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以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活动为例,分析探讨美国大学创业教育活动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当前大学创业教育的启示。【关键词】创业教育;启示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仅从解决就业问题出发,鼓励创业已经成为我国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创业教育论文 篇1:

大学创业教育范式比较与话语建构

摘 要:大学创业教育发展至今,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范式,我国的创业教育也取得了阶段性特色化的长足发展,迈入了全面推进阶段。但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存在话语结构不够合理,发展目标、实践路径相对模糊的问题。为推进我国创业教育实现新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审视培养目标,开拓发展思路,做好创业教育的当代话语建构。

关键词:大学创业教育; 范式比较;话语建构

当今世界,创业者日益被视作时代中创新精神的代表而为世人推崇,大学创业教育也为世界各国所重视。近年来,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理念,并将其视作中国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引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也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虽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也面临着阶段性的发展难题,新的教育范式亟待确立。回顾总结发展历程,开展国际范围内比较研究,对当代大学创业教育的话语建构仍具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创业教育的兴起与主要问题意识

大学创业教育最早出现于美国,美国从1919年开始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了一门名为“新创企业管理”的创业课程并将课程稳固下来,但由于社会经济宏观背景的制约以及教师基于学术前景的考虑,其发展相对停滞。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剧烈转型,传统强势发展的大公司和跨国企业面对变化无法完成迅速调整,以高科技为主导的中小企业因其运行机制灵活、不断创新的特点得以迅速发展。80年代后,创业者和创新者们彻底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创业教育开始成为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美国的经济支撑,其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创造的财富日益占据绝大部分比重。与此同时,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创业园区在大学周围迅速建立发展,为创业提供了强大的组织和典范效应,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90年代后,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存环境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创业环境愈加复杂,对创业者的要求更加提高,人们希望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随之取得长足发展。[1]继大学创业教育理论在美国兴起之后,其先后在加拿大、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得到推广,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

大学创业教育尽管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如今在我国,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日益被视作“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以及“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创业素质日益被视作高校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创业教育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不断增强,成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支撑国家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应然之义。

二、大学创业教育国际范式比较与制度话语解析

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学校因为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有效尝试而蜚然国际,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范式体例。制度话语是制度话语规则、制度话语结构和制度化话语结构的集合体,解析国外大学创业教育范式中蕴含的制度话语,探析其内在逻辑,是开展中外大学创业教育比较研究的有益前提。

以下从美英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学中,分别选取部分学校为代表,以研究和借鉴国外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范式选择。

(一)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范式

1.斯坦福大学:科研支撑的技术创业

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核心特征是其创业教育围绕“技术创业”而展开。[2]斯坦福大学专门设有工学院科技创业计划组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依次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系统性的技术创业课程。学校与硅谷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协会等建立的创业生态网络为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了广泛支持。[3]同时,学校科研以高科技创业的前沿性应用研究为重心,为科技型新企业的创建、生存与成长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2.麻省理工学院:成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麻省理工学院秉承“科研立校,技术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开创了以高校为主导的大学、政府、产业联合的创新创业范式,被称为“三螺旋模型”[4],在创业教育研究领域具有典型代表意义。该范式中,麻省理工学院实现了在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以及学校收益的最佳组合,高校与产业界、政府建立了共生交叉的互补关系。一方面,学校通过接受政府、产业界的支持并与其签订合作协议实现紧密互动;另一方面,学校还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了为政府、社会培养人才和提供服务的目标。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麻省理工学院,为迎合从创新到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学校先后建立了六大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的机构,其创新创业模式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趋于成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现学校社会影响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英国大学创业教育范式

1.剑桥大学:三阶段创业教育方案

剑桥大学作为英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先行者,走出了一条有别于美国理工科大学的创业教育之路。剑桥大学创业中心基于创业过程理论和模型,开发出了“激励—传授—实施”三阶段创业教育方案。课程设置从纵向上依次递进,从认识创业到如何创业再到参与创业,并与学校创业大赛同步;从横向上结合专业特色开设针对MBA、理工科学生的有学分课程和有创业兴趣学生的无学分的选修课程。同时,剑桥大学是英国最早也是最为成功的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高校,如著名的圣约翰创新中心围绕生物、移动通讯、激光、网络等优势学科为学校师生创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支持,促使学校与产业界形成了广泛的网络关系。

2.帝国理工大学:创业孵化器链接学校与市场

帝国理工大学因专注科学、医学、理工和商学领域的研究与教育而闻名。与剑桥大学相似,这所百年历史的大学,也自然没有摆脱大时代的影响,在适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在学术和商业之间逐渐找到了平衡点,学校的创业孵化器逐渐成为整个帝国理工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创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伦敦,帝国理工大学依靠其长久形成的办学实力与社会影响,创业孵化器与商业、金融、监管等诸多环节建立紧密联系,由此成为了学校与市场连接的有效桥梁。同时,在帝国理工大学,创业教育更多地是被视为开拓学生眼界的途径,提升学生科学创新、服务社会能力的过程。

(三)日本大学创业教育范式

1.东京工业大学:偏向研究生的产学协同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将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国际领导者为己任的东京工业大学近年来创业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独具特色和规范的教育范式。其创业教育主要在研究生层面开展,为有志于创业的研究生专门设立“企业家创业研究方向”,通过系统学习提升该方向研究生的高新技术领域产业化的能力和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能力。除了专门教育外,东京工业大学注重实施产学协同实践型教育计划,以产学协作为契机,结合专业开展更广义的创业教育。

2.高知工科大学:复合型高科技创业

高知工科大学在1997年建设之初就把培养具有科技型创业人才作为目标,以在企业发挥领导作用的技术专家、管理能手、创业精英为培养对象,定期举办创业教育系列讲座,并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创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致力于从全球的视角提供企业经营知识与技能。这种以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复合型高科技创业管理人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带有强烈的日本政府谋求战略转型的因素,政府在此过程中进行了强力的支持与推动。高知工科大学逐渐形成了包括就业指导、职业课程、实习支持、企业联席会议、KUT就业指导和求职援助巴士游等创业教育特色,对学生的创业梦想给予了系统的全方位的支持。

通过详细对比分析上述三所大学的创业教育状况,可以发现其创业教育范式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美国的大学创业教育范式属于典型的市场驱动模式,工科学生的技术创业项目是学校创业教育强有力的推进器,创业教育动力主要来自市场对于创业的需求和资金支持,对政府依赖较小;日本的大学创业范式则属于政府驱动模式,动力主要来自政府的战略转型和政策激励,对政府依赖较大;英国的大学创业教育对政府的依赖程度位于二者之间,政府与学校都在学术与市场之间努力寻找平衡,这也是欧洲理工科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主流模式[5]。

尽管三个国家的创业教育在政府——学校——社会话语结构中地位各有不同,并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特色范式,但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经验还是可以归纳出一些共性特点:成熟有效的创业教育范式必然有着良好的创业教育话语结构。政府主要负责外部环境营造,多管齐下支持创业,这其中就包括加强立法保障辅以多种优惠政策促进创业有效实施,构建完备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规范和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举办全国范围内的创业竞赛和创业项目营造创业气氛,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多方搭建创业教育平台;学校方面则需要结合专业特点深入探索市场需求,使创业活动动机深源于市场需要而非活动需要[6],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市场的平台与资金支持,最大限度地克服话语权的缺失。

三、国内大学创业教育范式的演进与话语变迁

相比而言,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技术领域的创业活动开始受到重视和推进,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开始启动和发展。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一般被视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端,次年由团中央等部门联合举办的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进一步扩大了创业活动在高校的影响力,高校创业教育自此蓬勃发展,至今方兴未艾。[7]纵观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范式的演进和探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比较。

(一)20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创业教育范式初探

随着高校创业计划大赛在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的成功举办,创业问题日益受到教育部重视。教育部1999年制定并由国务院批转发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师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开办高新技术企业。 2002年4月,教育部将清华大学等九所大学列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2003年举办了第一期“教育部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为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支撑。大学生创业教育范式在此阶段尚处于启动和初探阶段,创业教育主要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一部分由教育部推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在小范围内通过创业计划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开展,创业教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世纪初至2008年前后:创业教育范式初显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宣告来临,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急剧增加。出于缓解就业压力的目的,政府颁布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2002 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这标志着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并步入实质性的推动阶段。此后,财政部、发改委等政府相关部门纷纷出台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法规。2008年,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立项建设了30个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区,进一步扩大创业教育的试点范围。在这一阶段中,课堂创业课程、课外创业活动、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教育经典形式在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典型范式。这个阶段,以中国人民大学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的课堂主导范式,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建立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实践主导范式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从知识传授和创业实践两个方面协同提升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的综合教育范式为典型代表。

(三)2008年前后至今:创业教育范式多元化

中国经济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时增速放缓,社会就业压力再次增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2014年5月,国家提出实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战略,创新与创业成为新常态下的重要引擎。在这一阶段,从法律层面上创业活动得以规范,大学生创业环境大为改善,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特色化的长足发展,立足社会需要的创业活动逐渐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形成了如“全校层面-专业层面-试点班层面”逐层递进、以岗位创业为导向、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开拓特色创业教育的温州大学范式,成立创业教育实验班、注重创业教育知识能力的传授和培养、“全程化、 四阶段”的武汉理工大学范式,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促进创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广东工业大学模式等特色高校创业教育范式,高校创业教育灵活性主动性开放性大为提高。

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范式的演变分析与比较可以看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由政府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及社会就业形势密切相关,与政府主导的体制改革与转型相同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成效日渐显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但同时也应看到,这种功利性的目标导向造成了高校的创业教育活动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创办创业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这种看得见的成绩政府也热衷推动。政府主导下的创业教育活动一方面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同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创业教育活动与市场脱节,导致学生不了解创业、不了解社会,往往只是依靠书本知识闭门造车,高校与企业之间也未建立起稳定的合作机制来共同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尽管高校创业教育话语权不断增加,但大学、企业、其他机构、政府还没有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相对常态稳定的合力结构,清晰界定政府与学校的话语权将是未来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探索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国内大学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与路径思考

通过国内外大学创业教育比较可以发现,大学创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一些高校在自身资源优势基础上业已形成了不同特色或风格,但对于相比创新教育更为新颖的创业教育而言,绝非都是最优的培养模式。实际情况中,创业教育存在着实践先行理论相对滞后的局面,创业教育理论亟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同时,在人才培养领域,诸如协同创新理论等新的方法开始涌现,这为大学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历史阶段下,大学创业教育尤待重新审视培养目标,做好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区分与融合,认清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策略,进一步开拓发展思路,尝试构建创业教育的当代话语体系。

(一)大学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尽管创业教育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究竟占有怎样的地位,要达到什么样的成果,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位。“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创业教育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而应当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以示创业教育与商业教育的区别,创造了良好的创业愿景,毕业生创业比例较高。”[8]而在我国,创业教育在很多高校仅被看成是一项就业政策、就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对于创业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创业竞赛活动零散分散,创业意识的培养未能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学生对创业及创业教育的观念淡薄,同时加之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有很小一部分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创业教育目标的不确定、目标定位的不清晰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手段的盲目与混乱,一方面导致了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割裂,另一方面造成制度设计上缺乏方向感和整体性,极大制约了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事实上,关于创业教育的目标可以在创业教育的定义中找到相对统一的答案,培养具有一定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是共同的培养目标,只是在目标设定方面,一些学校莫衷一是,一味追求面面俱到,往往事倍功半不得其法。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大学创业教育典型可以发现,它们的创业教育目标往往与学校性质紧密相关:综合类大学主要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理工科大学主要重心在于致力于实现专业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独立的商学院的主要重心则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重在实用。[9]这种教育目标的设定,同时有其自身的学校传统、师资力量、办学特色为背景。要想实现更好的创业教育,必须为创业教育确定一个符合学校校情、结合学校优势的培养目标。

(二)路径思考:协同创新代表创业教育范式发展方向?

通过国内外典型创业教育范式比较分析发现,尽管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与差异,但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学习与探索,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在理念目标、课程设置、运行主体方面与国外成熟的创业教育已不断接近或相似,这代表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必须承认的是,中国的创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实践环节薄弱、资金平台缺乏等现实不足。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涉及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的一项系统工程,有效的创业教育需要不同机构协同合作已是各界的共识,师资、课程、资金、内外部联盟是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共同协作以弥补不足。

在此背景下,2012年3月,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共同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这是继“863”、“985”之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重大发展战略。“2011计划”的核心是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它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契机。通过分析“2011计划”的内涵,不难发现协同创新是该计划的核心指导精神,而价值内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协同创新创业教育范式意味着高校创业教育从以校园教育为主社会实践为辅转变为以社会实践为主校园教育为辅,从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师生协同创业的多元化实践模式,从学校为主产业为辅的服务模式转变为产业资源为主校园服务为辅的综合服务模式。这种理念的更新、方式的变革意味着组织管理方式的重大革新,如何创新资源集聚方式,实现跨学科、跨高校、跨地区的协同发展,推进校内与校外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需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协同创新创业教育范式的出现,为中国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指出了一条新路,其自身模式的完善性与适应性如何也决定了其能否代表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范式的未来。

(三)大学创业教育的当代话语建构

从中外大学创业教育制度话语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政府作为大学最主要的投资主体和行政领导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对国民教育实施政府主导型的价值引导与行政干预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这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必须承认,我国的大学长期以来囿于政府办大学的惯性思维,对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没有作出主动的积极回应,很多高校仍局限于高、精、尖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政府主导下的创业教育活动与市场脱节现象较为严重,高校与企业之间联系较少,导致一些学生的参赛行为被视为创业行为,市场转化率极低。

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创业教育要求下,我国的创业教育要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学校策动的新型话语格局。一方面,政府要在全社会层面继续鼓励、倡导开展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教育,做好服务工作本位,广开欢迎之门,降低政府所开办的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和创业园区对大学生创办公司类的创业实践的“门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在政策方面为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增强创业教育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结合自身优势,努力挖掘自身特色,立足自身、放眼市场,强调专业应用性的市场延伸,增强市场发展后劲。

五、小结

我们应该看到,我国良好的经济运行形势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生动力和持续的成长空间,我们应进一步确立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的同时,继续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已有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努力探索和构建有中国特色、有区域特色的大学创业教育范式,形成能够协同强劲内生动力、强势外部力量的创业教育话语新格局,进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Powers.J, McDougall.P.University Startup 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Licensing with Firms that Go Public:A Resource Based View of Academic Ent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9(20).

[3]Kevin Philpott,Lawrence Dooley,Caroline O’Reilly,et al.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Examing the Underlying Academic Tensions [J].Technovation,2011(31):161-170.

[4]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6.

[5]安宁,王宏起.理工科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基于多案例分析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68-72.

[6]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1-94.

[7]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0.

[8]刘海英,杨文超.基于比较与反思的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初探[J].学理论,2009(29):106-107.

[9]李金奇,余国宇.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分析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8):95-96.

作者:米银俊 吕新铭

大学创业教育论文 篇2:

美国大学创业教育活动初探

【摘要】以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活动为例,分析探讨美国大学创业教育活动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当前大学创业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创业教育;启示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仅从解决就业问题出发,鼓励创业已经成为我国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其实,鼓励创业的意义不限于此,它还可以推进我国经济的产业升级以及创业型经济的新发展等。因此,作为培养创业人才的基础性工程,创业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地方,其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内容涵盖了从中学、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比如,被称为“西部的哈佛”的斯坦福大学早期曾希冀以哈佛大学为榜样建校,但很快便开始寻求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建立创业型大学。自20世纪中期的探索以来,斯坦福大学逐渐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创业型大学模式,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大学成功实施创业教育并成功创业的典范,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1.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活动

1.1 实用主义理念的引领——斯坦福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基础

斯坦福大学自创业以来,就秉承其捐赠人斯坦福实用主义的理念,“实用教育”的教育观从一开始就影响着斯坦福大学的成长。受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斯坦福大学在人才培养中都是秉承人尽其才的思想,学以致用的精神,强调勇于创业的实践。与一般大学把自身职责仅仅界定在科学探究领域内不同,斯坦福大学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学应把学术转化成技术,再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在1944年,弗雷德里克·特曼制定了《20年发展计划》:“使斯坦福大学成为工业研究和开发的中心”,从而实现学生的本地就业,实现校企联合。

1.2 创业的改革尝试——特曼在斯坦福的改革

在把斯坦福大学创建成创业型大学的过程中,特曼进行了大胆地规划并在大学中实施其创业的计划,其有关创业的举措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使斯坦福大学成为工业研究和开发的中心。20世纪30年代,当特曼看到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多数到东部地区寻求发展,就鼓励自己的得意弟子蕙莱特和派卡德在珀露奥脱建立起了惠普公司,此后,惠普公司成了硅谷电子工业的重心,并发展成美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之一。当晶体管诞生之后,特曼又当机立断地将其发明人之一——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萧克莱聘请到斯坦福工业园,成立了“萧克莱半导体实验室”,而该实验室雇用的12名博士中,有8人另立炉灶,成立了“公平孩子半导体公司”,这八人后又各成立自己的公司,其中之一便是英特尔人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诺耶斯。20年后,“公平孩子半导体公司”共衍生出50多家新公司。

第二,把大学的二级学科视为潜在的“成长工业的技术储备”,寻求有发展前景和市场开拓前景的学科专业加以发展。当创新和创业越来越出现在高新科技领域,并把知识作为依托时,斯坦福大学开展把学科的发展与创业联系起来。特曼在学科发展上摒弃按照传统思路办学的方法,他要求关闭一些发展前景不太理想的系,撤换没有创业思路的院系领导,使学校的学科专业发展适应创业的需要。

第三,制定了一套刺激教师创业积极性的报酬制度,鼓励教师成为集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于一身的“三位一体”的人。在吸引教师方面,特曼除选聘有研究专长的教师外,还特别注意吸引那些能够创业,能从市场上获得项目的教师。

第四,成立斯坦福科技园,为创业活动提供了环境和实体的支持。特曼在斯坦福大学成功上的另一个举措来自于科技园的创建,在看到工业与大学结合的趋势后,特曼把斯坦福大学原来闲置的几千亩地建设成吸引大学师生和外部人员创业的园地,该园地不仅为斯坦福大学获得了土地租赁金等,同时还给大学师生提供了一个创业的良好环境。

在特曼改革的引领下,斯坦福大学逐渐走上了一条具有创业特色的学校发展和学生教育之路,一方面,斯坦福大学逐渐成长为创业型大学的代表,另一方面,斯坦福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也开始形成了创业型人才的特色。以斯坦福大学的MBA教育为例,与传统的MBA培养“西装革履式”的管理人才不同,斯坦福大学更为强调培养学生开创新科技、新企业的“小企业精神”。在特曼的改革下,创业逐渐成为斯坦福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2.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现状

在历史积淀与不断的创新探索中,斯坦福大学逐渐建立起了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当前,斯坦福大学既有包括创业的专业教育,也有包括创业中心在内的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当前,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众多。在国际化方面,如亚洲—太平洋地区学生企业协会(ASES)、斯坦福企业学生商业联合会。教育者园地、DFJ企业思想领导讲座、MFD项目、企业教育圆桌会议等提供技术风险项目;WELLSPRING创新中心、技术授权办公室、大学合作关系办公室提供启动资金;学生团体有亚洲-太平洋学生企业协会GSB高科技俱乐部西班牙本科生商业协会、斯坦福创业学生商业协会、斯坦福风险资金俱乐部、拉美创业协会、中国商业俱乐部、DJF企业思想领导讲座、生物设计创新团队、社会创新中心、企业研究中心。

从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活动看,斯坦福大学经历了从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具有创业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向,到学校领导层面对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的关注和引领的探索,这不仅使创业精神成为了斯坦福大学的一种核心精神,同时也使斯坦福能够亲自体会创业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斯坦福大学又发展起了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既包括从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在内的一系列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又有媒体和技术授权办公室在内的一系列学生创业的服务设施和机构,同时又组建了各种有关创业的团队。真正做到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的结合。

3.美国创业教育的特点

3.1 创业教育的理念得以重视、普及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得到了从校领导到院系领导的普遍重视。学校不仅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中心来进行创业教育的专门实施与管理,一些高校的校长更是亲自担任创业研究中心的顾问。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副校长埃尔温·V.斯文森亲自兼任该校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的高级顾问,百森学院的校长布朗·M.贝埃弗(Braun M. Barefoot)、教务长迈克尔·L.费蒂斯(Michael l.Fetters)和研究生院院长迈克·赖斯(Mark Rice)都是创业教育领域中全球著名学者。

3.2 创业教育的体系得以规范

创业机构设置较为完善。当前美国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机构主要包括:①智囊团和创业研究会。智囊团主要负责为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联系外部资金支援,并对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建议。②创业教育中心,其所担负的职责既包括实施创业的课程教学、研究活动。③创业家学会。该学会主要聘请杰出的企业家来校与学生交流,让他们开设讲座,参与教学或为创业中心提供资金和各种捐赠。

创业课程设置较为系统,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体系性。美国的创业课程具有包括核心课程和创业课程在内的较完整的课程体系,这就使创业教育不仅在专门课程中开展,在普通课程中也渗透了创业教育的理念。第二,层次性,美国大学的创业课程具有由浅入深、渐次发展的特点,能够满足不同水平、不同能力及不同要求的学生。第三,多样性。创业教育的课程既有一般的课程讲授,也有课外实践,还有各种创业研究活动,创业教育课程呈现多样性的发展态势。此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较为雄厚。

4.美国大学创业模式的启示

4.1 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需要多方参与

彼得·德鲁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指出:“现代经济正从大公司主宰的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中国经济的未来必然要加快走向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之路,必然渴求大量的创业人才,而创业创业人才的培养在于创业教育。当前,美国已基本形成个人—政府—高校—社会中介组织四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其中,高校主要通过创业教育的开展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政府主要为美国公民的创业活动提供方向引领、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社会中介机构提供咨询和资金等支持。正是这种多方参与的方式,形成了美国融创业人才培养、政策法律和资金支持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创业网络。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创业活动虽然当前也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但对创业活动的支持还显不够,如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师资力量不够完善,组织管理结构没有理顺,仍以就业能力而不是创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有关创业的中介机构十分匮乏。为此,我国创业活动的开展应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应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要力量,积极催生与创业相关的中介机构,从而构筑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培训—支持体系。

4.2 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特别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

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将成为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如果只依赖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延缓整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大学毕业生成为岗位的创造者和提供者,从而大幅度地解决就业问题,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从美国创业活动的发展看,美国的创业活动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的不断推动下而形成的包括创业文化在内的一种产物。在其中,美国创业历史文化的激励,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各项激励政策,完善的创业教育和服务体系等都在推动美国创业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美国的创业教育活动一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使得美国公民成为了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强,勇于走上创业之路的人。

我国的创业活动仍具有较为强烈的自发性特征。政府虽然也在推动创业活动,但表现出来的实质性的支持比较少。另外,我国尤其应该减少政府不适宜的引导给人们带来对创业的偏见,如从近些年来公务员考试的巨大热潮可以反观政府分配政策等对于稳定性工作的引导以及人们对稳定性工作的追求,而与此相对应的就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愿意冒风险进行创业而宁愿选择一个不适合或不喜欢的工作岗位。当然,我国对于创业失败的保障等制度也应该逐步建立起来,以鼓励人们创业的信心。

4.3 大学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背景下提升社会整体创业层次的现实需要

美国的创业活动发展迄今,已从一般型的创业走向以知识创新为主的创业,当前美国大部分的创业活动都发生在新知识、新科技领域,而美国政府也在推动以科研为基础的创业活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国也是一个创业活动较为活跃的国家,但与美国乃至很多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活动还有以下一些不足:其一,从事创业活动的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2005年的GEM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生存型初生创业者中和生存型已有企业均有超过1/3人人人是低学历者。而在机会型早期企业和机会型已有企业中,也都有超过70%的创业者为高中以下学历。我国机会型早期企业和机会型已有企业的创业人员中,也是建立在学历层次较低的人员基础上的创业,高水平人员依赖新知识进行创业的比例还不大。其二,创业活动的开展主要集中在采集制造和顾客服务等领域,在高科技领域的创新相对较少。根据美国创业发展的方向,反思我国的创业活动,我国应更注意推动高学历人员利用高新知识的转化来开展以知识和创新为主的创业活动。学习美国经验,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以知识为主导的创业。一是推动校企合作,主要是加强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和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让学生深入企业,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企业实践感受并从中寻找商机;校企合作科研的开展则让教师的研究能够更接近实际生产需要,从而容易实现成果的转化。二是国家应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做出更多的投入,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知识基础。

注释:

①舸昕.从哈佛到斯坦福——美国著名大学今昔纵横谈[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425-426.

作者简介:宗文干(1970—),男,江西九江人,现供职于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职业规划教育。

作者:宗文干

大学创业教育论文 篇3:

大学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我国大学创业教育中存在着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滞后、大 学创业教育体系不成熟、大学创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良好的大学创业教育社会环境等 主要问题。促进大学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有:必须完善大学教育目标,强化能力体系建设;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灵活建立课程学制;促进大学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发展紧密结合;打开校门,建设大学创业 教育师资队伍;崇尚人生创业价值,促进就业观念转变;努力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

关键词:大学;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 求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2002年教育部开 始在8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基本形成了“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以 及“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比较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是,近年来,我国大学创业教育面 临一些新的困难,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 “创业教育”水平上。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地方院校大学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 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以期推动大学创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大学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滞后

社会舆论偏好和习惯势力,阻碍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和创业激情,制约着大学创业教育健 康发展。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客观上形成了大学毕业生由国家计划“派遣” 理所当然、能“吃皇粮”才算大学生涯修成正果的错误观念,相反,大学毕业生创业或自 谋 职业则被当成“不合格的大学生”、“没有真正毕业的大学生”,备受冷遇。由于大学毕业 生就业困难以及片面的就业观念等多种原因,我国公务员考试十分火爆,其竞争激烈程度远 远 超过高考和考研而成为“中国第一考”。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36万多考生参加,但实际 上只招收1万多人。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全国报考总人数突破55万,其中农业部办公厅一 个科员职位,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竟高达1 766人[1]。地方公务员考试也炙手 可热。据湖南 省人事厅透露,2006年湖南省约有3.5万考生赶考2 800多个职位,整体平均录取率不 足8% 。与报考公务员“过独木桥”的热情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却相当低。清华大学创业中 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项目42个成员的平均水平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蔡克勇副主任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 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美国当年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为23%~25 %[2]。

2.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尚不成热

一是缺乏相对完整的创业课程体系。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创业教育项目,多注重创业企业课程 教育,即创业课程体系KAB。但我国大学创业课程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 ,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二是没有适应创业教育的灵活学制。创业 能力并不等同于就业能力,它是一种能够及时准确识别机会、带动他人就业、具有独创特质 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创业教育离不开创新。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实行本科连续学制,要 求 大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中,连续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其本身就有悖于创新教 育的基本理念,不符合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规律。大学生的创业规律应当是通过深入社会 开 展创业实验、检验创业技能,再回到学校加强创业知识学习,增强创业精神。三是没有稳定 的实 践教学平台。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多次循环上升 ,反复锤炼。但是,我国“多数 学校还仅仅是引入了一些课程,进行了一些零星的创业活动,实践瓶颈还没有被打通,阻 碍 了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3]。四是没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大学创业 教育主讲 师资基本属于“学院派”师资,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虽然 ,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人士)担任客座教师, 但实践证明,尽管这种安排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却由于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 持,加之外请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也有待改善。

3.大学创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总体来说,政府财政投入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据权威统计资料显 示,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大学生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公用经费加人员经 费)持续下降。199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只有341万人,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 出为6 775元/人年。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1 739万人,比1998 年增加了409.97%,但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却只有5 183元/人年,比1998年反而下 降了23.50%。 由于公用经费不够,一些高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明显不足,部分高校办学条件紧张,有的 高校甚至不具备正常办学的基本条件。这就使得大学创业教育所需基本物质条件难以得到有 力保障。另一方面,大学创业教育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和特殊才能培养,要求从开发每一个 看似很普通的学生各种不同才能方面着手,发现他的特殊才能并因材施教。然而,我国大学 规模太大,平均每所大学有12 000多名学生,大的有五六万名学生,比美国大学平均要 大四 倍[4]。我国大学师资资源投入也严重不足。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普通高校“生 师比” 只有11.62,而2006年则猛升至17.93,升幅达54.30%。这种状况不利于大学创业教育对 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阻碍了大学创业教育的正常发展。

4.缺乏良好的大学创业教育社会环境

从国际比较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难以接近100%。据日本《劳动 白皮书》记述,目前日本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大致维持在60%~70%。而我国大学生就业的 压力特别大。“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16至35岁的青年有1 900万需要就业,而每年 新增的就 业岗位却不足1000万个。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 讲话指出,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不了业,他们自己以及家长都是很难接受的,如果从对扩招的 感激变成了对政府的抱怨,就会影响到社会稳定的大局。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登记失业率稳 居 5%以下,大学生及其家庭缺乏对失业的基本承受能力,加之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失业 保障功能还非常脆弱,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希望大学是技能培训 场或职业介绍所,普遍选择大学毕业后先就业、再择业、最后才去创业的模式。与此同时, 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又严重不足。据教育部2004年的一项报告指出,全国97家比较早的大学生 企业,盈利的仅占17%,大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据不完全统计 ,创业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 成 功率[5]。虽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但是,近于“冰点”的成 功率客观 上对大学生创业热情泼了一瓢“冷水”,使得多数大学毕业生不敢创业。此外,市场环境对 大学生创业也构成巨大压力,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创业风险投资体系。与美国 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扶持创业投资所不同,我国资本市场还较落后,创业投资处于起步阶段, 大学生创业融资相当困难,许多优秀创业计划难以付诸实施。

二、促进大学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地方院校兴办的专业大都围绕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创业方向上各具特色, 因此需要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实行不同的创业引导。

1.崇尚人生创业价值,促进就业观念转变

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由国家统招统分,毕业后“服从组织安排”,由国家分配“工作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1989年起实行毕业生自主选择、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大 学毕业生按照“双向选择”机制,主要面向国有企业、事业和机关等单位“就业”。我国高 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后,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除了应具有一般地提升为社会服务的公 民素质之外,更重要的还要适应职业技能的需要、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个人自我价值实现。 与此同时,社会就业形式也出现了由原来的体制内就业向体制外就业、机构化就业向个体化 就 业的重大转变。后期出现的就业形式,对个体自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这 一 方面的集中体现,它成为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形式 。地方院校大力倡导创业体现人生价值的理念,努力培养大学生“想创业”的意识、“敢创 业 ”的精神和“会创业”的能力,“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 解决大学生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比例偏低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灵活建立课程学制

大学创业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和维护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在教育中强调大学 生的个性。“每个人都能在他处理事物的方式上有所创新,这种处理事物的独特方式是好奇 心的表现,也是探索、发现和发明新事物的基础”[6]。然而,体现个性特点的创 业教育, 很难在一个固定的连续学制中一蹴而就。完整地完成大学创业教育过程,应遵循大学生创业 能力形成的规律,以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为核心,建立灵活的学制。例如,可以让大学生三、 四 年级休学去尝试创业,过几年再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要实现个性化教育,就得放弃千 篇一律的课程和方法”[7],大学创业课程建设必须尊重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学业 上享有最 大限度的自主权和主动权。美国大学的自由学分制,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 念。例如,斯坦福大学只有6 000多名学生,1999—2000学年共开设5 735门本科课 程,其中21 %为只有1名学生的课程,52%为只有8名及不到8名学生的课程[8]。此外,创业课 程还应以实践教学为主,不必过分追求系统性、理论性,而应注重实践性。

3.打开校门,建设大学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当前地方院校推动创业教育的一个难 题。解决这一困难最好的办法是“打开校门”,走“开门办学”的道路。一是 选聘有成功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或大学生担任创业教育教师。地方院校要为这类教师选配好助 教,帮助他们编写教材、教案,提高教学水平。二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走入社会,加强调 查研究,深化创业理论知识。三是要从企业、机关或事业单位引进一批具有一定创业理论基 础、且有丰富的创业技能的专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其培养成创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 通过三 管齐下,努力培养并逐步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指导有力、结构合理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4.努力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大学创业教育的投入,要建立教育专项支出项目,支持大学创业教育 师资培训和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二是要加快创业资本市场建设。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为 大学生优秀创业计划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撑。机构投资者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基 金 ”。三是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 业者”,特别是在工商、税务、市场管理、竞争环境等方面,加快出台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 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娟.国家公务员报考大热金融系统浙江报考者多[N].现代金融报,20 07-10-29.

[2]蔡克勇.创业教育亟待加强[N].中国教育报,2005-07-20.

[3]俞水.大学生创业教育该如何打通实践环节[N].中国教育报,2007-12-21 .

[4]陈至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全局,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办出特 色——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Z].2007-01-09.

[5]梁国胜.中国创业教育将逐渐升温[N].中国青年报,2007-11-06.

[6]杜祖贻.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4).

〔责任编辑:东 升〕

作者:李燕凌

上一篇:新闻传播控制论文下一篇:法律定义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