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实验课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7

摘要: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专业主干实验课程,也是培养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入门课程。对生物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开展了持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优化课程体系,改进考核方式,密切结合学科竞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为实现学院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化学实验课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生物化学实验课课程改革论文 篇1:

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形成性评价改革的探索与讨论

摘 要: 考试改革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性评价是目前医学院校考试改革的主要方面。如何进行形成性评价?本文以具体的实践为基础对此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 形成性评价 教学改革 考试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评价和改进教与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审视当今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方式,仍普遍保持应试教育的传统,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反思并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专家组在医学教育全球标准认定在中国的试点性评估中提出:“在考试方法上显著减少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增加形成性评价……”为更好地在临床医学开展形成性评价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必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修订和完善考试制度,推进考试制度改革,促进医学考试与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1.采取多元化考试形式

考核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考题的质量和难易度,保证试卷的主观题量,灵活运用闭卷、口试、随堂提问、课堂作业、小论文、小组讨论、实验技能操作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测评学生的知识运用、动手、语言交际能力等。

1.1在理论教学中,进行课堂测验,对之前教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考察。可以是在正式上课前抽5-10分钟,出题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再由教师课后评分;或者是在学期中段进行阶段性测验,自行组卷并组织考试,对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考察。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更加清楚,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能通过学生的表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1.2形成性评价的另一种方式是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与本次课内容有关的几个题目,也可以是之前所学的部分知识的总结性题目。此外,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给学生几周时间,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并写出综述或小论文。这种方式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自行查资料写论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3课堂提问是形成性评价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前,对上次课所学的内容进行适当提问,復习重要知识点。形式采取随机点名,学生回答;或是出题让部分学生到黑板上书写答案等。教师对学生在课后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并在下一次授课前在课堂上进行统一反馈。

1.4开展PBL、CBL或互动式教学。实施前,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具体论题,通过课后自行查阅资料、组员交流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各组将讨论结果制作成PPT课件由该组主讲人在课堂上讲解,其他各组学生可就该组的结果提出问题,共同参与讨论。最后由教师就学生的讨论结果及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开展此类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查阅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及表达能力,使学生有效将生化知识与临床或科研进行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5生物化学实验课同样进行形成性评价。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课堂操作成绩及实验考试成绩组成。实验操作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听课情况、动手积极与否、操作有无错误和结果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也可在课堂上抽查学生进行某一项实验操作,考查学生对实验技术的熟悉及掌握情况,并把考察结果进行计分。对学生在实验完成后,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对本次实验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并总结,教师再对其点评、计分。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及实验报告书写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记录,并在下一次实验课授课前进行统一反馈。通过这种方式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本期实验课程结束后,组织实验现场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6根据学科特点,《生物化学》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仍采用课程结束闭卷考试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直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能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反馈。

2.强化考核反馈制度

教学评价过程如果没有有效的考核反馈制度支撑,评价就将失去意义。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平时考试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形成考核反馈制度化。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和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行认真分析向学生及时反馈平时考核的成绩,进行考核情况分析、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便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向任课教师或教研室反馈前段时间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静,杨丽莎,梁志清等.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76.

[2]崔洪雨.关于高等医学院校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的探索[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12(1):24-26.

[3]李红艳.对生物医药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6.

作者:王琳

生物化学实验课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专业主干实验课程,也是培养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入门课程。对生物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开展了持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优化课程体系,改进考核方式,密切结合学科竞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为实现学院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学科竞赛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设置需求

生物化学是一门不断发展更新的科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不断涌现,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必须不断改革优化,以适应学科的飞速发展。如在我校2011版培养方案中,蛋白质的等点聚焦电泳技术曾经入选我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能够让学生很好地学习到蛋白质的电泳、等电点等特性,但随着双向电泳技术的普及,该实验日渐落后而被取消。另一方面,课时被压缩是几乎所有课程的总体趋势,倒逼实验课程内容的精选和优选。

(二)学生培养需求

在我校2016版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突出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新能力是人才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学生培养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的校内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1年的校外实践环节。校外实践环节对接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要求实习学生具有良好实验技能培训,能够胜任理化分析测定、蛋白质电泳技术、核酸技术等实验操作。生物化学实验作为生物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实验,必须在依据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校外实践环节中对生化相关实验技能的需求。

(三)社会需求

生物产业是21世纪最重要的创新技术集群之一,在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战略性地位日,也是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体现。北京地区云集着众多世界级、国家级生物、食品、医药、农业、能源、环保领域企业和研究机构,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需求是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密切结合理论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糖、氨基酸、蛋白质、酶学等是生物化学的核心章节,与其配套的实验内容是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首选,也是生物产业相关用人单位重要技术需求。在2011和2016版培养方案执行期间,我们不断优化实验课程内容。淘汰技术相对落后的等点聚焦电泳,更换为经典并广泛应用的重要实验SDS-PAGE,充分体现蛋白质分子量大小、带电量、分子性状、亚基组成等特点。实验改革过程中,也曾经引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该实验虽然能够体现免疫蛋白特性,在众多酶制剂企业广泛使用,但ELISA实验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有较高难度,用于二年级学生失败率较高,故而舍去。另外,由于分子生物学及其实验,也是生物专业主干课程,考虑到课程衔接和避免重复问题,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体系中,没有涉及核酸分离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实验内容。

(二)密切结合课程考核,强化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实验类课程考核往往包括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平时成绩、实验操作考试和笔试等内容。我校生物专业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考核注重对基本实验原理、技能掌握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主要考核指标包括:实验报告(30%)、课堂提问(20%)、闭卷考试(40%)和平时成绩(10%)。

实验报告要求必须手写,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注重实验分析中对整个实验的归纳总结和问题分析,同时严格杜绝抄袭实验指导的行为。课堂提问环节,取代以往撰写预习实验报告的做法,采用翻转课堂的互动方式,由每组同学在实验课开始时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演示实验基本操作,下一次实验开始前回顾上次实验内容、分析实验结果。课堂提问和闭卷考试环节中的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对学生自主思考习惯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效果。

(三)密切结合学科竞赛,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学科竞赛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能够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创新潜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我校生物类学科竞赛主要有“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首都大学生创业大赛、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实验技能竞赛等,并由北京农学院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给予一定经费支持。生物化学实验涉及相关实验技能是生物类学科竞赛的技术支撑,如重要功能酶的分离纯化、酶活测定、环境污染物测定等,都是作为参加“挑战杯”等竞赛非常适合的研究内容。通过实验课程,引导同学们开展头脑风暴,如何利用掌握的蛋白质纯化方法和原理,对未知样品进行分离纯化,比如用于化妆品行业的木瓜蛋白酶、用于医药行业的伴刀豆凝集素等。引导同学们挖掘兴趣课题、查阅文献,选择对口的学科竞赛导师,开展实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参加学科竞赛。通过生物化学实验和学科竞赛的结合,极大拓展了课程基本内容,激发了學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创新能力培养。

三、教学改革的成效

在2011版和2016版本科生培养方案执行期间,生物化学教学团队不断改革和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并连续在生物专业实践超过8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研究兴趣,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基本操作能力,在“挑战杯”等重要赛事中不断取得好成绩,专业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表明,学生实验基础技能扎实、能灵活运用。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最直观的效果之一就是,实验课任课老师是每年本科生毕业设计填报的热门导师,并且报名者尤以实验动手能力强、勤于思考的学生为多,充分说明了课程提高的生物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和科研兴趣。在2013年至今的三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生物专业学生团队累计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分别实现了我校学生在该赛事特等奖、一等奖奖项零的突破。更值得一提的是,相关奖项均由生物化学实验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2014级宁英杰同学团队,以野生真菌粉褶白环菇(Leucoagaricus naucinus)LAC-04菌株为材料,利用生物化学实验中蛋白质分离纯化相关理论和实验技术,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手段,获得纯化的环柄菇漆酶,开展酶学特性、农药和染料降解应用研究,撰写并发表研究论文,最终获得2017年度“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该研究项目从研究思路到实验技术均与生物化学实验相关技能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和创新能力培养。

四、结束语

生物化学实验不仅仅是生物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也是引导同学们步入科研生涯的领航课程,担负着培养基本实验技能和专业研究兴趣的双重作用。不断开展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优化内容设置和考核方式,强化学生对专业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的掌握,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思考和实践,积极参与专业学期竞赛,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钧辉,李俊.生物化学实验(第五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郝福英.生命科学实验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郭天荣,杨受保.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5):82-84.

作者:张国庆 刘悦萍 赵晓萌 卜春亚 王文平 黄体冉 张婧

生物化学实验课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传统医学教育存在的弊端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本教研室通过对实验课程、考核方式、开放实验室等方面的改革,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开放互动式实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学模式;能力;素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国教育界普遍认为,要推动“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型,必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医学教育中实验教学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实验技能,培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1]。近年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发展迅速,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注重实验操作技能培训,并将新技术新思想贯穿到实验中来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教研室实验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开展多层次开放互动式实验教学模式,达到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最大限度增加学生动手机会目的,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1国内医学教育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医学人才培养基本上仍沿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实践环节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少,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机会少。

1.1对实验课没有足够的重视。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IIME)制订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包括:“医科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医学生必须懂得医疗决定和行动的各种原则,并且能够因时、因事而宜地做出必要的反应”等[2]。IIME的指标体系强调医学教育的重点是以学生的发展及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单纯依靠课堂传授理论知识,学生课下死记硬背的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培养目标。而实验课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课所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目前国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实验课时较少,无法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②实验课上学生按部就班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而对实验原理、试剂用途等不甚了解,对实验结果和实验意义没有深入分析;③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医院检验科正逐步以“智能化、机械化”取代手工操作模式,“速度快、精确高、信息大、易操控、操作易、参数多”六大特点已然成为临床仪器检验时代的新靶标[3]。而课堂教学中对新技术传授较少,加上学生临床实习的机会较少,为日后进入临床工作埋下隐患。

1.2对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目前实验教学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其主要目的是巩固和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结果已知,因此,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束缚,能力得不到培养,课堂气氛呆板,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的医学教学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三中心”,重理论,轻实践,严重制约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4]。

1.3对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不够重视。生化实验课一般由老师完成实验设计,老师为学生分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思路缺乏了解,实验与临床的结合点不甚清楚,实验课上缺少研讨环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有的学生甚至在实验课堂中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实验课程设置上以基本验证实验为主,专业综合实验、研究设计实验相对较少,对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2.1转变医学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当前医学教育的主导思想仍是“填鸭式”的传统应试教育,这显然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相背离[5]。教师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培养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医学教育出发点和归宿点。课堂教学上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应加强人文教育,让学生开阔思路,例如通过导入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明创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在实验课中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本来的科学思维活动。

2.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

当前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仍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实验课改革着重强化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对实验规范操作能力。

在实验课程设置环节做到:①生物化学实验部分以强化学生基本实验技能为主,可以设计多个实验课题,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让学生自选实验题目。将过去学生2人一组的形式,改成自己独立完成实验形式,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同时让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在过程中强化培训学生的基本功。②分子生物学实验部分开设综合性大实验,强化学生综合实验技能为主,让学生抽签自己组合,共同完成实验设计、准备、设备调试、预试、检测、报告。着重培训学生掌握复杂的实验技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相互协作的能力。③设立与临床相结合的实验项目,以临床标本检验模拟实验为主,开设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让学生早接触临床以增强学习兴趣及感性認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自行制备临床生化检验课所需标本,如血清尿素氮标本、高脂血症患者标本,可以充分利用理论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在培养理论向实践转换能力的同时,解决课堂所学知识消化吸收相对滞后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环节做到:实验课之前老师向学生布置预习内容,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实验课上应首先和学生共同探讨实验原理、实验设计的总体思路、临床相关病例介绍等,然后再进行实验。而不是灌输性的给学生讲解实验原理、方法,之后分组、实验,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2.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适应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改变以往旧的教学方法和旧的学习质量评价办法。根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课程特点,以突出学生能力考核为出发点,应建立多样化的考评机制。实验课的考核方式以考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操作规范程度为主要目的。设计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并完成大部分实验过程。在考核创新能力时,可以将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科研课题、发表论文情况及科研竞赛成果量化成创新学分,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总成绩,这将提高学生的创造热情。

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经过几年的建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过去很多学生认为科学研究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事情,学生更喜欢与临床紧密相关的应用型知识。但是经过实验室开放,通过学生自行选题,走进科学中来之后,很多学生对科研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放实验室5年来,开展实验项目73项, 700余人参加,约20000人时数。完成创新课题 89 项,完成毕业论文80多篇。2011-2013年生化教研室老师指导医学检验学生申请专利获批3项,获校优秀创新课题奖10 项,学生发表论文9篇,获第三届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创业计划一、二等奖各1项,获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三等奖2项,省课外科技作品三等奖1 项。学校在向教育部评估专家提供的大连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医学检验专业开放实验室取得的成果,大连大学报曾2次报道了医学检验生化教研室开放实验室,对全校其他专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目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已发展成为实验设备先进、教学方法灵活、授课手段先进,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一个实验室。

4结束语

尽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教学难度大,但在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开放互动式实验教学模式引导下,已全面提高了教学效果。随着这种实践体系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应制度的日益完善 其推广应用价值将会愈加显现。

参考文献

[1] 孙瑞红,潘世扬,黄颯瑶,等.A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 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02-1103

[2] 张肇达.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8

[3] 邬强,林英姿,吴荣泉,等.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检验医学教育,2008,15(3):22-25

[4] 管洪在.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 43(2): 178-179

[5] 李燕, 罗萍, 张希. 高等医学检验教育不同学制下人才培养规格的比较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11(3): 1-3

作者:丁宁 隋文 李坤

上一篇:面向区域经济的生物工程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管理下小学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