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化学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16

摘要从分析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入手,通过课前方案设计、微课设计、交流平台创建、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升华、课后检验等环节进行合理的翻转课堂设计,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翻转课堂在其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动物生物化学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设计论文 篇1:

实验课程设计与师德建设的联动与双赢

摘  要:师德建设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但目前不少高校在师德建设、课堂思政与教学设计之间不能很好地找到结合点。文章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具体做法为例,阐述了将课程设计与师德建设结合,推动课堂思政,提高教學质量的做法。

关键词: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动物生理学;师德;课程思政

习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上述工作的落实,有赖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有赖于进一步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学科专业内涵的思政教育资源,把专业课建设成为课堂思政的坚强堡垒[2,3]。

师德建设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同样,实验教学设计是应用型本科专业保证实验课课程质量的重要前提,如何将师德建设与实验教学设计有效对接,关系到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良好发挥,而且也严重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4]。师德建设能否依托课程思政工作取得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能否利用实验课程设计得到进一步拓展?实验课程设计与师德建设的对接和联动是否能够取得双赢?这无论是从社会层面还是学校层面、以至教师和学生层面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实验课程设计与师德建设的错位

(一)实验课程设计只着眼于知识技能传授,缺失师德建设载体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其特点在于:实验教学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做”一体化[5,6]教学模式,实验材料配合信息化、数字化、虚拟仿真类课件,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效果较理论课更加显著。职业能力不仅仅包括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职业道德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实验课的课程内容设计中,仅着眼于专业技能,而忽视了道德素养[7]。

(二)师德建设只围绕公共通识理论研讨,忽视专业教学资源

目前,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道德教育往往停留在口头和纸上,在大学校园里,更多的是通过思政课和专题讲座等公共通识理论平台展开教育教学活动,道德教育的实践教育性无从体现。师德被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导致师德水平与课程教学水平被人为割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很少把师德建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导致师德建设始终处于有理论、缺实践的局面。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学是一项“教”、“学”相长相生的活动,“传道授业解惑”离不开师生的互动,而道德知识绝不是纯理论的知识,它更是一种实践技能,在培养“师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没有被利用,成为道德传承的平台,这不能不说是对专业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8,9]。

二、师德建设在实验课程教学中的拓展空间

在实验课程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教学内容所产生的价值取向造成影响,这种影响会不自觉地浸染到学生。国家督学、著名教育学者朱小蔓认为,“最好的教育是通过最纯粹的人对人的方式获取最能打动人心的智慧经验”[10]。

动物生理学实验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在专业培养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实践课程,课程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在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包含了广阔的师德发展空间。

如何将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中所蕴含的师德发展空间转化成教学行动,实现实验课程设计与师德建设的联动与双赢?

三、课程设计与师德建设的联动与双赢

(一)以教学环节为抓手,开发课堂思政教学内容

在应用型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专业的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为培养合格的“师型人才”打好基础。我们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11]。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我们在思考知识技能点对应的工作岗位要求时,同时也是在审视自己作为教师的岗位要求,开发课堂思政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对自我的教育与反省过程。

(二)以课程教学为平台,渗透道德素质教育

1. 结合生理学发展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有关章节中,结合知识点介绍我国生理学家的重要贡献,如在胃肠运动和吸收观察实验中,介绍林可胜等人在1932年发现肠抑胃素的经典性研究工作[12];在动物血糖的影响因素实验中,介绍我国科学家在1965年首次合成了人工结晶牛胰岛素等[13]。介绍这些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 以情寓理,宣传良好社会公德

动物生理学实验涉及的不少实验项目内容,都是以机体正常机能为基础,反映诸多社会行为准则[14]。例如:在血液生理学实验中,通过对血量和输血概念的复习,介绍学校义务献血协会的活动,宣传义务献血的社会美德,进一步使学生对义务献血端正了态度。

3. 联系兽医临床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兽医临床知识和技能,以及兽医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风貌,我们在教学中将有关内容进行结合和关联,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动物急性实验中,强调麻醉剂的使用规范,要求学生严密监控实验动物的反应,结合兽医临床上出现的麻醉致死事故,教育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未来走向工作岗位,都要有严谨、负责的精神。

4. 严格要求,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近年来,我们在每次动物生理学实验课上课前,都要求学生提交“预习实验报告”,将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方法全部写清楚,预留实验结果和讨论分析位置。通过“蓝墨云”班课APP上传,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共同为预习实验报告打分,有效的杜绝了学生在实验前不预习的现象。通过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要求学生提前模拟操作,在正式实施实验项目过程中,学生按照“预习实验报告”和虚拟仿真实验所练习过的实验步骤严格进行操作。最后通过微视频模式,提交小组实验视频。通过上述措施,学生们每次实验过程中,都能分工有序、团结协作,特别是为了完成小组实验微视频的作业,学生们对于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了特别用心的记录,课后积极讨论,共同编制微视频,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5. 以案促改,培养责任心

由于动物生理学实验涉及大量急性动物在体实验,因此,经常出现由于学生违规操作导致的动物意外死亡。例如,有时学生在没有辨识清楚组织结构的情况下,盲目分离血管和神经,损伤大动脉,导致动物大量出血甚至死亡;有时学生给动物注射麻醉剂过程中,没有注意观察动物反应,甚至误将硫酸镁、乳酸等其他药品当作麻醉剂使用,导致动物意外死亡等。我们在实验内容设计和教案制备中,把这些实验中的意外情况编制成典型案例警示学生,并让学生联想如果是客户的伴侣动物、或者经济价值较高的牛、马等,这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或无法挽回的后果。使学生认识到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对兽医临床的重要性。

(三)以考核为中心,推进课程设计与师德建设的双赢

我们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对待学生成绩,即课程讲授伊始即公布成绩考核方法,绝不乱给成绩,使用蓝墨云APP等信息化平台管理学生成绩,所有成绩学生可实时查询,在期末考试中采用虚拟仿真实验在线考试形式,所有学生的成绩在提交后即刻显示,以此严格要求教师自己严谨自律,加强教师职业操守;期末考试前不划考试范围,强调以教材、课堂笔记、实验报告为主要复习资料,保证5年内10套期末考试试题彼此间重复率不超过30%,杜绝学生押题等投机思想,维护考试的严肃性,让学生感受到公平竞争的环境;各实验小组进行综合性实验设计演示后,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共同评分,学生能深刻体验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的内在道德自律;每次实验的成绩不以实验“成功”或“失败”为依据,重视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实验现象分析的合理性,鼓励学生提出对实验方案的改进意见,尊重学生的实验报告及对课程的评价及建议,及时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感悟到贯穿于实验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师人格魅力所展现的人本理念与“教”“学”相长的和谐[15]。

总之,实验课程教学是展示教师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科学技术水平的舞台,师德建设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实验课程设计是实验课程教学与师德建设的接驳点,两者彼此促进、相互依存。在加强课程思政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背景下,实验课程设计与师德建设的联动与双赢,将极大的拓展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婀娜.谱写立德铸魂的奋进篇章[N].人民日报,2019-03-18(001).

[2]鄭永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11-14.

[3]李想.药学类高校“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同向同行有效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19(02):170-171.

[4]金晓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及路径探究——基于德育生活化视角[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4):379-383.

[5]马勇,陈秀莉,图雅.师范类院校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做一体化改革探讨——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01):226.

[6]邓翠莲,黄福荫.浅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基础实验课中的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5(02):141-142.

[7]唐文如,周若宇,张继虹,等.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课和道德教育的创新结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121-123.

[8]白晓梅.如何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中体现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医疗前沿,2011,6(21):89.

[9]曾万玲.对加强高等医药院校机能实验课教师职业道德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09):91.

[10]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03):3-12.

[11]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3):128-132.

[12]陈适,赵维纲,潘慧,等.国际肠抑胃素和肠促胰素研究的先驱:北平协和医学院林可胜教授[J].协和医学杂志,2017,8(01):76-79.

[13]刘延东.在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五十周年暨加强原始创新座谈会上的讲话[N].科技日报,2015-11-19(001).

[14]朱娟霞,徐燕.将道德素质培养融入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7(06):512-513+546.

[15]吴小立.实训课程设计与师德建设的对接与联动——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7):49-51+107.

作者:宋予震 董青 王春明 张瑞春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设计论文 篇2:

高校生物化学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 从分析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入手,通过课前方案设计、微课设计、交流平台创建、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升华、课后检验等环节进行合理的翻转课堂设计,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翻转课堂在其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实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简称FC)是指通过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预先录制授课视频来取代传统的课堂知识讲授,并在网络上进行共享,要求学生课前自主观看学习,然后利用课堂时间集中解决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所产生的困惑和疑问,实现知识内化的一种教学形态[1]。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美国[2],自2011年起翻转课堂作为新时期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被逐步推广,近年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受到许多教育学者的重视,并开始在我国逐步推广[3]。

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就是将“学习时间”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设计,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实现了从“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的转变;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使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促进师生互动和知识运用,增强了师生交流的契机,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激励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符合現今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培养理念。但是,翻转课堂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习惯以及学习资源的配置情况[4]。因此,翻转课堂的运用不能千篇一律,必须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设计并运用,才会取到较理想的效果。

目前,翻转课堂大多应用在基础教育中,在大学课程中的运用和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以高等学校的生物化学课程为研究对象,探索生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期为高校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

生物化学是生物学及相关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必修课,是许多学生学习时感到最吃力的一门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内容复杂抽象。生物化学主要是讨论生物分子的结构、生命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物分子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关系等。生物分子种类繁多,代谢途径多变,反应机理复杂,内容抽象,多数人学习起来都感觉枯燥乏味[5]。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常称为“天书”的学科,可见其难学程度。②内容涉及体系广。生物化学涉及的学科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医学生物学等,是分子生物学的支柱学科。从研究对象来看,生物化学包括植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物化学和微生物生物化学等。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研究基本上都要具备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而生物代谢的多样性更是复杂多样,是生物多样性的表现之一,因此生物化学涉及体系比较广泛。③知识更新快,新成果不断涌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化学新成果不断涌现,从20世纪的DNA双螺旋结构及其组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到21世纪糖化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的不断发展等,都体现出生物化学发展的迅猛,由此可见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发展。

2 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

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彼此之间联系紧密,不能把各个教学过程割裂开来,因此FC的设计内容必须全面系统,FC的设计主要有以下环节。

2.1 课前方案设计

“讲什么、怎么讲”是课前设计方案中的主要内容。设计前一定要依据大纲“吃透”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全局,进而设计好每一节课。在课程设计时,不要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调整安排,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前后内容调整或重新整合,让课程内容根据教师的思路和学生基础实际进行安排,这样的课程设计才能保证内容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进而做到一气呵成,以期取到最好的效果。方案设计包括导学文案设计、视频录制、习题自测等。生物化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2.2 微课设计

由于生物化学课程复杂、难懂,许多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课程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失去信心,感觉这门课程很难学,不想再接触这门课程,有的学生在考研专业的选择上明确提出考生物化学课程的专业坚决不愿报考。因此,作为教师,在微课设计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在生物化学课程微课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注重兴趣培养。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有力催化剂。如何能将枯燥而复杂的生物化学课程设计成大家感兴趣的课程需要教师多动一些脑筋,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总之,只要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化学知识,都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规避难点。生物化学课程中有些问题很难理解,不容易掌握,如果以这些知识作为首次微课设计,学生遇到这些知识点恐怕就会对生物化学课程失去学习信心,这将会大大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热情。因此,初次设计生物化学微课要规避这些难点,给学生树立能学懂、学好生物化学课程的信心。③易化原则。生物化学课程的难点很多,不可能总是规避。可以采取易化的原则,尽可能通过一些手段或方法将这些难点转变成学生容易理解、消化的知识进行讲授,同时也可以将难点知识进行分解讲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④注重衔接。任何一门课程的讲授都不是孤立的,其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生物化学每一章的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将每一章的知识点更好地联系起来对于讲授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适度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重视前后知识的衔接,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大有益处,学生将会更好地消化吸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相关知识的应用都有帮助。⑤时长适度。生物化学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是本科生或研究生,上课时间一般为90 min,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在微课设计时所用时间也要较长,播放时间一般以15~20 min为宜,这样才能保证知识量的传授,此后的课堂讲授时间也会比较充足。

2.3 交流平台的创建

研究表明,FC的核心特征是主动学习与教育技术的结合[6]。FC的运行离不开现代通讯及媒体技术,现代通讯及媒体技术是FC的支柱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媒体技术及通讯技术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推广应用,这使得FC的运用成为可能。教师可以通过现今普遍使用的QQ或微信建立一个交流平台,以利于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将自制的资源包上传,学生可以在此下载视频等信息进行观看和交流。但这个交流平台应是教师和学生同时使用的通讯方式,否则信息交流不畅将使交流受阻,有些学生的学习就会受到影响。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就是翻转课堂的目标[7]。

2.4 课中知识内化

课中知识内化是FC设计的第二个环节,也是对微课设计检验效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传授知识的最重要过程。在FC教学中,课堂讲授已不再是教师的主导时间,教师只是解答或辅助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的地位被弱化。师生的角色和期望也发生了改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成为“学生身旁的指导者”[8],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将大大增加,互动是本科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9]。课中知识内化要求教师对传授内容要充分掌握,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做好答疑。给学生不留疑问、难点是课堂活动的最终目标,如果学生对某一个或某些问题没有很好地理解、消化吸收,这将会影响后面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

2.5 课后知识升华

课中知识内化不代表知識学习的结束,还需要升华。在此阶段,学生则是主动的应用实践者,同时也是创新者,教师则是帮助者又是评价者[10]。课后知识升华的效果与课中知识内化有很大关系,因此课后知识升华可以看作是课中知识内化的一个延续过程,是课中知识内化的一个补充和完善,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或辅导是影响课后知识升华的关键因素。

2.6 课后检验

课后检验也是对前面工作效果好坏的一个科学评价,反馈评价就是完成这一环节的最好方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或考试的形式来评价FC教学的设计效果,但不能仅凭成绩来判定最终的结果,因为教育是一个对学生全面培养的过程,以某一门课程的成绩判定学生的好坏会显得有所偏颇,无法评定总体素质。学习兴趣的增加、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师生关系的加强都应该是评价FC运用效果的考察因素,这样才能客观、真实地反馈教育效果。只有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3 结语

首先对FC设计进行总结,与常规教学法进行对比,找出优缺点并进行适当修正,有利于克服下一次FC设计中的缺点。同时,这也是对教师知识升华的过程,教师要对课堂知识进一步凝练和探讨,对学习内容的知识脉络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实践验证与运用[11]。

FC教学模式是当今较为流行并获得大多数教育家和学者认可的一种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培养高素质且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

在自己所讲授的课程中尝试使用。但这也只是一种教学模式,不可千篇一律,照抄照搬,要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遵循“宜翻则翻”的原则,并非所有有关高等教育翻转学习的研究都有积极的效果[12]。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特点,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齐军.美国“翻转课堂”的兴起、发展、模块设计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37(1):21-27.

[2]LAGE M J,PLATT G J,TREGLIA M.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0,31(1):30-43.

[3]王自强,康琳,张丽敏.“南京大学: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翻转课堂”[J].中国教育网络,2015(5):58-59.

[4]刘艳斐,乜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2):61-66.

[5]黄卓烈,黎春怡.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及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5):176,178.

[6]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Institut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novation.What is flipped classroom[EB/OL].[2015-03-06].http://www.uq.edu.au/teditech/flipped classroom/what-is-fc.html.

[7]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3.

[8]BAKER J W.The “classroom flip”: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R].Jacksonville,Florida,United State:Paper presented at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llege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0.

[9]CHICKERING A W,GAMSON Z F.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AAHE Bullet,1987,37(7):3-7.

[10]张德成.高校翻转课堂教学与课程设置的重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107-111.

[11]郑瑞强,卢宇.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设计与实践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1):97-103.

[12]STRAYER J F.How learning in an inverted classroom influences cooperation,innovation and task orientation[J].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2012,15(2):171-193.

作者:杜春梅 朱德旋 董锡文 韩诚武 王波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设计论文 篇3:

信息化背景下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

摘要 选取不同学历层次在校护理专业学生369名,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学习态度、课程评价、对专业的实用性6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不同学历层次护理专业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满意度,并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生物化学;问卷调查;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对策

Key words Biochemistry;Questionnaire survey;Teaching methods;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Countermeasures

隨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职业教育高速发展。传统上认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工作重点是对病人的护理,但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医疗设备不断出现,简单的护理工作已不能满足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护士作为临床一线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在面临一些临床问题时与病人及时沟通,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护理操作技能外,还必须掌握临床疾病的发病原理。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在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上,不仅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而且要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领会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查阅多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的教学与改革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1-5]。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不同学历层次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生物化学课程满意度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相应对策。

1 问卷调查

1.1 调查对象

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将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护理专业大学生分为3组,即大专组、高职组、中专组。按照随机编号的顺序给调查对象发放相应的调查问卷,让参与调查者自愿填写,并向每位参与调查的人员保证个人信息不会被泄露。

1.2 调查方法

针对在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分层抽样的调查问卷发放400份,实际回收369份,有效率92.2%。年龄层次为:16岁以下,54人;16~19岁,289人;19岁以上,26人。户口层次为:城镇户口118人、农村户口251人。学历层次为:大专131人、高职123人、中专115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学习态度、课程评价、对专业的实用性6个方面。该问卷调查的有效率和覆盖率基本符合研究的目的。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针对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分层抽样的问卷统计,问卷设置6个变量作为生物化学课程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依次为教学周学时X1、教学内容设计X2、教学资源X3、学习态度X4、课程评价X5、对专业的实用性X6。采用Likert 5分制量表测量调查对象对各项的态度,赋值5~1,X1指标对应的评价标准为“非常多~非常少”,X2对应的选项内容依次为“很感兴趣~很不感兴趣”,X3对应的选项内容依次为“很丰富~很不丰富”,X4对应的选项内容依次为“很愿意~很不愿意”,X5对应的选项内容依次为“很满意~很不满意”,X6对应的选项内容依次为“很实用~很不实用”。各项指标的分数越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越高。利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χ2检验和差异显著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显著。

1.4 调查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大专组、高职组、中专组护理专业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专组学生4个指标均大于3,X4最高,其次为X6,说明学生对该课程设计的因素比较满意,认为周学时比较少,但课程的实用性对学习该课程积极性的影响比其他因素更为明显。高职组和中专组护理专业学生中有3指标接近3,说明高职和中专学生对该课程设计的因素基本满意,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对专业的实用性与课时安排较多比其他因素更加重要。

2 对策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发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课程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师生教学过程沟通难、学生学习热情不足、学生学习思维不够开阔、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2.1 教学时间、空间扩大化

21世纪,网络与计算机的普及与宽带的提速使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这促进了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相关软件的发展,最终也影响和改变着高校课程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6-9]。

教学活动的设计如图1所示。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移动便携设备的普及而被无限延伸,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讲解糖代谢途径之一——糖酵解前,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发布一张高原反应的图片资源,让同学们线下讨论图中人物产生高原反应的原因、症状及应对措施。在同学们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共享其他同学的观点并交流、补充自己的观点,这不但让一些性格内向、不习惯跟教师面对面交流的同学提出自己的问题与答案,而且能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包括查阅资料、线下互相讨论)更加充分,回答问题的质量也会提高。通过线下活动的铺垫,教师可以在课堂活动中结合同学们对高原反应的讨论结果,更好地解释糖酵解的场所、条件、产物及生理意义,并在课堂活动结束后通过线下的作业来测评同学们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巩固复习的效果。

2.2 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化

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将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护士职业资格考试接轨,整合教学内容,教师有侧重地开展教学,学生有意识地学,可以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和氨基酸代谢这两个章节知识点都属于蛋白质部分的内容,前者是从物质大分子的结构功能方面来介绍,后者是从物质大分子的基本单位代谢来介绍,在教学过程中可将这两章的内容整合成一张蛋白质的思维导图(图2),将相关知识点整合在一起介绍,突出重点和难点,通过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试验和透析试验验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再结合肝性脑病的病例分析氨基酸脱氨基产物氨气的代谢与肝脏、大脑的关系。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让学生不再受教材框的限制,开阔思维,内容浅入深,逐步递进,从理论知识的讲授过渡到实践技能的运用、病例分析,加深学生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3 教学资源丰富趣味化

生物化学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化学结构多、反应式子多、代谢途径长、循环路径多、知识点冗杂、结构立体抽象,而高职学院的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而且文理科兼有,所以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一些较抽象、不易理解想象的知识,通过模型教具的辅助来增加知识的形象化,通过声、光、电的幻灯机、投影仪引入增加知识的立体化,通过拍摄一些短、小、有趣的微视频增加知识的精细化,通过介绍一些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资源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10]。

例如,蛋白质的二级、三级、四级结构以及每级结构层层递进的折叠会让高职院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教师可制作一个模型教具,用一根能弯曲折叠的铁丝穿上各种代表氨基酸残基的彩色卡纸来表示一级结构,通过弯曲盘旋铁丝骨架形成二级结构,再折叠二级结构形成三级结构,然后多根铁丝的三级结构继续演示出四级结构。

再例如,米氏常数的含义,在以前传统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米氏常数推导时能够理解,但课堂活动后几天就会忘记。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在家里或办公场所借助一个手机支架用自己的手机拍摄一个5 min左右的关于米氏常数推导的小视频,然后推送小视频到学生云班课的资源,这样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下载,教师课堂活动结束后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遇到这个知识点需要再重新复习巩固时都可以反复观看该微视频。课堂教学活动中难理解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教师录制微视频并分享给学生线下学习来提高学习效果。

2.4 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是受体,而且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学习教学法、团队学习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归纳法、互动教学法,在案例、讨论、讲授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结合蓝墨云班课的课堂管理工具、Xmind软件、屏幕录像专家、小影和同屏器的使用,采取线下发布章节知识点思维导图,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11-14]。

例如,在讲授肝胆生化机制时,可引入病例分析(图3),结合医院对该病例的诊断结果,引导学生讨论病因。学生可根据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知识讲授,分析得出患者最有可能患肝细胞性黄疸。因为患者常年患有慢性肝炎,劳累更容易诱发急性肝炎,从而导致肝细胞受损,致使其摄取、转化及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导致肝细胞性急性黄疸。再例如,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都是抗生素,让学生通过比较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抑制的作用机理,得出这2种抗生素的抑菌机制是不同的,并且延伸到目前的抗肿瘤抗癌药物等也是利用竞争性抑制的机理(例如抗癌药物MTX、5-FU、6-MP等均通过竞争性抑制核酸代谢途径中相关酶的活性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繁殖)来研发抗肿瘤抗癌药物。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将相关联的知识点和知识面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脉络体系,在巩固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擴充了知识面,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2.5 课程考核评价全面化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核心应该是技能和思维的培养,远甚于对知识点的识记,所以课程的考核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教学效果至关重要[15]。在课程评价方面,应该改变以往的“结果性评价”,而采用“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成长。在课程考核中,教师应该将签到、资源学习、答疑讨论、头脑风暴、随堂测评、小组作业、课堂表现和期中、期末成绩等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纳入到成绩评定中。此外,在期末考核过程中,加大主观题所占比例,侧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2.6 以赛促教,加强课程的专业实用化

每年除了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外,还有很多护理方面的技能大赛,目的就是通过技能大赛的引领,突出高职院校人才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导向,让学生能够迅速适应未来岗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强创新能力。从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设计来看,应该在对学生基本学情调研和确定人才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岗位的需求,重新审定教学内容,精简繁复、与临床实践关系不大的知识点,强化与应用技能密切相关的内容,以赛促教,提高课程对护理专业的实用化。

3 结语

生物化学课程可为很多疾病(如酮症酸中毒、心血管疾病、肝性脑病、黄疸及遗传性疾病)解释发病机理,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和便携移动设备扩大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在基于学情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结合护理专业关于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要求,开展生物化学课堂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改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制定教学方案,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在线教学方式有机融合,线上、线下确定统一、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开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资源、课程考核多方面统一组织管理的教学模式探索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海麥,李斌,张学明.信息化在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6(4):46-48.

[2] 陆辉,陈高,张步彩.高职院校动物生物化学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及改革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综合指导版),2012(18):38-39.

[3] 丁邦琴,邱鑫.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07,34(7):142-144.

[4] 张英,张荔茗.从生物化学与临床学科的联系看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中国卫生产业,2016(1):147-149.

[5] 李晓荣.深化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促进医学创新拔尖人才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1):140-143.

[6] 廖阳,闫荣玲,袁志辉,等.《生物化学》课程网站在线答疑的实践与体会[J].生物学杂志,2016,33(1):123-125.

[7] 杨剀,黄玲玲,阳小华.基于网格的精品课程答疑资源跨校共建共享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2):59-62.

[8] 刘中宇,刘海良.基于大数据的云教学环境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18-21.

[9] 吴心平,贾振华.基于云概念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云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5(4):70-71.

[10] 徐敏,李平明,赵娅.《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教学策略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1):3122-3124.

[11] 刘庆春,归改霞.探究式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65-66.

[12] 童红梅.CBL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医教育,2011,30(6):82-84.

[13] 李晨燕,冯秋菊.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探析[J].北方药学,2014,11(7):143-144.

[14] 任敏,曾红.探究式教学改善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3):378-379.

[15] 杨文超.“化学生物学”课程调查及对教学的几点思考[J].化学教育,2017,38(4):72-76.

作者:赵玉强 张瑞娟

上一篇:文献资源存储数据挖掘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工作工会职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