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校《基础》课教学改革中的三个问题

2022-09-11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规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简称《基础》课) , 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课开设的目的, 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 《基础》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考核方式与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凸显, 而这恰恰正是《基础》课教学改革中极其重要而往往又很难有效解决的问题。因此, 要保证《基础》课的教育效果, 全面实现教育目标, 对这门课的教学体系、实践模式和考核机制等方面, 给予全新的审视和适宜的建构, 已显得日趋重要和紧迫。

1 构建与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基础》课旨在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极其丰富, 而教学时数却非常有限, 只有四、五十个课时, 除去放假时间, 实际课时更少。在这么少的时间里讲完那么多内容, 结果导致《基础》课教学只能是讲理论、满堂灌, 老师讲得蜻蜓点水, 不精不透, 内容空泛, 学生听起来乏味枯燥, 教学效果因此而难以得到保证。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在教学体系的变革上下功夫, 对现在的人们已习惯的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我们要紧紧依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的规定, 围绕《基础》课教育目标, 着眼于思想素质教育特点和要求, 立足于当代青年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学习习惯, 全面构建《基础》课的教学新体系。

《基础》课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必须充分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突出观念性。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 教学上追求大而全, 内容上讲求面面俱到, 思想观念培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则重视不够。在新的教学体系构建中, 不能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化, 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科学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必须要被突出。特别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教学,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部分,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崇高的理想信念、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以及增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识和能力;法律基础部分, 重在帮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加强法律修养。突出培养学生的宪法至上、法律平等、诚实守信、罪刑法定、程序正义等法制观念和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其次要注重实践性。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 常常追求完整性和理论化, 实践性不强。这种教学体系调动不起教师加强实践环节的积极性, 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实践教学的自觉性。在新的教学体系构建中, 要减少理论讲授的内容。我们可把每节内容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必讲的, 另一部分是选学的。必讲的内容要讲精、讲实。选学内容都是学生易懂的, 教师不讲,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 并结合课外阅读书目撰写读书笔记。这样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又能让学生有自学的空间。更重要的是, 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展实践教学。二是增加随堂实践环节。在每节理论内容中, 安排一至两个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典型实例, 供学生讨论, 教师指点总结, 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在相应内容之后, 放映一些相关的教育片, 如“道德的力量”录像片和“今日说法”的相关节目等, 这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权威性的专题教育片的适时放映, 对学生的教育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三是增加“研究性课题”。可围绕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法制观, 以及权利与义务、法治与德治关系等内容设计一些研究性问题, 让每个学生通过选做一个课题, 去调查一些事情, 发现一些现象, 思考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 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从而使学生在研究中, 心灵受到触动, 思想得到洗礼, 素质得以提高。

2 确立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模式

在《基础》课教学中, 加强实践环节, 正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往往偏重理论教育和课堂教学, 而实践教学则由于课时、经费等方面的限制, 往往开展不足。同时, 实践活动的开展往往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缺乏规范性和稳定性。有些活动缺乏针对性, 常常与实际教学内容脱节, 教学归教学, 活动归活动, 二者内在联系不强。还有, 很多实践活动只能是少数学生参与, 受益面相对较小。实践教学实效考核评估也不足。很多实践活动实施完之后, 很少有考核评估。既没有对活动过程的考核, 也没有对活动结果的效果评估。一些活动表面上开展的轰轰烈烈, 也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 但效果不佳。要有效地开展《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活动, 就必须在活动中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受益性。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 就是让所有应纳入活动范围的学生普遍受到教育, 为此, 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组织活动, 活动要精心设计, 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二是针对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紧密联系教学内容, 尽可能地满足教学需要, 还要针对公共课大班教学实际和当代青年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接受习惯。形式上要生动活泼, 易于参与, 乐于接受。三是规范性。要制定计划, 把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计划之中。要保证开展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课时和经费。制定实践活动实施细则, 明确规定实践活动的形式、目标、要求及操作程序。规定检查评估制度, 把它与教师的考核、学生的成绩挂起钩来, 以此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 我们可确立学生全员参与的申报式实践教学实施机制。《基础》课教学, 一般而言, 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学生除了要参加课堂理论学习, 还要参加实践环节, 如结合“研究性课题”开展社会调查、组织道德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主题演讲、参观考察等等。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参加《基础》课实践教学, 我们必须通过宣传, 让每位学生都知道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 以及参与方式、考核奖惩办法等。学生根据这些规定和要求, 成立实践小组, 自主选择实践项目并进行论证, 然后向相应的评审机构提出申请。评审通过, 即获立项, 一旦立项, 即获得相应经费资助和指派教师的全程指导。活动由该实践小组全体学生自行组织实施。实施完毕, 思政课教学单位要及时组织考核评估, 并给予相应的奖惩。另外, 还要要求每位学生在《基础》课学习的学期内必须至少参加一个立项, 并全部完成, 这样, 该生在这一学期的实践环节才算获得通过。参加学校、团委、系、学生社团等单位组织的相关活动, 也可予以承认。这种实践教学实施机制, 不仅能在实践中培养广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而且还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而有助于整体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建立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机制

《基础》课教学体系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践环节的加强, 都依赖于相应的考核机制作保障。理论课的素质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彻底实现, 也都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作保证。现阶段《基础》课的考核方式, 基本上都是与专业课考核一样, 即总成绩是由平时成绩 (占20%~40%, 以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为主要评价依据) 和期末笔试成绩 (占80%~60%) 共同构成。而期末考试又以闭卷考试为多。这种考核机制的弊端在于侧重于对理论知识层面的考核, 没有明显体现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和实践的考评, 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上课不认真, 考前突击背, 考后多忘掉。学生知归知, 行归行, 知行脱节, 从而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 随着《基础》课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的变革, 考核机制的重构已成必然, 也显得非常紧迫。

新的考核机制, 在符合《基础》课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 既要与新的教学体系相适应, 也要与实践模式相一致;既能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 又能激发学生自主践行的积极性;既能肯定理论学习的成绩, 又能突出学生的实践成绩;既能检测最终学习成果, 又能考察学习的全过程;既能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又能较充分体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基于此,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只重理论考试的考核模式, 把《基础》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单独考核, 两部分都获得了规定的分值, 该门课程才能获得通过。我们可把《基础》课的学习成绩分成三个部分, 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占50%, 实践环节成绩占30%, 平时成绩占20%。在这一考评体系中, 期末考试侧重考察的知识点是那些需要学生必须记忆的知识, 至于其他内容则不需要列入考试范围, 以此减轻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负担。其二, 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察。从课堂出勤、读书笔记、课堂表现、小论文等方面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 以此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和学习行为。第三, 突出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激励。学生必须参加实践立项, 取得规定的实践分值。参加学校、团委、系等单位组织的实践活动, 也能获得相应分值。这样, 就把《基础》课教学与其他部门的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考核, 为了保证实践环节的实效性, 防止流于形式, 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通过实践活动, 来正确认识自我, 学习他人长处, 激励学生的进取心。我们要要求所有学生在期末填写“大学生《基础》课实践环节评价表”, 开展自评和互评。首先让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测评, 按照确定的评分细则给自己的实践环节打分, 再围绕自己在本学期的实践活动情况、学习状况、人际交往、行为举止、道德法纪认知水平等方面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写出自评意见, 然后再由班委会对其相关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最后让学生找出班级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差距, 并进行分析, 以此作为自己进行行为调整的依据。这样的考评办法,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觉践行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更好地去锻炼自己, 增强能力, 提升素质。

摘要:《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要保证其教育实效, 必须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考核方式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全新构建其教学体系、实践模式和考核机制。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创新

上一篇:一种新型的在线交易模式:OpenBazaar下一篇:浅谈语文阅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