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业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苏南与苏北地区3家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重点调查,总结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即巧借商业模式、依托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社会支持体系等,希望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借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大学生创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大学生创业论文 篇1:

贫困经历、创业动机与大学生创业意愿提升研究

摘要:贫困经历是被写入现实的历史记忆,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重要影响。本文使用中部某省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大学生贫困经历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对贫困经历感受越明显,创业意愿越强,示范效应等因素也会影响创业意愿;创业意愿来自创业动机,尽管政府支持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贡献弱于家庭支持、自我效能及创业知识,但有贫困经历的大学生受其成长环境影响,产生创业意愿的动机更多依赖于政府支持,且在有贫困经历大学生内部,创业动机也表现不同。本文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提出增强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贫困经历;创业动机;创业意愿

一、引言

在“双创”背景下,推动大学生创业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创业意愿被视为是衡量创业行为实施的最佳预测指标,由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是国家重要的创新创业群体,其创业意愿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双创”活动的成效。一般而言,创业意愿会受创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创业动机是形成创业意愿最为重要的因素。

在校大学生成长环境不同,产生创业意愿的动机也不尽相同。早期经历直接影响着成年个体的行为模式,且早年生活环境恶劣还将导致成年行为的特殊性。现有研究也确实发现,有贫困经历的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及成就动机等方面要显著异于无贫困经历大学生。就创业动机而言,Bird早在1988年就发现创业动机与成长环境和成长背景有明显的正向关系。[1]那么,贫困作为重要的成长环境,贫困经历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何影响?进一步,创业意愿来自创业动机,有贫困经历的大学生产生创业意愿的动机是什么?与无贫困经历大学生的差异又是什么?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不仅可在“双创”活动中避免忽视有贫困经历的大学生群体,更可通过关注大学生成长经历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深化对大学生创业的认识,进而制定针对性的创业政策,增强大学生创业动机,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搜集相关数据,分析贫困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并使用主成分分析等实证方法,深入探讨贫困经历、创业动机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内在关系,得出相应结论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创业意愿是创业实践的前提,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较弱,创业实践比例较低。分析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提高大学生创业比重,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现有文献对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因素的分析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内在动机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一般是将创业动机进行划分,分析每类动机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如将创业动机总结为精神动机、名利动机和责任动机等多个维度,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业动机的每个维度对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倾向均有显著作用[2];也有将创业动机分为生活型动机、影响型动机和精神型动机三类,发现每类创业动机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不同[3];同时,创业动机也可区分为内生与外生方向,其中内生的方向动机对创业意愿又起相对重要的作用[4]。

二是外在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社团或实习经历、父母创业经历、家庭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显著[5];财富禀赋、人力资本、商业感知、社会资本、高校创业教育与服务等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重要作用[6];从双创政策支持视角看,国家政策支持能显著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7];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社会、高校、教师及家庭的帮助对大学生创业意愿较为重要[8];教育培训、政府支持、市场条件和金融环境均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9]。

此外,外在环境对大学生创业的内在动机也有重要作用。创业教育、政府政策、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业压力等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生创业动机的重要因素[10];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被视为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动机的重要因素[11];也有研究认为,影响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关键因素是机会识别能力、政策支持和成就事业水平,其中市场机会识别是大学生创业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政策支持是大学生创业的外部支撑,成就事业水平是大学生创业者最鲜明的个性特征[12]。

已有研究就如何增强大学生创业意愿展开了深入探讨。然而,有贫困经历的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鲜有文献关注其创业意愿及产生创业意愿的动机。因为早期衣食冷暖等经历会直接影响个体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13]而且早期逆境会对个人行为和心智产生长期影响。[14]这意味着,不论贫困处于大学生成长中的哪个阶段,都会在经济和精神上产生压力,影响后期成长。即使在以后阶段,家庭经济条件发生好转,贫困的影响仍然无法消除,并将长期存在。贫困经历是一种被写入当前现实的历史记忆。一方面,在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贫困经历使得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孤独感,且自我评价偏低,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等问题。[15]但有贫困经历的大学生独立性也更强、更能吃苦并希望通过创业改变家庭及自身命运,创业意愿也更强。另一方面,贫困是相对而言的,周边氛围会通过集体活动、集体实践和集体记忆来影响个体行为模式。[16]如果在经历贫困过程中,周边亲友同样贫困,那么,贫困氛围会弱化大学生对贫困的感知,减轻精神压力,使得大学生创业意愿下降。反过来,如果周边亲友存在明显富裕家庭,高消费的示范效应则会起相反的作用,放大贫困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创业意愿更强。这说明周边氛围的示范效应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影响,这与同辈群体效应较为接近。[17]基于以上,可得如下假设。

假设1:有贫困经历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

假设2a:贫困的示范效应会弱化有贫困经历的大学生创业意愿。

假设2b:富裕的示范效应会强化有贫困经历的大学生创业意愿。

此外,我們也控制了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其他因素。一是性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分工以“男外女内”为主,在这种传统影响下,加上女性本身趋于保守和稳健的性格,女性大学生往往选择风险较小、稳定性较高的工作,而贫困经历会促其更为稳健。二是年级。年级越高,留给自己选择的时间和机会越少,在面对升学和就业压力时,有贫困经历的高年级大学生就变得更为务实,更趋于规避风险。三是留守经历。留守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独特现象,父母在外地就业,多将子女留在家中与年迈的长辈共同生活。长辈往往年老体弱,甚至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留守子女较早就开始独自承担照顾长辈的责任,这使其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加之贫困经历,导致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强。四是生源地。我们将生源地区分为城镇和农村,我国的城乡发展差异较大,不同生源地学生成长环境不同,农村发展相对落后,这让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更希望通过创业改变现状。由此,我们得到以下假设。

假设3a:有贫困经历的女性大学生创业意愿更低。

假设3b:有贫困经历的高年级大学生创业意愿更低。

假设3c:有贫困经历且曾留守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高。

假设3d:有贫困经历的农村大学生创业意愿更高。

三、数据与模型

(一)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与数据说明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设计了相应的问卷调查表,包括资料性条目和自评条目,自评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完全不符合”1分,“不太符合”2分,“不确定”3分,“比较符合”4分,“完全符合”5分。为了得到最终的问卷调查表,我们首先在中部某高校对58名学生使用初表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自评条目的信度和效度做了检验,同时对问卷的逻辑性、严谨性以及完整性做了分析。使用检验和分析的结论,对初表进行调整,得到最终问卷调查表。确定调查表内容后,我们在中部某省8所高校发放问卷,共发放960份,收回911份,剔除无效问卷104份,有效率为88.6%,本文研究实际使用问卷807份。

对于因变量创业意愿,直接使用确定性的答案“是”或“否”,自变量为贫困经历,由于贫困是相对概念,是一种自我感知,我们对贫困经历使用自评条目,即“您是否有贫困经历”,仍使用5级评分法赋值,得分越高,说明贫困经历越明显,对今后的成长影响越大。控制变量中,贫困示范效应与富裕示范效应一致,均使用5级评分法赋值,性别、留守经历和生源地使用虚拟变量反映,年级从大一到大四分别赋值“1”到“4”,主要变量及赋值见表1。

(二)模型设定

根据前文的假设,本文不仅要验证贫困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还要在经历过贫困的大学生中,检验示范效应等因素对创业意愿的作用。据此,建立实证方程如下。

  Entrei=α0+α1Poveri+α2BDXi+εi

该方程反映了自变量贫困经历对因变量创业意愿的影响,其中,α0为截距项,下标i表示样本个体,α1和α2为系数项,εi为随机扰动项。BDX是控制变量,包括贫困示范效应等变量。要注意的是,对控制变量进行回归时,我们会剔除无贫困经历样本,仅使用有贫困经历样本回归,以此反映示范效应等因素对有贫困经历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数据来自中部某省8所普通高校,共获得有效问卷807份。调查数据经整理后,情况如下:男性大学生198人,女性大学生609人,性别比接近1∶33。来自城镇大学生291人,农村大学生516人,其中贫困村大学生111人,有留守经历165人,无留守经历642人。无贫困经历大学生231人,有贫困经历大学生576人,有贫困经历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71.4%,该比重高于部分研究估计的结果。[18]有创业意愿的411人,占总调查人數的50.9%,说明在该省8所高校中,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总体较高,该值也高于只有20%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调查结果。[19]

在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中,女性大学生273人,占被调查女性大学生人数的44.8%,男性大学生138人,占被调查男性大学生人数的69.7%,可见男性大学生创业意愿总体高于女性大学生。无贫困经历大学生117人,占被调查无贫困经历人数的50.9%,有贫困经历大学生294人,占被调查有贫困经历人数51.5%,就有无贫困经历而言,两者比值较为接近,无法直接作出判断。城镇生源大学生144人,占被调查城镇人数49.5%,农村生源大学生267人,占被调查农村生源人数51.7%,贫困村生源大学生63人,占被调查贫困村生源人数56.8%。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程度与创业意愿成反比,越是落后地区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越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90人,占被调查有留守经历人数的54.5%,无留守经历大学生321人,占比为50%,说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

(二)贫困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表2给出了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在模型1中,贫困经历变量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意味着大学生对贫困经历感受越明显,创业意愿越强,该结论与假设1相符。相比从小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大学生而言,经历过贫困的大学生肩负着更大的压力和责任,也就更渴望成功,而一般就业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模型2是在总样本中剔除了无贫困经历的大学生样本,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对有贫困经历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在有贫困经历的大学生中,贫困示范效应的回归结果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其负值结果基本能表明贫困示范效应会弱化大学生创业意愿。富裕示范效应与此不同,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为正值,即富裕示范效应增强大学生创业意愿,这与假设2较为相符。性别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是显著的,在10%水平下显著,反映出男性大学生更有创业意愿。实证结果也表明,年级越高,创业意愿越弱,正如前文所分析,高年级大学生面临就业和升学的压力,贫困经历让其在该阶段更趋于保守,不敢轻易尝试创业。尽管留守经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我们也看到,该值的回归结果为正,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历过贫困的大学生如果还有留守经历,有可能更倾向于提高创业意愿。生源地变量的回归结果与此类似,结果并不显著,只能说明农村生源地大学生可能有更高的创业意愿。以上结论与本文假设3较为吻合。

(三)有贫困经历的大学生形成创业意愿的动机分析

创业意愿来自创业动机,有贫困经历的大学生产生创业意愿的动机是什么?我们参考现有研究[20],构建15个自评条目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样本进行分析,探讨其创业动机的构成,每个条目均使用Likert 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被调查者创业动机越强。为保证答案不受自评条目互相影响,我们将自评条目进行了随机排列,同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降维处理,然后对创业动机进行详细地对比分析。

1.对创业动机的主成分分析

首先,给出总方差解释表,见表3。主成分1-5满足特征值大于1,于是提取前5个主成分,且第一个成分的特征值为3.415,可以解释原有15个自评条目总方差的31.047%,前5个成分共解释总方差的76.054%,总体而言,原有自评条目的信息丢失较少,分析效果较为理想。

其次,给出旋转主成分矩阵。经过旋转的负荷系数出现分化,第一主成分对自评条目X4、X5、X7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说明第一主成分能很好地解释其信息。自评条目X10、X11、X13和X15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X8、X9在第三主成分上载荷较高,第四主成分仅对X3有较好反映,第五主成分反映了X1、X2、X6、X12和X14。同时根据自评条目的原始含义对5个主成分命名,分别为家庭支持、自我效能、创业知识、政府支持和个人发展,得到创业动机表,见表4。最后,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得到5个主成分变量值。

2.对创业动机的总体分析

在创业动机中,第一主成分为家庭支持,这意味着,在众多创业动机中,家庭的支持对于大学生产生创业意愿最为重要,创业意愿的31%归因于家庭支持。在第一主成分的得分中,正值数为414,占比仅为50.36%,说明尽管创业意愿主要来自家庭支持,但家庭支持水平并不高。第二、三主成分为自我效能和创业知识,自我效能是创业者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创业角色、完成创业任务的信念。[21]自我效能与创业知识共同贡献了创业意愿的24.8%,说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加上接触和掌握的创业知识,能促其意识到自己胜任创业角色,有助于增强创业意愿。在第二主成分中,正值数为222,占比为54.01%,意味着大学生创业的自我效能感较强,具有较强的自信心。第三主成分中,正值数占比仅为41.61%,共171人,反映出接触与掌握创业知识的大学生数量不足,高校应强化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有助于增强创业动机,形成创业意愿。第四主成分为政府支持,因为政策支持往往是普惠性的,而家庭支持是点对点,更为精准,因而政府支持对于大学生产生创业意愿的作用要明显弱于家庭支持,但对创业意愿超过10%的贡献,也表明近年来,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支持的有效性。第四主成分中正值数为249,占比60.58%,进一步说明政府创业支持的普惠性,使得超过60%的大学生因子得分超过平均水平。最后一个主成分为个人发展,对创业意愿的贡献仅为9.8%,但正值数高达237,说明接近60%的大学生在考虑个人发展上高于平均水平,同时也说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未有效衔接大学生创业与个人发展,这可以作为今后的改进思路。

3.对创业动机的对比分析

首先,对比有无贫困经历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共411人,其中,有贫困经历大学生294人,无贫困经历大学生117人,我们使用Mann-Whitney U对组间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见表5。可以发现,在创业动机中,对于家庭支持和政府支持而言,有無贫困经历具有显著差异,P值均小于0.05。进一步比较因子得分,无贫困经历大学生在家庭支持上,高于平均水平者占69.23%,有贫困经历大学生获得的家庭支持,仅有42.86%超过平均水平,两者差距较大,进一步说明无贫困经历大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能为其创业提供更多支持,帮助其提高创业意愿,而有贫困经历大学生的家庭支持则有限。但从政府支持看,两者又发生逆转,无贫困经历大学生在政府支持下更具创业动机,有53.85%的被调查者得分高于平均水平,而有贫困经历大学生由政府支持形成的创业动机,高于平均水平的占比更高,为63.27%,再次体现出政府支持创业的普惠性。由于贫困是市场失灵的表现,政府支持正是在于降低创业成本,纠正市场失灵,进而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因而,在创业中,当有贫困经历大学生的家庭支持不足时,政府支持的作用极为重要。表5中自我效能、创业知识以及个人发展在有无贫困经历两组数据中并无显著差异,说明以上三个方面的创业动机与贫困经历并无关系。有研究曾指出,大学生成长经历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22]但本文的研究显示,从创业动机层面看,大学生的贫困经历并没有在自我效能中展示出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于2015年才逐步在全国推广,而自我效能的形成是长期过程,对不同成长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差异较小。

其次,在有贫困经历的大学生中对比创业动机。我们分别对性别、年级、留守经历、贫困持续时间以及生源地进行了差异性检验,见表6,对三组及以上数据的非参数检验,使用Kruskal-Wallis方法检验。简化起见,我们将不显著结果全部剔除,表6仅反映显著的结果。第一,性别在自我效能中的差异显著。男性大学生在自我效能的得分超过平均水平的占64.52%,而女性大学生还不到一半,仅有49.25%,尽管同样具有贫困经历,但男性大学生在面对创业时,更具自信,更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创业角色、完成创业任务;第二,留守经历在政府支持中的差异显著。因为政府支持对有贫困经历的大学生创业更为重要,所以不管是否曾经留守,得分超过均值的人数比重均在一半以上。进一步比较,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形成的创业意愿更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这可能因为,留守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较为典型的社会现象,国家也在各个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加以关注,这使得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在创业中更加依赖政府的支持;第三,贫困持续时间在家庭支持和自我效能中的差异均显著。表6显示,超过平均值的能够从家庭获得支持的贫困大学生,不论贫困持续时间长短,其比重均低于50%,这与表5的结果一致,且贫困持续时间越长,比重越低,5年以上贫困经历的大学生,仅有39.68%的比重得分为正值,这说明贫困持续时间越长,家庭条件越有限,大学生的创业动机越不可能来自家庭因素。自我效能的差异有所不同,贫困持续时间越长,创业动机越可能来自大学生的创业胜任信念,这可能是过长的贫困经历,让大学生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更大,塑造了其更强的受挫能力,以及摆脱困境的信念。

(四)无创业意愿的分析

从本次调查看,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为396人,其中经历贫困者为282人,占71.2%。我们进一步对缺乏创业意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5个问题,问题Z1:您不创业是因为要专心学习吗?问题Z2:您不创业是因为没有创业资金吗?问题Z3:您不创业是想尽早工作获得稳定收入吗?问题Z4:您不创业是因为不愿意吃苦受累吗?问题Z5:您不创业是因为不具有创新思维吗?我们同样针对这5个问题,对有无贫困经历大学生进行了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7。对于问题Z1,差异是显著的,可以发现,有贫困经历的大学生得分均值远高于无贫困经历大学生,且标准差更小,意味着有贫困经历的大学生如果没有创业意愿,专心学习是重要原因,重要程度要甚于无贫困经历大学生。问题Z2同样差异显著,有贫困经历大学生将无创业资金作为其没有创业意愿的重要原因,得分均值仍远高于无贫困经历大学生,说明如何降低创业投入资金门槛和创业成本,应作为政府和高校推动大学生创业的重要途径。对于问题Z3、Z4和Z5,差异并不显著,从没有创业意愿的原因看,这三个问题与贫困经历没有明显关系。但我们仍可从数据的统计值中作出基本判断,问题Z3中,有贫困经历大学生得分均值为3.93,高于无贫困经历大学生的3.63,标准差也仅为0.92,说明希望尽早工作获得稳定收入,对于有贫困经历大学生而言,更受重视。与问题Z3不同,有贫困经历大学生在面对问题Z4时,得分均值要低于无贫困经历大学生,实际上长期在贫困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对待艰辛的创业工作也会更为从容,而且均值在5个问题中是最低的,意味着创业的艰辛不是大学生缺乏创业意愿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还没有具体实施创业,也就无从感受艰辛。最后一个问题Z5是关于创新思维的,有无贫困经历大学生回答的结果没有明显差异,得分的均值和标准差也较为接近,就推动创业意愿的创新思维而言,与贫困经历无关。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贫困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并详细分析了产生创业意愿的创业动机。研究发现:一是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总体较高。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有创业意愿,大学生对贫困经历感受越明显,创业意愿越强。进一步,在有贫困经历的大学生中,贫困示范效应会弱化创业意愿,富裕示范效应会增强创业意愿,男性大学生创业意愿较强,高年级大学生创业意愿较弱。经历过贫困的大学生如果还有留守经历,更倾向于创业。二是创业意愿主要来自家庭支持、自我效能、创业知识、政府支持和个人发展等创业动机。其中,家庭支持是产生创业意愿的最重要来源,但家庭支持整体水平不高。自我效能和创业知识对创业意愿的贡献次之,且大学生创业的自我效能感较强,具有较强的自信心,但接触与掌握创业知识的大学生数量不足。政府支持具有普惠性,对大学生产生创业意愿贡献有限。个人发展是大学生产生创业意愿时的重要考虑,但对创业意愿贡献较低。三是创业动机在有无贫困经历大学生之间表现不同。对家庭支持和政府支持形成的创业动机,有无贫困经历具有显著差异,无贫困经历大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能为其创业提供更多支持,而有贫困经历大学生的家庭支持有限,其更加依赖政府支持。自我效能、创业知识以及个人发展等三个方面的创业动机与贫困经历无关。四是创业动机在有贫困经历大学生内部表现不同。性别在自我效能中差异显著,男性大学生更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创业角色、完成创业任务。留守经历在政府支持中差异显著,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创业动机更多来自政府支持。贫困持续时间在家庭支持和自我效能中的差异均显著,贫困持续时间越长,创业动机越不可能来自家庭支持。五是缺乏创业意愿的原因在有无贫困经历大学生之间表现不同。专心学习和无创业资金是有贫困经历大学生没有创业意愿的重要原因,重要程度甚于无贫困经历大学生。有贫困经历大学生希望尽早工作、获得稳定收入。同时,创业的艰辛不是大学生缺乏创业意愿的重要原因,就推动创业意愿的创新思维而言,也与贫困经历无关。

本文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推动创业意愿向创业实践的转变。有贫困经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较强,但將创业意愿付诸实施时,障碍较多。因而,一方面,通过创客空间、指导中心、孵化基地等平台,降低创业门槛,提供实践条件,推动大学生创业意愿向创业实践的转变。另一方面,可以邀请较为成功的企业家,组建校外导师团队。校外专家不仅能为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创业指导,更可解决大学生创业资源不足问题,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二是增强政府和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家庭支持是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要来源,但家庭条件各异,无法满足创业需要。而鉴于政府支持的普惠性和有效性,应继续增强政府和高校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增加创业资金的可得性。设立大学生创业引导基金,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多样化的融资选择;另一方面,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成立专门的创业服务部门,帮助大学生对接政府和企业多方资源,在落实创业项目中降低大学生创业的信息成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三是多途径开展创业知识培训。创业活动的开展需要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大学生缺乏创业知识是制约创业意愿的重要原因。当前应注重完善创业知识培训体系,通过创业课程、创业讲座、创业比赛等,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同时,注重创业知识“第二课堂”的建设,着重培育有创业意愿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四是鼓励女性大学生创业。无论是否有贫困经历,女性大学生一般不愿冒险,比较倾向于从事风险小、收入稳定的工作,创业意愿相对较低。由于财经类和师范类高校女性大学生比重较高,较低的创业意愿会影响到高校整体的创业活动。高校应专门为女性大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创业教育,推出针对女性大学生的创业政策,培养女性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五是衔接大学生创业与个人发展。大学生创业与个人发展的背离是影响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经历过贫困的大学生更看重个人发展,如果创业实践对个人发展没有帮助,甚至影响个人发展,就会较大程度上抑制大学生创业意愿。高校应通过生涯测评,为大学生进行性格和价值观等自我探索的分析,发现个人发展倾向及潜能,在创业导师引导下,结合创业教育,实现个人发展与创业的统一。

参考文献:

[1]Bird.B.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The Case for Inten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3):442-453.

[2]张凯竣,雷家骕.基于成就目标理论的大学生创业动机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8):1221-1227.

[3]李鸥漫,吴越.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动机的相关性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5):36-38.

[4]师博成,王雅娇,李久熙.普通高校工科大学生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的关系——基于创业教育的中介效应模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6):74-77.

[5]柯江林,冯静颖,邓建光.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创业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13(3):40-49.

[6]蔡颖,李永杰.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元排序选择logit模型的发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34-139.

[7]谢香兵,李辰哲,段晓宇.“双创”政策支持、个人特质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基于河南省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8(5):62-73.

[8]雷玉梅.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研究——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18(7):128-130.

[9]吴立爽.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以在杭高校2114名大学生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84-189.

[10]谭志合,刘冬林.大学生创业驱动力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9-131.

[11]左世元.基于心理形成机制的大学生创业动机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10):73-74.

[12]陈文娟.大学生创业动机影响因素——以江苏省高校大学生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5(9):138-142.

[13]Elder,G.H.,C.Gimbel,R.Ivie.Turning Points in Life:The Case of Military Service and War[J].Military Psychology,1991(3):215-231.

[14]许年行,李哲.高管贫困经历与企业慈善捐赠[J].经济研究,2016(12):133-146.

[15]Zhang,Q.,Ni,X.,Liu,J.,Zhao,J..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M]//Y.Wang (Ed.).Education management,education theory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Berlin:Springer,2011.

[16]張建君,张志学.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战略[J].管理世界,2005(7):94-105.

[17]王兵,杨宝,冯子珈.同群效应:同辈群体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吗[J].科学学研究,2017(4):593-599.

[18]薄存旭.论精准助学贫困大学生:贫困生成机理及助学行动导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8(6):26-35.

[19]钟云华,吴立保,夏娇.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激发对策分析[J].高教探索,2016(2):86-90.

[20]张为杰,刘笑初.双创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4):32-37,40.

[21]李庆华,刘迪.高校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30-133.

[22]李爱国,曾宪军.成长经历和社会支撑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基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整合作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4):30-42.

(责任编辑 钟嘉仪)

作者:马轶群 孔婷婷 丁娟

高校大学生创业论文 篇2:

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失败的成因与对策①

摘 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苏南与苏北地区3家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重点调查,总结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即巧借商业模式、依托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社会支持体系等,希望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就江苏苏南与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如创业教育工作仍不到位、创业经验欠缺、后续帮扶力度不大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积极拓宽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加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发展创业教育、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等对策以提高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成功因素 失败原因 对策

早在2014年,李克强总理就已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更是进一步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1]。由此,一股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且热度至今不减。教育部数据显示,在2017年,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约有795万人,比2016年多出30万[2]。江苏省在2017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创了历史新高,达55.6万人[2]。高校大学生虽然是优质新生劳动力,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不利环境下,其就业形势更为严峻。2017年,江苏省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也已全面进入“95后”时代。这些高校大学生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急剧变化的一代,是在互联网环境中全面成长的一代,他们的就业观、择业观呈现出的全新状况。在社会整体的创业热潮影响下,他们创业意愿也不断高涨,把创业视为一种解决就业的迂回道路。同时,江苏省省政府也在2017年5月召开的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明确表示,要鼓励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全面落实创业政策,如向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补贴等[2]。有调查机构数据显示,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存活率明显提升,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收入优势明显[3]。即便如此,对于初涉世的高校大学生而言,创业并非一件易事。所谓创业,其含义无外乎是创业者优化整合自己所掌握的资源,继而创造出更大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的一种劳动方式。根据杰夫里·提蒙斯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著作《创业创造》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4]。而创业作为高校大学生选择就业方式的新趋势,除了是对自身大学四年专业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更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尝试,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这一形式本身。下文将对江苏苏南与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因素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如何提高江苏苏南与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提出相应对策。

1 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活动现状及主要问题

江苏省按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目前形成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苏南五市为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苏中为南通、泰州、扬州、盐城四个城市;苏北五市为徐州、淮安、宿迁、连云港。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指标高于江苏省整体水平,创业教育发展较快;苏北地区经济总量明显落后于苏中、苏南地区,仅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苏北地区经济基础、经济总量落后,教育发展亦然。苏北五市受经济欠发达影响,对人才需求不旺,人才培养不能充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但苏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猛。

1.1 大学生创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创新发展在全国高校的前列。2016年江苏省扶持了2万多名大学生创业。但校级差异较大,苏南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及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创业活动发展较快,多数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发展仍然滞后。苏南的南京市就有南大、东大、南理工和南工大四个大学科技园,拥有24个国家级创业孵化器。常州市政府建设科教城,无锡建科教园,苏州建独墅湖大学园区,在大学科技园及其周边发展起了一批高科技企业。而苏北拥有两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即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与淮安市大学科技园。就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仍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

1.2 大学生创业成效不明显

据统计,2012年~2016年,南京市累计培育大学生创业总量超过2.1万人,大学生创业年均增长20%,累计成功创业1.77万人。随着徐州市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截至2016年,徐州市已培育超过6500名大学生成功创业。但人社局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2.4%,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4%,虽然这一数字高于全国水平,但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 苏南与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因素分析

智联招聘公布的《2017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研数据表明,在参与调查的2017届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择创业的比例明显上升,由去年的3.1%上升至6.3%[5]。笔者经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创业率逐年提升,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具有冲动和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针对在校创业的学生,创业风险较低,成功与否的压力较小,更多抱着实践试试的心态;另一方面是就业压力颇大,伴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江苏高校55.6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前所未有。尽管江苏省省政府召开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反复强调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把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但95后们仍不免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态,想要实现自身的梦想唯有靠自己创业一时已成为他们的口头禅。教育培训、个体零售、互联网创业等行业的创业成本低,无过高门槛的要求,这也成为江苏苏南与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另一推动力。此外,江苏是中国的“强省”,无论在经济还是地理位置上都有傲人的优势。苏南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正在缩小,苏北地区的经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显著发展,势头迅猛。因此,不论江苏高校大学生在苏南还是在苏北创业,均拥有更多的市场机会。

尽管高校大学生创业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 但因高校大学生缺乏丰富的经验和阅历、过硬的技术、广泛的人脉资源,其创业成功率并不高。如何提高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已成为省、高校和创业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下文通过对江苏苏南与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从其商业模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支持体系、产学研合作构建创业实践平台、地区因素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成功的因素展开分析。

笔者对江苏苏南与苏北地区2015年以来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通过走访苏南与苏北地区10多家大学生创业企业,了解这些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并对其中3家企业进行重点调查,了解其成长过程,找出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希望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笔者走访调查的12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其中6家位于苏北地区,6家位于苏南地区,所调查企业地区分布较为合理),其创业者中有8名男学生,4名女学生,男女性别比为7:3;从创业时间上来看,在2015年创业的有6人,在2016年创业的有5人,在2017年创业的有1人;根据创业者在高校内所学专业来看,理工科类有4人,文科类有7人,其他类有1人,其中工商管理专业电子商务或网络营销方向就有6人,比重达50%。

笔者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12名江苏苏南苏北地区的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的领域中,以网络营销为主,比例为70%,实体店铺销售仅占20%,其他产业仅为10%;而业务领域也主要集中教育培训、市场营销策划、餐饮娱乐、纺织服装产品销售这些方面。这些江苏高校大学生所创办的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偏小的特点,员工人数大多在10人以下,仅有一家企业目前员工人数已超过15人。他们在创办企业时一般投入的初始资金较少,最高的约有25万元,最低的是50000元左右。而这些创业资金大多以父母亲友借资为主,再加少量的自有资金、民间借贷资金和政府扶持资金。本次受访的12家高校大学生创业企业中有3家目前经营状况良好,自创业以来始终能保持持续盈利的良好势头,现能作为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中的先锋。

2.1 巧借商业模式,规避障碍

在对3家初获成功的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重点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摆在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者面前的棘手问题是如何突破资金短缺、企业管理能力欠缺这两大障碍。创业者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往往需要考虑合适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指企业如何从事商业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在此,这3家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企业有两家是依托于所在院校的重点专业,实现低投入培育市场。这两家企业采用当前最为时髦的“互联网+”概念,对初始资金的要求不高,几台电脑,连上互联网便可开始企业运作。所在院校还提供了免费的创业场地,省去了租金及水电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资金短缺这一大障碍。电脑、办公桌椅、网络设备等支出则借助申请政府扶持资金来解决。另一家专门从事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大学生创业企业在成立之初销量不佳,经过仔细分析,发现问题主要在于物流服务环节。由于产品需要邮寄到国外,距离降低了物流配送的速度,继而影响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为解决这一问题,该企业选择与物流公司形成战略合作联盟,目前已成功将产品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实现了协同发展的目标。

2.2 依托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創业

上述所提的3家初获成功的创业企业的大学生创业者所在院校均以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这些院校分别坐落在省内苏南苏北地区经济重镇。笔者通过咨询当地人社局了解到,为了鼓励和扶持高校学生创业,地方政府已出台多项高校学生创业新政策,显示了市政府吸引更多高校学生到地方创业的决心。而这些院校也能结合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将教育以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为出发点,确立以重点培养学生过硬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合理知识结构、健康心理素质为主的教学目标,并把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体系与学分体系中,配备相应的师资队伍,校内外均有实训基地,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还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院校的这些举措无疑极大推动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

2.3 利用社会支持体系,引导创业

是否拥有良好的创业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周围人群或多或少会影响创业者的态度。这3家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创业者父母均从商。他们从小便耳濡目染,对创业抱有极大的兴趣,对如战场一般的商场高度敏感。国家、政府、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增加了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坚定了大学生创业的信念。这3家大学生创业企业所属的地方政府均成立了创业培训与交流基地,这些基地配备了专业的创业导师,邀请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创业人士针对大学生创业者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还定期为大学生创业者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安排相关讲座、交流会等活动,为大学生创业者走向成功铺路。家人、朋友在精神上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对大学生创业成功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2.4 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产学研合作就是推进高校、大学科技园、企业等校内外组织开展合作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高校可以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发布基础或应用科研成果信息,加速成果市场转化利用。企业可以利用平台发布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需求,寻找协作伙伴,共同组建创新合作研发项目,降低企业在创新技术的获取、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成本。政府主管部门也可以利用平台发布产业政策,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体现政府部门的服务功能。通过产学研合作,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苏南地区拥有数量相对较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对大学高新技术成果进行孵化,积极扶持大学创办各种高技术开发公司,加快大学高技术成果向产品转化的过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使高校成果在区域内进行辐射,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8]。同时,大学科技园还可以依托高校为主体,通过开设创业培训教育、搭建创业服务平台,设立创业种子基金等方式,培养大学生创业的兴趣和技能。学生在大学科技园直接参与生产与管理实践,深入了解与感受创业活动过程,有利于提升创业能力,积累创业经验。

2.5 地区因素

地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据统计,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是“地区”。大学生倾向于在“苏南地区、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及发达地区”就业创业。区域经济发展越快,对区域社会劳动力与人才规格的要求越高,数量需求越大,而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前景也越好。区域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协调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创业教育是区域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重视区域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区域经济越发达,人们生活水平越高,所能提供的资源越丰富;苏南地区经济发展中各种企业主体的存在会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创业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成功的可能性。

3 苏南与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失败往往是各种因素未达成而导致,但成功者往往具备了以上主要的成功要素。大学生创业失败也未尝不是一种成功,因为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已得到的锻炼,这对他们个人成长弥足珍贵。创业失败是指在创业过程任一阶段里创业活动遭遇中止的现象。这意味着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失败只是没能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而已。研究表明,创业失败的经历对提高创业者后续创业的成功概率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大学生创业失败并不可怕,往往可怕的是他们根本不清楚为何会失败。下文将重点分析苏南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

3.1 创业教育工作仍不到位

大学生创业者应把创业视作是一个需要花时间解决一个复杂而艰难的系统问题。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清楚创业四大基本阶段:酝酿、谋划、准备、开张营业。在酝酿阶段,大学生创业者自然要考虑清楚若干基本问题,比如创业初衷是什么、本人的性格特点是否适合创业、采用哪种创业形式、目前本人已初步具备哪些条件、选择哪些项目来创业、当前还缺少哪些必要的信息等。在谋划阶段,大学生创业者要就自己所选择的创业项目展开分析,此时需要考虑清楚更为具体的问题,比如筹集初始资金的方式、采购、销售、盈利空间、所需流动资金等诸多细节,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创业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在准备阶段,大学生创业者开始实际操作,需要考虑清楚这些更为现实的问题,如选取合适的企业名称、选择适宜的办公场所并进行适当装修、制定企业经营战略策略、聘用员工以及办理工商执照、银行账户等相关手续。最后是开张营业阶段。大学生创业者一一落实上述这些事项。这对一个初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这四个阶段对一个创业项目的生存、发展尤为重要。

从笔者所掌握的江苏苏南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案例来看,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在创业时四大阶段中涉及的问题并未考虑周全。导致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浅层原因主要有:创业所需场地、设备等硬件准备不足;欠缺必要的法律知识;项目策划不到位,对所选创业项目不熟悉,对创业困难和潜在风险认识不充分,对创业资金准备估算不准确,未能合理选址;准备时间太仓促,忽视了创业团队的组建。诚然,部分原因与这些高校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经验有关的。笔者认为,创业困难和潜在风险认识不充分、对创业资金准备估算不准确这些问题只是暂时。随着大学生创业者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财富的积累,这些均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有些原因,如创业所需场地、设备等硬件准备不足、欠缺必要的法律知识、项目策划不到位、对所选创业项目不熟悉等,则需要大学生创业者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努努力想必能够做到更好。

然而,抱着创业成功信念的大学生创业者为何会表现出如此懈怠,连最为基本的创业四大阶段涉及的系列都没有考慮清楚?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无外乎有两个:第一,多数大学生创业者急于求成,忽略了这些先行问题;第二,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包括哪些阶段尚未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上述两个原因可简单地归咎于: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教育工作做得仍不到位,仍不细致。显然,造成这些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失败的部分原因是大学生创业者年轻气盛、努力程度不够,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江苏苏南和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教育效果仍不显著。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教育应让这些大学生创业者充分了解:创业有哪些阶段,每一阶段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做到什么程度。江苏高校还应为在校大学生创业者们的创业进行严格把关,对条件暂不符合的,不鼓励其创业。江苏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申请进行严格把关,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建议其先不考虑创业。

3.2 创业经验欠缺,后续帮扶力度不大

创业经验欠缺显然是大学生创业者在其创业道路上必须跨越的一大坎。大学生创业者的项目显然要经受市场的考验。市场经济本身就具有竞争性。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失败企业。而市场绝不会因为其身份是大学生创业者就对弱者施以保护。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者根本不查看项目提供者的有效身份资料,仅凭他们只言片语就轻信项目所产生的高回报。有些在签定协议时既没盖公章也没有按手印。在聘用员工时,有些甚至未依法办理相关聘用手续。有些更是在上当受害后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去哪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受访的一些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者中,很多人都脱口而出“不知道如何更好地经营和管理一家企业”。大学生创业者在企业创办起来之后更需要得到后续的帮扶。这自然需要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有所作为。整个社会环境对创业教育实践的后续帮扶力度不大自然是有重要的原因。从思想意识上说,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高校,虽然已开始重视创业教育,但缺少对创业教育进行长期投入,更为注重当前的功利性成效,特别是在后续帮扶上,对已经成立企业的大学生创业者未能给予持续有效的帮助。因此,创业经验欠缺导致创业失败的原因除了考虑大学生创业自身努力不够以外,更需要考虑他们是否真正能从社会有关单位处和高校创业教育中得到持续有效的帮助。

某大学生创业者根据两年多来的创业经验总结得出:大学生创业者能够取得创业成功并不仅仅靠国家、省、地方政策扶持,更多的还需要靠自身对市场商机的准确判断与把握。的确,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对很多问题做出果断准确的判断。有些大学生创业者明显不适合创业,却坚信自己能创业成功。而有些大学生创业者未能进行准确地市场定位,所经营的产品缺乏特色,有的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明显不符合市场的需要。产品存在明显问题,却自始至终认为是自己的社交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打开销路。这种盲目自信其实就是一种判断失误。大学生创业者在考虑创业时,应进行自测或借助外界帮助全面评估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做到量力而行,三思而后行。江苏高校和苏南苏北地区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在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行为进行把关时,不仅要看其外在的创业“硬”条件是否真正具备,更要看其是否真正具有适合创业的内在“软”条件。

综上所述,导致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无外乎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效果不佳和大学生自身创业软硬条件尚不充分这三个。具体来说,其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创业者努力程度不够和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质量不高,次要原因是社会有关单位的支持不够和部分大学生创业不者适合创业。

4 提高苏南与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对策

4.1 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积极拓宽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

大学生创业相对于有一定社会职场经验的职业经理人相比,虽然在社会经验上存在不足,但国家、省、地方政府均在政策上均给予了积极的创业扶持。江苏省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大学生创业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享受培训补贴、免费创业服务、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等。这些创业扶持政策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者初期创业获得政策优惠,尽量减少外部因素对创业的干扰,帮助大学生创业者能够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生长。然而,据调查,目前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之一是资金缺乏。相当一部分江苏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来源主要是家庭资助与亲朋好友的借款。政府导向的融资方式单一,主要通过财政拨款形式。政府对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有关于经营项目及经营类别方面的严格规定,申请门槛较高,不容易获得资金支持。江苏应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大学生融资渠道。首先,增加财政专项经费的投入,切实解决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江苏大学生创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明显优于经济落后地区,应尽可能保障区域经济均衡,将财政投入在各地区合理配置。其次,应完善创业贷款相关政策。简化小额贷款申报流程,增加贷款的服务机构,完善信用担保配套法规政策。最后,吸纳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等多方力量,成立创业基金项目,对大学生创业进行资金支持。

此外,大学生创业者的企业成立后,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对其予以关注,应进一步强化其在后续扶持工作中的责任,使得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成功率得以提升。因此,真正有意愿且有能力的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可多咨询相关政策法规,正确理解政策理念,做到事半功倍。

4.2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不管是苏南地区还是苏北地区,江苏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普遍偏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高校大学生的整体创业意识仍不强,对创业的四大阶段及所需注意的事项知之甚少。同时,大学生创业者目前的创业风险承受能力仍较弱,其创业心理不够强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理念、创业心理品质,掌握创业模式、创业步骤、创业运作等方面的知识,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把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学生基于专业优势的创业素质与能力。高校应开设新企业创立、创业企业融资、创业财务、小企业经营与成长等公共必修课,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品质为重点。通过开设商务基础、企业家精神、金融股票知识、谈判技巧等公共选修课,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创业知识的途径。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可采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内容,通过增加专业创业类课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来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业素养。高校可以在服装设计与工程、医学、环境科学等专业开展试点,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编写新的与创业深度融合的课程内容,例如,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设“服装企业管理”“服装市场营销”等专业选修课。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他们的专业类创业能力[10]。在开发创业教育教材时,可以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引入和借鉴国外经典教材,同时注重结合地域和院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推动创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邀请知名企业家、创投经理人、政府官员、学者来校开设讲座、培训、沙龙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创业竞赛,培育推荐优秀的学生和项目团队参与国内外的创新创业活动。

4.3 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发展创业教育,促进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

苏南和苏北地区高校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特点,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创业课程与课程内容。数据表明,2016年,江苏省有四个城市进入了全国城市GDP前50强,分别是苏州、南京、无锡、常州,苏南处于长三角经济区和环上海经济辐射带,经济发展富有潜力,地方政府对创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强,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获得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保障。近年来,苏南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苏南经济已从现代制造业向现代商贸旅游、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苏南高校的创业教育可以结合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创业教育的培养规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与之相适当,达到苏南产业发展的要求。苏北地区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大,有较多的投资机会和创业机会。同时,近年来,江苏省提出“苏北大开发”战略,苏北各行各业开始了大开发、大建设。如连云港市正进行国际海滨城市的大建设、大发展;连云港市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发展潜力大,有很大的创业空间。这些都对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较大的机会。

4.4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虽然苏南地区创业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但苏南各城市教育资源也不均衡,而苏北地区的高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明显落后于苏南地区。苏北地区高校存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办学特色不够明显,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要使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逐渐向教育资源充足的地区靠拢,就要加强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一方面,与区域经济合作,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挥大学科技园孵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功能,促进大学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符合苏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大学生科技园能加速知识信息的创造、传播与应用。

另一方面,以南京、无锡、苏州地区高校为中心,利用这个区域知识密集的优势,为苏北地区服务,如鼓励南京、无锡、苏州的名牌高校与连云港、宿迁、淮安的政府、高校、企业合作办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实现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的共享[7]。

4.5 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社會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社会对创业的态度未形成支持、鼓励的氛围,求稳、怕风险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片面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最后出路,这种社会舆论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苏南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应对吴越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吴越文化是一种“以水为本”的文化,滋润吴地水乡万物。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在与各种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吴越文化逐渐演变为一种兼具开放性、融合性、进取型的文化特质,因此,吴越文化正是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8]。同时,无论苏南地区还是苏北地区,应重视利用平面媒体以及新媒体进行创业政策的宣传与解读,在校园与社会宣传成功大学生典型,提升创业者的社会地位,使大学生树立创业信心,把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勇于竞争、善于合作的创业文化氛围,培养创业者求新、求变、求发展以及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使创业文化能有效地影响大学生创业信念与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EB/OL].2017-7-17.

[2] 中国江苏网.2017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EB/OL]. 2017-5-19.

[3] 百度百科.创业[EB/OL].2017-7-17.

[4] 360百科.大学生创业失败原因分析及其对策[EB/OL].2017-8-19.

[5] Useit知识库.智联招聘:2017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EB/ OL].2017-8-21.

[6] 中国教育在线.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3%微乎其微的成效背后该如何突破?[EB/OL].2016-5-12.

[7] 崔玉平,张杨,夏焰.苏南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互动关系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8] 徐小洲,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战略研究[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①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基于高校与园区协同创新的江苏大学生创业机制研究”(2016SJD630156),主持人:陆芳。

作者:陆芳 浦佳

高校大学生创业论文 篇3:

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帮扶功能探讨

摘要:我们必须了解高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主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帮扶功能进行研究,而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属于一种制度性的公共物品,主要的目标是解决大学生创业资源不足,促进高校知识资源和社会需求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合理对接,扩大高校教育资源等各个方面既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帮扶

随着创业孵化基地的不断涌现,国内外很多学者主要从社会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等多个角度对平台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诠释着创业孵化基地在培养和创新创业人才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公共物品来进行探究,分析大学生创业帮扶方面存在的各种价值与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其运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高校创业孵化基地,主要以政府来进行倡导校内各类见习或实习单位作为主要的载体,从而具备创业孵化功能的实践基地,我们可以根据平台实际作用或孵化的侧重点,将其分为科技园孵化器或者是创业园等各种类型。

1.创业孵化基地的特点

首先,政府高校和企业协同共建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主要是由政府主导高校来进行承建的公共物品,而政府在高校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中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对孵化基地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高校为孵化基地建设城建的单位,负责其他的资金配套和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因此预付卡基地项目合作的企业或者是校友常常以资金捐助的方式来参与孵化基地的具体运营。

其次,建立综合服务系统。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涵盖各种研究,支持人力资源或政策支持等各项内容,充分了融合其他产学研等创业要素之间的综合服务平台。

2.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机理

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各种制度安排,运用其他的私人物品,从而使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各种作用,是一种具有制度性的公共物品,我们可以通过基于制度安排来达到公共物品的研究,使政府高效基于理性的集体选择过程,通过反复学习来达到一定发挥作用的结果,而公共物品能够实现资源之间的有效配置,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孵化基地的教导过程中,积累相关的创业实践经验,为创业素养的培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帮扶。大学生创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而创业资源主要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必須要放在最关键位置的东西,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估量从而权衡创业成功的几率。在现实中,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资金不足以及网络资源缺乏等,因此高校大学生孵化基地作为整合优秀人才和科研成果的综合服务平台必须要通过信息交流,从而深化各类创新创业资源之间的协作,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

(2)促进高校知识资源和社会需求与企业发展之间的衔接。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常常通过政府高校或企业之间的有效连接,从而使大学生在创业政府宏观调控下,既能够在高校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又能够积极地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通过引入与校外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般的项目指导和资助,从而参与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实现和企业之间的有效连接。在另一方面,高校在衔取相关项目时要考虑大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鼓励大学生进行科技创业,从而将社会信息不断地引入校园,最终实现政府校园和企业之间的三方合作。

(3)扩大高校教育资源的溢出效应。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可以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而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实践基地,使大学生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用于创业实践和社会生产的主要平台,将高效的思想车专业教育资源有效地向社会进行输出。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帮扶功能深化对策

通过精准服务不断提升帮扶力度。由于校内创业孵化平台在服务的覆盖面上具有大量的工作,因此提供的服务不仅装包括创业培训政策申请工商注册等各个方面。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我们可以提高孵化效果,从而实现精准创业服务的目标,了解创业企业服务需求,掌握创新创业规律,针对性地解决创业者面临的各种资金需求,从而实现市场信息和政策扶持之间的连接,最大程度的激活创新创业活力。

1.引入有效竞争,提高帮扶效率。我们必须加强创业孵化基地的引入,一方面能够使创业孵化基地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有效的结合,另一方面又能够是长期均衡的价格格局,因此高校大学生在创业孵化基地方面,可以使政府对孵化基地发展的方向进行调控,但是学校也可以对孵化项目和专业整合度之间进行合理的把控,可以使孵化项目和市场的需求紧密联合起来,使市场在创业资源配置中发挥自身的巨大作用。

2.注重科技创新,不断的提高帮扶层次。目前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主要战略支撑,摆在我国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而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创业孵化基地来改变创业小贩等各种纪念,利用政策指导和制度规范的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初创企业提供各种配套资源以及信息共享平台,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科技含量,培育创业项目的核心优势。

3.与地方产业之间进行有效的对接,提高帮扶政策的针对性。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常常是依托高校的创新资源,整合地方政府和社会企业的创新要素,立足于我国地方的特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和地方产业之间的有效对接,才能成为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高地,推动高校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

4.加强国际合作,纵深发展实践,创业孵化基地的高水平开放。随着我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建立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是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地方政府和高校必须加强中外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引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其在资源整合和平台共建等方面,有深度地进行合作,扩大基地的开放程度,实现纵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彦彩. 创业孵化基地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与优化研究[J]. 知识经济,2017,(04):168-169.

[2]徐兰香. 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帮扶功能研究——以安徽科技学院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例[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6,30(04):124-128.

[3]倪泽红,黄谢婷,项莎莎. 创业孵化基地在大学生创业中的功能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5,(03):92-93.

作者:丁行

上一篇:宪法隐私权分析论文下一篇:企业复品牌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