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论文

2022-04-20

郑州轻工业学院摘要:当前,创业压力对创业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制约了学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本文着重探讨了压力管理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压力应对技巧,构建压力管理的教育体系,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论文 篇1: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发文数量、期刊分布、作者、研究主题等多方面对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成果的发文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对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发文主题、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加以关注,可以从中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提出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文献计量学;评价体系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首次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后被译为“创业教育”。1995年,该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全面阐述了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即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求职和创造新岗位。1998年又进一步指出了“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在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开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由团中央牵头组织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笔者基于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对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从中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拟据此提出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对策。

论文统计分析

发文的数量分布2006年12月5日,利用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大学生”和“创业教育”为检索词进行篇名路径检索,从得到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2001~2006年期间,收录了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论文共计144篇(剔除一稿多投、文摘,由于系统的时效性,2006年的论文统计可能不够全面),论文数量的年代分布呈现出递增趋势和阶段特征:(1)2001年为研究的初始阶段,国内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初露端倪,发文仅3篇,占2.08%,说明虽然国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但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2000~2003年为快速增长阶段,此阶段研究论文以年均7.5篇的速度增长,说明国内开始重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3)激增阶段(2004~2006年),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激增,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12篇,2005和2006年分别比2003年增加了18篇、28篇。三年的论文数量占总发文数的77.77%,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开始逐渐向高层次发展。

发文的主要内容分布以篇名为路径检索到的144篇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论文中,有42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的,占总数的29.17%;有24篇是探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模式的,占总数的16.67%;有24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占总数的16.67%;另有18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的,17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的,分别占总数的12.50%、11.81%。其他研究涉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内涵、评价体系等内容。

发文的期刊种类与期刊分布以篇名途径检索到的144篇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论文,主要发表在7类期刊上,其中64篇发表于大学学报,占44.44%,位列第一;38篇发表于教育学期刊,占26.39%,位列第二;16篇发表于科技类期刊,占11.11%,位列第三。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文期刊分布较分散,其中发文最多的期刊为《科技创业月刊》,共发文8篇;《中国高教研究》和《中国大学生就业》各发表6篇,并列第二;《西南民族學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苏高教》、《当代教育论坛》各发文3篇,名列第三;发文2篇及其以上的期刊共18种,具体见下表。

发文作者机构分布通过对144篇论文作者机构类型的统计分析,发现论文作者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其中在高校教学部门的作者共97位,占全部作者的67.36%,位列第一;在高校管理部门的作者共39位,占全部作者的27.08%,位列第二;其他作者共5位,占全部作者的3.47%,位列第三。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概况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具体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利用时机能力、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等方面。

参考文献[1]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思路与现实意义,提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专业职业能力、经营能力、综合能力、创业知识结构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2]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时机能力的培养,提出时机能力培养是关键,并概括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利用时机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即时机意识、认识时机能力、抓住时机能力与寻找制造时机能力四个组成要素,并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利用时机的能力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时机意识;二是认识时机意识,具体包括认识时机的本质、激发学生成功欲、把握时代特点能力等三方面;三是抓住时机能力;四是寻找与制造时机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培养大学生主动开放的心态、冒险与进取的精神。

参考文献[3]研究了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剖析了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知识资本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教育思想改革,应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应设置理想理念教育、劳动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三是教学过程、环节、方式、组织、手段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与环节上,应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既有模拟也有实战;在方式上,应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4]剖析了心理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观因素,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提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心理调适能力两方面着手,具体地说: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认知能力、愉悦乐观的情绪和情感、坚定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果断、勇敢、敏捷的行动等几个方面;二是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包括多种能力、敏捷的气质、乐观的性格的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强烈的成就动机与高雅的兴趣爱好培养等方面,最后还指出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

参考文献[5]概括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并借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经验,提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如“创造学”、“科技发明学”等课程,应编写涵盖创业风险、创业心理、创业技巧、创业能力、创业理论、创业指导、创业法制常识等不同内容的教材,并应以创业需要为切入点,结合创业教育介绍一些相关且必须掌握的市场经营与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政策与法律法规。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模式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与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实现途径、教育模式等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6]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并分析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提出到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渐完善的过程。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还要营造积极的氛围,建立适应当代大学的培养管理机制,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内容包括:(1)转变与时代要求不适应的、不适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2)打造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适于开展创业教育的校园环境;(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4)创新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潜能挖掘的大学生管理体制;(5)创造创业实践的有效环境,给大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7]分析了知识经济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性,通过探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三种主要模式: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将课内教学与模拟实践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给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与咨询服务;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创业(创办公司)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8]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总结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定位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与学科内容、实施规程不完善、师资队伍不健全,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最后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一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念,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二要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三要推进教育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将创业精神融入到学生的人格中去;四要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演习场所;五要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六要定期举办创业计划与设计大赛,积极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本身对创业的认识、高校的认识、师资缺乏、课程设置体系、支持系统等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9]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得出我国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活动尚处在较低水平和初级阶段,总结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1)认识方面的问题,高校师生存在认识不统一、不到位的现象;(2)师资方面的问题,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缺乏;(3)课程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尚无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创业教育课程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创业教育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教育模式方面的问题,创业教育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缺乏创业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10]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热”与“冷”(火爆的创业报告与冷清的创业教学,热闹的创业竞赛与尴尬的创业实践)两个方面的对比,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起步晚、缺乏利益、教师没有动力、缺乏资金支持与实践场地等问题。

参考文献[11]从高校教育主體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高校缺乏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2)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创业教育意识淡薄;(3)缺乏创业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12]通过对零陵学院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程、现状、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分析,指出零陵学院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创业教育意识淡薄、创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单一、创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要求相差较远、措施不配套、发展不平衡、特色不突出、教育模式改革滞后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对零陵学院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建议。

(四)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关系

参考文献[13]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导向作用:一是有利于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创业教育可使大学生转变“就业靠国家、靠父母、靠关系”的旧观念,树立就业靠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主创业、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创业观念;二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14]分析了当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高校、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五)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15]分析了创业教育的历史背景,主要从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界定创业教育的内涵,指出“创业教育”是一个统称,涉及多种课程,可以界定为: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险精神、冒险精神等精神与心理素质的教育。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是以开发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

(六)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16]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应通过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加以检验,应主要从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操作系统的设计等几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17]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评价方法,设计了质量控制系统结构,主要由模糊多级综合评判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与质量控制系统组成。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特点

集中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文作者机构分布的集中,94.44%的作者来自高校的教学与管理部门;二是发文期刊类别的集中,97.22%的文章发表在大学学报、教育与科技类期刊上;三是发文的年代集中,77.77%的文章发表于2004~2006年;四是发文的内容集中,75.01%的论文内容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实现途径、模式与存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

广泛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内容分布不仅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实现途径、教育模式、影响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体系,而且还涉及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各类学者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完全相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论文作者注重从创业教育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研究创业教育,并探析了创业教育的内容、方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高校教学部门的论文作者注重从创业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体系等角度着手研究;统计学领域的论文作者则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虽然各类学者的研究各有侧重点,但也存在交叉,体现出各自的部门职责与专业特色。

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论文作者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主要有系统分析、综合、比较、推理、调查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

发展性主要体现在论文作者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紧贴时代,目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已经不局限于一般的理论探讨与定性分析,而是更注重采用实证与定量的分析方法,结合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的时代背景等具体情况进行研究。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较窄目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实现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服务系统、支持系统、政策、成本收益等问题则很少有人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过于笼统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教育模式的构建上,而对运行机制、实现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大学生创业教育成本收益的研究很少目前还很少有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本投入与预期收益问题进行研究。

(二)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深入。

一是必须拓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领域。应对社会上关于创业研究的最新成果加以借鉴,重点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素质、投资收益、資金获取、服务系统以及对就业的促进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实现途径的研究。尤其要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方式与保障机制予以关注,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方式与保障机制是培养创新创业型大学生的关键。

三是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筹集方式、融资渠道的研究。应积极探讨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资金筹集模式,并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筹集方式、融资渠道,探索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资金保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高庆.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2).

[2]于源溟,明辉.试论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利用时机能力的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3]黄挚雄,罗安,杨勇.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3,(1).

[4]陈灿军.略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心理索质教育[J].求索,2004,(1).

[5]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2006,(1).

[6]刘彩生,李国峰.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探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7]戴育滨,张光辉,张日新.浅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J].科技创业,2006,(6).

[8]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

[9]王贤国.浅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4).

[10]袁先海.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透视[J].大众科技,2005,(10).

[11]陈丽影.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

[12]古月明.零陵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零陵学院学报,2003,(5).

[13]施菊华.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就业教育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5,(7月上).

[14]袁美学.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5,(9月下).

[15]韩力争.试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3).

[16]朱再法,郭亚芳.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6).

[17]李国平,郑孝庭,李新平,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与控制方法研究[J].特区经济,2004,(9).

作者简介:

朱明(1980—),男,安徽萧县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劳动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朱 明

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论文 篇2:

压力管理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

郑州轻工业学院

摘 要:当前,创业压力对创业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制约了学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本文着重探讨了压力管理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压力应对技巧,构建压力管理的教育体系,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压力管理;创业教育;创业压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201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727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相当严峻,2013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季”。Boyd&Gumpert(1983)研究表明55%~65%的创业者每周至少一次忍受心烦意乱、失眠、焦虑和头痛等症状的煎熬。

创业压力不仅影响创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对其创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有必要将压力管理纳入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进一步丰富创业教育的内涵,促进更多大学生创业成功。

一、创业压力对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

关于压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Selye等人提出压力是外部环境不能满足个体需求而导致心理及生理上的不平衡的一种紧张状态,随后被众多学者关注并开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当前,关于压力的界定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种观点认为压力是刺激物;第二种观点认为压力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一种反应;第三种观点在前两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压力并不伴随特定的刺激物或特定的反应而产生,其发生在个体察觉到不利或威胁情境之时。

相关学者研究表明压力对工作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因为绩效是衡量一家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考察一个初创企业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学者一般将初创企业的绩效分为三种类型,即:生存性绩效、成长性绩效和持续性(发展)绩效。Ivancevich和Matteson研究补充证明,压力并不一定总是坏的,有压力的事情原本是可以刺激效率和提高绩效的,只有当压力无休无止的时候,才会威胁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进而对生活和工作绩效产生不利影响。龚志周研究表明电子商务创业压力同时是创业者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压力挑战和动力机遇,对创业增长绩效具有直接的影响预測作用。此外,电子商务创业压力还可以通过影响创业者们的创业效能感而最终影响新创企业的生存绩效。

二、基于压力管理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创业教育。清华大学在1997年举行的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高校可以关注创业教育,并进行有效的自我探索。由于创业教育在高校推进缓慢,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试点高校,有效促进了创业教育在高校的中开展。而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逐步被高等教育者所接收,“双创”工作已成为推进高校教育的重要抓手,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已经初具体系,但还处在前期积淀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理论体系的薄弱,不能够有效指导创业教育实践。以创业压力管理为例,相关研究较少,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制约创业教育的效果,调查发现近二成的学生觉得创业过程中面临多种不确定性,创业压力太大,由于缺乏有效的创业压力管理手段,导致学生在创业前止步。

2.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教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大学生们普遍比较重视的课程内容为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市场开发与市场营销、财务税收,表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知识比较缺乏,知识的缺乏使学生在创业过程因为“无知”而倍感压力。并且创业不同于学习,其以绩效为导向,创业失败必然会导致学生在经济方面有所损失。而实际课程设置则在上述三方面体现的较少,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尚不能满足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

3.创业教育的整体性和协同性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创业教育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不够,主要表现为在师资力量、教育资源整合等方面。首先,我国创业教育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比较欠缺,而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开展。其次,教育资源整合方面需要进一步,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创业资源整合的协同性不够。

三、压力管理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原则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在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则,以确保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效果。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学内容、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制定贴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有效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传统的创业教育精确性和整体性不够,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目前实践教育在创业教育有所提升,但是理论和实践教育还没有有效结合,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为克服这一缺点,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应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将所学的创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

3.整体性和协同性原则。创业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整体性和协同性原则。首先在资源整合方面,应坚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补足各方面的短板;其次,大学生教育教育体系设计中应坚持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坚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德育教育相融合,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同时,在师资配备上应多元化,合理搭配理论型和实践型教师的比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创建、运作,近距离感受企业精神,陶冶他们的创业精神,有效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

四、压力管理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方式

1.在教学设计方面。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整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通过创业体验更深刻认识创业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1)将压力管理纳入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加拿大学者赛勒认为“压力是人生的香料”,压力不只有不良影响,而应转换认知和情绪,多去探究压力的有利影响。

(2)主动借鉴团队心理辅导在创业压力管理方面的价值,变革教学内容,着重强调压力认知、压力评估、压力源探究、压力管理策略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而获得心理体验与感悟,内化有关观念、意识并转化为良好情绪体验和积极的行为方式,提升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

(3)建立朋辈互助平台,主动借鉴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让年龄相当者为创业学生给予创业指导、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其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积极建立创客联盟、创业公社等学生创业互助组织,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指导的作用。

2.在教育資源整合方面。在创业教育资源整合方面,应加强系统设计,逐步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和家庭在内的多元支持体系,不够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

(1)对于政府方面,应构建强有力的线下线上支撑平台,积极推进创业政策的落实,国家在营业执照注册、税收减免、创业基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创业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但多数政策还没有落地生根。

(2)对于高校方面,应该主动变革,不断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应制定创业教育的计划,储备充足的创业教师,实现创业教育的全程化、专业化、实践化、模块化,让更多有意向创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资助,促进大学生创业;同时,学校创业应注重对外开放,构建更加高效务实创业帮扶体系。

(3)对于社会方面,应积极参与创业教育过程中,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建立由社会资源参与创业孵化园,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并设立更多符合大学生创业特征的风险投资基金,对竞赛中产生的优秀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在创业政策宣传、创业典型树立等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破除大学生创业的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障碍,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大学生创业、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赵丹,凌峰.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及路径优化[J].安顺学院学报,2014(6):47-49.

[2]黄兆信,赵国靖,曾纪瑞.创业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以温州高校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57-61.

[3]孙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3):12-14.

[4]葛玉良,韩丽丽.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6):50-54.

本研究是2015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我国大学创业压力的分析及干预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GH-192)的研究成果。

作者:胡恩立

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论文 篇3:

浅议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摘 要:时代的发展需要人才,社会的进步需要人才,人才是我国实现人才强国目标的基础。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时代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需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根据我国新常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新常态的概念和内容

新常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望文生义。

新常态一词的提出,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认识。“新”是相对于“旧”来说的,“常态”就是事物固有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一种不同于过往,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而新常态的提出也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与过去发展不同的新型阶段。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当前国家特别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正确与否。高校只有从根本上端正认识,才能真正地把这项工作落实到位。同时,高校也要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中起到引导监督作用,确保教学效率。

高校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引起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重视,让更多的人掌握创业的知识,并产生创业的意愿。高校要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有助于他们真正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大多数中国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而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挑战。大学生应该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迎接这种挑战,不仅应牢牢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做准备。

三、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方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因此,高校要樹立符合新常态的创新创业教学理念,设计符合社会发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并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创业中。不仅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深入到实践过程中去,不断研究新领域与新知识,让自己有更多的心得体会。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世界日新月异,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教育者应紧跟国家发展步伐,让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观,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不压抑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有创造力、想象力,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人才。

四、总结

创新是我国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也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历史根基。

高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符合创新规律、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支持学生符合创新规律的创新行为和创新实践。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培养,让他们利用扎实的专业基础,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帮助。只有这样,高校才能真正培育出一批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我国经济新常态提供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吴昊.新常态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60-63.

[2]马丽娜.浅议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J].亚太教育,2015(11):66-67.

作者:李晟硕

上一篇: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论文下一篇:医院研究生校园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