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化的生物医学论文

2022-04-25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性别搞错了,需要变性。而且变性的大多是男性想变成女性。这就涉及人和高级哺乳动物性别的起源。远古的生物性别生物医学的研究不断有新的理论和证据证明变性有着生物学基础,这就是决定人和动物所有行为的根源——基因。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实验动物化的生物医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验动物化的生物医学论文 篇1:

泰州市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关系研究

[摘 要]大力引进大院大所,促进大院大所发展是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大院大所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学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想将大院大所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必须有着大量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而人才集聚主要指在一定时间内,随着人才流动,大量相关人才或者是同类型人才依据一定联系,在某一行业或者某一地区所形成的聚类现象,这一现象最为明显的特征便是规模性。从这一方面来说,两者存在很大的联系。为此,本文主要从泰州市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发展现状着手,首先探讨了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发展措施,旨在充分发挥泰州市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的作用,促进泰州市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泰州市;大院大所;人才集聚;关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02.098

0     引 言

大院大所在我国迅猛发展,已然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不过大院大所的产生与发展需要人才、物质等资源共同支撑,而人力资源具备自主能动性,能够很好地驾驭其他资源、促进产业集聚,所以在大院大所发展中有着主导性作用。大院大所的产生过程总是伴随着人才集聚,随着对大院大所研究不断深入,人才集聚现象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虽然很难确定两者的出现顺序,但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大院大所就是人才集聚的重要载体。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对于两者的互动研究成果不少,不过大都是将两者混合使用,没能将各自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影响两者作用最大化发挥。现阶段,我国很多地方都在积极开展大院大所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次主要以泰州市为例,进行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关系研究,现实意义重大。

1     泰州市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发展现状

2017年8月4日,泰州中国医药城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建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和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联合研发中心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2017年10月16日,中国泰州·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主题大会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工程院等100多家大院大所的专家学者在泰州共商创新发展大计。本次会议共有55个项目达成合作协议,项目涉及面十分广。2018年2月5日,泰州市质监局与南理工经管学院合作共建质量发展研究院签约仪式在泰州市质监局隆重举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品质城市研究中心、质量提升推进中心和质量人才培训中心3个方面。引进大院大所,不仅是集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泰州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泰州市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一方式,不定期组织召开“专家泰州行”“科技洽谈会”以及“企业院校行”等活动,搭建泰州市产、学、研合作桥梁,为各大高校院服务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平台。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院所和泰州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同时,泰州市围绕富民、创新,将引进大院大所当作科技强市、开放创新的重要举措,使很多科技成果转化落户,为本市集聚了很多人才。现如今,泰州市企业与大院大所合作环境在不断优化,泰州市政府设立了产学研联合体奖励项目专项资金和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每年安排4 000万元,统筹安排各种科技服务外包、公益性技术转移中心以及国内外科技合作等产学研合作经费。

泰州市委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实施人才集聚工程,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来集聚各方面人才资源。随即在创新发展大会上推出了“1+4”系列政策问题,就其中《关于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系统集成,这能有效整合现有政策,解决碎片化、零散化等问题。2017年9月24日,中国泰州·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主题大会召开,会议中提出,自中科院与泰州开展合作以来,双方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目前,中科院在泰州每年新增产业合作项目约30项,2016年合作项目产生的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占江苏省与中科院合作项目产生效益的15%。以全国首家运营的地市级网上技术交易平台-泰科易平台为例,自2015年6月运营以来,不断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和积累科技资源,在推动泰州市大院大所以及人才集聚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2017年10月20日,江苏网公布数据显示,该平台2016年共收录科技成果26 498条,入驻专家教授3 168名,成交技术项目已投产69项,这些项目带动投资超过6亿元,形成专利226个,预期新增利税4亿元,新增产值36.8亿元。泰科易平台2018年年末总结会议公布数据显示,平台共收录科技成果31 586条,入驻专家教授近5 000人,高校院所200多家,以促成落地项目254项,合同簽约1.8亿元,落地项目带动投资近8亿元,形成专利300多个。由此可见,泰科易平台大院大所合作及人才集聚整体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对泰州市发展有很大助力。科技日报泰州2019年4月13日电:泰州市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城市,却是发展的后起之秀,2018年上半年GDP增速达8.3%,工业用电和工业投资均位居江苏第一。自大院大所合作以来,泰州以培育发展了新能源、医药、精细化工等10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集聚科技创新人才超10 000名,其中包括副高职称或博士以上人才3 019名,留学归国人员421名,外籍专家183名。由此可见,泰州市大院大所以及人才集聚效果非常好,不仅推动了泰州市更进一步发展,并且还为泰州市集聚了多方面人才,为泰州市未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     泰州市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关系

人才集聚的重要前提就是人才流动。巴格内“推-拉理论”提出,人口迁移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善生活条件,促使这一目标实现的因素就是拉力,而影响移民流出社会的因素便是推力。而大院大所作为一个吸引人才的强大拉力,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人才需求,进而需要集聚很多人才作为支撑。大院大所合作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通过提供较高薪酬、改善生活条件与基础设施等,形成强大的人才拉力,进而不断壮大人才集聚。同样的道理,人才集聚所在地能够产生丰富的知识存量、人力资本以及较快更新速度,推动创新成果产生与转化,吸引更多物质要素集聚,促进大院大所发展壮大。

2.1   大院大所促进人才集聚

大院大所是人才集聚的基础所在,能够为人才集聚提供极大吸引力,并且人才集聚效果也是通过大院大所来实现。总的来说,大院大所能够为人才集聚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质保障。一是大院大所产生的竞争优势,能够提升区域职工福利和工资水平。吸引更多人才集聚;二是大院大所发展壮大能够改善区域生活环境,这对于人才同样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三是大院大所能够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降低投资风险,而人才创业又能不断完善大院大所之间的关系网络,促进大院大所规模进一步壮大;四是大院大所能够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持。大院大所包括科研院、大学等,通过其中豐富的教育资源能够为人才提供自我提升的途径和机会,进一步强化人才竞争力。大院大所不仅能为人才集聚提供物质支持,同时还有精神方面的支持。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大院大所对人才集聚的精神支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需要依附相关物质载体。一是大院大所能够推动人才集聚高效应和低成本;二是大院大所能够为人才集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三是大院大所能够增强人才自豪感与满足感,使他们的精神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例如在2018年4月10日、2018年4月11日,泰州市相继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以及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签订4个大院大所项目,这些项目签订必能推动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资源要素集聚。这与大院大所带来的工资福利、改善区域生活环境、更多创业机会以及教育资源优势等是分不开的。如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武建军在获得中国医药城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二等奖后,就直接卖掉了南京的房子,将户口迁到泰州,并在泰州创办了凯诺科药物研发有限公司,这一案例也很好反映出大院大所对人才集聚的拉力作用。

以泰州市高新区大院大所合作为例,人才资源作为大院大所的核心资源,不仅是大院大所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且还是促使高新区产学研成果转化的重点。就高新区大院大所人才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泰州市高新区共有80余家“大院大所”入驻,大都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少量涉及节能环保、新能源以及生物技术等行业,从业人员都达到百人以上。该次调研报告以7家大院大所为重点进行人才统计分析,7家大院大所2015年人才总量为1 195人,其中专家人数为58人,引进人才有275人,而在这些引进人才中,国家化人才有69人;2016年,7家大院大所人才总量为1 332人,其中专家人数69人,引进人才达到329人,国际化人才有74人;2017年,7家大院大所人才总量为1 540人,其中专家人数83人,引进人才387人,国家化人才88人;2018年,7家大院大所人才总量为1 889人,引进人才达到376人,国家化人才79人。由此可见,大院大所合作对于人才集聚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根据大院大所人才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市场营销人才、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制造应用人才。就2018年来说,市场营销人才占8%,研发人才占61%,经营管理人才占10%,制造应用人才占9%。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48%,本科学历占36%,大专学历占14%,中专及以下有2%。可以说,研发人才是大院大所人次构成的主体,并且人才学历层次总体较高。总之,大院大所对于人才集聚影响非常积极。

2.2   人才集聚促进大院大所

人才集聚有助于强化大院大所竞争力,一方面,人才集聚规模效应能够降低大院大所中的企业成本,提升利润;另一方面,人才集聚中人才存在合作竞争关系,因为人才很多,所以他们必定会产生生存压力,进而不断强化自己,最终达到带动所在企业良性竞争的目的。人才集聚规模效应能够增加企业利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才大规模集聚能够降低企业寻找人才的雇佣和时间成本;二是人才集聚在规模效应前提下形成知识共享效应和协同效应,能够促使企业完成超额的创新成果,而这些成果有效转化和应用则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三是规模化人才集聚能够提升生产专业程度,企业生产运营成本自然能进一步降低;四是人才集聚中人才自由交流能够促使知识传播与转化,增强大院大所企业竞争力。而人才集聚强化企业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人才是知识技能的重要载体,人才及企业间存在合作竞争关系,要想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就要要求人才不断提升自己。而在这一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创新,从而促进产业集聚逐渐朝着技术、劳动密集型的方向转变。

泰州市委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实施人才集聚工程,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来集聚各方面人才资源。会议之后,相关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落实,并推出了一系列措施。通过这些手段,泰州市大院大所合作项目显著增加,并且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17年9月,中国泰州·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主题大会召开,泰州市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100多家大院大所的500名专家学者工商创新发展大计。会议中提出,泰州市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走出来、请进去”的方式以及各种活动,搭建了高校院所与本市企业产学研合作桥梁,为省内外院所服务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舞台,这一措施吸引了各方面人才集聚,对本市大院大所合作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就泰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6年,泰州市大院大所合作落地项目271项,签约成交金额2.8亿元,带动投资11.9亿元;2017年,泰州市大院大所合作落地项目共312项,签约成交金额3.5亿元,带动投资14.2亿元;2018年,泰州市大院大所合作落地项目共384项,签约成交金额超过4亿元,带动投资18.9亿元。就此情况来看,人才集聚能够推动大院大所合作更加深入和更进一步发展,影响非常积极。就当前情况来看,泰州市借助这一影响,发展势头越来越良好,借力各种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校院所,组织技术专家团深入企业、园区以及孵化器等开展“技术巡诊”活动,以期更大限度地发挥人才集聚作用,推动本市大院大所更上一个台阶。

3     泰州市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中存在的问题

3.1   认识不足

就泰州大院大所合作情况来看,普遍存在认识不足这一问题。就领导层来说,大都存在重基础轻应用这一现象,且十分严重,很多人只愿意搞高技术研究与跟踪,对于高技术产品开发则比较忽视。研发活动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所在,对于企业、产业甚至是国家发展都有着很大作用。不过研发最终的目的还是促进高技术产品开发,换一句话说便是促进成果转化,如果忽视了这一环节,那研发将毫无意义,影响泰州市大院大所进一步发展壮大。

3.2   人员结构不合理

自泰州市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泰州市人才大量集聚,促进了各方面产业以及企业发展壮大。不过就人员结构上来说,秀才过多,他们的理论水平很高,专业知识也很丰富,但是实践方面的人才却十分缺乏,尤其是工艺技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人才。虽然这样短时间内泰州市发展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时间一长便会暴露出发展疲态,并且埋下一系列发展隐患,对泰州市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3.3   技术装备不完善

在泰州市政府政策、资金等大力支持下,大院大所中的研究员实验装置十分多,研究手段也非常精良,但是供工业试验的设备却很少,或者直接没有。这是一种典型的“顾头不顾尾”现象。由于技术装备不完善,使大院大所合作很难有效开展,阻碍泰州市人才集聚。

3.4   成果转化基本条件差

随着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不断深入,泰州市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但是在转化为商品的技能上就缺乏必要的基础条件,使经济效益受到一定程度损伤。这主要是因为大院大所缺乏技术工人、资金、管理经营人才以及厂房等,在这种情况下,泰州市要想将高技术成果转化成商品和产品,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是非常困难的。如泰州物化所来说,有很多高技术成果,如果有效转化那必定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因为各方面问题的影响,导致成果难以转化。

3.5   高素质人才紧缺

在调研中,大院大所代表普遍反映泰州推出的“1+4”新政体系中的“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具体措施,但是人才不足问题凸显,引进适合能用的人才相当困难,尤其是高层次领军人才非常缺乏。一些大院大所并没有按照前期签约谈判时所承诺的指派技术骨干或资深专家前往工作,取而代之的不少都是年轻员工,把大院大所作为单位人才培养的基石。个别大院大所人才队伍不太稳定,泰州市以外人员有时工作不到半年又被调回。

4     泰州市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互动发展措施

4.1   强化各方面认识

泰州市大院大所办好的关键就是各方面的认识,这也是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的重要前提。只有思想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大院大所合作所需的政策、资金以及场所等才更容易得到支持,企业与院所各方面的关系也能得到很好处理。因此,要想促进泰州市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互动发展,必须提升各方面认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提升领导层的认识,具体可以通过出外学习的方式进行,让他们直观感受到其他地方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开展带来的成效;其次,强化工作落实人员的认识,让他们明白想问题办事绝对不能只顾眼前,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高技术产业,是提升我国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希望所在,具体可以通过集体培训、讲座或者研讨会的方式进行,以此来有效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最后,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具体可以通过纸媒、网络以及广播等方式进行,使得他们能积极参与大院大所合作中来,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促进泰州市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4.2   优化人员结构

针对泰州市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结构不合理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求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充分考虑泰州市大院大所发展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和引进,而不是盲目進行。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人才薪酬与绩效管理,鼓励企业以股份期权等形式奖励具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而吸引更多领域的人才集聚;另一方面,加强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研究院等各方面的沟通交流,支持企业与大院大所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形成以行业为依托,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校企联动、工学结合、定向培养”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数据库,为科技人员有序合理流动提供数据参考。这样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全面性,促使泰州市大院大所人员结构更加合理。

4.3   完善技术装备

众所周知,美国硅谷最大的优势就是集中了很多有实力的科研院所与先进设备,进而能源源不断产生新技术和新成果。泰州市有文化、底蕴和历史,不仅科教资源十分丰富,同时还有很多优秀企业,为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助力。不过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中技术装备不完善,严重影响科研成果产生。针对这一情况,相关部分应该加强重视,并结合具体发展情况积极引进一些先进技术装备,而不是只顾着研发和实验。技术装备引进需要大量资金和渠道支持,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和加入。只有技术装备得到了完善,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才能更好地实现互动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4.4   优化成果转化环境

要想更好地优化成果转化环境,要求政府充分体现自身主导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大院大所形成初期,政府应该明确定位,根据泰州市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产业支持政策,大力扶持重点特色产业。同时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并着手改善人才生活休闲环境,形成地区尊重人才、知识以及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来此集聚。二是在大院大所发展期,政府应该提供人才优惠政策与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以此来有效调动人才创业研究积极性,为成果转化做好铺垫。三是在大院大所成熟期,市场规律基础性作用愈发凸显,各种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该出台成果转化优化政策,并给予资金方面的奖励,以此来激励各方面成果转化积极性,而不是一味顾着研发忽视了转化。通过这种方式,必定能够有效促使泰州市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互动发展,提升泰州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5   优化引进机制,加强团队培育

针对当前泰州市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要树立“只求所用,不求所有”的引才理念,只要对泰州有帮助的人才愿意协调时间来泰州大院大所服务,就是大院大所重点关注的对象,这样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人力资源。定期开展大院大所人才需求摸底调查,编制人才需求计划,泰州市各市(区)要对组建的大院大所进行人才政策倾斜,适当提高引才补贴。围绕大院大所人才需求践行“走出去”战略,组团前往在泰已经建设大院大所的高校进行现场招聘。

5     结 语

通过大力开展大院大所和人才集聚,泰州市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重要关系,大院大所通过各方面优势能够吸引人才集聚,而人才集聚又能反过来支持推动大院大所合作更加深入化。不过在实践过程中,各种问题逐渐凸显,如认识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不完善以及成果转化基本条件差等。针对这些问题,要求泰州市政府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应对,具体可以从强化各方面认识,优化人员结构、完善技术装备以及成果转化环境等方面着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大院大所与人才集聚的作用,为泰州市长远稳定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方维慰.大学大院大所与地方协同创新的机制分析[J].江苏高教,2018(12).

[2]赵绍娟.大院大所在徐州区域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26).

[3]应赛霞,童明荣.宁波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主要因素调查分析——基于与杭州、温州、金华的比较[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7(8).

[4]唐朝永,牛冲槐.协同创新网络、人才集聚效应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

[5]安娜,戴宏伟.影响创意人才集聚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杭州为例[J].经济论坛,2016(10).

作者:朱力

实验动物化的生物医学论文 篇2:

两性的起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性别搞错了,需要变性。而且变性的大多是男性想变成女性。这就涉及人和高级哺乳动物性别的起源。

远古的生物性别

生物医学的研究不断有新的理论和证据证明变性有着生物学基础,这就是决定人和动物所有行为的根源——基因。而在胚胎的基因性别分化中,谁也不知道何时基因会有突变和差异,就在上帝一打盹中,控制性别的基因出现了误差,或把本是男性基因的胚胎拼接成了女儿身,或把本是女性基因的胚胎拼接成了男儿身,这就为将来的变性打下了生物学基础。

研究发现,除了因心理原因和环境影响而打算变性的人外,的确有许多人是基因问题,说到底是性染色体的问题。对变性的区别应当与异装癖等假性变性者区别开来。据统计,真正的变性者也许只有1/35万。不过真正要求变性的人从性染色体和大脑的某一区域中都可以找到他的性别根源。

如果要往远古追溯,生物,包括动物与植物是无所谓性别的。那么性别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昀从微观形态比较的角度提出生命在6亿年前就出现了雌雄之别的性别分化。古生物学界一般认为生物至少有35亿年的进化史,而性别分化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因为伴随性别分化,生物才出现了复杂的遗传系统和世代交替的复杂生活史。

张昀教授对古生物研究已有30多年,他在对贵州前寒武纪(即6亿年前)的磷块岩中保存的多细胞红藻化石进行研究后发现,这种包埋于胶磷矿中的叶状化石的切片,在显微镜下显示出罕见的保存得很好的细胞和组织。在这些原始植物中发现了具有类似现代高等藻类精子囊和果胞囊的生物的有性生殖结构。对这些物质和相关物质的研究表明,原始生命在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经过30多亿年漫长的生物学和化学进化,终于在元古宙末(6亿多年前的晚前寒武纪)进化产生了具有有性生殖方式的多细胞原植体生物,并在浅海环境繁荣起来。

这一结论的可行性在于,在我国贵州发现的前寒武纪古植物化石是全球目前已知的第一个具有有性生殖方式的可信的生物化石证据。但是这种有性生殖方式后来是怎样进化的,以及怎样进化到动物和人身上,还需要相当多的研究才能揭开谜底。但这一研究结果至少说明了,在远古时期,动植物是没有性的,后来进化到两性生殖,也可能进化得不彻底而留下了一些中间环节和其他的性别。因为早就有人问过,人为什么只有两性,而没有千千万万种性别,而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线粒体基因的作用

最近新的研究又表明人类之所以发展为只有两性,是因为首先要保护自己的生存,在只有先能生存和繁衍下去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美观和后来的两性美。英国巴思大学生物教授赫斯特提出,生物性别的数目取决于有性繁殖的方式,而这又是由于人体内另一种基因——线粒体基因所决定的。

线粒体的特点是分裂速度很快。在远古时代,如果一种生物能找到配偶的机会是99%,那么一旦线粒体基因发生突变,这种突变就很容易传给后代。而传给后代的突变破坏力很强,严重时可造成后代生存困难。由于这种生存的危机,人类自身就演变出了一种办法来排除这种生存的危险,就是在交配的过程中去除一组线粒体。而去除的则是精子中的线粒体,当精子进入卵子后,其线粒体就被毁灭。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人类的线粒体基因遗传只有母系的线粒体而缺少父系的线粒体的原因。而且地球上的绝大部分物种也是只从母体那里继承线粒体,从而避开线粒体互换而引起灾难性的基因突变后果。

那么线粒体基因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生物学家推论,线粒体基因是远古时代细菌的后代,因为它的DNA是由某种特殊的细菌演变而来的。线粒体在人体细胞中的功能是供能,因为它能生产能量。它感染人体的细胞后就被细胞发现具有如此好的功能和作用,而被细胞留下来,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讲线粒体进入人体细胞后也发现了这是一个存身的好地方而千方百计地留了下来,最后成为人体的一部分。由于有了线粒体,人的性别也就变成了只有两种。这与某些生物比较就可以更能明白其中的原理。

例如,蘑菇原来有3.6万种性别,但是蘑菇的不同在于它在交配时不会允许两组不同的线粒体进入同一细胞,这也避免了不同的线粒体快速复制,造成基因突变的后果。所以蘑菇才有较多的性别。

男性基因和女性基因

那么作为一个具体的生物个体,人的性别又是怎样确定和分化的呢?科研人员进行的探索又初步揭示了人和动物两性分化的一些秘密。早在好几年前,英国和美国的生物医学科研人员就发现,哺乳动物的性别分化的决定因素在于基因上的某些碱基对。第一个被发现的决定性别的基因是“睾丸决定因子”(TDF)。这一基因是在哺乳动物的精子细胞核Y染色体中发现的。

此后研究人员又在人的Y染色体中发现了一种称为SRY的基因,并认为它是决定性别的基因。而且在其他哺乳动物,如猩猩、猪、家兔、马、牛、和老虎等的Y染色体上也找到了SRY基因。研究人员还发现,小白鼠的SRY基因只存在于睾丸中。这说明SRY基因与睾丸决定因子有密切关系。在怀孕后10.5天的雄性小白鼠胚胎的泌尿生殖嵴区域内TDF基因很活跃,到第11.5天,生殖嵴区域内可形成小白鼠的睾丸,并可使胚胎模糊的性别明显化。

所以研究人员认为TDF是一种遗传开关,一旦它被打开,就可能决定胚胎是否发育成雄性。再后来的研究证明,所谓决定性别的基因TDF就是SRY。正是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SRY基因决定着性别的分化。所以人们也称SRY基因是男性基因。

最近新的研究又表明,决定人和哺乳动物性别的还存在着另一个基因,即女性基因。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这一称为Wnt-4的基因存在于Y染色体中,如果该基因被激活和履行它的职责,所有的人就会成为女性,所以认为该基因是女性基因。科研人员在小鼠胚胎中发现的这种Wnt-4基因是为一种发出某种信号的蛋白编码的基因。

在正常情况下,Wnt-4在胎儿的肾脏中是有活性的。没有这种基因,肾脏就不能发育。而Wnt-4基因如果出现突变,小鼠在出生后也会很快死去,因为没有这种基因就没有肾,而没有。肾则不能通过肾过滤和排出体内的毒素。由于肾与生殖系统的发育是联系在一起的,Wnt-4基因突变的小鼠体内的生殖系统也存在问题。由于该基因出现问题,胚胎中应当发育为子宫和阴道的苗勒管(副中肾管)处于休眠状态,此时雄性输精管、附睾管和射精管的午非管(中肾管)的管道则发育成熟。

由此可以推论,Wnt-4基因是决定胚胎之所以发育为雌性的“女性基因”,如果它出现问题或突变,胚胎就会向雄性方向发展。而SRY基因是决定胚胎发育为雄性的“男性基因”,如果它出现问题或突变,胚胎就会向雌性方向发展。这就是今天关于两性发育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人与哺乳动物为什么会分化并发育成两性的一种初步解释。人类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为22对,而性染色体,即第23对染色体分为X和Y,X是女性性染色体,而Y是男性性染色体,由它们决定人的性别和性别角色。所谓的睾丸决定因子、SRY基因、Wnt-4基因都存在于Y染色体中。

其他的因素

此外决定人和哺乳动物性别的不仅仅是生殖细胞或胚胎中的基因分化,也可能与人大脑中决定性别的特殊部位有关。荷兰的研究人员研究了6名由男性转变为女性的变性人,发现他们的大脑中确实有一个极其微小的结构,而这个结构更容易出现在正常女性的大脑中。后来对24名普通男女的大脑研究才发现这一决定性别的部位在下丘脑的一个叫做BSTc的部位。在变性者(男性变女性)的大脑中,BSTc不像是男性的而更像是女性的,因为他们的BSTc比女性的BSTc还要小。由于有这种生物学的原因,许多男性才哭着闹着拼死拼活要变成女性。

对人脑的研究还发现了关于变性的一些生物学基础。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解剖时将男女大脑纵向剖开,可以看到两个几乎完全一样的浅灰色核桃体,但是它们存在一点区别,在男人的大脑中呈现为或黄或红的斑点都集中在左侧;而在女人的大脑中,这些斑点则集中在左右两侧。红黄两色斑点标出了人脑紧张活动的区域,图像表明,在进行同样的语言表达的行为过程中,男人仅仅使用左脑,而女人则同时使用左右脑。这种不同表现了男女两性大脑紧张活动的区域是不同的。

总体来讲,右脑负责直觉与综合,左脑负责语言与计算。美国耶鲁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萨利和贝内特a舍维兹夫妇用核磁共振和正电子摄像技术对大脑做图像记录表明,在进行同样的语言表达过程中,男人的左脑中位于眉骨后侧的“布洛卡区”在核磁共振仪上表现得非常活跃,但右脑没有什么动静。这说明他们仅仅使用左脑。

女性受试者则同时有左右脑的活动。而在运动时,男女在使用大脑灰色细胞方面有不同,男人使用得少而女人使用得多。此外在进行解题计算观察大脑的实验中,女生中成绩优秀者和成绩一般者在大脑的使用上没有什么差别,而在男生中成绩优秀者的脑颞叶(位于耳后的脑组织)在高速运转,而成绩一般者的脑颞叶并没有投入使用。这说明女性使用大脑的效率最高,符合消耗能量最少但获取智慧最大的高级进化形式。这种男女性的区别也说明两性分化是有着较强的生物学基础的。

[责任编辑] 张田勘

作者:向 阳

实验动物化的生物医学论文 篇3:

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旨在以应用推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与掌握科技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科技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从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现状出发,探索了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双语教学

英语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性语言,巨量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以英语的形式发表。不能熟练掌握英语,就无法以最快的速度接受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这是要学习英语特别是科技英语的原因,也是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所在[1]。

生物学相关专业的课程普遍包含实验课,探索在实验课程中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技英语的应用能力,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教学改革课题[2-3]。实验课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开放性强、师生互动多、学生直接接触实际应用场景多的特点。作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从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近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有深切体会。我们开展双语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实验课的特点和优势,以应用推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科技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科技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与学科发展前沿接轨、与国际人才市场需求接轨的微生物学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现状

微生物学科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均起源于西方,发展于西方;二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基于这两个特点,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图1):一是微生物学理论课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应用性[4];二是微生物实验课改革,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重,突出实验项目与微生物产业链和科研活动的关联[5-7];三是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将理论教学与科技英语教学相结合[8-9]。这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各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改革及其紧密的结合,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相关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的改革,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初步掌握了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和文献资料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目前改革研究的一个空白是,忽略了科技英语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联结,缺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学生科技英语能力的训练。这一环节的缺失,不能不说是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改革的一大缺憾。

图1 国内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二、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的路径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以提升学生科技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借助实验课堂这一相对开放的平台,将科技英语引入微生物学实验课,分别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做出改革,尝试初步建立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教学规范,结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培养目标,以期推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进程,打通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完善微生物学课程体系建设。

(一)充实学习素材

1.在实验讲义中补充科技英语内容。现有《微生物学实验讲义》(2012年版,以下简称《讲义》),是作者所在的微生物学实验课教研组,以沈萍等编写的《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为主要参考素材,结合教学资源、学生数和学时数等实际情况,在自行编写的旧版实验讲义基础上补充、修订编写完成的。本研究将在该《讲义》中补充科技英语内容,包括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涉及的化合物、试剂、小型器皿、仪器设备等,还包括实验技术、研究方法和一些专有名词。这些补充的内容将以附录的形式添加在每个实验项目之后,便于学生与实验内容对应学习,又不破坏《讲义》本身语言和内容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2.编写《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手册》。本研究将多方查阅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英文原版实验指导资料,编写《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手册》。手册拟分为试剂、耗材、小工具、器皿、仪器、方法、技术、标识和说明书示例九个部分,对微生物学实验室中涉及的科技英语词汇进行全面系统的汇总。

(二)“浸入式”学习环境的创设

这一部分是学习材料改革的延伸,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浸入式”的科技英语学习环境,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之形成主动应用科技英语的习惯和能力。具体做法是,我们将全力营造一个充满科技英语学习氛围的微生物学实验室,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接触科技英语。例如,在各类仪器设备、药品器材柜上加贴英文标签,使用中英双语撰写各类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等等。

(三)变革教学形式

充分利用实验课教学“探索性强、开放性强、交流互动多”的特点,营造交流和学习环境,为提升学生的科技英语应用能力提供条件,为“浸入式”的科技英语学习增加助力,是这部分改革的任务。初步形成实验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规范,是这部分改革的改革目标。

1.增加讲授、演示中使用英语教学的比例。有计划地在实验教学安排中,按照“先单词,继短语,再句式”的次序,逐渐加大英语在实验课讲授和演示中的应用比例,对学生形成使用科技英语的暗示。

2.鼓励学生在实验课上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营造使用科技英语的环境。

3.要求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撰写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使用科技英语的习惯。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考虑到学生面临着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而这些方向对科技英语的能力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别,本研究认为不能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而应该有所区别。比如,对所有学生,只要达到识记和应用基本专业词汇的目标即可;对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达到能够应用科技英语进行交流的程度;而对那些有志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生来说,则要求他们能熟练运用科技英语,阅读科技文献,撰写科技论文,进行学术报告。如何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在改革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三、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中要解决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科技英语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学习科技英语知识,对学生裨益颇多,例如在出国深造中、在研究生面试中、在阅读原版教材与英文文献中,掌握较多实验室科技英语知识的人,更容易占得先机。学生认识到这些,便能从主观上充分笃定学习科技英语的重要性,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奖励机制。本研究中将本着针对性、及时性、不规律性和全体发展性的原则,采用情感激励、尊重激励和分数激励的形式,对学习态度积极、学习效果好和进步幅度大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养成学习科技英语的习惯

1.充分利用实验室平台的开放性,营造科技英语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实验课堂不同于理论课课堂,学生之间和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可以随时用英语交流。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科技英语词汇,还同时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

2.传授科技英语的学习技巧,鼓励学生多读、多说、多写,让学生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同时,提高科技英语应用能力,体会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学习乐趣。

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生物学相关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10-11]。它包含大量的实验课,是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特征,但微生物实验课的双语教学一直是个空白。微生物实验课具有实践性强、相对开放、师生直接交流较多的特点,结合实验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技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科技英语的应用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更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本研究是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有益的尝试,本研究的成果以及形成的教学规范,将有望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中试行,进而在其他理科和工科的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

(课题组成员还有范晓旭、高冬妮、宋刚、凌宏志、葛菁萍、平文祥)

参考文献:

[1]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

[J].教育科学,2013,(6).

[2]刘静雯,曹敏杰,朱艳冰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

的改革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3]龚薇,陈珊,黄刚等.双语教学在医学八年制生物化学教

学中的改革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10).

[4]张继英.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

业科技,2014,(12).

[5]乔永超,何玉林,黄大林等.微生物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

学改革探析[J].华夏医学,2014,(1).

[6]叶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

[7]周钢,孙艳,李萍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微生物实验课程

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

[8]卢伟东,郭立忠.应用型高校《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本科

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

[9]魏赛金,李昆太,吴晓玉.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双语教

学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3,(16).

[10]陈彬.基于能力本位的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J].中

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11]徐春光,樊庆德,高明华等.《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初探[J].生物技术世界,2013,(6).

作者:赵丹 刘晓非 邹鹏

上一篇:医学专校教学护理专业论文下一篇:企业违约金劳动合同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