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文化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创业已成为大学生迈入社会的一种全新的就业渠道,为此,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是适应中国社会、高校和大学发展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用科学的发展理念作为支撑,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引领和推动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强动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创业文化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业文化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1:

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把文化产业列为今后国民经济重点扶持和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将呈现一片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的涌现,而作为拥有诸多富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人才的高等学校,必将成为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主阵地。基于以上背景,文章在对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及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以期在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找到一套两者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关键词:文化产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发展

21世纪被誉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纪”,国家与地区间的竞争将越来越体现在对人力资源与智力成果的培育和发展方面。因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是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现实选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全民族创业素质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战略举措。因此,通过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结合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期在两者间找到一条互助发展的合作道路,从而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国内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1.国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概况

国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47年的美国哈佛大学,随后逐渐波及其他国家并受到广泛重视,对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模式,具体如下:(1)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与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时代发展为导向,注重个人发展、产业振兴与社会进步的有效融合;(2)从创业教育的目标人手,把创业教育分为培养岗位创新者、创业者及创业学者进行因材施教,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协同发展,开发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综合型、普及型和系统型的课程体系;(3)营造良好宽松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举办各种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尝试与创新,注重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感性体验;(4)通过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大学产业科技园对接机制,积极鼓励和扶持广大师生进行创业实践与探索,并为其提供政策、市场和融资等全方位服务。

2.国内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早并如火如荼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我国该项工作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取得一定进步,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目标不够明确: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在于政府推动,很多高校没有真正明白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仅将其当作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更不用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2)学科地位边缘化:大多数高校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主流教育体系,目前仍未建立统一的系统性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投入和管理方面未给予高度重视,因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由于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国内大多高校仅停留在对创新创业教材的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上,缺少让学生参与灵活多样的教学互动与实践活动,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闭门造车;(4)教学内容五花八门: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各高校采用的教材、实施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都各不相同,因而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5)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基本由学工线上的行政人员担任,鲜有专业教师介入,拥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创新创业型师资更是凤毛麟角,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受影响;(6)支撑教学的课程学术研究有待系统化和深化:由于多数高校目前尚未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又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因而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仍无法找到具体可行的实现路径和突破口。

总而言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亟须认真思考和寻找适合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新潮流,努力研究把握好诸如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大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力求寻找一条双方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机制,力争发挥后发优势,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文化产业大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

1.文化产业大发展依赖于创新创业教育

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和资本密集的新兴产业,主要利用知识创意等要素来生产有形无形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是基于“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因而特别需要那些富于灵感和想象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然而,正是那些拥有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和富有探索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能给文化产业带来无限的创意与价值。因而,美国、英国、韩国和日本等文化产业强国能够取得大发展,无不将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头等大事。在文化市场激烈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和人力资本的博弈,人才优势已经成为发展产业的主要制胜因素,人才资本的积累培育和分配调控逐渐成为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产业要素市场的关键要素,一个国家要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紧紧依靠并且培养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

2.文化产业大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入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产业由于其低成本、高附加值等特点,不仅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而且逐渐成为影响全球、国家和城市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要素。据世贸组织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文化创意商品国际贸易在2002-2008年间的年增长率达8.7%,创意产品与服务的出口值2008年达4244亿美元,尤其是2008-2012年各主要文化产业大国无论在规模和速度上更是经历了飞速的发展,这些都显示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与此同时,在文化产业取得巨大发展之后,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许多文化产业强国又会回过头来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其后期的教育投入和支持力度往往比前期更大,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然而,反观文化产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其教育投入与从业人员均处于较低水平,据2008年我国经济普查显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为1182万,仅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文化强国近5%的比例,并且其教育投入更是微乎其微。

由此可见,在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教学与文化产业合作会史无前例地凸显出来,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越多具有创新创业型人才,就越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越能不断进步、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

1.以文化发展为引领,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共同进步(目标)

首先,在宏观层面上,创新创业教育要始终树立为社会服务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宗旨,紧紧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脉搏,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和规划其目标与方向,积极融人文化产业振兴计划,努力培养既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又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其次,在中观层面上,要明确创新创业的利益导向问题,加快文化创意的转化与产业化运作,统筹创新、创业与创投三者的关系,最终实现以创新推动创业和以创业促进就业的目标;再次,在微观层面上,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抓好顶层设计,紧盯文化产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树立“做中学、干中教”的核心理念,充分认清教育规律、育人规律、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之间的关系和先后顺序,要以创新的精神来办好创业教育;最后,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认识不同个体的差异和需求,紧紧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开放式教学大纲和培养模式,建立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跨专业交叉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具备广阔视野和博学多才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2.以文化创意为抓手,促进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共同提高(方法)

首先,在充分明确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前提下,努力寻找双方的契合点,围绕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精英培训,有针对性地将课程建设划分为知识传授、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等三个模块,全方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其次,进一步理清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积极鼓励和培养广大学生发挥、发展个人兴趣特长,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创意的灵感与火花,让创意活动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最终实现创新之启发、创业之模拟和就业之提高三大功能;再次,要深刻领会文化创意产业小团队、低成本、易创业和高产出等方式及特点,结合高校学生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和创新意识强等特长,鼓励他们结合自身专业围绕文化产业进行创业探索,在有合适的市场时机和融资渠道的条件下,尽可能孵化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意团队;最后,高校应从整体上去推进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反复的实践与探索逐步确立以创造力价值链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与理念,让学生逐渐学会以理性的思维看待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风险,启发其创新思维并创造性地思考未来,最终帮助他们获得和掌握对社会及市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3.以文化产业为纽带,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路径)

首先,高等学校要充分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吸收校外各界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校友网络,逐步形成校内外资源的良性互动与优势互补,以“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项目平台与技术支撑;其次,充分依托各地文化创意博览会与文化创意园的平台,依托其产业集聚的优势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再次,通过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实现校内创业园与地方创意园间的实时对接,充分发挥政、产、学、研优势打造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各个层次与阶段的实践模拟演练机会;最后,打造一个高校、产业和企业联动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逐渐形成一个集创意、创造、创业、创新和服务于一体的价值链创造流程和创新创业产业生态,最终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4.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实现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成效)

首先,要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要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其次,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技术创新,通过引入现代高新技术及相关手段不断丰富文化艺术的价值内涵与表现形式,同时不断拓展艺术的创造思维空间以培养更多富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文化企业家和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文化人才;再次,要结合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以创业精神促进新技术的产生和研究者的创业愿望,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到文化产业园区自主创业和到文化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从而使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推动和增强文化影响力和表现力的新引擎;最后,通过全力培养和打造一批创新型文化科技人才以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依靠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文化与教育的有效融合中,不断激发和引导文化创作者的创新意识、思维和潜能,通过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共同提高和增加文化产业的物化价值和非物化价值,最终使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在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机制。

四、结语

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培育能够承担民族振兴大业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因此,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下,国内高校应该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态度迎接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效融入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浪潮并将其提高到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通过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作用,时刻保持与文化产业市场的紧密联系与高度融合,努力寻找一条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新道路,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与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编号:SCG069);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编号:2013Z01);浙江财经大学教改课题(编号:JK201114)]

[孙福兵: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讲师,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研究。陈颖: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讲师,企业管理博士,主要从事创意经济与创新管理研究]

作者:孙福兵 陈颖

创业文化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2:

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摘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创业已成为大学生迈入社会的一种全新的就业渠道,为此,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是适应中国社会、高校和大学发展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用科学的发展理念作为支撑,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引领和推动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强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满足和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实反映。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界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将不仅是求职者,而且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高等教育始终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培育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服务。当前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要求了我国高等教育要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体来说,高等教育要培养出素质过硬、能力过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发展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二)适应当前就业竞争形势的需要

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始终面临着就业不足的压力。据统计2007年高校毕业生为473万,2008年为559万,2009年达到611万,创历史最高[1]。如何破解大学生就难的问题,就成为国家、高校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课题。创业教育作为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的新方式,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目前我国创业教育首要的是要改变和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更多的大学生不依赖于找工作,尽快脱离传统的就业模式,逐渐转向自主创业,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作为时代最具有创新活力的群体,大学生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十分看重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和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已从过去象牙塔的天子的圈子里跳出,他们开始理性审视自身,积极追求内在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来增强自己参与竞争的“资本”。高校创业教育注重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的培养恰恰符合大学生对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现实诉求。因此,创业教育要发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生创业教育旨在激活大学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大学生的创新品质。现代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我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提出

创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1989年在北京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论述21世纪的教育哲学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enterpris“education”,即创业教育的概念,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是证明一个人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创业护照”。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50年来首次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了《21世界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个文件,两个文件都强调,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办学的基本目标。至此,创业教育理念得到广泛传递和快速发展。

1998年,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以培养技术与管理技能兼备的高层次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引入MIT创业竞赛模式,成功举办了第一个创业计划大赛,在中国首开高校“创业启蒙运动”。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此计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至此,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呈现出朝气勃发的全新景象。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质

1991年东京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从狭义上讲,是指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及其相应实践活动的教育。”[2]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为主要内容,以实现社会和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具体来说大学生创业教育包含以下四个要点:

首先,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义。大学生创业教育重在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实现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的量变到质变的提升过程,为此大学生创业教育所有的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一基本要义进行展开。

其次,以学生为本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大学生创业教育着眼于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的形成、提升和塑造过程。伴随着这一发展过程有一个中心那就是大学生创业教育至始至终都在体现着“人本”的内涵,这里的“人本”是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即创业教育要重视人的主体性,把学生放在首位,强调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第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应然要求。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种系统性工程,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大学生能力,塑造大学生创业品质就需要综合考虑方方面面要素,如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首先要全面理解和协调好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方面的内容,否则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必然受到巨大的影响。为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就需要教育者全面思考和设计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教会受教育者终生受益的创业之道。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首先,创业意识是指在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个性意识倾向,主要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创业中表现出执行某种行动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性力量。大学生创业能力是使知识、经验与技能经过类化、概括后形成的,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主体条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效率。

大学生创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意识特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与意志,以及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大学生创业品质是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长期内化的结晶,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具有长效的调控作用。

总之,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育,也离不开对大学生能力的发展,更离不开对大学生品质的塑造。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新发展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把握好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于社会和大学生发展需求

如何把高校的创业教育办好,使创业教育真正实现它的社会意义是高校开展自主创业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准确定位服务对象。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于社会和大学生发展需求就要求创业教育工作要真正体现出创业教育社会价值和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和谐统一。具体来说,高校要牢牢把握服务社会经济社会对人才发展需求,充分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能力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进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视野开阔、主动创新、勇于实践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把握好着眼点:把学生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根本点在于通过创业教育活动实现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的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为此,现代创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始终关注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即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把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而把握好创业教育的着眼点主要为了实现大学生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发展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二是培养大学生善于经营和发展自己的社会人际关系,形成丰富的人脉资源;三是通过创业教育把大学生发展成为具有个性品质的创业人。为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义,就需要教育者深刻理解和把握创业教育在大学生未来成长发展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用发展的眼光设计和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把握好关节点:加强课程和师资建设

大学生创业教育把握好关节点就是要重点加强师资团队建设与课程建设两个核心环节。首先,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作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我们设计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时,必须要按照大写创业教育目标,一方面要考虑和突出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基本知识的习得,另一方面又要兼顾大学生创业实务操作和技能的实践和训练。其次,创业教育课程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师资就成为了创业教育的关键。创业教育学科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创业教育过程必须培养和引进一批既有先进的理念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担当任课教师[3]。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把握好统筹兼顾: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创业教育机制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创业教育一方面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格,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生存和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还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构筑国家、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合力机制,进而为指导和扶持大学生迈向社会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丽炜.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教育的社会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2]焦勇.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4).

[3]李强.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英才高职论坛,2009,(4).

作者:刘加杰,冉迪金,孔好为

创业文化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3:

试论非正式学习视野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摘要]文章从非正式学习、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概念入手,探讨了非正式学习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一致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构建创新创业导师制度、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创建创新创业社团、发挥移动互联网优势的“四位一体”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渠道,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 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作者简介]陈广正(1979-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盐城 224051)陈钧(1966- ),女,江苏射阳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江苏 盐城 224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盐城市创业研究院2015年度课题重点项目“非正式学习视野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DN-YCY2015006)

自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来,政府、企业、高校日益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力求以创新教育促进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促进就业建设,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文章从非正式学习的角度来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以期探索出一条能够促进大学生自我提升与自我发展、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多赢之路。

一、非正式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概念

(一)非正式学习

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是指在课外利用不同场所或途径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由大学生自我发起、调控与负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非正式学习具有自我性、多元性、协作性、情境性、灵活性等特征,既是正式学习的有效补充与完善,又是与正式学习并重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已被高校广泛关注和重视。与国外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与发展相对较短,已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合并,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指在高校中开展的,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它是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提升的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并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包含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方面。

二、非正式学习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一致性与必要性

(一)非正式学习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一致性

1.自主意识和主体作用发挥的一致性。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取决于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高校、政府和社会是大学生学习的外部主体,大学生内部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是外部主体发挥功效的前提。由于非正式学习是大学生自我发起、调节和负责的学习方式,它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的真实情境相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2.实践性和协作性的一致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实践性、协作性。非正式学习强调观察与模仿,并通过交流来完成学习,更多地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积极鼓励个体之间进行沟通、反馈、交流与分享。因此,非正式学习既是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也是对正式学习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完善。

3.多元性和多样性的一致性。非正式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习方式多元化、灵活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非正式学习途径的必要性

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得到了国家和高校的普遍重视,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不完善,没有建立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对大学生实行有效指导;未确立系统化、全程化的教育内容等。二是高校未能形成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和氛围,缺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导致大学生出现创新创业自主意识淡薄、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创新精神不够、创新技能与创业能力不强等现象。因此,必须加强非正式学习渠道的研究,使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互配合并形成合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想。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非正式学习途径构建

通过构建创新创业导师制度、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创建创新创业社团、发挥移动互联网优势的“四位一体”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渠道,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构建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发挥导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导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引领者和激发者,在大学生萌生创业想法到实施创业行动的整个过程中,导师可以通过创业教育课程、创业讲座、创业竞赛等方式对其进行创业指导,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持续性推动作用。第一,高校应配备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并聘请各行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导师人才库。第二,高校要积极组织导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实训和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导师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第三,导师要针对不同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多种途径的非正式学习,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存在诸多不足,如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创新创业典型宣传少,创新创业实务指导与培训少,创新创业教育讲座或报告少,学科竞赛与创业计划竞赛项目少等。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形成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第一,要建立高校、二级学院、班级三级联动的创新创业政策宣传网络,校领导、二级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要主动宣讲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创新创业政策,宣传高校对创新创业工作所采取的各种有力举措以及取得的实效,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创新创业意识,营造勇于创新、积极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二,通过举办各种学科竞赛、专业文化节、创新创意大赛、创业计划和创业实践竞赛等活动,创建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创新创业服务的精准推送机制,实现创新创业服务信息化、个性化,增强创新创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积极创建各种创新创业社团,发挥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大学生社团是由兴趣、爱好相同的大学生组成的团体,在大学生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优势群体。目前,以大学生社团为主体的各种活动已成为高校开展非正式学习渠道的主阵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创新创业社团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场所,为获取创新创业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渠道。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发现潜在的创新创业机会,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应积极支持大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创新创业社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社团的活动中,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经验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积累和提升。

(四)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多样化的非正式学习渠道

随着4G时代的开启,移动互联网已进入全民时代。由于4G无线技术具有传输速度快、灵活性强、兼容性好等特点,可以承载视频、电话会议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1.发挥网络优势,构建多样化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随手的便捷性,构建灵活多样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积极了解国家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政策、法规,学习创新创业的有关课程和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导师应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互动学习平台,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需求等,从而促进教、学、导的信息交流,优化学习效果。

2.提高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增强非正式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辨识能力,才能在海量的知识与信息中筛选出对自身能力提升有用的信息。目前,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甄别、有效资源的整合及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提升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与民族的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渠道应相互补充,并通过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的共同配合形成合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2]黄文军.非正式学习视角下大学生生涯能力的提升[J].江苏高教,2013(4).

[3]罗三桂.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

[4]张秋菊.地方高校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引导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

[5]马慧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6).

[6]唐菊花,吴宝善,王妍妮.依托学生社团实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4).

作者:陈广正 陈钧

上一篇: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方向试析论文下一篇:全球自由贸易双重性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