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资源文化人类学论文

2022-04-1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远程设备等大众媒体不断涌现,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流行文化及其文化形态特色已经出现并散播开来,使得电影、电视节目早已成为国际文化的强力要素。用文化人类学中的某些理论探究流行文化与大众媒体间的关系,这种视角能增加人们了解文化的途径,也能更好地发挥大众媒体的功能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舞蹈资源文化人类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舞蹈资源文化人类学论文 篇1:

民间舞蹈产业化发展研究

摘 要:国内有着丰富的民间舞蹈资源,民间舞蹈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珍贵精神文化财富。基于艺术本身发展的要求与社会的转型,新时期的民间舞蹈务必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换言之,民间舞蹈需要在传承的前提下实现创新发展,从而走向现代化和产业化。为此,阐述民间舞蹈产业化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民间舞蹈;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对策

伴随着进一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以及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逐渐被重视。国内有着众多的民族,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其中民间舞蹈就是其中之一。而怎样确保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推动民间舞蹈的发展,加速产业化的转型,这是当今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笔者对民间舞蹈产业化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一、民间舞蹈产业化发展的现代化发展

自从出现民间舞蹈之后,其在审美趣味与社会转型的影响下而不断地出现改变。随着国内加速信息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影响下,民间舞蹈务必积极地进行转型,这样才可以呈现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现代化的民间舞蹈依旧属于民间舞蹈,其是立足于传统而进行的发展与创新,即做到传承和创新。

国内的舞蹈工作者非常注重创新和传承民间舞蹈。在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舞蹈工作者就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元素进行了吸收,进而创作了很多新型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原生态舞蹈发展为专业化,从而深入地挖掘与提炼了民间舞蹈的元素,如此形式的创新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之后,民间舞蹈获得了新的发展时机。这个时候涌入了西方文化,国内传入了西方现代舞,西方舞蹈的编排方法、动作特点、编排思想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民间舞蹈,因而摒弃了民间舞蹈的传统思想与形式,民间舞蹈的市场竞争力与生命力备受质疑。进入21世纪之后,不断地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人们逐步地增强了原生态文化保护观念,国内积极宣扬传统的文化,这有利于民间舞蹈的发展。

然而,民间舞蹈的现代化实现方法与手段未曾获得有效的处理,人们的看法不一。笔者认为,民间舞蹈的现代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然而在进行转型的时候务必以传统的文化作为根基,并非通过西方现代舞的方式和思想来改造传统的民间舞蹈,进而导致缺少西方韵味和传统神韵,而是优化跟现代社会不相符合的民间舞蹈部分,让其可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积极地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借鉴西方现代舞的有益成分,然而不可以将民间舞蹈的民族精神、文化含义、审美情趣等成分丢弃。

二、民间舞蹈产业化发展的產业链建设

要想实现民间舞蹈的产业化发展,需要建设民间舞蹈的产业链。这就需要打破以往陈旧体制的束缚,以及更新思想观念。像是山西省的《解放》《女娲》《粉墨春秋》等都实现了理想的市场效益。鉴于此,只要具备适当的推荐宣传、理想的创意、良好的制作队伍,编剧融入群众的思想认知,就能够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市场化运作舞台剧不再是销售跟演出相统一的模式,而是转变为新的模式——销售公司+演出队伍,演出队伍只需要提高演出的质量,而销售公司会进行市场推广。最后,以合作的模式实现共赢的理想效果。例如,经过销售公司的销售活动,经典的舞剧《粉墨春秋》《千手观音》《云南印象》等实现了理想效益。销售公司的销售经验十分丰富,具备专业的营销工作人才,他们可以结合市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十分完美、细致地策划销售活动。当然,让销售公司进行销售,并非完全地分离销售工作与演出队伍,实际上,销售公司会根据节目的内容以及主题等开展相应的营销活动,在需要的情况下会让主创工作者一起进行宣传。并且,演出队伍务必密切联系销售公司,从而将营销工作的一系列事务做好。

当今,民间舞蹈的产业化机制依旧未曾形成。演出队伍跟销售公司统一的模式仅仅是产业化发展的最初时期。借助如此合作的新型模式,目的是为了拓展成熟的民间舞蹈演出市场。实现市场化运作的民间舞蹈盈利模式、演出体系、演员签约机制、宣传方式、票房制度等,从而使一系列成熟的民间舞蹈产业链形成,而完善的民族舞蹈文化产业就是统一这一系列的产业链。当今形势下,各地都在积极地发掘区域性的特色历史文化,其中民间舞蹈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民间舞蹈在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区域文化的过程中体现了非常重要的功能,也推动了自身的产业链建设。如内蒙古的《永远的成吉思汗》、山西的《太行山上》、广西的《印象刘三姐》等等都是根据区域的自然景观、文化、河流山川等作为演出平台,借助民间舞蹈对区域的文化风俗、人情等进行演绎,这促进了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在此过程当中,区域性的民间舞蹈获得了深入的发展。鉴于此,民间舞蹈的产业化发展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社会背景下民间舞蹈发展的规律。

三、民间舞蹈产业化发展的品牌建设

人们平时的生活是民间舞蹈的来源,其属于艺术家筛选、提炼原生态舞蹈之后的升华。也恰恰是由于民间是民间舞蹈的渊源,因此一些舞蹈元素缺少清晰的创造者。鉴于此,尽管一部分民间舞蹈被非常看好,可是缺少清晰的品牌观念。不能够立足于品牌对民间舞蹈进行积极的宣传,因而不利于民间舞蹈的产业化发展。

民间舞蹈的品牌建设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其牵涉到舞蹈的一系列环节和方面。一是舞蹈节目的主题能够形成品牌,如2015年山西省《再现黄河儿女情》对黄河系列作品进行了截取,进而编排成一种新的舞蹈节目,实现了理想的效益。这意味着山西省人民心目中的黄河就是一种品牌。二是创作者能够使品牌形成。当前的民间舞蹈业已由群众活动的原生态向舞蹈艺术的专业化转变,而在精心和巧妙编排的原生态舞蹈能够向产业化的艺术转变,这少不了主创工作者的积极努力,特别是编剧和策划工作者的付出。例如,张继刚编导对山西民间舞蹈的元素进行了吸收,推出了精品的舞剧《千手观音》和《一把酸枣》等。三是演出团体能够使品牌形成。如杨丽萍创作了《云南印象》,其中大部分的表演者都是少数民族群众,基于她的带动下,《云南印象》形成了品牌。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在民间舞蹈界一部分大型化的节目形成了轰动效应,但是真正的品牌还比较少,这从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民间舞蹈的产业化发展。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民间舞蹈需要积极地创设属于自身的品牌,不但创作精品,而且还应当立足于精品推出有着品牌特点、显著标识、代表人物的创作,从而奠定民间舞蹈的品牌建设基础。

四、民间舞蹈的产业化发展在注重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也应当重视社会效益

当前,我国业已将文艺院团的市场化与企业化发展作为方向。跟市场经济特点和规律相适应的文艺院团务必注重经济效益的地位。民间舞蹈表演队伍冲破了传统体系的束缚,具备更多的自主权利,这有利于文艺院团的良好发展。在改制转企之后,各个地方编排了不少精品的舞蹈,也实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如舞剧《一把枣子》得到了国外和国内的十多项大奖,以及《粉墨春秋》在我国的30多个城市以及世界的10多个国家演出了900多场,且得到了很多的奖项,并且还在日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演出了很多的場次。这样一来,在增加演出场次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然而,走市场化的运转之路并非仅仅关注市场和实现经济效益,也需要实现社会效益。传统的非市场化运作(交流、宣传、团拜、慰问等等)形式尽管难以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可使他们一直具备对外交流和传播文化的作用,因而能够实现社会效益,这跟一部分外来的艺术类相比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性。无论是曲艺、戏曲、还是民间舞蹈和其他的传统文化形式,它们并非单纯的有着市场价值的艺术类别,尤为关键的在于它们属于一种具备社会教育意义跟文化传播作用的艺术形式。这一系列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在体现社会的真善美、赞颂时代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为此,需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开展能够实现社会效益的民间舞蹈演出活动,并非由于具备了市场化的演出时机就一味地取消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民间舞蹈演出活动。而最为理想的方式就是有效地统一非市场化的社会功能以及市场化的运作,例如在进行民间舞蹈演出之前,事先确定相应的区域是惠民票价,要么是在大型的民间舞蹈节目当中截取一些精彩的部分在福利机构、学校、社区等开展义务汇演。然而,在难以有效地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情况下,艺术家们还是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国内的传统文化中,民间舞蹈是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与深厚的群众基础。民间舞蹈的产业化发展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但能够推动发展旅游业,宣传地方的形象,而且能够形成地方的文化品牌效应和拓展民间舞蹈的文化市场。为此,对于民间舞蹈的产业化发展,务必对其他艺术类别产业化发展的丰富经验予以吸收,且以民间舞蹈的实际现状作为基础,探究适宜民间舞蹈产业化发展的特色之路,实现民间舞蹈的现代化发展、建设民间舞蹈的产业链、建设民间舞蹈产业化发展的品牌,以及有效地统一民间舞蹈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只有如此,才可以确保民间舞蹈的产业化发展切实变成体现美学价值、传承文化内涵,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产业。

参考文献:

[1] 张云,张付新.文化人类学视野下新疆狮子舞文化艺术探析——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罗布淖尔狮子舞为例[J].四川民 族学院学报,2016,(5).

[2] 熊黎明.多元文化语境中民族舞蹈“产业化”的艺术批评及其价值取向——以《云南映象》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1,(3).

[3] 尹爱青,张晓敏,王一品.吉林省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历史与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5).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郭静

舞蹈资源文化人类学论文 篇2: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流行文化与大众媒体间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远程设备等大众媒体不断涌现,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流行文化及其文化形态特色已经出现并散播开来,使得电影、电视节目早已成为国际文化的强力要素。用文化人类学中的某些理论探究流行文化与大众媒体间的关系,这种视角能增加人们了解文化的途径,也能更好地发挥大众媒体的功能作用。

一、流行文化的内涵

文化人类学属于人类学,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在英国称为社会人类学,在美国又叫文化人类学,在欧洲就是民族学,但三者在本质上大同小异。本文主要运用民族学这一学科分支,对各领域人群的社会文化与生活加以探讨、分析。

流行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不同学者对流行文化的定义表达出不同的观点。一般来讲,流行文化与高雅文化相对,如古典音乐、诗歌、舞蹈等。流行文化是大众容易接受并迅速传播开来的文化,受到人们的普遍喜欢和热烈追捧,其主要功能是娱乐。吉登斯认为,流行文化是指被成千上万人阅读观看或参与的娱乐。海蒂兹进一步指出流行文化就是电影、录音录像带、电视节目等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

当身处流行文化的氛围中,时刻都接受着丰富多彩的信息,人们可能喜欢也可能愤恨。所以当流行文化变成一种趋势时,它可能变成那些缺少权利的群体表达抗争的手段。像街头音乐或涂鸦漫画等流行文化,就是那些受压迫的群体表达抗争与不满的方式。因而,很多学者认为,流行文化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缺少权利的人提供了表达不满的手段。

二、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媒体功能作用

文化人类学创立的时间不长,但发展态势非常迅猛。与大众媒体的发展相比,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视野更为宽广,偏向于从整体把握事物。但是,大众媒体无疑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无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提供社会凝聚力,都与媒体的功能作用密切相关。媒体具有两种功能,一是提供人们无法获得的信息,二是提供社会凝聚力。

当人们无法轻易在本国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时,便开始向外部寻求帮助。此时,媒体就发挥了它的第一个职能,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外部连结网络以帮助人们获得想要的信息。通过卫星、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其他资源,媒体使人们取得连结信息的社会支持。

媒体的第二个职能是提供社会凝聚力。当家人或朋友共同观看喜爱的电视节目时,这个职能作用发挥得尤其明显,媒体可以为更大范围,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群体提供共同的基础。例如,在观看精彩世界杯的时候,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可能因一个相同的进球而有不同的表现。胜利一方的球迷会围在一起欢呼雀跃庆祝胜利,失败一方的球迷虽然情绪低落但仍相互安慰。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清楚记得这个赢球或者输球的瞬间,并长达数十年之久。这也恰恰体现了人们通过接触相同的媒体而习得了共同的信息与知识,为更多的群体提供了社会凝聚力,呈现出人类学所揭示的文化概念。

同样,当媒体所传达的信息与现实情况发生冲突时,人们便对媒体持有轻视与猜疑的态度。例如在巴西,电视剧中的内容更加自由而当地习俗保守,因此很多热衷电视剧的人们运用自由开放的电视剧内容来挑战当地的保守习俗,从而表现他们对自身的渴望与追求。一些较少权利的人、传统的信息媒介者、老人、传统精英、知识分子、教育工作者与神职人员等,往往对媒体更加不信任或持有敌意态度。但在美国一些地区,人们往往挑选那些能够足以支持他们的观点或生涯选择的媒体信息,这样能使他们大致了解其他人正在想什么与做什么,从而认同或对比这些媒体角色。

然而通过研究,人类学家发现,虽然媒体提供了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路径,但对于很多安于现状的人而言,媒体的连结角色反而并不重要,有些人安于孤独,甚至试图增加孤独程度,他们限制自己接触媒体,甚至限制自己的子女与外界社会进行接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來看,此时媒体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职能也就不能完全凸显出来。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流行文化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纵观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可知,人类学的研究与流行文化、大众媒体的研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媒体作为一个传播载体,帮助人们连结一个更大的世界,无论这个世界是真是存在的还是想象虚无的。媒体给人们所带来的价值早已超过它自身,因为大众媒体就是这种想象的重要来源,而人们所谈论的流行文化恰恰表达了这种想象。因为流行文化在创造理想社会的同时,媒体也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媒体能够让人们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越来越深刻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为社会提供了凝聚力;其次,在人们所处的文化氛围中,流行文化同大众媒体一样,一方面丰富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会成为人们表达不满或质疑的手段。人们所处的文化氛围允许其想象环境和经历之外的可能性,大众媒体通过发挥它的职能,来帮助人们连结到这种“想象”。流行文化同大众媒体一样,在丰富人们的生活并帮助人们获得想要的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了人们表达不满或质疑的载体。人们对大众文化的使用,包括流行文化、大众媒体,都可以从象征角度来抵抗每天所面对的权利不平等关系,无论是在家庭方面还是工作方面。在用来表达人们自己观点或情绪上,流行文化和大众媒体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总之,无论是流行文化还是大众媒体,在实现自身功能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社会价值,这也是整个文化人类学理论的重要特点。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人们所想象的世界,流行文化与大众媒体都用不同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想要获取的信息,帮人们连接了更广阔的世界,提供了深层次的社会凝聚力,同时也产生了属于自身的意义。适度关注文化人类学,吸取其中的理论精华加以利用,对流行文化与大众媒体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一定会给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广西艺术学院)

作者:张利靖

舞蹈资源文化人类学论文 篇3:

改革开放以来傣族题材电影中舞蹈艺术管窥

[摘要]歌舞是傣族文化的重要因子,傣族题材影片如《孔雀公主》、《相约在凤尾竹下》、《傣女情恨》等一般都绕不开舞蹈艺术。电影属于综合性的视听艺术,精彩的舞蹈段落无疑能够增添其视听效果。电影中舞蹈不仅是“看点”、“彩头”,而且它以深刻的人文内涵提升着影片的文化品位。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傣族舞蹈承栽着傣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生理结构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关键词]傣族题材 影片 舞蹈艺术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具有重要意义。纵观200多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傣族故事片占有不小的比重,而且众多的优秀影片通过五彩缤纷的傣族舞蹈营造叙事传情的氛围,优美的民族舞蹈以其观赏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成为影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傣族善于歌舞。傣族民间舞蹈被人类学家看作该民族文化的重要因子,傣族题材影片一般都绕不开这个亮点,通过分析几部代表性电影中的舞蹈艺术处理,可以从一个方面窥见时代的发展和艺术思潮的变化。因此,本文不涉及傣族题材电影的方方面面,仅对舞蹈因素进行分析,与读者一同领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魅力。

一、影片《孔雀公主》的舞段

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根据傣族佛教典籍《贝叶经·召树屯》改编拍摄了《孔雀公主》。该片讲述了主人公召树屯和嫡穆诺娜悲欢离合的爱情,根据故事情节设计了五个舞蹈段落。

舞段一:国王和王后为王子召树屯摆宴选美。小卜少们穿上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傣家简裙和无领短袖紧身上衣,挽盘插彩色头梳,随轻悠的傣族音乐翩翩起舞,动作温柔、典雅。主要有斜盘腿坐姿、双跪单倒立腿、行礼、掏翻腕、登枝展翅等动作语言,队形变换犹如行云流水。小卜少们都想让王子选中自已,在舞蹈中尽显魅力,有的热情过火,有的懦弱不前,有的故作娇媚状,她们都遭到王子的冷眼与讽刺。舞段语言清楚,能准确表现人物的心理,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追求荣华富贵、爱慕虚荣的女性形象,她们的肤浅平庸恰好与孔雀公主超凡脱俗的高贵气质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艺术处理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舞段二,王子到龙宫请教如何与南穆诺娜相见,龙王热情地招待这位昔日的恩人。本来水下世界与傣族生活并没有必然关联,但是为了统一情调,在盛大的接风场面中“水族”也跳起了傣族舞蹈。龙宫中的“美人鱼”纷纷穿上统一色彩的“傣鱼装”服装(傣族紧身上衣,裙摆似鱼尾形状),随着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舒缓、柔美地摆动。“美人鱼”们雕塑似的动作语汇显得典雅、含蓄,雍荣华贵,既有傣乡民族特色,又有宫庭傣舞韵昧。舞蹈意象如诗如画,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艺术性。

舞段三:召树屯和南穆诺娜喜结良缘,勐板扎上百人集中在一起为他俩婚礼跳起“嘎光”舞。民间艺人或年青小伙子(小卜冒)敲击象脚鼓,配上排链,钹等乐器,组成舞群或在舞群中间有节奏地敲击乐器。众多的人群在喜庆、欢乐的音乐中起舞,其中一人手持道具(伞)跳至召树屯和南穆诺娜旁边,为这对新人打上吉祥之伞,还向他们抛酒谷粒,表示对新人的祝福。古老的“嘎光”舞是傣族中流传甚广的群众性舞蹈,几乎人人会跳,一般在节庆时或欢乐时自娱自乐,场面热闹、喜悦、充满幸福、吉祥的气氛。舞步轻盈、欢快,动律跳跃,舞者们跳到一定时候就在原地停留止步,然后轻轻逆向走动,再随鼓起舞。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了提升,中央歌剧院管弦乐团演奏的乐曲增添了快乐情绪。这个舞蹈段落的音乐在影片中反复使用两次,因其强烈的感染力二十多年来传唱不衰。

舞段四:秃鹫魔鬼唆使昏庸无知的国王用儿媳的血祭奠神灵,孔雀公主在祭坛上用舞蹈语言诉说痛苦。独舞中有行礼、祈福、双跪低头、大舞姿旋转、雕塑定格等丰富的舞蹈语汇,表现了孔雀公主善良、勇敢、高尚的人格,也表达了自已悲伤、愤怒、无奈和思念亲人的复杂情感。音乐起伏跌宕,时而强烈,时而低沉,相应的人物矛盾;中突直达顶峰。这一段独舞为观众展现了一幅悲壮凄美的画卷,观者被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较量震撼、感动。舞蹈艺术与电影的完美结合,让人感受点晴之笔确实妙不可言。

舞段五与舞段三遥相呼应。王子冲破重重困难到达“孔雀国”,有情人重逢终成卷属。人们为主人公纯洁坚贞的爱情再一次奏响欢乐的乐曲,再次跳起欢乐的舞蹈。这时小卜冒每人拿一火把围在外圈,小卜少在里圈,新人在圈心内,原地起舞或左右移动步伐或点跳起舞,表达人们对王子和公主的美好祝愿。

《孔雀公主》是众多傣族题材影片中运用舞蹈最多的一部电影,让观众了解到傣族舞蹈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绚丽奇美的傣家舞韵。同时,它完美地结合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效果,不能不在国产经典电影中留下名字。

二 《相约在凤尾竹下》的舞段

《孔雀公主》问世两年后,长春电影制片在云南瑞丽(“孔雀王国”)的同一个地方摄制了《相约在凤尾竹下》。这部傣族生活剧情片通过引人人胜的故事启发人们认识知识的重要性。虽然故事创意保留了说教的成分,但是美妙歌舞带来了轻松欢娱的情调。影片最终融理于情,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影片一开始就出现舞蹈段落,为叙事风格铺垫了基调。小卜冒擂动象脚鼓,男女老少随之欢乐起舞。3/4拍音乐节奏轻松舒缓,男、女二重唱热情洋溢、欢快跳跃,链锣、象脚鼓、钹等乐器在从中调和变奏。此时,电影音画同步,小卜冒身着白布对襟衫,锈孔雀羽毛装饰于领边。下穿宽裆裤,头上缠白头巾,一身标准的“孔雀舞”装素束,小卜少的服饰以传统傣族筒裙为主,颜色清淡、秀丽。其中不乏五彩缤纷的孔雀服饰。

这段“嘎光”舞形式多样、活泼、自由,时而有“戏水抖翅”,时而“开屏抖翅”。人们心情轻松愉快,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用歌声和舞蹈赞美家乡的美丽富饶,祝福家乡人民幸福吉祥。欢乐的场面引得上百人驻足观看,不想离去。观众不难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满面春风和喜气洋洋,傣族人民已过上富足、安康的幸福生活,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开怀畅饮家乡的米酒,都可以放声歌唱,热情舞蹈。

三 《傣女情恨》的舞段分析

1991年姚寿康、王江东导演的《傣女情恨》属于历史题材剧情片。清朝末年,一笔由南洋华侨捐赠云南起义的经费秘密送抵边境地区,召昆土司护送经费被害,召昆之女南波为父报仇,从清廷鹰犬手中夺回经费投入了革命军中。该片将优美的舞蹈与带有阳刚之气的武术结合在一起,在发掘运用傣族民族民间舞蹈资源方面前进了一步。

舞蹈段落出现在矛盾冲突较为激烈的“献舞”之时。南波率人进入清廷,二人击中号象脚鼓,3人击小号象脚鼓,一人吹奏号。随节奏变化,舞者以“二龙吐水”的队形变换流动至舞台中心,双手合十行礼,完成礼节性舞姿动

作,之后舞段以勾踢步、之字步配掏翻挽。晃手翻腕、平位展翅、高展翅步等舞姿动作体现姑娘们婀娜多姿的身段及优美舞韵。“二龙吐水”队形在模排、坚排、圆形之间变换,利用一个圆形舞台(高台)位置。由领舞者上高台表演,其余在平台应和。在准备暗算敌人之前,队形变成了两个圆形,4名表演者在平台围圈,另4名在高台围圈,领舞者于高台中心,呈现富有立体感的队形。当所有舞蹈者双膝跪地与肩同宽、下后腰、做平开手掏翻腕时,领舞者一声令下。裙内所藏暗器全部射出,随之便是一场殊死搏且……

由于特殊情节的需要,这个舞蹈段落在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加强了动作幅度,为分散或集中敌人注意力还加上一些挑逗性动作,因此透露出宫廷傣舞的痕迹。有轻盈、舒展的舞姿造型,也有奔放、挑逗的热情舞姿。服饰突破了传统的宽袖敞领,变成吊带短装上衣。服装颜色也打突了传统的自、蓝、黑三个色系,出现了鲜艳明亮的粉、紫、黄等色彩,更加贴进现代生活。舞蹈下腰动作设计大胆,动作力度强,主要利用舞台构立体图形。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到,影片制作人将传统、古典、现代舞蹈元素融合在一起,“小动作点大主题”,为推进故事情节服务。

四、傣族题材电影中舞蹈的人文内涵

电影属于综合性的视听艺术,精彩的舞蹈段落无疑能够增添其视听效果。电影中舞蹈不仅是“看点”、“彩头”,而且它以深刻的人文内涵提升着影片的文化品位。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傣族舞蹈承载着傣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生理结构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傣族主要生活在亚热带雨林区域。气候炎热潮湿,竹木成荫,通常建盖材料简便、通风抗热、防湿的竹楼。竹楼内外有限的空间决定了傣族舞蹈不可能大跳大动,动作幅度很小。傣族人的身高普遍偏低。女性体形倾向于娇小玲珑型,生活中喜欢穿着一种长及脚踝、高齐腰、紧紧裹着下身的筒裙。筒裙开口不大。长及脚裸,穿着筒裙的人每走一步路都要用脚跟向后上方蹋一下才不会在脚落下时踩到裙子,由此形成了傣族舞蹈典型的勾踢步。紧束裹身的衣裙在显露女性倩美身姿的同时也限制了舞蹈步伐的幅度,因而傣族舞基本步伐以慢蹲快起的曲伸为特长,没有太大的起伏。舞步显得非常典雅优美。傣族生活的地方适宜大象、孔雀等珍稀动物生存,这些动物受到当地人们祟拜,这就催生出象脚鼓舞、孔雀舞两种最典型的傣族舞蹈。傣语的“光”意为“鼓”,“嘎光”就是围在鼓旁跳的舞蹈。舞者合着鼓乐声自由舞动,有规律地上下颤动、曲伸,身体的前俯、仰产生“三道弯”、“一顺边”的造型特点。象角鼓舞是男子舞者击打似象脚的鼓跳舞,有大鼓舞、中鼓舞、小舞、集体舞之分。舞蹈步伐矫健而敏捷,热情而潇洒。与象角鼓舞相对应,孔雀舞具有女性化特点。舞者模仿孔雀漫步森林、饮泉嬉水、飞跑下山、抖翅、开屏、飞翔等情状,舞蹈动作有严格程式和规范、固定的步伐和脚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名字,舞姿富于雕塑感。绘有孔雀图案的长裙既是生活装束。也是表演服饰,它使表演者能够抛开假面和复杂的道具,自由、灵活地塑造孔雀形象,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傣族地区50多年前才从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时代摆脱出来,现代通讯、交通、传媒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感觉模式、思维模式和心理经验。在农业经济社区,舞蹈并非满足纯审美的需要,而是在想象中努力修复、弥合欲望与满足之间的断裂,在心理上达到现实与愿望、对象与欲望和谐一致。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傣族民间舞蹈总是以优美和谐为主调。另外,傣族地区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和睦相处、积善修行、自我拯救等教义经渗透到每个傣族同胞的头脑中,表现在人体动态上的就是柔美、轻盈、安恬。以上所述傣族民族舞蹈的重要特征,其实在影片《孔雀公主》中已经得到集中体现。如果继续观看《摩雅傣》、《枪,从背后打来》、《相约在西双版纳》、《太阳鸟》、《青春祭》、《红象》等傣族题材影片,它们所涉及的舞蹈艺术足以让观众深刻认识傣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作者:项 莉 农布七林

上一篇: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供应室护士职业素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