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5

摘要以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为导向,积极探索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专业化学基础课程改革。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为适应卓越农业人才培养2.0计划,对基础化学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建设思路。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基于奥尔堡PBL模式对地方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 要:为体现奥尔堡“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组织”的PBL模式学习方法的精髓,笔者将跨学期整合不同专业课实践课程,通过企业专家讲座、校企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基地以及校内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以实际生产问题为基础,以项目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自我选题、提交项目报告并参与项目答辩。同时,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以期为应用型地方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奥尔堡PBL模式;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PBL最早源自1969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将其成功应用在医学学科的解决病例而组织学习的一种教育改革。奥尔堡大学从1974年建校至今,不断摸索并形成了独特的奥尔堡PBL模式的核心原则:所有教育活动都以问题为基础的项目工作,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奥尔堡PBL模式在实践经验中将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多措并举,既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又鼓励团队合作精神。学习者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系统分析和多途径解决问题,在实践中科学验证及时进行反思学习和自我评价。

笔者在奥尔堡大学通过对PBL模式的理论学习、观察奥尔堡大学课堂情况、采访奥尔堡师生、聆听学生项目答辩和PBL专题讲座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亲自加入团队合作项目,围绕对国内教学改革项目撰写项目报告、项目过程分析报告以及最终完成项目答辩。笔者根据本校兽医微生物实践教学基本情况,因地制宜将奥尔堡PBL模式部分元素融入实践教学并提出改革思路,以期为应用型地方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1 基于奥尔堡PBL模式的实践课程改革

1.1 课程基本概况

《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第4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40学时。原课程将《兽医微生物学》和《兽医免疫学》实践教学整合为《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技术》,(48学时,验证性实验10+综合性实验2),其中《兽医免疫学》4个实验合计12学时。实践课程主要讲述实验原理和基本操作流程,辅导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和对实验结果判定,未有设计性实验。课程考核为实验报告占60%和期末考试占40%。

1.2 课程改革目标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繁殖规律的一门科学。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兽医微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各项常规操作技术,为后续的兽医药理学、兽医病理学、动物传染病、禽病学、兽医诊断学等专业必修课程奠定学习基础。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学习者认知过程由低到高六个阶段: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根据课程目标学习者介于布鲁姆认知过程理解和应用阶段。笔者借鉴奥尔堡PBL模式以项目为基础、团队合作以及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兽医微生物学实践课进行教学改革。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将不同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能设计合理的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程序对临床畜禽主要致病菌做出正确诊断并提供科学依据。注重体现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提升,将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实践课程建设目标。改革后突出对跨学科知识的应用以及对临床生产实践结果的合理分析。

1.3 奥尔堡PBL模式改革总体思路

选择动物医学专业一个25~30人班级,小组团队合作(4~5人/组)、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论教学以传统教学和混合教学相结合,借助互联网+“雨课堂”教学,融入部分奥尔堡PBL模式的元素。课程考核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改变以往单一的闭卷考试(40%)和实验报告成绩(60%),调整为闭卷考试占20%、平时成绩占15%、实验操作考核15%和项目汇报占50%(提交以团队小组为单位的基层调研报告并参加项目答辩,由班级其他组以及教师对其考核评定成绩)。

2 基于奥尔堡PBL模式的实践课程改革措施

2.1 整合前3门专业必修课基本情况

《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PBL部分整合的3门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一门跨学科和跨学期的《动物传染病诊断治疗设计性综合实验》的实践教学。《兽医微生物学》是主要研究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繁殖规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第4学期)。课程主要任务前章节1.2已述。《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为兽医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第5学期)。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时熟练掌握兽医临床常用药物的性质、药理作用、重点药物的作用机理,学会合理用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动物传染病》是研究家畜传染病的发生、發展规律和终止条件,以及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第6学期)。课程主要任务是掌握常见家畜传染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病特点、诊断要领、处理原则和防疫措施。

2.2 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分配

将《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技术》,课程主要内容是细菌染色方法、细菌的接种和培养、实验室的微生物学诊断的方法以及病毒培养分离和鉴定方法等,培养学生建立无菌操作的观念,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由第4学期48学时调整为24学时。第二部分是PBL团队项目,将《兽医微生物学》(第4学期)、《兽医药理学》(第5学期)和《动物传染病》(第6学期)实践课程整合为《动物传染病诊断治疗设计性综合实验》,72学时,第6学期。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畜禽疾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变化,初步判定疾病类型。根据微生物实验室检验诊断开展病原鉴定,侧重于培养学生运对致病菌类型的分析和诊断能力。最后,对分离纯化的菌种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整个PBL教学需要学生运用《兽医微生物学》、《动物传染病学》、《临床诊断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等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处理生产实际问题。

2.3 PBL元素改革方案

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的社会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奥尔堡PBL模式的主要特征:问题是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出发点;项目组织创造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框架;支持项目工作的课程;合作是基于问题的项目工作的驱动力;团队以问题为基础的项目工作必须具有示范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负责。PBL实践教学遵循“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提交方案、讨论和修正方案、实验方案的实施、归纳总结”的程序进行[1]。笔者根据奥尔堡PBL模式的主要精髓,尝试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奥尔堡PBL模式部分元素对兽医微生物学理论教学[2]和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通过跨学科整合实践课程,增加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有效地将实践课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脱节,让学生成为能为畜禽诊断治病的医生。联合产业学院以及产学研校企合作等方案,聘用企业专家为本学院讲座教授,为学生分享生产一线和基层养殖等实际问题方面的企业论坛和讲座(第4~6学期,2~3次/学期);学生需要利用暑假或是业余时间到本校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动物医院、产学研合作企业以及生產养殖户等进行实习,学会从生产中发现问题拟定PBL项目主题(14天/学期)。充分利用学校的动物医院门诊部收集临床病例,运用兽医微生物学、兽医药理学和动物传染病等理论知识,为养殖户畜禽发病病因和发病类型进行诊断(动物传染病知识)+微生物实验室鉴定程序(兽医微生物知识)+治疗(兽医药理学知识)。第6学期的3门实验课程为72学时,第6学期开学初要求学生按实验小组4~5人,针对积累3个学期讲座、动物医院门诊、产学研基地实习中所遇到的基层实际生产问题开展项目研究,实践课程结束后采用提交项目报告并参与项目答辩,完成PBL项目考核(占课程考核的50%)。

参考文献:

[1]马玉龙,赵林静,刘秀兰,等.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9):2902-2903,2905.

[2]廖洁丹,黄良宗,刘昊,等.奥尔堡PBL模式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启示——以地方本科院校《兽医微生物学》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0):68-70.

基金项目:2019年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9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在线开放课程项目;2018年广东省本科高校创新创业项目(2018A064856);2018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质量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廖洁丹(1979-),女,汉族,广东潮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作者:廖洁丹 陈济铛 黄良宗 刘昊 娄华

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基于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化学基础课程建设与实践

摘要 以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为导向,积极探索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专业化学基础课程改革。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为适应卓越农业人才培养2.0计划,对基础化学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 卓越农业人才培养;化学基础课程;建设;实践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2.08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Basic Chemistry Curriculum Based on Versatile and Applied Outstanding Agriculture Talent Cultivation

YANG Xin-bin, CHEN Zhao-hui, WU Fang-qiong

(Department of Basic Science, Rongchang Campus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2460)

Key words Outstanding agriculture talent cultivation;Basic chemistry laboratory;Construction;Practice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3年共同组织实施。该计划包括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3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这一计划已全面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旨在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1-3]。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3个专业被批准为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学校根据文件精神并结合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制定了以动物健康养殖为方向,主动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培养“品德优良、厚基础、重实践、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4],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化学基础课程群建设质量将直接影响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人才培养的效果。近年来,西南大学根据试点专业的培养要求,在化学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针对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2018年启动实施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2.0计划,对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专业化学基础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鉴于此,笔者以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为导向,探索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专业化学基础课程改革,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适应卓越农业人才培养2.0计划,对基础化学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建设思路。

1 构建“3+X”模块化基础课程体系,适应卓越农业人才 “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

根据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養对化学的基本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基本理念,结合学科自身的规律特点,构建了“3+X”模块化基础课程体系。“3”为无机及分析化学(72学时)、有机化学(54学时)、化学实验技术(80学时)3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此模块全员参与。“X”模块主要包括物理化学、波谱分析、天然药物化学、化学综合与设计实验等选修课程,此模块是为各专业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学生结合自己专业发展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学习。整个化学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注重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和实验课程间的独立性、关联性和整体性。

2 构建“3+X”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既需要学生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又需要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并举[5]。从1998年开始建立了与理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将原普通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整体优化,实质性融合为化学实验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制备技术、提取技术、分离提纯技术、分析检测技术实验项目为载体,构建了3模块,即“基础实验 + 综合实验 + 设计创新实验”的递升式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旨在重基础,抓创新,训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操作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6-7]。近年来,为适应动物科学、动物药学、动物医学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对3个模块的课堂实验教学内容提出“与专业、生产实践、教师科研成果”结合的原则,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如开设的自来水中钙、镁、氟的测定、葡萄糖酸锌的制备、黄连中提取黄连素等项目。“X”模块主要是为满足复合应用型专业学生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为培养学术型、创业型、实践应用型等多元化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此模块主要内容包括紫外、红外、热重、高效液相色谱等大型仪器设备的测试培训,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实践技能大赛,养殖环境调研和污染因子指标测试等社会实践。

3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突出“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以老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8-10]。化学基础课程存在课程数量多、教学知识点多、授课学生人数多、参与教学的老师多、学生基础差异大等特点,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多元化趋势,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融分层教学、问题教学和案例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①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即分组教学,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目前,西南大学对大学英语采用打乱原行政班,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分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对师资要求高、工作量大、管理难度大等缺点。因此对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3个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专业主要按照班内分层教学模式。在班内按照学生个体差异、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分为基础、提高和创新3个层次,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考核评价等方面分层实施。②问题教学。问题教学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点问题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为了体现教学全体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将问题设置也分为基础、提高和创新3个层次,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即问题分层化。问题设置按教学过程分为课前问题、课堂问题、课后问题。其中,课前问题要求学生有方向性地预习,以提示性为前提;课堂问题是教学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思考解决问题;课后问题是督促学生复习所学知识以及知识拓展延伸。③案例教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理论比较抽象、原理较多,学习的基础知识与专业和日常生活结合不够,对所学内容兴趣不高。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与专业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同时,通过精选的案例有机创设问题情境,将问题教学法融入到案例教学中。例如,在讲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时,结合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以人畜通用的高锰酸钾溶液为消毒防腐剂为案例,在课前预习时需思考以下具体问题:①高锰酸钾作为消毒防腐剂的原理;②不同浓度高锰酸钾的用途;③高锰酸钾溶液配制时注意事项;④高锰酸钾在养殖场中的应用。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资料查阅、整理、讨论并作出回答。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氧化还原反应中高锰酸钾具有氧化性知识点进行衔接、归纳总结和拓展。

4 构建“三位一体”的化学基础课程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卓越农业人才提供保障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为了适应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组建了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等经验丰富的公共基础化学一线教师构成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在体制上既属于化学教研室,也属于理化实验室,因此团队成员不仅讲授理论课程,同时也承担相应的实验教学,使理论教学及时准确地在实验中检验,实验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在课堂中解决。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参与这些科研活动不仅可以提升科研水平,而且把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的成果应用到理论和实验教学中,也有利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另外,为了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素质,适应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了同一化学课程之间、不同化学基础课程之间、化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三位一体的教师交流学习体系。同一课程之间注重老中青结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对年青教师的传帮带,建立了青年教师的听课、教学反馈、培训制度,保证高素质教学团队的延续性。不同化学基础课程教师之间通过教研活动等形式,组织教师探讨针对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复合卓越农业人才对化学基础课的要求,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享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保证课程群之间的连贯和融合。化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师之间通过教学沙龙等形式相互研讨化学基础课程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度、对复合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达成度。近年来,化学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指导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本科和研究生毕业论文,这有利于化学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指导和引导学生,有利于将化学基础课程知识与专业特点紧密融合[11],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5 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建设,助力卓越农业人才培养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教材建设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以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所需化学基础知识为基准,结合国内外高等农業教育发展趋势、专业特色等,按照选用国内优秀教材和牵头编写教材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教材建设。优秀教材选用的标准是要符合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广度与深度符合学生的专业需求,吸收国内外先进教材的经验并不断创新,融合化学与农业相关知识;尽量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的大家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教材。依据选用标准目前推荐给学生的优质精品教材如汪小兰主编的《有机化学》、董元彦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老师和学生对这些教材的满意度都比较高。在选用优质精品教材的同时,着力打造化学实验技术课程教材,按照构建的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色,着力加强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学课程组及兄弟院校老师集多年的教学经验、科研成果编写了化学实验技术课程实验教材,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经过近几年的使用,目前实验教材根据卓越成才培养的需要进行了内容的调整和修订,并列入“十三五”规划教材,将于近期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6 基于卓越农业人才培养2.0计划,探索化学基础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自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以来,试点专业的学生在化学基础课程学习成绩、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有明显的提升。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含弘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奖,在发表学术论文、考研升学等方面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同时,课程改革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公共基础化学教师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庆市、校地合作、学校等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项目3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篇,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10余篇。指导动物药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50余篇,指导学生考研、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等200余人次,培训学生大型仪器设备使用500余人次。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三农”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2018年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2.0计划。主要目标是经过5年的努力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专业,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人才。因此,根据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2.0计划,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动物科学、动物药学、动物医学专业公共基础化学课程今后改革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4方面:①构建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相适应的公共基础化学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开设与化学学科、专业相结合的前沿课程、交叉课程如化学生物学、生物无机化学等,拓展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②修订课程大纲、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开展课程大纲修订,强化育人导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公共基础化学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学农爱农热情,培养深厚的 “三农”情怀。课程大纲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安排围绕课程目标和卓越人才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修订。依据课程大纲优化和重组教学内容,建立内容更新机制,注重将与专业相结合的前沿知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实践经验、教改教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③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载体,在现有开展的分层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提炼,逐步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公共基础化学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引进,鼓励学生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形式多渠道学习。④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在目前开展的“过程性考核+标准答案考试”的基础上,逐步探索“过程性考核+标准答案考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相结合的多层次考核评价体系,定期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杜玉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4(2):4-6.

[2] 李麗,马淑梅.综合性大学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7(8):116-118.

[3] 胡瑞,刘薇,江珩,等.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证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8(1):12-18.

[4] 孙杨,常亮,邓伟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析: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6):50-55.

[5] 钟焜茂,曹冬金.地方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维度[J].龙岩学院学报,2018,36(6):117-120.

[6] 钟国清.农业院校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1):104-107.

[7] 杨新斌,曾仁权,吴方琼,等.养殖类专业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5):152-154.

[8] 杨昱,徐雅琴,杨玉玲.高等农业院校无机化学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改革与实践 [J].高等农业教育,2013(6):90-92.

[9] 陈璐,任国兰.农业院校本科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306,308.

[10] 姚利民,段文彧.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8):60-64.

[11] 徐雅琴,白靖文,许晶,等.基于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探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5):89-91.

作者:杨新斌 陈朝晖 吴方琼

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思考

摘要: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和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动物医学专业型人才,本文介绍了我校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探讨了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从实践教学内容、实习基地的建设、科研训练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革与创新措施,有利于构建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新模式,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促进动物医学专业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动物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动物医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因而在人才培养中,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促进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内容。在传统教育中,高校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教学重点主要放在理论授课上,而对一些实践方面的内容,如学生实际动手操作部分的讲解、专业领域内的科学研究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动物医学人才的培养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高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逐渐形成各自特有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改进与完善动物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不适应新时期临床实践教学要求。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动物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中,还是以任课教师独自进行实验步骤讲解为主,学生仅根据教师在课上的要求进行按部就班的实验操作即可。对于操作复杂的内容有时仅作为演示实验供学生观摩,而非亲自参与。这种实验授课模式,其实并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相对被动,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也难以同任课教师或其他同学形成互动,学习成效往往不够理想。新时期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仅仅发挥引导作用,具体学习与操作的过程应当交给学生主动参与完成,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2.课程设置不合理。动物医学专业涉及的临床课程种类繁多,但在同一学年的两个学期中课程分配并不平均。以我校为例,学生实验实习课程70%集中在下半学年,上半学年的课程仅占30%。这就导致了学生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一半时间过于松懈,一半时间过于紧张,学习状态不能很好的进行调整。从教学硬件配套角度来看,供学生使用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一半时间处于经常闲置状态,而另一半时间则供不应求,难以进行合理的分配。这些因素都会对实践教学产生影响,不利于学生达到最優的学习效果。

3.实验教学经费不足,实习基地有待建设。在动物医学专业创办早期,学生临床实习一般以牛、羊等作为实验动物,而现在伴随扩招,大部分高校因为实验室面积有限,教学经费不够充足,取消了原有的大动物实验项目,只开设以犬、猫为主的小动物实验课。在课堂上,学生分组较少,一个班级只订购2—3只实验动物,不能满足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动手操作的需要,大部分学生只能旁观,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对实践课程的兴趣。除了校内实验课程,校外实习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外实习基地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去。然而就目前情况来讲,校内实习基地的数量与质量均有待提高。

二、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改革明确提出,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其他专业相比,动物医学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应当重视临床实践教学,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探索专业内新的研究领域,增强责任感,培养与提升创新能力。

2.构建动物医学专业新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需求。动物医学专业涉及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种类繁多,这些课程虽独立开展,但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床实践就是要将这些课程中所有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来解决各种已知或未知的难题。因此,改革动物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使这些课程内容得到更好的整合,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3.随着交换生的增多,动物医学专业的教育也慢慢与国际接轨,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国外的教育模式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可行的改革与创新措施

1.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在现有临床实践课程授课时,教师多依赖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通过PPT展示文字和图片,这种方式往往会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根据平面图加以想象来体会操作要点。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为学生购买模型或标本,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观察到立体形态结构,更有利于理解讲授内容。此外,加大实验动物购买量,增加实验分组,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实际操作中去,这才是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会远远好于演示和观摩。同时,仪器设备的数量也应与学生的分组相匹配,避免共享造成的不良影响。

2.加强课程改革,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现有课程大纲中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悬殊,理论知识在动物医学专业依然为主要讲授内容,只有其中很少部分安排有相应的实践操作。因此,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应当首先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分配,在现有基础之上增加实践学时,使更多的知识可以通过实践来获得,亦可在实践中加以印证。学生通过实际接触与操作学到的东西远比课堂灌输要印象深刻得多,学习效率也自然会得到大幅提升。

3.扩大实习基地建设,合理进行实习安排。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现有实习基地数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学校亟待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增加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实习基地数量;另一方面,定期接受学生反馈,不断筛选更加适合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场所,提高实习基地质量。在进行实习安排时,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来确保双方的满意度。良好的实习经历,不仅能让学生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阅历,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4.鼓励科研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学校应鼓励学生跟随导师进行相应的科研训练,进一步深化与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提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动物医学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不断探索的学科,在这一领域中还有很多未知的内容需要被发现与研究。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开展相关的科研讲座,让学生们了解到科研的重要性,培养对科研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

四、展望

相信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动物医学专业一定能够逐渐建立起完善的临床实践教学新模式。在新模式的推动下,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行业领域内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从而开阔眼界,增加学习与深入研究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新模式使得课堂知识、临床病例、实验室技术及动物生产紧密相连,将更有利于培养出能够综合运用兽医知识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型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长敏,丁明星,赵雅心,等.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1):125-127.

[2]郭定宗,李家奎,周东海,等.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1):129-132.

[3]王晓杜,邵春艳,吴永平,等.动物医学专业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1):9170-9171,9174.

[4]郭定宗,周东海,杨世锦,等.改革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1):48-51.

[5]任建鸾.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EB/OL].中国知网,2006-05.

[6]周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模式构建研究[EB/OL].中国知网,2013-06.

作者:常迪 陈玲超 王相国 倪和民

上一篇:风险控制管理养老保险论文下一篇:电力设计企业人力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