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指导思想已经渗透到每个角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科学内涵,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生高校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篇1: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建构

摘 要 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尚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忽视创新素质的培养、对社会资源的系统化整合不足、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角色定位不明确的问题,需要从完善制度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与课外实践并举、明确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服务者角色、系统地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政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模式。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构建路径

伴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不少高校已经日益重视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等方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从总体发展来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因而,也存在以下问题:

1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 强调创业的重要性,忽视了创新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较为重视对创业学生的培养,例如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竞赛、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邀请知名企业家分享创业经验等多种多样的创业教育形式,但在创业教育开展的同时,不少高校往往也忽视了对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对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创业为其“表”,而“里”在于创新,即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当创新成为高校大学生内在的自觉品质,创业教育的成效性也必然会大大提高,因而,只有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业平台的完善相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1.2 对社会资源的系统化整合不足

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它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需要积极响应并参与进来的工程;同时,单纯的依靠高校来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这项工程需要依靠各种社会力量,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等力量共同参与进来,从而形成系统的合力因素。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在对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中仍然不足,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与政府、社会的沟通和交流,具体来说,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极为有限;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与社会企业发展有效结合,造成企业界参与不足;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又难以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造成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形成有效的助力。

1.3 较为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较为薄弱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研究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实践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通过实践能够不断地发现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丰富与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因而,对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来说,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都不能偏失。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集中于课程设计方面,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师资队伍配备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在理论的实践方面却鲜有成效,难以寻找出有益的实践路径,帮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提升认识,合理地思考和评估风险。当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集中于各高校积极创办的大学生创业基地等,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设备、人员方面的支持,特别是缺乏专业的指导,使得不少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基地难以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1.4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角色定位不明确

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需要;从高校的长远发展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改变高校以往单一的学生考评体系的需要;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来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帮助他们树立起创新意识,并通过自己的实践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在此过程中学会独立、理性地思考问题,增强其对社会的观察力和对市场的洞察力。因而,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大包大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重点立足于服务大学生群体,明确高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制度性建构激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在信息交流、区域沟通、技术支持、运营服务中承担起高校的服务者角色。

2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化构建的路径思考

2.1 完善制度建设,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与本质,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制度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与优化大学生的考评机制,激发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热情。

2.1.1 营造创新型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所孕育出的学生气质也存在着重要的差别,因而,通过制度化建设努力营造出高校创新型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义十分重大。当前,高校应该通过校园宣传媒介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舆论阵地,突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典型人物宣传;同时,奖励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优秀学生,并对创新型成果进行校园巡回展示,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

2.1.2 优化高校大学生的考评机制

改变高校大学生的考评机制,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纳入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并给予较为重要的权重系数,使得高校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定期对自身的创新创业方面的做法进行思考与反思,鼓励大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生活做起,真正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经验的分享与交流会,提高大学生自觉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的积极性。

2.2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与课外实践并举

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课堂教学与社会的实践相结合,是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唯一途径。一是丰富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系统化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现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课程设置上要具有开放性、新颖性、创新性、实用性等特点,能够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上要多元化、开放化,既有理论的研究与学习,也要有社会、企业等精英的讲学,使得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吸引力。二是积极探索有益的实践课程。实践是对理论学习的运用与升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不足,当前,高校首先应认识到实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课外的创新创业类竞赛,通过导师指导、个性化服务、学分奖励以及成果奖励等一系列措施激发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中的积极性;同时,不断寻找与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通过立足于当地的区域经济,结合学校的发展现状以及不同的专业条件,积极与政府、企业、社会开展合作,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更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鼓励高校大学生将自身所学专业紧密地与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模式和企业相结合,通过实践积累创新创业的宝贵经验。

2.3 明确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服务者角色

高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推动者,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服务者角色。树立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服务理念,构建个性化、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高校应有效地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构建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通过建立专家库、技术信息资源库、行业信息库以及图书资料查询等系统,为高校的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服务;通过师资队伍的引进与培训,建立起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指导;通过开放高校的研发资源,引进企业创新研发基地等方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技术支撑;此外,还可以提供工商登记、财务代理、法律咨询、办公场地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从而构建起“教育培训、项目推荐、融资服务、孵化扶持、开业指导、跟踪评估、经营诊断、咨询服务等‘一条龙’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2.4 系统地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政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模式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个系统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政商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是适应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点的道路。在构建“政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高校扮演着牵引各类资源的重要角色,高校应注重对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交流沟通、寻求政策争取;通过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出适合本校不同专业发展的产业实践基地,为高校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向上寻找产业合作的道路;通过广泛地开展企业合作,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研发项目、经营项目有力结合,为高校大学生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平台;通过引入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例如法律组织、商业培育组织、行业协会等机构为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组织架构方面的咨询与借鉴,从而探索出一条以高校为主导,“政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模式,有力地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我国的高校大学社创新创业教育中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鉴于目前的人才培养现状,高校应坚持渐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能“一刀切”,而应该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特色、立足的重要、培养的对象与目标分层次多元化地推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11.

[2] 申屠江平.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1):57-59.

作者:徐卓亚

大学生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篇2:

论核心价值观指导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探讨

摘 要: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指导思想已经渗透到每个角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科学内涵,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探讨

2014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中,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向来更加活跃,可以不断学习与研究新的行业知识。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目前,2014年大学生毕业生有727万人,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可预计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用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想、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完善创业心理,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就是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创新精神、道德规范四个方面指导和引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渗透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去,并用以指导大学生创业的整个过程中去。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科学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放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以培养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那些具有创业意识、已经开始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业能力的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实用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1)创业意识培养。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与特征等,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2)创业能力提升。解析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3)环境认知。引导学生认知当今企业及行业的环境,了解创业机会,把握创业风险,掌握商业模式开发的过程,设计策略及技巧等。(4)实践模拟。通过创业计划书撰写、开展创业大赛、创业园模拟经营等,鼓励学生体验创业准备的各个环节,包括创业市场评估、创业融资、创办企业流程与风险管理等。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坚持联系实际,坚持改进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等等。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方式等各方面开展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助于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质量,从而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缓解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同时多数大学生的政治倾向、人生态度、竞争意识都与时代变革同步,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培养大学生完善和健康的人格素质,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使命,帮助高校大学生清晰认识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和职业生涯规划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有利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化,更有利于推进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从指导思想、理论思维、精神动力、道德规范、责任定位等方面去引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1、价值观思想指导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它也必将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着最根本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应该渗透到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去,用以指导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全过程中。

2、价值观理论引导功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多重维度规定,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使大学生摆脱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实实在在为各校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自身修养,指导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具体而言,就是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其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全方位地深入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3、价值观理想激发功能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目前,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国内外的局势,我国正致力于全面深入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这将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带来很多的机会。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必然会存在着更多的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4、价值观道德约束功能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应当成为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基本行为规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标准和基本要求,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应通过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并以此作为基本要求来规范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对于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好的道德品质是一种力量,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应当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传统的社会道德,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真正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南。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1、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支柱,是一种信仰,一种凝聚力,业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指导思想。这种思想的建立与提升应该从学校开始抓起。学校可以通过素质提升第二课堂、社团、主题班会、明辨会等等各种形式开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思想观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基石,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前提。在课堂教学、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活动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和接受其精神与实质,在创新创业行动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2、广泛宣传国家创业支持的政策,学校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

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创业潜能,具有极强的创业热情,各级政府要把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摆在重要位置,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构建绿色通道。高校就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够锻炼核心价值观提倡的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思想。

3、以创业大赛为平台、创业园为孵化区,促进大学生人人创业

创业设计大赛是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书。创业是一种精神,创业是一种意识,创业是一种挑战;创业是团队合作,创业是历炼成长,创业是生命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的思想。通过对创业园的全面运作,使之成为大学生在校创业实践的主要场所,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项目孵化器的作用。以创业大赛为平台、创业园为孵化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促进大学生人人创业的意识和目标。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大学生毕业时就业的压力,同时也提升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培养。

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找到创新创业的突破点,开展创新研究或创新实践。构建创业课程体系、创业技能实训体系、创业咨询指导体系、创业服务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体系要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并将各个环节有效的融合,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进去,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潜能的发挥。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积极探索价值观多元化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打破传统就业教育的模式,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力量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秦琳, 李炳论. 新形势下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J]. 科技视野,2014(19).

[2] 谢志远,刘元禄,夏春雨.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1):144-146.

[3] 钟明华,清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09 (12):14-18 .

作者:王新

大学生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篇3: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新的形势下以人为本的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由于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导致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而在众多的民办高校中,这样的问题也屡见不鲜。所以需要我们积极补救,认真应对。

【关键词】创业创新对策

一、在新形势下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待就业人数不断上升,找工作难度不断增加,就业难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而在新形势下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助于缓解当前我国的就业问题,同时提高国家的就业岗位提供量,可谓是一举多得。

(一)民办高校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教育模式的特征应该是:活学活用、以学分+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推行以用为主的学用结合、脑与手与身与五官的综合结合、鼓励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等等。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敢想敢干、思维敏锐、团结合作、社会生存能力强、能独立应付和解决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才的教育模式就是“创造力教育”模式。

(二)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民办高校学生事业的创立。

我们要培养的大学生是有着远见和过人胆识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新的形式下,大学生需要有不断创业和超越自己的魄力。在现在就业困难的大的社会环境下,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而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训练,民办高校大学生能够接受到正规的创新创业教育,学会如何规避创业风险等,只有这样,民办高校大学生才能够在创立自己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也为别人提供就业机会。[1]

(三)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够弥补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的状况。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方面相对于公办高校大学生来讲存在一定方面的弱势,而通过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观的培养,培养其积极创业的能力,就能够弥补这个缺点,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此方面高人一筹。通过学校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能够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能够自动屈从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能够形成科学合理的世界观。

(四)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创造力的培养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的实践力的培养。

在现代的学校教育机制下,很多学生缺乏责任感,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学生选择了啃老,这不能不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的倒退现象。而通过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个人的历史使命感。通过进行创业意义的宣传,大学生能够明白创业不只是自己一个人找到了就业岗位,还能够带动很多人一起工作,从而使得社会使命感增强。而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其解决,有助于激发学生个人创造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实践力的提高。[2]

(五)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业热情的培养。

大学生总是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在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使得广大创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接触到很多的学习机会并且产生浓厚的创业兴趣,为其以后的创业活动积累经验,提供方法,提高离校后创业的成功率。

二、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创业比例低。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在新的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选择了进公司上班,或者进事业单位,考公务员等。选择自主创业的只占极低的比率。

2.创新成果少。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很少有创新成果,创造力被极大地限制了。这大大阻碍了我国科技转化的比率,使得整个国家的发展显得创造力不足。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流于形式,丧失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3]

3.创业能力弱。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偏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创业成功率低等。而不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也使得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缺乏科学性,导致创业过程中缺乏目标和远见,失败率极高。

4.师资力量严重缺乏。虽然在现有的形势下,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是势不可挡的趋势,但是很多民办高校没有对这方面产生足够的重视,使得学校缺乏专业老师的配备,造成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长足的动力。有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内容严重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专业深度不够。

三、解决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要想获得合理解决需要多管齐下,同时也亟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在我国现有的行政法规中,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加大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国家通过社会宣传,提供社会帮助,提供政策支持等多种途径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支持。学校也应该对创新创业行为进行鼓励和宣传,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二)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的奖励。现在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除开学校不够重视之外,还因为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大学生的创新奖励不能只流于形式,还应该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只有对学生进行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大学生才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中不停地创新,从而使整个学校,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形成创新型社会。

(三)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强化;其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设计教育;再次就是发掘创业典型,树立榜样;最后就是在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重新认识创新创业问题。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在很大一个方面是因为没有对创新创业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很多学生都抱着旧的观念,认为创业辛苦,创业风险大,创业成功率低等,宁愿选择进机关,给别人打工也不愿意自己当老板。所以需要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创业观,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首先,必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教师的数量,必须保证相应的学科有相应的老师承担。其次,提高创新创业方面教师的素质,只有老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才能将知识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而有的老师自身缺乏创业背景,给学生讲课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者过于注重理论。再次,教师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成长。因为专业的特殊性,教师缺乏联系同业的平台以及跟创业模范联系的方式,所以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成长起来。

(六)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主要是因为过于注重理论,缺乏实践性。要想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有途径接近社会实践;其次要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辟多种形式,这样才能够吸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机会对所学习到的理论进行运用。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只有通过多种策略对当前的创新创业问题进行研究解决,才能够从本质上改变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难,积极性不高,成功率低等一系列现存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葛慧欣.大学就业情况调查.新华文摘2010,(3)

[2]谢南翔.大学生创业的利弊[N].山西青年2012,(6)

[3]陶宏宇.如何推动大学生创业[N].教育研究2013,(1)

作者:王晨岑

上一篇:专业课教学电子技术论文下一篇:政治文明的灵魂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