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础论文范文

2022-05-15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经济法基础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经济法的理论基础具有独特性与综合性。基于主体的基本权利在经济法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突出作用。可以权利分析为视角进行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经济法的哲学基础,居于最高指导层次。在学科互动中,社会科学范畴的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理学、伦理学以及相关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则分别而又共同地为经济法提供操作层次的理论基础。

第一篇:经济法基础论文范文

基于经济法探究法学基础理论

【摘 要】本文基于经济法视角探讨了法学相关基础理论,论述了其创新点与突破点,对明晰经济法内涵,巩固法学基础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经济法;法学基础;理论

1.经济法突破了公私法局限

私法与公法实施二元分化为基础法学的传统理论,基于板块思维进行定论,将整体社会的复杂关系定位在平面系统内进行静态审视,并令两者区分性明显。这一法律基础理论产生于我国传统社会环境模式之下,基于当时社会发展简单形式、关系属性相对清晰,因而二元分化模式看似合理。然而伴随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环境的日益复杂,该类公私法二元划分呈现出了相对属性,并引发了业界人士的广泛讨论。二元化的传统划分模式针对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扩充与现代化发展来讲,其绝对合理性产生了动摇。新时期,日益扩充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由公利视角管控私人活动,促进了公法逐步伸向私法范畴发展。同时,公法渐渐面临了全新层面问题,即需依据私法进行问题处理。这样一来便会形成私法辅助公法现象,令两者呈现出互相交叉发展状况,因而对原有二元划分模式形成了强烈冲击。而经济法相关于政府及市场失灵的管理控制,也就是不仅利用公法,同样借助私法进行调控整治。由此可见经济法真正体现并阐释了该类客观需求,形成了全新的综合法律管控模式,其不会对传统公私法相关合理性规定产生负面作用,而是创新形成了一类分类调控法律手段。基于经济法视角,进行法律基础理论的重新定位,可有效突破私法公法固有界限,促进两者的互通融合,体现经济法深层次内涵,令其真正反映经济、政治与法理基础。

2.经济法对象调整更新

经济法的科学发展令传统法理机构和谐状态分布被更新调整,因此应采用相关基础法学理论进行关系调整的深化研究。当然,基于经济法发展相关理论分析之中,包含混淆概念、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等矛盾问题,因而存在一定困难性。传统定位经济法基于对象调整相关标准,由于应用单一化思路,无法令经济法明确特定目标,令其功能优势没能良好激发,同时,其针对客观事实而非抽象理论开展,没有依据相关理论标准进行有效实践,因而无法形成良好的说服力。因此,现代经济法应科学转变思路,跳出条框,注重客观主观标注的统一集成,突破仅进行某一社会关系优化的局限性,一对一的片面性。应核查实际,尊重客观,基于混合经济模式,突破部门法的传统划分,采用集成、交叉、渗透观念,动态审视经济社会的更新发展。同时,基于社会关系的多元复杂属性,会对法律调整模式产生影响,令其也朝着多元复杂形势发展,而非单纯的一对一更新优化。另外,基于社会关系的主体影响性,倘若关系到公共利益,则应将其视为法律优化更新范畴。在探索经济法定位实践中,应摒弃传统标准制约,脱离机械、单一、片面的划分体制,有效促进调整对象发展为对象调整,应结合主客观意识、思维,引入经济法功能,进行深入探究,并创设有效的法律解决途径。就当前社会经济呈现出的模糊、复杂关系,应由经济法视角实施立体调整优化,引入经济治理理念,灵活应用公私法方式进行科学调整,进而有效处理各类显著矛盾冲突问题,同时也会促进经济法在合理应用探究中实现进一步的创新发展。

3.经济法拓展了相关法律机制及能效

法律基础核心在于能效激发,倘若无法确保法律法规发挥作用效益于社会活动、关系运作之中,则其便喪失了生命力与价值。基于经济法视角,其相对于法律机制与相关能效,创设了平衡优化、系统规整与综合管控的思想。经济法注重权利救济,应科学击破框架禁锢,杜绝事后救济弊端,提升管理绩效。基于当前社会发展体现的复杂性状况,应科学依据各异的地域、空间、时机,选择灵活适应性方式进行科学优化,全面结合行政、民事与刑事方式,实现经济法的优化规整。同时,还应科学采用公私法结合的新型经济法模式,体现良好的社会性。面对体现一定独立特征的现实关系,例如市场与计划、公立与私立等,应基于社会利益视角,有效平衡关系利益,运用经济法优化平衡理念,体现其核心精髓与优质法律效能,解决实际问题。经济法可有效处理社会化实践发展中的经济矛盾,调节社会经济进程,实现目标整合,实施宏观管理,体现良好的政策功能。其通过应用快捷、高效、多变方式映射经济体制,体现经济功能规范,促进了社会经济建设与法律基础理论发展的有效互动及平衡提升。

4.结语

总之,经济法的更新发展,伴随市场经济建设的全面扩充,令其理念进一步创新,并促进了法律基础理论的突破传统、摒弃公私法局限、更新对象调整,令相关法律机制进一步拓展,发挥了法律法规的良好功能绩效。基于经济法的优势功能,我们只有对其内涵深刻探析、充分挖掘,基于创新发展视角审视法律基础建设、完善理论内容、践行实践管理,才能真正促进经济法核心价值的全面发挥,稳固法律基础体系建设,并促进两者的互相渗透、科学指引与全面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徐孟洲,徐阳光.论公法私法融合与公私融合法[J].法学杂志,2007,(01).

[2]陈骁,经济法视角下的绿色信贷制度[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1).

作者:李春雷

第二篇:论经济法的理论基础

摘要:经济法的理论基础具有独特性与综合性。基于主体的基本权利在经济法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突出作用。可以权利分析为视角进行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经济法的哲学基础,居于最高指导层次。在学科互动中,社会科学范畴的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理学、伦理学以及相关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则分别而又共同地为经济法提供操作层次的理论基础。虽然,上述学科对经济法发生理论影响的路径和程度不一,但都不可或缺;我们可以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整合,构建“经济法理论基础系统”。破解经济法研究领域的这一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经济法;理论基础;法制(法治)系统工程

经济法有没有理论基础?这一问题关系到经济法的命运:它依靠什么样的理论来支撑,它是不是杂乱无章、软弱无力,或者说只能在夹缝中生存?看来,讨论似有必要;但是,我们“不争高下,只求在理”。

一、研究思路

(一)经济法理论基础的独特性、综合性

无论作为法律部门,抑或法学学科,经济法的形成和发展,其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为现实基础,即客观基础;二为理论基础,即主观基础。作为直接反映经济生活的一种上层建筑形态,经济法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现实基础——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对此已越来越形成共识;但对经济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似乎还不那么清晰。

理论基础,顾名思义,应是指最基本的理论。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亦可称为思想基础。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作为一类法律或是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有多个。如是多个,它们则从不同角度提供依据,并且相互结合,形成一个中心,支撑这类法律或这门学科。笔者认为,经济法的理论基础不是宽泛的,而是独特的;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经济法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贯穿其中,但它们对经济法发生影响的路径和程度不一,故而不能笼统地主张它们都属于经济法的“最基本的理论”,而只能将它们的基本原理有机地汇集成“经济法理论基础系统”。

(二)以权利分析为视角

经济法规范体系由“主体——行为——责任”的逻辑结构组成。其中,对主体的定位,首先在于权利的确定。笔者认为:(1)在经济法中,权力指经济管理主体的职责、权限;权利指经济活动主体的资格、利益。法律上可将公权力、私权利通称为权利,而权利有时又称作权益。权利或者权益,已成为法律的核心。(2)权利处于法律关系之中,权利的构成因素为:权利的依据,权利的主体、内容和客体,权利的效力,义务人及其义务。(3)如果没有一套统一的、特定的基本权利范畴而只有各个具体经济法律中的权利规定,经济法就显得相当分散,难以形成为一个整体。经济法中的基本权利应当包括经济发展权、经济分配权和经济安全权,以发展权为核心,三位一体。这种设计,就使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民法、社会法、行政法等有了较为明晰的视野划分。正是基于主体的这些基本权利在经济法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突出作用,经济法的理论基础包含着或者说也就是经济法权利的理论基础,因而本文的研究也就主要以权利分析为视角。

现有经济法研究中,有一些著述已涉及“经济法的基础”、“经济法的理论基础”,集中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方面,也已涉及伦理学。但总体上看来,对经济法理论基础的研究尚未深入,甚至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对于新兴的经济法的理论基础,怎样进行界定较为准确而又完整呢?本文拟从概括性的哲学、多样性的社会科学和精确性的自然科学等角度对经济法的理论影响进行探析。这样做,是否会将经济法泛化呢?笔者认为,运用多元思维,不会泛化,却有助于将经济法置于合适的方位。

二、哲学层次的基础

哲学解决世界观、方法论问题,我们必须应用哲学来指导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对经济法而言,主要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规律的理论,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

必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与经济法的存在和价值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这是科学发展观对新兴的经济法的肯定;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运作与经济法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这又是科学发展观对经济法的指引。在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济法权利的设计和实现,正是为着回应现实经济发展的需求。比如,中国现有13亿人口,然而到2007年初耕地却只剩下18.3亿亩,人均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现在我们划定的警戒线是18亿亩,土地管理法就要从这一现实出发,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必须认识到,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中,“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在一定时期内是有底的,……但是,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分配中的相互关系,总要不断地改进,这方面很难说有什么底。”法律、权利以社会经济为基础,不可能超出社会经济状况。经济法中的基本权利——发展权、分配权和安全权植根于社会经济,形成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完善进程之中。

必须认识到,经济法中贯穿着一系列的辩证法思维:国家、集体与个人,中央与地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政府与市场,民主与集中,经济与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中国与外国,等等。各种关系,都要处理好、协调好。

必须认识到,经济法是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考虑经济法律问题的,“经济法的这种整体观念,较其他法更为显著。”比如,经济法主张的整体与个体、民主与集中,与传统民法主张的个体本位就有着很大的不同。

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经济法、经济法权利的哲学基础。可以说,它居于经济法理论基础的最高层次——基本理念和指导原则的地位。

三、社会科学层次的基础

(一)经济学方面

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的规律性,而经济法是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的,因而,社会科学中,首先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成为指导经济法发展的理论基础。

其中,“劳动价值论”、“诸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投入产出规则”、“经营者市场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经济利益”等,这些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成为经济法理论分析的工具,它们对经济法权利的设计和实现有着指导意义。

这里特别有必要提及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对法律、法学的影响。18世纪,亚当·斯密等人创立

了古典自由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强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萧条,凯恩斯等人提出了国家干预主义,强调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80年代,哈耶克、弗里德曼、卢卡斯等人提出新自由主义。到了90年代,产生了所谓“华盛顿共识”,鼓动世界各国都推行私有化、自由化,包括要求发展中国家放开市场,走向全球一体化。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其核心观点有:第一,经济人假说;第二,私有制最有效率;第三,市场完全自由化;第四,政府作用最小化。这几点,对某些国家已造成不少影响,包括负面影响。我们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采取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从总体上看,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和方法,新自由主义关于市场经济的运行的见解是可以借鉴的,但对其基本理论和价值观念,我们不能接受。各国的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学,包括经济法、经济法学,也会受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影响。我们应当采取科学的态度,合理取舍,趋利避害。

研究经济法,要从经济到法律,又从法律到经济,即出发点是现实的经济问题,中间经过法律博弈、法律协调,最终落脚点还是回到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上来。在中国经济转型、经济学向法学长驱直人的今天,发展经济法必须大力借助经济学,这是毫无疑义的。

(二)管理学方面

管理学包括工商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等。管理学研究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的规律性,而经济法是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之法,因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也就成为指导经济法发展的理论基础。

在实践中,传统行政管理发展为新兴的公共管理,而从公共管理中又产生了更富有新意的公共治理。公共治理是一种开放性的公共管理,强调集体选择、公众参与、共同协商、社会责任。与公共治理相对应的概念则是私人治理(此处私人即个体之意,并非专指个人)。公共治理与私人治理既有分工,又互相配合,形成富有效率的社会经济治理模式,从而达到“善治”。管理学特别是公共管理、公共治理的理论,指引着经济法、经济法学向前发展。

经济法中的基本权利——发展权、分配权和安全权,既有公的权利(权力),又有私的权利,既可纳入公共治理,又能纳入私人治理,前者如公共财政体制、整顿市场秩序,后者如公司三驾(或四驾)马车式运作机制、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经济法正向着国民经济管理领域长驱直入,经济法学已跨入国民经济管理科学系列。

(三)政治学方面

政治学研究国家(政府)的组织、职能和行为。而经济法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之法,其实质是以法律的形式反映国家因素对市场经济关系的影响,包括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企业促进等。国家(政府)行使经济职能,为经济法产生、存在和发挥作用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因而,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指导经济法发展乃题中应有之义,并非泛政治化。

法律、权利都离不开政治。在我国,基于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这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成为人民的“代表人”,而非经济学或民法学上所说的“委托代理人”。经济学、民法学上所说的“委托一代理”理论不宜硬搬到政治学的场合,政治学意义上的“代表”比“代理”更为准确、更为深刻。作为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应当对其经济管理行为承担政治的和道德的责任。

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引入“发展权利”,使之成为政治学的一个概念。该《决定》提出:要“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经济领域的发展权、分配权和安全权,归根到底是人民赋予的权利,应当运用这些权利为人民谋利益,由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四)社会学方面

社会学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对象,探讨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各个组成部分的运行的规律性。经济法主张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统筹处理各种经济关系,协调解决各类经济矛盾。因而,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也就指导着经济法的发展。

经济法中的基本权利——发展权、分配权和安全权,许多都涉及公共利益。但有一种说法即“经济法的理论基础是公共利益”,提法不够确切:其一,公共利益指具体的东西,若说“公共利益”,后面应加“理论”二字;其二,经济法应当突出公共利益,但并不限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已成为经济法的重要现实基础,不过对公共利益本身仍有待科学界定。

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往往交织,经济法的社会性是很突出的。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经济法与社会学走到了一起。

(五)法学方面

法理学是研究法的基本理论的学科,是各个法学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有人将法理学称为法哲学。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道:“法理学(jurisprudence)是关于法律的性质、目的、为实现那些目的所必要的(组织上的和概念上的)手段、法律实效的限度,法律对正义和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在历史上改变和成长的方式。”在高等法律院系,法理学被列为第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作为法律分支的经济法和法学分支的经济法学,必须在法理学的指导下发展。特别要指出的是,法理学揭示了法律关系的实质乃是权利义务关系,权利、义务与责任构成法律关系的内容。

为了探究法理学对经济法的理论指导,以下从硬法与软法、公法与私法以及法律与权利(权力)等方面再作些具体分析。

一是硬法与软法的关系。

以宪法为统率的国家法可称为硬法(Hard Law)。在中国,硬法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硬法具有硬约束的效力。

与硬法相对应的规则可称为软法(Soft Law)。西方学者对软法的经典性描述为:“软法是原则上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有实际效力的行为规则。”中国有学者认为:“软法是一个概括性的词语,被用于指称许多法现象,这些法现象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作为一种事实上存在的可以有效约束人们行动的行为规则,而这些行为规则的实施总体上不直接依赖于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软法具有软约束的效力。就经济领域而言,在国内层面,软法的表现形式有:(1)国家法之外的、属于公共政策的正式规范;(2)次国家法的民间社会自治规则;(3)专业标准;(4)交易习惯。在国际层面,软法的表现形式有:国际组织关于经济权利义务的某些规范,国家之间经济交往的某些规范,以及由民间组织提出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国际承认的某些规范。

加强经济法制、发挥经济法制作用,既要依托硬法,又要借助软法。在经济生活中,一般说来,硬法是基本的依据,软法是补充的依据。然而,与硬法相比较而言,软法的公众参与度更大,民主性更强。硬法、软法与经济法的关系,成为经济法及其权利的一个法学理论基础。

二是公法与私法的关系。

构成法律的最单纯的因素是私法规范与公法规范。公法、私法的划分,自古罗马时代至今,一直存在多种见解。综合各种学说,可以考虑按照法律调整范围和法律关系主体的特殊性,给公法、

私法的区分大致确定如下的标准:公法关系属于国家管理的事务,其主体至少有一方为代表公权力的国家机关或者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私法关系属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事务,其主体各方法律地位平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法发生部分私法化,私法发生部分公法化。公法规范与私法规范的结合,塑造了现代经济法。西方经济法、中国经济法,大体上都经历了如此的过程。拉德布鲁赫所著《法学导论》写道:“如果要用法律语言来表述我们所见证的社会关系和思潮的巨大变革。那么可以说,由于对‘社会法’的追求,私法与公法、民法与行政法、契约与法律之间的僵死划分已越来越趋于动摇,这两类法律逐渐不可分地渗透融合,从而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法律领域,它既不是私法,也不是公法,而是崭新的第三类:经济法与劳动法。”在20世纪,法制史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推出了经济法、社会法,而劳动法属于社会法这个大范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划分公法、私法仍有必要。私法的实质在于保障私权利,公法的实质在于正确运用公权力,构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既要有私法,又要有公法。经济法从整体上说,正是以公法为主导、公私法兼具的法律体系。经济法中的基本权利——发展权、分配权和安全权,涉及政府行为、市场行为的范围和规则,必须科学地适用公法、私法这两种法律因素。

加强经济法制、发挥经济法制作用,既要依托公法,又要依托私法。公法、私法与经济法的关系,成为经济法及其权利的一个法学理论基础。

三是法律与权利(权力)的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现象、法律内容愈益复杂和丰富。以调整对象为主、调整方法为辅作为标准来划分法律部门,遇到了新的难题。特别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其表现形式可以多样,不一定甚至说不可能只由一个法律部门来调整。新兴的法律部门如经济法、社会法的出现,对法理学提出了挑战。其中,权利(权力)范畴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有几个提法值得思索:其一,“权利之要义乃资格,包括行为权和接受权”。这讲的是权利的精神。其二,“认真对待权利”。这讲的是对权利的态度。其三,“以权利为基础促进发展”。这讲的是发挥权利的作用。研究经济活动及其管理领域的“法律与权利(权力)”问题,这些见解颇有价值。

经济法建设中,面对着哪些权利呢?基本的有三大类:发展的权利;分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它们在公共管理主导下(这就与民法有很大的不同),或以财产的归属和流转为基础,或以生产、贸易为基础,或以劳动为基础,或以消费为基础,或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基础,或兼而有之。

在实践中,中国经济法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最大的难题是:第一,经济法如何保障政府行使管理国民经济的权力的合法性,包括限制这种权力的扩张和滥用;第二,经济法如何保证政府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并要对低效、无效、失效造成的损失进行补救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在经济法制建设中,要建立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相对平衡,谋求发展权、分配权和安全权之间的协调、互动。

(六)伦理学方面

伦理学讨论道德观念、标准,追求实质的公平正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履行社会责任。经济法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展权、分配权和安全权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社会和谐。伦理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其中的公平正义、诚实信用、社会责任理念,也指导着经济法的实践。

综上所述,既有分工、又有交叉的社会科学多门学科对经济法的指导,可以聚焦到一点:通过揭示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性,在不同程度上为经济法提供操作层面的理论基础,协同发挥经济法的功能。经济法学亦以不同方式跨入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理学和伦理学的行列。

四、自然科学层次的基础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它要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如天地演化、生命起源、物质不灭等,以便人们适应、控制和利用自然,并注意防范其负面的影响。自然科学的显著特点是以数字化表现出来的精确性。

为什么要将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经济法的理论基础之一呢?这是因为:首先,自然科学要求人们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经济法涉及的领域中,管理、利用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水及能源资源等),改善、保护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都要依赖自然科学的指导,既作定性分析,又作定量分析。

其次,自然科学引入具体专业领域,就产生出许多科学技术来。在这些科学技术中,有许多专业标准,也是经济法中要涉及或者要规定的,如生产和交通安全规程、工业产品质量标准、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建筑标准、环境标准等。

由此可知,经济法包括经济法权利,其设计和实施(此乃操作层次)有赖于自然科学及科学技术的理论指导和专业支撑,忽略了这一条,经济法的理论基础就不算完整。换言之,不懂得运用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经济法面临的许多问题就无法解决。

五、结语:聚各学科之精华,铸经济法之活力

经济法的理论基础,该项选题属于经济法研究的前沿领域,破解这一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如前所述,经济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法、分配法和安全法。经济法是丰富的、复杂的,所以,应当将它作为一个和谐一致的系统看待,并且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推进它的科学发展。

恩格斯指出:“在现代国家中,法不仅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不仅必须是它的表现,而且还必须是不因内在矛盾而自己推翻自己的内部和谐一致的表现”。经济法正是以各个相关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规范的集合体出现的。

系统工程被称为直接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组织管理的技术和方法。钱学森认为,组织管理的技术即称“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他还提出了“建立中国法制(法治)系统工程”的建议。

系统有大、小,一个系统之内还有若干子系统,经济法即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开放的法制(法治)系统。我在1992年曾著文认为,“所谓经济法制(法治)系统工程,实际上就是把现代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经济法制(法治)建设的实践,综合解决经济领域的法律问题。它反映了经济法制(法治)的内容,又表现为解决经济问题的法律技术。”

本文一开头就提出,经济法的理论基础是独特的、综合的,并分析了哲学、有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经济法、经济法学的联系,主要是它们对经济法、经济法学的理论影响,这既涉及经济法的本体论基础,又涉及经济法的方法论基础。虽然,哲学、有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多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对经济法及经济法学发生影响、做出贡献的路径和程度不一,但它们对经济法制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通过经济法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借助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将它们沟通起来、整合起来,通过信息处理和智能设计,以国家、市场与企业(个人)的关系为连接链,科学构建“经济法理论基础系统”。这也是法制(法治)系统工程的应用与表现。

从经济到法律,从多元化到一体化,经济法的现实基础立足于市场经济与国家因素的有机结合,而其理论基础则凝聚着多学科的精华,从而孕育出经济法旺盛的生命力。

能说经济法没有支撑、杂乱无章、软弱无力或者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吗?请先看它的广泛而坚实的现实基础,再看它的复合而深厚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一种整体的观念、一个全新的视野!

责任编辑 洪峻峰 蔡永明

作者:程信和

第三篇:《经济法基础》一体化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适应新形势要求。因此,对经济法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会计专业学生法律知识非常必要。

一、课程性质

《经济法基础》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选取了认知公司法、应用合同法、劳动保障法认知等七个学习情景,主要学习公司的创立流程、公司运营中几大组织机构的职权和责任、认知合同法相关知识、利用合同法知识签订劳动合同、公司的变更和注销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具有法学和经济管理学相关知识,还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以《经济法基础》课程为突破口,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中技教育教学改革新途径。

二、以《公司设立》为例,开展一体化教学研究

1.《公司设立》典型学习任务分配

针对《公司设立》一体化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四个典型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掌握公司法相关知识,具体任务有:

(1)筹建公司。公司筹建让学生根据法律的规定,讨论公司的类型、经营范围、确定公司股东及董事。(2)查找注册表格。公司注册需要填写多张表格,给出相应网址,对照公司注册所需表格,引导学生查找所需表格并下载表格。(3)填写注册表格。利用下载好的表格,根据公司注册所需上交的表格,自行查找资料,填写好相关表格。(4)完成公司注册。

携带填写好的表格,拿公司代码证刻公章、私章,然后进行国税登记和地税登记,办理开户许可证。

2.《公司设立》一体化教学课堂活动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或给予真实工作任务、学生自主探究等环节引导学生运用经济法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知识内部转化。思路如图1。

《公司设立》一体化课堂活动设计如表1。

在课堂教學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和课堂任务要与实际工作任务联系密切

在一体化教学中,课堂活动是很重要的环节,创设情境和设计课堂任务时,突出其与实际工作任务的联系性。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以后在相应岗位上能快速掌握相关业务。

(2)课堂任务活动数量及难度要适中

一体化教学,由于以学生思考、讨论、探索等为主,课堂所花时间必然比传统教学多,因此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活动数量过多或难度过高,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力,还会让学生产出畏难及抵触心理,降低学习兴趣。

(3)教师主导作用应突出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和组织作用很重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每组学生的参与情况,对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小组,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建立学生考核评价方法

传统成绩考核方法一般是以书面答卷的方式进行。由于这种方式只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会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背理论、概念,不一定真正理解知识,同时,单一的书面答卷,也很难测试学生分析问题、实际运用能力。因此,我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一体化的评价标准。转变评价观念,尊重学生,采取多元化评价,把考核细分到每个活动中进行评价。因此学生考核评价方法由学生自评、教师总结评价过程。评价表见表2。

四、一体化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证明,《经济法基础》一体化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热情,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途径和手段,不仅掌握经济法理论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实施一体化教学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情况:部分学生比较习惯被动地学习,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经济法基础》相对而言理论性还是较强,对于基础薄弱学生,传统的“先讲后练”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能督促这部分学生学习。一旦转化了一体化教学,这部分学生就被动或不参与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分组时,要考虑学生学习情况,把较活跃、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学生合理组合,由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带动被动学习的学生,同时,教师在巡回指导或学生上台展示阶段,多指导、鼓励这部分学生。

总之,将传统的纯理论教学转变成一体化教学,让学生更加专注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更早融入职场的真实工作任务,让学生在互助学习中增强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作者:曾晓莉

上一篇:产业经济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新闻学概论论文范文