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础教学中的经济法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回顾了法律基础教学知识点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确立教学内容阶段、教学知识点多样化阶段和教学知识点删减并统一阶段。发展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指导思想由普及法律常识转向培养法律意识。【关键词】法律基础教学;知识点;发展概况法律基础教学知识点主要是依附于法律基础教材而存在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基础教学中的经济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基础教学中的经济法论文 篇1:

新媒体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法制课教学的优化路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体形态逐渐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族地区高校法制教学面临诸多挑战,这就要求民族地区高校要重视新媒体技术在法制课教学中的作用,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媒介素养的法制课教师队伍,着力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校内法制新媒体建设环境以推进民族地区高校法制课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新媒体;民族地区高校;法制课教学

在媒体发展的历程中,存在有以报刊、杂志为代表的平面媒体,以电台、收音机为代表的广播媒体以及以电视为宣传载体的电视媒体,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以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其中平面媒体、广播媒体及电视媒体被业界称为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及移动媒体被称为新媒体。新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体形态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它是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以其内容丰富、即时精准、交互便捷、渠道广泛、信息融通等特点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高校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法制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法治素养,对建设我们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法制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削弱了民族地区高校法制课教學的监管功能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法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区高校的法制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的培育、法治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旧媒体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法制教育一般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可控性较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活动的时间及空间均能被学校和教师有效监督和管控。但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简便易行、交互性强,又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法律知识和法治信息的重要渠道或平台,大大拓宽法治教育时空范围,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法制教学模式在民族地区正受到严重的挑战。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民族地区高校和教师就很难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和频率实施有效的监管,传统法制教育教学的监督约束机制逐渐失灵。

(二)忽视新媒体技术在法制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些民族地区高校的管理者没有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仍简单的认为只要确保大学生思想上、人身安全上不出问题,政治上立场坚定,专业学习上出成绩就可以了,片面的认为大学生违法乱纪的情况毕竟少数,法制教育仅有课堂教学就行了,对新媒体在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法制教育教学中的影响没有清晰的认识。有的民族地区高校不积极响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长期不对法制课教师队伍进行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培训,而是强制性的要求老师们必须使用新媒体,老师们不具有媒介素养,疲于应付上级检查,导致新媒体技术融入法制课教学效果不佳。有的高校即使在法制课教学中融入新媒体技术,甚至有的也建立了新媒体平台,但由于不重视人力和资金投入,法制教育新媒体平台很难持续下去。

(三)法制课教学模式尚未完全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地区高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原来思政部也已升格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而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师资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及法制教育,教育部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生师比做了一定的要求,但思政师资队伍建设远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近两年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更加落后,出现了“留不住、引不来”的现象,只能降低标准进行招聘,且这其中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更少。由于高层次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才队伍匮乏,出现年轻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无人指导或者出现了其他专业的教师指导新进思政课教师教学的情况。许多民族地区高校能留下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由于进修机会少,理论知识老化,教学理念守旧,教学方法单一,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更不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在进行法制内容部分的教学中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法制内容部分较少,课时不足,基本上课情况就是泛泛而谈。法制课教学由于其计划性、科学性、统一性、实践性强,简单的单一的书本教学灵活性及趣味性不够,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法律内容部分的学习失去兴趣,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及法治素养的形成。

(四)新媒体融入法制课教学存在一定网络舆情风险

新媒体可以容纳丰富的法律信息和海量的法治资讯,但是在自由化思潮有所抬头的情势下,如果监管不力极可能导致其优势丧失。有些民族地区高校的媒体平台不注重信息内容屏蔽筛选,充斥着大量不同形态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些民族地区高校自媒体、论坛、公众号甚至出现了意识形态、民族宗教、极端言论等内容,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吹西方式民主、文明、自由及法治的平台或传播暴力、色情文化及反动思想的主要渠道,还有一些人通过新媒体平台暗示犯罪的手段和方法。大学正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虽说他们大都巳步入成年,但人生阅历少,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逆反心理强,自觉性和自律性较差,对事物缺乏理性思维和科学准确的判断,对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尚不到位,缺乏辨明是非善恶的能力,对新思想、新观念甚至暴力和色情等低俗文化充满好奇,容易受不良文化、极端、反动思想等负能量信息蛊惑。新媒体在信息传递上所呈现出的这种良莠不齐的媒介舆情环境,增加了民族地区高校利用新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担忧。

(五)民族地区高校新媒体法制教学平台建设滞后

虽然各民族地区高校也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作为公共基础课,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放在一起开课必然导致法律部分在课时和内容上占比的缩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然要依靠其他途径进行弥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解决了民族地区法制教育的困境。因此,除了传统的利用课堂进行法制教育之外,一些民族地区高校的也简单建设一些新媒体法制课教学平台,但是由于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政策、资金及人力支持,基本上都是由教师立项之后将其交由学生团队来完成,导致个性化设计不足,信息更新较慢,维护不够。不可否认,现在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团结组织能力,有的也具有一定学科专业背景,但缺乏政策、资金支持的建设毕竟不能长久,缺乏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势必导致新媒体教育教学平台建设质量低,导致大学生点击率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新媒体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法制课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重视新媒体技术在法制课教学中的运用

其实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做出了“电信、计算机和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的决定,并在资源共享、渠道优化及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对三网深度融合做了强调,表明了国家对新媒体相互融合机制构建的重视程度和迫切需求。作为培养民族地区法治人才主阵地的民族地区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加大投入力度。对此,民族地区高校一是应主动适应现代传播媒体发展的趋势,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积极推进法制课新媒体教学平台建设。二是民族地区高校应努力构建新媒体平台融入法制教育的运行模式,建设中要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使新媒体平台建设符合师生教学和学习的愿望和要求。

(二)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媒介素养的法制课教师队伍

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法制课教师队伍是民族地区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民族地区高校必须重视对法制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对法制课教师进行新媒体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法制课教师媒介素养,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以弥补法制课內容课时之不足,提高法制课堂的教学效果。二是要加快人才引进力度,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高学校法制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打造思政课“金课”和“智慧课堂”。三是鼓励法制课教师创建自媒体教学平台,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三)创新法制课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是要民族地区高校要引导法制课教师努力跟上新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步伐,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对法制课教师的培训,将新媒体技术融入课堂之中,以适应民族地区高校扩张、法制课教师短缺的现状。二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法制课教学应改变以前那种单方一以书本文字输出法律知识的模式,要善于利用图文音视频等现代传播技术来进行教学,有条件的民族地区高校也可以通过模拟场景或者编排案例的形式展开教学。可以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法治教育教学的功能,改变了传统法治教育教学的范式,有利于民族地区高校法治教育目的的实现。

(四)积极打造法制新媒体教学平台

基于民族地区高校法制课课时少,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情况,随着新媒体技术及移动通讯终端的普及,民族地区高校必须重视法制新媒体教学平台建设,在政策、资金以及人力上给予支持,并定期对运营人员进行政治及业务上的培训,制定措施提高其政治水平、法治意识及媒介素养,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以使法制新媒体教学平台民族地区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

(五)要优化法制新媒体生存环境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不仅强调要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也特别强调了加强互联网领域的立法以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民族地区高校一是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法制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无论媒体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务必确保在法治信息在内容上健康、积极向上。二是民族地区高校也应及时发布正确筛选法治资源信息的方法,提醒大学生关注正规法律网站,努力提高大学生甄别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三是民族地区高校也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设置一些投诉、举报平台,对一些错误言论或信息进行及时删除、屏蔽,以免这些信息对大学生产生误导,保证做到对校园法制新媒体可用可控。

三、结语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日益成熟,民族地区高校法制教育教学要积极适应时代要求,敢于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勇于创新,不断跨越。2020年春季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但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充分运用,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经受住了考验。因此,面对突发事件或疫情,民族地区高校一定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坚决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重视法制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努力提升其法制课教师媒介素养,大力推动新媒体技术融入到法制教育教学中去,提高法制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特殊时期能够及时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

[1]康初莹主编.新媒体广告[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18.

[2]毛雷.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J].今传媒,2016,24(10):74.

作者简介

张戈跃(1980-),男,河南上蔡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法。

基金支持: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8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立项课题(2018YB00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3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JGYB201330)之系列论文。

作者:张戈跃

高校基础教学中的经济法论文 篇2:

法律基础教学知识点发展概况述评

【摘要】 本文回顾了法律基础教学知识点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确立教学内容阶段、教学知识点多样化阶段和教学知识点删减并统一阶段。发展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指导思想由普及法律常识转向培养法律意识。

【关键词】 法律基础教学;知识点;发展概况

法律基础教学知识点主要是依附于法律基础教材而存在的。法律基础课程的发展变化带来了法律基础教材的发展变化,伴随着的是法律基础教学知识点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对这一发展变化过程的回顾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法律基础教学知识点对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也可以透过这一现象发现国家法治观念的转变过程。

1 法律基础教学知识点的发展历程

法律基础教学知识点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多元到统一的发展历程,每个阶段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法律基础教学知识点的不同认识,法律基础教学知识点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日趋成熟。

1.1 确立课程地位并初步确定教学内容阶段 法律基础课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十一届三中全回以来,为了更好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并巩固其成果,我国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在1980年颁布了刑法、刑事诉讼法、婚姻法等,在1982年颁布了宪法、商标法、合同法、民事诉讼法,还颁布了有关对外开放和国家机关组织等方面的法律。这些有关个体行为规范的法律和各级国家机关组织法等有关国家机构行为规范的法律颁布实施,特别是1982年《宪法》的颁布施行对广大公民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要求“从1986年起,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中,普遍进行一次普及法律常识的教育,并且逐步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并且把青少年列为普及法律常识的重点对象。根据这一精神,当时的国家教委在1986年9月公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课的通知》,决定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并在1987年10月公布《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法律基础课开始正式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此后,国家教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来强化高等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的地位和规范法律基础课的教学。

1.2 教学知识点多样化阶段 新课程的设置必然要求配套教材的建设。教育部曾出台一些法规来规范法律基础课教材的建设。实践中,教材的编写权和出版权给予了地方教育部门,并且允许在一定范围内使用高等学校自己编写的教材。也出现了有出版社组织个人编写教材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版本的法律基础课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笔者大致进行了统计,在过去的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四百多个版本的教材出版,编者有的是个人,有的是当地教育局,在教材内容和教材的名称上也各不相同,有的名称为“法律基础”,有的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的为“法律基础知识”,有的为“法律基础教程”等等。在知识点的选择与编排上也是多样化的,不同学者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理解选择知识点,如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就将民族法律制度单列为一章讲述;张备主编的《法律基础教程》将“信息网络监管法”作为单章讲述;刘文主编的《法律基础》将商法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包括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法、破产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内容。虽然存在诸多的个体差异,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各种版本教材知识所覆盖的领域有共同性,大致由三部分构成:①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正义,包括法和社会主义法的特征、本质和作用,法的制定和实施,法律意识以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方面的理论;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③国际法,包括国际法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具有广泛性和较强的综合性、以及较强的实践性,涉及多种法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④其他内容,包括不同学者认为该作为知识点讲述的其他法律。

1.3 教学知识点删减并统一阶段 2006年4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管理、规范教材使用的通知》,要求从今年9月开始,全国高等学校统一使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首次将法律基础课的教材编写与出版工作收归国家教育部统一管理。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施行了多年的地方编写法律基础教材的历史的终结。新版的教材全称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基础的教材独立于思想品德教材也成为了历史。法律基础知识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编排在一起,共同构成新教材的知识结构。新版教材中,法律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法理、宪法以及与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相关的部分实体法内容与程序法内容。这与之前的情况相比,知识点内容删减了许多,只保留了最基本的知识点。随着这本教材在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知识点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统一。

2 发展变化的原因分析

2.1 指导思想由普及法律常识转向培养法律意识 “两课”体系中的法律基础的教学不是法学学科知识的教学,既不属于理论法学教学也不属于应用法学的教学。它只是对法学中的有关原理和法律规定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主要针对的学习对象是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过去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一种不科学的认识,认为法律基础教学就是法学知识浓缩的教学,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尽量多地讲授法学知识,将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的部门法知识用几个课时讲述。虽然在单位时间内老师告诉了学生较多的法律常识,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面对大量的法律术语,很多学生都无法准确理解和接受。新版教材的出现意味着教育者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从知识点的选择与编排就很容易看出,教育者把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了法律基础教学的首要目标。知识是无穷尽的,只有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他们才能从根本上意识到学习法律知识的必要性,这样才会使他们自发地去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这比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更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2.2 教学实践效果要求教学知识点的变化 法律基础的教学实践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了,有学者曾对法律基础的教学效果做了专项研究,发现高在“法律基础课课程及内容是否能引起你的学习兴趣”一项调查中,61.4%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有点兴趣,15.6%的学生对此非常有兴趣,而26.6%的学生对该课程毫无兴趣。该项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渴求程度不高,学习兴趣并不浓厚[1]。作为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力量和后备军,大学生没有学习法律的足够热情,这势必会使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受到一定的影响。

笔者认为,教学效果不好固然有诸多原因,但是其中知识点繁多让学生难以接受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课时少,教学知识点多,这就势必会造成在单位时间内向同学输送的知识点多。通常法学专业一个学期学习的部门法知识在法律基础课上只能讲述几十分钟甚至更少,而法学知识又是一门专业术语相对较多的学科,学生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中进行学习必然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时间长了也就失去了对法律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所以减少知识点,删去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太密切的部门法知识成为了法律基础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凤宁.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调查分析和对策[J].高教论坛,2002

[2]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美]R·M·加涅.皮连生,庞维国译.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徐华宇 郝耀文

高校基础教学中的经济法论文 篇3:

数字信息时代财经类民办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摘 要:在“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国内各高校陆续推行教育信息模式改革,以慕课为代表的学习平台为财经类民办高校的教学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双重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本文阐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财经类民办高校中的应用,为我国财经类民办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数字信息时代;民办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财经

1 财经类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性理论知识,更要培养与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民办高校开始不断落实政策,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要求,积极调整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使教学发展跟上当下数字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财经类民办高校要不断找准自身发展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2.1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当代“90后”和“00后”学生群体中,每个学生都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和认知水平,也存在着不一样的学习内容和目标的要求。一部分学生想按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进度,同时也存在另一部分学生则缺乏学习主动性、自我意识较为薄弱则要求教师能够给他们施加一定地压力。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需要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以获取新知识并学习到有用的技能。仅依靠传统教学模式或仅E-learning方式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由于E-learning学习方法常常使学生难以获得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直接的沟通交流。对于信息化学习方式,最好让学生采用自定步调的学习模式。此外,技能性和程序性的学习内容则要求动手进行教育活动,师生交流和互动以促进必要技能的形成。混合式教学可以为这种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并有效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2.2 增加课堂互动性及针对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加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引进可实现教师一对一为学生辅导,也可以将某些部分没有听懂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谈论,在这种层次化教学下,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实现互动,改变了传统课堂讲台表演的形式。除此之外,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自主性的组织合作小组,互助学习。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唯一一个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也不再仅仅把学习当作一个任务,更有兴趣的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习好、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教师关注。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提问问题,学习好的学生能够积极举手发言,其他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虽然能听懂,但是对知识无法做到深入理解,做题时依然出现错误。因此,不少学生希望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能够倒放、重放、暂停等,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可帮助学生反复听讲内容,学生在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时可以暂停,找寻答案。除此之外,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教师释放了空余时间,能够更好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习一对一辅导。

3 财经类民办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

3.1 转变教学理念,建构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

在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时,要与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相结合,转变教学理念,培养符合数字信息时代的新型人才。混合式教学理念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数字信息时代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与课堂角色,将课堂归还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尚未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数字信息时代离不开计算机技术,教师要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自身计算机技术水平。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借助计算机信息监控技术对教学视频与教学质量进行监测与反馈,针对课堂设计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改正。作为财经类的学生,要学会借助各种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遇到无法分析的数据时,可以建立数据分析小组,借助团队的力量实现探究性学习。转变教学理念,建构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的前提,也是财经类民办高校构建与应用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基础。

3.2 构建智慧型教师团队

在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财经类民办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有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团队。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外,还要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技能,将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者共同运用到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建构一支智慧型的教师团队。师资团队的建设必须依靠专业性的业务培训。财经类民办高校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建立日常师资培训机制,并长期应用于财经类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始终。除此之外,财经类民办高校要对教师开展定期调研活动,针对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专业性的意见与指导。财经类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培训不仅可以通过教师调研这种方式,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教师进行现场授课,让教师亲身感受其魅力,为日后教师教学提供经验,更好地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

3.3 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融合

在传统的高校课堂考核中,平时分数和期末考试分数的权重比为2∶8。这种传统模式下的权重比会让部分学生特别不重视平时学习中的收获与积累,希望在期末考试中通过作弊等特殊办法来达到及格线。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育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很轻松地使用大数据来检查学生的线上学习时间、线上课程的实际出勤率以及线上测试考试的结果。例如,在SPOC+“雨课堂”课程学习中,老师可以直接了解到在后台自动记录所有在线学习行为学生的人数和活动。同时对于学生来说,及时确认任务的完成也非常有用,以鼓励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本课程,教师可以根据对现有混合式教育改革的经验,将常规成绩和最终成绩设计为4:6模型。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实践中,应细化考核评价方法。以高校财经类主要课程《经济法实务》为例,经济法实务是金融经济专业中的一门主要的课程。该课程评估的分值设计上,需要把考核内容变得精细化,让学生知道成绩单上面的每一分都是来之不易的。对于平时的成绩来说,可以设计三个方面:一是个人和小组作业成绩的设计,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锻炼小组的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在线学习成绩和线下课堂表现成绩的设计。可以通过大数据获取在线学习成绩,并鼓励学生在教室外完成线上的学习任务。目的是允许学生执行课前预习并将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到参加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以获取知识并达到训练表达技能的目的。三是线下出勤分数,该分数通过出勤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出勤要求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大大提高学习质量,实现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有机融合。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财经类民办高校必须跟上数字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全面、深入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混合式教学,这也是教学创新的举措之一。因此,财经类民办高校课程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的模式,构建财经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满足财经类民办高校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华.在线课程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系统:障碍及其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5):68-72.

[2]赵小光.民办本科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优化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37):81-84.

[3]全颖,代桂霞.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3):17-20.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019年课题“‘数字吉林’建设下财经类民办高校‘DOREPE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赵小光(1981-),女,吉林公主岭人,本科,长春财经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作者:赵小光

上一篇:提问能力视域下物理教学论文下一篇: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