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试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定位不准、偏重理论、脱离市场、大学生创业层次不高等问题,提出创业教育要立足经济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注重高科技创业、结合地方经济、引导社会新理念、关注信息化创业等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试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创业教育试析论文 篇1:

主体性教育理论下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深化路径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应用型院校作为我国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主要供给来源,势必应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承担重要责任。然而,基于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审视我国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可以发现,院校主体性发挥不足、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主体性保障机制不足等诸多困境,使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开展成效甚微。为此,应用型院校应发挥自身主体性,更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形式与内容;改进创业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发挥主体性能力;优化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为学生发挥自身主体性提供必要支持。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论 应用型院校 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袁富强(1980- ),男,河南开封人,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讲师,硕士;舒昀(1987- ),女,江西九江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灸学院,讲师;邵崇钰(1986- ),男,山东临沂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灸学院,讲师,硕士。(江西 南昌 330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的误区与障碍分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162057,项目主持人:邵崇钰)

主体性教育理论可以视为一种时代的哲学,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而诞生,在我国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针对应用型高等教育,该理论强调发挥应用型院校与学生的主体性能力,充分展现了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育人思想。应用型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凸显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价值,尽可能发挥自身与学生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性能力,调动学生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中的积极性。

一、在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意义

在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论,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力,使学生善于自主学习,敢于自主创新。

1.促进创新型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创新创业型社会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关键,创业浪潮滚滚而来,唯有坚持创新,才能屹立于激烈的竞争环境。这一过程中,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肩负着重要责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学生解决经济社会与自身发展的各类问题的能力,原来专注于课堂教学的高等教育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创新型经济社会的要求,难以促进学生实现从知识学习到掌握问题应对手段的转变。主体性教育理论则能够为应用型院校提供新型创业教育发展指导思路。应用主体性教育理论,应用型院校将会更加关注对学生主动性、创新性的培养,并借助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我国經济社会建设输送创业生力军,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

2.确保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目标达成。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评判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该纲要还强调,应当培养品德崇高、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专业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应用型院校需响应改革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应用无疑能够为院校提供理论指导。就教育目标而言,主体性教育理论强调应用型院校需关注学生自主意识与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自我管理与成长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更新学生的就业思想,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由此可见,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应用势必能够确保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目标的达成。

3.满足应用型院校学生主体性发展诉求。新时期,应用型院校学生的主体意识普遍较强,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应用,能够使应用型院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关注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主动性与创造性是人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特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提升其创业能力,强化其创业意识,是主体性教育理论应用下的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目标指向。过去的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过于重视提高就业率,忽略了创业教育对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热情、主动性较弱、创业意识低迷。在创业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下,应用型院校唯有应用主体性教育理论,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关注主体创造性的提升,方能满足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诉求。

二、主体性教育理论下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人类唯有具备主体性,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因此,应用型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与学生的主体性。然而,我国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现状表明,主体性教育理论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1.应用型院校主体性发挥不足。第一,应用型院校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一方面,许多应用型院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倾向于获得短期效益,仅仅关注创业知识教育、创业能力培养,不关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强化,导致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创业教育,无法激发学生潜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许多应用型院校甚至未开展创业教育,或者仅将创业教育设置为选修课,没有将其纳入育人计划,凸显出院校对创业教育的忽视。第二,应用型院校未能满足学生主体的诉求。一方面,许多应用型院校对于创业教育的定义过于狭隘,比如仅限于创业大赛、创业教育座谈等,忽视了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方式的诉求,单一的创业教育方式使众多学生缺乏参与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许多应用型院校的创业教育内容仅限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创业计划书制作,而这部分教学内容大多更新缓慢,缺乏时效性,同时也未能实现与学生专业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于创业变现心存犹疑。第三,应用型院校忽视了创新精神培育与创业教育方式选择。一方面,许多应用型院校并未重视培育创新精神,忽略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使用千篇一律的教学大纲,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性难以提升,自身潜力难以得到开发;另一方面,创业教育方式过于死板,大多以知识灌输为主,未能认识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不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2.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第一,就认识而言,应用型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对自身的认识,挑战意识不强,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难以发挥主体性,认为创业教育与自身关系不大,因此割裂了与创业的联系;同时,不少学生缺乏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认为创业教育仅对少数创业能力和意识都很强的学生有效,不必对全体学生开展。第二,就表现而言,应用型院校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时的参与度不足、主动性不强,较少关注创业知识与信息,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较弱,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过于被动,缺乏对创业教育的兴趣。第三,就意识而言,应用型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差,即便有创业意向也未必能付诸行动,大多数学生仍坚持传统就业观,畏惧创业风险,在创业教育中较少进行自主思考或主动提问,大多仅是被动配合。

3.主体性保障机制不足。第一,创业实践过程中的保障不足。应用型院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价值认识不足,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创业意愿较强的学生受经验不足的制约而始终停留在空想阶段。第二,创业服务保障不足。大多数应用型院校虽然开展了创业教育,但配套服务跟不上,许多有贷款创业意愿的学生甚至无法获悉相关渠道与政策。目前,仅有个别应用型院校设立了创业教育机构,但整体而言,创业教育仍过于分散,缺乏整合度较高的服务体系。第三,创业环境保障不足。一方面,应用型院校对于营造创业文化环境缺乏关注,主要表现为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同侪间的创业氛围不浓,比如班级同学之间、不同年级学生之间都较少谈论与创业相关的话题。

三、主体性教育理论下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的深化路径

针对应用型院校和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主体性保障机制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为促进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应用型院校需在深化创业教育路径上下功夫。

1.院校发挥自身主体性,更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形式与内容。第一,更新创业教育理念。首先,应用型院校应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理论要求院校确立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引导其提升自我意识与独立见解,同时对其不成熟的一面加以扶持引导;院校应积极亲近和了解学生,除课堂外,主动创造与学生交流的空间,并在交流中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其次,应用型院校应形成个人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教育理念。院校不应将创业教育视作只有部分学生能够享受的特殊服务,而应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并视学生特点和有待挖掘的潜能,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的个人价值能够与社会价值相融合。最后,应用型院校应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精神。一方面,就思想教育而言,院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自我形成客观的认知,在反思中强化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就行为教育而言,院校应引导学生践行创业活动,积极关注创业信息与政策,主动寻找商机,将课内与课外所学应用于创业实践。第二,完善创业教育形式。应用型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需求,了解其兴趣所在。目前多数学生对于包括讲座、座谈会、创业模拟在内的课外创业教育形式的接受程度较高,院校应根据学生的这一需求,实施形式丰富的创业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当地企业实地考察、企业家经验分享、创业公司模拟经营等。不论采用何种创业教育形式,院校都应当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使其能够获得更加开放的自主发挥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第三,完善创业教育内容。应用型院校应实现学生主体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推进创业教育体系创新,不断完善创业教育内容。一方面,院校应实现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得各种专业知识能够被应用于创业活动中,提升创业教育的实践价值。具体而言,应在专业教学内容中添加关联度较高的创业知识;基于学生的不同学科背景,突出专业特长,在调动学生创业激情的同时,引导其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创业实践;协调学科资源,将文科在知识储备方面的优势与理科在实践逻辑方面的优势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基于学生创业需求与创业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教育。院校应根据学生兴趣与社会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与优质企业、创业精英建立联系,共同完善创业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2.改进创业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发挥主体性能力。第一,应用型院校应关注个体性教育。建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大纲做出明确规定,要求高等院校转变创业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选择,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打破创业教育的条条框框,形成多样化人才观。与重视应试的传统人才观相比较,多样化人才观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体发展规律。故而,应用型院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活动,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第二,应用型院校应重视探究式教学。一方面,应用型院校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其形成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实现知识教学与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为提升创业教育服务质量,院校教师应加快适应信息化社会,积极借助新媒体手段,如将网络教学应用于创业教育等;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将学生视为创业知识教学与创业实践教学的关键主体,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体验和总结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提升自主评价、选择的能力,确保其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另一方面,应用型院校教师应尽可能降低对教育时间的占用,将创业学习时间的选择权返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个性与兴趣选择学习重点,使其养成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思维。

3.优化保障机制,为学生发挥自身主体性提供必要的保障。第一,完善教育保障机制。传统创业教育仅限于课堂,为保障创业教育的有效性,需加快体验式创业教育布局。体验式创业教育可以分为课外与课内两种。就课内而言,主要指学生在创业实验室中能够模拟企业的日常运作;就课外而言,主要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将创业教育体验划分为企业观摩、能力培养与项目孵化三种模式。对于课外体验模式的选择,主要还是基于不同学生的特性与需求,例如,针对无任何创业实践或经验的学生,可安排其进入企业观摩,使其初步了解企业运作模式、企业招聘需求、企业家的发展历程;针对具有较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可安排创业竞赛,或协助学生进行创业立项;针对具有清晰创业想法的学生,可指导孵化项目,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第二,健全政策与服务保障机制。首先,各级政府应健全创业扶持政策,如打通创业融资渠道,借助创业赛事、創业立项等活动为应用型院校学生创造项目展示的平台,吸引社会风投、天使投资的关注;各级政府还应为应用型院校学生提供创业优惠政策,如免企业注册费,以及提供小额贷款、商业保险等。其次,各级政府与应用型院校应为学生提供服务保障,如成立学生创业服务部门,明确服务人员工作内容,确保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反馈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使学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准确把握创业时机。

[参考文献]

[1]柳亮.地方医学院校“全程化、分层次、多平台、广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17).

[2]张辛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对我国的借鉴——以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创业教育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7(5).

[3]董平,肖利秋.基于“专业—就业—创业”贯通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0).

[4]刘中晓,徐金寿.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调查与对策建议——以浙江省1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13).

[5]黄首晶,杜晨阳.试析社会、高校、政府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功能——基于中美的比较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7,39(9).

[6]陈少志,李文丽.高校“实训+顶岗实习+创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实训模式的构建——以编辑出版专业为例[J].出版科学,2017,25(3).

作者:袁富强 舒昀 邵崇钰

大学生创业教育试析论文 篇2:

立足经济发展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定位不准、偏重理论、脱离市场、大学生创业层次不高等问题,提出创业教育要立足经济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注重高科技创业、结合地方经济、引导社会新理念、关注信息化创业等建议。

关键词:经济 发展 大学生 创业 教育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业”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各高等学校也纷纷开展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但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诸多不切实际的问题,难以达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的,必须从新的视角审视和反思大学生创业教育。

1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1.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创业教育发源于美国,在20世纪早期开始发展,在20世纪中叶开始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了显著成效。回顾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功利性职业教育阶段,以创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第二时期是综合实践教育阶段,增加了对创业综合能力的诉求。第三时期是系统整合阶段,创业教育增加了对个性品质与创业意识方面的诉求,进入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创业教育时代。[1]当前,创业教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创业在促进就业、发展经济、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1.2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

欧美发达国家在开展高校创业教育方面,具有较长历史,在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形成比较科学、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美国的创业教育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贯穿整个国民教育过程。到2009年初,美国有20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美国的创业教育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促成了许多新企业的诞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掀起了全社会重视创新的氛围,引导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创业教育作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理念正在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

1.3 国内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时间较短,其标志是1997年底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创业教育经历了高校自主探索,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试点探索,以及各高校积极开展三个阶段。高校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讲,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尚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需求。

2 当前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创业教育定位不准

创业教育是体现素质教育内涵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即培育一大批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创业型人才。我国的创业教育存在功利化、形式化、速成化等特点。首先,我国创业教育从一开始便带有功利化色彩。高等教育数量和规模的持续扩张,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高校期望创业教育能使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以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因而许多高校片面的追求大学生毕业后马上开展创业的人数和比例,希望大学生经过创业学习,直接开办企业,以此来彰显学校创业教育的成果,并没有真正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是一种就业形式,但如果为了就业而开展创业教育,无疑是将创业教育的价值功利化了。[2]其次,创业教育定位的形式化。很多高校热衷于追求创业教育的短期效果,对创业课程的教学建设方面投入较少,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容易见效果的表面工作上,侧重于对少数学生精英的培养,如,仅仅组织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创业基金,设创业园等,受益学生人数很少,而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效果关注不够。

2.2 偏重于理论层面知识的传授

创业教育非常强调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但当前的高校创业教育仍然偏重于理论层面知识的传授。大学生开展创业之前,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高校的模拟实训基地、实习基地等平台严重不足,大多数学生只能从书本中学习创业,只是丰富了相关的创业知识,其真正的创业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的提高,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实践经验的缺乏成为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短板。[3]此外,实践性的创业教育师资缺乏。创业指导教师大多来自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的教师,或由学生管理中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兼任,他们大多缺乏创业教育的实践经历,其教育内容只能限于理论层面,没有太多实践经验的把握和运用。事实上,没有创新创业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学生。

2.3 大学生创业的层次不高

创业教育定位不准和教育内容不全面,导致大学生创业在较低层次徘徊。科技含量高、管理模式新颖、赢利模式科学高效的大学生创业企业非常罕见。大多数大学生的创业只是在餐饮、家教、零售小店等传统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丰富的知识。再加上,一些高校把创业教育等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降低了创业学生培养的质量。大学生创业的整体数量不断增加,但创业质量难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2.4 创业教育脱离市场发展现状

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素质教育,创业教育不能只在学校内部开展,应该紧密结市场特征,让学生在社会和市场这个大课堂中接受教育和锻炼。这就需要学校、企业的大力支持,但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大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管理和经营运作。只经过理论知识学习的大学生,直接创建企业,难以把握变化莫测的市场规律,没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难以摆脱淘汰的命运。

3 创业教育应立足经济发展

3.1 创业教育要服务国家战略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突出,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着根本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要促进产业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产业创新的技术和技能支撑平台非常关键。因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创业型国家已逐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但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其关键就在于自主创新人才不足,高等教育还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创业型国家的要求,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应该立足服务国家发展大战略,用新的理念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

3.2 创业教育要注重于高科技创业

首先,要引导学生开展高科技创业。高校是知识、科学、技术集中的地方,也是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地方,因而高校应引导学生开展知识密集型创业活动,增加创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创业成功率。其次,要设置高科技类创业课程。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高科技类创业活动,设置相应课程,介绍高科技企业创业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高科技创业的机遇与风险,高科技含量研究项目的产业化等。最后,要加强技术转化,鼓励师生结合共同创业。通过大学内部的“技术转化”办公室,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鼓励和支持教师、学生通过合作创业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高校教师成为新产品的发明者、新企业的发起者。当然,创业并不是教师的核心任务,大学是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否则是教育思维错乱,是对实践与教学的割裂。[4]

3.3 创业教育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

创业的本质就是创业者通过创业活动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把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向新用途,并且把资源和要素,包括人的创造性的劳动,转化成具有更高价值形式的社会财富。因此,创业教育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首先,教育资源的来源、人才培养的去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创业教育要能够,而且应该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如,在以旅游业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城市,其相关高校可开设旅游类企业创业课程。其次,应服务于地方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转移。在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不少企业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高校创业教育应培养适应产业升级转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最后,创业教育是大众教育,但不能希望,也没有必要使所有学生开展创业,只是一部分学生,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开展创业,更多的人才还是到企业工作。即使创业教育比较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大学生创业比例也只是在20%左右,大部分学生要到企业就业。但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富有创造性、开拓性地开展工作。

3.4 创业教育要引导社会新理念

创业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高校创业教育应向学生传输新的理念,关注可持续创业。如,引导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以人为本、生物技术、健康生活等理念,培养和鼓励学生在这些领域寻找创业机遇,挖掘创业项目,开展创业活动。如,深圳市某大学生创业企业经营节水型洗车服务,比传统洗车节约90%以上的用水量。

3.5 创业教育要关注信息化创业

网络经济蕴含着巨大商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良好形式。大学生开展的网络创业主要有网络技术创业、网上开店、建立门户网站、网上自由职业者创业等模式。网络创业与传统的创业相比,具有创业门槛相对较低、知识含量相对较高、创业前景比较广阔等特点。[5]其中,网上开店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大学生网络创业形式。网络创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资金短缺、项目难找等问题。高校应抓住网络经济发展的机遇,及时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应开设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信息处理、现代物流等相关课程,利于大学生提高网络创业的经营效果,提升经营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茉.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演进特质[J].教育评论,2006(6):104-106.

[2]周霖,朱贺玲.试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J].高教研究,2010(5):90-93.

[3]孙志明.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导刊,2011(2):66-67.

[4]武世兴,杨亚鸿编译.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考夫曼创业基金会关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11(4):88-92.

[5]耿耀敬.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问题[J].河南社会科学,2007(9):161-163.

作者简介:

李凯(1980-),男,山东临沂人,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化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

作者:李凯

大学生创业教育试析论文 篇3: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分析

摘  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探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重大。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采用Bicomb2.0、Ucinet6.0软件,从研究产出、研究热点两方面对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通过客观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谱,系统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创业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焦点,以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及实践探索提供借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研究产出;研究热点;文献分析

大学生创业教育既是一种技能教育,更是一种素质教育、生存教育和发展教育。创业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下探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出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正确的创业价值取向的形成,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结合有着重要的意义[2]。

在政策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得到了学者的普遍关注,研究思路逐步拓展、研究领域不断深化。为有效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和把握研究的发展脉络,直观、系统了解研究热点,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数据库检索获得主题研究相关的文献数据,利用Bicomb2.0软件、Ucinet6.0软件等分析工具,对领域研究进行文献的梳理和数据的挖掘,以便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一、文献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为保证数据的收集质量,样本文献以中国知网(CNKI)为平台,以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并含“创业教育”、从“不限”年到“2018”年进行高级检索,以篇名“思想政治教育”并含“创业教育”或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并含“创业教育”进行“结果中检索”,共检索得到390条记录,剔除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共获得386篇有效文献。

将确定的文献在知网数据库平台以NoteFirst格式导出下载,采用Bicomb2.0软件进行文本挖掘,完成论文发表年度、载文期刊、作者等数据信息的数理统计和分析;利用Ucinet6.0软件作进一步的数据集成,进行文献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分析[3]。

二、研究产出分析

(一)论文年代分布

文献在数量和发展趋势上的变化是知识量增长的直接反映,可以说,文献的数量是对知识量进行衡量的重要尺度之一[4]。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创业教育研究始于2002年。根据普莱斯的文献增长规律, 文献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以及饱和阶段[5]。

2002-2006年是研究的萌芽阶段,文献数量较少,特别是在核心期刊和CSSCI刊物上没有文献的刊载;2007-2012年是研究的发展阶段,文献数量增长明显,年均发表论文19篇;2013-2018年,是研究的成熟期,文献发表数量逐渐演变成线性增长,累计发表论文263篇,年均近44篇,占样本文献的68.13%。从现有研究文献成果来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创业教育研究远未达到饱和阶段,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二)论文期刊分布

期刊论文是研究成果的一种主要生产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界对某一主题的研究概貌[6]。经统计,386篇样本文献分布在228种期刊中,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创业教育研究已经受到国内各种期刊的广泛关注。从文献期刊的特点来看,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教育理论或学报类刊物上。发文数量在5篇(含)以上的刊物12种如图2所示,累计刊载研究论文75篇,占样本文献的19.43%。其中,作为核心期刊、CSSCI期刊、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载文量最高,达到11篇,占样本文献的2.85%。

(三)论文作者分布

论文作者分布的分析有助于了解领域作者发文和研究的大体情况,界定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实现对领域的跟踪研究[7]。按第一作者统计分析,共有第一作者345位,按全部作者(含参与)进行统计,共有作者487位。表1列出了以第一作者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共计5人,累计发表论文26篇,占样本文献的6.74%,其中祝小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是该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分析可知,虽然当前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创业教育研究者较多,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多数研究者仅是开展了初步的探讨,持续、深入地研究尚待挖掘。

(四)研究机构分布

为分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创业教育研究力量分布情况,对论文作者单位进行了统计。经数据分析发现,该主题期刊论文作者单位共计302个,其中,出现频次在4次及以上的单位合计14个如图3所示,累计出现频次73次,占样本文献论文单位出现总频次的16.29%。

三、研究热点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提取

关键词是研究学者对文献内容的一种精炼和浓缩,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主题研究的热点,文献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与主题研究的热度呈现正相关性[8]。为考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创业教育研究主题情况,对样本文献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样本文献共包含关键词344个,其中,出现频次在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为26个,累计出现912次,占文献关键词总出现频次的68.16%,如表2所示。由表4可知,除去“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以264次和222次位居前两位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等关键词位列其次,均属于高频词范围。

(二)高频关键词中心性分析

利用Bicomb 2.0软件,对出现频次≥5次的26个关键词构建26*26的共现矩阵,导入Ucinet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中间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分析和衡量整个网络的中心化程度[9][10]。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创业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中间中心度排名如表3所示。

中间中心度是衡量各关键词对整个网络控制程度的重要研究指标之一。中间中心度越高的关键词,其在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就越为重要,反映着学者对研究主题的关注热点。对表3的分析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在整体网络资源中拥有着较强的控制力和较强的影响力,以它们作为纽带,“大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融合”“对策”“就业指导”“就业创业教育”等受到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

(三)构建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

利用Ucinet6.0内嵌的NetDraw工具,生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创业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如图4所示。

在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中,以节点表示关键词,节点越大,说明关键词点度中心度越高,与该关键词共现的关键词越多。对图4的分析可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创业教育研究紧扣“思想政治教育” “创业教育”这一主题,形成和搭建了“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就业指导” “就业创业教育”等研究范畴。

(四)高频关键词凝聚子群的可视化分析

将高频关键词构建的共现矩阵导入Ucinet6.0数据处理软件,依据关键词间关系的紧密程度,生成高频关键词凝聚子群的可视化图谱,如图5所示,以揭示群体内部的结构关系[11]。

对图5的分析可知,26个高频关键词被分为三大领域。以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为基准,将三个领域分别总结归纳为:

1.创业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义与现状的一般性理论探讨

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新载体,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传承和拓展作用[12]。思想政治教育对创业教育具有价值引领的功能,具有把握方向、突破“瓶颈性”问题、达成教育目标的作用[13]。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共生互促、融合互动、优化对接、价值契合、协同育人[14]。

2.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协同融合的对策与实施路径

通过创新教育观念、强化师资力量、构建实践平台、完善课程建设、营造文化氛围等途径实现价值耦合、要素耦合、方法耦合的統一,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协同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保障创业教育的“向”[15][16]。

3.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互动及耦合的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狠抓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与艰苦奋斗教育[17]。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创业教育领域研究相关的386篇样本文献数据的梳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论文年代分布分析表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创业教育研究始于2002年。2002-2006年是研究的萌芽阶段,2007-2012年是研究的发展阶段,2013-2018年是研究的成熟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创业教育研究远未达到饱和阶段,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2)论文期刊分布分析表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创业教育研究已经受到国内各种期刊的广泛关注。已有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教育理论或学报类刊物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刊载论文数量最高。(3)论文作者分布分析表明,当前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创业教育研究者较多,但有效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持续、系统、深入地研究尚待挖掘。(4)论文研究机构分布分析表明,目前主题领域研究的机构较多,但研究力量较为分散,集约式的有效学术研究机构匮乏,向心力、凝聚力较强的科研学术群体有待进一步形成。(5)文献的关键词分析表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创业教育研究紧扣“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这一主题,搭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就业指导”“就业创业教育”等研究范畴,在创业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义与现状的一般性理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协同融合的对策与实施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互动及耦合的实践方面形成了三大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林致远.高校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115-117.

[2]李兰晶.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79-81.

[3]方芳.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现状-基于2004-2016年的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2):131-136.

[4]邱均平,苏金燕,熊尊妍.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比较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37-45.

[5]洪柳.基于核心期刊和 CSSCI 数据库文献计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4):129-134.

[6]李琳璐.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态势的可视化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8,36(3):93-99.

[7]邱均平,马瑞敏.基于CSSCI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文献计量评价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1):24-29.

[8]郭文斌.知识图谱:教育文献内容可视化研究新技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45-50.

[9]严贝妮,程昊.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2019(1):35-41.

[10]任晓龙,吕琳媛.网络重要节点排序方法综述[J].科学通报,2014,59(13):1175 -1197.

[11]纪德奎,张卓.我国职业教育扶贫热点领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5):49-54.

[12]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论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5(1):111-115.

[13]宋妍,王占仁.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3):141-144.

[14]王占仁,吴晓庆.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贡献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8):33-37.

[15]李荣胜.高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之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71-73.

[16]王飞,姚冠新.“三位一体”耦合模式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2011(10):74-76.

[17]祝小茗,胡慧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融合性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51-56.

作者:姬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