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18

摘要:文章从校园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内在联系出发,阐明了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有着增强高职院校的凝聚力、自觉规范行为、自我控制等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贯彻执行起保障作用。同时指出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内部控制目标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和不协调之处,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内部控制环境的对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力资源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力资源校园文化论文 篇1:

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教职成{201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精神,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现就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优化育人环境,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校园,推动学校形成务实向上的校园文明风尚,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的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目标,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陶冶、凝聚、约束的教育作用。

——师生主体,校企共建的原则。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校、行业、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建设校园文化。

——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的原则。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体现民族文化特点、体现行业、企业文化特征,体现时代精神,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继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扎实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四)全面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多种形式,建设务实向上、积极进取、敬业乐群、遵纪守法、崇尚实践的校风。要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育人能力,建设热爱职教、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业务的教风。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严格班级和教学秩序管理,建设知荣明耻、乐观向上、热爱专业、勤奋好学、苦练技能的学风。要提炼体现学校特色和学校精神的校训,精心设计校徽,创作校歌。

(五)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各项活动之中,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技能竞赛、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宣传教育活动和“文明风采”竞赛等活动。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结合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仪式等,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的指导和管理,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多种活动。定期组织师生参观德育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瞻仰革命圣地,祭扫烈士墓,参观名胜古迹;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六)高度重视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校园的整体环境要做到功能齐全、安全有序、节能环保、室外绿化、室内美化、环境净化。重点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积极吸纳优秀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结合学校特点,突出专业培养目标,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充分发挥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徽、校歌、校报及校史等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精心布置各种场所,张贴富有职业特色的标语、名言以及劳动模范、创业典型、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的画像,建造具有专业特色的雕塑、碑铭等,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增强就业创业信心。

(七)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加强学校教室环境建设,使之成为职业氛围浓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学习场所。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环境建设,通过展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纪律、规范、流程,展示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优秀成果,展示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加强学生的职业养成训练,增强学生立志成才的信心。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八)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作用。学校要根据网络特点,按照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建设融思想性、职业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要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重点加强对校园网电子公告栏、留言板、贴吧、聊天室等交互栏目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杜绝各种违法有害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要教育师生自觉遵守网络法规及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网上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三、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和保障

(九)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建立切合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与检查,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对学校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学校领导班子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议事日程,统筹规划,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学校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对校园活动、校园设施、校园秩序和学生社团等的管理,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坚决禁止在学校传播宗教。加强校园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稳定的事端。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十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工作。学校主管部门要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列入预算,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中职学校综合督导评估体系。教育科研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及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本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或细则。

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二○一○年五月二十日

人力资源校园文化论文 篇2:

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

摘 要:文章从校园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内在联系出发,阐明了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有着增强高职院校的凝聚力、自觉规范行为、自我控制等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贯彻执行起保障作用。同时指出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内部控制目标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和不协调之处,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内部控制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内部控制 控制环境

从《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到“十二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的关系

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技校等“升格”、“改办”而来,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不足,加上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匮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校管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质量与规模的矛盾突出。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都将更多地依赖于学校的“内部控制”管理创新。

内部控制源自企业管理,其概念是指一个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要素构成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高职院校管理引入这一企业变革理论,目的是适当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和理论,应对来自高职教育市场化和竞争的挑战,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是通过一系列详细具体的规则、政策和实施的程序来约束学校各个环节、部门和人员的行为,是一种制度规范的操作系统,是一种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学校治理结构、学校管理哲学、校园文化、师生员工的素质、人力资源政策等因素,它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其中校园文化居于核心地位。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基本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体现为一种特有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变一切”,校园文化通过影响师生员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内容,控制环境影响着其它内部控制要素发挥作用的有效程度,控制环境越好,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就越高,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又是改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和有效手段。

在高职院校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会想到靠制度管人,靠感情凝聚人,但制度会有失效的时候,感情会有变化的时候,内部控制制度无法解决全部问题。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有效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的前提条件,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经营管理内部环境的质量。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激励、凝聚、优化、自控等功能,这些功能对促进学校内部控制管理具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根据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得知,各项管理制度都有失效的时候,而当制度失效时,企业经营靠的就是企业文化(魏杰,2002.2),同样校园文化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它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是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能够增强高职院校的凝聚力,自觉规范行为,自我控制,其功能是内部控制中的其它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学校正常运转的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则是凝聚人心、统一价值观念的粘合剂。很多经验事实证明,没有校园文化作支撑,只是“为控制而控制”肯定是事倍功半的。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目标的要求不协调

高职院校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是要实现优化资源组合和管理,注重质量和绩效的内涵建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校园文化底蕴不深、特色不明显,学校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与校风、教风、学风很好地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目标对其的要求不协调。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很多高职院校领导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为校园文化建设除了能美化校园环境外,其余都是些虚无飘渺的事,不感兴趣。即便是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建设仍处于盲目、随意的状态,缺乏系统而长远的考虑和安排,以至于校园文化建设并未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

2.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全面。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往往局限在校园硬件条件的改善上,追求占地面积扩大、环境绿化、校舍条件的改善、仪器设备的现代化等等,注重的是物质可视系统建设,觉得校园漂亮了,环境美化了,硬件条件提高了,多写几条标语,张贴些宣传画,校园文化就建设好了,而忽视了校园文化软件内涵的建设。这是重物质、重表面、轻内涵、轻实质的表现,只注重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而没有校园文化其他层面相辅时,那只是一个没有生机内涵的空壳而已。

很多职业院校对软环境建设的认识比较狭隘,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和宣传部门,局限地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多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就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考虑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性、系统性、职业性的特点。只针对了学生而忽视了全体教职员工,只注重某几个环节的建设而缺乏系统性地规划,没有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人才培养目标等结合起来,缺少职业院校文化的特色,这都是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

3.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困难较多。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明显提升,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先天不足,大部分职业院校是从中专升格而成,大都基础条件薄弱,资源紧张。而且由于扩招,很多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迅速上升,教学、管理、就业等常规性工作大量增加,学校人力资源条件和各种管理手段都难以与扩大的规模相匹配,学校疲于应付,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原有的高职院校校园一般都占地面积比较小,一些合并而成的学校更是条块分割成几个校区,缺乏整体规划,校园建设比较凌乱,与其配套的校园文化建设无所适从;许多职业院校在教育市场化竞争的冲击下,不发展不行,发展又资金缺乏,境遇尴尬;由于校间兼并、规模扩张等原因,校区间的原有管理理念和校园文化不尽相同,融合不到位,造成校园文化整体性系统性缺乏。这些原因都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滞后,使内部控制管理缺少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支撑,跟不上管理提升的需要。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控制环境

校园文化是反映一个学校办学水平、核心竞争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处于上升阶段的职业教育非常需要健康的校园文化来凝聚力量、统一思想、陶冶心灵、约束行为、激励师生,有效地提高职业院校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1.提高认识,科学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和硬件条件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学校之间的竞争,逐渐向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转移,更加重视内涵质量的提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打造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应长抓不懈的基础工作。只有领导重视了,才能层层传递,使全校师生员工都行动起来。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战略发展的眼光看待校园文化的功能,统筹安排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定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规划性文件。在组织上给予保障,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一把手挂帅,统一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大校园文化建设人、财、物的投入,给予经费保障;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理论基础可以起到指导作用。学校领导决策层要建立长效机制,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智力,共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和形式的有效结合。有关校园文化的理论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和表现,是载体,属于“硬环境”的范畴,美化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创造一种积极热情和充满朝气的氛围,提高积极向上的情商;美景交融、标语格言中呈现一种个性,感悟一种理念,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再好的形式也代替不了内涵的建设,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则是实质的内容,属于“软环境”的范畴;校园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实际就是一种制度建设,它与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相辅相成,制度规定可以诠释校园文化的内涵;制度建设以人为本,公平公正,模式创新,就体现了管理制度中的文化内涵;各种规章制度、工作守则等要以文字手册的形式确定下来,下发给师生员工,进行学习培训,并共同遵守,成为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高职院校要用心打造出体现自身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通过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强化文明的行为习惯,让精神文化深入到全校的群体意识中,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保证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价值观、道德、制度和行为不断形成和强化的过程,是一种沉淀和积累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中“硬环境”是物质载体,“软环境”是文化内涵,应该把形式和实质有效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从而形成一种有特色有内涵,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

3.引进企业文化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要能零距离地适应就业岗位,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应的知识和一技之长,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高职校园文化应与职业文化相结合与融合,其鲜明的职业化特征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下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最大特点。校园文化要凸显职业特色,必须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用人标准等企业文化的内容引入到校园中,增强职业化特色,以此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1)通过吸纳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些高职院校已经通过在学校教学与行政管理中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实践证明,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值得探索的有效途径。如将ISO质量理体系引入到高职院校,并通过认证,使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后勤等日常工作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进行,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会将“质量就是生命”的企业文化逐渐引入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中来。通过引进企业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可以把被动应付各种各样的评估,变成高职院校质量控制的自觉行为,形成预防性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能够使学校的内部管理变得有序和畅通,也使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质量观念得到快速提升,使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了职业化的特色,最终取得良好学校声誉和第三方评价业绩。

(2)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贴近企业文化的内涵,激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能实现零距离就业,则人才质量就要贴近企业用人的素质标准,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很好的解决途径。不同企业的经营方式、企业文化各有特色,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针对性都要求深度地进行校企合作。通过与有用人需求的企业结合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就相应被激活。在以校企互动形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也实现相互融合,由此丰富了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内涵。通过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对接,具体做到学校与行业对接、专业与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师与技师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等,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实习实训上深度融合,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日趋加强,岗位竞争力明显增加,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3)通过借鉴企业文化构建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寻找能起指导作用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CIS理论模式就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指导作用。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是由美国IBM公司首创,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20多年来,在国内为广大企业所接受,现已经扩展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形成了SIS战略理论。SIS(School Identity System)是指学校识别系统,它是借鉴CIS理论模式,并经过在教育体系内的不断实践、丰富、完善和发展而形成的学校创新理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没有成体系,缺少系统规划,探索构建基于SIS系统策划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SIS战略理论是在学校面对不断变化和充满挑战的市场经济,针对职业院校在办学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整合运用“教育策划”、“学校诊断”等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操作程序对学校的发展与经营进行诊断,找出问题并进行解决方案策划,对学校的形象进行刻意的设计和创造,借助宣传媒体向外界充分地展示,铸就鲜明的特色,并逐步打造学校品牌的过程,是对学校的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进行的总体性谋划。SIS系统分为理念识别(MI,Mind Identity)、行为识别(BI,Behavior Identity)和视觉识别(VI,Visual Identity),分别与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对应。借助这种系统策划的理论,科学地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与设计,以保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性、整体性、职业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华文化论坛,2008(8)

2.姜铭.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林萍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讨[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09(2)

4.付玉东.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和谐发展创建思考[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3)

5.韩迎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理论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作者简介:甘湘宁,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管理。湖南长沙410014)(责编:若佳)

作者:甘湘宁

人力资源校园文化论文 篇3:

素质教育视野下高职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的构建

摘要:校园文化活动对繁荣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素质教育视野下“职业为导向、育人为核心”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的实践情况,以期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由广大师生直接参与的一种群体性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校园文化活动由少到多,由多到精,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内容已涵盖理想教育、学术科技、文体艺术、创业创新、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各高校也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和活动体系。种类繁多的校园文化活动对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繁荣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按照职业的发展方向,建立以育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构建以“职业为导向、育人为核心”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社会的劳动结构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竞争的焦点由资金、设备、技术等传统资源转向员工的素质水平。谁拥有了高素质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的优势,培养一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备较高职业技能的员工队伍,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1]目前,部分员工的素质与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能力强、素质高、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为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各高职院校采取深化教学改革,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专业实践等措施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这些措施中,校园文化活动因形式灵活多样、能力培养全面、贴近校园生活等特点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素质培养手段。

教育部、团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学术科研、文体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种功能,把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以熏陶其思想感情,充实其精神生活,升华其道德境界,以培养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文体类活动为主,在内容和形式上一味强调活动的趣味性,在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地体现。特别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方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各二级院系,缺乏工作沟通和整体设计,造成大量活动在简单层次上的重复运行,学生疲于参加各类活动,对活动产生了应付甚至抵触心理,影响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因此,构建“职业为导向、育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以“职业为导向、育人为核心”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的构建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根据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形成了“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提高、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和基本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以期为苏鲁豫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为此,我校系统整合校园文化活动资源,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职业指向性,建立了以“职业为导向、育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图1),即原先由各部门、各院系分头组织的各类学生活动,整合为以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职业通用能力为培养内容,以项目制、导师制、学分制为培养机制的学生活动体系。学生可以在该体系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增长见识、锻炼才干,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

图1 “职业为导向、育人为核心”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示意图

(一)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机构

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共青团组织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各职能部门及各院系根据工作需要,也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确保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我们整合并建立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机构。该机构由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委员会、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办公室、校园文化活动实施小组组成。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校园文化活动培养目标,审定校园文化活动方案,成员由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院系分管领导组成。委员会下设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办公室,主要负责督促校园文化活动方案落实、协调校园文化活动资源、评价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办公室挂靠在团委,成员主要由团委相关同志组成。此外,在各二级院系分别成立了校园文化活动实施小组,主要负责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记录并评价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情况,小组成员由院系团总支书记和辅导员组成。

(二)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内容

为了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职业指向性,我们汇总了以往举行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并对活动进行了筛选。筛选的标准除了考虑活动的规模、参与度和影响力等因素,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学生的意见,从中进一步筛选了学生较为喜欢的活动项目。根据我校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我们将筛选后的校园文化活动分为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职业通用能力(表1)。

1.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要素,是职业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目前,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忽视了作为隐形素质的职业精神的培养。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载体,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可以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与感悟,并通过自我总结逐步内化为个人的精神品质。为此,我们通过组织开展“廉洁从教,诚信治学”主题教育活动、爱国歌曲合唱比赛、趣味运动会、“社会观察导航”、无偿献血活动、文明用餐倡议活动、交警岗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团队、竞争、奉献、节约、安全等职业意识;通过组织开展绿地养护公益劳动、“四文明”校园督查岗、廉洁书画展、校友大讲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廉洁公正等职业态度;通过组织开展职业沙龙、职业角色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实践证明,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将学生的理想信念、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纪律等培养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既在活动中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有序的行为规范和理性的生活方式。

2.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心,为了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我们在专业实训课程之外,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类活动提升学生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形成了“实训课程为主,技能比赛为辅”的职业技能培养理念。目前,我校各二级院系逐步开展了涵盖主要专业的技能类校园文化活动。2012年共开展机电类、化工类、材料类和企业管理类操作技能竞赛21场,专业覆盖面60%,学生参与率80%。专业技能大赛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有力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我校机电学院开展的“可成杯”技能大赛为例,本次比赛由我校主办,可成科技集团、徐工集团、徐州锻压机床厂集团有限公司、徐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10家企事业单位协办。竞赛共设钳工、车工、维修电工、制图员、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6个工种,包括6家企业入职一年的60余名青年员工和我校200余名学生选手报名参加竞赛。竞赛题目由徐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审核命题,难度符合高级工标准。校企双方选手通过同台竞技,检验了我校职业技能的培养效果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也进一步推动了校企合作的共赢发展。

3.职业通用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产品、技术、服务的不断涌现,职业的快速变更成为就业的新趋势。这要求员工不仅要具有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必须具有可迁移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即所谓的通用能力。[3]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突出通用能力的培养,使其培养的学生能快速适应并胜任新的工作、新的任务和新的环境。我校紧密围绕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要求,通过开展学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辩论赛、“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手抄报设计比赛、素质拓展训练等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自我规划、沟通、说服他人、积极学习、组织协调、适应等方面的能力。目前,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通用职业能力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成为我校通用能力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机制

目前,校园文化活动的数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还存在着学生参与度较低,满意度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校园文化活动主要由各级团组织管理,而活动的实际组织者以团学干部为主,组织经验不足,管理方式比较粗放,活动的职业指向性也不强,不能吸引学生广泛参加。而有专业特长的指导教师忙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时间较少,加之学校配套激励措施不足,影响了专业教师的指导热情,不能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效果。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汲取兄弟院校的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通过“项目制、导师制、学分制”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1.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制”组织机制。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制”组织机制是指围绕学生的人才培养要求,科学分析校园文化活动的重点,遴选一批基础较好、组织规范、有一定影响力的活动项目,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开招标。团总支、团支部、学生会、社团等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对招标项目进行申报。团委从活动的创新性、可行性、经费预算等方面进行评价,确定条件最佳的申报单位。中标单位负责项目的宣传和实施,团委从硬件设施、活动经费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活动实施期间,团委可以对活动的进度进行督促,对活动的不足之处亦可以提出指导性意见。活动结束后,中标单位提交结题材料,团委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对表现较好的集体和个人可进行专项奖励。目前,我校已在较大规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逐步实施“项目化”管理机制。以2012年科技文化节为例,为提高活动质量,团委将科技文化节的子项目在全校进行招标,各院系团总支、学生会、社团依托自身优势向团委进行项目申报。团委综合考虑申报项目的育人功能、可行性、创新性等因素,确立了“我爱发明”科技创新竞赛、“绿色生活”环保创意设计大赛、CAD制图竞赛等16个子项目。“项目制”组织机制激发了基层组织的活力,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为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2.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师制”组织机制。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有专业教师悉心指导的活动能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缺少专业教师指导的活动只能在面上泛泛而谈,不能深入开展。为调动专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我校尝试在科技创新、文体艺术类活动中推行“导师制”管理机制。在此类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首先由团委根据活动类别择优选聘某专业教师作为活动指导教师,团委为其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并提出指导目标,指导教师负责整个活动的实施和管理。活动结束后,团委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酬劳。目前,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师制”组织机制主要在专业性较强的竞赛类活动中运行,在其它活动中还没有广泛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推动在学校层面逐步建立配套的政策措施,将指导教师的报酬与活动的指导效果进行挂钩,并将活动指导情况纳入教师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定,从而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参加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

3.校园文化活动的“学分制”组织机制。校园文化活动的“学分制”组织机制是指将校园文化活动纳入人才培养规划,学生通过参加一定数量的校园文化活动而得到一定学分的做法。实施“学分制”组织机制是推动素质教育的趋势,南京中医药大学、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已经在素质教育领域实施学分制。[4,5]我校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中也引入了学分制,规定在一个学期内,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数量、一定时间的校园文化活动。团委在学期初发放《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记录表》,学生在参加完活动后,由指导教师或活动组织方填写活动记录,学期末由各院系团总支书记负责汇总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出勤情况,并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通过学分吸引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自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意识,进而将这种意识内化为成长的动力,避免了以往由于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认识不足而导致的参与面不广、积极性不高的局面,从制度上保证了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机制的贯彻和落实。

(四)效果

目前,我校已初步建立了“职业为导向、育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基本形成“大型活动项目化、专项活动导师化、中小型活动社团化”的活动组织层次。系统的建立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繁荣,多样性的活动满足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成长需求,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家、省市级技能竞赛中,先后取得个人一等奖、团体金奖等110余项,荣获了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称号。麦可思毕业生就业工作状况调查和就业与能力测评报告显示,我校2009、2010届毕业生综合竞争力排名分列江苏省第十和第五。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的是社会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学校连续五年荣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三、结 语

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组织领导、内容选定、规章制度、硬件保障等各个方面集思广益、密切配合,全方位、多层次地建立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活动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青春.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探索与有效路径选择

[J].教育与职业,2012,(24):61-62.

[2] 邓明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探

讨[J].教育与职业,2011,(23):52-53.

[3] 汤霓,石伟平.我国通用技能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职

教论坛,2011,(19):43-47.

[4] 杨羽.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2,(6):74-77.

[5] 刘德凤.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学分体系探讨[J].恩施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85-88.

作者:高强 李红 张妍妍

上一篇:投资平台会计核算论文下一篇:小学课堂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