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论文

2024-04-19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论文(通用9篇)

篇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论文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专业布局和结构得到不断优化调整。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得到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能良好应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熟练掌握相关的医学检验技术,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高职医学检验教育,更应突出强调“能力本位”的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培养的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检验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践的合理性、应用性,从而满足各类医学检验相关岗位的需求。本文分析新形势下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了创新培养思路。

篇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论文

课堂教学以临床症状为出发点,采用标准化病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课程任务,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而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负责课题布置、信息咨询和总结评价。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大量时间进行主动学习,査阅资料,了解学科知识前沿发展状况,不断开阔专业视野,增强专业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不断兴起,大量高质量、优秀的教学资源在公共平台开放,如网络公开课、微课等新形式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发、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如利用名校远程教育、网络公开课、微课(慕课)平台,将高科技信息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

2.2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检验教学应逐渐向“仪器自动化、试剂商品化、方法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方向发展,让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熟练手工操作型”向“熟练操作精密仪器、全面掌握现代化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方向转变。这就需要学校与一些实力强、专业技术先进的医院或企业联系,即学生在校内主要完成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核心技术,提高基本能力和素质,同时利用校外基地的有利条件实现对学生专业领域先进技术的培训,提升专业技术操作能力。通过依托医院和企业合作教学,建立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熟悉医学检验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专业竞争力。

2.3探索建立多样化综合能力考核模式

逐步将传统的“一站式”考核模式转变为临床检验技能多站式综合考试,包括理论考核、验证性实验技能考核、专业实践调查报告、阶段性综合技能考核、临床设计性实验技能考核,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系统。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的考核,鼓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知识积累,提高操作规范性和熟练性,激发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增加人文素养考核内容,如考核医学职业道德、应急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2.4强化师资力量,加强学研结合

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和临床检验案例教学与医院检验技术人员相比相对不足,然而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改革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因此,强化师资力量、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为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医院进行专业进修培训,鼓励自我提高,与时倶进,将新知识、新技术不断融入教学活动中。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卫生资格考试,取得相关专业上岗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可以组织教师到重点示范院校进行参观、交流,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经验来提高自身能力。同时,邀请医院、企业、科研单位或其他检验相关行业专家进人课堂进行示范教学、开办专题讲座等,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断了解专业发展前沿,开阔视野,增强专业兴趣和认知。

此外,教师在与医院、企业、科研单位交流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增强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紧跟专业发展前沿及热点,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在科研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

2.5开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刃”职业教育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职业能力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同等重要,需开展“双刃”教育。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推进:(1)加大学校和专业宣传力度,吸引高质量生源报考,提高生源基本素质;(2)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优化课程安排,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专业见习以及专业实习,在临床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让学生逐渐增强专业认知,明确自身发展方向;(3)适当增加专业素养相关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疗道德和法规等,或是定期举行专业学术交流,进行相关病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2.6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元化医学检验技术职业教育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学科除不断实现自动化、微量化、标准化之外,也催生了如独立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医学检验仪器设备制造、生物诊断试剂等行业的发展。同时,面对高校不断扩招、医疗机构人才逐渐饱和、就业压力大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学生开始关注与这些专业相关的新领域,并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在这些领域进一步发展。因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教育需要改变传统、滞后的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满足医学检验发展的人才需求,以逐步达到提升检验人员素质、优化产业人员结构的目的。

2.7突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教育特点,兼顾继续教育

教育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有显著的差异,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强调培养一般技能型专业人才,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则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为促进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有效衔接,使不同层次的教育分工和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就需要重点加快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制订专业课程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实现无缝衔接,同时突出高职医学检验教育特点。此外,虽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是也应当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论,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后更容易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满足自我提升的需求,如继续参加成人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篇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论文

1 动物医学专业的现状

动物医学专业是我校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传统优势本科专业, 具有雄厚的办学基础、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办学经验、完善的办学条件、卓越的学科建设和雄厚的科研实力, 在全国同类专业领域内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显的办学优势。其前身为始建于1949年兽医专业, 1998年更名为动物医学专业。2001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高校招生热门专业, 2007年和2009年先后被评为山东农业大学特色专业和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 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现拥有兽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国家级本科教学实验中心;3个二级学科中, 基础兽医为山东省强化重点学科, 预防兽医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和“泰山学者”首批设岗学科, 临床兽医为校级重点学科, 动物生物技术与疫病控制实验室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 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29人。每年招收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150余人, 几十年来该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社会声誉良好, 他们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带动农民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绝大多数成为了我国畜牧行业领域的中坚力量, 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畜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但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教学与生产的不适应逐渐显现,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堂教学与生产脱节学生对现代畜牧条件下对兽医的要求、生产管理、生物安全措施等缺乏了解, 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生产。

1.2 重理论, 轻实践学生重视理论知识学习, 但实践技能与实践能力缺乏,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

1.3 重验证, 轻创新学生能按照实验指导规定的方法完成某一实验的验证, 但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很多学生不会设计, 也不会观察、分析问题, 缺乏创新能力。

2 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 产学研相结合是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产学研结合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的教育模式, 根据国内外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结合自身条件和学校整体发展情况, 我院经过调研, 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 确定了动物医学专业的教育定位:以满足现代化、规模化畜牧业生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背景, 构建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培养“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 高素质, 重个性”的新型人才的目的。加快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专业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利用社会资源, 通过学、产、研有机结合, 丰富人才培养模式。 (2) 针对新的培养方案, 具体在课程设置上, 增加了“动物医学研究进展”、“企业家讲座”、“创新创业实践”、“综合性实验课”等课程。在开设的这些课程中, 邀请企业技术总监、总经理及董事长来到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让学生了解社会,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学院领导和教师积极联系各用人单位, 召开专业的专场招聘会, 为学生积极搭建良好的就业桥梁,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并深入探讨该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探寻一种在今后的发展中较为合理、系统、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从已有经验中寻找可借鉴的内容, 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构建出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 以期在理论上充实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容, 在实践上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化、科学化发展, 使人才培养目标得到更高层次的实现,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与企业联合创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与动手能力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重点环节,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能所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动物医学专业不但面向畜牧生产、兽医诊疗及兽药生产等企业, 承担着保障畜禽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方式下的健康安全, 而且还要面向公共卫生、食品卫生以及观赏动物的医疗保健及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 承担着动物检疫、动物食品卫生、兽药生产、环境卫生、人畜共患病防治等重要的社会责任, 以此增强校企联合, 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显得尤为重要。该专业和企业山东宝来利来有限公司、山东汇融肉制品有限公司、滕州市运成农牧有限公司、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兖州市滨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郓城县大鹏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共签署了十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与养殖集团公司进行产学合作教育, 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起了对学生的培养任务。为了保证学生的正常实习, 各合作单位都在住宿、生活和学习条件上给予了极大的方便。除此之外, 还专门安排了实习指导教师, 由企业的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和学校的老师共同负责实习中的指导工作。这不但强化了指导力量, 而且有利于实习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根据实习计划要求, 学生和工人一样顶岗上班, 同工人同吃同住, 真正与场里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打成一片, 这样既能使学生在实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又能密切校场 (厂) 关系。通过学生到生产一线去, 专业教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又服务于企业, 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并为企业举行各类培训班, 提高企业人员的管理水平, 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益。通过校企联合, 企业为学生定期发放企业奖学金, 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 实现校企双赢。经过实践教学改革的长期探索与建设, 本专业形成了“开放式办学”这一特色鲜明的办学方向, 表现为在办学体制上率先在全国农业高等院校中提出并实施了董事会办学, 构建并实施的“层次+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与企业联合在全校率先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活动, 为社会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平台。

4 同企业横向联合, 共同完成企业委托研究课题

高校教师除完成承担的教学任务外, 还有科学研究任务。多年来, 科研课题的研究经费只有向国家、省市和学校申请这一条途径, 加之参加科研的教师多, 科研项目有限, 造成了课题申报的难度越来越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部分老师的积极性。因此, 开辟科研立项的新途径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然而,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要使企业始终保持活力并在竞争中取胜, 就必须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要完成这一任务, 仅靠企业方是不够的, 因此校企联合, 利用学院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 企业提供资金, 做到优势互补, 共同完成科研课题。这种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既解决了学院教师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 同时也锻炼了科研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企业委托研究课题有针对性的研究出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企业接过来就使用并继续开发, 完成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转化, 为企业带来效益。在课题的研究上, 学生通过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课题及学校SRT项目, 结合毕业论文 (设计) , 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融入科研团队, 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课题及SRT项目, 写出毕业论文。因此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效益的同时, 也为大学生提供了科学研究平台, 教师将从生产中解决的实际问题及研究成果, 转化为课堂教学, 充实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5 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效果

(1) 通过多年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和实践, 企业奖学金、助学金的设置, 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毕业实习的双向选择和数量众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学院与各企业保持良好沟通, 在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后, 定期与企业交流, 反馈信息, 企业对学院毕业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品质表示肯定。从社会调查和毕业生所在单位反映的情况看, 本院毕业生热爱所学专业, 具有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牢、动手能力强、敬业的特点,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高。 (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畜牧业由过去从属于农业的“庭院经济”迅速向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并且已经迅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现代化畜牧业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如动物疫病流行特点不断发生改变, 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兽医工作已从过去诊疗动物疫病的单一目标发展到保护动物健康、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所以社会上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不但需求量越来越大, 而且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 精准畜牧业、节水畜牧业、低排放畜牧业、现代化的疾病防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对动物医学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 具有管理和使用智能化装备的能力, 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创业和销售, 能够了解优质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技术与发展方向。因此, 在未来的专业建设中亟待充实互联网+、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处理与利用等领域的知识点, 拓展相关生产实践场所,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创业就业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瑞海, 王昭萍, 温海深.强化产学研结合培养水产创新型人才[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09.10-11.

[2]张钵.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 2015, 9, 72-73.

[3].李玉清, 董艳, 王凯.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 2012, 2, 62-65.

篇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论文

一、基础教育改革应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观念

教育本质上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一生持续发展,从而在较高的层次和较丰富的内涵上享受生命的快乐与幸福。因而,教育必须重视培养每一个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不是只培养少数的“尖子”学生或个别“状元”,更不是训练听话的“工具”和会学习的“机器”。基础教育更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奠基)的事业,因此,基础教育尤其应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观念。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并提出了“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的要求。在基础教育中,首先应认真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一要求。

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观念,其含义有二:

第一,从总体上讲,基础教育要树立“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并重发展的教育观。事实证明,置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智力、审美于不顾,片面突出智育的做法,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要求,从理论上讲是错误的,从实践上看也是有害的。在那种为了拿高分,为了考试,为了出“状元”而进行的“教育”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天要按照标准答案回答试卷里的题目,有些甚至被训练成了会考试的“机器”——高三的“一摸、二摸、三摸”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语,足见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今年爆出的所谓“考霸”张非就是一个典型:他可谓会考试的“英雄”,出入北大、清华轻而易举,但两次都因痴迷网络影响学习而被退回。他身上所表现出的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知孝敬父母、智商高情商低、受教育无教养等问题,正折射出当前学校教育的缺陷。正如张非的母亲所说:“大家只关注我儿子智商高,考分高,而他其他方面的表现,他的内心感受,却很少被关注。他不会与人相处,不知心疼父母,缺乏自理能力,情商几乎为零,心中会真正快乐吗?”目前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思想品质差、纪律观念淡薄、身体素质不良、心理问题严重等现象无不与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有关。人们常说,忽视德育,容易出危险品;忽视体育,容易出废品;只重知识忽视素质的培养照样出次品。这话不无道理。因此,基础教育一定要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观念,不但学校领导要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且教育计划的整体安排,课程、教材的设置与选用,课外活动的开展也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每个教师都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渗透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无疑,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但是,教学不等于智育,它除了要完成智育方面的任务外,还要考虑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形成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他们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教学中既要抓好智育,注意“双基”,又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审美情趣等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人才。

第二,基础教育应树立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人人发展、人人成才的观念。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面向部分、少数或是尖子学生,必须坚持教育“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基础教育改革应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观念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了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实这一方针,基础教育必须始终贯穿创新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里主要结合中小学的教学谈一点认识。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知识,但更要注意智能的增强,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做到:

第一,树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重的观念。教学首先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这是每门学科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中小学教育属基础教育,尤其要以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特别是在未来社会里,科学技术越发展,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就越高,而越是基础性的知识,其适用性就越强。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强调智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基础,但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又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二者交互作用,相辅相成。为此,现代教学应力克传统教学只重传授知识的弊端,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如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采用探索性问答,巧妙地诱导学生独立思考,用眼、手、脑各种分析器官参加学习活动,建立各种信息联系,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智力和组织、定向、适应、实际操作、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第二,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即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即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的培养,力求使二者有机结合。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极为重要,它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和情绪功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具有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作用。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上日程。具体应做到: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目标和学科本身的价值,使其产生学习需要,激发起学习兴趣;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和爱学、乐学的积极性;科学地组织和安排教材,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及时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得到鼓励;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淡化教师的权威作用,首先排除压抑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打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采用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的方式,不但有教师的讲,而且有学生的说和做,有学生的提问和讨论,使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三、中小学教师要学会运用脑科学理论指导教学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掌握有关脑科学的理论,在教学中做到科学用脑,通过提高大脑工作效率增进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中小学课堂上出现的许多问题,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做小动作等,很多情况下与教师不能掌握科学的用脑规律,不能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而造成学生心理疲劳有一定的关系。

近些年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大脑左右两半球(又称左脑和右脑)有各自高度专门的职能:左半球具有言语的、概念的、分析的、连续的和计算的能力,它在阅读、写作和数学计算方面起决定作用,是以线性的方式处理输入信息的。右半球在音乐、美术、空间和形状的识别,对空间的认识能力、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直觉和想象能力方面胜于左半球,是以视空间的方式处理输入信息的。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又是互补的,两者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根据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使学生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和谐发展,共同发挥作用。具体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呈现新的学习材料,这样既可使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学习,又可使大脑两半球同时得到发展。比如在用语词教学的同时,还配以幻灯、录像、音乐、图表等直观教具或教学游戏等,以此进行大脑左右两半球的配合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然而,从目前我国教学实际,尤其是中小学的教学实际来看,学校的教学活动几乎都围绕着发展学生的左脑功能进行,这从我们的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考试内容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这种重视大脑左半球功能而忽视右半球功能的做法,导致左脑功能使用过多,负担过重,结果易于疲劳,影响学习效果;而右脑使用过少,负担不足,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长期下去,使那些倾向于使用右脑思维的学生无用武之地,不受欢迎。这种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的做法应彻底纠正。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右脑与创造力的开发。

在认为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并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的理论基础上,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数年研究,又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即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其中八种主要的智能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智能。加德纳认为,传统教育只重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全世界很多地方的学校教育也集中在这两种方面,这使得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潜力产生了一种不正常的、有限的看法。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的教学应善于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智能,为学生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成功机会。

四、中小学教师要学会运用信息理论指导教学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经过理解和掌握(进行编码)了的一条条知识信息,通过讲述、演示和实验等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其接受掌握。教学的功能正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实现的。因此,中小学教学要求教师树立信息观念,学会运用信息论的原理指导教学,确保课堂教学信息的优化传递,以取得最优效果。为此教师应做到:

要掌握一定的信息转换能力,即能把看到的文字(教材等)、观察来的事物、听到的声音转换成“口头语言”的形式,同时又能转换成“写”和“做”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亦即把凝固状态的知识变成传输状态的知识。教师应根据所教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选择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选用两种以上的方式,把“说、写、演、画、做”加以灵活运用,就会取得好的效果。要发挥教学语言的最佳效能,教学语言就必须传递有效信息,力求使课堂教学语言清晰、精练、有的放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克服教学信息传递中的干扰,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运用信息论原理指导教学时,还要注意运用教学的反馈调控。教师把知识(信息)传输出去后,要及时将学生听课的反馈结果(输入信息)接收回来,然后对知识(信息)的再输出进行调节控制。

篇5: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论文

一、美术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呈现两极分化。绝大多数学生美术基础薄弱,基本功欠缺。美术技能学习方式较为枯燥单调,专业性强,需要较长的周期,学生逐渐对美术产生倦怠情绪。另有少部分的学生太过强调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及绘画技巧,忽略了本身的专业特点,最终导致没有任何专业个性可言。综上所述,这两个方面的发展对学生个人美术综合能力的提高都产生严重的影响。具体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一)美术综合能力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性。当前社会更为强调的是全方位人才。就美术综合能力来说,不仅要扎实掌握好美术的基础知识及技能,还要学会努力拓展自身其他能力,如美术心理学、美术观察能力、美术鉴赏能力等等。只有掌握这些能力,才能够强大自身专业素质,在就业市场中站稳脚跟。就目前来说,大多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对于美术教学的综合能力培养还较为欠缺,这种单一性培养模式,容易制约其主动拓展知识的能力。(二)美术教学的培养课程未能与时俱进,同步更新。现阶段,许多中职院校的教材还是几年前,甚至是十年前的课程内容,即使有所变更,也是“换汤不换药”,内部的大多数理论知识都没能得到更新换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假若美术教学的理论知识依旧是旧式的课程内容,那么想必对于他们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发展环境起不到有效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限制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阻碍他们的美术综合能力发展。(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缺少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既包括学生日常外出取景开展创新绘画的活动,也包括到幼儿园开展深入学习教学实践的活动。前者强调学生要具备时常动手动笔的创作能力,后者强调学生要具备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现在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仅仅局限于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尚少,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发挥拓展性思维,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美术综合能力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培训策略

(一)根据学前专业特点制定美术课程教学目标,创新美术课程内容。打破传统教师教、学生临摹的教学模式,开展情景教学。以往绘画教学,都是教师画一笔,学生跟一笔,照样画葫芦,以致学生学到的是绘画的程序。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在毕业之后,是要到幼儿园担任教师的。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时期,他们可以把叶子涂成蓝色,把人画成三头六臂,所以不必用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他们的想象力是成年人所不可及的。所以美术教学原则是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自由发挥创作,因此学生不要过于强调绘画技巧,单纯地背默画法,使画面显得呆板。(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吻合,且要做到实时创新。美术教学与其他专业不同,这门课程更看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运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多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应在如何增强学生审美意识以及拓展创造性思维方面多做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一是可以采用多种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如观看视频、浏览图片、计算机软件应用教学等;二是可以创新课堂的授课方式,不光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还可以鼓励学生时常上讲台分享自己的作品,或者讲述某个作品带给自己的感受等。教师还可以在作画材料与作画形式上下功夫。作画材料可多样化,不满足于传统的画材,可以使用新型的材料例如沥粉画、铜线画,砂画等等,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新鲜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作画形式在传统绘画形式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添加拼贴画,晕染画,玻璃画等,打破绘画枯燥的形式,加入新鲜元素。(三)定期以幼儿园为主线开展一系列美术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开展听课、协助、帮带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一重要途径使学生了解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科研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会发现幼儿画面出现混战状态:幼儿习惯在画面上进行时空转换。例如:一名幼儿刚画完一架飞机,过不了一会儿,这架飞机已经被涂得面目全非了,问其原因,答:”这架飞机被击毁!”这个时候教师不应该批评他,而应该告诉他,我们画的画已经定格了,如果击毁了,要在下张画里表现出来。再比如有的幼儿会喊:“老师,我不会画!”这个时候,教师最好不要走过去在他的纸上示范,因为这样一来,幼儿的依赖性就会增强,班级求救声就会此起彼伏,让教师应接不暇,教师的做法应该多鼓励幼儿,让他们自己动手。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必须在美术实践中积累经验。(四)加强美术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自身素养。美术绘画的过程是一个极具创新力度和思想内涵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美术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授课对象是幼儿园的孩子,这些幼儿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作为一幼儿园美术老师,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他们自身就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绘画知识和丰富的联想力。同时,平日还要多学习和掌握文学知识,“腹有诗书气自华”,从而更好地引导小朋友进行绘画,使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还可通过绘画,教给小朋友美术观察能力,例如画车辆,观察车辆分为哪些车,每辆车的用途,颜色,标志,特色。警车上标注”110”,消防车上标注”119”,急救车上标注”120”等等。美术观察能力对于小朋友以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在绘画过程中也要熟谙幼儿绘画心理。不要告诉幼儿应该用什么颜色或者用这个颜色才正确。因为幼儿会有偏爱的颜色,而这些颜色组合成的画面也许更为协调。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知道正确的颜色,但却换不回来幼儿时期用色的大胆。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也是为了日后走向工作岗位能更快适应市场需求和工作需求的根本性基础。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包括实时创新美术课程教材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定期以幼儿园为主线开展一系列相关美术实践活动,力争培养出一个全面的、专业的、综合的,利于社会市场发展和符合幼儿园教学的美术综合能力过硬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宁远.提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质量的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4

[2]廖文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路径[J].四川教育,2016

篇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论文

环境科学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牵涉的科学技术领域广泛,知识更新快,工程实践性要求高。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介绍了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主要教学内容,从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设计教学等部分介绍了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组成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天津理工大学办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方案和措施。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环境科学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其所牵涉的科学技术领域广泛,知识更新快,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不但要求学生有扎实广泛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目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情况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依然存在,环境科学类专业的理论教学比较容易取得良好效果,但教学过程中与环境问题的实际结合还有所欠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2]。因此,调整和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势在必行。笔者分析了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以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

1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设计、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诸多环节[3]。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环境监测、评价、规划与管理、污染控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多以课程实验的形式开展,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安排的实验项目课时约占课程总学时的1/4~1/3。实习教学可使学生掌握专业发展前沿动态,了解解决环境问题的原则、方法和技术,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4-5]。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及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高效融合,就需要探索实践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改革[6]。

2 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及发展现状

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设计教学部分,其中实验包括独立设课实验和课程实验。学院经过多次讨论和论证,将基础生物学实验和分析与基础实验设为独立设课实验课程,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设有一定学时的课内实验,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该专业设有教学实习和认识实习,其中教学实习以生态学和环境地学课程为依托,在培养计划运行第5学期单独安排一周时间到天津蓟县山区进行地质地貌勘测和植被调查等实习工作;认识实习是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产实践知识,验证、巩固和扩展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提高其在生产实际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教学实习和认识实习环节,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领域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及其发展现状,使学生建立起对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及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设计教学包括课程设计、专业设计和毕业设计几个环节,根据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设定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并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体现。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采样与分析技术方法、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以及信息管理的系统性工程等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学会运用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手段监测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固体废弃物、土壤污染、噪声和放射性污染等,了解环境监测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环境科学专业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通过专业性项目的设计训练了解该方向的设计前沿,掌握基本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掌握资料搜集、方案设计的基本要领,同时通过专业设计,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承担一个小型专业设计任务的立项、认证以及初步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训练。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要求选题要结合实际,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通过选题论证、文献检索、技术调查、实验设计、实际操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毕业答辩等环节,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开发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与外语应用能力。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环境科学专业建设和专业管理工作,深知目前天津理工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实验教学方面,虽然很多专业课都设置了一定课时的实验,但是大部分实验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对理论课上某些原理或现象而设计的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实习多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实习基地不稳定,与实习单位的联系缺乏连续性,未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大多数学生到四年级才通过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限制了专业概念和创新思维的全面形成。该专业教学缺乏完善的实践环节考核机制,教学效果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 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4.1 实行专业导师计划 学校确定环境科学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以环境类进行大类招生。开学一年后,按照学生成绩和学生志愿进行专业分类。为了让学生尽快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研究方向及发展现状,使学生尽快树立专业思想,在一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安排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为学生讲解两个专业的研究侧重点和工作方向。然而,一部分学生对于工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加之现在学生对于未来的思考缺少主动性和深入性,导致专业分类后出现了一定的弊端,比如专业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男生学习成绩不如女生,在选择专业时失去选择权,导致环境工程专业女生比例远超出男生,而环境科学专业的男生比例很高,分班后的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成绩整体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种情况,环境科学专业启动专业导师计划,以面转点,每个指导教师负责几名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指导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心理动态,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办法。由以往高年级进行的针对性专业指导思路改为从低年级入手,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专业意识,指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根据科研情况,安排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从低年级构建以项目参与为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教师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工作机会的同时,积极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实践,使学生逐步科学地形成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就业规划等。经过专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提高,学习状态和精神面貌大大改观,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同时学生积极参与校级、院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自发成立科研小组,参与科技立项活动,班级凝聚力提高,学风和班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2 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

4.2.1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基础生物学实验在原有的微生物学实验项目部分增加专业性更强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项目,具体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细菌菌落观察、细菌的染色及真菌个体形态观察,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及菌落计数。实验课程要求每年更新或优化10%~20%的实验项目,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例如环境监测中会根据专业发展情况,对一些陈旧过时的监测方法或实际应用不多、行业性很强及理论知识高深、测定步骤繁杂的内容予以适当删减和合并。地学基础实验中对于学生难于勾画的流域汇水面积做了小型流域的教学模型,使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勾画工作。分析与基础实验是后续很多课程和实验的基础,针对实验项目的设置开展多次研讨,相关专业教师全部参加,制订合理的实验项目,在教学运行中也由多位熟练掌握大型仪器的教师参与,使得学生直观掌握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分析与总结等知识与技能。

4.2.2 为学生自主实验创造条件。目前,从教育部到学校有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学校团委设有本科生科技立项等项目、计划支撑,提倡专业教师多渠道地鼓励学生多申请、参与相关项目,并积极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工作。学生参与科技立项以及创新创业计划的热情很高,广开思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制订合理的研究方案,按照计划广泛开展工作。在研究进行过程中,教师有意锻炼学生自主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给予科学指导,定期召开阶段工作总结会议,根据研究进展情况适当调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与实验中心协调,主动向学生开放相关实验室,使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实验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4.3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级培养计划调整将地学基础改为环境地学。该专业教学实习是环境地学和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所学课程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具体地质地貌现象的识别能力、生态学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做到对书本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因此教学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课堂讲授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和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环节之一。“蓟县梨木台自然风景区”为天津理工大学建立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为了见识更多的地质现象、岩石种类及形成原因、土壤质地结构、植被种类及生物多样性,根据教学需要又增加“蓟县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环境科学教学实习基地。

学生经过教学实习,虽然对于实践学科的目的意义已经有了较为专业的认识,但是教学实习和认识实习的实习项目及要求不同。前者以课程为依托,针对特定课程确定实习项目,后者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生产知识,印证、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提高其在生产实际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培养方案中设立认识实习,以期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学到、接触到更多知识,加深对环境科学专业诸多问题的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积累经验。针对环境科学的专业特点,在前一年度实习内容的基础上都会做出相应调整,增加相应实习项目,确定更为专业的实习内容。学院已与天津创业环保东郊污水处理厂、天津泰达威立雅水务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有效的联系,但主要侧重于水处理方向。为了增加专业实习面,在已有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广泛建立联系,与相关专业部门和单位讨论,筛选并确定长期合作单位,定期向这些单位输送专业学生,增加学生的实践及就业机会,实现“双赢”。

目前,该专业已与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等环保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关系,定期为这些单位输送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实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得到了锻炼,为进入专业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4.4 建立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督机制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学生的从业能力。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学院考核机制,从专业建设实际出发,细化评价办法和细则,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考核体系,在对实验教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上,借鉴一些新的经验制定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使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建立实习基地评估体系,补充实习基地文件,确定实习基地评估体系的内容和指标,并对专业实习基地进行有效评估。

5 结语

专业导师计划首先在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2013级环境科学专业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项目都在尝试阶段,并根据经验和成果逐步推进和完善。实践改革贯穿整个环境科学专业,从2013或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涉及实验、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对与专业相关的学科、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广泛听取专业教师、学生工作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篇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论文

(2)创新理论教学。对接产业,产教结合、科教融合,重建基于项目任务的教学内容。要注重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机械制图、公差、机械原理等基础学科的奠基教育,利用选修课的形式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选修,打造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与教学设备要与行业技术前沿接轨,引入激光焊接、3D打印、现代加工中心以及其他智能化机械加工设备与生产链。

(3)创新实践教学。围绕“能力强”的规格定位,着力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围绕行业技能,增设产品、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技能实训,强化实践能力训练;围绕执业能力,顶岗实习、加强实习规范化管理,着力提升实习质量。要建立一线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实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技术攻关,打造一支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

篇8: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论文

2007年6月7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要求重庆市和成都市从实际出发, 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 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 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 大胆创新, 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 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国务院批准在成渝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是国家推动中西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意义重大。

一直以来, 我国城乡之间未能建立起均衡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城乡分割的经济结构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城乡差距不仅没有缩小, 反而有一定程度上的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 此外, 我国农村还有近3000万贫困人口。具体来说, 当前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五大失衡:一是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越来越大。二是城乡民间投资失衡,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三是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 农民就业环境改善缓慢, 城乡就业差距在扩大。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 收入、消费差距不断扩大, 农村消费品市场份额在持续萎缩。五是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失衡, 农村制度供给滞后, 各种相关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

就重庆而言, 它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 城市比较发达, 农村特别落后。全市3100万人口, 其中2/3在农村。这种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 是我国基本国情的缩影。再加上大库区, 又处内陆腹地, 因此, 统筹城乡发展在重庆特别具有代表性, 在重庆开展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和改革, 对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将具有示范效应。

一、城乡统筹对于“温暖工程”和职教创新的启示

“温暖工程”计划是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孙起孟同志响应江泽民同志对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希望, 1994年提出并于1995年1月正式创立的。其内容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指导和介绍, 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 协助政府解决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 下岗职工转岗和安置, 实现劳动力优化配置, 以推动生产力发展, 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首先是做大城市, 然后由城市反哺农村, 最后消除城乡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为此, 重庆拟进行“五个方面的统筹”, 即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推进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国民收入分配;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这五个“统筹”都与农民的切实利益休戚相关, 尤其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统筹推进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在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业指导和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协助政府解决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上, “温暖工程”可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这个新的环境下, 社会又对作为“温暖工程”的实施载体的职业教育及其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 职业教育应该勇于探索, 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城乡统筹”中的职教创新探索

(1) 有的放矢, 职教实现“产销”无缝对接。职业教育和区域发展密切相关, 不能关起门来办职教。政府引导学校在教学中向这个方向走, 是职业学校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做的。由重庆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 重庆市教育局, 劳动就业部门应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职教就业问题, 相关部门要提供人才需求的信息, 教育部门提供人才培养的信息, 在政府引导下, 重庆市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才能实现有的放矢、无缝对接。

重庆职业教育应实施“产销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 变学校“招生”为企业“招工”, 全面推行中等职业学校与所有新生签订就业意向协议的制度;将生产企业以及人才开发公司引入, 实现由企业办职业学校;企业入校办厂, 建立实习生产基地, 实现“前校后厂”办学模式。

这就对现在的职业教育自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之下, 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 与合作企业或单位良好沟通, 以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性人才。二是大力推行“订单”、“定向”、“联合培训”等模式。按就业要求, 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 建立起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的联动机制,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全市各职业技术院校作用, 加强与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联系, 开展长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三是突出培训重点。以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培训为主, 以青壮年劳动力素质培训为主, 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 重点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专业培训。四是要完善培训补助政策。要逐步使目前以“短平快”培训为主向以提高技能素质为主转变, 形成“短中长”合理的培训体系。鼓励城乡青年参加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培训周期较长、就业前景较好的技能培训, 通过培训努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

(2) 农民工培训, 政府买单。城乡统筹、城市化进程将让更多的农民走进城市, 必须给他们解决就业问题, 让他们真正完成转变, 可以在城市生存、就业, 具有一技之长, 适应城市生活。而职业教育对于重庆的意义绝不仅是规模的扩大, 更重要的是职业教育直接影响到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职业教育, 肩负着统筹城乡的更高使命。为加快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筑业转移并稳定就业, 重庆市建委从2007年8月开始, 先后下发文件指导开展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教育及农民工业余学校的创建工作。在2008年3月前, 重庆市先期投入300余万元, 选择100个建筑工地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试点。通过两个月的申报、初审、检查工作, 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工程等81所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经验收合格, 被确定为第一批试点学校。按照《关于开展农民工业余学校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 重庆市建委已陆续向第一批81所试点学校赠送了电视机、影碟机、教材、笔记本等共计价值250余万元的教育培训物资。第一批试点学校正式开学上课后, 预计将有近3万名农民工陆续接受免费培训。由此, 政府在“温暖工程”中转变了职能角色, 由统筹协调的角色转变成了实施者, 充分地发挥了积极主动性, 使社会资源得到了最直接有效的利用。

(3) 社会公益培训关注心理职教。按照新的城乡总规划, 12年后的重庆市区将增加300余万人口。在新增人口中, 到主城务工的农民工将成为主力。于是, 这个特殊的群体如何转型为市民, 开始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一些专家更呼吁, 必须重视对农民工心理、精神以及文化的转化。在此背景下, 一家纯民间公益的新市民文化教育研习中心应运而生, 并开始了艰难探路的过程, “在主城定居的农民工许多都有着类似的经历, 他们在城市感觉被边缘化, 而回到老家, 又被乡亲们称赞和羡慕。”重庆市社科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艺说, 这给农民工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本领虽然得到了加强, 但是他们从心理上仍然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而这也正是农民工真正向市民转化的关键和难点所在。也正是因为如此, 朱艺才萌生了办一所对农民工进行社会、文化、艺术等人文素质教育的培训机构。这个民间公益互助公民学习社区的研习中心, 全部免费向所有“新市民”和老市民同时开放。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将给重庆的农民工转型为“新市民”带来新的思路。目前, 中心开设的课程包括人文精神、心身家庭、职业素质、励志创业和社会实用五大类, 并从形式上分为“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人生新起点”等八个系列。这种民间机构的探索已经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以渝中区为例, 区农办只有3名工作人员, 而全区常住农民工达到14万多人, 这14万人的培训全由3名工作人员负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民间机构组织的农民工公益培训, 应该成为政府倡导的一种模式, 并得到政策上的足够支持。而“温暖工程”也不仅仅是关注培训对象的切实利益, 同时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关怀培训对象的心理建设, “温暖”农民工们的心里。

三、结语

“城乡统筹”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职业教育能否顺应时代要求, 面对挑战, 对于“城乡统筹试验”的成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机构应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适应城乡劳动者多层次需求的培训制度。“温暖工程”是整个社会的工程, 政府应积极发挥其主动性, 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到这个伟大的工程中来。“温暖工程”的良好实施以及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必将为城乡统筹的胜利完成, 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为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 发挥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摘要:城乡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温暖工程”的实施和职业教育需要进行创新, 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旨在对新形势下的“温暖工程”的实施和职业教育进行创新探索。

关键词:温暖工程,职业教育,城乡统筹

参考文献

[1]唐明安.加强职业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素质[J].管理科学, 2007, 36 (2) :68-71.

[2]王绍良.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方式和措施的探索[J].和谐发展论坛, 2004, (5) :140-142.

[3]付吉元, 蒋立杰.关于农民工培训问题的思考[J].河北农民工, 2007, (1) :45-47.

篇9: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论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艺术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了技术工具的变化,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需求也发生着改变。过去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传统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定势思维,没有提高到对知识的创新能力的要求。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探索教学、实验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实践能力。

一方面,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体系,要求实践走进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在教学中加大实践设计项目课程的比例,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设计实践、设计竞赛等社会项目,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市场实际需求得到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和实验要走出去,走进市场和社会,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各类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通过优化实验项目和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加强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自有实验场地和实训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等资源,认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并保证时间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工艺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等。

二、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完善,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整合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不仅要充分体现设计理念,同时更要注重与文学、艺术、美学以及工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整合。目前,各专业间泾渭分明,学生缺乏综合考虑,思维狭窄,不利于他们多维、灵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欠缺以及单向、刻板、片面的知识结构。

因此,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一方面要改善原有课程体系,以对原有专业进行梳理,增强相关专业的融合。如:室内设计要加强环境类和建筑类的工科课程,使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更加广阔,课程内容更加系统。另一方面,积极发现市场热点,实行专业间的交叉,积极创建新专业。例如:公共艺术设计就是融室内设计、室外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品设计、雕塑、壁画、标识设计为一体的新专业领域,发展前景较好。近年来,我国许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将设计与其他学科整合、交叉学习的重要价值。打破过去专业方向各自为阵的条块计划,共享课程资源,既为通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横向资源,也为专业方向的深化教学创造了纵向发展的空间,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改革教师职能,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如果想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意意识,首先就要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团队。独立学院的艺术教师,虽然理论基础比较雄厚,相关的专业知识也非常扎实,但是具体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欠缺,而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整个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结果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同时,教师要掌握前沿的学术理念,因此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单一知识背景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化设计教育。目前,高校的大部分教师还是过多地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水平,对于基础知识理解得较为透彻,但是缺少实际工作的操作经验和锻炼,并没有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线的工作中。因此,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创意设计人才,就要第一时间学习和理解学术前沿最新的科研学术动态,并将学习到的学术知识转化为艺术人才的培养能力。学校必须积极鼓励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与培训,出台相应的政策。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不但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学历背景,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和充电。而艺术设计教师的创新能力,又必须在实际设计中才能得到锻炼。

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表明,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是完全必要的,也是艺术设计教育的精髓所在。艺术设计教学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是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尊重艺术设计学科的规律,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以负责任的态度不断探索,“教”与“学”不断地互相促进,才能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韦宇航,陈群.目前地方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和改革探索[J].高教研究,2010:8.

上一篇:党创先争优心得体会下一篇:空调系统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