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2022-09-11

为适应21世纪的需要, 高等医学教育采取的是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 基础理论的学习成为医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一门科学, 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实验技能是对一名医学生起码的要求, 也是21世纪医务工作者必备的条件和素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摆在每名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谈几点看法。

1 根据学生特点, 选用合适教材

我们在2005年将《医学遗传学基础》改为《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 (第3版) 。新教材中除增加了细胞生物学的内容之外, 对与医学相关的内容也有了大幅的增加, 但教学时数并没有增加。经过学生使用后的反馈意见, 结合我们的教学体会, 我们认为该教材内容繁杂不够系统, 教师上课时又不可能面面俱到, 大部分内容还需要学生课后复习巩固。一年级的学生仍处在适应大学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法的过渡与形成中, 这本教材对多数学生来说, 学习起来有些难度, 但做为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的参考书是非常合适的。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决定自编相应的辅导教材, 2007年,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实验及学习指导》编写完成并投入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有实力学生的学习愿望。

2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 整合教学内容

本课程总教学时间为32课时。若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完成全部内容的教学是不可能的, 因此, 我们打破了按教材顺序单纯以教材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模式, 而是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 根据临床专业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增减与调整, 侧重对实用部分的教学。如增加了基因诊断的教学, 删减了细胞基本内容的介绍。此外, 在教学方法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主要采取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 刷新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的形成, 教学内容是否新颖, 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影响,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我们必须跳出书本的框框, 站在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发展的前沿, 掌握本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 并对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重点的掌握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基于此, 我们在原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 查阅各类期刊, 力求把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融化到教学内容中。如2001年利兰·哈特韦尔 (美国人) 、蒂莫西·亨特 (英国人) 和保罗·纳斯 (英国人) 由于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显然, 这是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涉及这方面知识的教学时, 我们把重点放在了他们解决此问题的思路上, 引导学生去认识与思考, 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使教学具有先进性。

此外, 教师应拓宽知识层面, 了解前沿发展动态, 更新知识结构体系, 在高层次上把握教材, 切忌照本宣科, 将过时的知识与信息传授给学生。如人类单基因病的统计, 现用人卫版全国统编教材《医学遗传学基础》, 2001年再版时还是1994年的统计数据 (6678种) , 而人类孟德尔遗传在线 (OMIM) 统计, 2001年是12680种, 2003年是14608种, 2004年是15483种;又如, 慢性活动性肝炎等以前认为与遗传无关的疾病, 现发现与遗传有关。所以, 应紧跟研究进展, 逐年刷新教学内容, 使之具有先进性、新颖性。

4 注重学科进展, 加强与医学的联系

近年来, 细胞生物学发展迅速, 很多新概念、新发现、新理论层出不穷, 被广泛的应用于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中。在教学中注重学科新进展的介绍, 加强与医学的联系, 对于刚刚迈入医学殿堂的学生来说在拓宽视野、增强他们对医学的学习兴趣方面是非常有益的。如我们在讲到蛋白质分子结构时, 联系镰刀型贫血症, 使学生认识到其发病机理就是由于一个氨基酸的改变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以致影响到功能异常而致病;讲授到细胞凋亡时, 我们联系2002年三位科学家通过对线虫的研究揭示出细胞凋亡的机理, 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事迹, 并介绍细胞凋亡与癌症、艾滋病的关系等。实践证明, 学生对于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入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非常感兴趣, 教学效果良好。

5 理论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作为未来医学人才的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独特的创新意识, 还应具备充分发展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因此, 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要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如在讲述人类基因组计划时, 我们联系到我国对于基因组计划的贡献以及在基因资源的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历史时, 我们通过女科学家富兰科林由于个性的问题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故事, 教育学生要有协作精神, 力争塑造健全的人格;在介绍年轻的科学家Watson和Crick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想象出对生命科学发展起着划时代意义的DNA双螺旋结构时, 我们重点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实践证明, 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 这些小插曲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还能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可谓一举两得。

6 改革实验设置, 加强素质教育

为适应学科要求, 我们根据本实验室自身的条件, 删减了部分遗传学实验 (如皮肤纹理分析等) ;同时通过实验室开放增加了部分细胞生理生化方面的实验 (如细胞吞噬等) , 这些实验操作性强, 动手较多, 学生兴趣浓厚, 教学效果好;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到生物实验室自主选择实验操作, 也可走出校门到遗传咨询门诊见习、到社区进行常见遗传病的调查登记、家系调查与分析、遗传与优生的宣传等, 这样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意识, 又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与动机。实践表明, 这种作法是切实有效的, 不但使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还可将这种学习态度延伸到以后其它学科的学习中, 形成良性循环。

摘要:基础理论的学习是21世纪医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医学遗传学作为现代医学新的五大支柱课程之一, 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实验技能是对一名医学生起码的要求。本文就如何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临床,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改革

参考文献

[1] 孙璐, 杨保胜, 张光谋, 等.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及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9, 7 (2) .

[2] 张晓云, 周汝滨, 李永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4, 22.

[3] 涂冰.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5.

上一篇:数学生活化,让初中数学教学更精彩下一篇:本科教学实践与创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