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专业医学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5

摘要:针对目前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专业理论与临床相分隔的的弊端,研究新形势下麻醉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麻醉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早临床)的改革模式,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了解临床实践对理论学习的要求,灵活的学习麻醉学理论,达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目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临床专业医学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临床专业医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关于临床医学八年制肿瘤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摘  要:八年制临床医学教学是对医学精英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科学家,是五年制临床医学基础之上的高层次医科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八年制肿瘤学教学模式在各大院校相对滞后,且缺乏共识,导致培养结果与期望值的差异日渐凸显。作者结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八年制肿瘤学教学情况,总结目前国内教学现状及困境进行了分析和建议,提出“重科研”“重毕业后教育”的二阶段八年制肿瘤学人才培养体制,有望为进一步完善肿瘤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临床医学八年制;肿瘤学;教学改革

根據中国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而且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防控形势严峻[1]。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建设纲领,对于新时代肿瘤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水平肿瘤学医学生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临床医学八年制(以下简称八年制)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其目标是培养我国医学事业领军人才。因此,八年制肿瘤学人才的培养毫无疑问是肿瘤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八年制肿瘤学教学,探索最佳培养模式,对于推动教学改革与发展及未来医学领军人才培养来说意义非凡。

一、八年制肿瘤学教学的现状与培养差异

截止到2018年,我国共有14所医学院校有八年制培养资格,通过八年制医学教育进而培养医学尖端精英医学人才是高层次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亦是我国大力推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3]。然而,不同院校在培养八年制医学精英人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明显差异,而对于专科性强且医学知识覆盖面广的肿瘤学教学而言,不同的培养形式打造的肿瘤学专业学生势必存在差异。

(一)八年制肿瘤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具备医学八年制教学的院校在对八年制医学精英培养的目标趋于一致,就是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医学人才,以及卓越型、创新型医学精英[4]。与此同时,基于难度较大且医学涉及面较广的肿瘤学,在对八年制肿瘤学研究生的培养中也显现出不少问题。

1. 部分医学院校对专业型肿瘤学研究生培养阶段未开设肿瘤学课程,或课程极少,对于常见肿瘤的讲述也非常浅显,部分知识点因课时所限无法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就胃癌、肠癌、鼻咽癌等肿瘤而言,在病理、影像、内科、外科以及靶区勾画、基因检测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学生们掌握与理解,目前显然难以面面俱到[5]。

2. 肿瘤专业学科涉及难点较多,与基础知识之间跨度大,医学生们难以将肿瘤相关的知识与基础知识灵活地联系在一起,导致学习过程中对于肿瘤的诊治认识难以做到多方面的衔接贯通,掌握的知识也无法系统化、整体化。

3. 对于肿瘤学而言,其教学必须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但绝大部分学生仅能通过临床实践去认识、了解和掌握肿瘤,对于肿瘤学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扎实的吸收过程,导致他们对肿瘤疾病只能得其果而无法知其因,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医学生们真正地去认知及诊治肿瘤相关疾病。

4. 另外,目前医学院校对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培养相对缺乏重视,导致学生们未能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思维,导致他们无法将最新科学研究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5. 此外,肿瘤学相关内容尤其是诊疗进展更新极快,也是导致目前适宜八年制肿瘤学教材稀缺的重要原因。

(二)八年制肿瘤学人才培养的院校差异与面临的问题

基于上述八年制肿瘤学研究生教学的参差现状,在此发展态势下不同院校的培养方式差异较大,人才培养也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

1. 根据学位规定,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可分为专业型、学术型学位博士两类,各自分别侧重临床技能或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培养年限也有差别,这两类博士从本科起算都有11~12年,在时间上显著长于八年制医学教学。不论是临床技能还是科研素养,积累时间的差异直接导致八年制医学生在科研能力上一般劣于统招型学术博士生,在临床技能上一般也无法与统招的临床医学专业型博士相比[4]。而对于肿瘤学教学而言,八年制研究生从第六或第七年才开始进入二级学科学习实践,短于临床医学博士5~6年的培养周期,导致其培养的要求和结果存在差异。以我院为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截止到2017年共培养32名八年制毕业生,通过调研发现,八年制毕业生各项能力平均得分较高(均超过8分),说明各导师对八年制毕业生综合素质认可程度高。各项能力得分中,职业精神与素养平均得分最高(9.3),临床能力(8.8)和学术研究能力(8.75)平均得分相对较低。大多数导师认为八年制毕业生的临床能力或学术研究能力相对其他培养模式的同等学历学生较差。个别导师认为八年制学生自身期望值较高,但现在国内的医疗环境,特别是医师在前期培训及积累的阶段,能给予这些学生的成就感以及职业的优越感十分低,这样的落差会让许多学生难以调整自己的心態(图1)。

图1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八年制肿瘤学研究生得分情况

2. 二级学科上各院校差异明显,例如,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均为3年,国内其他多数院校则为2年,而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又未纳入二级学科阶段。这不仅是培养方式的问题,同时也涉及与毕业后教学的衔接,对于肿瘤学而言,由于学科的跨度较大,只基于普通的内外科教学虽然也覆盖了肿瘤学内容,但割裂了肿瘤学的整体性与特殊性,导致日后从事肿瘤工作缺乏必要的肿瘤学认知。

3. 在二级学科上,对于科研训练的认识在各院校上也明显不同。当前诸多院校仍普遍存在科研训练与临床培训、临床轮转安排相互矛盾的问题,且由于培养时长有限,各院校分配科研训练时间各不相同。例如,北京协和医学院第8学年专设8个月科研训练时间;而北京大学医学部则在进入临床二级学科后开始科研训练,总体时长约3年[6];大多数院校则是在基础和临床中交织安排科研训练,总体培训时间约1.5~3年不等,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和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等[7]。肿瘤领域的科学研究日趋前沿,随着新理论的不断提出,对于日后成为医学领军人才的八年制研究生而言,科研训练无疑是深入了解、参与肿瘤研究,主导开展科研的前提要求。

4. 对于医学教学和临床实践,很多所院校也在探索两者之间如何更好地整合,但整合方式仍有较大差异。例如,浙江大学采用八年一贯的分阶段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包括“早期接触临床”“临床见习”“通-专科实习制”三个阶段[8]。有研究从一线临床人员的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以病例为引导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可采用以临床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方式等两种模式将医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互连接,保证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9]。

二、八年制肿瘤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五年制为主体,八年制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体系,而八年制医学精英人才的培养也在特定程度上影响医学教学体系的发展与创新,因此对八年制医学生的教学改革探索也将为医学教学创新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此外,针对发病率与死亡率不断攀升的肿瘤疾病而言,八年制肿瘤学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疾病未来的诊治水平。然而目前的困境在于肿瘤学已发展成为医学领域中最活跃、最前沿的学科之一,但目前国内的肿瘤学教学水平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较为落后。同时,八年制教学往往将教学重心倾向于临床实践,致使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目标的科研训练难以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八年制医学生作为我国医学创新研究体系以及推动医学前沿研究的后备力量,应当将科学研究作为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从而形成以科研带动教学与临床实践,为日后的临床工作及突破性研究打下夯实基础。另外,由于八年制医学生培养年限较短,规范化临床能力培养仍需进一步提高,因此八年制教学应当纳入毕业后规培计划,形成八年精英教学,毕业后“二阶段”教育逐步提升的良性发展。基于上述肿瘤学教学与八年制肿瘤学学生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肿瘤学教学改革模式势在必行。

(一)注重科研创新训练,形成科研核心主导教学模式

科研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训练是医学生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也是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所谓科研能力常是指研究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各种手段方法的融会贯通去尝试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同时能发现、分析和解决某个科学问题。在当前对肿瘤学的研究还未深入其本质核心的形势下,以培养医学领军人才为目标的八年制肿瘤学学生应更主动承担起对肿瘤学领域的研究。进行科研是突破当下肿瘤诊治困境的必要手段,尽管八年制肿瘤学学生面临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时间相冲突的问题,但是相比于日后可通过长期临床工作而积累的临床经验而言,科研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在八年制肿瘤学学生的培养中处于优先地位。不仅如此,八年制医学生作为医学高等学府的顶尖人才,其科研创新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医学人才是否能适应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的竞争,也是八年制医学生未来开展临床及科研工作基石[5]。因此,八年制医学教学人才培养应聚焦创新,着重创新能力培养,注重整体设计、早期培养、全程发展。

实际上,科研训练与临床实践在时间安排上难以避免地存在冲突,特别是基于八年制学生而言,然而,焦洋等人[10]选取同时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接受临床理论课程学习的清华大学医学院(进行科研训练)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未进行科研训练)的八年制本科医学生,集中分析比较两组学生的临床知识理论课考试成绩,发现进行科研训练学生的成绩平均值高于未进行科研训练的学生,这一结果表明进行长时间科研训练并未明显影响临床知识的学习,甚至可能存在一个科研训练促进临床实践的作用。基于此,对于八年制肿瘤学专业学生而言,进行科学研究思维与能力的培养锻炼,在八年制教学中将科研作为核心能力与竞争力进行重点培养,形成科研引领式教育教学模式,达到以科研促临床,推动临床发展的良性发展态势。

由于我国八年制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临床与科研能力兼优的医学人才,而科研思维与能力往往成为八年制医学生的短板,因此针对科研的训练不可或缺地应提上培养日程。

1. 八年制肿瘤学专业学生应早期接受科研训练,院校可通过举办假期科研训练营,以及实验技术讲座方式使八年制医学生早期获得科研训练,积累科研思维能力。

2. 通过教学课程改革的方式,将科研训练引入正式课堂,加强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大力推广研究型教学、号召学生自主学习以及问题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

3 .制定出有利于八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的激励机制,以制度的方式促进其接受科研训练。

4. 应使八年制学生尽早选定培养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早日接触科研,同时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或合作性完成课题。

5. 提高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能力[5、7]。经过科研的系统训练,将实验室产出的创新性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进一步验证其解决问题的合理性,再将临床实际数据反馈到实验室中以促进研究进一步深入,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形成从“实验室”到“病床”,以及从“临床医生”到“基础科学家”的闭环,全面提升医教研[8]。

(二)规范“二阶段”教学,进一步塑造医学精英

根据我国学位规定,统招型博士分为科研型和临床型,大多都经历5年本科,3年硕士及3年博士共计11年的培养年限。这样的培养模式从时间上看显著长于八年制,也是导致八年制医学生在科研及临床能力无法与统招的博士相比[4]。另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前已经在全国广泛实施,是医学生毕业后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培养高水平临床医师的必经阶段[9]。临床型博士在临床型硕士培养期间已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陪),因此减少了3年规范化培训时间,而实际上,各院校八年制医学教育与毕业后教育在时间的衔接上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各院校的二级学科轮转所对接的规陪是学校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沟通后形成的共识,目前,已有部分院校在探索以临床博士后的创新形式来解决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问题[4]。

基于上述八年制学生毕业后所遇困境,当前长学制培养单位对于八年制学生毕业后“二阶段”教学普遍没有相关制度规范作为参考,因此容易形成各单位不同形式的教学衔接,使八年制毕业后“二阶段”教学现状存在多模式难统一的局面。为了规范八年制学生在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良性衔接,各培养单位应达成此共识,也就是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作为基础,在八年制教学模式下启动与规范化培训的合理衔接,形成有序、统一、合理、标准的培养模式。通过规范化的规培计划实施,使八年制学生在此期间加强肿瘤治疗综合意识的培养,肿瘤学相关教学必要思维能力的锻炼、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建立完整、系统、具有肿瘤学特色的知识体系,加强培养具有高水平肿瘤学专科素养的医学人才。

三、结束语

当前,随着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迫切需要提高对肿瘤的诊治水平,因此肿瘤学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以培养医学领军人才为目标的八年制肿瘤专业学生而言,更加迫切需要进行肿瘤学教育模式改革。因此,在八年制肿瘤学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肿瘤学临床知识、能力的培養,同时还应加大力度进行科研思维、能力的训练。作者认为科研应该作为八年制学习的重中之重,肿瘤学这门影响国计民生的教育,更应该由这些顶尖的医学人才来担当,并以科研为导向,塑造医学科学家。另外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其人文素养,为早期成为高素质医学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郑荣寿,孙可欣,张思维,等.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9,41(1):19-28.

[2]吴红斌,王维民.世界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回顾及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8,38(5):641-645.

[3]雷晶.医学院校国际化办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6.

[4]吴红斌,谢阿娜,王维民.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40(7):513-518.

[5]姜兴明,崔云甫.浅析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9(1):53-54.

[6]金晶,马超,高小惠.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8):1-2.

[7]胡东亮,胡万里,刘同族,等.提高八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思考[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0,37(1):25-27.

[8]谈在祥,郭嘉婧.我国高层次医学人才长学制培养模式研究——新医科视角下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20(9):49-53.

[9]黄鹏.肿瘤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策略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4):28-29.

[10]焦洋,黄晓明,潘慧.八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早期阶段进行科研培训对医学生临床理论课程学习的影响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8):15-16.

作者:周仲国 王炯亮 邹碧君 梁锦仪 张晓薇

临床专业医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2:

麻醉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针对目前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专业理论与临床相分隔的的弊端,研究新形势下麻醉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麻醉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早临床)的改革模式,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了解临床实践对理论学习的要求,灵活的学习麻醉学理论,达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目的。

关键词:麻醉学;早临床;教学改革

在国内麻醉学专业独立教学时间远远短于临床医学,但其教学模式仍沿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基本框架为“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法,但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HSP课程(health,society and physician,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HSP课程贯穿医学教学全程,解决基础与临床脱节的问题[1,2]。随着麻醉学专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培养职业素质高、临床实践能力强、具备多种能力的应用型麻醉学人才要求。《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探索一种更好的麻醉学教学模式已成为麻醉学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早期接触临床是21世纪医学教育改革的主流模式之一[3],通过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目的。国内外很多研究都发现,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从多方面影响学生[4]。

一、目前教学模式的不足

1.不利于早期树立职业意识。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按医学基本知识结构从基础到临床“循序渐进”,学生在进入医学院校前四年都在学校学习麻醉学理论知识,与医院完全分离,完全以一个医学生的身份在学校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学习目标是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麻醉医师考虑极少,学生只是将老师例举的病例作为帮助理解理论内容的手段,难以将这些病例与自身今后的临床实践相结合。过分重视自然,而轻视人文教育,学生不能尽早体会医生角色和了解自己今后的职业,不知所学基础课程与后续临床课程有何联系。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麻醉医生”这个名词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早期职业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医者仁心的高尚情操,自身的社会定位等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2.麻醉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目前医学教育存在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践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视整体素质的培养,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和医疗环境的特殊性,学生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消化,以致造成综合判断能力较差。学生对于完全的理论内容考试成绩相对较好,但对于需要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病例分析题型普遍失分较多,说明学生目前只能刻板地记忆理论,而无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面对实践问题,无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这对于培养优秀的麻醉医生十分不利。国内现行医学教学模式为:基础课程、桥梁课程和临床课程,采用基础、专业和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基础与临床脱节问题严重[5,6]。低年级仅仅学习基础课,把医学当成纯自然科学来学习,疾病只是作为书本的文字叙述,而无法将疾病与患者的病痛相联系,而后期临床实习时,学生第五年毕业实习时才开始接触临床,对于所学理论难以系统记忆,需要重新学习理解,因此,存在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影响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实施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模式探索,是高等医学院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7]。实践证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的缺点是,远离实践环境,学生对所学课程缺乏兴趣,目的性差,不利于主动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8]。西方国家的医学教育很重视临床实践环节,往往从低年级开始就让医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学生主要在病床边获取临床知识和技能,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9]。

3.理论教学抽象。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仅限于授课老师所营造的想象氛围,并不能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只能在各自的想象空间想当然的理解,如围术期管理内容完全仅限于书本各种枯燥的、各自独立的生理数据,不能将各种生理数据转化为实际的临床意义,难以将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思考,如血气分析结果与呼吸机参数调节的关系、电解质与酸碱平衡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造成学生孤立地死记各种生理指标,不能灵活地将各种生理指标结合记忆,同时对理论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难以与学生互动。麻醉学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授课教师为将理论知识讲解得更为精彩,体现临床课的特色,往往需要例举临床病例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但由于缺乏临床实践,学生对于很多临床病例并非完全理解,难以达到教师与学生完全互动的效果,必然影响理论课的透彻讲授。

二、早临床的实施

1.明确早临床的目的和意义。早临床实践与临床见习和实习有较大的不同,早临床时期,学生尚未接触麻醉学专业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对疾病的了解甚少,因此,早临床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医疗工作环境,诊疗流程,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如培养医学生与病人的交往能力,对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并不是主要教学目的,“并不以学生医疗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为目标,而是提前培养学生的病人意识、社会意识、服务意识以及认识医生对病人、社会健康的责任”[10]。麻醉学专业见习和实习的目的为巩固麻醉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种麻醉的正规的基本操作和麻醉常用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常见麻醉的围术期管理,熟悉各项检测指标和检验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初步掌握常见疾病的麻醉方法和常见麻醉并发症的处理。

2.制订教学计划。早临床是一项多阶段的教学,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安排不同的临床学习内容,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带教老师。麻醉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医院众多科室,因此,需要了解各相关学科的工作特点和诊疗流程。1~2年级主要了解麻醉专业以外相关学科的工作特点,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放射科、检验科、心电图等。3~4年级开始了解麻醉学专业相关内容,如临床麻醉、重症医学、疼痛诊疗等。5年级开始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不同阶段要求了解的内容不同,前4年的早临床主要以“看”为主,要求每次临床学习后书写感受。而临床实习阶段即按麻醉学专业临床实习大纲要求严格执行。

3.早临床的具体实施。早临床是一项21世纪医学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没有现成的标准,可参考的模式较少,因此,在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以前,不宜大规模实施。我们将教学改革项目“复合型麻醉学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所在的实验班级60名学生纳入早临床改革的对象。力求在实验班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早临床,使更多的学生享受早临床的成果。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积极性直接影响早临床的效果。我们精选6名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附属医院老师,将早临床学生分成10人一组,每组由一名临床教师负责,实行“导师制”带教。不仅便于学生及时与带教老师沟通,同时带教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1~4年级学生每学期安排4次临床学习,均安排在周六,由临床相关科室教学干事负责带教。5年级开始为期1年的临床实习。实行科室轮转,每名学生都能在相关科室得到学习。

三、早临床意义

1.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丰富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其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习或独立承担医疗工作储备必要的临床知识和经验[11]。早临床后学生可学习丰富的病例资料,各种疾病的表现,有丰富的临床素材,能运用书本理论进行阐述解释。早临床能改善医学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感性认识,便于提高医学教学效果。

2.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医学理论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在毫无临床感性认识的状况下学生容易出现厌倦的现象,不利于医学理论的教学。而早临床实践可使学生探索知识的动机与翔实的临床病例诊治资料相结合,必然产生浓厚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及早对未来职业活动产生感性认识,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学习兴趣,加深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8]。应给学生灌输医学是一门终生学习的学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医学科学领域的决心。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早临床后普遍认为自身理论的缺乏,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学习。

3.早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临床思维。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病人渴望健康的目光,都将激励学生坚定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培养医患沟通的能力,建立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意识[12]。早期接触临床可锻炼麻醉本科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这些对麻醉专业学生的影响可能不低于专业知识的作用。

综上所述,早临床实践可实现麻醉学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于学生灵活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早期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临床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凤,乔宇琪,邵莉,等.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意义与方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71-72.

[2]王保郧,刘冰.早期接触临床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1):48-50.

[3]郑少燕,谭海珠,蔡琮,等.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3):255-256.

[4]Steele D,Susman J,McCurdy F,et al.The Interdisciplinary Generalist Project at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Medical Center[J].Acad Med,2001,76(4):121-126.

[5]王南平,樊中丽.早期接触临床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8):2054-2055.

[6]刘进忠,喻望云,汪说之.论面向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6(9):546.

[7]欧维琳,朱春江,李雄.早期接触临床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08,21(6):1201-1203.

[8]岳凤文,刘佩梅,侯娟.早期接触临床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1):85-87.

[9]李大蓉,贾建国.临床技能培训问题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5):45-46.

[10]施卫星,李鲁.医学生职业伦理道德的贯穿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6,(6):52.

[11]司丽静,曹小平,杜凤鸣.早期接触临床对提高麻醉本科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23(3):332-334.

[12]Litt lewood S,Ypinazar V,Marqolis SA,et al.Early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 social responsiveness of clinical educat ion:systematic review[J].BMJ,2005,331(7513):387-391.

[13]王海英,喻田.麻醉专业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30(8):67-68.

作者:郭文俊,金孝岠,周炜,鲁美静

临床专业医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3:

以EBM为理念,PBL教学方法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BL与EBM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方法:以教学方法为基础,辅以EBM的理念,按照提出问题→查询证据→分级评价证据→应用证据的方法来进行临床医学教学。结果:PBL与EBM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提高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结论:PBL与EBM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已初见成效,但仍需医学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

传统教学模式PBL循证医学教学改革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最早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中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同,它强调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批判思维、主动思维的形成,这也是PBL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同时,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临床教学领域,强调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的基础之上。如果能够把PBL与EBM结合起来,将会相得益彰、事半功倍。PBL与EBM相结合的教学法是以PBL教学方法为基础,辅以EBM的理念,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EBM的手段和证据来寻找结果。

1 PBL教学模式的概念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PBL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老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学习过程。该教学法是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老师把实际生活问题作为教学材料,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的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目前它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成为我国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探索的一个新方向。

2 EBM概念

EBM即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1992年,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ekett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来确定病人的治疗措施。2000年,他再次定义EBM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经验,考虑患者的意愿,将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制定每个患者最佳的诊治措施。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在循证医学中,医生对患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其他决策建立在当前最佳临床研究证据、临床医师的经验及患者的需求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EBM的出现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EBM是建立在传统医学基础上的新兴科学,其最终的目的是以患者为中心,将最有科学根据的医学信息用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实现专业技能与临床经验的完美结合。这也对临床医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观念,教会医学生应用EBM,为未来培养临床医学的高素质人才。

3 EBM教学理念与PBL教学方法的融合

3.1加强对临床带教老师的培训

临床带教老师不仅应突破传统教育模式,还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EBM知识和掌握查阅文献技能,并且还可在国内外医学文献数据库或相关的书籍上及时获取到最新相关的医疗信息。

3.2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

临床带教老师不能因循守旧,单凭经验进行临床教学,应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更新,将临床教学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保持不断探索和更新知识的勇气和动力,从被动“填鸭式”教学向教学相长转变。不仅要及时掌握医学前沿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基础学科和临床前沿的发展动态。

3.3改进教学方法,实施PBL与EBM相结合

教学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查寻证据——分级评价证据——筛选证据——应用证据。在临床教学中,首先带教老师与学生一起诊查患者,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出诊治意见,询问学生诊断的依据和治疗的合理性在哪里(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病例通过网络、相关数据库或教材去查找资料(查寻证据)。有没有其他类似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分级评价证据)。比较各种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等(筛选证据)。综合分析提出问题的答案,并举一反三在以后临床遇见类似问题中能进行分析和应用(应用证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发言。按照以上步骤,通过启发式教学,使“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规范医学生的实践行为,为将其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医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4以EBM为理念,PBL教学模式的意义及深远影响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引进PBL与EBM相结合教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PBL方法是以病人疾病的问题为中心,以临床病例为先导,以实际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导向,涉及小组讨论、文献资料查询、报告书写、多媒体幻灯制作等多环节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团队能力,包括赏识和学习同伴的精神,提高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及有助于成为自主学习者。

EBM法强调“以人为本”的临床研究证据,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发现问题、查寻评价证据、综合分析、正确运用结果对病人做出诊断治疗的理论和方法。EBM更加强调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它摒弃单纯的经验主义,而以大量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数据为基础得出问题的结论。EBM弥补了以往经验医学强调通过医生个人在临床的经验和直觉,仅仅通过听从专家意见与权威参考书中的观点,或根据基础医学理论和动物实验结果的推理来诊断疾病的缺陷,从而使治疗方案更加合理和科学。

可以说EBM与PBL教学法的内涵不谋而合。二者的结合,是以PBL教学法为基础,辅以EBM理念。将PBL与EBM相结合教学模式引入临床教学已成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改变传统医学教育的弊端,它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的最佳证据,评价预后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这种以临床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培养了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更新知识和创新意识,为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及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值得临床教学中大力提倡和应用。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PBL也不例外。

总之,在实施PBL过程中加入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比较多个答案和证据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证据意识,刺激学生查证、验证、用证的想法,培养学生查证、验证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出一批利用知识作为基础、问题作为手段、证据解决问题作为目标的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和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临床医生。该模式是临床医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其他专业医学生课程改革的趋势,强调模式的融合,同样适用于目前长学制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长学制精英教育教学改革的通路。

参考文献:

[1 ]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38.

[2 ]藏偉进,王渊,赵铭,等.PBL教学模式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推广 [J ].中国药理通讯,2009,26(4):33-34.

作者:姜晓萌 韩彦青 王敏 丁红敏范 志荣 杨倩

上一篇:事业单位发展人力资源论文下一篇:教学质量评议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