强调的是, 对学生来说上实验课、特别是亲自动手机会有限, 故在成绩评定上更应体现实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具体课程评价方式改革亦可见表1。

新考试模式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由于首次尝试, 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掌控能力有限, 学生也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 因此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

1.成绩的可信度及公正性。

本项考试成绩评价改革的基础就是确保各项成绩的客观、公正和透明, 其主要措施就是对一些主观评分项目如实验成绩、课程实践和考勤状况制订得、失分细则, 成绩应由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共同监督。

2.期末试卷试题难度、广度和客观度不易把握

开卷考试对出题教师的要求远高于闭卷考试, 试题内容既不能在资料中轻易获得, 也不可变得漫无边际, 特别是对主观题的打分, 因无标准答案, 更需慎之又慎, 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3.课堂实践和课程实践能否被学生广泛接受

课程加入了“课堂实践”和“课程实践”环节后, 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甚至还有金钱。但这种锻炼是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训练, 如通过“课堂实践”训练, 对今后拟参加“教师资格认证”的学生就有很大帮助。

当然, 诸如课程成绩评价的划分是否合理、考核方式能否确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等, 应从远期效应进行评价, 但本项尝试愿为高校课程考试模式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高等学校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评价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考试方式很难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在对现行考试制度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的《食品营养学》课程考试改革方案, 同时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课程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1]段红峰, 方莉.高校课程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2) :24-26.

[2]王金兰, 傅国华.高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 (1) :112-114.

[3]谢斌, 邓凡艳.走出大学课程考试的误区[J].大学教育科学.2004, (3) :61-63.

上一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研究下一篇:辽宁教师招聘初中物理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