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19

摘要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发挥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是实现优质均衡的重要路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区域资源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区域资源校园文化论文 篇1:

红色区域资源与高校思政工作途径的实践探究

摘 要: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如果教學内容局限于书本教材,由于内容相对单一,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实际工作成果大打折扣。将红色区域资源作为一种补充知识,引用到思政工作中,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感受红色革命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学习革命前辈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一系列优良品质,从而能够自觉地约束和规范自我行为,做一名有理想、有信仰的新时代大学生。

关键词:红色资源; 思政工作; 乡土教材; 校园文化

一、红色区域资源的具体表现形式

从表现形式上来看,红色区域资源既包括一些有形资源,例如在革命战争、建设祖国中遗留下来的名人故居、战争遗址、办公旧址等,以及后人修建的一些烈士陵园、纪念碑馆等;还包括大量的无形资源,诸如名人事迹、革命文艺等。地方性是红色区域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这些纪念碑馆、战争遗址等距离高校较近,方便高校组织学生参观教育,在近距离接触这些红色文化时,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学习红色文化的精神。

二、红色区域资源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价值分析

1.实现了红色区域资源的传承与弘扬

红色区域资源具有较强的局限性,长期以来依靠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保护和宣传,一方面是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财力,另一方面取得的效果不显著。将红色区域资源纳入高校思政工作体系,让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海外的学生,能够在充分了解地方红色文化的基础上,自觉的承担起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的使命,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另外,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教育优势,充分挖掘红色区域资源,并且进行有效的开发。例如在高校帮助下,积极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既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又能够将地方红色文化随着游客更加广泛的传播开来。

2.有利于高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影响下,充分发挥红色区域资源的思政教育优势,从中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品质,自觉提高对不良思潮的抵抗力、对各种挫折的承受力,从而为思政工作更高质量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例如,近年来大学校园内攀比之风盛行,一些学生甚至为了满足攀比心理,通过校园贷过度消费,最终害人害己。通过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让他们了解和学习革命前辈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然后改掉自己的奢侈陋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红色区域资源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可行性途径

1.依托红色区域资源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红色文化教育要立足大众的视角,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服务大学生、引领大学生、鼓舞大学生,让红色文化赢得学生的欢迎。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要以艺术的形式,充分展现红色文化的丰富魅力,并努力寻找其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增强感染力。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超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要充分融入各种现代文化元素,打破时空局限,最终才能达到深化思政工作内涵的目的。

2.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感知红色文化魅力

在高校的思政工作中,既要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将红色区域资源引用到课堂之上,作为一种思政教育素材,支持本校思政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高校的教师也要通过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让学生全方位、近距离的感受地方红色文化的魅力。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机会,到高校周边的一些革命遗址、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对革命前辈的事迹、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有更加详细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思政觉悟的提升。

3.编写乡土教材,培养红色文化的传承人

红色区域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调查发现,一些有形的资源,如战争遗址等,由于保护力度不足,在风吹日晒中正逐渐破损;而无形的资源,由于没有做好采编工作,正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而永远消失。将红色区域资源纳入高校思政工作,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开展广泛的调研、采集工作,收集本地区的红色资源,然后抽调本校的骨干教师,以及本地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乡土教材。将这些红色区域资源详细、完整的记录下来,既做到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又拓展了思政教育资源。

大量的工作经验表明,高校思政教育如果偏重于理论,就会存在形式化问题,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教育成效。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深化思政工作成果。将红色区域资源充分纳入思政工作体系之内,既可以充实思政教育内容,让学生接触到不一样的学习内容,激发主体参与性;又可以带动红色区域资源的发展,在保护过程中实现传承和弘扬,在发展地方红色文化与提升思政工作成效之间达到了有机协调。

参考文献:

[1]曹晓莉.地方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以海南省红色资源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44-46

[2]袁仕远.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及一体化发展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v.39;No.247(4):65-66

作者:宋华旭

区域资源校园文化论文 篇2:

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发展的区域实践?

摘   要 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发挥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是实现优质均衡的重要路径。基于北京西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实践经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城乡、区域间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需要坚持以理念共享为引领、以教师流动为动力、以课程共研为载体、以长效机制为保障的发展理念;通过名校办分校、手拉手合作和区域性支教等多种路径,推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工作,逐步构建从名校主导、全面辐射、单向支援到全员参与、特色输出、共同发展的行动模式,有效推进区域性教育事业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关键词 优质教育资源  辐射共享  教育均衡  西城区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为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北京市教委专门印发《北京市城乡中小学校一体化发展项目管理办法》,旨在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北京市西城区作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资源高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相关文件精神,通过举办城乡一体化学校、名校办分校、手拉手合作等形式,面向北京市乃至全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回顾北京市西城区的改革历程,已逐步构建了区域优质资源辐射的组织管理、教师培训、互动沟通等常态化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了可供借鉴的行动经验和发展模式。本研究将以此为案例,对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长效机制进行深入探索。

一、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探索背景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北京市西城区基础教育历史积淀深厚,区域政治优势突出,优质教育资源密集,知名中小学校众多,是北京乃至全国的教育高地。在北京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西城区一直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然,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西城教育在发展定位、改革力度、育人质量、人才建设、信息化发展、学位供给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西城区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影响力,带动区域内及区域外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自2016年以来西城区大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依托优质学校带动、深化传统合作办学、推进“手拉手”教育合作三种方式,4所优质学校在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办学,13所“手拉手”学校在教育教学研究、干部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除了在北京市域内的教育资源辐射,西城区还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以及对中西部地区学校的资源辐射。比如2019年西城区与河北、内蒙等地的“手拉手”结对校达到29所,并安排河北、天津校长教师到西城区挂职锻炼和跟岗学习,选派46名干部教师前往张北县、阜平县开展支教工作。安排优秀专家团队培训雄安新区安新县350余名校长、园长和80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先后选派了120名干部、教师赴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四川、贵阳等支教,做好援疆、援藏等外省市支教工作和教育扶贫工作。与河北省阜平县、张北县,内蒙古喀喇沁旗、鄂伦春自治旗及青海省囊谦县5个贫困地区建立帮扶机制。总之,北京市西城区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服务保障能力,以更高远的站位不断推动西城教育现代化向高水平发展,同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首善标准相匹配。

二、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理念与框架

1.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理念

核心理念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实现办学理念、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等的互融互通和均衡发展。其中,学校办学理念和文化对于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改善薄弱校办学水平的首要任务。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目标、管理模式、精神文化的反映,体现了学校对时代发展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所谓办学理念共享,是指不同发展水平学校间办学理念的融合、共享,通过深入沟通互动实现先进办学理念上的相互影响、相互完善,引领整个学校改革与发展,因为在诸多影响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资源要素中,办学理念差异是最核心的影响要素。美国著名学者萨乔万尼认为:“最成功的学校领导会告诉你,形成正确的学校文化以及关注父母、教师和学生所共同认同的理念,是创造成功学校的两条基本规律”[1]因此,推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共享,首先要考虑输出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引领薄弱学校不断完善办学理念,明确发展愿景,增强薄弱校自我变革的凝聚力。

区域内名校的办学理念通常是基于多年办学实践形成,涉及使命愿景、价值观、办学特色和精神文化等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包容性等特征,对于更新和优化薄弱校的办学理念有较好借鉴价值,也是推进名校与薄弱校其它资源辐射、共享的基础性工作。北京市西城区落实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工作,注重推进城乡、区域间学校的文化沟通与理念融合,协调不同学校间的文化特色,探寻不同学校文化的共同点,形成一种和谐、一致的新文化形态[2]。比如西师附小注重与手拉手学校进行管理理念和文化的引导与沟通,支持成员校逐步构建先进的管理策略与文化,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2.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框架

(1)抓关键少数,以骨干教师流动为动力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关键少数的作用不可忽视,往往是承担了重要责任、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关键少数是应对重大艰巨任务、解决纷繁复杂矛盾的核心要素,在教育领域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骨干教师队伍就是重要的“关键少数”。因为师资队伍是决定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要素,是多数家长评价、选择学校的首选因素,更是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的主要维度,而骨干教师队伍更是学校办学中最珍稀的发展资源。当前,城乡、区域及学校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师资不均衡问题,不仅是教师数量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能力水平的差距。以西城区为例,为推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工作,西城区积极推进骨干管理团队和优秀教师的定向流动,不仅是为发挥骨干教师对资源输入校的带动引领作用,更是让骨干教师承担一定互动载体的价值。西城区骨干教师在流动中会把名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策略、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等经验带入,促进优质校与薄弱校各项改革理念、措施的有效融合,实现城乡、区域及学校间的一体化发展目标[3]。比如西城區奋斗小学定期互派师生到手拉手学校,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同时,积极传递学校的办学经验和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专业建设、校园文化等的全方位交流,有效提升了资源输入校的教师发展动力。

(2)突破水土不服,以课程教学共研为载体

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发展水平学校间的辐射共享,往往会受限于学校发展阶段而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课程及评价标准等方面。水土不服的原因是名校与薄弱校在教师素质、生源结构和家长支持等方面差距较大,导致优质资源输入在薄弱校不能很好落地的问题。所以,为有效解决优质资源输入的水土不服问题,北京市西城区在聚焦学校层面优质资源辐射的同时,更多关注到不同层次学校的生源特征与阶段性发展需求,并且以课程教学资源的共研、共享为中心,为不同学校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资源辐射需求。因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不仅需要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及管理理念上的资源辐射,更需要立足于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教学环节,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共研、共进。西城区各名校在课程教学资源方面有着长期积淀和丰硕成果,在优质资源辐射工作中往往把课程教学资源作为重要的推进载体,带领薄弱学校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有重要价值。比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集团通过示范课、备课、听评课和教学技能培训等形式对资源输入校提供支持,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指导促进合作校的快速成长。通过为薄弱学校提供更加优质、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助力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努力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质量均衡,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资源均衡[4]。

(3)避免“人走茶凉”,以制度化建设为长效保障

调研中发现,优质校与薄弱校间的资源辐射尚未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合作模式,资源输入仅限于单次性的互通交流,缺乏一种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同时,资源输入过程中也面临“人走茶凉”的现象,即骨干教师进校指导过程中效果不错,但是在骨干教师离开后的教育教学又回到了原先状态。为保障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取得实质性成效,北京市西城区积极推进城乡、区域间优质资源互动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方面,建立区域优质资源输出的组织形式与合作机制,尤其是要明确区域间学校合作的具体形式、内容和时间安排等,比如针对手拉手、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等组织形式,配套制定了不同的具体合作制度,旨在发挥每一种合作形式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建立优质资源辐射的保障机制,即如何从制度层面为资源辐射的有效推进提供支撑,包括资源配套、磋商交流、合作制度等方面,保障上述合作形式真正落到实处。比如北京小学建立了集团办公会制度、教师交流制度、资源共享制度等,确保各学校教师按照北京小学的先进理念开展工作。此外,长效机制的建立通常是由资源输出校来主导,目的是真正发挥名校的资源辐射价值,在城乡、区域学校间搭建校际合作、交流平台,对薄弱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课程教学及文化品牌等方面给予系统指导,真正实现理念融合、资源共享、共研共进和创新多赢的良好局面[5]。

三、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组织进路与行动策略

1.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组织进路

(1)名校办分校

名校办分校是各地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目的是发挥名校的教学优势与品牌效应,快速缓解薄弱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北京市西城区也把名校办分校作为推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首要模式,依托西城区名校的品牌资源,引导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县转移,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对西城区23所样本中小学的调查中得知,23所学校共计辐射薄弱学校总数达134所,辐射带动的教师数量共计10069人。比如有北海幼儿园、北京小学、北京实验二小、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市第八中学等名校参与其中,通过不断完善名校办分校的组织形式,确保了以资源辐射促进均衡发展的目标实现。

(2)手拉手合作

鉴于名校办分校主要局限于学校品牌相对较为成熟的名校,为进一步发挥区域内其它教育资源的辐射价值,西城区积极推动了不同特色中小学间的手拉手合作,目的是扩大资源辐射面,为更多薄弱地区学校发展提供多样化支持。本研究中样本学校的手拉手学校共计有32所,辐射带动的教师数量共计2378人,其中本校教师参与的人员达469人。比如北京八中与内蒙古、辽宁、浙江等地的学校进行手拉手合作,主要通过座谈、讲座、示范课以及为对口教师提供培训等方式进行优质资源辐射,让农村和薄弱地区的学校和教师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调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自身动力,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发展动力。

(3)跨区域支教

师资队伍是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壮大薄弱地区优质教师队伍是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关键目标,北京市西城区通过跨区域支教发挥优质师资的辐射价值。跨区域支教包括市域内城乡支教和跨省市支教,支教团队主要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学校管理干部等人员组成,通过集体教研、送课到校等专业指导方式将本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辐射给其他学校教师。样本学校通过跨区域支教辐射带动的学校数有70所,辐射带动的教师数量达到4774人,共计参与的骨干教师数量有790人,通过骨干教师间的校际合作与教研活动,有效推动了资源输出校与输入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共同成长。

2.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行动策略

(1)聚焦教育教学研究的名师专业指导

通过对北京市西城区23所优质中小学调研发现,在资源辐射内容方面,主要以名师专业指导的资源辐射方式居多,反映出当前学校优质资源的辐射主要是通过名师带动为主进行。具体行动路径是通过选派学科骨干教师、名师短期交流和专题教师培训等,涉及内容有专题讲座、示范课、备课、听课评课、教育技能培训和课题研究等。在主题讲座方面,主要是聚焦薄弱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痛点、难点,涉及主题有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和学生竞赛、学校文化建设等内容,发挥了很好的理念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西城区优质资源校共计提供了667节示范课,示范课在传递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更新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有積极的作用;听评课也是教师合作参与课堂教学研究的专业性活动,是教师之间进行学习的一种直观方式,样本校举办听评课活动共计842节,促进了优秀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的共生共享。

(2)聚焦课程资源、平台共享的有效输出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西城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优质资源辐射工作,有效缩短了资源输出校与资源输入校的空间距离,实现了零距离的对接与交流。西城区课程资源、平台共享的形式有多种,一是课程资源的共享,包括校本课程、教学课件、教育教学成果及教学辅助资料等。名校因师资雄厚、文化悠久、教学经验丰富等因素,拥有较多优质课程,通过与薄弱学校共享或共同开发,有效扩大了优质课程资源的覆盖面。二是资源平台的共享,西城区各优质学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专门打造了个性化的资源共享平台,比如北京四中网校、远程视频互动平台、学校资源库、学校公众号以及云平台等。借助西城区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突破学生选课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学习需求、个性特征等实际情况,去参加名校的课程学习。

(3)聚焦办学理念、管理改进的交流互动

学校办学理念是支撑学校发展的内核,是学校个性化发展的精神沃土,但由于其形成周期长、发挥效用的内隐性强,因此需要支持薄弱校进行办学理念和文化的梳理,以帮助其实现内涵式的长远发展。[6]梳理西城区资源辐射内容可见,各学校普遍重视在办学理念、管理策略等方面的引领与辐射,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区域间学校资源合作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是派遣管理干部,比如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指派一名校级干部、一名校长助理分别深入到辐射对口学校,及时了解学校发展状况,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师生互动等方面扬长避短,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交互引领、和谐共进的目的。二是建立校际定期沟通交流制度。比如西师附小每月一次和对口学校领导团队沟通,彼此沟通学校管理和文化建设经验,引导手拉手学校根据学校特点进行个性化管理变革和理念创新,而不主张整套照搬。三是名校与薄弱校间共同推进合作基地建设。西城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合作共建基地有西城区学习共同体成长园、国培计划教育研修基地园、“心手相牵”卓越教师培养等,对校长和管理团队进行培训。

(4)聚焦学生交流、活动组织的业务指导

西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亮点在于组织学校间学生的交流互访,并加大对薄弱校学生发展的业务指导力度,聚焦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基于对西城区23所中小学的调研可知,近三年共计有16所学校组织了学生互访活动68次,涉及学生人数为3930人。其中,小学阶段学生交流主要通过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艺术文化活动,以课外艺术展演活动展开;中学阶段则是以学生访学、课外考察、体育比赛、游学及艺术文化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交流。同时,名师师资在指导薄弱校开展学生活动方面提供了诸多专业支持,比如对课堂综合学习、综合知识大讲堂、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的专业指导。调研发现,西城区中小学在优质资源辐射中指导薄弱校学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校园文化体育实践活动居多,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推动资源输入校德智体美等育人方式的变革。

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优化路向

1.从“名校主导”到“全员参与”

实地调研中发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任务往往集中在少数几所传统名校,导致名校的资源辐射任务过重,制约了资源辐射引领作用的覆盖面与成效,与此同时,部分非传统名校却没有机会承担优质资源辐射的机会,但其本身也有些特色办学资源,师生参与积极性也较高。一方面是因为资源输入校对于传统名校的“择校偏好”,希望“好中选好”的愿望比较强烈,另一方面也是源于教育行政部门给名校过多的资源辐射任务。为此,北京市西城区积极调整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实施路径,从以“名校主导”的个别资源辐射到“全员参与”的整体推进,形成了区域性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组织模式[7]。

在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早期阶段,西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主要以北京四中、北京八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海幼儿园等名校为主,为后续更大范围的资源輻射奠定了基础、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但是辐射带动的学校数量和师生受益面相对有限。目前西城区域内的名校集团化办学,已经达到了全覆盖的程度,不再是局限于个别教育集团的资源辐射,而是形成了多点辐射、区域整体推进的模式。对于区域外学校的资源输出工作,也实现了从“名校主导”到“全员参与”的转变,即各个学校均从自身优势资源出发,对区域外的手拉手学校、支教学校提供多元化的资源支持,有效扩大了西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对外的辐射影响面,让更多的学校发展进行快车道。

2.从“全面辐射”到“特色输出”

如何保证优质资源辐射的实际效果,一直是西城区推进该项工作的关注重点,在扩大参与资源辐射学校数量的同时,也在积极优化参与优质资源辐射的具体内容,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名校对薄弱校的“全面辐射”,转为基于不同学校办学优势的“特色输出”。因为要提高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实效性,需要充分了解薄弱学校的办学瓶颈和资源需求,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资源输出方案。同时也是为减轻名校资源辐射的整体压力,确保能有更大范围的学校受益[8]。比如西城区各学校在开展资源辐射工作之前,首先要全面了解资源输入校的基本情况和特色需求。基于“特色输出”的理念变革,有效提升了资源输出校与输入校之间的互动效果,也推进了西城区优质资源辐射的范围不断扩大。此外,建议相关部门在安排优质资源输出校时要统筹考虑,分析并找准资源输入学校的办学特色定位,从而根据本区域优质资源分布现状进行全面筛选、分配任务,避免任务过于集中现象,并对承接任务单位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

3.从“单向支援”到“共同发展”

传统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共享,通常是以名校优质资源的单方面输出为主,努力扩大名校各项资源的输出力度,但是也容易忽视资源输出过程中的名校发展问题,出现名校资源被过渡稀释的情况,比如骨干教师的输出过多,对名校自身发展带来压力。[9]基于此,北京市西城区在推进优质资源辐射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促进合作校双方共同发展的理念,即名校在引领资源输入校发展的同时,也要及时总结自身办学的问题与经验,不断完善学校的办学理念,全力支持本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实现从“单向支援”到“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比如五路通小学一直坚持“领导互访、更新理念,教师互访、取长补短,学生互访、共同提高”的共享理念,把互访交流活动看成是给教师锻炼提升的机会,并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从而促进校本培训活动的有效开展,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都能可持续发展。

4.从“零散结对”到“区域统筹”

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通常是需要由不同的部门来组织推进,目前是既有教育行政部门的任务安排,也有各学校自发的校际互动,相应的组织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在实地调研中也发现,目前教育资源辐射的任务安排来源多个政府部门,不仅包括区级政府部门,还包括北京市级政府等部门,存在着多重任务安排的情况。也有学校反映多个上级部门下发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任务,但最终都要靠学校层面来落实,在工作过程中学校会面临着多头汇报、应接不暇等问题,给学校办学造成一定程度的负担。所以,为解决资源辐射任务来源纷杂的问题,需要积极推进相关政府部门厘清自身的任务安排,推进区域优质资源共享由“零散结对”向“区域统筹”转变,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级部门管理职能,厘清优质资源输出与对接的有效工作机制[10]。

因此,为减轻基层学校的工作负担,提高资源输出的实效性,需要有效避免市教委与区教委管理科室功能重叠、职责交叉的问题,确保优质资源辐射输出的目标实现。此外,还需要加强专题性研究,对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目标、任务以及经费保障等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性政策,并结合实际进行精准化管理。从“零散结对”向“区域统筹”的转变,还需要考虑到保障激励机制的配套工作,因为每个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任务都很繁重,如果再遇到学校内部师生、家庭等因素干扰,以及郊区或跨校任教的食宿和交通费用补助等问题,难免会给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输出面临较大挑战,所以需要加强相应的人事、财政及考核激励机制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Sergiovanny,T.J..(1994).Organization or Communities?Changing the Metaphor Change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No.30.

[2]张祥兰.优质资源整合背景下多校区学校文化协同发展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5,02:38-40+54.

[3]安富海.超越集体行动的困境:制度规约与重构边界——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的路径与方法[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06):78-84.

[4]赵新亮.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基于共同体理论的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03.

[5]薛凯化.共享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9.

[6]赵建军.打造教育发展共同体 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19(14):11-13.

[7]杭州市教育局课题组.借力新名校集团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J].杭州(周刊),2019(07):42-45.

[8]徐小容,朱德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逻辑与價值旨归[J].教育研究,2017,38(10):37-45.

[9]范小梅,戴晖,刘晓.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逻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01):87-98.

[10]费蔚.教育“新共同体”: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范式[J].中小学管理,2019(09):37-40.

[作者:何暄(1968-),女,北京人,北京市西城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胡险峰(1971-),女,浙江嘉善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杜英丽(1965-),女,北京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

*该文为本研究是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中小学文化融合与联动发展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JYB018)

作者:何暄 胡险峰 杜英丽

区域资源校园文化论文 篇3:

OKR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坊育人模式研究

摘 要 在专创融合背景下,运用OKR理论嵌入到工作坊模式中,有效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满足新时代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任务,夯实高校立德树人时代成果。通过整合校地区域资源、优化顶层设计、达成“教-产-就”区域协议等路径构建工作坊,进一步加强校地、校企、校政联系,培养具有时代特色、城市基因、校园文化的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 OKR理论 创新创業 工作坊模式 人才培养

The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Mode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orkshop" in Colleges from Perspective of OKR Theory

ZE Yu

(Wenzheng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04)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已经从关注创新创业的形式转向探索创新创业内涵式发展,高校创新创业工作进入新的阶段,由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转为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生为本”的创新意识培养、“以创促就”的创业能力提升成为当前高校对创新创业的普遍共识,创新创业教育逐渐融入学生培养方案当中,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应有环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学历教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内涵在当前新时代下的延伸,也是高校教学教育改革在新时代的形式载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胜任当前时代赋予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亟须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融会贯通学历教育、素质教育以及时代的需求。因此,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OKR)的创新创业工作坊模式顺势而兴。

1 OKR式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坊的内涵

OKR全称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和关键成果,是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Andy Grove(安迪·葛洛夫)发明,用于企业的绩效管理,由John Doerr(约翰·杜尔)在谷歌中发扬光大,并于2014年传入中国,随后逐渐被国内企业认可并逐步推广开。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范畴下的OKR理论,因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所呈现的协同性、聚焦性、开放性、创新性、易操作等多种特性成为完成项目的一种兼具功能性和工具性的理论。也正因其特性,OKR作为一种攻关手段在各个领域发挥着效用,尤其是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当中,从人力资源和管理角度聚焦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同样作为舶来品的“工作坊”在经过本土化改造后以其灵活性、高效性和互动性弥补了传统教学形式的短板,天然的充当了课堂教学的“后花园”,是教育教学在第二课堂的形式创新。因此,将OKR与工作坊融为一体,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呈现出新的内涵。

1.1项目式驱动

工作坊是根据某个项目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为前提开设,并以完成项目所需的技能、知识、能力培训为止,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以项目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彼此关联且独立,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1]高校创新创业对人的培养要求是多元化的,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例如“创新”素质对人的培养要求在思维方面的体现为“对事物产生新的观念和思维模式”,而在能力方面则体现为“能够创造出新属性的物品”。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于其自身的阈限在资源、人脉、定位等方面先天不足,依托传统的教学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效不高。“工作坊”以其一次性和独特性契合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人多元化培养的载体要求,并以其灵活性和开放性摆脱了高校教育体制的桎梏,能够以更开放、包容的形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1.2协同式共生

OKR式工作坊从天然上具有开放兼容、灵活易行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多元性和可选择性,诸多主体及其要素都可以在此平台上相互合作、和谐共生。来自不同主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碰撞,各树一帜,又在平台的引导上协同合作,优劣互补,催生了新的思想、模式、观念。高校作为公益性社会机构,为达到教育效果最优化,会在一定程度阻挡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流入校园,其中包括了社会的商业环境,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缺少真实商业环境的支撑,必然失败。而OKR式工作坊弥补了高校中社会商业环境的缺失,通过引入政府、企业、孵化器、产业园等资源和人脉,并以开设工作坊的形式在校园内模拟真实商业环境,避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出现“失真”现象

1.3内涵式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至今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常规工作之一,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也更进一步,从注重形式创新开始转为向内容创新,由创业实践向创业教育,期间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尤其是体现在“创青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成果方面。面对当前形势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亟须内涵式发展,对高校创新创业朔本正源,挖掘创新创业在人的培养方面的核心素质要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2 OKR内涵下创新创业工作坊育人模式

2.1 形式灵活创新,实现目标人群吸引

在高校教育教学方面,其受教育者的数量及覆盖率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也是该教育模式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前提条件。OKR式双创工作坊之所以可以在高校推广的原因,其一在于其形式的新颖性和灵活性,将学科理论前沿与社会行业现实交叉融合,并以分享式、对话式、实操式等多种形式展开,与现有课堂教学的单一传统形成了鲜明对比,彰显出新式教学的新鲜感和神秘感,符合当前大学生群体追求新鲜、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性格特征;其二在于创新性和开创性,在开展教学时并没有专门的讲师,而是在坊主的引导下来自相关专业的成员围绕领域内某一主题进行的经验分享、学术交流和技术探讨,最终以问题的解决达到入坊间学习的目标。每个工作坊成员既可以是教授者,也可以是学习者,淡化了教育主客体身份的边界,突破了传统知识教学的桎梏,真正的实现“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目的;其三在于双创工作坊没有固定的教学指标和教学任務的束缚,只要能够达到教学目的,任意时间、任何地点,采取任何形式都可以被允许,与专业教育既相辅相成又有所侧重,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成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在第二课堂的重要补充。

2.2 内容硬核前沿,散发创新创业魅力

所谓“硬核”就是描述某一事物时没有任何的夸大但却能使人产生震撼。通常是由于现实的结果与预期的事物发展趋势或思维模式在某一节点骤然的产生意料不到的偏差,但又在情理之中,让人不由得发出 “竟然还能这样”的感叹,OKR式双创工作坊的内容便是如此“硬核”。在工作坊主题的选取上,一般为当前社会的热门需求或者技术难点展开探讨,与第一课堂不同的是,其没有现成的教材,社会或行业的热点就是案例,并且在进行案例剖析的过程中,不再赘述基础理论,而是侧重于分析在基础理论上所延伸出来的新的理论或者知识技能。内容分享全程围绕主题展开,去除冗余环节,按照专业难易程度精心设计发言顺序,从理论现实基础出发探讨领域内最新成果及其发展趋势,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奉行内容为王,注重内容分享的质量,突显双创工作坊内容的现实性和前瞻性。另外,双创工作坊要最大程度上减少对领域内已达成共识的理论或成熟技术的重复研讨,而要力图对现有的问题以全新的视角或不同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提升坊间学员的双创意识,培养学员的双创能力。这既是双创工作坊的目的所在,也是其魅力所在。

2.3 评价多维多元,展现立德树人理念

“OKR”理念本身在其考核方式上具有多样性和多维性,尤其是将其理念移植到工作坊形式上,便赋予了高校双创工作坊考核和评价机制的多元和多维性。以项目为驱动的双创工作坊在目标制订上呈现出非线性和多次性,为确保项目的快速高效完成,会将整体的项目划分成多个联系的子目标,每个子目标之间存在内部逻辑联系,以此保障项目完成的进度和完整度。OKR式双创工作坊摒弃了对考核制度的唯一角度,只要能够完成既定的目标,达到需求,便可以认定为项目的完成,完成工作坊的交付。而在此过程中,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每一个子目标的实现都会使参与坊间学习的人员获得内在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持续不断的获得新的刺激,缓解因长时间学习带来的疲倦感和乏味感。真正的使参与OKR双创工作坊的人员实现身心方面的滋养,切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激活创新创业意识。

3 OKR式创新创业工作坊构建路径

3.1 引入区域双创资源,形成“政-企-校-园”共同体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需扎根于地方区域发展特色,以区域产能优势为依托,顺应城市发展脉络,融合城市发展基因,综合考虑区域内政府、企业、产业园、孵化器等资源主体,打造双创发展共同体。[2]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制定出台利商、利创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社会环境;企业充分履行社会主体责任,以民生为本,为社会提供创新创业人才实践岗位,接纳双创人才流入;产业园和孵化器充分做好初创型企业的扶持职能,帮助初创型企业渡过发展瓶颈期,为社会主体提供长久的动力;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储备基地功能,培养具有双创素质人才,为社会创新创业事业发展提供生力军。工作坊作为双创的平台,汇聚各方优势资源充分整合,多位一体,形成高校创新创业人力资源培养的共同体。

3.2 优化双创顶层设计,打造双创人才资源蓄水池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须以战略的眼光看待双创人才培养工作,从教育到实践全方位、全过程做好双创工作顶层设计。首先在教育层面,需要侧重精神意识方面的培育,以地方城市特色为支撑,校园文化为立足点,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素质,一般可分为通识课程教育和特色课程教育两大门类,前者侧重双创基础理论素质要求的培育,铺设双创入门课程,后者突出校本城市基因,打造双创闪光课程。映射到工作坊模式中则要求工作坊的环节需兼备基础与拔尖功能,合理设置两个环节的时间,并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学员的特征有序设计,确保难度阶梯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其次在实践层面,需要侧重能力技巧的锻炼,包括人际关系、谈判技巧、沟通方式以及仪容举止方面的实战训练。[3]工作坊模式实际上就是在营造和模拟一种真实的社会环境,将校园中天然屏蔽的因素融合在工作坊平台中,让学员通过工作坊的模拟来获得创业过程的真实感、创新成果转换的成就感以及创业失败的挫折感,从而建立创新创业的感性认识,更加真实的拉近学员与创新创业的距离,增强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效性。

3.3 输出双创人才资源,推动“产-校-地”精细化发展模式

人才的流向是影响OKR双创工作坊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人才流向问题也是OKR双创工作坊长效开展的关键。OKR双创工作坊从形式到内涵都在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开展,其本质在于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解决双创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因此,建立畅通、有效的人才输出渠道也是高校建设OKR双创工作坊的重要环节。在OKR工作坊结业后,一方面需要对坊间学员建档立案,实行动态管理,了解学员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调研区域内产业园、企业的人才需求。并以高校工作坊为媒介,精准企业和学员需求,签订“教-产-就”区域协议,促成产业、高校与地方的互补、互惠、互赢的平衡。

4 结语

工作坊模式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形式载体,OKR理论是当前人力资源时代的重要理论。OKR式创新创业工作坊恰如其当的将二者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模式,赋予了高校创新创业工作鲜活动能,进一步拉近了校地、校企、校政的联系,为培养具有时代特色、城市基因、校园文化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金:201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基于OKR视角下独立学院 ‘专创融合’型工作坊的构建与实施”(2019SJB894)

参考文献

[1] 陆彩霞,姜媛,方平,等.典型教师工作坊研修活动的特色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北京市典型教师工作坊的实践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9,(02):97-92.

[2] 张燕丽.“三创”视角下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动漫专业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9,9(06):13-20.

[3] 徐凯,尹国俊.工作坊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233-240.

作者:迮宇

上一篇:职业院校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无线发射广播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