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2024-04-17

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共8篇)

篇1: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摘要】为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的全科医疗人才,我们对临床医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革,已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医疗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临床医学 改革 综合能力

为适应社会和我院全科医学发展的需要,以及更多的为基层医疗培养应用型的医疗人才,我院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 确立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教学

1 强调实践性教学目标

强化实践性教学操作,全面改革讲习比例不合理的现状,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充分体现临床医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适应基层医疗单位工作需要为目标,突出“应用”为特征,围绕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性操作。

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提高教学时效比例,将临床诊断学大部分进入实验室授课。

电子幻灯授课与学生同步操作过程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的实力教学的目的。

在实习环节中,实施“导师制”,倡导学生主动实践与教师主动指导相结合并全程分段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2 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适应目前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学科架构的变化,对原有教学内容以突出临床诊断、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适应基层发展需要为原则。

基础课一必须、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一专业需要为主。

同时采取大专业平台与小方向模块课程自主选择的方式将原有的部分课程列入选修课。

二、构建学生专业综合评价的考评体制

1 实行理论与理论测评分离

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改变原有一纸定乾坤的模式,采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分离,对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测评,其中任何一项不合格,均认定为专业不合格,通过考核方式改变,强化专业技能要求。

其中理论考核由题库生成,全部实行电脑随机抽取考试题目,技能考核分口试、操作两部分,请院外专家进行测评。

2 建立技能目标考核标准

临床医学考核分为平时考核、课终考核、毕业考核。

平时考核以各科理论考核及实验诊断报告质量打分。

课终、毕业考试实行双盲片考核。

临床技能操作考核以具体操作内容双盲抽取。

根据内容分部分目标进行考评。

3 完善实习考核办法

在实习手册中增加实习考核标准,完善实习双向(学与教)督促机制。

按专业课分别设立考核内容及量化标准。

对考核过程要求每一小部分由带教医生考核签字、每一大部分由科

室会考、学校抽考的方式进行,实习结束前由学校与医院科室共同检查考核。

三、 对毕业考核进行改革

传统的毕业考核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很难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如我院对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行了OSCE考核,OSCE考试共有三个站,第一站为病史采集,内容涉及了临床的各种多发病和常见病;第二站为体格检查,几乎涵盖了诊断学所有内容和四大穿刺(胸膜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第三站为外科技能操作:心肺复苏、乳腺检查、外科缝合、打结、换药等等;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参加这三站的考试,随机抽取题目,让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专家进行考核,严把考试质量。

考试最终结果取上述三站所得分数平均值。

对于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检验学生临床实习的效果,更能反映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以后参加执业医师考试也是非常有帮助。

四、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变革,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在教学方法上要遵循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有利于体现学科特点与培训目标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思考分析能力;有利于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个性潜质与创新精神。

成立兴趣小组,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注重启发、讨论、演示、操作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鼓励应用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实效。

通过完善质量监督机制,开展教学质量评估,采用静评指标测评与动态考评相结合,通过教学条件评定、教师学术水平评定、教学手段评定、实验教学专家测评、课堂教学学生测评、教案质量专家测评、第二课堂质量评定、考试结果分析等多个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进行质量评估,推进专业主要课程建设,并带动相关课程建设。

对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推进教学现代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的专业素质、应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操作技能考核及格率达95%以上。

各教学实习医院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良好。

但因存在生源素质差异,教改实施后存在部分学生不适应等情况。

因此,还需不断摸索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厉岩,马x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J] 医学教育 2004,5.

[2]陈小华,刘晖,对民办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的探讨[J] 当代教育论坛 ,1.

篇2: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梧州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始建于2011年,当年开始招生。经过4年的发展与建设,形成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三层次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该专业已成为师资力量适中、教学条件较好、人才培养水平较高的专业,为梧州工程造价管理岗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1.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1.1 课程体系设置原则与理念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专业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此来设置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造价员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照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如下图所示),三层次递进式的开发了课程体系,将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工程技术基础能力模块、工程经济技术专项能力模块和工程造价管理岗位综合能力模块三部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改革。

1.1.2 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国家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精神要求,围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问题,结合“造价员”和“注册造价工程师”两个层次人员的技术岗位需求,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满足造价员岗位能力需求,并适当考虑学生可以在毕业后成为造价工程师”。在对传统专业人才进行反思和对专业特殊性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专业能力需求调研,经过不断创新、实践、总结,逐渐完善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三层次递进式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方法如下图所示:

1.1.3 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采取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为:(1)针对工程计价方式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特点,且我专业学生多数在广西就业的现状,鼓励专业实践技能型课程采用复合型教材,将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的工程计价标准作为教材体系及实训指导文件的主要构成,实现实训环节与工作过程的完全仿真;(2)结合实际工程,制定完善的实训教学任务指导书,目前专业开设的各类实训课均配备了相应的实训指导书,为执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践课程体系提供了保障;(3)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三明治”式教学模式,所授课程均采用“讲、学、练”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对巩固学生实践能力效果显著,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目前已出现了工程造价毕业生就业良好的现象,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尚有部分学生入学后主动要求转入造价专业;(4)针对学生基础及特长不一的特点,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对于部分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补充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作为精品培养,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2.1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工作情景及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注重讲学练相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在基础能力模块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发建设包括图片、录像、动画等形式在内的施工工艺课件,将工程建设施工过程搬到课堂;将现行的工程技术标准及工程计价标准应用于课程教学,在校内实训室采用常见的工程图纸类型和广西区在用的工程计价标准进行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相关实训,实现校内实践教学过程的完全仿真。通过上述手段与方法,保障了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强化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

1.2.2课程考核方面的改革

在课程考核方面,积极推行形成性评价,探讨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理论课程采取过程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比率为40%,设置了针对知识点的小作业(考核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综合技能的大作业(考核学生协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考试采用半开半闭模式,闭卷部分考核基础理论,开卷部分考核工程计价的综合技能,包括各类工程技术资料的应用能力

(2)实训课程采用完全过程考核方式,按照实训过程考核(40%)、实训成品(60%)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评定实训成绩。

通过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即强化了学生对于必备理论知识的吸收掌握,也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保证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毕业资格中专业证书获得率达到了78%,部分毕业生已通过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考试;部分精品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即可以独立承担工程项目,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1.3实践教学改革与管理

1.3.1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结合工程造价岗位的需求,本专业建立了工程识图、工程技术及工程计价三层次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学时占培养计划总学时的60.6%。

1.3.2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设置

工程识图、工程技术及工程计价三层次的校内的实训教学均为结合工程造价管理相关岗位的生产性实训,校内集中实训环节100%均为生产性实训,占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学时的60.6%。实训内容采用实际工程图纸、最新工程技术标准、现行工程计价标准等相关技术资料,为此多批次派出实践教学老师参加各类工程技术规范更新的培训,从而保障无论实训内容还是实训环境均可以做到与岗位的完全对接。

1.3.3顶岗实习的设置

结合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本专业在第六学期设置了半年的顶岗实习环节,并制订了针对顶岗实习过程的安全管理、教师指导规范等方面的管理文件,明确了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为强化顶岗实习的效果,本专业要求所有指导老师必须制定实习计划、下发实习任务书、做好实习过程指导记录等,并要求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同时,要求实习学生必须做到:与实习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由企业指定指导教师;有学校、学生及家长三方签订顶岗实习安全协议,保障校外实习过程的安全问题;做好顶岗实习周日记,定期向学校指导教师汇报实习状况等。通过上述措施,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1.3.4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措施

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建立了质量监控体系及信息反馈系统。内容包括:建立有专业主任参与的“教学管理委员会”和学校外聘资深专家组成的“督导委员会”两个组织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师生交流会制度,教师说课程制度,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制度,专业主任及教师相互评教制度等。例如,听课制度中规定了专业主任一学期至少要听每个教师授课一次,教师之间要相互听课至少4次;学生评教除网上评教外,校外实训课程结束时还要进行教学效果问卷式调查;要求教师要做到十有:有实训教学大纲、有实训指导书、有实训开出率统计表、有实训课程标准、有学生安全保证书、有学生实训日志、有实训综合报告、有实训单位意见反馈、有实训工作总结、有实训效果调查;每学期末根据学生评教、督导、教学管理委员会成员、院系领导及教师听课等各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纳入人事考核总体评价中,作为教师晋级和聘任的重要依据等。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保障了实践教学效果,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够得到充分训练,在区内各类专业大赛中获得优秀成绩。

1.4 产学研结合方面

1.4.1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

在本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依托梧州市工程造价管理站,与咨询、施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一方面利用自身高素质教师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就业、顶岗实习等条件。比较典型的合作方式包括:为造价工程师协会提供技术支持;为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提供技术支持;在校内设置企业赞助的专业技能大赛(成效杯)、在企业和学校分别建立实训培训基地(在校内建立广联达软件培训基地,在校外建立依托企业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4.2校企合作的激励制度

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并将“政校企行,三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思路,鼓励教师“出海捕鱼”参与实践。为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例如:承担科研课题时的教学任务减免、建立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和提供技术服务的管理制度等措施,引导教师主动为行业企业和社区服务。

1.5 教学管理方面

教学管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建立了校、院(系)、专业的分级教学管理系统,并分设了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相并列的教学管理及评估架构。分院院长全面负责教学工作,系主任(专业主任)负责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教学秘书负责日常教务管理工作。

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且执行良好。教学基本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学PPT、教学进度表等。所有教学文件均都装订成册,并且在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突出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

篇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探析

一、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整合

从辩证的角度看,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各有优点与不足。传统教学手段, 主要是教师在黑板上写板书, 利用语言将相关知识向学生教授的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当中, 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且会对学生进行细致教育, 这会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现代化教学手段多长于知识的传授、长于智力发展, 而短于品德、情感、审美教育, 师生之间缺乏人际交往、情感交往, 学生难以从教师那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审美方面的熏陶和感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还存在短于具体的技能、技巧的培养, 对眼、耳的过度刺激有害学生的感官。因此, 对待二者不可偏废, 应当使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协调。所以, 应对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出科学的分析, 对应当或必须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程内容则做出硬性规定, 要求教师必须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在需要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课程内容则要求教师尽可能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这样, 不但可以起到发挥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自学、学会自学的作用, 而且也使教师能够对学生自学中由教学机器不能够回答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的解答, 也可预防学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非常事件, 甚至犯罪活动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制定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政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教育教学也应该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程, 笔者以为,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建立一个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政策保障体系。

比如建立一个由中央与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领导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专家组成的行政机构, 便于国家对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实施具有全面的、整体的管理。

2. 制定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管理制度, 对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中的资金投放、项目选择、进展情况、岗位编制、质量效益等方面按照制度、准则进行具体管理, 使得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能够落到实处。

3. 采用国家资助、社会赞助与学校出资相结合的策略, 多方筹资以解决资金问题。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购买、研制、使用提供足够的资金。

4.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就学人口众多, 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差距较大的国家, 这个实情决定了教学手段现代化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达到某一个水平, 而只能是根据各个地区的发育水平、教育发展程度而分地区、有差别地实施教学手段现代化计划。

全面启动与差别实施是我国教学手段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决策思维。有所侧重、分阶段地推进又是实施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个策略。

三、教师技术培训

教师在是否乐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及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效果如何, 对于整个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国内各大小院校而言, 应当开展对现行教师、师范学校学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培训工作, 使教师懂得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准则, 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技术。

1. 组织理论学习。要求教师进修有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课程, 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2. 开展教学演示。

组织教师参加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演示, 使教师通过使用演示来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技术。

3. 组织教学观访。

组织教师参观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较为先进的学校, 通过观访提高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认识与使用水平。

4. 开展科技活动。组织教师参观新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展览会, 传递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最新情报与信息。

5. 开展研制活动。

组织教师参加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自制、检修讲习班, 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制作水平、维护水平。

四、加强微观管理

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微观管理也是更好地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 建立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管理制度学校、地区乃至国家应当对现有的教学硬件、软件进行整理、分类、登记、注册, 且层层上报, 建立一个大型的关于现有教学硬件与软件的网络信息系统。

这样不但便于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情况的掌握, 而且也可以避免现有教学媒体的丢失、破坏, 而且还有利于对现有教学媒体的科学配置、统一调度与使用, 避免重复购置。

2. 建立现代化教学手段设备的互借、租赁制度, 扩大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的频率、地域范围。

我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中都存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率低下的问题。有的研究者在对我国目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情况调查之后指出, 在许多学校中, 现代化教学媒体使用频率较低, 常常是点缀在公开课上, 摆设在实验室中, 而很少真正地进入课堂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多地是在总结评比、参观交流、招生公告等场合充当装饰品而已,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 审核课程内容对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的域限, 界定课程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范围。

应该承认, 现在存在一些教师不愿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事实。因为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 涉及到教学设备的布置准备、教学硬件设备的检查与维护、教学软件的选择或制作、使用后的清洁及收藏等方面的工作, 比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要“麻烦”得多。因此, 图方便的教师往往不愿意自觉地选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此, 应当建立一个审核组织, 在研究现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对现行课程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范围做出规定。同时还制定政策, 对在教育、教学中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进行奖励。

五、提高技术水平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软件技术水平直接制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一方面, 教学媒体软件的制作技术尚不全面成熟;另一方面教学软件的制作确有相当的技术难度, 因为它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理论与技术, 而同时精通多方面学科、熟悉制作全过程技术的人员较少。所以, 教学软件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我国在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过程中, 应当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规划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队。一方面, 紧跟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 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另一方面, 加紧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学校中, 特别是师范学校中重视现代教学媒体的教育工作, 培养出一大批懂得某分科专业知识、懂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术制作、懂得教育心理科学的复合型人才。这既能使我国的教学软件达到自立, 提高发展水平, 又能起到提高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的作用。

六、解决思想障碍

1. 使全体人们, 特别是教育工作者, 认识到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教学手段从传统到现代化, 它的发展又经历了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几个阶段, 其发展的基本取向是向现代化的更高层次迈进。

2. 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和强大的功能。

篇4: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关键词:土建专业方法与手段改革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职院校要按照土建工程行业通用标准以及行业要求,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为培养优秀的具有实践技能的土建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土建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就教学形式与手段的调整,而是要在教学本质上转变教学理念,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的而制定区别性的教学方案。

1当前土建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状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高职教育的最基础环节,不仅是高职教育的现实体现,还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纽带,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反则反之。结合土建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战略,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1教学方法、手段比较落后,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土建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在讲台上按照教学方案进行讲的单一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当的是观众角色,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而教师则是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反馈。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的参与权,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手段也比较落后,他们更多地是选择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没有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土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实验设备进行,但是由于受高校实践设备资源短缺等因素的限制,高校土建专业教学过程中应用到的实验设备存在技术落后、数量不足等问题。

1.2实践性环节质量差,影响学生的实践技能。土建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实践应用开展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借助有关的实践教学设备,导致学生对实践性锻炼方面意识比较薄弱;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性锻炼指导与考核力度不够,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之后,教师就会认为学生已经获得了就业的能力,因此他们就会放松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根据调查数据:学生进入实习阶段以后,教师就很少对学生进行技能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阶段的放任,必然会影响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3考试制度不健全,影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当前土建专业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其评价的标准主要就是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笔试成绩,这样的评价标准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工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现代技能型人才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考试内容的单一性,必然会导致学生将精力放在理论知识方面,笔者通过与一名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交流中获悉:该学生无论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实践锻炼方面都表现的不积极,但是为何其能获得优异的成绩,原因在于当前考试的内容多半属于记忆性知识,学生只需要在临近考试前突击记忆考试内容就可以,由此可见考试制度的不健全,必然会打消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性。

2土建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建工程专业课程的不同,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侧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土建工程专业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因此土建教学方法也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1理论教学。①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就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土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尤其是对一些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专业课程,要实施参与式教学法,比如在进行对《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建筑设备工程》等课程教学时,要鼓励与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实施参与式教学法:一是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施工图训练理论知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施工图的收集与分类中,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二是实现了土建工程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理论教学由于其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的难学,而实施参与式教学后,教师通过科学的组织教学流程,从而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便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②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就是采取“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土建工程专业课程,让学生明白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教师要针对要求的目的对教学进行设计,进行教学模式设计,同时每个项目要包括若干个学习任务。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保证教学课程内容结构的简洁明了。

2.2实践教学改革。①课堂案例讲授法。案例教学对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抽象性,学生如果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授和实践设备的操作很难对土建知识的实践应用有明确的概念,而如果实施案例教学辅导,通过引入合适的土建工程案例就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实践应用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相关原理的认识与思考,比如在学习《工程造价》课程时,教师可以将合作企业的土建施工造价设计实例进行整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向学生进行讲解,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案例的过程中学习到工程造价的核心知识。当然案例教学并不是以教师对相关案例的讲解为主,而更多的是学生收集,教师进行相关指导,并且组织学生对案例以讨论的形式开展,保证案例教学课堂的氛围活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②施工现场教学。学生学习土建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最终要靠参与到相关岗位中的表现得以体现,因此为避免实践教学被赋予形式化,高职院校要尽可能组织学生深入到生产一线了解具体的施工环境,并且教师要随学生深入到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在施工现场教学方面我院系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我院系每年都会组织学生深入到校企合作企业———新乡河南高远公路养护技术有限公司,了解企业真实环境,参观企业的设备科研中心,同时由实践教师带动深入企业参加一线施工工作实习,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在进入实习企业前进行岗前培训———学生实地操作———老师随时指导———学生讨论。通过施工现场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践问题的办法,还可以为校企合作企业提供更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3土建专业教学手段改革

3.1创新课堂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土建专业知识的主要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专业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为提高土建专业人才的实用性,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手段上入手:一是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土建工程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概念性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土建专业课程教学,比如在《建筑CAD》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依靠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学生很难掌握,而采取应用计算机工具,就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平台。

3.2改革实训教学手段。首先制定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实训考核是检验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针对不同的实训环节,应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其次建设合适的实训教材。“贴近工程实际、适应工程需要、反映工程技术发展趋势”是高职教材的特色。为了高职院校要选择符合本校职业发展的课程教材。

3.3拓展网络教学手段。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制作网络课件,比如高职院校通过网络技术构建的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自学提供了宽阔的平台,在该平台上教师将国内外优秀的专业知识存储到资源共享平台上,学生通过登录该系统可以随意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且可以就有关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则通过该平台及时的解答学生的疑问。

参考文献:

[1]张慧敏.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探析[J].经济师,2011(08).

[2]徐星星.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2014(19).

[3]周永.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和创新[J].成功(教育),2012(09).

篇5: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了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护理专业近年来按照学校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也要跟上时代的变化与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必须开展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基础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广泛吸收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得力帮手。

开展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为此护理专业根据学校总体部署,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邓小平教育理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然后,围绕“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护理人才”和“怎样培养面向21世纪的护理人才”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通过学习和讨论,我们护理专业全体教师一致认为: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护理专业人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应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能从事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护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这一目标。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主动灵活的学习型人才

护理专业全体教师在充分认识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主动、积极思索了本学科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习实验教学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改革,从构建能够适应培养目标变化并充分体现护理特色的新的课程体系入手,以教研室为单位,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主体,人人参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

基础护理教研室在总结了20余年护理专业教育改革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以“精简基础、突出护理、人文并重、选必修结合”作为优化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在坚持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以及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在专业基础、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病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双语教学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护理专业课,加大典型病案教学、现场教学的课时比例,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此外,在课程总体安排方面,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规范实验教学和专业教学实习实践活动的管理,并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教学实习和实践活动进行必要的考核。

在教学中,护理专业的教师们大胆地综合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从而基本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1.演示教学法

《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本专业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其所讲授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带有普遍性的知识,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是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工作最根本的条件。同时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上,并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其授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授课后学生要会操作,形成稳定的技能,并要逐步过渡到病人身上为病人服务,体现出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人文性。因此我们的基护教师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除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采用演示教学法现场演示操作,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使学生首先看到了最标准的操作方法,使学生操作练习有了方向与标准。

2.以问题为中心的病案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变革的中心思想在于教师要启发性地教,学生要探索性地学。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过程正是符合了这一中心思想。PBL教学法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小组总结5个阶段,是一种以提出问题为教学切入点,然后展开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引申出相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自始至终使学生注意于教学过程,不断的去思考,去表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学生能够主动的在课外、课前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护理专业的教师们特别是临床护理教研室的教师们积极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病案式教学法。她们围绕各知识点,深入临床一线寻找与设计病例或医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去看书,查资料,上课时让学生分析讨论解决问题,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学与讨论中牢固地掌握了各学科的知识。如此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也走进了我们的教室。我们护理专业的老师们与时俱进,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护理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她们广泛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影视音像技术引入护理教学中,购置、自制了一批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加大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们的教学不再是一块黑板几支粉笔的被动时代了。通过多媒体,我们的教学图文并荗,声乐并存,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4.综合实训法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并能够终身学习的人。护理教育的目的同样如此,以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护理人才为目的。护理学是实践性的学科,因此,我们积极采用综合实训法,在新建成的以“先进性、多功能、开放式”为目标的护理技能教学中心,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开放型的多种技能的综合训练。在更新和补充的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性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上,学生们兴趣昂然地借助仿真护理模型进行实体模仿、重复练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弥补了临床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

5.“角色置换教学法”

我们的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病人,为了使学生尽早地进入角色,理解患者的痛苦,我们采用了“角色置换教学法”,让学生之间互为“病人”和“护士”,两人为一对互相做技能练习。

6.技能操作竞赛教学法

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因此我们采用技能操作竞赛教学法,开展多项护理技能操作竞赛,使她们的学习训练得到了及时的肯定,极大地鼓励与培养了她们的学习兴趣。

7.临床见习教学法

护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我们采用的临床见习教学法贯穿在各门护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中。在课程的安排上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将学校教学与基地教学、社区教学相结合,增加了课间见习,使学生们及早地领悟了临床一线的工作实况,大大增添了学习兴趣。

8.模拟教学法

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健康评估多媒体实验室的仿真电子模拟标准化病人设施(仿真心肺听诊模拟人、仿真腹部触诊模拟人等)实施模拟教学法,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全面系统规范掌握体格检查方法及真实体会异常改变出现的体征。

三、主动改革教学手段。

在改革教学手段方面,护理专业积极鼓励广大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技术,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积极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积极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教师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目前我们在改革教学手段方面取得的成绩有:

1.90%以上的教师能够制作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2.购置了护理学操作技术、护理学形体训练等10多套教学光碟,并已应用于教学。

3.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在健康评估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材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制作了大量的课件,运用于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观摩,保证操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6: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改革现行脱离经济社会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主动适应环境艺术设计业需要,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与相应的教学手段。深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摒弃以学科为中心,树立能力本位的思想;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尤其要注重创新能力、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的具体方面,改革现行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相对独立并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

3.2.1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研究性教学,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

遵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市场规律,以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指导本专业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专业教学改革中体现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满时代气息和进取精神。

1.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缩短基础与专业的距离,从专业出发,强调实用性。这是我们近

年来一直在思考、努力探索的一个课题。我们强化基础中的实用部分,将基础课程中无关紧要或可有可无的部分进行大胆整合,将与专业不协调或定位不准确的部分进行纠正。对基础课程进行深刻反思,大胆改革。

(1)素描教学方法改革

1)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教学的现状作分析。

素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通用基础课,在基础教学中一直充当“顶梁柱”的角色。所谓基础课,是为专业学习和设计打基础的课程,它与专业密切相关,属于为专业服务的课程。扎实的基础无疑对专业的学习和设计带来许多方便。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门本来很科学的基础课往往出现不是为专业而基础,而是为基础而基础的现象。

素描源自欧洲,解放前传入中国。解放后又引进了苏联契斯恰可夫体系。“素描”一词的意思从字面解释即朴素地描绘,或指以单色的工具描绘的作品。就工具而言,有铅笔素描、炭笔素描,钢笔素描等,就表现手法而言,有光影素描、形体素描、结构素描等,可谓丰富多彩。可是奇怪的是,学校教的素描却非常单调。几乎是青一色的苏派“契氏”的表现明暗的光影法素描。因此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学生多以描绘光影为能事,只是在“浮光略影”地“磨铅笔”,一排排、一层层地涂调子,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使本来充满活力的基础训练变成“磨洋工”。学生在客观对象面前显得十分被动和无能,成了光影的奴隶。

2)素描与设计。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思绪万千。设计者要善于将自己的构思及时地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思路,把这种记录构思的形式我们通常称之为画小稿,从若干小稿中进行选择、综合反复推敲、定稿、再绘制成效果图。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没有熟练的造型能力,即使想得再好,说得再妙,也无法描绘出那种灵感。而熟练的造型能力的培养,有赖于素描课程中科学的训练,也是素描教学目的之所在。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在画明暗光影素描时画得头头是道,可谓“栩栩如生”十分到位。而一到上专业设计课就暴露了问题,叫他画草图却动不了手;心里想得出却表达不出来;本来很简单的形体,弄了半天还是不对劲儿,要么比例失调,要么透视不准。究其原因:以前画的素描是“有口无心”依葫芦画瓢式地摹出来的,多归功于橡皮功夫,只注意不厌其烦地刻划细部和“浮光掠影”地涂明暗调子,而不注意去理解、分析、研究对象的形体结构与透视关系;没有在大形的把握上和本质刻划上下功夫。所以一旦离开了对象便束手无策。这是素描教学的失败。

3)为设计而素描教学方法。我们的素描教学中,拼弃“契氏”的“阴影”而采取重结构、重形体、重透视、重理解、重默写、重速写、重创意,以线为主,“单刀直入”的素描训练方法正是我们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训练应采取的方法;那种直接而快速、生动而活泼的素描才是设计工作者的“童子功”。

因此,在素描课程教学中,我们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将传统的单一的明暗块面法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尽量避免长期作业,加强默写、速写的练习。让学生根据推测,想象表现出多种不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表现出眼前所见的形象,还要能表现出眼前所见不到的形象角度的形体来,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强线描训练,培养学生快速表达对象,把握对象本质的能力。将原来的长期的光影素描(石膏几何体、人像)的课时进行压缩,用大块时间让学生用钢笔画线描速写和默写,画结构透视,画环境场景,强化学生的快速抓形的能力。在教学中,采取写生——默写——再写生——再默写的方法,来强化学生理解形象与记忆形象的能力。这样的训练将大大提高素描教学的效果,真正为专业学习与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构思草图和效果图表达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色彩教学改革

传统色彩教学,主要是以水粉、水彩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写生作为主要学习手段进行色彩训练的,属于西画体系,是一套纯绘画的教学方法,即用色彩去努力模仿自然企图再现自然。从静物,风景到人物,无不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或竭力去效仿某家某派,人云亦云,而缺少自己的真实感受。或仅满足于画面本身的所谓完整,却很少去分析、研究色彩的组织规律,诸如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情感、节奏、布局的把握,等等。从设计专业和色彩的应用角度来看,倒是色彩构成的训练更具有基础性。

因此,在色彩课程教学中我们切入色彩构成中的相关内容,对色

彩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从而指导我们的设计。色彩写生固然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所以,我们体会到,写实训练与抽象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单一的绘画式训练更有益于专业的学习,我们学习色彩的目的即是运用色彩。

(3)构成教学方法改革

构成作为设计教学的基础课是从包豪斯以后才开始的。构成引入我国也只有20来年的历史。随着我国“工业设计”这门学科的兴起,在很多艺术院校先后开设了构成课,如今已成为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构成的引入,确实给我国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构成对我国的设计水平的提高和设计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构成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之分,故称之为“三大构成”。构成以其独特的、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出现在我国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中,令人耳目一新。它打破了过去以素描、色彩、图案为主的具象训练模式,它是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更具设计意义的抽象形式训练为模式。通过构成的学习训练,可以启发人们的创造思维,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然而在我国的构成教学中容易流于形式。或夸大训练内容的某一部分。如:平面构成多搞些图形游戏;立体构成多用卡纸折来折去,甚至用纸来做动物、植物、人物等纸工艺品,可谓煞费苦心,把本来很简单而生动的形体组合训练弄得很累;而色彩构成则将一张彩色照片打散,分割成若干小方块不厌其烦地去填色块,学生被“马赛克”搞得头昏脑涨,稀里糊涂,容易挫伤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创造的敏锐,将大块宝贵时间在那里麻木地填色块实在可

惜。

我们在构成教学与构成训练中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际,加进专业设计的内容,即把构成训练与专业设计相结合,如《平面构成》结合室内界面造型设计去进行设计练习;《色彩构成》与室内色彩设计相结合;《立体构成》与室内空间与家具设计相结合。使构成练习不再是空洞的游戏或麻木的模拟,使学生学有目标。

2.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在专业设计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的学时分配通常比例为1比1,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使学生既要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和相关的专业理论常识,又要保证一定时间的设计技能训练,掌握专业设计技能,为了使学生在短期内既要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常识,我们将理论教学与教学在结构上作了调整,方法上进行创造性的尝试:

(1)浓缩理论

教师将基本概念进行简化、通俗化处理,使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记忆。避免文字游戏。

(2)教学互动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教师不再大包大揽。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把问题交给学生。教师布置作业,以简答题的作业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教师不必在课堂上去照本宣科,占用太多时间。教会学生查阅资料的科学

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求每门课程至少完成一篇论文,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旁听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学生参与讨论,加强交流,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3)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调研、分析,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设计原理、形式法则在现实中的应用,在案例分析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案例教学,撰写调研报告,加强学生的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3.2.2 积极开展教学手段的改革,环艺专业的必修课中有 25 %以上使用多媒体授课

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还是实践(实训)课,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采取的不同教学形式和方法,总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实现的:课堂讲授离不开教材、黑板、粉笔等;实践课也需要场所、设备、仪器、材料;老师们制作了各种教学电子课件、挂图、实物标本、模型、各种演示设备和实践器材,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几年以来,现代电子、光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已迅速地渗透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所有课程教学中来,哪怕是《素描》、《色彩》等完全要求以手工形式进行教学的课程,也都毫不例外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多媒体教学、电视系统教学、远程教学等新秩序相继问世,为我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本专业教师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采用最适合、最实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设计类课程要教学中大量涉及到图形,讲解经典作品,分析图形图像的色彩、构图、图形和文字的编排都要浏览图形,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方法是很难进行图形设计教学的,因此,设计类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效率。专业教师在备课时收集大量设计案例、图片资料、经典作品,经过筛选组织、编辑成形式活泼、切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效果十分明显。目前,本专业的所有专业课全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专任教师除了自己开发的专用课件外,选用市场上出版的高质量的 VCD 专题光盘作为教学辅助材料,扩大学生眼界,为学生提供更多素材和信息的来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篇7: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餐饮服务与管理》是酒店服务与旅游专业的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根据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国家餐饮中级工标准和职业资格证要求,我们进行了 三个方面的改革: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上,打破传统的理论和实训分离的模式,采用“教、学、做”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地位,采用了“讲授+演示”教学法、练习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1.讲授+演示教学法

教师讲授项目内容的基础上,将演示技能分成几个组成部分,逐一分解并详细讲解演示,完成演示的整个程序。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进行讲解、操作演示、操作指导,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参与热情高,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教学效果好。

2.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教师演示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从而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练习时一定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提高练习的效果,教师认真巡回指导,加强监督,发现错误动作立即纠正,保证练习的准确性。对每名学生的操作次数、质量作好一定的记录。以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促进练习效果。对不操作的学生要求在旁边认真观摩,指出操作中的错误,教师及时提问,并作为平时的考核分。

3.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明确项目任务、制定计划、成果展示,完整完成项目操作的所有环节,再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讲解,指导和总结,如设计一个中式婚宴摆台。学生自己确定主题,设计风格、菜单、餐巾折花等发挥团队每个人的特长,分工协作,完成项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共同提升。

4.情景模拟教学法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描述,借助实训操作场所,有目的建设职业氛围,创建岗位工作场景或者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对策,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

5.案例教学法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案例,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将案例分析作为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检索和问题分析,并提出小组意见,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也能起到相互启发的效果。

二、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资源和校内网络平台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利用校内外技能大赛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全面开展职业资格证考试,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的对接;将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实训基地实际操作全部贯穿于教学之中,构成一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教学链,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教学体系。

1.开展职业资格考试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餐饮服务中级工职业资格考证。通过职业资格鉴定的推行,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使学习有了目标和针对性。(通过率)

2.组织开展校内大赛和自治区级大赛促进教学 课程教学技能标准参照职业技能大赛和自治区人社厅、教育厅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标准,通过参赛提高教师和学生技能操作精度、准度、速度,通过“比中学、学中做”的方式,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应用能力,提高职业技能。

3.建立校内实训室,强化职业氛围建设

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室,通过专业介绍、职业道德、荣誉墙、图片库和模拟餐厅布置,通过职业氛围建设,给学生良好的职业环境,有助于提高职业水平。

4.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教学资源已经全部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直接下载本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标准、课程介绍、授课教案、电子教案、思考题、案例库、考题、教学视频、参考资料等,校内网络课程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在线自主学习。

5.顶岗实习

在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是检验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工作责任心的重要环节。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应用,使“理论实训结合、工学交替互融、教学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得到实施。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特点,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缩小了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需求的差距。

三、开放多样的考核方式

1、考试形式“多样化”

考试形式参照了餐饮服务中级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标准,实践教学环节以实操、口述、模拟等形式进行考核,以综合能力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实现了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结合,突出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即:分项训练的每个阶段对学生的训练进行分项考评,实训项目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在教学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生实践教学的总成绩结合课程考核成绩和职业技能鉴定成绩。

篇8: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 更新教育理念, 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事物没有兴趣就不会主动、自发地去了解和学习, 更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 作为任教PLC课程的教师应该采用兴趣教学法, 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多了解当前国内外PLC技术的发展趋势, 精心组织, 精心讲授。在刚开始讲授这门课程时, 教师应对PLC技术在工业控制中的地位和应用进行介绍和分析, 采用一些图片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理解PLC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学生学好该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条件允许的话, 可以采用仿真软件把编制好的程序仿真给学生看, 如PLC控制交通灯、机械手等。如果只是从理论上讲解, 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适当地采用一些实物或图片, 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 避免死记硬背、机械理解, 经常给学生分析一些实际情况或讲解实际的案例, 如技能大赛中机电一体化安装与调试项目, 进行现场教学, 从安装工艺、传感器的型号、实现的功能、设备的选型、变频器参数的设定等方面来讲解。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 按照技能大赛的规范要求, 引导学生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模式。

2 拓宽教学途径, 优化教学手段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精讲理论知识, 注重能力培养, 强化技能训练, 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的教学模式, 实践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1) 课堂演练老师演示完一个任务的操作流程后, 可让个别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模拟, 其他学生在下面观看, 发现是否有做错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例如讲授步进指令。提供顺序控制之类的问题, 让学生根据控制要求分配I/O地址, 引导学生画出状态流程图, 学生在课堂上演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发挥团队的作用, 小组间相互比赛, 那么学生不管是学习还是操作都会更加用心。 (2) 校内实验实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现代技术手段边操作边讲解, 使学生受到最基本的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 包括设备的使用、安装与保养、指令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各个具体实例的操作流程, 进一步巩固了理论知识, 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 增强了操作成就感。

3 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可编程控制器基本指令部分时, 学生感觉非常枯燥, 难以集中精神, 师生互动性不好, 学生很难深刻理解指令的功能, 为此, 我们采用了“立体化”的教学方法和基于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的学习情境教学法。对于重点与难点, 以板书、图片、动画、视频与屏录、实验为一体, 讲解中多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授课方式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综合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教学内容联系更加紧密, 突出基础知识、编程思想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4 采用案例教学法

采用案例教学, 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 PLC的系统设计从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例入手, 按步骤有序完成, 使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潜力。下面以一个具体实例来探讨该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注意要点。

结合学生和课程特点, 精心设计案例

案例:利用PLC构成小车自动送料系统 (三限位) 。控制要求:小车由电动机拖动, 电动机正转时小车前进;而电动机反转时小车后退。第一次按动送料按钮, 预先装满料的小车 (A点) 前进送料, 到达卸料处B (前限位开关SQ2) 自动停下来卸料, 经过卸料所需设定时间5s延时后, 小车则自动返回到装料处A (限位开关SQ1) , 经过装料所需设定时间10s延时后, 小车再次前进到达卸料处C (前限位开关SQ3) 自动停下来卸料, 经过卸料所需设定时间8s延时后, 小车则自动返回到装料处A, 经过装料所需设定时间10s延时后, 小车再次前进到达卸料处B, 如此自动循环。按下停止按钮, 小车完成一个周期后, 停在A点。通过本案例可以将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很好地复习和巩固。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设计好问题后, 要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难题, 先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那些问题不能解决, 为什么不能实现, 此时老师再适当地进行点拨, 这就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通过引领学生分析小车运动过程掌握其动作规律, 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完成程序的编制, 下载并运行调试, 完善不足之处。在整个实训过程中, 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具体操作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

根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学生在实现案例的功能后都觉得值得回味, 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完成情况, 进行评价总结, 同时在不同层次上让学生举一反三。

改革评价机制, 促进良性循环

在进行评定学生学习PLC课程的成绩时, 要力求做到公正、客观、科学、全面, 并事先告知学生, 让学生心中有数。应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等, 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PLC理论课程考核应从多方面考核: (1) 平时成绩 (包括作业完成情况、上课出勤及课堂提问回答的表现) 。 (2) 实验成绩指完成课程实验规定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的提交情况。 (3) 期中、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5 结束语

上一篇:全安标准化工地计划书下一篇:7管理初始化参数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