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设计初中化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课程的价值必须通过实施才能得以体现,而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与评价两方面。历时8个月的实施研究证明,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把学习的第一机会和自主权力还给学生,取得了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效果;多样化的评价策略比单一的纸笔测验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发展水平,同时也让教师真实地认识到学生的变化与进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教学设计初中化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课程教学设计初中化学论文 篇1:

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必须紧跟信息化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创新和变革。为了顺应现代社会发展,教育部门在实施初中化学这一专业课程时就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化学课堂教师需要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及其策略,把新课程的教学引入到初中化学的课堂当中,以适应学生们的要求。对于我们的初中学生来说,化学无疑是一门必须而且至关重要的学习科目。所以,教师在这个阶段就需要特别注重对新课的教学。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小学化学新课程在教学中的设计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有效的教学战略,推动我国化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一、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初学化学的过程中,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门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广,非常烧脑,而且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大多数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内容,也缺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意识。对许多知识的理解只是表面的,不能无动于衷。老师的教学也很传统,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同时,教师更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二、新课程教育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实际生活,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化学教材包含化学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等,注意要求学生公正思考,从科学态度中学习。化学对工业、农业和国防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的生活也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因此,学生在学习化学学科时,可以将现实生活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理解教材中的难点知识。

比如《化学》的教学版《水的成分》就是让学生了解水的差异来理解单个和复合的区别。问学生提问:每个人都离不开水你知道水吗?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东西,但是学生们却缺乏深入的理解。为了能够让我们的学生用这些化学知识来了解水,教师可以制作 ppt 来展示不同的状态下水,让他们透过观察和理解化学的好奇心去了解和认识这些化学知识所要掌握的规律。在向大家传递有关化学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节水的意识;推动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

(二)重视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研究是进行实验的基础。如果我们要想大幅度地提高小学生化学成绩,教师就应该更加注重对化学的实验性教学。所以我们的化学课堂老师都需要从这个化学实验进行开始和接受这个实验。学校需要建立实验室,为学生创造尊重和支持学生的良性实验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实验,让老师从辅助性角色中走了出来。在这次实验课结束后,老师将回顾每位学生。通过独立的实验,在这个实践中改善了问题,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化学实验可以充分地吸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我们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化学是一门繁琐而又复杂的学科,它还需要人们有更强的逻辑性和创造力。我国中学的化学专业教科书里面包含着许多有关化学方法和实验的内容。化学实验将会使得化学教育的发展比传统实验难以理解。化学实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对于我们化学系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比较有兴趣。但是,如果我们看到老师讲解的习题和实验,你没有一个学生,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了使学生的化学成绩得到更好更快的提升,教师应通过分组的教育方式,将班级学生按照好成绩搭配成绩相对来说薄弱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和合作,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化学知识掌握和效率。

比如在探索“燃烧条件”的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各种资质和差异的几个小组等。,有两个区别等。在实验中,学生遇到巡查时必须通过小组合作互助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老师要引入问题来招生,探究燃烧的条件。当实验时间到了,小组要分工明确,保证每个小组都会参与到阶梯知识的学习中,在课堂上考虑实验的原则。实验完成后,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蜡烛能不能因为没有可燃物或者其他原因而被剪刀剪断?学生们深入理解了化学知识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加深学习,增强彼此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化学的效率。

(四)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它被应用到各个学科。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给化学这门专业的教育提供了许多便捷。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我们的教师和同学们的青睐。老师们就是要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这段视频与音乐相结合,学生可以更直观的看到各种化学反应。我们的初中学生非常喜欢电子商务。教师们可以在实践中使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看法的多媒体器材,让学生们正确理解这门化学课程的内容。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被推向实际化学教育的实践中并且得到肯定,教师要做到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打造高效率的化学课堂。

(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要注意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老师,并且更喜欢这个学科。除此之外,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结合课本讲一些化学趣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使枯燥乏味的化学课程更加变得丰富多彩,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提升了学生化学的学习效率,教师也大大增加了同学们在课堂上的相互交往和沟通。如果充分运用这种问题教学法来启发和培养学生对于化学中的未知领域认识,满足了学生对于化学的渴望,或者是结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化学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化学对于我们的初中学生来说,这已经是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也可以说是一门复杂的专业。这些化学课堂教材里面的许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很强的逻辑性。要全面提高我校初中学生的化学考试成绩,教师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及策略,并且要适时地顺应新的课程体制改革来弥补我校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例如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和采取实施性的策略相互结合现代人的实际。该系列教学法将以丰富的生活常识,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对化学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小组协同合作培养广大学生的自主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教学形式,充分地调动学生对化学目标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化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参考文献

[1]王金平. 新課程标准理念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施[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32):53-54.

作者:郎雨佳

课程教学设计初中化学论文 篇2:

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 要】课程的价值必须通过实施才能得以体现,而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与评价两方面。历时8个月的实施研究证明,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把学习的第一机会和自主权力还给学生,取得了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效果;多样化的评价策略比单一的纸笔测验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发展水平,同时也让教师真实地认识到学生的变化与进步。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程;探究式教学;多样化评价策略;课程实施

一、研究背景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已经在500多个实验区相继投入新课程实验。如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和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等等。

课程的价值必须通过实施才能得以体现,而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与评价两方面。然而,受现行课程和教学体系中部分不良因素影响,新课程的实施状况与新课程的要求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对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教学与多样化评价策略进行实施性的研究成为初中化学课程改革中急切的现实需要。如何把初中化学新课程切实转化为教师和学生日常的教与学行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项关于初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教学与多样化评价策略的实施研究属于系列综合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初中化学新课程和对科学探究及探究式教学、学生发展及其学业成就评价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前后对比实验研究方法,综合使用活动表现评价、学生个体或团体访谈、录像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手段。

表l:学生基本情况

班级 1班 2班 3班 4班 5班

人数 52人 50人 49人 45人 47人

三、实施研究过程

1.研究的整体设计

研究者首先对探究式教学与多样化评价策略的实施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整体设计,明确把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及其化学学习心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及其科学探究活动表现、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及其日常学习行为表现等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具体评价指标。

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包括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不同探究水平、不同组织形式的探究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研究的具体设计与实施过程

具体实施过程采用互助合作方式,由研究者和教师共同讨论、设计各单元探究式教学与多样化评价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案,全程跟踪教学实施过程,系统地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研究者协助教师统一进行教学与评价的实施,随时录制教学实况(整理后供课后分析讨论),课后及时进行分析探讨,分析教学实施过程中值得继续保持的优点、出现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对策等,并参照课程实施方案及时研究制定下次课的具体实施事宜,等等。

学生带着自己的认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积极参与了新课程学习,从“开启化学之门”时教师步步帮助学生实验到学生自己学会提出问题、设计并实施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并互相交流,从点到面、从具体物质研究到深人物质的微观世界,从课堂探究到课内外结合,从个人到小组合作、从被动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从默然到激烈讨论或争论等许许多多活生生的场景见证了学生“在沉默中爆发”的变化历程。

实施的成效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将以探究式教学与多样化评价策略的实施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作为衡量新课程的价值意义的重要依据。

四、探究式教学与多样化评价策略的实施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教学实施前后的发展状况是衡量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教学与多样化评价策略实施研究成效的最重要指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调查问卷、活动测试、活动表现评价(现场观测、追踪观察)、访谈、录像分析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和表征学生的发展状况,检验探究式教学与多样化评价策略的实施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学生发展的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相应的科学素养在新课程实施后有明显提高,表现为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的发展。

学生对学习的认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学习自身的认识,二是对自己学习方式的认识。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有91.8%的学生都认为“进行科学探究,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过程和方法,也会促进我们的认识发生转变”。而且有73.77%(比学前63. 21%增加了10.56%)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能够像科学家(化学家)那样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去学习。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学习,但我们认为63. 21%和73. 77%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差别,前者只是学生的一种很模糊的、很低水平的感性认识,后者则是学生在经历了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以后所下的结论,数字所代表的是学生学习体验的升华,这是很令人欣慰的。

五、结论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与评价策略在8个月内针对5个教学班所开展的实施研究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丰富的实施经验和比较理想的实施效果。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与多样化评价策略是积极有效、切实可行的,能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积极地促进初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与化学相关的科学素养在学习化学新课程后有明显提高。

(2)研究取得了关于探究式教学与多样化评价策略设计与实施的丰富经验,并对实施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与归纳,这将为新课程的扩大实验及进一步推广提供指导。

(3)初中化学新课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发展和心理特点的要求以及学科知识体系及其发展的需要。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与推广的核心在于能否真正实施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样化评价策略,而其中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和管理者的观念,以及能否将这种新的观念和实践探索出的宝贵经验转化为新的教学、评价与管理常规,并加以落实。

上述讨论,是基于我们实施研究的初步成果,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也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磊,毕华林,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化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磊等.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慧珍,初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教学与多样化评价策略的实施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2003

[4]王祖浩,王磊.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下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贾建平

课程教学设计初中化学论文 篇3:

例说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与实践为例,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探究热情,重视分类比较、培养科学态度,开展实验探究、发展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化学观念等路径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学科育人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4.008

初中化学是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世界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课程,具有启蒙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的特点,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初中化学课程核心素养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維、探究实践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体现了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将《质量守恒定律》安排在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内容包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课标要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2]。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已经了解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变化过程中物质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也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知道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本文以“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的根本任务。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活动1: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师:(出示如图1所示的奇石图片)大家看到这幅图,想到了哪一种实验仪器?

生:天平。

师:对!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几乎在他的每一个实验中都运用了天平,他用科学实验和定量研究,使化学走向科学。

师:你能回忆起有关拉瓦锡对化学学科发展的贡献吗?

生1:第一单元里有介绍,拉瓦锡利用天平进行定量研究,弄清楚了物质燃烧的本质。

生2:在学习“水的组成”时,我知道了“拉瓦锡做了一个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大家至少还知道一个拉瓦锡的贡献。

生3: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师:在拉瓦锡时代,科学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的科学家认为,质量变小了,如木炭燃烧;有的科学家认为质量变大了,如金属的煅烧;而拉瓦锡通过精确的实验,证明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师:今天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电子天平)同学们愿意选择哪种天平来完成今天的实验探究?为什么?

生4:我们组选电子天平。因为使用方便。

生5:我们组也选电子天平。不仅因为使用方便,还在于它精确度更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要围绕学习目标,紧扣学习内容,遵循认知规律。通过天平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本节课的实验主题是定量研究;通过托盘天平和电子天平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分析和选择;通过简单化学史的回顾与介绍,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探究目的,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重视分类比较,培养科学态度

活动2:寻找研究的物质体系

师:请同学们用符号表达式写出你已知的化学反应,并将写出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生6:我们组写了10个表达式(表1),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化合反应,一类是分解反应。

生7:我们组写了9个表达式,跟第7组(表1)类似,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类是有氧气生成的反应。

生8:我们组写了8个表达式(表2),分成了三大类,一类是有气体参加的反应,第二类是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第三类是既有气体参加又有气体生成的反应。

师生充分交流,约定用第9组(表2)的分类标准对反应体系进行分类。

师:请同学们关注课本(92-95页)提供的三个用于探究的化学反应:红磷在空气中燃烧,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如果让你们分类,后二个反应分别放在哪一类呢?为什么?

教师写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Fe+CuSO4—Cu+FeSO4,Na2CO3+HCl—NaCl+H2O+CO2

生9: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放在第二类,因为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生10: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应为第四类,是既没有气体参加也没有气体生成的反应。

师:可否将上述四类反应分成二类?

生11:可以。以“有无气体参加或生成”为分类标准。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化学反应、书写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感知化学变化的普遍,感知化学变化中物质的改变。通过分类和比较,让学生意识到在选择实验体系时,有气体参加和有气体生成的反应需要特别关注,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活动3:合作设计实验装置

师:这些反应前后的质量是否不变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

分小组进行实验设计。一个学习小组选择上述三个反应中的其中之一,进行实验设计。要求:使用已知的常见的器材,画出组装好的实验装置(天平除外),并陈述小组的设计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合作设计实验装置,并形成设计稿,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同时感受实验设计是进行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三、开展实验探究,发展科学思维

活动4: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师:请各小组将你们的设计图进行展示,并简要说明设计思路。

生12:我们组要做红磷与氧气反应的实验,这是我们的实验装置图(图2)。

生13:我们组准备做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这是我们的设计稿(图3)。

生14:我们组也准备做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这是我们的设计稿(图4)。

师:表述时请说清楚设计依据。如:在设计红磷与氧气反应时,为何考虑密闭体系?细沙、玻璃管、气球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引燃红磷?什么时候称量?称量什么?怎么称量?预期看到什么现象?

生15:我们组准备探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装置图(图5)。

生16:你们组的装置不密闭,而且反应后有气体生成。请看我们组的实验装置图(图6)。

生15:课本上就是这个装置。

生16:我们今天的探究任务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使用你们组的装置达不成实验目的。

生17:我们组拟选用的装置(图7)与第3组(图6)

类似,是一个密闭体系,这样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仍在实验体系中。我们准备先称量整套装置和药品的质量,然后将少量碳酸钠粉末倒入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再称量整套装置的质量。

生18:我们组拟选用的装置(图8)与第3组(图6)更为相似。

生16:我们组(图6)的比你们组(图8)要好一些,你们装置中的橡皮塞在实验过程中说不定会迸出去。

教师对各组设计的装置进行审核与评价,分发准备好的实验器材与药品,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设计方案,讨论实验体系的密闭与开放问题,实现了将猜想和实验目标与实验设计相结合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主动参与设计实验的乐趣,初步感知定量研究的意义。

活动5: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师:请各小组按照分工,用选定的方案一、二、三(分别如图2、图4、图7所示)进行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

各小组有序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汇报、交流。其中九个小组的实验记录如表3。

师:仅通过这三个反应能说明所有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均不改变吗?

生19:可以。我们做了多组平行实验,而且有两类不同的反应体系。

生20:不可以。我们的实验组太少,重复实验的次数太少,选用的反应也太少,仪器精确度也太低。

师: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运用更精密的仪器,经过大量严谨科学的定量实验研究,才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师:在化学史上,波义耳和拉瓦锡两位科学家做了两个类似的实验(图9)。请你说一说,两者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波义耳没能得到“质量守恒”的结论?

生21:我曾看过关于这个化学史的小故事。因为波义耳实验后打开了仪器,他的实验不算是在密闭体系中完成的。

设计意图: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它的发现是化学史上的里程碑,实现了化学研究从质的变化到量的变化的转化,定量研究开始逐渐成为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化学成为一门理科的重要标志之一,也促进了化学的发展。通过让学生亲历该实验探究过程、分析讨论实验方案、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反思和评价实验结论,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形成了一定的归纳判断能力、证据推理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四、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化学观念

活动6: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固体的质量

指导学生分组完成课本94页的[实验5-2],学习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汇报、交流。其中六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见表4。

师:该实验的体系与前面三个实验的体系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敞开体系。

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从理论上讲,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是应该增大还是减少呢?为什么?

生22:增大。增加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师:那为什么我们实验的结果是有的增大,有的减少,有的不变呢?

各小组热烈讨论。

生23:我们小组认为,我们测得反应后的质量之所以减少,是因为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白烟。

生22:我们小组认为,我们测得反应后的质量之所以增加,是因为有氧气参加了反应。

师:是不是所有小组的实验中都有氧气参加反应?都有白烟生成?

生:是的。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表达更完整更科学呢?各小组继续讨论。

生24:我们小组弄明白了。因为氧气参加反应,生成固体的质量增加;因为白烟散逸到空气中,使得固体质量减少。最终结果是大还是小还是不变都有可能。

师:很好!同学们能够透过不同情况下测量结果的表象,更为深入地认识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的本质,是学习能力提升的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比较、判断、分析,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学习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具体的实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获得科学的结论。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进一步明确“密闭体系”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的作用,形成正确的实验观;也进一步意识实验体系对化学实验研究的重要性,體系决定着反应的探究装置。

活动7: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微观解释师:为什么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师:以水的分解为例,你能说说这一反应的本质是什么?从微观角度来说,为什么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不变?

小组讨论。教师出示水分解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图10),播放动画视频。

生25:我们小组认为,水分解的过程中,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在分解前后,因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所以,总质量不变。

师:是的。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種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核心素养与化学观念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粒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推理到宏观物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想,能从微粒和变化的视角分析和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微粒观,发展变化观。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其应用贯穿于整个化学学习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分子、原子、元素、化学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微观想象能力。本节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从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入手,进行分类和比较,并分层次进行定量实验和科学推理,进而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建构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定量关系”这一大概念。从定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间的化学变化是重要的科学思维方式,借助实验数据来分析问题,凸显了数据作为证据的有效性和充分性,由此可见,定量研究对于科学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紧扣学习目标的话题设置,有条有理的实验设计,围绕问题解决的合作学习,小组间的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增强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化学史料情境蕴含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失误或局限性,通过实验验证科学家的重要结论,建立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最终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3]。

参考文献

[1]叶立军,王思凯.学科育人指向的课堂教学特征及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1(11):96-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琳.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索[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21):66-72.

作者:吴丛铎

上一篇:农业地域差异发展管理论文下一篇:控制施工企业工程造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