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教学管理以人为本,从管理学的角度上讲,是指在人类社会任何有组织的活动中,都要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1]。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篇1:

论高校两级目标管理下教学秘书综合素质的培养

[摘要] 高校教学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秘书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两极目标管理机制下教学秘书工作呈现出的新特点,然后针对这些特点详细地探讨了新形势下教学秘书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最后提出了培养教学秘书综合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 两级目标管理 教学秘书 综合素质 培养途径

高校教学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秘书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主要为教学工作服务,综合、协调处理教学管理中的相关事务,保证教学秩序有效、有序地正常运行。他们不仅是院长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参谋和助手,直接为校院两级部门领导的决策服务,而且直接参与教学管理的综合性工作,包括调查研究、信息反馈、督促检查、档案保存、组织安排各种竞赛,考试和会议、接待师生咨询等事务性工作,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与此同时,他们还是院系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信息交流、联系沟通的重要桥梁。

随着高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课程体系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庞大化,原来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逐渐被建立在选课制基础上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所取代,尤其是随着高校两级目标管理的大规模推进,对高校最基层教学管理的教学秘书工作提出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面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本文拟从高校两级目标管理下教学秘书工作所呈现的新特点出发,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秘书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怎样提升这种综合素质,以期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两级目标管理需要的高素质、高效率的教学秘书队伍。

一、高校两级目标管理机制下教学秘书工作的新特点

所谓高校两级目标管理,指在学校总的办学原则下,学院的管理工作要求依据学院自身的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点等特性和学院的长远发展需要来制定。它以学院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对学院的管理工作进行预测、计划、决策、组织、实施、监督、指导、总结和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院内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学院整体目标的实现。

高校教学秘书从属于高校教务处和院(系)教学院长(主任)的双重领导,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围绕教学活动主体做好管理、服务和协调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中枢。在高校两级目标管理下,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高校教学秘书在新时期的工作已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被动性与主动性相统一的特点

高校教学秘书的从属辅助地位决定了其工作的被动性。具体表现在:第一,高校教学秘书必须随时按照学校教务处和学院教学院长的指示和意图办事,决不能自行其是。第二,高校教学秘书每天要面对、处理一些事先不可能都估计到的事。尽管如此,高校教学秘书工作仍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人才流动性增大,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秘书主动积极地在师资管理模式中,既讲原则性,又灵活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当今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鲜明,但也存在心理承受力较差、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等缺点。因此,高校教学秘书应该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当中,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当前学生心理、生理年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减少压力和挫折,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如果仅仅是被动地解决问题,整个教学秘书的工作势必疲于应付,不利于两级目标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教学秘书只有在被动中求主动,主动地当好领导的参谋与助手,才能够充分地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

2.经常性与突击性相统一的特点

高校教学秘书都有着大量的常规工作要做,如公文处理、公务接待、来信来访等,天天如此,年年如此。除了每天都有的常规工作外,还有周期性、规律性的工作,应注意各项常规工作的连续性,做好妥善安排,定期向有关领导汇报常规工作情况。还要在常规工作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储存信息。“特别要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在常规工作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办法,不要因循守旧、故步自封。”

教学秘书的常规工作与突击工作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处理常规工作有丰富经验,对各类问题的背景材料了如指掌,对办事的各种渠道早已沟通,那么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就能从容应对,否则就会手足无措,延误时机。

3.专业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特点

在校院两级目标管理体制下,高校教学秘书不仅要掌握先进的、专业的管理方法和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管理的新思想、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管理是学校“外控式”管理机制,即通过标准的、程序化的、通用的标准方法和程序来实现统一目标,要求各学院的目标一致,而忽视了各个学院有其不同的办学特色和方法,学院的自主权很小,教师和学生只能被动适应教学管理机制。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和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实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观念的确立,以及高校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的树立,尤其是校本管理思想和校院两级目标管理体制的推进,学院的自主权必须扩大。学院处于人才培养的最前沿,应担当起培养多样化人才和创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任,改革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知识能力并举、传统与创新并重、守业与创业并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秘书应在教学管理上积极学习运用教育管理新理念、新思想,专业性和思想性相统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发展,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二、高校两级目标管理下高校教学秘书必备的综合素质

上述高校两级目标管理下教学秘书工作的时代性、现代性以及新型管理理念渗透的特点,促使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高校改革对教学管理的要求。我们认为,在校院两级目标管理机制下,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高校教学秘书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以及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1.思想道德素质是两级目标管理下高校教学秘书的首要素质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阵地。教学秘书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其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校风、学风建设。因此,作为称职的高校教学秘书,首先必须树立崇高的政治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新时期高校教学秘书的首要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

在两级目标管理体制下,高校教学秘书应当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思想情操,能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的思想。由于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涉及面广,内容繁杂、细致琐碎,是一项计划性强的综合性服务工作,所以要搞好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就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有勤恳耐劳的吃苦精神和顾全大局的忍让精神。在人才密集、知识荟萃的高等院校中,只有具备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牺牲精神和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思想,才能胜任教学秘书工作。

(2)职业道德素质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每一份工作都必须具备的条件。而对于在高校两级目标管理体制下的教学秘书而言,更有其特殊、具体的内容,其中包括对事、对人两个不同方面的要求。如在日常工作中,涉及到教学任务的下达,教材的增订,考试时间的安排,学生成绩的统计,工作量的计算等等,都必须尽心尽责,认真细致地做好,否则就容易发生教学事故。同时,教学秘书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是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下进行的,因此必须坚持原则,不能因人而异,在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前提下做到以人为本,高效快捷。再者,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是综合性服务工作,往往处在问题和矛盾的焦点,遭受误解和委屈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教学秘书应当加强个人修养,学会豁达大度,从容对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专业知识是两级目标管理下高校教学秘书必备的基本素质

在两级目标管理体制下,高校教学秘书要做好教务管理工作,应当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首先,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理应熟知当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以及它的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熟知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以及本院(系)制定的各种教学管理规定和条例。其次,教学秘书要具备广泛的基础知识,如熟知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般规律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具体而言,专业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高校教学秘书都应当具有的秘书专业知识,包括应用文写作知识、文书制作和文书处理知识、档案保管知识、会议组织知识等;另一方面,是教学秘书所在的工作部门的专业知识,包括本院(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本院(系)教学计划的内容和特点、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和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等等。教学秘书只有不断地提高专业知识素质,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快知识的更新,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管理工作。

3.工作能力是两级目标管理下高校教学秘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高校教学秘书作为院(系)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其工作能力是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是高校教学秘书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学秘书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手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因而对教学秘书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要求教学秘书应当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具体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在两级目标管理体制下,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是丰富而具体的,每天要面对大量的文件资料、电话和会议。这些信息资料具有不同的时效性、指导性,它涉及到目前乃至今后的教学评估,教师的考核以及新专业的设置等教学管理工作。因此,教学秘书必须具有迅速、准确地处理这些资料的能力,从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归档。同时,教学秘书还要客观、全面地收集基层的反馈信息,及时整理,并向领导汇报,从而进一步调整补充和完善决策,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

(2)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高校教学秘书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时,肩负着一定的管理责任,参谋咨询,辅佐决策,肩负着上下级之间的协调沟通的任务,做到上传下达,并检查督办各项已布置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学秘书不但要同教务处和有关职能部门保持联系,又要同院(系)领导密切联系,还要同教师与学生密切联系,这些联系工作对于搞好教学管理非常重要,是实现最佳管理效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这种沟通协调能力要求教学秘书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有灵活性和应变性,做到主动地服从上级,积极地配合同级,热情大方而又不失机智幽默,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自己的工作目标得以圆满实现。

(3)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高校教学秘书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需要与多个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并且要经常组织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如组织召开期中教学质量评估座谈会,期未考试动员大会等等。因此,良好的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教学秘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是对一个合格教学秘书的基本要求。

文字表达能力是教学秘书完成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功,及时、准确、简洁地使用书面语言写作,完整地表达思想,都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秘书的工作质量。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不断增强写作的修养,强化写作训练,多读多写,掌握好教学的各类公文撰写要求。教学秘书在进行口头语言表达时,常常即席而发,没有时间在表达思想时字斟句酌,这就需要教学秘书在熟悉工作业务的同时,应加强逻辑学、社会心理学、修辞学、教育学、秘书学等知识的学习,提高讲演艺术和精确陈述思想的能力,表达时做到简明扼要,语言得体,层次清晰。

(4)计算机管理操作的能力

新时期,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因此,教学秘书必须主动地去适应这种新形势,掌握和运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办公技术,以适应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计算机网络的优越性可以说在目前的教务管理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到排课系统、各级各类考试报名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小到日常教务资讯,文件传输及各类电子档案等等,几乎渗透到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那么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用这些现代化技术武装自己,提高计算机管理操作的水平。

总而言之,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极其关键的环节,新时期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高校的教学质量,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新时期的高校教学秘书应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更好地为高校教学和管理服务,以适应新时期现代化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两级目标管理下教学秘书提升综合素质的途径

1.遵守职业道德,树立奉献精神

高校教学秘书是为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的,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教学秘书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高校的教学管理活动,有大量的事务工作需要教学秘书参与处理,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是秘书胜任工作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其次,教学秘书要有热爱工作、忠于职守、埋头苦干、不计报酬、勇于奉献的精神。再次,遵纪守法、严守机密,也是高校教学秘书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最后,做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学秘书,还必须做到礼貌而不居高临下,诚实而不弄虚作假,参谋而不自以为是,谨慎而不唯唯诺诺,公正而不见风使舵,原则而不论是道非,敬重而不阿谀奉承,灵活而不妄自尊大,本分而不炫耀示人。另外,教学秘书在各种场合中都要代表一个学院出现,其一言一行皆是学院精神面貌、管理水平和文化的外在体现。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在办文、办事、办会的过程中,始终要具有为学院塑形象的意识。

随着两级目标管理体制的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教学秘书工作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形势和新制度带来的冲击。现代社会的多样化和复杂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都促使秘书的角色职能由传统型向外向型、全能型转变。面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秘书工作的不断发展变化,要做好两级目标管理体制下的教学秘书工作,教学秘书工作者只有注重提高自身素质,重塑高校教学秘书形象,才能自如应对学院发展的需要、学院改革的需要和社会需要。

2.拓宽知识领域,适应专业化服务的需要

高校教学秘书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并在知识的掌握上有指向性和选择性,要对本学院的相关专业特点和知识有了解;二要有知识储备,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知识;三要善于收集信息,勤于调查。与此同时,高校教学秘书还应该始终牢记,服务是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永恒的主题,追求完美的服务是高校教学秘书不懈努力的方向。教学秘书的学识水平、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写作、办事、协调、交际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等,都是胜任本职工作的必备素质。

在两级目标管理体制下,处于信息中枢与系统中介地位的高校教学秘书,因其对本学院教学管理全局情况的掌握比较深入和全面,就自然地成为学院教学领导管理决策的助手。一方面,教学秘书要承担日常事务性和程序性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其多方面的优势为学院教学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辅助。因此,现代高校教学秘书工作不单是做好日常事务性服务,更多的是要在大事、要事上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这便要求高校教学秘书,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二要具有准确全面的判断能力,在辅助学院教学领导处理问题时,应从总体和全局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抓住问题的实质来确定决策;三要具有冷静敏捷的应变能力,遇到突发性紧急事件,必须随机应变、灵活机警,能冷静思考,提出应对方案。

3.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强化创新意识

高校教学秘书在出主意、当参谋的过程中,首选要以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作观察和判断,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会贯通地判断事物,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掌握国内外经济技术的最新动向,了解本学院教学的管理模式,以及本学院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特点等。

高校教学秘书不仅要有敢于面对21世纪挑战的事业心和进取心,而且要树立创新观念,提出超前见解,提高思维的创造性,还要有锐意改革的意识,积极探索,勇于开拓,从而推动本学院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当前,国际上高校普遍采用的都是以学院为实体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因此,我国高校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显得更为紧迫。改革内部管理机制,推行两级教学管理,培养多样性、国际性的复合人才,这不仅能同世界各国高校及院级管理接轨,还能与现代国际社会发展并轨,同时能增强高校的时代竞争力,拓宽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作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中最基层教学管理的教学秘书群体,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直接关系到校院两级教学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与成败。无疑,拥有一支素质出众、精明强干的教学秘书队伍,是使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规范有序、科学高效所必须的。

参考文献:

[1]韦双颖,苏文强.新时期高校教学秘书应具备的岗位意识[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2]熊跃萍.简论当下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3]杨树森.秘书学概论教程[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4]段玉玲.重视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加强教学管理[J].高教论坛,2004,(2).

[5]吴雨平,李正春.秘书学与秘书实务教程[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6]管兰芳.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及素质要求[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9,(4).

[7]李永超,高鹏.关于加强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6).

[8]任丽清.论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9]李媛媛.高校教学秘书应具备的素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10]吴欢章.秘书素养[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作者:熊跃萍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篇2: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高校教学管理

摘 要:本文论述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 教学管理

以人为本,从管理学的角度上讲,是指在人类社会任何有组织的活动中,都要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1]。中共十七大确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校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在整个高校的综合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根本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有利于多方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教学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育使命。

一、高校教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一)高校教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管理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为教育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强调的是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要求教育要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要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各级各类建设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学生对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应当具有自主选择权,尤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党的文件的形式提出了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诉求科学发展观,将人的尊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是顺应时代呼唤和新的客观环境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教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推进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习惯于简单化、计划性、监控式的管理,各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较重视统一性要求,不论学生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学校教育方案一致,教学模式整齐划一,忽略了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同时也忽视并限制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化发展。例如: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制定及教材选择的稳定和整齐划一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培养计划和课程表依然过于刚性,学生对课程、专业,教师、学习方式等都没有选择的余地;学生转换专业和实现弹性制教学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学非所爱”已成为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诸如此类,都显现了在我们的教学管理中人性化理念渗透不够,体制不利于师生的个性发展,更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教育应当以培养人为目的,即一切工作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最终目的。只有坚持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够做到充分尊重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和自主性,从而满足个人身心发展的整体要求和教学培养目标,促进教学管理的深入发展。因此,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抓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工作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与模式。

(三)高校教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教学管理和谐环境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新的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把构建和谐社会延伸为构建和谐校园任务的提出,对教学管理队伍如何构建和谐教学管理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重要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自主合作、交流探究,一切教育关系主要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来展开。人的因素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全体师生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又是教学管理的主体和学校的主人。学校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人,是为了学校师生员工的健康和谐科学地发展。因此,构建和谐教学管理环境,迫切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服务意识,承认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致力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最大限度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和服务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位师生员工自觉地成为教学管理的参与者和维护者,从而构建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使整个校园达到和谐与统一。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完善和发展,现代教育应坚持“以为本”,追求并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现实要求。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觀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观,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服务为本”的三个根本。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创新人才培养

以学生为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把学生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围绕育人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这其中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课程专业的自由选择,价值观的自由表述和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认可等多个方面[3]。在大学教学管理中“无视学生权力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应该在学校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4]。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制定学生是教学管理工作实施对象的主体,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学校的中心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例如,在教学制度与管理建设中,坚持“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原则,树立“加强基础、淡化专业、重视能力、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实施弹性教学,充分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切实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及其对发展的不同要求,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及时地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从而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样才真正得为发展学生个性,支持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二)坚持“以教师为本”发挥队伍主体力量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但长期以来,高校教学管理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人们把教学管理工作单纯地理解为对学生、教师的行为管理,教学管理者居高临下,凭经验和权利意识指挥教学,教师只能被动地教,在教学管理与重大教学改革中没有发言权。坚持“以教师为本”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体,自觉、自主地参与教学管理过程[5]。高校应构建一种平等、公平的人文氛围,给教师提供心情舒畅、自由发展的平台,使学校的发展目标、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个人发展的目标,将学校利益、教师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教学质量和效率与人文关怀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改革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同时,学科建设、课题申报、成果鉴定、职称评定、教学评估等要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组、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作用,在教学管理中民主决策,依靠专家、学者、使行政管理职能和学术管理职能有机融合,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管理是从对人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中体现出来的,实践证明,当教师的地位受到尊重、教师的权利得到体现时;教师能够心悦诚服地开展教学工作,他们的创造才华也能充分发挥,并将积极地在教育教学中的发挥主导作用。

(三)坚持“以服务为本”,优化学校服务质量

坚持“以服务为本”,就要坚持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在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在教育教学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同时,营造人性化氛围,打造教育的亲和力,寓管理于教育、服务之中,建立起以促进人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例如,实施弹性教学,就必须做好学生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周到、全面、系统的帮助。这种服务不是包办代替,更不是强迫压制,而是在保障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愿望,向学生提供咨询指导,为学生答疑解难,帮助学生正确地面对教育中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高校形成了教学管理的一种弊端,即,教学管人员理所当然做管理,教学人员理所当然只教书的模式,实际上学生服务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不仅现有的教学管理机构人员要为学生服务,大量地班主任、任课教师都应负责和参与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与关怀,把教育教学和学生服务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优良的教育环境。高校在为教师的服务中,也要遵循发展人、提高人、激励人的原则,努力改变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高校的教学管理队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还要主动与教师、学生交往、交流,为教学提供最佳服务。优质的服务可以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开创一个良好的工作局面,增强教师、学生间的融洽和谐,形成积极、向上、稳定的氛围。

“以人为本”高校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一种理念与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教育管理体系,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思想,与时俱进,才能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资料:

1.邓薇.“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新模式[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7~8.

2.王丹.坚持运用以人为本完善高校教学管理[J].财富与管理,2008(2):45

3.王飞贵志祥.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6):69

4.殷兴东.高校管理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方法研究[J].教学研究,2008(6):502

5.王丹.坚持运用以人为本完善高校教学管理[J].财富与管理,2008(2):45

作者:袁 希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篇3:

坚持运用以人为本 完善高校教学管理

[摘要]:本文从阐述“以人为本”思想内涵及其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入手,分析了高校教学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教学管理

高校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将对社会的发展动力和社会人员素质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优质的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在整个高校的综合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有利于多方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教学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育使命。

一、以人为本理论概述

以人为本,从管理学的角度上讲,是指在人类社会任何有组织的活动中,都要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就是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以人作为最终目的。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以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体现社会的真正进步,以人为本的思想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十七大又确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的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

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根本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中,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服务为本。实现人的价值,构建和谐的人文和工作环境,进而促进社会的繁荣、事业的发展,保证人的全面地发展和幸福生活。

二、高校教学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客观必要性 

21世纪的高级人才不仅要具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同时还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管理中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来培养人,并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予以落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共创新精神是客观必要的。

(一)高校教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了新形势发展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校教学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教学工作过程有机衔接、配合、协调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是学校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学生对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应当具有自主选择权,尤其知识经济时代的至Ⅱ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是顺应时代呼唤和新的客观环境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党的文件的形式提出了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诉求科学发展观,将人的尊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高校教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克服传统教学管理弊端

传统的高校管理理念是以知识为本而不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享有的权利。人性化理念渗透不够、体制不利于师生的个性发展、管理队伍专业素质偏低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高校教学运用人本管理,强调在管理过程中要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提倡通过内心激励来调动被管理者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和相互支持来实现管理的和谐统一。强调人性需要的满足,把推进和达成人性需要的满足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注重管理者自身修养的提高,要求管理者以礼待人,以德服人,通过以身作则来影响被管理者。

总之,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始终服务于教学活动,积极地配合教学、服务教学,使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之间达到和谐统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是稳定教学秩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抓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路径

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要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做到“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增强管理干部的服务意识,才能真正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全面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满足高校教学管理的必然要求

学生是教学管理工作实施对象的主体,坚持“以学生为本”,必须突出学生在学校的中心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学生的成功为学校的成功,实施“促进学生发展成功”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及评价体系,切实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及其对发展的不同要求,并给予及时地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充分尊重、理解、关心学生。首先要确定以学生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最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坚强的品质,达到全面发展。

(二)坚持“以教师为本”,做好高校教学管理的根本保障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者,坚持“以教师为本”,本质要求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体,自觉、自主地参与教学管理过程。高校应着力打造一种平等、公平的人文氛围,给教师提供心情舒畅、自由发展的平台,使学校的发展目标、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个人发展的目标,将学校利益、教师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教学质量和效率与人文关怀融合在一起。把教师作为立校治校的基础和根本,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三)坚持“以服务为本”,完善高校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做好辅助者。在加强规范教学管理过程,使教育教学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同时,要强调管理的人本化,营造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寓管理于教育、服务之中,以服务为本,就要坚持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

总之,“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通过确立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建设的模式,有效的指导教学管理实践。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应用到高等教育,井逐步完善其内涵,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质量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高校的人本管理是人本原理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是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社会发展的高校管理模式。

作者:王 丹

上一篇:语文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