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标准管理论文

2022-04-17

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纷纷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和加拿大也不例外。在我国,2000年5月,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正式成立。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出版。2003年4月又出版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化学课程标准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课程标准管理论文 篇1:

新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摘   要 本文对比21世纪两个版本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分析了新修订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日常教学实践给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化学课程标准  比较  教学  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颁布实施,包含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各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也相继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经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一年多的反复打磨,2018年2月高中学科课程标准正式刊印发行。笔者在领会和实践2003年与2018年刊印发行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1-2]中,发现新修订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凝练了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学化学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新修订课程标准?本文结合日常教学,比较新旧课标的差异,给出了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2017版的比较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构,表1就新旧课程标准目录部分进行比较。

通过表1的比较发现2017版课程标准很好地继承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版)》中的内容,并增加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和附录等内容。新修订课标的颁布与实施适应了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学习化学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化学概念的比较

实验稿课标描述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2017版课标描述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科学,其特征是从微观层面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2017版课标对化学的定义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融入了化学核心素养及化学的三重表征(宏观-微观-符号)理念,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实验稿课标对化学的定义,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2.课程目标的比较

2017版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提倡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分析比较发现,三维目标体现的是科学素养,对中学12大学科教学自身学科特征的表现力不强;核心素养继承和发展了三维目标,突出了学科内涵特征,如化学学科明确提出了5大素养,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依据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了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从此“三维目标”式的教学设计范式将由台前走向幕后,教学中将出现“教学与评价目标”式的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评”的一致性。

3.课程结构的比较

2017版课标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很大变更(如图1),2003版课程由必修+选修组成,2017版课程由必修+选择性选修+选修组成,即5主题3模块3系列。

必修课程的主题由六大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变为五大主题:将认识化学科学和化学实验基础合并为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主题变更为化学反应规律,并把该主题与物质结构基础合并;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中的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的主题剥离出来,突出简单有机化合物主题。选修部分变更成了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保留了2003版课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四大模块,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变更成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科学两大模块。高中生毕业需要修完必修课程的4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0~6学分)是供高考选择化学科目的学生学习的内容,选修课程(0~4分)用于部分高校自主招生和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使用。

4.课程内容的比较

课程内容在2003版课程标准中描述为“内容标准”,2017版的课程标准极大地丰富了该部分的内容,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去谈课程内容,明确了课程内容的“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指导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学、怎么评,而2003版的内容标准是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叙述了必修与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主要发展方面和学分情况,各模块主题主要是列表式地给出了“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仔细比较发現,2017版课标更加全面地给出了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学业要求”部分则更加明确了教学中的学业水平评价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在具体内容上,2017版课标对部分内容作了较为明显地改动,如金属及其化合物部分新课标强调了钠、铁元素,删除了铜,弱化了铝;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部分保留了氯、氮、硫元素,弱化了硅,弱化的铝、硅元素放在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部分。我们都知道铝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所在,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青睐于铝及其化合物有关的图像及计算,新修订课标引导教师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铝及其化合物的化学知识上来,防止教学过程的数学计算过大的消耗师生精力。

5.实施建议的比较

2017版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与评价中紧紧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2003版课标比较,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的内容,明确了考试目的、命题框架、命题原则、命题程序、典型试题与说明的内容。要求命题者依据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的特点,结合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要求进行命题,立足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真实问题为测试载体、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化学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

化学知识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化学课堂教学是落实化学知识、课程目标的基本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和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

1.准确理解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化学学科5大核心素养从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层面解释了化学学科内涵,是科学素养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也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和发展。

化学5大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如表2所示,5大核心素养并不是彼此割裂的,从3个层面体现了化学学科在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体育人功能,5大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化凝练,如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从实验探究活动中也进一步地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联系化学发展史的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例如,必修1“氨”的教学中用“为什么诺贝尔奖三次垂青于与合成氨有关的研究”引出“氨”这一教学主题,引发学生思考,可以突出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素养;利用喷泉实验探究氨气的溶解性和碱性,就要考虑到该知识具有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发展功能,性质的探究过程就是寻找证据的推理过程,也建构了氨水显碱性原因的认知模型,从而引发学生的变化观念、科学探究等素养发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改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可知,化学学科的5大核心素养并不是彼此割裂,而是彼此交织、互为补充的关系。

2.化学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是实现知识向素养转化的有效途径

从化学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结构化设计,实现化学知识向化学素养的转变,如图2所示为氧化物知识的逻辑关系。

在初高中化学教学中氧化物相关的知识是化学教学中不可回避的话题,通过图2就可以把氧化物的知识及其联系理清楚。“位-构-性”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认识思路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宏微结合化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如统摄性“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化学核心观念,这些观念在无机化合物、常见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知识中的应用极为广泛,还有“位置决定结构,结构反映位置”化学观念形成于元素周期表知识的学习等。

3.发挥化学实验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教育功能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素养在实验教学中得到很好地培养和落实。新修订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地规定了高中学生必做的18个实验,如必修教材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就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实验之一。原电池构成条件探索的实验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环节:通过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进行一系列判断,电极是否插入同一烧杯的电解质溶液中来判断是否形成闭合回路,选择相同的电极插入同一烧杯的电解质溶液得出是否需要活泼性不同的金属电极或者金属与导电的非金属电极,Cu-Ag电极插入稀硫酸中看不到指针偏转得出构成原电池的前提条件是要形成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等,这一系列的探索过程就可以很好地培育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也可以根据“Cu-Zn-稀硫酸”这一已知的原电池模型,构建原电池组成的“一般模型”。联系我国的能源结构构成情况、原电池在日常生活的典型应用例子的讲解,并要求学生完成家庭实验“西红柿原电池”的组装,再次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彰显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素养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

4.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促进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框架的重要要素(如图3所示),核心素养是测试宗旨,真实情境为测试载体,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化学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真实的STSE问题和化学史实等都是有價值的情境素材,为学生化学素养的发展提供真实的表现机会。如铁钉为什么会生锈,如何除铁钉表面的铁锈?水垢如何产生,如何除去沉积在容器底部的水垢?月饼盒中为什么要放小包装袋?洁厕灵和84消毒液为什么不能混用?未食用完的食品为什么要放在冰箱里?炒菜时为什么要放糖和醋?家里没有洗洁精为什么要用碱面代替?为什么雷雨会发庄稼,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防治呢?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真实问题是很好的情境素材,可以让学生自觉思考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解决离不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素养的涵养。当实际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就可以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学生自然会体验“化学即生活、生活即化学”的理念,从而喜欢上化学学科。

教材中的科学史话也是很好的情境素材。如利用好“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的结构学说”的素材,就可以进行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讲述19世纪初生产煤气中剩余的油状液体长期无人问津,但法拉第对这种液体特别感兴趣,并分离得到了一种液体;1834年希尔里希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得到了与法拉第所制液体相同的一种液体,并命名为苯,接着热拉尔确定了苯的分子量和分子式。此处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组织学生讨论苯分子的可能结构,这样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学生运用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素养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最终得出苯分子的实际结构,接着讲解1866年由凯库勒确定了苯的分子结构,再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推理出苯分子的真实结构。从苯的发现到苯的命名,接着确定苯的分子式、分子量,到最终确定苯的结构经历了长达半世纪的探索,这难道不是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素养培养的好素材吗。这样的素材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真正做到引生入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5.基于核心素养积极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

化学学习评价包括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和化学学业成就评价,化学日常学习评价是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重要链条,依据化学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如图4所示)。传统的教学关注教师的教,尤其是2003年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学已经逐步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以学定教的思想基本深入且固化在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中。但是对“评”的关注度不高,评价大多采取纸笔进行考试测评,以终结性的评价为主,对过程性评价关注度较少,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把“评”作为重要的内容写进来,教师应该在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的选择上下功夫,表3罗列了化学教学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途径。

化学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表现,在提问和点评上多做文章,实施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如化学反应速率评价依据学业质量水平做出如下描述:水平1:能从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化学现象;水平2:能运用控制变量的办法分析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水平3:能根据反应速率理论说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水平4:能从调控反应速率、提高反应转化率方面综合分析反应的条件,提出有效控制反应条件的措施。如果在教学中提问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这一问题的提出与探究过程就可以诊断学生在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及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等素养的发展水平。

一線的化学教师应仔细研读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深入挖掘现行教材中的“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卡片、信息搜索”等栏目蕴含的素养培养功能,充分利用好现行教材中“学与问、思考与交流”栏目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加大现行教材中课后“习题”对教学评价的辅助功能,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4]。使高中化学课程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使其在科学文化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吴新建,张贤今.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7(02).

[4] 郑长龙,孙佳琳.“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8(04).

【责任编辑  郭振玲】

作者:王鹏飞 刘存芳

化学课程标准管理论文 篇2:

中加化学新课程比较研究

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纷纷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和加拿大也不例外。在我国,2000年5月,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正式成立。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出版。2003年4月又出版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在加拿大,1997年,加拿大教育部长理事会出台了《K~12理科学习目标共同框架》(common framework of science learning outcomes)(以下简称《框架》)。该文件是统领协调加拿大理科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涵盖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所有理科课程。各省根据理事会的《框架》,结合具体情况,再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概览两国的化学新课程,发现它们既有当代世界理科课程的共同特征,也呈现出诸多差异。了解这些共性与个性,能给我国的化学课程改革一些有益启示。

一、化学课程目标比较

我国化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来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主要指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化学现象的本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验研究的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技能、化学史等。“过程与方法”主要指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指化学学习兴趣,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加拿大的化学课程被含在理科课程里,其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总目标有四个维度:1.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science,technology,society,and environment,STSE)。理解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及其关系,理解科技与环境、社会的关系。2.技能(skills)。在科学探究过程、问题解决过程、决策过程中都需要的基本技能,包括提问与设计、操作与记录、分析与解释、交流与合作。3.知识(knowledge)。构建并理解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含化学)、地球空间科学的基本概念,能对这些知识进行解释、整合和拓展。4.态度(attitudes)。主要包括欣赏科学、喜爱科学、探究科学、合作研究、注意安全。

比较发现,中加两国化学课程的总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当代各国理科教育追求与顺应国际化特征的必然结果。但两国对于科学素养的诠释略有差异。

我国更强调能力培养,把“过程与方法”从“技能”中拆分出来,以突出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加拿大将STSE教育从“态度”中分离出来,单独列出,更加强调科学教育服务于个人与社会、科学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加拿大立足理科课程整体来设计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其中的STSE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没有按照学科划分,而知识目标分为化学、物理、生物和地球空间,这样设计能够使科学素养目标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规律,避免不同学科之间的参差不齐。

二、化学课程设置及学习时间比较

我国化学课程从初三(9年级)开始,单科设置,不分层次。高中化学有2个必修模块、6个选修模块。高中毕业以及报考人文学科或社会学科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个模块;报考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4个模块;报考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6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

加拿大化学课程被纳入理科课程结构中,各省结构有所不同。以安大略省为例,9~12年级的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空间、科学并行开设。9、10年级的理科被合并在《科学》这门课中,各占一章,权重各为1/4。11、12年级的理科课程分科设置。

9、10年级的《科学》分为学术层次(academic)和应用层次(applied)。11年级的化学只有大学预备(university preparation)层次,它的前序课程是10年级学术层次的《科学》。12年级的化学有大学预备(university preparation)层次和学院预备(college preparation)层次。前者的前序课程是11年级的大学预备层次的化学课程,后者的前序课程是10年级的学术层次或者应用层次的《科学》。

一门理科课程1学分,1学分的学习时间为110小时。学生要想获得高中结业证书,至少要在上述课程中修满1个必修学分。要想获得高中毕业文凭,至少要修满2个必修学分。如果不再升学,或者报考与化学无关的专业,那么就可以不学11、12年级的化学。如果报考与化学有关的大学层次的专业,就必须学习大学预备层次的化学,如果报考与化学有关的学院层次的专业,就必须学习学院预备层次的化学。如果中途想改变课程层次,学校在暑假开设了转换课程,给选课失误的学生补课,转换课程的学分为0.5,不计入必修学分,只能作为选修学分。

从课程指导文件来分析,中加两国学生学习上述课程所需要的时间如表1所示。

在实际操作中,加拿大的化学课时基本按照上表所列时间执行。我国由于评价体系不同,学生的化学学习时间比上表所列的时间还会更长,第4层次的学习时间甚至要翻2~3倍。因此,我国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比加拿大要长很多。

三、化学课程内容比较

我国化学学习时间长,相应的学习内容也更多,主要包括无机物、有机物、化学概念、化学原理、STSE、以化学实验为主要手段的科学探究等,如表2所示。

加拿大的化学课程内容比我国要少,主要是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计量、STSE、有机物等,如表3所示。

相比较而言,我国化学课程内容比较全面,既有大量的化学事实,也有系统的化学理论,并且把以实验为主要手段的科学探究作为显性的课程内容放在了较为突出的位置。加拿大的化学课程内容主要是化学原理,较少涉及化学事实,特别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很少,突出了化学的理科特性。化学实验及科学探究没有被刻意强调,而是无形地渗透在化学课程之中。

四、化学课程评价比较

我国化学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九年级的评价建议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纸笔测验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定性报告与等级记分相结合的方式。高中的评价建议是:实施多样化评价(纸笔测验、学习档案、活动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课程模块的特点选择有效的评价策略;实施学分管理,进行综合评定。

加拿大化学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学习。评价分为三个步骤:评估、评定、报告成绩。1.评估从学科成绩、学习能力和考勤三个方面收集材料。学科成绩有四个评价维度:知识/理解、思考/探究、交流、应用/联系,学习能力有五个评价维度: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组织、学习习惯、独创。2.评定是根据收集的材料,参照评价样本中的等级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定级打分,再根据转换表,把等级转换成百分数,以百分数表示评价结果。3.最后把学科成绩、学习能力的评价结果和考勤情况写进成绩报告单中,附上教师的评语和指导改进意见,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目的。

为了使教师更好地执行新课程评价,安大略省给每一位教师配备了完整的指导资料,既有纸质材料,也有电子文件,还有音像资料。尤其是其中的评价样本,内容是描述一项化学学习任务,附上各个评价等级的学生作品和教师给出这一等级的依据和改进意见,它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最为直观的等级标准和评价模板,既可以使教师直接照着做,也可以减小不同老师打分尺度的差异。

比较发现,加拿大的化学课程评价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学习”的目标,对评价的操作步骤描述得比较详细,指导教师实施评价的资料比较配套及时。我国化学课程评价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核心目标,提出的评价建议比较全面,也附有一些样例来说明评价方式。但仍然停留在理念和建议层面,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指导,也没有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样例作参考,导致不同教师的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

五、小结与启示

有学者认为,世界理科课程的现代化特征主要有四点: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鸦重视STS教育;大力倡导科学探究。我国和加拿大的化学课程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国际化特征。

与加拿大相比,我国的化学课程在理科课程结构中更加受到重视。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各省各市也有专业人员负责指导化学课程改革。而在加拿大,化学课程改革服从于理科课程领域的总体安排,没有发行类似我国《化学课程标准》的单行本。化学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削弱了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的应有地位。

我国化学课程内容更为丰富全面,化学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化学课程目标的设计、化学课程的选择性也不逊于加拿大。应该说,我国的化学课程设计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加拿大的课程改革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首先是他们对于理科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使得化学与其他理科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形成合力,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提高培养效率。

其次,在课程评价的指导方面,他们的评价步骤比较具体,评价样本比较详细。我国长期以来的评价方式都是纸笔测验,很多教师根本没有听说过成长档案袋、活动表现的评价方式,操作难度很大,急需提供评价模板和评价样例,使教师能够照着做。如果我们的课程评价指导能够教会老师如何实施档案袋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那么精心设计的化学新课程就会更有实践意义。

落实科学探究要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加拿大,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家长、校长的质性评价,化学教师往往把科学探究作为自己的教学水平赢得好评的基本手段,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科学探究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另外,加拿大中学一般在下午两三点钟以后就放学,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比较多,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将化学与技术、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因此,加拿大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具有较好的落实条件。

在我国,尽管科学探究是化学新课程着重强调的重要内容,但九年级以上的学生由于强大的升学压力,课堂上的科学探究大多浅尝辄止,课后可以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极其有限,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时间是无法保障的。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利于教师正确认识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我国要想真正落实科学探究难度比较大。

参考文献

[1] The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pan-canadian protocol for collaboration on school curriculum:common framework of science learning outcomes.Toronto,Ontario: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canada,1997.

[2]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ontario curriculum,Grades 9 and 10:science,1999.Ontario:Queen's Printer for Ontario,1999.

[3]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ontario curriculum,Grades 11 and 12:science,2000.Ontario:Queen's Printer for Ontario,2000.

[4]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Ontario Curriculum,Grades 9 to 12 Program Planning and Assessment,2000.Ontario.Ontario:Queen's Printer for Ontario,2000.

[5]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Ontario curriculum-Exemplar,Grade 11:science.Ontario:Queen's Printer for Ontario,2003.

[6]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ontario secondary schools,Grade 9-12:program and diploma requirements,1999,Ontario:Queen's Printer for Ontario,1999.

[7]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Ontario curriculum, Grade 10 and 11:transfer courses,2001.Ontario:Queen's Printer for Ontario,200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白文军)

作者:龙 琪

化学课程标准管理论文 篇3: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导下的化学学科组建设

摘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是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相融,化学学科组的建设应紧紧围绕这个理念展开,着重抓好学科组长、学科队伍、学科文化、学科资源、学科教研、学科质量这六个要素,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化学学科组建设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9.01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可用图1进行概括表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不仅仅是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而是学生与教师教学相长、共同发展[1],为了让这个理念深入每个化学教师的内心并能付诸于实践,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群体。为此,必须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进行化学学科组的建设,基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化学学科组建设应该紧紧围绕下列要素进行(见表1)。

一、化学学科组建设的引擎——学科组长

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羊能打败由一头羊率领的一群狮子[2]!要打造出一支能够践行“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优秀团队,首先要有一个优秀的学科组长,他必须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能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在学科组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1. 引领先行者

学科组长不仅是个先行者,而且是一个引领者、示范者,在高中化学教师培训中,能通过发现真问题来提升培训效果;能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课堂效果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能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尝试应用理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以加快本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

2. 合作交流者

学科组长应该不只是一位普通的交流者,更是一位有情义的合作者、高效能的沟通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常常和老师们一起探究、讨论,使老师们感受到学科组长就是他们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3. 学习创新者

学科组长既要善于合作交流,又要有独立的创造者的基本素质,包括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具有探索精神。能持怀疑态度,有说“不”的勇气,具有创新精神和恒久坚持的毅力,以渊博的知识作后盾,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以自身的创新精神引领本学科的创新行为。

4. 热心服务者

学科组长要能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和甘为人梯的精神。能协调好组内、组外的关系,关心和帮助每个组员的成长,同时也要从生活上、思想上关心和爱护每个组员,创造融洽和谐的学科组内互助关系,建立优良上进的学科文化氛围。

二、化学学科组建设的基石——学科队伍

非洲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既要追求一时的“快”,又要追求长久的“远”。走远,靠学科组长的领导艺术和个人魅力,靠高效精干的人事架构和公平人性的奖惩机制,更靠能够激发教师创造力的学科文化。这样的“一群人”,才能很好地践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才是值得尊重的化学教师,当然会长久赢得学生的青睐。所以必须以“出名师,上层次,成群体”为目标,推进学科队伍建设。具体路径和策略如下:

1. 打通“上课——听课——评课”三环节,培养“教书型”名师

培养具有精湛教学技能的“教书型”名师,首先不仅要会“上课”,而且要上好课、优课,然后是会“听课”,进而善于“评课”,即对所听之课能够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客观分析,以听课和评课来促进上课水平的提高,使教师从低层次的“会上课”升级为较高层次的“上好课”,成为“教书型”名师。在促进化学学科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以校、县、市、省、全国由多到少的呈宝塔状的专业化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契机来促进这项工作,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层层提高,反复锤炼,培养出能够切实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教书型”名师。

2. 闯过“做题——析题——命题”三个关,塑造“命题型”名师

要成为“命题型”名师,第一关是会做题、能做题,具有较强的解题能力,这是对一个普通老师的基本要求。第二关是善于分析题目,能够分析出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命题人的意图、学生解题的障碍或易错点、试题的难度等等。第三关是能够改编试题、原创试题、命制原创试卷。要过这一关,教师必须要熟悉教材、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要不断积累、不断尝试、反复实践。教师若能原创试题,才能教得活、教得灵,才能更好地把“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运用自如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也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答题。在推进化学学科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以自行设计同步练习和原创试题工作为载体、以命制月考、期中、期末试卷和参与各级命题为契机来推进这项工作。

3. 抓好“学习——实践——反思”三环节,造就“研究型”名师

造就“研究型”名师的第一个环节是学习,教师要学习教学理论,阅读专业刊物,要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和文字功底,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二个环节是实践,教师的研究要立足于实践。第三个环节是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要善于反思、善于研究,努力实现从感性向理性的飞跃,从而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名师的转变,实现由“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变。这样才能对于别的教师带来更大的帮助和指导,才能有助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贯彻实施。

三、化学学科组建设的灵魂——学科文化

化学学科组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化学教师的人文素养,以便能更好地发挥化学课程育人的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日新月异。因此,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才能与时俱进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落实“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学科文化是教师发展的根基,也是学生成长的土壤,会对师生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化学学科组文化的基本特点应该是:“民主、竞争、合作、和谐”。具体路径和策略如下:

(1)“民主”是建设化学学科组文化的最坚实的基础。只有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信任和理解的组员关系,才能使整个学科组在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形成合力[3]。

(2)“竞争”是建设化学学科组文化的不可少的手段。有人认为,学科组文化应该强调和谐,弱化竞争,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人性骨子里的“惰性”、教育教学工作的“弹性”,极易造成整个学科组积极性的缺失,甚至导致整个学科组的懒惰涣散。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和创造力,因此,竞争是学科组文化的重要特征。

(3)“合作”是建设化学学科组文化的最重要的方式。教师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和对教师不全面的评价标准,容易使教师之间产生竞争,而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应该要有正确的考评机制加以引导。让教师切身体会到学校需要竞争,但不是封闭的,应是开放的、合作的、双赢的。在友好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头脑风暴式的交流和对话会使每位教师的教学思想得到启发,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学设计得到改进、教学行为得到调整、教学过程更趋合理。同行的思想观念与教学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4]。

(4)“和谐”是建设化学学科组文化的最理想的境界。基于“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教研活动要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本,这就需要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在教研活动时要提倡“百家争鸣”,要允许共识与个性并存,让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反思中提高。校级教研课分层实施,分别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上示范课、研讨课,起到对各层次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然后其他教师的公开课主要是渗透“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优质课,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教师在教学上逐渐向高层次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四、化学学科组建设的积累——学科资源

以“校本化、配套化、精品化”为目标,推进学科资源建设。具体路径和策略如下:

1. 随堂作业校本化

为了更能切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收到预期的作业效果,随堂作业应完全实行校本化,以备课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具体由备课组长负责,坚持修改后使用,使用后反思。在学期末把记录有反思的随堂作业整体移交给下一学年的备课组,这样届届相传,滚动操作,实现随堂作业校本化。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随堂作业的针对性,也能促进教师研究作业设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5]。

2. 教学资料配套化

化学学科教学资料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实验模型、参考资料、练习试题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科组要坚持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并由专人负责对各种教学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改进后存档或存入校园网的化学教学资源库中,进而实现全校范围内的互助共享。

3. 校本课程精品化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1]。因此,校本课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科资源。随着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对教师开发和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实施学科组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课程建设要坚持开发中积累,开设中完善,努力打造精品化的校本课程。

五、化学学科组建设的途径——学科教研

以“常反思、多研讨、细研究”为途径,推进学科教研建设。具体路径和策略如下:

1. 坚持个体反思与集体教研相结合

一方面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以专业化课堂教学研讨、学术年会优课比赛、教学基本功比赛和其他教研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集体教研,以此来激发教师灵感、拓宽教师视野、拓展教师思维,以充分弥补教师个人反思的不足。

2. 坚持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只有植根于日常化学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研究才有生命力和实效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展开教学科研,以寻找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途径,促进并带动化学教学的发展。这样的教学科研一定能研有所得,能为化学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达到教研一体、师生共进的理想境界。

3. 坚持个案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

个案研究具有零碎性、微型性、及时性、独立性、随机性等特点,是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起点。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系统化的思考,此时课题研究就应运而生。课题研究不同于日常研究,他是一项系统工程,最能锻炼和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协作能力,最能提高学科组的整体素质,最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六、化学学科组建设的目标——学科质量

以“强素质,增能力、出成果”为目标,推进学科质量建设。具体路径和策略如下:

1. 围绕“备好——上好——交流好”三环节,提高课堂效益

要课程改革首先要改革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是强素质,增能力、出成果的主战场。但提升教学质量并不能单靠课堂。一方面要把过程前移,要了解学生、了解教材、了解课程标准、了解考试大纲,充分备好课,另一方面又把过程后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学法的指导,加强作业的检查和批改,加强知识点的巩固和过关,加强培优补差工作,注重对于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质量的提高置于教学过程的整个链条当中。

2. 抓住“编好——用好——完善好”三环节,精编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特别是作业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推进学科组建设的过程中,以校本化的课时作业为突破口,备课组一定要坚持在编好的基础上用好,在利用的过程中完善好,不断提高教学资料的质量。

3. 围绕“听好——练好——反思好”三环节,加强学法指导

听课、作业和反思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三个主要环节。在推进化学学科质量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三个主要环节展开研究,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指导水平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还要会学和乐学。

只有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来进行化学学科组的建设,才能把”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落实到实处,真正实现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相融,这是化学教育适应时代飞速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葛楚华.浅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经理人[J].现代企业教育,2013,(16):65

[3] 刘东.对建设和谐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研组的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6):87

[4] 张泽颖.试创现代教研组文化及其构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7):34~35

[5] 毕华林,亓英丽.《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体系构建与内容创新[J]. 化学教育,2006,(2):36-37

作者:吴伟丰

上一篇:货位升级库存管理论文下一篇: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